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枯山水园林的中国渊源
枯山水景观源流探析

枯山水景观源流探析作者:谢璞来源:《丝绸之路》2014年第06期[摘要]中国江南园林与日本枯山水庭园为东亚园林的两朵奇葩。
伴随着丝绸之路文化的东渐,日本园林在中国园林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
对于将禅宗思想融于整个民族精神的日本来说,枯山水庭园更可谓是日本禅寺园林,乃至成为日本古典园林中最具代表性的园林之一。
本文从日本枯山水庭园的历史背景、理水手法、审美思想与禅学意境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对今后佛教文化园区禅寺景观设计及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枯山水庭园;日本园林;佛教文化园区[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06-0037-04禅宗园林源于中国,却成熟于日本。
时至今日,中国的传统禅宗园林大多已面目全非,几乎无迹可寻。
而日本寺院虽是从中国古典园林基础之上逐渐发展形成的,在丝绸之路文化发展与东渐的过程中,其并非是中国园林的原型复制或生搬硬套,而是在继承基础上及时融汇创新,使其不断发展扩大。
一、东亚园林的一朵奇葩日本枯山水庭园是建立在中国园林文化基础底蕴上的一朵奇葩,枯山枯水,是僧人禅寺院。
一个是追求入世享乐人生,一个是追求出世苦行自律;一个是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一个是佛人相映的禅学轮回世界。
江南园林和日本枯山水庭园是中日两大极具代表性的园林风格,从造园理念到追求态度和理想境界,甚至其发展历程都值得分析和对比,以便现在人们更好地利用、创造和发展传统意义的寺庙园林。
(一)枯山水庭园在古代历史上,中国一直是日本的主要文化外源地,两国文化也一直具有相似性和继承性,可以说日本是不断吸取中国文化的先进成分才逐渐形成自身文化的,其园林发展亦是如此。
禅宗园林源于中国,却成熟于日本。
其中枯山水庭园更以其独特魅力和丰富禅意,发展成为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园林风格,更在世界范围内日本古典园林独树一帜。
日本的传统庭园也离不开水。
在日本,水有生命、灌溉、清静之意,庭园因水而润泽生辉。
枯山水简介

枯山水简介
7世纪,中国隋文帝曾经赠送日本天皇一副盆景,在漆盘里放着几块石头。
这副盆景对日本的园林艺术未必有着正真的历史意义,但是凑巧成为了一个象征,日本的写意庭院,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盆景式园林,他的集中代表就是枯山水。
枯山水用石块象征山峦,用白沙象征湖海。
只点缀少量的灌木或者苔藓、薇蕨。
最严格意义的枯山水就是京都府龙安寺方丈楠庭(传1450年)和大仙院方丈北庭和东庭(约1509年)。
此外还有退藏庭、灵运院书院等的庭院。
他们都是些闲庭小院,面积不大,却要在“方寸之地幻出千岩万壑",方法就是写意、就是象征。
象征就是调动观赏者的想象力,也就是观赏者的哲学、文学、艺术修养,因此枯山水常和禅学联系在一起,运用隐喻和顿悟,对空与有、虚与实作出心灵的观照。
日本枯山水园林的中国渊源

日本枯山水园林的中国渊源摘要:中国园林与日本园林是东方园林的两支奇葩,中国园林是本源,日本园林是分支。
日本的枯山水园的形成和逐渐兴起并成为日本园林的一大特色,它的形成除了与日本的自然环境有关外还与佛教作为国教的地位分不开,并且和中国有一定的渊源。
关键词:佛教与园林枯山水禅宗思想日本是亚洲东部太平洋上的一个群岛国家,“依山岛为国邑,旧百余国”。
