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高考数学大题必考题型及解题技巧分析
2023年高考数学解题技巧及规范答题:三角函数大题

202 年高考数学解题技巧及规范答题三角函数大题【规律方法】1、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作用是在已知三角形部分基本量的情况下求解其余基本量,基本思想是方程思想.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另一个作用是实现三角形边角关系的互化,解题时可以把已知条件化为角的三角函数关系,也可以把已知条件化为三角形边的关系.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三角形问题是高考高频考点,其解题方法主要有: (1)化边为角:通过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化边为角,如:,等,利用三角变换得出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此时要注意一些常见的三角等式所体现的内角关系,如:,或等.(2)化角为边: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化角为边,如,等,通过代数恒等变换,求出三条边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注意:(1)注意无论是化边还是化角,在化简过程中出现公因式不要约掉,否则会有漏掉一种形状的可能.(2)在变形过程中要注意角A ,B ,C 的范围对三角函数值的影响.2、三角恒等变换综合应用的解题思路(1)将f (x )化为a sin x +b cos x 的形式;(2)构造;(3)和角公式逆用,得(其中φ为辅助角);(4)利用研究三角函数的性质;2sin a R A =2222cos a b c ab C +-=sin sin A B A B =⇔=sin 2sin 2A B A B =⇔=2A B π+=sin 2a A R =222cos 2b c a A bc+-=())f x x x =+())f x x ϕ=+())f x x ϕ=+3(5)反思回顾,查看关键点、易错点和答题规范.【核心素养】以三角形为载体,以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为工具,以三角恒等变换为手段考查解三角形问题是高考一类热点题型,考查的核心素养主要有“逻辑推理”、“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典例】【2020年全国II 卷】中,sin 2A -sin 2B -sin 2C =sin B sin C.(1)求A ;(2)若BC =3,求周长的最大值.【分析】(1)利用正弦定理角化边,配凑出的形式,进而求得;(2)利用余弦定理可得到,利用基本不等式可求得的最大值,进而得到结果.【详解】(1)由正弦定理可得:,,,. (2)由余弦定理得:,即.ABC ABC cos A A ()29AC AB AC AB +-⋅=AC AB +222BC AC AB AC AB --=⋅2221cos 22AC AB BC A AC AB +-∴==-⋅()0,A π∈ 23A π∴=222222cos 9BC AC AB AC AB A AC AB AC AB =+-⋅=++⋅=()29AC AB AC AB +-⋅=第二步,用定理、公式、性质: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二倍角公式、辅助角公式等进行三角形中边角(当且仅当时取等号),,解得:(当且仅当时取等号),周长,周长的最大值为【解题方法与步骤】1、解三角形问题的技巧:(1)解三角形时,如果式子中含有角的余弦或边的二次式,要考虑用余弦定理;如果式子中含有角的正弦或边的一次式时,则考虑用正弦定理;以上特征都不明显时,则要考虑两个定理都有可能用到. ①应用正弦定理求角时容易出现增解或漏解的错误,要根据条件和三角形的限制条件合理取舍;②求角时易忽略角的范围而导致错误,因此需要根据大边对大角,大角对大边的规则,画图进行判断.(2)三角形解个数的判断:已知两角和一边,该三角形是确定的,其解是唯一的;已知两边和一边的对角,该三角形具有不唯一性,通常根据三角函数值的有界性和大边对大角规则进行判断.2、三角恒等变换要遵循的“三看”原则:一看“角”:通过看角之间的差别与联系,把角进行合理拆分,从而正确使用公式; 二看“函数名称”:看函数名称之间的差异,从而确定使用的公式,常见的有“切化弦”;三看“结构特征”:分析结构特征,找到变形的方向,常见的有“遇到分式要通分”“整式因式分解”“二次式配方”等.3、解三角形与三角函数综合问题一般步骤:第一步,转化:正确分析题意,提炼相关等式,利用等式的边角关系合理将问题转化为三角函数的问题; 22AC AB AC AB +⎛⎫⋅≤ ⎪⎝⎭AC AB =()()()22223924AC AB AC AB AC AB AC AB AC AB +⎛⎫∴=+-⋅≥+-=+ ⎪⎝⎭AC AB +≤AC AB =ABC ∴ 3L AC AB BC =++≤+ABC ∴ 3+的的关系的互化;第三步,得结论:利用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知识求函数解析式、角、三角函数值,或讨论三角函数的基本性质等.