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学复习思考题

合集下载

煤化学复习参考题

煤化学复习参考题

复习思考题一1.煤是由什么物质形成的?2.成煤植物的主要化学组成是什么?它们各自对成煤的贡献如何?3.为什么木质素对成煤作用的贡献最大?4.为什么木质素抗微生物分解能力较强?5.什么是腐泥煤、什么是腐植煤?6.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是什么?7.煤炭形成需要哪些条件?8.什么是沼泽?按水的补给来源分,沼泽分为几类?9.什么是成煤作用?它包括哪几个阶段?10.什么是煤化程度?11.什么是泥炭?什么是泥炭化作用?12.从植物到泥炭,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其本质是什么?13.泥炭化作用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多氧、缺氧),各阶段的化学变化有何特点?(生物化学、分解、再化合)14.为什么在泥炭沼泽中,植物遗骸不会被完全分解?(水、酸性、杀菌成分)15.泥炭的成分有哪些?有机质中包括哪些?(腐植酸、沥青质、木质素、脂类及植物残体)16.由高等植物形成煤,要经历哪些过程和变化?17.煤化程度由高到低,煤种的序列是什么?18.泥炭化作用、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的本质是什么?19.变质作用有哪几种类型?请解释深成变质作用的特点(垂直分布、水平分带)20.希尔特定律?(水平或近似水平煤层的不同煤层表现出的规律);水平分带规律是指同一倾斜煤层中的规律。

21.什么是岩浆变质作用?22.区域热变质和接触热变质的区别?23.什么是动力变质作用?24.影响煤变质作用的因素有哪些?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为什么?25.什么是煤层气?煤层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二1、煤大分子结构单元是如何构成的?结构单元之间如何构成煤的大分子?2、随煤化程度的变化,煤分子结构呈现怎样的规律性变化?3、从煤的生成过程来分析,为什么煤的大分子结构以芳香结构为主要特征?4、希尔施结构模型和两相模型分别反映了煤物理结构哪些特征?5、煤分子结构现代概念是什么?6、三1、煤岩学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类?薄片和光片有何区别?2、什么是宏观煤岩成分?煤的宏观煤岩成分有哪几种?3、区分煤的宏观煤岩成分需要利用煤的哪些外观性质或特征?各自在煤中的存在形态怎样?4、什么是宏观煤岩类型?与宏观煤岩成分有何区别与联系?5、有机显微煤岩组分组有哪几种?它们的成因是怎样的?6、从煤的生成过程分析凝胶化作用和镜质组的形成。

煤化学复习思考题

煤化学复习思考题

煤化学复习思考题1.煤岩学和煤化学是两个煤炭研究的重要支柱。

2.1831年是科学煤炭研究的诞辰。

3.我国能源消费的特点?人均能源消耗水平低;产值能耗高;以煤炭为主;我国一次能源的供应以煤炭为主的格局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4.我国煤炭利用技术的选择标准?减少环境污染——清洁;提高煤炭使用效率和减少无效投入——高效5.根据成煤植物的不同,煤可分为腐植煤和腐泥煤。

由高等植物形成的煤称为腐植煤;由低等植物(以藻类为主)和浮游生物经过部分腐解而形成的煤称为腐泥煤,有藻煤,胶泥煤,油页岩等。

6.腐植煤可分为陆植煤和残植煤7.腐植煤和腐泥煤的混合体,称为腐植腐泥煤,主要有烛煤和煤精8.根据在成煤序列(煤阶)中煤化程度的不同,腐植煤可分为泥炭、褐煤、烟煤、无烟煤四类。

9.泥炭中最主要的有机成分是腐植酸10.植物的族组成包括:糖类及其衍生物、木质素、蛋白质。

脂类化合物,其中脂类化合物化学性质稳定,因此能较完整地保存在煤中。

11.腐植煤的生成过程一般可分为哪些阶段?泥炭化阶段、煤化阶段12.什么是泥炭化阶段?泥炭化阶段是植物遗体经过化学和生物化学作用转变为泥炭的阶段。

12.煤化阶段又分为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两个阶段13.什么是变质作用? 它主要由什么引起?变质作用指地壳中先成的岩石在新的物理化学环境下,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一系列变化的作用。