日本民族是世界上最善于学习,善于模仿的民族。
古坟时代的倭之五王,就频频向中国谴使,求封种种爵号,希望获得南朝的正式认可。
日本人还去中国学西书法。
对中国传播过来的先进文化,日本持积极态度,甚至尚不清楚禅宗究竟为何物的时候,日本人已经将其搬进园林中,如坐禅石,又称定心石。
1中日园林的起源中日园林的文化基因,都源自先民对自然的崇拜和由此产生的神话。
中国园林,导源于对神话中的昆仑神山和蓬莱仙境的模拟,秦汉帝王为了当人间的“活神仙”,修筑了“象天法地”的宫苑。
“一池三岛”的秦汉模式,成为我国园林营造的第一次飞跃。
魏晋士人“玄对山水”,逐渐从青山绿水中找到了任人啸傲的“仙境”,于是挖池堆山,乐于丘庙之间,出现了“有若自然”的士人山水园林,推动了中国园林的第二次飞跃。
日本园林的山水骨架是中国流传过去的,它后来成为池泉园的始祖。
日本用来祭祀神灵祖先的岩座和神池,成为日本园林中石组和水池的雏形,原始宗教神道和神话传说,同样成为日本园林的起源。
日本造园艺术日本的造园艺术是在公元6-8世纪随中国佛教传入的。
日本园林在吸收中国文化和佛教文化时,有选择地吸收了与日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适应的部分,从而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园林体系和文化,枯山水园林就是日本园林特色之一。
3枯山水的形式顾名思义,枯山水并没有水,是干枯的庭院山水景观,在一些地方,枯山水庭院内甚至排除了草木。
其主要特点,是用山石和白砂为主体,用以象征自然界的各种景观。
要注意的是枯山水和一般的枯水不同,枯山水是安静的不能在上面行走的,用来静谧的思考的,用耙子扒出海浪的波纹,并放置精选的特有形状的石头和植物。
日本枯山水

枯山水园林产生的原因
1)宗教原因 公元 538 年的时候,日本开 始接受佛教,并派一些学生和工匠到古代中 国,学习内陆艺术文化。13世纪时,源自 中国的另一支佛教宗派“禅宗”在日本流行, 为反映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 律”精神,日本园林开始摈弃以往的池泉庭 园,而是使用一些如常绿树、苔藓、沙、砾 石等静止、不变的元素,营造枯山水庭园, 园内几乎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以期达到自 我修行的目的。
枯山水园林产生的原因
3)现实原因 由于日本是海岛国家,白砂 多石头多,堪称日本取用不尽的资源,再 加上当 时京都缺水,原先以水、山为主的 池泉山园林逐渐因为经济、耗水等园林被 人舍弃,而小型的枯山水园林就应运而生 了,特别是在缺水地区,枯山水园林的应 用 十分广泛,因此,产生初期典型的枯山 水庭园大都集中在京都。
枯山水的特色
1、追求凝固的美和永恒 、 枯山水追求孤 寂淡泊、脱尘离世的外在美,重视内在的 永恒感、归属感、秩 序感,它以块石做山, 白砂为水,免去草木苔藓的交替荣枯,避 免了水体的变幻 莫测,在枯山水中一切都 是恒定的,一旦做好便不再变化,所以枯 山水最根本的 追求是美的永恒与凝固,这 与中国园林追求自然的千变万化与勃勃生 机刚好相反。
枯山水的特色
2、小而精致无比、少而意象无极 、小而精致无 比、 日本是一个海岛国家,国土面积小,资源少, 因此,日本的枯山水园林,无 论是面积还是园林 里的构成要素,都体现“小”的特点。日本人在 园林的构造中, 力求用很小的要素、很少的物体 来表现意味深长的东西。在枯山水中,几乎任何 事物都有一个深刻的含义或者作用,例如园中的 “三樽石”,是三块很小的石头,它们代表的是 日本早期的三个大的岛屿;一块铺满白沙的小池, 代表的是整个大 海;白沙中间的一棵树或者是一 块石头代表的是一个小岛;白沙中人工形成的一 道道细纹是大海的波浪。枯山水就是追求在有限 的空间中创造出的大的意象。
日本枯山水是个啥?