【好题演练】1.(2021·河南中原高三模拟)在中,,,所对的角分别为,,,已知. (1)求;(2)若,为的中点;且,求的面积.【分析】(1)根据题意,由正弦定理得出,再由两角和的正弦公式化简得,由于,从而可求得,最后根据同角三角函数的平方关系,即可求出;(2)法1:在中由余弦定理得出,再分别在和中,由余弦定理得出和,再由,整理ABC a b c A B C 3cos 3a b A c +=sin B 3a =D AC BD =ABC sin 3sin cos3sin A B A C +=sin 3sin cos A A B =sin 0A >1cos 3B =sin B ABC 221936c b c+-=ABD △BCD △2cos ADB ∠=2cos CDB ∠=cos ADB cos DB 0∠+∠=C化简的出边,最后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出结果. 法2:由平面向量的加法运算法则得出,两边平方并利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运算化简得,从而可求出边,最后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出结果.【详解】(1)因为,由正弦定理得, 因为, 所以,因为,所以,所以,因为,所以(2)法1:在中,由余弦定理得,即, 在中,由余弦定理得, 在中,由余弦定理得因为,c 1sin2ABC S ac B =△12BD BA BC →→→⎛⎫=+ ⎪⎝⎭()213294c c =++c 1sin 2ABC S ac B =△3cos 3a b A c +=sin 3sin cos 3sin A B A C +=()sin sin sin cos cos sin C A B A B A B =+=+sin 3sin cos A A B =()0,A π∈sin 0A >1cos 3B =()0,B π∈sin B ===ABC 222cos 2a c b B ac +-=221936c b c+-=ABD △2cos ADB ∠=BCD △2cos CDB ∠=πADB CDB ∠+∠=220=即,所以, 整理得,解得:或(舍去), 所以. 法2:因为为的中点,所以,两边平方得,即,即,解得或(舍), 所以. 2.记中内角,,的对边分别为,,.已知. (1)求;(2)点,位于直线异侧,,.求的最大值.【分析】(1,利用正弦定理化边为角结合利用两角和的正弦公式展开整理可求得的值,即可得角; (2)结合(1化角为边可得,即,在中由余弦定理求,利用三角恒等式变换以及三角函数的性质可得最大值.2262b c =+()222296219366c c c b c c+-++-==2230c +c -=1c =3c =-11sin 3122ABC S ac B ==⨯⨯=△D AC 12BD BA BC →→→⎛⎫=+ ⎪⎝⎭222124B BD B BA C BC A →→→→→⎛⎫=+⋅+ ⎪⎝⎭()213294c c =++2230c +c -=1c =3c =-11sin 3122ABC S ac B ==⨯⨯=△ABC A B C a b c a =3cos sin B b A =+A A D BC BD BC ⊥1BD =AD cos sin B b A =+sin sin()C A B =+tan A A cos sin sin C A B B A =+cos sin B a B =+sin c B B =ABD △2AD(1)求 A ;【详解】(1,.. 因为,,所以,,,又因为, 可得:,所以; (2)由(1,, 即,由余弦定理得,所以当且仅当时,取得最大值,所以.3.在中,内角的对边分别为,且满足. 3cos sin B b A =+a =cos sin B b A =+cos sin sin C A B B A =+πA B C ++=,,(0,π)A B C ∈sin sin()sin cos cos sin C A B A B A B =+=+cos s cos sin s i in n A B A B A B B A +=+sin sin sin A B B A =sin 0B ≠sin A A =tan A =0πA <<π3A =cos sin sin C AB B A =+cos sin B a B =+cos sin c a B B B =+=+2222cos AD c BD c BD ABD =+-⋅∠()()()2sin 12sin sin B B B B B =+--222sin 3cos 212sin 2B B B B B =+++++42B =+π4B =2AD )241+=+AD 1+ABC 、、A B C ,,a b c 2sin cos b A B ()2sin c b B =-(2)若l 的取值范围.【分析】(1)由正弦定理得,化简得, 利用的范围可得答案;(2)由正弦定理得,利用的范围和三角函数的性质可得答案.【详解】(1)由正弦定理得, 因为,所以, 所以,即,解得,因为,所以.