它主要与地球的内力作用(包括温度、压力、岩浆析出的气体和热液等)所引起的14.变质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温度——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在穿过含煤地层的深钻孔中,发现煤的变质程度一般总是随深度增加而提高时间——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一般说来,成煤时间越长,煤的变质程度越高。

压力——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这里有上复岩层的静压力,也有地壳运动产生的构造挤压力和剪切压力等。

一般说来,压力和温度是互相联系的,温度高时,压力也高。

较高的压力是变质作用的必要条件之一。

15.随着变质程度的增加,煤中的C%逐渐增加,O% 和 V%逐渐减少。

煤化学复习专题

煤化学复习专题

第五章习题1. 煤质分析中常用的基准和符号。

煤质分析中常用的基准:收到基ar、空气干燥基ad、干燥基d、干燥无灰基daf、干燥无矿物质基dmmf。

煤质分析中常用的符号2. 什么是煤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答:煤的工业分析:M、A、V和FC。

煤的元素分析:C、H、O、N、S。

3. 什么是M f、M inh、MHC、M t?M inh随煤化程度有何变化规律,为什么?煤中的水分对煤炭加工利用有何影响?答:外在水分M f:指附着在煤的颗粒表面的水膜或存在于直径>10-5cm的毛细孔中的水分。

内在水分M inh:指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空气干燥状态时所保留的水分,即存在于煤粒内部直径<10-5cm的毛细孔中的水分。

最高内在水分MHC:指煤样在30℃,相对湿度达到96%的条件下吸附水分达到饱和时测得的水分。

全水分M t:指刚开采出来、或使用单位刚收到或即将投入使用状态下煤中的全部水分(游离水)。

内在水分与煤化程度的关系:MHC与煤化程度的关系从褐煤开始,M inh随着煤化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到中等煤化程度的肥煤和焦煤阶段,M inh最低,此后,M inh随着煤化程度增加而增大。

这是因为:M inh吸附于煤的孔隙内表面上,内表面积越大,吸附水分的能力就越强,M inh就越高。

此外,煤分子结构上极性的含氧官能团的数量越多,煤吸附水分的能力也越强。

低煤化程度的煤内表面发达,分子结构上含氧官能团的数量也多,因此M inh就较高。

随着煤化程度的增加,内表面积和含氧官能团减少,因此M inh降低,到无烟煤阶段,煤的内表面积有所增大,因而M inh也有所提高。

煤中的水分对煤炭的加工利用过程通常是有害的或者是无利的。

⑴运力浪费煤是大宗商品,水分高,则浪费运力。

特别是在寒冷地区,水分容易冻结,造成装卸困难,解冻又需要消耗额外的能耗。

在煤炭贸易中,水分成为一项重要的计价依据,煤价随着水分含量的增加而降低。

⑵贮存负担煤中水分随空气温度而变化,易氧化变质,煤中水分含量越高,要求相应的煤场,煤仓容积越大,输煤设备的选型也随之增加,势必造成投资和管理的负担。

煤化学思考题

煤化学思考题

1.试述煤分子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

煤分子是由多个基本结构单元构成的高分子煤是由分子量不同、分子结构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一组“基本结构单元”通过桥键连接而成,这些结构单元包括规则和不规则两部分。

基本结构单元的核心是缩合芳香核缩合芳香核为缩聚的芳环、氢化芳环和各种杂环,环数随煤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加。

