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盖的冲压工艺规程毕业设计

合集下载

毕业设计论文端盖零件的冲压成形工艺及模具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端盖零件的冲压成形工艺及模具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论文题目:端盖零件的冲压成形工艺及模具设计系部材料工程系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系部:材料工程系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学生姓名:学号:设计(论文)题目:起迄日期: 4月1日~ 5月9日指导教师:发任务书日期:年 4 月 1 日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目录绪论 (1)第1章任务来源及设计意义 (3)1.1 设计任务来源 (3)1.2 设计目的及意义 (3)第2章冲压工件的工艺性分析 (4)2.1 冲压及冲裁件的工艺性的感念 (4)2.2 零件工艺性分析 (4)第3章冲压工艺方案的确定 (6)3.1 确定工艺方案的原则 (6)3.2 工艺方案的确定 (6)第4章模具结构形式及冲压设备的选择 (9)4.1 模具结构形式的选择 (9)4.2 冲压设备的选择 (10)第5章主要工艺参数计算 (11)5.1 排样设计与计算 (11)5.2 计算工序压力 (13)5.3 计算模具压力中心 (14)5.4 计算凸、凹模工作部分尺寸并确定其制造公差 (16)5.5 弹性元件的选取与设计 (19)第6章选择与确定模具的主要零部件的结构与尺寸 (22)6.1 确定工作零件 (22)6.2 定位零件的设计 (24)6.3 导料板的设计 (25)6.4 卸料部件的设计 (25)6.5 模架及其他零部件设计 (25)第7章模具的总体装配 (29)第8章模具工件零件的加工工艺 (30)8.1 冲裁模凸、凹模的技术要求及加工特点 (30)8.2 凸、凹模加工的工艺路线有以下几种方案 (30)8.3 本副模具工件零件加工方案的确定 (30)第9章模具的装配与调试 (32)9.1 模具的装配 (32)9.2 模具的调试 (33)设计总结 (35)致谢 (36)参考文献 (37)绪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对模具的需求量不断增长。

近年来,模具工业一直以15%左右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模具工业企业的所有制成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除了国有专业模具厂外,集体、合资、独资和私营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精品)冲压毕业论文设计

(精品)冲压毕业论文设计

系别机电工程系专业班级机械工程及自动化1班学生姓名周剑楠指导教师王辉提交日期 2010 年 6 月18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汽车学院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兹发给06级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1 班学生周剑楠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内容如下:1.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汽车冲压覆盖件质量检测2.应完成的项目:(1)了解汽车冲压覆盖件工艺过程和工艺过程的质量要求(2)对常用质量检测技术进行分析,选取合理的检测技术(3)完成某覆盖件的检测设计,确定质量检测方案(4)检测设计中,选定质量检测设备3.参考资料以及说明:(1)姚贵升,景立媛.汽车用钢应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刘贵民,无损检测技术[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3)吴平川,等.钢板表面缺陷的无损检测技术与应用[J].无损检测2000,22(7)(4)李申.超声兰姆液探伤研究与应用[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1,(6)(5)鲍文华.汽车外覆盖件钢板表面缺陷及改进[J].轻型汽车技术,2004(8)(6)刘镇清.无损检测中的超声兰姆波[J].无损检测,1999,21(9)4.本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于2010 年1月25 日发出,应于2010年5 月30 日前完成,然后提交毕业考试委员会进行答辩。

专业教研组(系)负责人审核年月日指导教师(导师组)签发年月日毕业设计(论文)评语:课题结合自身实际的工作情况,开展了汽车的覆盖件在冲压工艺过程的质量检测方案设计工作。

论文分析了目前开展的人工质量检测的技术能力、不足等,并在此提出上,提出了结合人工检测和仪器表面检测、仪器内部检测为一体的零件冲压工艺过程质量检测的方案。

实现了多层次质量检测,能在较高程度上发现汽车覆盖件坯板和冲压成品的各类质量问题。

论文研究内容具体,结构合理,分析设计较严密。

课题研究工作与实际工作结合的较为密切,能够对实际工作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论文已达到本科毕业论文水平。

