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背影学案
朱自清背影教案(6篇)

朱自清背影教案朱自清背影教案(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朱自清背影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朱自清背影教案1一、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第六语段,勾画出描写父亲穿戴和动作的词句。
2、尝试品析这些词句的表现力。
示例:作者描写父亲的衣着突出了黑色,穿黑色衣服与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二、精讲互动(学生合作研讨,积极回答,老师点拨)1、父亲买橘子这么费劲,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去而不让儿子去?买来橘子后,他"心里很轻松似的"表明了怎样的心理?2、"我"对父亲的行事本来是有看法的,可是看到父亲的背影时,两次流下眼泪,这表明"我"怎样的心情?我流泪后,为什么怕父亲看见?3、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
父亲在文中前后说了几句话?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几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呢?三、达标训练1、请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我看见他着_______小帽, 着___________,________棉袍,_______地到铁道边,慢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过铁道,要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着上面,两脚再向上;他______的身子向左,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下来了。
2、分别指出四次写"背影"的时间和作用。
顺序时间作用第一次写背影文章开头开篇点题,引出下文第二次写背影第三次写背影第四次写背影3、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深深的感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请你叙述一次让你最为感动的故事。
4、交流自己读到的其他写父爱、母爱的文章。
这篇散文突出"背影"的写法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1、完成本课配套练习。
《背影》 导学案

《背影》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3、品味本文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提高语言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体会文中四次“背影”的描写及其作用。
(2)理解文中父亲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2、难点(1)领悟文章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的父子深情。
(2)学习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能在写作中运用。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 年 11 月 22 日—1948 年 8 月 12 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
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 1925 年 10 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
文中所写的事情发生在 1917 年,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也失业,家境衰败。
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四、预习导航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差()使交卸()奔丧()狼藉()簌簌()赋闲()踌躇()()迂()蹒跚()()拭()颓唐()琐屑()举箸()2、解释下列词语。
狼藉:簌簌:赋闲:踌躇:蹒跚:颓唐:琐屑:3、熟读课文,思考: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五、课堂探究1、整体感知(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文章以“背影”为题,“背影”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文本研读(1)文中四次写到“背影”,请找出相关段落,并分析每次“背影”的特点和作用。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2)文中父亲的语言不多,但简洁而饱含深情。
请找出父亲的语言描写,并分析其表达的情感。
(3)文中还有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请举例分析。
朱自清《背影》教案(通用10篇)

朱自清《背影》教案(通用10篇)朱自清《背影》教案篇1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事。
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
一、课文导入1、欣赏歌曲《父亲母亲》2、谈话引入:有一首歌谣这么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棵草……的确,从小到大,母亲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母爱,是我们生命里最和煦的春风。
其实,陪伴我们一生、如阳光一样照亮了我们生命的爱,不仅仅来自母亲,还来自我们的父亲。
父亲,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深沉厚重的爱,这就是父爱。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歌颂父爱的著名篇章——《背影》。
它的作者是著名爱国学者朱自清。
二、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年),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
原籍浙江绍兴。
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
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
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
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
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
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
三、检查预习1、课文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2、课文中令你最为感动的是什么?3、全文有几次提到“背影”?请将它们找出来并完成下列表格。
4、全文有几次提到“我”流泪?请将它们找出来并完成下列表格。
四、分小组朗读课文,讨论完成上述表格。
1、小组朗读课文,讨论填表。
2、师生交流。
关于表格一:全文共有四次提到“背影”。
四次描写“背影”,首尾两次是虚写,中间两次是实写。
文章着重描写的是第三次。
教师小结:明确本文线索及其作用:从刚才讨论可以看出,“背影”是贯穿全文始终的线索:开头设疑——点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思念——再现背影,这样就以“背影”为线索把各部分内容组织起来,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同时反复照应了标题。
朱自清《背影》公开课教案(精选13篇)