日本枯山水是个啥?意动禅发处,砂石起波澜。
什么是日本枯山水枯山水是日本特有的园林营造手法,简单者以石、砂组成,略微复杂者也不过石、砂、苔、木四物,材料和构成上非常简单,但思想内涵上却十分丰富。
枯山水不仅是现实意义上的“干枯”,更追求“枯槁”“侘寂”的审美内核。
以极度凝练的形式,以石喻山,以砂喻海,用石、砂、苔、木四物的组合,来象征大千世界,是日本禅宗进行参禅、观想的证道之物。
▲ 光明院波心庭(现代枯山水,重森三玲)中国园林与日本枯山水枯山水形式上,由日本传统的山水庭园发展而来,思想内容上又有禅宗文化的渗透。
日本传统的山水庭园主要是受中国汉唐风格的影响,而禅宗呢,又是我国南宋时期传入日本的。
以此来看,枯山水与我国传统园林相似度应该很高才对,但事实绝非如此,枯山水和我国传统园林在风格上、构成形式上和思想内涵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 京都弥生寺枯山水风格上:“万物自生听”与“太空恒寂寥”日本这片土地地震、海啸频发、山地众多,能够种粮食的耕地比较少,生活条件比较艰苦。
所以日本传统观念中,一直有“物之哀思”的情怀在。
这种情怀,表现在了枯山水的风格上面。
枯山水的“枯”,不仅仅是现实意义上没有水的干枯,更具有“枯槁”的审美意境。
▲龙安寺枯山水与中国园林做对比,中国园林追求的是,无限生机的轻灵飞扬,是“万物自生听”。
而枯山水则不然,它追求的是摒弃生机后,无穷的寂静与空,是“太空恒寂寥”。
▲ 苏州拙政园(图片来自苏州拙政园官微)除了日本传统思想中的“物哀”情怀之外,枯山水还受到了禅宗文化中“空”的影响。
当枯槁、寂静、摒弃生机之后,时间便会停止,个人的情绪也会消退,“老树白云,一鸟不鸣”。
如《心经》所言:“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这是“时间的凝固”“自然的无心”,由此便可以进行禅思了。
形式上:移天缩地与凝想物形我国最早的园林被称为“囿”,最远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通过字形也可以看出来,“囿”是将一片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人狩猎。
日本枯山水园林解析

大德寺枯山水解析
你可以将这样一 个庭园理解为河流中 的岩石,或传说中的 神秘小岛,但若仅从 美学角度考虑亦堪称 绝作;它对组群、平 衡、运动和韵律等充 分权衡,其总体布局 相对协调,以至于稍 微移动某一块石便会 破坏该庭园的整体效 果。
龙安寺枯山水解析
龙安寺位于京都市右京区 , 其方丈庭园建于 1499 年,设计者是相阿弥。此园东西长25 m ,南北宽11 m。
龙安寺枯山水解析
庭园与禅
细看此园,向南的檐廊 , 方 丈室分别向南、向西伸出的两道 连廊,连同一道L 形的矮墙就围合 成了这著名的方丈庭院;北部方丈 室朝南面的庭园完全敞开,深深的 檐廊和活动的门扇使室内外连通 在一起,低矮的地坪和庭园的高差 只有一两个踏步高,地坪上的观赏 者仿佛身处庭中景物间。庭中 15 块石头分成 5 组散落在平坦的细 沙上,而细沙则被耙出各种纹理来 ; 围墙低矮 , 坐在方丈室室内的地 板上就可以看到外面多彩的大自 然———绿树、花、天空,云彩— —变化的大自然和庭中千年不变 的沙石之间具有哲学思辩的意味 。
主要是以岩石为主,白 砂、绿树、苔藓、光秃的黑 石相衬,其意境来源于中国 的水墨画,注重幽远意境, 顺其自然, 简朴幽静。用 光秃黑石、白砂、矮树、苔 藓,布置成象征山水自然的 庭园,园中白沙铺地,弯弯 曲曲,好似一条小河从庭园 中流淌,其间点缀着松柏和 枫树,矮树丛,苔藓点点, 蜿蜒曲 折,其中散置“飞 石”,形成一个超凡脱俗的 境界1130203
微缩式园林景观
枯山水庭园 是源于日本本 土的缩微式园 林景观,多见 于小巧、静谧 、深邃的禅宗 寺院。以拳石 代山;以白沙 代水;以青苔 代植物。
枯山水的形成与发展
•东汉永平年间,佛教经过印度流传到了中国,经过长期的文化 冲突和磨合,佛教在中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中唐以后,禅宗的迅速发展对中国后期的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 响。而日本的禅宗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从中国引进的; •公元12 世纪日本得道高僧茶西禅师将禅宗的临济一派介绍到了 日本; •公元13世纪,日本道远禅师将曹冻一派引进到了日本; •经过镰仓、室町和德川幕府的后期发展,禅宗思想深深的渗透 在了日本神会的各个层次禅宗对日本园林影响是巨大的,为反映 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精神,日本园林开始摒弃以往的园林做法。 使用一些如常绿树,砂、砾石等静止不变的元素来营造枯山水庭 院。园内几乎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人们在这个环境中通过静坐 、关照、内省来感悟禅宗哲学。后来这种园林的发展日趋完善— 岛屿、小桥、水体、以及一些乔灌木都被慢慢的删减了。仅留下 岩石和耙制的沙砾,这便是流传之今而又经久不衰的日本枯山水 园林。