盖板冲压模毕业设计说明书

盖板冲压模毕业设计说明书

目录序言第一部分冲压成形工艺设计1.明确设计任务,收集相关资料2.冲压工艺分析3.制定冲压工艺方案4.确定毛坯形状,尺寸和主要参数计算第二部分冲压模具设计(一)确定冲模类型机结构形式(二)计算工序压力,选择压力机(三)计算模具压力中心(四)弹性元件的设计(五)模具零件的选用(六)冲压设备的校核(七)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八)模具装配设计总结致谢语参考文献序言目前我国模具工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当落后。

主要原因是我国在模具标准化,模具制造工艺及设备等方面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随着工业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模具产品生成呈现的品种、少批量、复杂、大型精密更新换代速度快。

模具设计与技术由于手工设备,依靠人工经验和常规机加工,技术向以计算机辅助设计,数控编程切屑加工,数控机加工核心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AM)技术转变。

模具生产制件所表现出来的高精度,高复杂程度,高生产率,高一致性和低消耗是其它制造加工方面所不能重逢展示出来。

从而有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在批量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在现代工业生产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国防工业及民用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加工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冲压零件日趋复杂化,冲压模具正向高效、精密、长寿命、大型化方向发展,冲模制造难度日益增大。

模具制造正由过去的劳动密集、依靠人工手工技巧及采用传统机械加工设备的行业转变为技术密集型行业,更多的依靠各种高效、高精度的NC机床、CNC机床、电加工机床,从过去的单一的机械加工时代转变成机械加工、电加工以及其它特种加工相结合的时代。

模具制造技术,已经发展成为技术密集型的综合加工技术。

本专业以培养学生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作能力的核心,将模具成型加工原理、设备、工艺、模具设计与制造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突出使用性、综合性、先进性。

正确掌握并运用冲压工艺参数和模具工作不分的几何形状和尺寸的综合应用,以提高我的模具设计与制造能力的综合应用。

封油盖冲压工艺分析及模具设计--毕业设计

封油盖冲压工艺分析及模具设计--毕业设计

油封盖冲压工艺分析及模具设计摘要用模具技术生产的制品具有高精度、高复杂程度、高一致性、高生产效率和低消耗等特点。

由此可见,模具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产品制造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决定着产品的质量、效益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

本论文详细的论述了冲压模具的全过程。

冲压模具即是在冲压加工中,将材料(金属或非金属)加工成零件(或半成品)的一种特殊工艺装备。

该零件是离合器壳体,该产品的模具采用了由送料机自动给料的加工方法、成本低、生产效率高。

该产品的精度要求一般,结构简单。

关键是怎样实现机器自动给料,从而省去人工给料的过程。

本文还主要论述了冲裁零件的结构工艺分析、凹凸模刃口尺寸的设计计算、冲裁排样与定位元件的设计、冲压力及压力中心的计算和模具的主要零件的结构设计等。

改进后的模具可实现自动化,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关键词:落料、冲孔、模具间隙AbstractDie technology to produce products with high accuracy, high complexity, high consistency, high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low consumption and so on. Thus, die technology has become the measure of a country manufacturing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the level determines the product quality, efficiency and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capability.This paper discusses in detail the whole process of stamping dies. Stamping die that is in the process of stamping, the material (metal or non-metallic) processing into parts(orsemi-finished products) of a special technical equipment.The parts are baffle, the product of mold using an automatic feeding from the feeder processing methods, low cost and high efficiency. The general accuracy of the product, simple structure. The key is how to achieve an automatic feeding machine, thus eliminating the need for manual feeding process.This article also discusses the major processes of structural stampings, embossing Edge Design Calculation, blanking layout and positioning components, design, red center of pressure and stress calculation and the main part of the structure of mold design.The improved mold can be automated, significantly reducing costs and improve productivity.Key words: blanking, punching, die gap31、冲压工艺分析(1)制件材料塑性较好,对拉伸、成形比较合适 。