朱自清《背影》公开课教案朱自清《背影》公开课教案(精选13篇)朱自清《背影》公开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掌握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及所蕴含的情感。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
3、感悟本文所表现的父子情深。
【教学重难点】1、透过文章细致的人物描写,品味文章深沉的父子情。
2、品味朴实无华的语言,体会深情无限的意蕴。
3、注意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从父子的表现来比较。
【教学方法】1、导入法。
2、解读法。
【教学流程】导入新课,讲作者及写作背景,讲字词,课文讲解,概括段落大意,总结全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60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这篇散文《背影》。
板书:背影朱自清二、作者简介简要介绍朱自清的相关情况。
设计:我们在七年级时学过他的一篇非常精美的散文《春》,对于作者的相关情况应该是有所了解了。
请大家看到课文的注释部分,这里有朱自清的相关资料,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他一生著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26种,约二百多万字。
《背影》是他的散文代表作之一,他的文章大都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这篇《背影》写于1925年,作者28岁,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
“那年冬天”就是指1917年冬。
三、生字词语,扫清阅读障碍四、课文解读按段落顺序讲解这篇课文。
1、第1自然段这两句交待了作者的写作原因,用一个“最不能忘记”表现了父亲的“背影”给“我”留下的是无比深刻的印象,显出“背影”非同寻常的意义。
问:为什么父亲的背影“最不能忘记”呢?明确:这里是作者设置的悬念,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
问:课文题目是背影,而这里第一段就提到了背影,这种写作手法叫做什么呢?明确:这种写作手法,我们称之为开门见山,开篇点题。
点明这是难忘的背影。
板书:第1段:开篇点题,难忘背影2、第2~3自然段问:“祸不单行”指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那作者这里指的是哪些事情,请在课文中找出来?明确:“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
《背影》教案(优秀9篇)

《背影》教案(优秀9篇)《背影》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并积累词语;学习本文朴实而包含深情的语言。
(2)、能力目标学会在阅读中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并赏析其在语言环境中的特殊意义和作用;抓住“背影”这一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研究课文特色,领会文章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父子之情,并沟通个体体验,体会天下至情——亲情。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父子之情。
(2)教学难点:把握文中对父亲背影的细节描写,体味父子之间浓厚的深情。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根据屏幕内容结合生活实际谈一下对父亲的感受。
二、预习检测1、人们到这篇文章的评价有哪些?2、简介一下作者。
3、写作背景是什么?4、读准加横线的字音差使交卸狼藉簌簌踌躇迂栅栏蹒跚橘子举箸赋闲拭琐屑颓唐晶莹奔丧5、看意思说出相应的词语1、乱七八糟的样子2、纷纷落下的样子。
3、凄惨暗淡,不景气。
4、失业在家。
5、短时间停留。
6、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7、衰颓败落。
8、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9、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10、细小而繁多(的事)。
6、初读课文:用下列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第一部分:()开篇点题。
思念父亲,最难忘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部分:()回忆往事,追述车站离别情景,表现父亲爱子之情。
第一层()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叙述父亲在送行时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
第三层()描写父亲艰难地穿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爱子之情。
这是全文的重点段。
第三部分:()别后思念,泪光中再现背影,抒发怀念父亲之情。
(2)不能理解的词语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和问号。
(5)这是一篇x,它以x为线索,表现父亲的x。
背影 朱自清 教案

《背影》朱自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背影》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朱自清的写作风格。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3)能够理解并感悟作者通过“背影”所传达的亲情、感恩和成长的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课文内容,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情感描写,提升合作与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实践,运用细节描写,锻炼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
(2)引导学生懂得感恩,珍惜身边的人。
(3)启发学生思考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背影》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朱自清的写作风格。
2.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感悟作者通过“背影”所传达的亲情、感恩和成长的主题。
2. 运用细节描写,锻炼写作技巧。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背影》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背影”,提问:“背影”在文中代表了什么意义?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阅读中的疑问。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情感描写,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深厚感情。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与家人之间的感人故事,体会亲情的珍贵。
(2)学生发言,分享感悟。
5. 写作实践(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以“背影”为主题,运用细节描写,写一篇短文。
(2)教师批改作业,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亲情的重要性。
(2)推荐学生阅读朱自清的其他作品,拓展阅读视野。
《背影》导学案 3篇

