中日关系发展史

合集下载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自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交往与合作发展经历了许多曲折与变化。

从开始的敌对与矛盾,到后来的和解与友好,再到现今的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教训与启示。

一、战争与敌对阶段(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19世纪末,随着近代化浪潮的冲击,中日两国开始接触并逐渐展开交往。

然而,由于殖民主义的影响和冲突的加剧,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战争与敌对的阶段。

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遭受了惨重的战争损失,并被迫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

此后,中国陷入了国际秩序的改变与国民意识觉醒的深刻变革之中。

此时的中日关系出现了诸多尖锐的矛盾与冲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实施了侵华侵略政策,中国遭受了极大的痛苦和伤害。

此时的中日关系达到了顶点,两国之间的仇视情绪空前高涨,关系陷入了冰点。

二、和解与友好阶段(战后至20世纪末)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冷战局势的形成,中日两国开始意识到保持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

为了改善关系,双方展开了一系列外交努力,最终走向和解与友好的阶段。

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实现邦交正常化,日本首相佐藤权与中国总理周恩来进行了历史性的会晤。

此次会晤为双方进行了长期的对话与合作奠定了基础。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日两国签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并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特别是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三、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阶段(21世纪至今)进入21世纪以后,中日关系持续发展,逐渐形成了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

双方在经贸、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逐渐深化,互利互惠成为关系的核心。

经济领域是中日关系合作的重要方面。

双方加强了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推动了两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此外,人文交流的加深也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中日关系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双方之间仍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敏感问题。

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

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

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随着世界经济不断全球化,各个国家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其中中日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日关系经历着从敌对到友好的历程,尽管曾经遭遇过波折,但两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关系也逐渐回暖。

下面我们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中日关系的发展过程做一回顾。

一、封建时期的贸易交往早在16世纪,明朝与日本就开始进行贸易,由于双方的贸易需求,中日两国之间的经济往来逐渐增多。

虽然当时的贸易往来需由德川幕府中转,但对中日之间文化的交流和相互了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为日本的文化变革和“开国”奠定了基础。

二、现代的中日关系19世纪末,中国历经太平天国战争、洋务运动以及戊戌变法,已经开始接受现代化的观念,而此时的日本却已经成为了世界的大国之一。

在这个背景下,中日两国开始有更多的接触。

1902年10月,中日签订了《日中修好条约》。

然而,这并没有阻止两国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在淞沪会战及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两国的关系降至冰点。

三、中日战争与关系转型日本进攻中国,占领上海和南京,使得中日关系出现了更大的矛盾。

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卢沟桥附近发动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开始占领全国大片土地。

直到1945年,日本才在二战中投降,这场战争让中日两国的关系彻底地恶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日两国因政治意识形态的不同,关系陷入了新的困境。

在此期间,中日两国除了保持必要的文化、商贸等层面的交流,基本上处于敌对状态,相互疏离。

四、中国政策调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上展示了不断崛起的姿态,贸易和工业等方面也大幅发展,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者。

中国同其它国家开展合作的同时,也调整了与日本形成的经济联系。

1972年,中日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大幅缓和了两国关系。

1978年,中国启动了对外开放的征程,此举为中日两国之间的合作交流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两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不断深化,尽管曾经有类似“东海之争”的争端发生,但中日两国之间的合作关系逐渐加强。