4冲压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书

4冲压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书

毕业设计指导书(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类)一、毕业设计的目的与意义: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在该环节中,学生要根据毕业设计题目进行资料查询、到有关企业参观实习和收集资料、拟订设计方案、进行冲压工艺规程设计、模具结构设计、模具零件设计、模具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撰写实习报告和编写设计说明书。

通过以上各个环节的训练可以达到以下目的:1.通过设计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还可以使学生学会把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模具专业的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应用,从而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综合化,并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的能力。

2.由于各个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各不相同,学生必须通过独立思考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自己课题中碰到的实际问题,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灵活应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独立地、灵活地应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还要求学生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通过毕业设计可以使学生在文献查询与检索、科技文献翻译、设计手册的合理利用、设计计算、计算机绘图、科技论文撰写和说明书编写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高。

5.通过毕业设计的训练使学生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思想和观点,树立严谨负责、精益求精、实事求是、刻苦钻研的工作作风,并形成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和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综上所述,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完成本科教学计划、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二、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1.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结合生产实际全面地考虑经济性、实用性、可靠性、安全性及先进性等方面的要求,严肃认真地进行毕业设计。

2.要求学生遵守设计纪律,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认真查阅冲压工艺及模具技术发展动向,深入到生产实际中全面收集有关资料,充分做好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调节阀用压盖冲压工艺与模具毕业设计

调节阀用压盖冲压工艺与模具毕业设计

优秀毕业设计作品摘要本次模具设计是从零件的工艺分析开始的,根据工艺要求来确定设计的大体思路。

其开始是确定该模具类型为落料-拉深复合模,计算毛坯尺寸,确定拉深次数,作工艺计算,计算出冲裁时的冲压力、卸料力、推件力,以及拉深时的拉深力和压边力,确定模具的压力中心,选择压力机和确定冲模的闭合高度,最后根据前面所计算出的内容确定模具的凸、凹模尺寸和形状。

设计出挡料销、卸料板、推件装置、弹簧、导柱、导套和模柄等模具的主要零部件,从而完成整个模具的设计工作。

其中模具主要零部件结构设计是这次设计的主要内容,其内容包含了凹模结构设计、凸模结构设计、凸凹模结构设计、定位零件、弹性卸料装置、钢性推件装置、弹簧的选用、导柱与导套、模柄与模架的选取等重要零部件的设计加工方法和加工注意要点。

这样更有利于加工人员的一线操作,使其通俗易懂加工方便。

本次设计不仅让我熟悉了课本所学的知识,而且让我做到所学的运用到实践当中,更让我了解了冲压模具设计的全过程和加工实践中应注意的要点。

使我在此次设计中有一个质的飞跃。

关键词:拉深、复合模、冲压力、冲模闭合高度调节阀用压盖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目录摘要 01 冷冲压工艺规程的编制 (2)1.1工艺分析 (2)1.2确定工艺方案 (4)2 零件成形方案的确定 (4)2.1修边余量的确定 (6)2.2毛坯尺寸的计算 (7)2.3计算毛坯相对厚度 (8)2.4总的拉深系数 (9)3 工艺计算 (10)3.1凸、凹模间隙值的确定 (11)3.2凸、凹模工作部分的尺寸 (12)3.3拉深模凸、凹模圆角半径 (13)3.4冲裁工艺力的计算 (14)3.5拉深力和压边力的计算 (15)3.6计算压力中心 (16)3.7选择压力机 (18)3.8冲模的闭合高度 (18)4 模具主要零部件的结构设计 (19)4.1凹模的结构设计 (20)4.2 凸模和凸凹模的结构设计 (22)4.3 定位零件 (23)4.4弹性卸料装置 (23)4.5刚性推件装置 (24)4.6 弹簧的选用 (24)4.7 导柱与导套 (25)4.8 模柄 (26)4.9模架的选取及装配图外形 (26)总结 (28)致谢 (29)参考文献 (30)11 冷冲压工艺规程的编制1.1工艺分析该零件为压盖零件。

密封端盖的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要点(doc 22页)

密封端盖的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要点(doc 22页)