日本枯山水园林分析

日本枯山水园林分析摘要:日本枯山水园林是日本园林风格的代表和集大成者,可以体现禅宗文化对于日本造园的影响。
日本造园师通过学习中国古典园林,结合自身环境条件又渗透进深刻的禅宗思想,用砂石与植被创造出以小见大,富有精神意蕴的庭院。
日本枯山水园林已不仅仅只是服务于园主日常物质生活,而更多是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
关键词:枯山水禅宗龙安寺枡野俊明枯山水是源于日本本土的缩微式园林景观,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
在其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细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就能对人的心境产生神奇的力量。
1、背景环境。
1.1、环境条件的影响。
日本是一个小国,由于日本岛南北纵长达3500多公里,因此南北气候分明。
尤其得天独厚的是日本的四季分明,季节的微妙变化赋予了日本人民对于细微变化的极度敏感。
加之日本经常发生自然灾害和历史上的战乱,日本人民经常会产生“时事无常”之感,这种感觉又被融入到了茶道精神,成为了日本禅宗哲学的基础。
日本无论政治还是文化都深受中国影响,这使得中国文人的“入世”与“出世”思想也会体现在日本的文人,禅师和统治者身上,并且由于日本人对于身边细微变化的敏感,使得他们对于精神上的需求和寄托会更多,甚至会超过对于物质的需求。
1.2、“宛若天开”造园思想的影响。
对于大自然赋予的感恩,日本人民会将自然融入到一切的日常生活中,造园也不例外,在日本园林中,无论园林大小,重要的是看他是否宛若天开。
日本的园林表现了造园者与自然、与世界乃至整个宇宙和谐共处的能力。
这种思想在枯山水园林中被体现在对于砂石植被的寓意和通过不同元素的搭配和联系,来表达一种自然环境或是宇宙关系,以达到人与宇宙自然万物相联系共生的思想。
1.3、禅宗思想的影响。
13世纪源自中国的另一支佛教宗派禅宗在日本流行,为反映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园林开始摈弃以往的池泉庭园,而是使用一些如常绿树、苔藓、沙、砾石等静止、不变的元素,营造枯山水庭园,园内几乎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以期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
枯山水的发展历程

枯山水的发展历程枯山水,又称禅室庭院造园,是日本庭园艺术的一种形式,源于中国禅宗寺庙的庭院设计。
枯山水是一种极简主义的庭园设计风格,以干枯的山石、河流以及细细的砂石构成,反映了寺庙的禅意。
枯山水庭园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十三世纪末明德建的京都哲学寺的庭院景观。
随着禅宗在日本的传播,枯山水庭园逐渐成为日本庭园设计的主要形式之一,并在日本各地寺庙和贵族府邸的庭院中得到广泛使用。
在枯山水庭园中,要展现大自然的景色,古人常将河流、湖泊、瀑布等元素缩小,表达出远山和远水的感觉。
同时,枯山水庭园也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
枯山水庭园通常会被设计成一个小型的套纳迦风格(一种传统的日本建筑样式),里面常设有一座石碑,用来纪念著名的和尚或是其他重要的人物。
枯山水庭园的设计理念是寓意人生的缩影,反映出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世界万物的看法。
然而,在庭园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枯山水庭园也经历了许多变化。
十六世纪中叶以后,由于日本的城市化进程,枯山水庭园逐渐变得复杂和多样化。
人们开始在庭园中设置更多的景观元素,提升了庭院的艺术效果。
在江户时代后期,枯山水庭园开始向清新自然的方向发展,各式异型的山石和枝叶茂盛的树木成为庭园设计的常见元素。
