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科技大学电子束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实验电子束的偏转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实验电子束的偏转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研究电子束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规律。
2、了解电子束偏转的控制方法和应用。
3、掌握测量电子束偏转量的实验技术。
二、实验原理1、电子在电场中的偏转当电子在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场中运动时,受到电场力的作用而发生偏转。
假设电子从阴极发射出来时的初速度为$v_0$,平行板电容器的板间电压为$U$,板间距为$d$,板长为$L$,则电子在电场中的加速度为$a =\frac{eU}{md}$,其中$e$为电子电荷量,$m$为电子质量。
电子在电场中的偏转位移$y$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y =\frac{1}{2}at^2$,其中$t$为电子在平行板电容器中的运动时间,$t =\frac{L}{v_0}$。
2、电子在磁场中的偏转当电子在均匀磁场中运动时,受到洛伦兹力的作用而发生偏转。
假设电子以速度$v$垂直进入磁场,磁感应强度为$B$,则电子受到的洛伦兹力为$F = evB$,电子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其半径$r$为$r=\frac{mv}{eB}$。
电子在磁场中的偏转位移$y$可以通过几何关系计算得出。
三、实验仪器电子束偏转实验仪、直流稳压电源、示波器、多用表等。
四、实验步骤1、电场偏转实验(1)连接实验仪器,将电子束偏转实验仪的电源接通,调节电压输出,使平行板电容器的板间电压达到设定值。
(2)打开示波器,调整示波器的参数,使其能够清晰地显示电子束的偏转轨迹。
(3)观察电子束在电场中的偏转情况,记录不同电压下电子束的偏转位移。
2、磁场偏转实验(1)将磁场装置接入实验电路,调节磁场强度,使其达到设定值。
(2)观察电子束在磁场中的偏转情况,记录不同磁场强度下电子束的偏转位移。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1、电场偏转实验数据|板间电压(V)|偏转位移(mm)||||| 50 | 25 || 100 | 50 || 150 | 75 || 200 | 100 |以板间电压为横坐标,偏转位移为纵坐标,绘制出电场偏转的特性曲线。
电子束的实验报告

电子束的实验报告电子束的实验报告引言在现代科技的发展中,电子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电子显微镜、电子束刻蚀等。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电子束的研究和实验,探索其性质和应用。
一、电子束的产生原理电子束是通过电子枪产生的,电子枪由阴极、阳极和聚束系统组成。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热阴极电子枪。
当阴极受到加热时,电子从阴极表面解离,形成电子云。
然后,通过电场的作用,电子被加速到阳极,并经过聚束系统聚焦形成电子束。
二、电子束的性质1. 粒子性质电子束具有粒子性质,表现为在电磁场中受到偏转和聚焦的影响。
通过调节电子束的聚束系统,我们可以改变电子束的直径和形状,从而控制电子束的粒子性质。
2. 波动性质除了粒子性质,电子束还具有波动性质。
这一性质被广泛应用于电子显微镜中。
通过电子束的波动性质,我们可以观察到微观世界中的细节,如原子和分子的结构。
三、电子束在电子显微镜中的应用电子显微镜是利用电子束的波动性质观察微观结构的一种工具。
相比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放大倍数。
这使得我们能够观察到更小的细节,并对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进行研究。
实验中,我们使用了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来观察样品的内部结构。
通过将样品放置在电子束的路径上,电子束与样品相互作用,产生散射和吸收。
通过收集和分析散射和吸收的电子,我们可以获得样品的显微图像,并了解其组成和结构。
四、电子束在电子束刻蚀中的应用除了在电子显微镜中的应用,电子束还被广泛应用于电子束刻蚀。
电子束刻蚀是一种高精度的材料加工技术,可以用于制作微电子器件和纳米结构。
在电子束刻蚀中,电子束被聚焦到非常细小的区域,通过控制电子束的位置和强度,可以在材料表面刻蚀出所需的结构。
这种刻蚀技术具有高精度和高分辨率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微电子学和纳米技术领域。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电子束的产生原理、性质和应用。