(2)由正弦定理得, 所以,所以,因为,所以, a =()2sin sin cos 2sin sin sin B A B CB B =-1cos2A =A 4sin ,4sin bB cC ==()4sin sin l B C =++B ()2sin sin cos 2sin sin sin BA B C B B=-0B π<<sin 0B ≠2sincos 2sin sin A BC B =-2sin cos 2sin cos 2sin cos sin A B A B B A B =+-1cos 2A =0A π<<3A π=4sin sin sin a b cAB C===4sin ,4sin b B c C ==()24sin sin sin sin 3l B C B B π⎡⎤⎛⎫=+++-+ ⎪⎢⎥⎝⎭⎣⎦314sin cos 22B B B B ⎛⎫⎫=+++ ⎪⎪ ⎪⎪⎝⎭⎭6B π⎛⎫=++ ⎪⎝⎭20,3B π⎛⎫∈ ⎪⎝⎭5,666B πππ⎛⎫+∈ ⎪⎝⎭所以, 所以.4.(2021·天津高考)在,角所对的边分别为,已知. (I )求a 的值;(II )求的值;(III )求的值.【分析】(I )由正弦定理可得(II )由余弦定理即可计算;(III )利用二倍角公式求出的正弦值和余弦值,再由两角差的正弦公式即可求出.【详解】(I )因为,由正弦定理可得,;(II )由余弦定理可得; (III ),, ,, 所以. 1sin ,162B π⎛⎫⎛⎤+∈ ⎪ ⎥⎝⎭⎝⎦(l ∈ABC ,,A B C ,,a bc sin:sin :sin 2A B C =b =cos C sin 26C π⎛⎫- ⎪⎝⎭::2a b c =2C sin :sin :sin 2A B C =::2:1:ab c=b =2a c ∴==2223cos 24a b c C ab +-===3cos 4C =sin C ∴==3sin 22sin cos 24C C C ∴===291cos 22cos 121168C C =-=⨯-=sin 2sin 2cos cos 2sin 666C C C πππ⎛⎫-=- ⎪⎝⎭1182=⨯=5.(2021·南京市中华中学)在中,分别为内角的对边,且满足. (1)求的大小;(2)从①,②,③这三个条件中任选两个,补充在下面的问题中,并解决问题.问题:已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存在,求的面积,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注:如果选择多个条件解答,按第一个解答计分.【分析】(1)由正弦定理进行边角互化,再结合辅助角公式化简运算,可求出角的范围.(2)若选择条件①②,由余弦定理可计算的值,面积公式计算面积;若选择条件②③,正弦定理计算边,两角和的正弦计算,可求面积;若选择条件①③,由大边对大角可知三角形不存在. 【详解】(1)因为,由正弦定理可得因为即因为所以因为即ABC ,,a b c ,,A B C b a =B 2a c =2b =4A π=ABC ABC ABC a c 、a sin C b a =sin sin B A =sin 0A ≠cos 1B B -=1sin()62B π-=0B π<<5666B πππ-<-<66B ππ-==3B π第 11 页 共 11 页(2)若选择条件①②,由余弦定理可得,解得, 故所以若选择条件②③由正弦定理可得,可得所以若选择条件①③这样的三角形不存在,理由如下: 在三角形中,, 所以, 所以,所以又因为所以与矛盾,所以这样的三角形不存在.2222cos b a c ac B=+-222442c c c +-=c =a =11sin sin 223ABC S ac B π=== sin sin a b A B =sin sin b A a B ==11sin 2sin 2234ABC S ab C ππ⎛⎫==⨯+= ⎪⎝⎭ ABC 43A B ππ==,53412C ππππ=--=A C <a c <2a c=a c >a c <。
高考数学大题题型总结及技巧(2篇)

高考数学大题题型总结及技巧17题三角函数17题考的知识点比较简单,只要在平时多加注意和总结就不成问题,但是重要的公式譬如二倍角公式等一定要熟记,这些是做题的基础;18题立体几何18题的第一小题通常是证明题,有时利用现成的条件马上就可以证明,但是也不排除需要做辅助线有一点难度的可能,而且形势越来越偏向后一种,所以在平时要多多注意需要做辅助线的证明题,第二小题通常是求线面角和线线角的大小,也有可能是求相关的体积,不过这样也是变相的让你求线面角或线线角的大小,至于求面面角大小,我们老师说不大可能,因为求面面角的难度稍大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比较多,这样对后面的发挥会有比较大的影响,(虽然高考的目的是选拔人才,但是全省的平均分也不能太低。
)19题导数19题的难点是求导,如果你对复杂函数的求导掌握的很熟练,那第一小题就不用担心啦,第二小题会比较有难度,但是基础还是求导,无论有没有思路都要先求导,说不定在求导的过程中就找到思路了;20题圆锥曲线20题是圆锥曲线,第一小题还是比较基础的但完全正确的前提是要掌握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因为很有可能会出现让你判断某某是椭圆、双曲线、还是抛物线的题目。
第二小题比较难,但是简单在有一定的套路,(做题做多了就知道的)套路就是1.设立坐标,一般是求什么设什么.2.将坐标带入所在曲线的方程中.3.利用韦达定理求出____1+____2,____1____2,y1+y2,y1y2.4.所求的内容尽力转换为与____1、____2、y1、y2相关的式子,在转换的过程中要结合题目的条件.一定要筛选和转换题目中所给出的条件,因为有的方式虽然可以得出结果但是过程很复杂,浪费的时间会比较多,别忘了后面还有一个大boss呢。