基本结构单元有不规则部分:侧链和官能团连接在缩合芳香核的不规则部分是烷基侧链和官能团,侧链长度随煤化程度加深而缩短。

官能团主要是含氧官能团,还有少量的含硫官能团和含氮官能团。

连接基本结构单元的是桥键在低煤化程度的煤中桥键最多,中等煤化程度最少,无烟煤阶段又有所增多。

氧、氮、硫以官能团形式存在除此之外,氧还有醚键和杂环,硫还有巯基、硫醚和噻吩,氮还有胺基、亚胺基和吡咯环。

低分子化合物的存在在煤的高分子化合物的空隙中,还独立存在具有非芳香族化合物的低分子化合物,主要是脂肪族化合物。

煤化程度对煤结构的影响规律低阶煤:芳环数少,规则部分小,不规则部分的侧链和官能团多,因此形成比较疏松空间结构,孔隙率和比表面积都较大。

中等煤化程度的煤:芳核有所增大,含氧官能团和侧链少,基本结构单元之间的桥键减少,因此煤的结构较为致密,孔隙率低。

老年煤:缩合环显著增大,形成的芳香片层,由于有序化增强,而排列的更加紧密,产生了收缩应力,形成新的裂缝,孔隙率和比表面积增大。

2.试述煤的Hirsch结构模型。

敞开式结构:低煤化程度烟煤。

芳香层片少,不规则的无定型结构比例较大,或多或少的在方向上任意取向,形成多孔的立体结构。

液态结构:中等煤化程度烟煤。

芳香层片在一定程度上定向排列,层片间活动性大,这种煤的孔隙率小,机械强度低,热解时应形成胶质体。

无烟煤结构:属于无烟煤。

芳香层片增大,定向程度增大。

由于缩聚反应剧烈,使煤体积收缩并产生收缩应力,导致形成大量裂隙。

2. 植物成煤必须有的条件有哪些?(1)大量植物的持续繁殖(生物、气候的影响)(2)植物遗体不能完全腐烂——适合的堆积场所(沼泽、湖泊等)(3)地质作用配合(地壳的沉降运动——形成上覆岩层和顶底板——多煤层)4.若煤化程度m是煤受热温度、持续时间以及压力各因素对煤变质作用的影响。

中国矿业大学煤化学复习思考题

中国矿业大学煤化学复习思考题

煤化学复习思考题1、中国能源构成有何特点?其发展趋势是什么?2、为什么我国煤化工产业能够迅速发展?3、如何学好煤化学?复习思考题1.煤是由什么物质形成的?2.植物的主要化学组成是什么?它们各自对成煤的贡献如何?3.煤的成因类型有哪几种?4.由高等植物形成煤,要经历哪些过程和变化?5.泥炭化作用、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的本质分别是什么?6.煤变质作用的因素是什么?哪个因素是最重要的,为什么?7.什么是希尔特定律?煤的性质在埋藏的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有何变化规律?8.什么是煤化程度(变质程度、煤级、煤阶)?9.试论影响煤质的成因因素(从杂质含量、物理组成(煤岩组成)、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工艺性质等方面论述)。

10.简述成煤作用各个阶段及其经历的各种化学、物理、生物和地质的作用。

11.煤层气是如何产生的?煤层气与常规天然气有何异同?复习思考题1、煤化学结构的概念;煤物理结构的概念。

2、煤大分子结构的概念。

煤分子结构单元是如何构成的?结构单元之间如何构成煤的大分子?3、描述煤分子结构的参数有哪些?4、煤分子中有哪些官能团?5、什么是煤中低分子化合物、其来源是什么?煤中低分子化合物对煤加工转化的影响有哪些?6、煤分子结构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随煤化程度的提高,煤分子结构呈现怎样的规律性变化?7、常见的煤结构模型有哪些?试说明其特点。

复习思考题1.解释下列名词术语宏观煤岩成分,显微煤岩组分,凝胶化作用,丝炭化作用,块煤光片,粉煤光片,煤薄片。

2.煤岩学研究的方法分为哪几类?各有何特点?3.宏观煤岩成分有哪几种?各自有何特点?4.有机显微组分包含哪几种组分组?5.试述各显微组分在透射光、反射光下的特征及其随煤化程度的变化规律。