中日关系发展史

中日关系发展史
的问题,更
是当今日本政府对于历史、对于中国的态度上所表现的帝国主义思想 等等所导致的后果。在当今年代,经历过了战乱伤痛,所有人都向往 着和平。然而,二战中一意孤行,草菅人命的日本右翼分子却有了复 燃之势!在侵华战争中,无数的生命在冰冷的枪口下、在灼热的炮火 中失去生机,废墟上的痛苦、无助和迷茫让整个世界都处于一片悲啼 之中。可是,东京审判中,即使身为战败国,即使做过如此之多惨绝 人寰的事,日本帝国主义竟然全然无后悔改过之义!!这不得不让我 们深思和提高警惕。
所以中日之间的矛盾, 其实是安倍政策与和平宪法的矛 盾 ,安倍与安保的矛盾
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
钓鱼岛是钓鱼岛列岛的主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位于中国 东海,2012年9月10日起,中国有关部门对钓鱼岛及其附属 岛屿开展常态化监视监测;9月11日,央视首次播钓鱼岛天 气预报。2012年9月17日,央视报道:中国学者发现1895年 日政府就知道钓鱼岛是中国的。
钓鱼岛事件激起民族公愤
钓鱼岛事件激起民族公愤
钓鱼岛事件激起民族公愤
对中日关系的反思
1.原因:
历史因素,政治宣传(双方的),愤青情绪(双方的,日本成为右 翼),国民素质(国内爱国人士没有实际意义的准则),对国际态势 认知程度不同。
2.现状:
第一,“政冷经热” 由于小泉首相坚持参拜靖国神社,导致中日高层 互访已中断了三年,两国政治关系越来越冷,两国相互对话越来越趋 于狭窄化。
明朝建立,中朝联军,击败日军,丰臣秀吉忧郁而死。
中日近代史
日本完成明治维新后,步步为营,杀向中国。 1874年武力吞并琉球。 1894甲午战争旅顺大屠杀,全歼北洋舰队,洋务运动在日 本直接打击下破产。日本占领中国辽东和台湾。 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1905年日军占领旅顺口、沈阳、铁岭。 1915年【二十一 条】 1919年《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 承袭。 1925 年“五卅惨案”。 1926东北日军驻扎的开始。 1928年济南惨案

我看中日关系

我看中日关系

中日两国有源远流长的交流历史,也有近代的战争与交恶。

近年来,两国交往中出现了不和谐的因素,两国国民的感情也受到了伤害,出现了教科书事件、钓鱼岛之争、“反日游行”等引人注目的事件。

在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史中,至今仍存在一些重要的障碍一、中日交流始于汉朝:据《后汉书》记载,自公元57年开始中日就开始交往,光武帝赐以印绶。

二、日本遣隋使589年,隋王朝统一中国。

圣德太子为了加速移植先进的中国文化,于公元7世纪开始向中国派遣使节及留学生、学问僧等,从此两国使节往来络绎不绝,两国间的友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三、友谊的桥梁——遣唐使:我国唐代经济和文化高度发展,给周围各国以积极影响。

中日往来不断加深,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开展了深入的交流其中“唐玄宗诗赠遣唐使”日本嵯峨天皇提倡汉诗,推动日本汉学的繁荣发展;李白、王维等著名诗人也和日本诗人建立了良好的朋友关系,为了日本好友的不信遇难而作诗悼念;日本僧人空海和王羲之在书法方面也结下了深厚友谊;鉴真,大家更是熟悉不以,他七次东渡到日本,传播了盛唐文化,对日本的文化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同时也促进了中日关系的发展;另外,中国的茶也有悠久的历史,日本在派遣遣唐使的时候,茶文化也就随之流入日本,在日本人的不断改进下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茶道”在现代,日本茶道被很多人所崇尚,就是茶叶大国——中国也钦佩不已。

光辉的古代交往史也只是一时的烟花,刹那即逝,到了近代,中日的关系只能用水火不容来形容,从明清时代的闭关锁国开始,中日的外交不断减少,以致到后来战争爆发。

2.中日两国一衣带水,经济上互补互惠,文化上互相学习。

两千年两国友谊源远流长,中国隋唐时期与日本天平、平安时期的友好往来,堪称是当时国际关系的楷模;李白、王维与阿倍仲麻吕的深厚情谊,更是举世共赏的千古佳话。

然而,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的半个世纪里,中日关系开始变质,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受到了破坏,自此到1945年,中日两国之间是侵略和被侵略的关系,而日本军国主义者给中国人民造成的沉重伤害,也成为了中国人民心中难以磨灭的一道伤口,那半个世纪可以说是中日关系自隋唐有交往以来的最黑暗的时代。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发展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发展