21题最难21题那实在是太难了,至少在我看来,最后一小题几乎是写不出来的,就算完全写出来也需要很长的时间,那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剩下为数不多的时间内尽力向老师要分数,就是能想到什么就写下来不要打草稿直接写。
高考数学常考题型和答题技巧

高考数学常考题型和答题技巧(大全)高考数学常考题型和答题技巧(大全)高考数学常考题型和答题技巧1.解决绝对值问题主要包括化简、求值、方程、不等式、函数等题,基本思路是:把含绝对值的问题转化为不含绝对值的问题。
具体转化方法有:①分类讨论法:根据绝对值符号中的数或式子的正、零、负分情况去掉绝对值。
②零点分段讨论法:适用于含一个字母的多个绝对值的情况。
③两边平方法:适用于两边非负的方程或不等式。
④几何意义法:适用于有明显几何意义的情况。
2.因式分解根据项数选择方法和按照一般步骤是顺利进行因式分解的重要技巧。
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是:提取公因式选择用公式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拆项添项法3.配方法利用完全平方公式把一个式子或部分化为完全平方式就是配方法,它是数学中的重要方法和技巧。
4.换元法解某些复杂的特型方程要用到“换元法”。
换元法解方程的一般步骤是:设元一换兀一解兀一还元5.待定系数法待定系数法是在已知对象形式式的条件下求对象的一种方法。
适用于求点的坐标、函数解析式、曲线方程等重要问题的解决。
其解题步骤是:①设②列③解④写6.复杂代数等式复杂代数等式型条件的使用技巧:左边化零,右边变形。
①因式分解型:(__)(__)=0两种情况为或型②配成平方型:(__)2+(__)2=0两种情况为且型数学中两个最伟大的解题思路求值的思路列欲求值字母的方程或方程组2)求取值范围的思路列欲求范围字母的不等式或不等式组数学解题小技巧1、精神要放松,情绪要自控最易导致紧张、焦虑和恐惧心理的是入场后与答卷前的“临战”阶段,此时保持心态平衡的方法有三种:①转移注意法:避开临考者的目光,把注意力转移到某一次你印象较深的数学模拟考试的评讲课上,或转移到对往日有趣、滑稽事情的回忆中。
②自我安慰法:如“我经过的考试多了,没什么了不起”,“考试,老师监督下的独立作业,无非是换一换环境”等。
③抑制思维法:闭目而坐,气贯丹田,四肢放松,深呼吸,慢吐气,(最好默念几遍:“阿弥陀佛或祖先保佑”呵呵,还真的管用)如此进行到发卷时。
高考数学17个必考题型及解题技巧

高考数学 17 个必考题型及解题技巧 17 个 必 考 题 型01 题型一运用同三角函数关系、诱导公式、和、差、倍、半等公式进行化简求值类02 题型二运用三角函数性质解题,通常考查正弦、余弦函数的单调性、周期 性、最值、对称轴及对称中心。
03 题型三解三角函数问题、判断三角形形状、正余弦定理的应用04 题型四数列的通项公式求法AX定义法:①等差数列通项公式;②等比数列通项公式。
MB、公式法:已知S”(即q +α2十L + q二/(π))求5 ,用作差法:α _ ∣S1,(W = I)”一IS ii - Si(Q 2) o例.已知数列&}的前W项和S Jl满足S rt = 2a li + (-1)∖n≥l.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解:由a l =S l = 2a1 -l=≠>α1 =I*1当打≥2日寸,有a” =S厂= ^a n ~ a n-∖)+ 2x(—1)"*g = 2%+ 2X(-I)I* a n,∖ = 2a I|.2+2x(-l),:":, a2 = 2a1 -2.4,1:J a n=r⅛ +r1χe-D÷2^ XH)Z-÷L +2 乂(-旷.=2≡4 +(-I)I(-2r1 +(-护 + 八÷(-√)]3=Ilr l Wiri经验证尙=1也满足上式,所以aιs=⅛w-2+(-l)^l>c. ^iπ½i 2若勺・1 一6 = /(«)求a t2:a ft = (S a n a n^I) +L +(¾-^1) +勺(n ≥ 2)。
a D、累乘法:已知^-=/(«)求%用累乘法:勺=上J-也丄-⅛--a l(w≥2)o^a n Qgl a»2 aιE、己知递推关系求勺,用构造法(构造等差、等比数列)。
「①只巧为常数・即递推公式为a^=pa^q (其中p, q均为常数,(Pg(PT) = O >)<» a05 题型五数列的前n 项求和的求法1. 公式法:①等差数列求和公式;②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特Sf声明:运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务必检查其公比与1的关系,必要时需分类讨论彳常用公式l + 2 + 3÷L +n = ⅜w(π+l), I2+22+L +√ =⅜n(w+iχ2n+l) , P2 O2. 分组求和法,在直接运用公式法求和有困难时,常将"和式”中"同类项"先合并在一起,再运用公式袪求和.卩3. 倒序相加法:若和式申到苜尾距离相等的两顶和有苴共性或数列的通项与组合数相关联,则常可考虑选用倒序相加法,发挥Mrttt的杵用求和(这也是等差数列前乃和公式的推导方袪)・“例3、求sin2l0 + sin 2 20 + sin 2 30 + --+sin 2 880 + sin :89。
高考数学必考大题型解题方法总结

高考数学必考大题型解题方法总结随着高考考试的不断改革,数学成为了每位高中学生不可避免的一门学科,而数学中涉及到的大题一直是考生们最为关注的难点。
下面,本文将为大家总结高考数学必考大题型解题方法。