6.简述显微组分、宏观煤岩成分之间的关系。

7.从煤的生成过程分析凝胶化作用和镜质组的形成。

8.惰质组的主要形成方式有哪几种?9.壳质组是如何形成的?10.凝胶化组分与丝炭化组分在成因上有何区别与联系?11.为什么镜质组分的细胞结构保存的不够完好,而惰质组分却能使植物细胞结构较好地保存下来?12.试分析泥炭化作用和煤化作用对分别煤岩组成的不同影响。

矿大版煤化学-课后习题复习过程

矿大版煤化学-课后习题复习过程

矿大版煤化学-课后习题煤化学课后习题1.什么是腐植煤和腐泥煤?答:由高等植物形成的煤称为腐植煤;由低等植物(以藻类为主)和浮游生物经过部分腐解而形成的煤称为腐泥煤,有藻煤,胶泥煤,油页岩等。

2.由高等植物形成煤,要经历哪些过程和变化?答:由高等植物形成煤,要经历泥炭化作用和煤化作用两个过程。

泥炭化作用过程:高等植物→泥炭;煤化作用过程又分为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两个阶段。

成岩作用阶段:泥炭→褐煤;变质作用阶段:褐煤→无烟煤。

3.影响煤变质作用的因素答:影响煤变质作用的因素主要有:温度、时间和压力。

温度是影响煤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

转变为不同煤化阶段所需的温度大致为:褐煤:40~50 ℃,长焰煤:<100 ℃,典型烟煤:<200 ℃,无烟煤:<350 ℃。

时间是影响煤的重要因素。

温度、压力相同,时间越长,变质程度越高;温度不同,短时间较高温度与长时间较低温度可达到相同的变质程度。

压力也是煤变质不可缺少的条件。

在压力作用下,煤的形态发生变化,主要是压紧、失水、孔隙率降低,并使煤岩组分沿垂直压力的方向呈定向排列。

4.各显微组分元素含量的特点,及在透射光、反射光下的特征及其随煤化程度的变化规律。

答:透射光:镜质组,橙红色、棕红色、棕黑色、黑色;壳质组,从低级烟煤到中级烟煤,呈透明到半透明,轮廓清晰,外形特殊;惰质组,棕黑色到黑色,微透明或不透明。

反射光:镜,灰黑至浅灰,随煤级增高,反射色变浅;壳,呈灰黑色,大多数有突起;惰,白色至亮白色,具有较高凸起和较高反射率。

元素含量:镜含氧量最高,壳含氢量最高,惰含碳量最高。

5.煤的工业分析将煤分为哪几个组分?各代表煤的什么特性?答:煤的工业分析是指煤的水分、灰分、挥发分和固定碳四种组分。

水分:煤炭质量的重要指标。

煤的水分直接影响煤的使用、运输和储存。

灰分:是指煤完全燃烧后剩下的残渣。

挥发分:煤的挥发分,即煤在一定温度下隔绝空气加热,逸出物质(气体或液体)中减掉水分后的含量。

第2章思考题

第2章思考题

第二章思考题2什么是煤的元素分析和工业分析?各分析成分在燃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如何?煤的元素分析成分有:碳、氢、氧、氮、硫、灰分、水分。

碳:碳是燃料的主要可燃元素。

氢:燃料的另一种重要可燃元素。

氧及氮:燃料中的不可燃成分,由于它们的存在,使燃料中可燃成分相对减少,发热量降低。

氧气是燃烧必须的气体。

硫:燃料中的有害元素,虽可燃烧,但发热量不大,且燃烧产物有害。

灰分:夹杂在燃料中的不可燃物质,是燃料的主要杂质。

是一种有害成分。

水分:燃料中的主要杂质,由内在水分和外在水分组成,使煤的发热量降低。

煤的工业分析成分有:水分、挥发分、固定碳和灰分。

水分:风干水分及空气干燥基水分。

挥发分:煤在炉中受热干燥后,挥发分首先析出,当浓度和温度达到一定时遇着空气迅即着火燃烧,对燃烧过程初始阶段具有特殊的意义。

固定碳:挥发分析出后,焦炭中的可燃物。

灰分:煤燃烧后的残留物。

3固定碳、焦炭、煤的含碳量是不是一回事?为什么?固定碳为挥发分析出后,固体残余物中的含碳量。

焦炭为煤在隔绝空气加热时,水分、挥发分析出后的固体残余物,包括固定碳和灰分。

煤的含碳量为煤含有碳元素的质量。

6外在水分、内在水分、风干水分、空气干燥基水分、全水分有什么差别,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外在水分:机械附着和润湿在燃料颗粒表面及大毛细孔中的水分。