《背影》导学案篇3课型:学课时间:2005年9月20日星期二一、宣布学习重点,提出问题这节课我们学习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朱自清先生的叙事散文《背影》。
它曾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学习这施展文章我们只要能理解并掌握两个学习重点,就能够找到答案。
重点1抓住最有个性、最具典型意义的特征刻画人物。
抓住最具修改的特征也就抓住了人物的神韵。
重点2学会铺垫。
这节课围绕重点要弄清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朱自清曾于1947年自述:“我写《背影》,就因为文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
”由此可看出,父亲给作者的许多好处,当属在其20岁时的送行,送行过程中过铁道买橘子是最突出的。
在过铁道买橘子过程中,爬那边月台的背影是最突出的,“背影”可以说是文章的重中之重。
那么,请找出父亲爬月台的相关语句,并分析背景是如何刻画的。
背影在文中反复出现,除此之外,作者还刻画的背景有几处?请找出来并分析如何进行刻画?一个背影,竟让“我”多次眼泪横流。
除了父爱子,儿子感念父爱,还有什么原因?请分析文章其他情节,分析其激荡作者感情的其他原因。
文章处处有背影,请用四字短评概括各部分内容,并指明与背影间的关系。
共6个问题,请大家认真快速朗读课文,做书间笔记。
二、学生做书间笔记,老师巡视。
三、学生小组各选组员回答问题,其他小组随时予以补充。
四、教师精讲课文。
阅读这篇课文,我们可以感受到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
这是人间至情,这也是家庭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开头破题(点题),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又提示全文核心内容,突出背影,使读者产生悬念。
接着叙写家境的遭遇。
当时,父亲遭遇双重灾祸。
祖母死了,差使也交卸了,丧母的悲痛加上生存危机,父亲陷入了困境。
朱自清是大儿子,在大学念书,接手还早,还要供养。
最新-《背影》教案设计(精选5篇)