钓鱼诸岛是由8个无人岛组成,包括 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北小岛、 南小岛、大北小岛、大南小岛等, 总面积约7平方公里,岛屿周围的海 域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五 个台湾本岛面积。
飞濑岛
专题小结
中日关系是重要的双边关系; 四个联合声明是发展中日关系的基石; 能否正确地认识历史问题是中日关系的本质; 从历史、大局、未来角度思考和解决中日关系中 的问题就是战略高度的基本体现; “正视历史,面向未来”是中日关系发展的原则;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是解决中日关系问题的 政策; “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是中日关系发展的崇高目标等。
3.从文化交流看
2007年4月至 11月,中日举办了 文化体育交流年活动。 温家宝在贺词中说, 一年来,中日文化体 育交流年举办了近 300项丰富多彩的活 动,极大地增进了两 国人民的互相了解。
温家宝总理出席在东京举办的 “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中方开幕式
胡主席提出发展中日关系的六点建议
一、巩固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 二、加强战略互信; 三、深化互利合作; 四、增进两国人民感情; 五、建立健全各领域合作机制; 六、扩大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合作。
1998年4月 21日,正在日 本访问的中共 中央政治局常 委、中国国家 副主席胡锦涛 与日本首相桥 本龙太郎在东 京首相官邸会 见。
3.从2001年至2006年的中日关系
小泉纯一郎 执政期间连续五 年参拜靖国神社。 使中日关系达到 最低点,出现 “政冷经热现象” 这是自72年 中日建交以来, 这是两国关系最 糟糕的时期”
1.从政治上看
两国先 后发表了四 个确定中日 关系基础的 政治文件。
1972年9月27日晚毛泽东主席将一部《楚辞 集注》作为礼物,赠送给田中角荣首相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

二、冷战后中日关系的特点

1、日本政局的更迭和发展 有时会对中日关系产生不 利的影响。纵观战后以来 的中日关系,可以得出一 个结论,日本开明派、明 智派上台,中日关系得到 发展,反华势力、顽固势 力掌权,则中日关系发展 受阻。
2、中日关系的发展受到美 国因素的影响 日本在外交上依附于美 国,尽管从70年代以来, 尤其是80年代以来,日 本在外交上独立呼声很 高,也改变了美国的主 导地位,但日本仍受制 于美国。
1998年11月25日至30 日,江泽民主席访问 日本。中日两国发表 了《中日联合宣言》。 这是继《中日联合声 明》、《中日和平友 好条约》之后,又一 个指导中日两国关系 发展的重要文件。图 为江泽民主席和日本 首相小渊惠三举行会 谈。
日在 中 本北 国 首京 国 相人 家 安民 主 倍大 席 晋会 胡 三堂 锦 。会 涛 见十 来月 访八 的日
1978年8 月,在北京正式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条 约规定,双方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两国持 久的和平关系”,“在相互关系中用和平方式解决一切工作 争端,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反霸条款是条约的中心 内容。
(参见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2年6月第1版。)
1954年10月30日至11 月12日,以中国红十字 总会会长李德全为团长, 中国红十字总会顾问廖 承志为副团长的中国红 十字会代表团访问日本。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 次派代表团访日。代表 团同日本各界人士进行 了广泛接触,转达了中 国人民对日本人民的友 好情谊,访问取得了巨 大成功。从此,中日民 间关系从经济交往扩大 到政治交往,日本各党 派和各界友好人士陆续 来华访问。
四、民间赔偿问题
战争造成的民间赔偿 问题也是中日关系中 存在的一个问题。台 湾当局和中国政府虽 然先后宣布了放弃对 日索赔,但由于日本 一直没有解决战争责 任的认识问题,不断 出现刺激中国人民感 情的事情,近年来民 间要求日本战争赔偿 的呼声日益高涨。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一波三折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1.中日两国的敌对(1949—1971)二战后,日本处于美国的占领之下,《旧金山和约》签订后,日本吉田政府于1952年4月与台湾当局缔结《日台和平条约》,建立了所谓“外交关系”,从而为中日关系正常化设置了新的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周恩来等第一代领导人决定采取民间先行、以民促官、渐进积累的方式,推动中日关系正常化。

1952年6月,中日签订了第一个战后民间贸易协定。

1953、1955、1958年又签订了三次民间贸易协定。

但1958年的“长崎国旗事件”一度导致中日贸易中断。

由于双方对发展经贸关系又很强的需求,1962年廖承志与高崎达之助签署了《中日贸易综合备忘录》,即L—T备忘录。

1963年中日友好协会成立,积极开展中日民间交流。

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中日关系受到严重冲击。

回顾中日邦交正常化前29多年的两国关系,可以清清楚地看到中日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制约。

第一是冷战这一国际大环境;第二是日美关系;第三是日台关系。

2.中日关系的蜜月时代(1972—1991)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剧变。

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在这种形势下,日本感到震撼,谋求同中国邦交正常化的呼声高涨。

1972年9月,田中首相访华,双方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两国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1978年8月,两国又签署了《中日友好和平条约》。