内在水分:吸附和凝聚在颗粒内部的毛细孔中的水分。

空气干燥基水分:锅炉炉前应用燃料在实验室条件下风干后剩留于燃料中的水分。

风干水分:在风干过程中外逸的那部分水分。

全水分:外在水分和内在水分的总和,或空气干燥基水分和风干水分的总和。

7为什么各种基的煤的挥发分及高位发热量之间的换算可用教材表2-1中的换算系数?而各种基的低位发热量之间的换算则不能用表2-1中的换算系数?因为对于高位发热量来说,水分只是占据了质量的一定份额而使发热量降低;而对于低位发热量,水分不仅占据了质量的一定份额,而且还要吸收汽化潜热,因此,低位发热量在计算时需考虑烟气中全部水蒸气的汽化潜热,不能用表2-1的换算系数。

煤化学实验思考题总结

煤化学实验思考题总结

(1)为什么说测得的灰分实际上是煤样的灰分产率?答:由于煤中矿物质的真实含量很难测定,所以常用灰分产率,借助一定的数学式,算出煤中矿物质含量的近似值。

(2)为什么测定灰分用箱形电炉要带烟囱?并规定在500℃时停留30min?答:使SO2在CaO生成前完全排出反应区。

由于SO2和CaO在试验条件下生成CaSO4,使测定结果偏高而且不稳定,因此煤样要在温度为500℃时保持一段时间,使黄铁矿硫和有机硫的氧化反应在这一温度下基本完成。

(1)煤的挥发分产率为什么不能叫挥发分含量?答:由于挥发分不是煤样固有的物质,而是在特定条件下煤的有机质受热分解的产物。

因此,确切地说,该指标应称为煤的挥发分产率而不能称为煤的挥发分含量。

(2)固定炭和煤的变质程度有什么关系?答:固定碳大致随煤的变质程度而成正比例关系变化。

(3)固定碳与煤中碳元素含量有何区别?答:煤的固定碳时工业分析组成的一项成分,它具有规范性,时一定试验条件下的产物。

而煤中所含的元素碳时煤中的主要元素。

固定碳除含碳元素外,还含有少量硫何极少量未分解彻底的碳氢物质,所以,不能把煤的固定碳简单地认为是煤的碳元素,两者是截然不同的。

(1)粘结指数的方法与罗加指数有何区别,前者对后者作了那些改进?答:罗加试验法存在的缺点是:对强粘结煤即相当于胶质层厚度大于20㎜,或罗加指数值在70以上的煤分辨能力差;对罗加指数小于15的弱粘结煤重现性不好等。

为此,本方法在专用无烟煤的选定、无烟煤及烟煤粒度组成、配比、计算公式等方面进行了改进。

(2)讨论烟煤与无烟煤粒度组成不同及配比不同,对G值的影响?答:粘结指数试验煤样,应达到空气干燥状态、粒度小于0.2㎜的分析试样。

制备时须防止过度粉碎,其中0.1~0.2㎜的煤粒占全部煤样的20~35﹪。

(3)惰性物质为什么用无烟煤?是否可以用其他惰性物质如焦炭?专用无烟煤为什么要有一定标准?答:粘结指数测定中所用的无烟煤,必须是宁夏汝箕沟煤矿的专用无烟煤,且应符合下列要求:A<4﹪,V<7.5﹪,粒度为0.1~0.2㎜,其中小于0.1㎜的筛下率不大于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化学复习思考题1.煤岩学和煤化学是两个煤炭研究的重要支柱。