密封端盖的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要点(doc 22页)密封端盖的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个实际的零件-密封端盖的冲压工艺设计和模具设计,说明了常用机械结构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并给出了一些在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参加实际设计的感受。

说明了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树立的态度和作风,设计所要达到的目的和需要培养的能力,给出了一般论文的格式和写作方法。

关键词:加工工艺;冲压模具;工艺计算;结构设计Abstract:Through the designing of the stamping technique and the die about a actual part-seal cover. The author in this text express a normal method and产品制造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因为模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质量、效益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

一、我国模具的使用历史模具这项在世界上广泛运用的加工手段,正式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

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世界的又一重大贡献。

我国使用模具的历史可以追述到商朝。

在商朝,青铜器的使用就已经非常的普遍。

同时青铜器的制造水平也很高,模具的使用也是非常的普遍。

于是才有了“司母戊大方鼎”和“四羊方樽”这样的青铜器精品。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开始出现,并逐渐的取代青铜器。

模具的使用技术也更为完善。

在秦汉时期,模具技术已非常的完善了,如地动仪的产生,就缺不了模具的功劳。

以后的各个朝代,对模具的使用都非常的大。

当时中国的模具技术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

在这段时间里,模具技术通过各种途径传到了世界各国。

并在生产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模具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但是在近代,由于封建统治者的政策失误和连年的战争,导致了我国在模具方面的技术远远的落在了其他发达国家的后面。

所以,我们现在不得不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来发展本国的模具技术。

二、我国模具生产的现状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封闭式、“大而全”的企业特征,我国大部分企业均设有模具车间,处于本厂的配套地位,自70年代末才有了模具工业化和生产专业化这个概念。

模具冲压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

模具冲压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

前言 (3)1 论文研究方向、目的及意义 (3)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情况及发展趋势 (4)3 模具发展关键问题 (5)4 模具设计的主要内容及设计方案论证 (6)1 冷冲压模具设计概述 (6)1.1 冷冲压模具设计的目的 (6)1.2 冷冲压模具设计的内容和步骤 (7)1.2.1 冷冲压模具设计的内容和要求 (7)1.2.2 设计步骤 (7)2 冲压件的工艺分析 (7)2.1 成型工艺 (7)2.2 模具结构特点 (8)2.4 冲压模具设计方案的提出和方案论证 (9)2.5 工艺补充面设计 (10)2.6 工艺补充的设计原则 (10)3 修边冲孔模设计 (12)3.1 定义及概述 (12)3.2 修边冲孔模的分类 (12)3.2.1 垂直修边冲孔模 (12)3.2.2 水平修边冲孔模 (13)3.2.3 倾斜修边冲孔模 (13)3.3 工艺方案设计 (14)3.4 制造依据 (14)4 总体结构设计 (18)4.1 模具的基本结构形式 (18)5 冷冲模的试冲与调整技术 (31)5.1 冲模试冲与调整的目的 (31)5.2 冲模调试的内容与要求 (32)5.2.1 冲模调试的主要内容 (32)5.2.2 冲模调试的要求 (33)5.2.3 冲模调试与设计、工艺、制造、质检的关系 (34)5.3 调试注意事项 (35)5.4 覆盖件冲模调试 (36)6 汽车覆盖件模具CAM (39)6.1采用CAM的意义 (39)6.2 CAM的工作步骤 (41)7 汽车覆盖件冲压变形趋向性控制 (43)7.1 变形区域与变形方式控制 (43)7.2 塑性变形性质和变形量控制 (43)7.3 实现变形趋向性控制的措施 (44)7.3.1 改变冲压件的结构形状及尺寸 (44)7.3.2 改变工艺流程顺序 (44)7.3.3 改变压料面作用力的大小及分布 (44)7.3.4 改变毛坯的贴模过程 (45)7.3.5 改变冲压成形条件 (45)7.4 汽车覆盖件冲压成形中变形趋向性控制实例 (45)8 设计总结 (47)致谢 (48)参考文献 (49)前言1 论文研究方向、目的及意义随着我国汽车制造业的飞速发展,汽车了汽车覆盖件冲压模技术也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次模具设计是从零件的工艺分析开始的,根据工艺要求来确定设计的大体思路。