第一大题型:函数与解析几何这是高考数学中最常见的一种大题型。
对于这种大题型,考生需要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点来解题:1、先寻找基本函数的变换规律,例如绝对值函数、平方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
2、寻找题目中函数的性质,例如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和极值等。
3、遵循函数的基本性质,对于复合、反函数的求导和求极值问题,应该采用函数相应的求导公式。
4、对于解析几何,要熟练掌握直线和平面的参数方程,会求解直线和平面的交点、垂足、距离等问题。
第二大题型:矩阵与向量这是高考数学中相对较为常见的一种大题型。
对于这种大题型,考生需要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点来解题:1、矩阵和行列式的基本定义及特点,了解矩阵的代数运算(加、减、乘、转置、逆等)。
2、掌握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包括高斯消元法、矩阵法、Cramer法则等。
3、掌握向量的基本定义及特点,了解向量的代数运算。
4、掌握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线性无关性及相关计算方法。
第三大题型:三角函数这是高考数学中比较基础的一种大题型。
对于这种大题型,考生需要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点来解题:1、对于常见角度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等函数值要熟练掌握。
2、要熟悉三角函数的性质,例如周期性、奇偶性、单调性和对称性等。
3、要理解和掌握三角函数的反函数及其定义域和值域的特点。
4、要掌握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积公式、倍角公式、半角公式等常用公式。
总之,掌握以上三种大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对于高考数学考试是非常有帮助的。
同时,考生在备考过程中也要注重日积月累,多做题、多总结,通过不断的复习和实战演练,才能在考场上熟练应用这些方法和技巧,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考数学题型分析与解题技巧

高考数学题型分析与解题技巧高考数学作为高考中的重要科目,对于考生的总成绩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了解高考数学的题型,并掌握相应的解题技巧,是取得高分的关键。
以下将对高考数学常见的题型进行分析,并分享一些实用的解题技巧。
一、选择题选择题在高考数学中所占比例较大,通常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1、直接法直接从题设条件出发,运用有关概念、性质、定理、法则和公式等知识,通过严密的推理和准确的运算,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排除法从选项入手,逐一排除不符合条件的选项,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这种方法在解决一些具有明显错误选项的题目时非常有效。
3、特殊值法通过选取特殊值,代入题目中进行验证,从而快速得出答案。
比如在函数问题中,可以选取特殊的点来判断函数的性质。
4、数形结合法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
二、填空题填空题注重考查考生的计算能力和对概念的准确理解。
1、直接计算对于一些简单的填空题,直接进行计算即可得出答案。
2、概念理解有些填空题考查的是对数学概念的深入理解,需要考生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3、分类讨论当题目中存在多种情况时,要进行分类讨论,确保答案的完整性。
三、解答题解答题是高考数学中的重头戏,分值较高,考查的知识点也较为综合。
1、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这类题目通常会涉及到三角函数的公式运用、化简求值以及解三角形等问题。
解题技巧在于熟练掌握三角函数的基本公式,如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并能灵活运用。
2、数列数列问题常见的有求通项公式、前 n 项和等。
要掌握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同时注意错位相减法、裂项相消法等求和方法的运用。
3、立体几何证明线面平行、垂直关系,计算几何体的体积、表面积等是常见的考点。
解题时要善于运用空间向量法或者传统的几何方法,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可以简化很多问题。
4、概率与统计概率问题要明确各种概率模型,如古典概型、几何概型等。
高考数学必考题型及答题技巧(整理)整理