2.1831年是科学煤炭研究的诞辰。

3.我国能源消费的特点人均能源消耗水平低;产值能耗高;以煤炭为主;我国一次能源的供应以煤炭为主的格局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4.我国煤炭利用技术的选择标准减少环境污染——清洁;提高煤炭使用效率和减少无效投入——高效5.根据成煤植物的不同,煤可分为腐植煤和腐泥煤。

由高等植物形成的煤称为腐植煤;由低等植物(以藻类为主)和浮游生物经过部分腐解而形成的煤称为腐泥煤,有藻煤,胶泥煤,油页岩等。

6.腐植煤可分为陆植煤和残植煤7.腐植煤和腐泥煤的混合体,称为腐植腐泥煤,主要有烛煤和煤精8.根据在成煤序列(煤阶)中煤化程度的不同,腐植煤可分为泥炭、褐煤、烟煤、无烟煤四类。

9.泥炭中最主要的有机成分是腐植酸10.植物的族组成包括:糖类及其衍生物、木质素、蛋白质。

脂类化合物,其中脂类化合物化学性质稳定,因此能较完整地保存在煤中。

11.腐植煤的生成过程一般可分为哪些阶段泥炭化阶段、煤化阶段12.什么是泥炭化阶段泥炭化阶段是植物遗体经过化学和生物化学作用转变为泥炭的阶段。

12.煤化阶段又分为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两个阶段13.什么是变质作用它主要由什么引起变质作用指地壳中先成的岩石在新的物理化学环境下,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一系列变化的作用。

它主要与地球的内力作用(包括温度、压力、岩浆析出的气体和热液等)所引起的14.变质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温度——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在穿过含煤地层的深钻孔中,发现煤的变质程度一般总是随深度增加而提高时间——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一般说来,成煤时间越长,煤的变质程度越高。

压力——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这里有上复岩层的静压力,也有地壳运动产生的构造挤压力和剪切压力等。

一般说来,压力和温度是互相联系的,温度高时,压力也高。

较高的压力是变质作用的必要条件之一。

15.随着变质程度的增加,煤中的C%逐渐增加,O% 和 V%逐渐减少。

15.煤化程度与变质程度的区别“煤化程度”一般是指从泥炭到无烟煤的变化程度,泥炭的煤化程度最低,无烟煤的煤化程度最高。

“变质程度”与此相似,不同的是它不包括成岩分阶段,仅指从褐煤到无烟煤的变化程度。

16.煤的四种宏观煤岩成分是什么镜煤、丝煤、亮煤、暗煤17.煤的有机显微组分有20多种,国际上则划分为镜质组、壳质组和惰性(质)组18.光片用反射光观察;薄片用透射光观察。

19.什么是数点统计法根据不同显微组分在显微镜下所具有的不同颜色和结构进行定量分析,一般用粉煤制成光片。

常用的是“数点统计法”。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400~500倍。

在一个光片上测量400~500个点,按六大类即镜质组、半镜质组、半丝质组、丝质组、稳定组和矿物组计数,再计算百分比20.对于煤,工业上最重要和最普通的分析方法是什么煤的工业分析、煤的元素分析21.按国家标准的定义,煤的工业分析包括哪些内容煤的水分(M)、灰分(A)、挥发分(V)、固定碳(C)22.煤中水分的存在形态有哪些煤中水分的存在状态:煤中水分(结合状态)分为游离水和结晶水,其中游离水又分为外在水分和内在水分。

23.测工业应用煤样全水分和分析煤样水分时,采用的温度为105~110;测应用煤样的外在水分时,温度为45~50。

24.煤中的矿物质从来源看可分为:外来矿物质、次生矿物质、外来矿物质。

哪些属于煤的内在矿物质哪些易于洗选脱除原生和次生矿物质都属煤的内在矿物质,故难用洗选法脱除。

25.煤中矿物质的赋存形态粘土矿物、硫化物类矿物、氧化物类矿物、碳酸盐类矿物、除上述矿物外,还有以石膏为代表的硫酸盐、长石、皓石、贵金属矿物、稀有元素如含Ge、Ga、V等和放射性元素U和Th等的矿物。