到了现代,枯山水庭园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日本的一些著名的枯山水庭园中,可以看到现代建筑和大胆的设计理念的运用。
同时,一些园艺家开始探索将现代艺术与传统庭园艺术相结合,创造出更加独特的庭园景观。
总的来说,枯山水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变化的过程。
它从最初的简洁和朴素,到后来的繁复多样,再到现代的大胆创新,每一步都凝聚着不同的文化和时代的特色。
枯山水庭园不仅是日本庭园艺术的一个重要形式,也是人们对自然和生命的思考和追求的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枯山水园林的中国渊源
摘要:中国园林与日本园林是东方园林的两支奇葩,中国园林是本源,日本园林是分支。
日本的枯山水园的形成和逐渐兴起并成为日本园林的一大特色,它的形成除了与日本的自然环境有关外还与佛教作为国教的地位分不开,并且和中国有一定的渊源。
关键词:佛教与园林枯山水禅宗思想
日本是亚洲东部太平洋上的一个群岛国家,“依山岛为国邑,旧百余国”。
日本民族是世界上最善于学习,善于模仿的民族。
古坟时代的倭之五王,就频频向中国谴使,求封种种爵号,希望获得南朝的正式认可。
日本人还去中国学西书法。
对中国传播过来的先进文化,日本持积极态度,甚至尚不清楚禅宗究竟为何物的时候,日本人已经将其搬进园林中,如坐禅石,又称定心石。
1中日园林的起源
中日园林的文化基因,都源自先民对自然的崇拜和由此产生的神话。
中国园林,导源于对神话中的昆仑神山和蓬莱仙境的模拟,秦汉帝王为了当人间的“活神仙”,修筑了“象天法地”的宫苑。
“一池三岛”的秦汉模式,成为我国园林营造的第一次飞跃。
魏晋士人“玄对山水”,逐渐从青山绿水中找到了任人啸傲的“仙境”,于是挖池堆山,乐于丘庙之间,出现了“有若自然”的士人山水园林,推动了中国园林的第二次飞跃。
日本园林的山水骨架是中国流传过去的,它后来成为池泉园的始祖。
日本用来祭祀神灵祖先的岩座和神池,成为日本园林中石组和水池的雏形,原始宗教神道和神话传说,同样成为日本园林的起源。
日本造园艺术
日本的造园艺术是在公元6-8世纪随中国佛教传入的。
日本园林在吸收中国文化和佛教文化时,有选择地吸收了与日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适应的部分,从而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园林体系和文化,枯山水园林就是日本园林特色之一。
3枯山水的形式
顾名思义,枯山水并没有水,是干枯的庭院山水景观,在一些地方,枯山水庭院内甚至排除了草木。
其主要特点,是用山石和白砂为主体,用以象征自然界的各种景观。
要注意的是枯山水和一般的枯水不同,枯山水是安静的不能在上面行走的,用来静谧的思考的,用耙子扒出海浪的波纹,并放置精选的特有形状的石头和植物。
4日本的禅宗枯山水园林
4.1 禅宗哲学思想
在中国众多哲学思想中,佛学对日本文化及其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佛教有很多派别,其中对日本影响最深远的是禅宗思想。
它主张通过个体的直觉经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在感性中通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的超越与自由。
在禅学看来,人既在宇宙之中,宇宙亦在人的心中。
人与自然并不仅仅是彼此参与的关系,而是浑然如一的整体。
内心的体验便是达到这一境界的关键,这是因为宇宙万物的一切都是人心所生。
4.2枯山水园林在日本形成的原因
4.2.1由佛教产生的新的园林形式——枯山水园
公元538年的时候,日本开始接受佛教,并派一些学生和工匠到古代中国,学习内陆艺术文化。
13世纪时,源自中国的另一支佛教宗派禅宗在日本流行,为反映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园林开始摈弃以往的池泉庭园,而是使用一些如常绿树、苔藓、沙、砾石等静止、不变的元素,营造枯山水庭园,园内几乎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以期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
在禅宗思想主导下创造了日本枯山水园林。
4.2.2枯山水园内造园要素的特点
在禅宗庭院内,树木、岩石、天空、土地等常常是寥寥数笔即蕴涵着极深寓意,在修行者眼里它们就是海洋、山脉、岛屿、瀑布,一沙一世界,这样的园林无异于一种精神园林。