高考数学必考题型及答题技巧(整理)整理2023高考数学必考题型及答题技巧最新(整理)高考数学答题的时候,考生们尤其要留意认真,解答题的考点相对较多,综合性强,难度较高,以下是我整理的一些2023高考数学必考题型及答题技巧最新,欢迎阅读参考。
数学常考题答题套路恒成立问题或是它的反面,能够转化为最值问题,留意二次函数的应用,敏捷使用闭区间上的最值,分类争论的思想,分类争论应当不重复不遗漏。
圆锥曲线的题目优先选择它们的定义完成,直线与圆维曲线相交问题,若与弦的中点相关,选择设而不求点差法,与弦的中点无关,选择韦达定理公式法;使用韦达定理必需先考虑是否为二次及根的判别式。
求曲线方程的题目,假如知道曲线的外形,则可选择待定系数法,假如不知道曲线的外形,则所用的步骤为建系、设点、列式、化简(留意去掉不符合条件的特别点)。
求椭圆或是双曲线的离心率,建立关于a、b、c之间的关系等式即可。
三角函数求周期、单调区间或是最值,优先考虑化为一次同角弦函数,然后使用帮助角公式解答;解三角形的题目,重视内角和定理的使用;与向量联系的题目,留意向量角的范围。
高考数学答题技巧整理第1页/共4页1.数列问题数列的题目与和有关,优选和通公式,优选作差的方法;留意归纳、猜想之后证明;猜想的方向是两种特别数列;解答的时候留意使用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体会方程的思想;2.立体几何问题立体几何第一问假如是为建系服务的,肯定用传统做法完成,假如不是,可以从第一问开头就建系完成;留意向量角与线线角、线面角、面面角都不相同,娴熟把握它们之间的三角函数值的转化;锥体体积的计算留意系数1/3,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留意系数1/2 ;与球有关的题目也不得不防,留意连接“心心距”制造直角三角形解题;3.导数导数的题目常规的一般不难,但要留意解题的层次与步骤,假如要用构造函数证明不等式,可从已知或是前问中找到突破口,必要时应当放弃;重视几何意义的应用,留意点是否在曲线上;4.概率概率的题目假如出解答题,应当先设大事,然后写出访用公式的理由,当然要留意步骤的多少打算解答的详略;假如有分布列,则概率和为1是检验正确与否的重要途径;5.换元法遇到简单的式子可以用换元法,使用换元法必需留意新元的取值范围,有勾股定理型的已知,可使用三角换元来完成;第2页/共4页6.二项分布留意概率分布中的二项分布,二项式定理中的通项公式的使用与赋值的方法,排列组合中的枚举法,全称与特称命题的否定写法,取值范或是不等式的解的端点能否取到需单独验证,用点斜式或斜截式方程的时候考虑斜率是否存在等;7.肯定值问题肯定值问题优先选择去肯定值,去肯定值优先选择使用定义;8.平移与平移有关的,留意口诀“左加右减,上加下减”只用于函数,沿向量平移肯定要使用平移公式完成;高考数学答题留意事项(1)填写好全部考生信息,检查试卷有无问题;(2)调整心情,尽快进入考试状态,可解答那些一眼就能看得出结论的简洁选择或填空题(一旦解出,信念倍增,心情马上稳定);(3)对于不能马上作答的题目,可一边通览,一边粗略地分为a、b两类:a类指题型比较熟识、简单上手的题目;b类指题型比较生疏、自我感觉有困难的题目,做到心中有数。
高考数学常考题型与答题技巧

高考数学常考题型与答题技巧高考数学常考题型与答题技巧(一览)根据不同高考数学题型,我们应该有不同的答题策略,根据题型特点,我们也可以更好地答题,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高考数学常考题型与答题技巧,欢迎阅读参考。
高中数学考试选择题蒙题技巧1、区间法,这类方法也成为排除法,靠着大概计算出的数据或者猜一些数据。
比如一个题目里给了几个角度,30°,90°。
很明显,答案里就肯定是90±30度,120加减30度。
或者一些与30,60,90度有关的答案。
2、代入法,这列方法往往是给定了一些条件,比如a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1。
b 大于等于1,小于等于2.这些给定了一些特殊的条件,然后让你求一个ab组合在一起的一些式子,可能会很复杂。
但是如果是选择题,你可以取a=0.5,b=1.5试一试。
还有就是可以把选项里的答案带到题目中的式子来计算。
3、函数法,这个就是要把一些计算转化为函数,首先带入答案,之后移项,把方程一边变成零,然后就可以把函数的表达式大概画出来,看与零点有没有唯一焦点,这样就可以大概判断答案,或者找最接近零点的答案。
高中数学答题注意事项选择题解答的基本策略是:快——运算要快,力戒小题大做;稳——变形要稳,防止操之过急;全——答案要全,避免对而不全;活——解题要活,不要生搬硬套;细——审题要细,不能粗心大意。
关于填空题,常见的错误或不规范的答卷方式有:字迹不工整、不清晰、字符书写不规范或不正确、分式写法不规范、通项和函数表达式书写不规范、函数解析式书写正确但不注明定义域、要求结果写成集合的不用集合表示、集合的对象属性描述不准确。
关于解答题,考生不仅要提供出最后的结论,还得写出主要步骤,提供合理、合法的说明。
填空题则无此要求,只要填写结果,而且所填结果应力求简练、概括的准确。
其次,试题内涵解答题比起填空题要丰富得多,解答题的考点相对较多,综合性强,难度较高,解答题成绩的评定不仅看最后的结论,还要看其推演和论证过程,分情况判定分数,用以反映其差别,因而解答题命题的自由度较之填空题大得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快戳!数学6大必考题型全总结!掌握好轻松考到140+!