10月,邓小平访日。

中日关系得到了全面、迅速的发展。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1周年。

从表面上看,中日早已和解。

但是,这些年来的事态发展证明,这两个国家远没有实现真正的和解。

究其根源,是因为中日的和解,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从上至下的安排。

两个国家的领导人为了共同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引导了41年前的正常化。

但是,从上至下的和解往往是脆弱的,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

没有对过去战争历史的起码认识和反省,没有民间社会真正的对话和沟通,没有国民教育的反思,历史的旧恨随时可以被重新激活。

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自从正式建交以来,中日两国间的关系一直处于波动的状态。

两国的关系历经了多次变革,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特点。

本文将从历史事件和共同努力的角度,探讨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1. 第一阶段:战后的和解与合作(1945-1972年)二战结束后,中日两国都遭受到了巨大的破坏,但双方均希望结束敌对状态,重建国家。

1952年签署的《中日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是双方关系正常化的重要里程碑。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之间的贸易和人员往来得到了逐渐恢复,为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

2. 第二阶段:历史纠纷与复杂关系(1972-2012年)尽管战后的合作为两国关系带来了积极的变化,但历史遗留问题成为两国关系的一大阻碍。

特别是钓鱼岛(中国称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等领土争端问题加剧了双方的紧张局势。

此外,日本政界或学界对于日本侵略行为的态度也引发了中方的不满与抗议。

然而,随着双方交流的推动,尤其是在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合作增强,两国间的合作与交流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3. 第三阶段:未来合作与友好发展(2012年至今)近年来,尽管存在一些争议和摩擦,但中日两国的领导人意识到保持稳定的关系对双方和整个地区的和平与繁荣至关重要。

2012年,中日关系出现积极转机,两国领导人进行了互访,达成了一系列共识。

2018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日本,为两国关系稳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此外,中日韩(中国、日本、韩国)合作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总结起来,中日关系经历了从战后的和解与合作,到历史纠纷阶段的复杂关系,再到如今的未来合作与友好发展等阶段。