26.煤的灰分测定温度是 815±10摄氏度27.煤中灰分与矿物质的区别通常是将一定重量的煤在81510℃的温度下将煤中的可燃物完全燃烧,然后对留下的灰分称重,经计算得出煤的灰分含量。

确切地说,应为“灰分产率”。

矿物质在高温燃烧条件下,有一部分己发生化学变化,矿物质与灰分的重量不等,组成也有所不同。

28.煤中矿物质含量的确定方法直接测定法(氧等离子低温灰化法)、借助经验公式计算29.什么是煤灰熔点煤灰熔融性习惯上多称作煤灰熔点,但实际上是不确切的。

因为煤灰是由许多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熔点,而仅有一个相当宽的熔化温度范围。

这些灰分成分在一定温度下还能形成共熔体。

30.工业上一般选软化温度(T2)为衡量煤灰熔融性的主要指标。

31.煤灰熔融性与煤灰的化学组成密切相关,如何影响灰分中SiO2和Al2O3 (有时还加上TiO2)的比例越大,其熔化温度范围越高;Fe2O3、CaO和MgO等碱性成分的比例越大,则熔化温度范围越低;气氛对测定煤灰熔融性的影响:氧化性气氛中的灰熔化温度高于还原性气氛中的对应温度。

32.测定煤灰熔融性时,一般采用模拟工业条件的弱还原性气氛,为什么氧化性气氛和还原性气氛下测定值之差约为70~100oC,即氧化性气氛中的灰熔化温度高于还原性气氛中的对应温度。

原因:灰分中的某些成分,如Fe2O3,能还原为FeO,FeO与SiO2可形成一系列的低共熔化合物(4FeOSiO2,2FeOSiO2,FeOSiO2等),它们的熔点范围都在1138~1180oC之间。

33.按照煤灰分熔融温度的高低,一般可将煤灰分分为四种类型易熔灰分T21100oC;中等熔融灰分T2 1100~1250oC;难熔灰分T2 1250~1500oC;耐熔灰分T2>1500oC。

34.挥发分的概念煤样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到一定温度,并在该温度下停留一定时间,煤中的有机质则受热分解析出一部分气态和蒸气产物,即“挥发分”。

它占煤样重量的百分比,称为挥发分产率或简称为挥发分。

35.挥发分的测定温度和加热时间称取1g分析煤样装入带盖的瓷坩锅内,放入马弗炉,在隔绝空气和900oC±10oC下加热7分钟,36.固定碳与碳含量的区别煤的固定碳是指从煤中除去水分、灰分和挥发分后的残留物固定碳和挥发分一样不是煤中的固有成分,而是热分解产物。

固定碳不仅含有碳,还包含氧、氮和硫等元素。

固定碳与煤中碳元素含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37.煤中碳和氢的分析测定中的干扰及解决方法煤样不完全燃烧-在燃烧管中要充填线状氧化铜或高锰酸银氧化剂;煤中硫和氯的干扰-燃烧管内还要装入铬酸铅和银丝网(前而若用高锰酸银,后面则可省去)。

铬酸铅可与SOx反应生成硫酸铅和三氧化二铬,并放出氧气。

银丝网可以除去氯气。

煤中的氮有一部分可能生成NOx,干扰碳的测定-在水分吸收管和二氧化碳吸收管之间装一个充填粒状MnO2的吸收管,以除去NOx38.煤中氮的分析,世界各国普遍采用什么方法凯氏法或改良凯氏法39.世界各国测定煤的全硫的标准方法是什么艾氏法40.不同煤化程度煤的比表面积的变化规律不同煤化程度的煤的比表面积是两头(褐煤和无烟煤)大,中间(中等变质程度烟煤)小,这反映了煤化过程中分子空间结构的变化。

41.不同煤化程度煤的孔径分布特点直径<12的称为微孔;直径在12~300的称为过渡孔(中孔);直径>300的称为粗孔(大孔)。

C<75%的褐煤中粗孔占优势,过渡孔基本上没有;C 75~82%的煤中过渡孔特别发达,孔隙总体积主要由过渡孔和微孔构成;C 88~91%的煤中微孔占优势,其容积占总孔容积的70%以上。