高考数学大题必考题型及解题技巧分析
1
排列组合篇
1. 掌握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并能用它们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2. 理解排列的意义,掌握排列数计算公式,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3. 理解组合的意义,掌握组合数计算公式和组合数的性质,并能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4. 掌握二项式定理和二项展开式的性质,并能用它们计算和证明一些简单的问题。
5. 了解随机事件的发生存在着规律性和随机事件概率的意义。
6. 了解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的意义,会用排列组合的基本公式
计算一些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
7. 了解互斥事件、相互独立事件的意义,会用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与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乘法公式计算一些事件的概率。
8. 会计算事件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
2
立体几何篇
高考立体几何试题一般共有4道(选择、填空题3道,解答题1道),共计总分27分左右,考查的知识点在20个以内。
选择填空题考核立体几何中的计算型问题,而解答题着重考查立体几何中的逻辑推理型问题,当然,二者均应以正确的空间想象为前提。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立体几何考题正朝着“多一点思考,少一点计算”的发展。
从历年的考题变化看,以简单几何体为载体的线面位置关系的论证,角与距离的探求是常考常新的热门话题。
知识整合
1.有关平行与垂直(线线、线面及面面)的问题,是在解决立体几
何问题的过程中,大量的、反复遇到的,而且是以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论证、计算角、与距离等)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在主体几何的总复习中,首先应从解决“平行与垂直”的有关问题着手,通过较为基本问题,熟悉公理、定理的内容和功能,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与概括,掌握立体几何中解决问题的规律--充分利用线线平行(垂直)、线面平行(垂直)、面面平行(垂直)相互转化的思想,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 判定两个平面平行的方法:
(1)根据定义--证明两平面没有公共点;
(2)判定定理--证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3)证明两平面同垂直于一条直线。
3.两个平面平行的主要性质:
(1)由定义知:“两平行平面没有公共点”。
(2)由定义推得:“两个平面平行,其中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必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3)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4)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它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5)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6)经过平面外一点只有一个平面和已知平面平行。
以上性质(2)、(3)、(5)、(6)在课文中虽未直接列为”性质定理“,但在解题过程中均可直接作为性质定理引用。
解答题分步骤解答可多得分
1. 合理安排,保持清醒。
数学考试在下午,建议中午休息半小时左右,睡不着闭闭眼睛也好,尽量放松。
然后带齐用具,提前半小时到考场。
2. 通览全卷,摸透题情。
刚拿到试卷,一般较紧张,不宜匆忙作答,应从头到尾通览全卷,尽量从卷面上获取更多的信息,摸透题情。
这样能提醒自己先易后难,也可防止漏做题。
3 .解答题规范有序。
一般来说,试题中容易题和中档题占全卷的80%以上,是考生得分的主要来源。
对于解答题中的容易题和中档题,要注意解题的规范化,关键步骤不能丢,如三种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表达要规范,逻辑推理要严谨,计算过程要完整,注意算理算法,应用题建模与还原过程要清晰,合理安排卷面结构……对于解答题中的难题,得满分很困难,可
以采用“分段得分”的策略,因为高考阅卷是“分段评分”。
比如可将难题划分为一个个子问题或一系列的步骤,先解决问题的一部分,能解决到什么程度就解决到什么程度,获取一定的分数。
有些题目有好几问,前面的小问你解答不出,但后面的小问如果根据前面的结论你能够解答出来,这时候不妨引用前面的结论先解答后面的,这样跳步解答也可以得分。
3
数列问题篇
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又是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
高考对本章的考查比较全面,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考查每年都不会遗漏。
有关数列的试题经常是综合题,经常把数列知识和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不等式的知识综合起来,试题也常把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求极限和数学归纳法综合在一起。