后来,这种园林发展臻与及至——乔灌木、小桥、岛屿甚至园林不可缺少的水体等造园惯用要素均被一一剔除,仅留下岩石、耙制的沙砾和自发生长与荫蔽处的一块块苔地,这便是典型的、流行至今的日本枯山水庭园的主要构成要素,而这种枯山水庭园对人精神的震撼力也是惊人的。
5 日本枯山水园林的中国渊源
5.1“枯山水”名字的中国渊源
枯山水一词在当初写作“唐山水”。
正如古代日本人把中国传去的事物都称为“唐样”一样,“唐”表示中国之意,而“山水”在古代日本则表示园林。
尽管现在还未找到日本枯山水园与中国的具体联系,但从以上名称可以说,“唐山水”即枯山水应该是指传入日本的中国式园林,日本的枯山水园源自中国。
枯山水庭园在平安时代只是宫殿系庭园构成的一个极少的部分,并未形成一种独立的庭园模式,著名的西芳寺庭园枯山水部分便是最早期的枯山水形式的写照,具有大和绘风格的典雅、豪健风格。
5.2 枯山水园林的物质建构与中国园林物质健构千丝万缕的联系。
5.2.1 山石
日本园林在土石组合方面,可以说仍以土山和土岸为主,点石和列石为辅。
山势缓缓入水,偶点组石,疏疏朗朗,甚是得宜,土性自然,而石是人开,为显自然,故少用石。
构成石组的石块的石块有立石、卧石和横石,用线条明显、角度感强的立石多,次为横石,明治以后卧石多了起来。
立石适宜表现庄严向上的力量,倾斜的石块适宜表现对斜拉力的抗衡感和跃动感。
平石则表现稳定。
圆石表现丰满、稳健,方石豪健有力。
5.2.2 水体
中日园林都是山水园,水是园林中的重要物质构成之一。
“无水不成园”成为中国造园界的共识,中国园林基本都为真水,日本园林中除了采用真水以外,还大量采用了抽象的水—“枯山水”这一形式,而且这种“枯山水”,已经遍及日本的各类园林之中。
“枯山水”园林中的“水”,纯粹以白砂取代,只是水的一种象征,耙纹仿波,赋砂石以神性和佛性,让其助人渡至神佛之境。
5.2.3 建筑
中日建筑小品都很丰富,亭、台、楼、阁、塔、幢、桥、舟都有,但各有特色。
例如石灯笼,它是茶园中不可缺少的置景物,起种类也异常丰富。
日本社寺及一般庭园中的市灯笼,取中国古代佛前供灯“石灯”(或称“燃灯石塔)形式。
此制由中土传入朝鲜,至今朝鲜境内尚多新罗遗迹;后随佛教由朝鲜传入日本。
5.2.4 植物
日本园林植物品类也很丰富,从《山水并野形图》和《筑山庭造传》等古造园书来看,与中国园林常用的花木种类基本相同。
与中国园林植物配置不同的是,日本古典园林还常植樱花、苔藓、草坪等营造风景。
例如苔藓,其巧妙使用成为日本园林的特色之一,在石庭、茶庭。
池泉式园林中都能看到绿茸茸苔藓,有的园林甚至发展成为苔藓作为造景主材,岚山西芳寺园林就是典型之例。
日本园林大量用整形树,如森重坚氏庭园、诗仙堂庭园、仁和寺宸殿庭园等。
日本园林中还有许多修剪成球状的树木,往往与自然密林共存于一园。
5.3 中国画的理论在枯山水的指导作用
中国的绘画理论传至日本后,也被日本的造园家们完全运用到了园林艺术上,大德寺大仙院的布局就是最好的例证。
大德寺大仙院表现了北宋水墨画的理想风景。
在建造大仙院时,造园家们在配石、理水甚至植树时,把注意力转向庭
院整体的平衡,努力以“三远论”营造透视视觉艺术,同时又表现了禅宗文化正在摆脱宗教性质而朝着纯艺术方向精益求精。
6、总结:
中国园林与日本园林是东方园林的两支奇葩,中国园林是本源,日本园林是分支。
日本园林在吸收中国文化和佛教文化时,有选择地吸收了与日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适应的部分,从而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园林体系和文化。
参考资料:
[1] 《中日园林文化比较》刘庭风天津大学出版社ISBN7-5618-1793-2
[2] 《中日古典园林文化比较》曹林娣许金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 《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清华大学出版社ISBN7-302-03385-4
[4] 《园林艺术欣赏》刘托山西教育出版社
[5]建筑史论文集(第十辑):日本古典园林周维权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年
[6]内心的庭园—日本传统园林艺术章俊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7]造园与植栽:中日古代园林植物造景的特色及其比较张十年
[8] 《禅宗思想影响下的古今日本建筑庭园空间》肖芝吴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