42.低煤化程度的煤,表面性质是亲水憎油,而高煤化程度的煤正相反,是亲油憎水。

43.测量煤的润湿热多用甲醇为溶剂。

44.煤的机械性质是指煤的可磨性、煤的硬度45.煤的热性质包括哪些煤的比热、导热性、热稳定性46.煤的导电率随煤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无烟煤具有本征半导体性质。

47.镜质组的反射率与煤化程度之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故可作为煤分类指标。

48.煤的透光率是什么煤的透光率是指煤样和稀硝酸在100oC的温度下加热90min后所产生的有色溶液,对一定波长(475nm)的光透过的百分率。

49.石墨具有明显的晶体结构,而煤属多元非晶态物质。

石墨的衍射峰(条带)共有9 个,而煤的衍射峰只有2~4个。

50.分析煤的红外光谱图可得到哪些定性的结论煤中存在-CH3、-CH2-和-CH=等脂肪结构,其含量随煤化程度增加而减少;煤中有不同取代程度的芳香环结构,其含量随煤化程度增加而提高;煤中不存在孤立的C=C和C≡C等不饱和键;煤中存在含氧官能团,如氢键缔合的-OH、醚氧键和羰基等,褐煤中还有羧基。

51.煤的氧化过程按其反应深度或主要产品的不同可分为哪些阶段煤的氧化过程按其反应深度或主要产品的不同可分为5个阶段。

为简化起见,一般不考虑第五阶段,同时将第三和第四阶段合并,即成为a)表面氧化阶段;b)再生腐植酸阶段;c)苯羧酸阶段。

第一、二阶段属轻度氧化,第三阶段为深度氧化。

52.H2O2-CF3COOH-H2SO4氧化能破坏芳香结构而留下大部分的脂肪结构。

此法可用于研究煤中的脂肪结构和桥键。

53.腐植酸的核心是芳香环和环烷环,周围有-COOH、-OH和=C=O等含氧官能团。

54.煤有机质的化学结构研究一直是煤化学的核心问题,有哪些方法所采用的方法归纳起来可分为三类:a)物理研究方法,如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密度、折射率等。

b)物理化学研究方法,如溶剂抽提和吸附性能等;c)化学研究方法,如氧化、加氢、解聚、烷基化、热解和官能团分析等。

55.溶剂抽提是研究煤的最早方法之一56.煤的溶剂抽提可分为哪些根据溶剂种类、抽提温度和压力等条件的不同,煤的溶剂抽提可分为5类:普通抽提:在100℃的温度下,用普通的低沸点有机溶剂,如苯、氯仿和乙醇等抽提。

此种抽提的抽提物很少,烟煤的抽提物产率通常1~2%。

特定抽提:抽提温度为200oC以下,采用具有电子给予体性质的亲核性溶剂,如吡啶类、酚类和胺类等。

抽提物产率可达20~40%,甚至超过50%。

因为此法的抽提物产率高,抽提中基本上无化学变化,故对煤的结构研究特别重要。

超临界抽提:以甲苯、异丙醇或水为溶剂在超过溶剂临界点的条件下抽提煤。

抽提温度一般在400oC左右。

抽提率可达30%以上,它已发展成为一种煤液化工艺。

热解抽提:抽提温度在300oC以上,溶剂有菲、蒽、喹啉和焦油馏分等。

因抽提中伴有热解反应,故称热解抽提。

抽提率一般在60%以上,少数煤甚至高达90%。

溶剂分解液化法即由此开发而成。

加氢抽提:抽提温度在300℃以上,采用供氢溶剂如四氢萘和9,10—二氢菲等或采用非供氢溶剂但在有氢气存在下进行抽提。

抽提中伴有热解和加氢反应,是典型的煤液化方法,因此抽提率较高。

57.低分子化合物的存在方式和作用低分子化合物大体上是均匀分布在整体结构中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