探索性问题是高考的热点,常在数列解答题中出现。
本章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在主观题中着重考查函数与方程、转化与化归、分类讨论等重要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等基本数学方法。
近几年来,高考关于数列方面的命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数列本身的有关知识,其中有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通项公式及求和公式。
(2)数列与其它知识的结合,其中有数列与函数、方程、不等式、三角、几何的结合。
(3)数列的应用问题,其中主要是以增长率问题为主。
试题的难度有三个层次,小题大都以基础题为主,解答题大都以基础题和中档题为主,只有个别地方用数列与几何的综合与函数、不等式的综合作为最后一题难度较大。
知识整合
1. 在掌握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定义、性质、通项公式、前n 项和公式的基础上,系统掌握解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综合题的规律,深化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实践中的指导作用,灵活地运用数列知识和方法解决数学和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2. 在解决综合题和探索性问题实践中加深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沟通各类知识的联系,形成更完
整的知识网络,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善于分析题意,富于联想,以适应新的背景,新的设问方式,提高学生用函数的思想、方程的思想研究数列问题的自觉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科学理性的思维方法.
4
导数应用篇
专题综述
导数是微积分的初步知识,是研究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
在高中阶段对于导数的学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 导数的常规问题:
(1)刻画函数(比初等方法精确细微);
(2)同几何中切线联系(导数方法可用于研究平面曲线的切线);
(3)应用问题(初等方法往往技巧性要求较高,而导数方法显得简便)等关于多项式的导数问题属于较难类型。
2. 关于函数特征,最值问题较多,所以有必要专项讨论,导数法求最值要比初等方法快捷简便。
3. 导数与解析几何或函数图象的混合问题是一种重要类型,也是高考中考察综合能力的一个方向,应引起注意。
知识整合
1. 导数概念的理解。
2. 利用导数判别可导函数的极值的方法及求一些实际问题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是微积分中的重点与难点内容。
课本中先通过实例,引出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接下来对法则进行了证明。
3. 要能正确求导,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熟练掌握各基本初等函数的求导公式以及和、差、积、商的求导法则,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2)对于一个复合函数,一定要理清中间的复合关系,弄清各分解函数中应对哪个变量求导。
5
解析几何
高考解析几何剖析:
1、很多高考问题都是以平面上的点、直线、曲线(如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这三大类几何元素为基础构成的图形的问题;
2、演绎规则就是代数的演绎规则,或者说就是列方程、解方程的规则。
有了以上两点认识,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下这么一个结论,那就是解决高考解析几何问题无外乎做两项工作:
1、几何问题代数化。
2、用代数规则对代数化后的问题进行处理。
高考解析几何解题套路及各步骤操作规则
步骤一:把题目中的点、直线、曲线这三大类基础几何元素用代数形式表示出来;
口诀:见点化点、见直线化直线、见曲线化曲线。
1、见点化点:“点”用平面坐标系上的坐标表示,只要是题目中
提到的点都要加以坐标化;
2、见直线化直线:“直线”用二元一次方程表示,只要是题目中提到的直线都要加以方程化;
3、见曲线化曲线:“曲线(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用二元二次方程表示,只要是题目中提到的曲线都要加以方程化;
步骤二:把题目中的点与直线、曲线从属关系用代数形式表示出来;如果某个点在某条直线或曲线上,那么这个点的坐标就可代入这条直线或曲线的方程。
口诀:点代入直线、点代入曲线。
1、点代入直线:如果某个点在某条直线上,将点的坐标代入这条直线的方程;
2、点代入曲线:如果某个点在某条曲线上,将点的坐标代入这条曲线的方程;
这样,每代入一次就会得到一个新的方程,方程逐一列出后,这些方程都是获得最后答案的基础,最后就是解方程组的问题了。
6
极值不等式
1.先求函数的定义域,正确求出导数,特别是复合函数的导数,单调区间一般不能并,用“和”或“,”隔开(知函数求单调区间,不带等号;知单调性,求参数范围,带等号);
2.注意最后一问有应用前面结论的意识;
3.注意分论讨论的思想;
4.不等式问题有构造函数的意识;
5.恒成立问题(分离常数法、利用函数图像与根的分布法、求函数最值法);
6.整体思路上保6分,争10分,想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