其开始是确定该模具类型为落料-拉深复合模,计算毛坯尺寸,确定拉深次数,作工艺计算,计算出冲裁时的冲压力、卸料力、推件力,以及拉深时的拉深力和压边力,确定模具的压力中心,选择压力机和确定冲模的闭合高度,最后根据前面所计算出的内容确定模具的凸、凹模尺寸和形状。

设计出挡料销、卸料板、推件装置、弹簧、导柱、导套和模柄等模具的主要零部件,从而完成整个模具的设计工作。

其中模具主要零部件结构设计是这次设计的主要内容,其内容包含了凹模结构设计、凸模结构设计、凸凹模结构设计、定位零件、弹性卸料装置、钢性推件装置、弹簧的选用、导柱与导套、模柄与模架的选取等重要零部件的设计加工方法和加工注意要点。

这样更有利于加工人员的一线操作,使其通俗易懂加工方便。

本次设计不仅让我熟悉了课本所学的知识,而且让我做到所学的运用到实践当中,更让我了解了冲压模具设计的全过程和加工实践中应注意的要点。

使我在此次设计中有一个质的飞跃。

关键词:拉深、复合模、冲压力、冲模闭合高度、拉深力目录摘要 (1)前言 (2)1 冷冲压工艺规程的编制 (4)1.1工艺分析 (4)1.2确定工艺方案 (4)2 零件成形方案的确定 (6)2.1修边余量的确定 (6)2.2毛坯尺寸的计算 (6)2.3计算毛坯相对厚度 (7)2.4总的拉深系数 (8)3 工艺计算 (9)3.1凸、凹模间隙值的确定 (9)3.2凸、凹模工作部分的尺寸 (10)3.3拉深模凸、凹模圆角半径 (12)3.4冲裁工艺力的计算 (17)3.5拉深力和压边力的计算 (19)3.6计算压力中心 (20)3.7选择压力机 (21)3.8冲模的闭合高度 (22)4 模具主要零部件的结构设计 (23)4.1凹模的结构设计 (23)4.2 凸模和凸凹模的结构设计 (25)4.3 定位零件 (27)4.4弹性卸料装置 (27)4.5刚性推件装置 (28)4.6 弹簧的选用 (28)4.7 导柱与导套 (29)4.8 模柄 (30)4.9模架的选取及装配图外形 (30)后记 (33)致谢 (34)参考文献 (35)前言冲压技术是利用安装在压力机上的模具,对放置在模具内的板料施加变形力,使板料在模具内产生变形,从而获得一定形状、尺寸和性能的产品零件的生产技术。

由于冲压加工常在室温下进行,因此也称冷冲压。

冲压加工的板料一般为板料或带料,故也称为板料冲压,而冲压模具是指将板料加工成冲压零件的特殊专用工具。

而复合模就是其中的一种,冲压生产靠模具和压力机完成加工过程,与其他加工方法比在技术和经济方面有着冲压件质量稳定、互换性好、可获得难以制造的壁薄、重量轻、刚性好、表面质量高、形状复杂的零件;不需要加热毛坯和大量切削金属,所以它能节省能源、节约金属;生产效率高等特点。

由于模具具有多种突出的特点,因此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广泛应用。

例如,航天、机械、电子信息、交通、兵器、日常电器及轻工业等产业都有冲压加工,不但产业界广泛用到它而且每一个人每天都直接与冲压产品发生联系。

另外,模具工艺分析计算与现代数学、计算机技术联姻,对复杂曲面零件进行计算机模拟和有限元分析,达到预测其一工艺方案对零件成形的可能性和成形过程中将会发生的问题,供设计人员进行修改和选择。

这种设计方法是将传统的经验设计升华为优化设计,缩短了模具设计和制造周期,节省了昂贵的模具调试费用,模具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分析的研究和应用,也极大地提高了模具的制造效率和质量,使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实现CAD/CAM/CAE一体化。