双方在这一漫长的历程中都付出了努力,积累了经验,增长了互信。

相信随着两国之间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加深,中日关系将更加坚实,为世界和平与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本文纯属虚构,不代表事实真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钓鱼岛问题:在钓鱼岛的归属这一问题上,中日两国存在分歧。但从大局出发,20年前缔结和平友好条约时,两国领导人都同意将这一问题留待以后解决。1978年10月25日,邓小平副总理在同福田首相会谈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回答日本记者提问时说:“这样的问题放一下不要紧,我们的后代会比我们更聪明,将来总能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来解决。”但多年来,日本时常有一些右翼分子在钓鱼岛问题上进行挑衅。1996年7月14日,日本右翼团体“日本青年社”成员一行7人乘船登上钓鱼岛,并在岛上设置灯塔。1997年5月6日,日本国会议员西村真悟在冲绳县一名议员及两名摄影师的陪同下登上钓鱼岛。5月7日日本政府决定,如果外国人无视日本政府的警告登上钓鱼岛,将被认为是非法入境,日本将用武力予以驱逐。
光辉的古代交往史也只是一时的烟花,刹那即逝,到了近代,中日的关系只能用水火不容来形容,从明清时代的闭关锁国开始,中日的外交不断减少,以致到后来战争爆发。
中日近代交往:
最初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清政府迫于日本的军国主义和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为此,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九一八事变是中日战争爆发的开端。从此开始中日关系进入了僵局。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给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硝烟弥漫、流离失所、妻离子散、更加惨绝人寰的是日本竟然制造了南京大屠杀,至少有30万人民被残忍杀害。但是日本人对此不仅没有悔过的心、不承认侵华历史,反而篡改教科书、参拜保有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日本人承认这段罪恶的历史,并对此向中国方面道歉。正是这部分人的存在才使中日关系没有没有down到最低点。同时这也是中日关系有可能改进的契机。
中日现代关系:
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在贸易方面,日本已连续11年保持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居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回顾战后以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人们可以看到,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在漫长的历史年代,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得到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最终经过了长期积累得到了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并最终促成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70年代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后,在第一个关键时期,经济关系,尤其是其中的贸易往来都起到巨大作用,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即使在中日两国之间出现政治方面的交涉,甚至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时,经济合作也在不断发展,并且成为改善两国关系的பைடு நூலகம்要因素。但是两国经济关系的加深未必就提高了两国政府和国民之间的相互信赖度,事实证明,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只是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为其间还存有政治关系的"反弹力"。而这个“反弹力”正是来源于各个方面的摩擦。
1.历史问题仍然是一个横亘在中日之间的问题。日本始终有一部分人不愿也不敢正视。甚至有人公然为侵略历史翻案,美化其侵略罪行。他们的这些倒行逆施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伤害了中国人民以及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也严重影响了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针对南京大屠杀这一铁的事实,竟然有部分日本人说这是中国人“捏造的事实”,部分日本议员在面见记者时也断然否决日本的罪行。他们的这些言行严重伤害了中日人民的感情。尽管只是部分人,但是由此也可以看出由此额日本人对历史的扭曲已经到了不顾事实、指鹿为马的地步。
中日古代交往史:
一、中日交流始于汉朝:据《后汉书》记载,自公元57年开始中日就开始交往,光武帝赐以印绶。
二、日本遣隋使:589年,隋王朝统一中国。圣德太子为了加速移植先进的中国文化,于公元7世纪开始向中国派遣使节及留学生、学问僧等,从此两国使节往来络绎不绝,两国间的友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友谊的桥梁——遣唐使:我国唐代经济和文化高度发展,给周围各国以积极影响。中日往来不断加深,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开展了深入的交流。其中“唐玄宗诗赠遣唐使”;日本嵯峨天皇提倡汉诗,推动日本汉学的繁荣发展;李白、王维等著名诗人也和日本诗人建立了良好的朋友关系,为了日本好友的不信遇难而作诗悼念;日本僧人空海和王羲之在书法方面也结下了深厚友谊;鉴真,大家更是熟悉不以,他七次东渡到日本,传播了盛唐文化,对日本的文化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同时也促进了中日关系的发展;另外,中国的茶也有悠久的历史,日本在派遣遣唐使的时候,茶文化也就随之流入日本,在日本人的不断改进下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茶道”,在现代,日本茶道被很多人所崇尚,就是茶叶大国——中国也钦佩不已。
2.台湾问题:自古以来,台湾问题就是中日两国不断交涉的问题焦点之一。从历史上看,日本曾通过武力吞并台湾并进行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1972年中日两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时,日本政府就明确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政府还承诺与台湾只保持民间往来。然而,多年来中日两国由台湾问题引起的摩擦也时有出现。日本时不时在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演习,中国对此还和日方进行会谈。
以上三个问题是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问题。除此之外,还有经贸摩擦问题、经援政治化问题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中日关系向更高层次发展。要解决好这些问题的关键在日本自身。希望日本政府能够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真正放弃否认和歪曲历史的企图,为中日关系的发展扫清障碍。
中日关系未来展望:
中日两国的经济合作展望21世纪的中日关系,两国间的经济合作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经济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的21世纪,发展中日两国的经贸关系对全面加深两国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贸易方面日本期待着进一步降低或取消关税。近年来中国已在这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据报道,从92年到97年,中国先后7次降低关税。现在的关税已平均降到了17%,与发展中国家基本持平。相信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进展,这方面还会有较大的改进。另一方面,中国也希望日本减少对进口中国纺织品份额的限制,使两国贸易保持平衡。在投资方面,日本要求中国进一步开放金融、流通、通讯等服务领域;中国则希望日方多向交通、能源、环保等领域投资。目前,双方在这些问题上既有合作也有分歧。但发展中日经贸关系是由两国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相信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分歧将逐步消除,合作会进一步加强。
中日关系发展史
国家介绍:
中国:中国为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文化与文明史。中国是国际社会的中流砥柱,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世界第二大进口国,拥有最多外汇储备;亦是世界上经济成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不过中国的生产力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地区发展也不平衡。
日本:日本国是位于亚洲大陆东岸外的太平洋岛国。西、北隔东海、黄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与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相望,东濒太平洋。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为单一民族国家,实行君主立宪政体,被称为“日出之国”。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起一直是世界公认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科学研发能力居世界第三,同时也是当今世界第四大出口国与第四大进口国。日本属于发达国家,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质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四万美元稳居世界前列,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经过以上不算深入的分析,中日的关系还是很有发展潜力的。只要中日双方在处理事务时各自遵守自己的底线、原则。我相信,以前的种种问题都会成为历史,中日的关系会更加和谐,不仅在经济上,政治、文化、科技各方面都会有长足的进步空间。在不久的将来,中日会成为比现在还要强大的国家。共同为亚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合作将亚洲发展的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