2023《背影》教案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本文是编辑为大伙儿分享的2023《背影》教案设计(精选5篇)。
2023《背影》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用截取法,构建文章,体会父子情深,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从而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和从写作中精选材料、谋篇布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这是一篇叙事纪实散文。
学习本文,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内容探究上,以学生自学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写作练习上,学习运用截取法来叙事抒情的训练。
引导学生用“整体感知、重点研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模式来掌握内容,领悟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文中血浓于水的浓浓亲情,从感情的聚焦点――背影中发掘深深的父爱,陶冶学生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的高尚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感悟作者由感情的聚焦点背影抒发的真挚亲情。
☆难点:明确文章“背影”与“父子深情”和谐统一的结构特点;体会文章余音袅袅、情思绵绵的意蕴。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CAI课件(含动画歌曲《背影》,CCTV-3电视散文诗《背影》,歌曲《父亲》)教学流程设计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欣赏动画歌曲《背影》,感受父子深情。
二、作家作品(教师讲授)(一)朱自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
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
我这篇文只是写实,……”(二)《背影》介绍《背影》,一篇娓娓道来的文字,何以在文坛不朽?正在于它是一记情感的重锤,重重地敲击在人的心灵共鸣点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影》学案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朴实的语言所包含的丰富感情。
2、把握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形象特征,学习生动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
3、品味文章深沉的父子之情,感受亲情,珍视亲情。
二、教学重点: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积累生字词及作家作品常识。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朴实的语言所包含的丰富感情。
3、理清文章线索,分析“背影”在表现父子情深上的作用。
二、导入: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真挚无私的。
这种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子女对这种感情有的体会到了,有的体会不到;有的当时就体会到了,有的过后才体会得到。
同学们想一想,父母的疼爱之情是否感动过你?你是通过什么事体会到的?这种感情是体现在父母的只言片语中?还是通过某个动作流露的?父母疼爱子女的细节,有的令人终生难忘。
今天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背影》,看他是怎样被父亲的背影感动的。
三、预习检测1、走近作者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
代表作品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诗集《雪潮》《踪迹》等。
他的最高创作成就是散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
其中《背影》《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文章都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
2、解读背景篇末说到父亲的来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1947年,朱自清自述:“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
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3、积累字词交卸(xiè)奔丧(sāng)踌躇(chóu chú)妥贴(tiē) 颓唐(tuí)琐屑(xiè)差(chāi)使:旧社会在机关里做事叫“当差”,课文中指“职务”。
簌簌(sù):纷纷落下的样子。
狼藉(jí):乱七八糟的样子。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赋闲:失业在家。
晋人有《闲居赋》,所以叫赋闲。
迂: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蹒(pán)跚(shān):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拭(shì):擦。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四、整体感知1、主旨概括。
思考:本文写了件什么事?以什么为线索?表现了怎样的感情?本文以“背影”为线索,通过对几年前回家奔丧、浦口分别、别后思念的情景的追述,特别是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充分体现了父子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抒发作者对父亲深深地思念之情。
2、梳理结构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提出难忘“背影”,引出回忆。
第二部分(2~6)开始追忆“背影”,展开回忆,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细致的描绘。
第三部分(7)结束回忆,抒写思念,泪光中又浮现父亲的背影,结束全篇,与文章开头呼应。
【小结】“引出回忆,展开回忆,结束回忆”是回忆性记叙文常见的一种结构方式。
五、合作探究1、文中出现几次“背影”?划出文中写背影的文字。
思考:作者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学生讨论】文章四次描写背影: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我看见他带着……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的流下来了。
”③“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我的眼泪又来了。
”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清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重点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2、朗读第六段,思考:作者从那几个方面描绘了父亲的背影?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点拨】先作外貌描写,写衣着,然后动作描写,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爬月台的动作,还用自己的感情反应烘托这个背影。
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的爱,所以写得详细。
3每次“背影”的出现都表现了怎样的感情?【点拨】第一次是文章开头,点出“背影”,难忘,思念,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第二次在车站送别,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蹒跚,艰难地爬过月台为儿子买橘子。
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惜别之情催人泪下。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文章开头呼应。
【小结】“我”三次看到父亲背影三次流泪的描写,都很细致,使父子之情更加强烈,更加感人。
六、当堂检测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差使()奔丧()狼藉()蹒跚()()踌躇()()栅栏()2课内精读。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须_______(a.走b.跑c.跳d.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_________(a.抓b.揪c.攀d.握)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甲]我赶紧拭干了泪。
[乙]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
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丙]1.在文中两个空缺处选词填空(只填序号)。
2.“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句话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
根据上下文意,这句话应插在[甲]、[乙]、[丙]中的__丙__处(只填序号)。
3.写送子上车时,父亲对儿子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这话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心情是( B )A.怕儿子力气小不堪重负,便由自己外出张罗,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理解。
B.怕给儿子添麻烦,便由自己去买橘子,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怀。
C.怕儿子年轻气盛惹是非,便由自己包下活计,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担心。
D.怕儿子无知受骗,便由自己包下活计,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护。
4.“我赶紧拭干了泪”的原因是( A )A.怕父亲因“我”流泪而伤心。
B.为自己这么大还流泪而羞愧。
C.怕父亲说“我”不坚强。
D.怕别人笑“我”幼稚。
5.“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这句话从哪两方面描绘父亲的形象?答案正确的一项是( C )A.外貌心理B.动作语言C.外貌动作D.语言心理6.联系全文看,多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其主要目的是( A )A.表达对父亲的深挚的怀念。
B.表达了对父亲非凡经历的赞叹。
C.表达了对父亲自暴自弃的惋惜。
D.表达了对父亲碌碌无为的感慨。
七、板书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把握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形象特征,学习生动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
2、激发对亲情的理解,对亲人的关爱。
二、合作探究1、品味下列句子的含义(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余年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她的背影。
这一句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又揭示全文内容核心,突出“背影”,为读者制造悬念。
(2)、他再三....。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嘱咐茶房,甚是仔细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再三”“甚是仔细”等词都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情,惟恐有半点疏忽。
(3)、哎,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太聪明”是反语,是事后省悟过来的自我责备。
当时对父亲的心情不够理解。
(4)、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这是对父亲的动作描写,几个动词写出了父亲爬上月台买橘子的艰难情景。
2、文中父亲说的话不多且非常简洁,但每一句话都包含了他对儿子的深情,请将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中说的话勾画下来,并体会它包含的意思。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2)“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4)“进去吧,里边没人。
”【点拨】第(1)句:“不要紧”是就他自己而言,再忙也无关紧要;“他们去不好”是就儿子而言,别人去送难以放心,还是自己去好。
第(2)句: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可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父亲也知道,但自己费点事,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
他还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
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第(3)句:关心儿子是否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第(4)句:父亲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
他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一刻也不能疏忽,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这几句话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有丰富的内涵,深刻地揭示了父亲的心理活动,充分表露了父亲的爱子深情。
3、儿子理解了父亲的深情吗?谈谈你的看法。
【点拨】我认为儿子理解了,比如儿子的四次流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的泪望父亲买橘,父子离别——的泪背影远去,依依惜别——的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的泪4、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而写父亲的背影?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擅长选取表达感情的聚焦点。
本文的聚焦点就是“背影”。
这张“背影”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日常生活中,蕴含父爱的事例还有很多,而作者只去写“背影”,正好获得了以少的材料表达丰富感情的效果。
这个聚焦点“背影”留给我们的印象也就十分深刻了。
作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
这张背影对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不平常的背景下。
文章前三段已作交待: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偿还欠债,光景惨淡。
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父亲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然而此时的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学业,便宽慰儿子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还决定亲自送儿子上火车。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深深理解了父亲对自己深深的爱,但作者更加爱自己的父亲。
作者这时看到父亲的背影情不自禁的流下了眼泪,这是心疼的泪水,这是感激的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