所以为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大批量与多种小批量共存,发展适宜于小批量生产的各种模具,经济模具和标准化切易变换的模具系统是当今模具生产面临的一大挑战。

1 冷冲压工艺规程的编制1.1工艺分析该零件为压盖零件。

属于大批量生产,是一个不带凸缘的圆筒形零件,且其形状简单、对称,有利于合理排样、减小废料,直线、曲线的连接处为圆角过渡。

其主要的形状、尺寸可以由冲裁和拉深工序获得。

且选用08F钢,其弯曲半径均大于该种材料的最小弯曲半径,且工件精度要求不高,不需要校形,作为拉深成形尺寸,其相对值d/d、h/d都比较合适,拉深工艺性较好,因此,该零件可以凸用冷冲压加工成形。

其零件如图1.1:图1.1 零件图1.2确定工艺方案冲压该零件所需的基本工序为落料和拉深。

其拉深工艺方案有以下几种:方案一:落料与拉深复合,采用正装复合模。

方案二:落料与拉深复合,采用倒装复合模。

方案三:先落料、再拉深,采用单工序模。

比较上述各方案可以看出:方案一的优点是在压力机一次行程内,可同时完成落料及拉深工序,在完成这些工序的过程中,冲件材料无需进给移动;冲件精度高,不受送料误差影响,内外形相对位置一致性好;冲件表面较为平整;适宜冲薄料及脆性或软性材料;可充分利用短料和边角余料;冲压生产率高,适合于大批量生产,缺点是冲模面积较小,制造复杂,价格较高。

方案二的优点是废料能直接从压力机台面落下,而冲裁件从上模推下,比较容易引出去,操作方便安全,且易于安装送料装置,缺点同方案一。

方案三:优点是通用性好,冲模结构简单、制造周期短,价格低,适合于小批量生产,缺点是冲压生产率低。

由以上分析可知,该零件的加工选用方案一为优。

2 零件成形方案的确定2.1修边余量的确定一般拉深件,在拉深成形后,工件口或凸缘周边不齐,必须进行修边以达到工件的要求。

因此,在按照工件图样计算毛坯尺寸时,必须加上修边余量后再计算,查表2.1可得:2=δ。

表2.1无凸缘圆筒形拉伸件的修边余量δ表出自文献[2]2.2毛坯尺寸的计算出自文献[2] 式[2.1]毛坯尺寸计算公式:2222256.072.1)(4r rd H d d D --++=δ )(655.456.0365.472.1)23.20(3643622m m ≈⨯-⨯⨯-+⨯⨯+=式中:D ———毛坯直径其它尺寸如图2.1所示:图2.1 毛坯尺寸2.3计算毛坯相对厚度式中h 和H 必须加上修边余量。

第一次拉深:651=D t 6.1)%65/1()%/(≈=D t所以查表2.2可知可用压边圈拉深。

表2.2采用或不采用压边圈的条件表出自文献[2]表2.3无凸缘圆筒形件用压边圈拉深时的拉深系数表出自文献[2] (注:当拉深塑性较大的金属时,应比表中数值减小1.5%~2%。

)由表2.3可知:50.01=m 。

08AL —ZF 的拉深塑性较大,可知m 应比表中数值减小1.5%~2%。

则:()49.0%2150.01=-⨯=m2.4总的拉深系数计算总的拉深系数,并判断能否一次拉成,根据工件直径d 和毛坯直径D 算出总拉深系数D d m /=总。

由表2.3选取1m ,如果总m 1m ≥,则说明工件可以一次拉成。

否则需多次拉深。

出自文献[2] 式[2.2] Dd m =总 56.06536≈=---总m 总的拉深次数---d 工件直径---D 毛坯直径即:49.056.01=>=m m 总所以:1m m 〉总,则工件一次拉深即可。

3 工艺计算3.1凸、凹模间隙值的确定3.1.1冲裁间隙的确定冲裁间隙是指冲裁凸模和凹模之间工作部分的尺寸之间,如无特殊说明,冲裁间隙一般是指双边间隙。

冲裁间隙对冲裁过程有很大的影响,对模具寿命也有较大影响。

合理间隙值有一个相当大的变动范围,约为(5%~25%)t左右。

取较小的间隙利于提高冲件的质量,取较大的间隙有利于提高模具的寿命。

因此,在保证冲件质量的前提下,应采用较大间隙。

冲裁间隙的合理数值应在设计凸模与凹模工作部分尺寸时给予保证,同时在模具装配时必须保证间隙,沿封闭轮廓线的分布均匀,这样才能保证取得满意的效果。

表3.1冲裁模初始双边间隙表出自文献[2] 查表3.1得:12.0=z3.1.2拉深间隙的确定拉深模的间隙是指单边间隙,即2凸凹DD Z -=。

间隙过小增加磨擦阻力,使拉深件容易破裂,且易擦伤零件表面,降低模具寿命;间隙过大,则拉深时对毛坯的校直作用小,影响零件尺寸精度。

因此,确定间隙的原则是既要考虑板料厚度的公差,又要考虑筒形件口部的增厚现象,根据拉深时是否采用压边圈和零件尺寸精度要求合理确定。

筒形件拉深时,间隙z可按下面方法确定,有压边圈时其间隙为(1—1.1)t。

由设计可知本模具采用有压边圈装置。

所以单边间隙值为1。

mm3.2凸、凹模工作部分的尺寸3.2.1总裁模凸、凹模配合加工时工作部分的尺寸冲裁模确定凸凹模加工尺寸的原则:●落料件的尺寸取决于凹模,因此落料模先决定凹模尺寸,用减小凸模尺寸来保证合理间隙。

●刃口磨损后冲件尺寸减小,取接近或等于冲件的最大极限尺寸。

●在选择模具制造公差时,既要保证冲件的精度要求,又要保证有合理的间隙值。

一般冲模精度较冲件精度高2~3级。

表3.2配合加工时,凸凹模尺寸的计算公式表出自文献[2]凹模磨损后落料件尺寸增大,由表3.2得:∆∆-=25.00)(x A A d 式中 ---d A 凹模刃口尺寸,单位为mm ---A 工件基本尺寸,单位为mm ---∆工件的公差,本工件公差为0.3mm---x 磨损系数。

当冲裁件精度低于13级时,5.0=x 所以凹模的尺寸为:∆∆-=25.00)(x A A d )(85.64)3.05.065(075.003.025.00mm =⨯-=⨯凸模尺寸为:Z A A d p -=)(73.6412.085.64075.00075.00mm =-=3.2.2拉深模凸、凹模工作部分的尺寸拉深凸模和凹模工作部分的尺寸及其制造公差,当工件要求内形尺寸时以凸模尺寸为基准进行计算,即:出自文献[1] 式[3.1] 凸模尺寸:0)4.0(凹凸δ-∆+=d d凹模尺寸:凹凹δ++∆+=0)24.0(Z d d---d 工件内径,单位mm ,本工件为mm 35故mm d 003.0003.012.35)3.04.035(--=⨯+=凸mm d 05.0005.0012.37)123.04.035(++=⨯+⨯+=凹3.3拉深模凸、凹模圆角半径一般来说,d r 尽可能大些,大的d r 可以降低极限拉深系数,而且还可以提高拉深件的质量。

但d r 太大会削弱压边圈的作用,可能引起起皱现象,因此d r 大小要适当。

筒形件首次拉深时的凹模圆角半径可由下式确定:出自文献[1] 式[3.2] t C C r d 21=式中 ---1C 考虑材料力学性能的系数,对于软钢,硬铝,11=C , 对于纯铜、黄铜、铝8.01=C---2C 考虑板料厚度与拉深系数的系数,见表3.3。

表3.3拉深凹模圆角半径系数2C表出自文献[1]所以:t C C r d 21=)(7171m m =⨯⨯=凸模圆角半径过大,会使不与模具表面接触的毛坯宽度加大,使这部分毛坯容易起皱;如果过小时,会使毛坯沿压边圈的滑动阻力增大,对拉深不利,又因本工件为一次拉深成形,所以凸模圆角半径与零件底部圆角半径的数值相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