电子束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和技术,对于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电子束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示波管的结构和原理。
2. 研究电子束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规律。
3. 掌握电子束聚焦的原理和方法。
4.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仪器与设备1. 电子束实验仪2. 直流稳压电源3. 数字多用表4. 示波器5. 电子枪6. 偏转电极7. 磁场发生器三、实验原理1. 示波管结构:示波管是一种真空电子管,主要包括电子枪、偏转系统、荧光屏和加速系统。
电子枪产生电子束,偏转系统控制电子束的偏转方向,荧光屏显示电子束的运动轨迹。
2. 电子束偏转:电子束在电场和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会发生偏转。
根据洛伦兹力公式,电子束在电场中的偏转距离为:\(D = \frac{qEL}{2m}\)其中,\(q\) 为电子电荷,\(E\) 为电场强度,\(L\) 为偏转电极长度,\(m\) 为电子质量。
3. 电子束聚焦:电子束在非均匀电场或磁场中会发生聚焦。
通过调节电极电压或磁场强度,可以使电子束聚焦到一点。
四、实验步骤1. 连接实验仪器,检查各部件是否正常。
2. 调节电子枪的加速电压,使电子束能够穿过偏转电极。
3. 调节偏转电极的电压,观察电子束在电场中的偏转情况。
4. 调节磁场发生器的磁场强度,观察电子束在磁场中的偏转情况。
5. 调节聚焦电极的电压,观察电子束的聚焦情况。
6. 测量电子束的偏转距离和聚焦点,记录实验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电子束在电场中的偏转距离与偏转电极电压的关系: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电子束偏转距离与偏转电极电压的图像,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2. 电子束在磁场中的偏转距离与磁场强度的关系: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电子束偏转距离与磁场强度的图像,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3. 电子束聚焦效果: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聚焦电极电压对电子束聚焦效果的影响。
六、实验结论1. 电子束在电场和磁场中会发生偏转,偏转距离与偏转电压和磁场强度有关。
2. 通过调节电极电压和磁场强度,可以使电子束聚焦到一点。
电子束实验实验小结

电子束实验实验小结篇一:电子束的偏转实验报告实验题目:电子束线的偏转实验目的1. 研究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偏转的规律;2. 了解电子束管的结构和原理。
仪器和用具实验原理1.电子束在电场中的偏转假定由阴极发射出的电子其平均初速近似为零,在阳极电压作用下,沿z 方向作加速运动,则其最后速度vz可根据功能原理求出来,即eUA?移项后得到vz?212mvz 22eUA(C.11.1) me式中UA为加速阳极相对于阴极的电势,为电子的电荷与质量之比(简称比荷,又称荷m质比).如果在垂直于z轴的y方向上设置一个匀强电场,那么以vz速度飞行的电子将在y方向上发生偏转,如图C.11.l所示.若偏转电场由一个平行板电容器构成,板间距离为d,极间电势差为U,则电子在电容器中所受到的偏转力为Fy?eE?eU(C.11.2) d??根据牛顿定律 Fy?m?y??因此 ?yeUdeU(C.11.3) md即电子在电容器的y方向上作匀加速运动,而在z方向上作匀速运动,电子横越电容器的时间为 t?l(C.11.4) vz当电子飞出电容器后,由于受到的合外力近似为零,于是电子几乎作匀速直线运动,一直打到荧光屏上,如图C.11.l里的F点.整理以上各式可得到电子偏离z轴的距离N?KEU(C.11.5) UALl?l?1??? 2d?2L?式中KE?是一个与偏转系统的几何尺寸有关的常量.所以电场偏转的特点是:电子束线偏离z轴(即荧光屏中心)的距离与偏转板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加速极的加速电压成反比.2.电子束在磁场中的偏转如果在垂直于z轴的x方向上设置一个由亥姆霍兹线圈所产生的恒定均匀磁场,那么以速度vz飞越的电子在y方向上也将发生偏转,如图C.11.2所示.假定使电子偏转的磁场在l范围内均匀分布,则电子受到的洛伦兹力大小不变,方向与速度垂直,因而电子作匀速圆周运动,洛伦兹力就是向心力,所以电子旋转的半径R?mvz(C.11.6) eB当电子飞到A点时将沿着切线方向飞出,直射荧光屏,由于磁场由亥姆霍兹线圈产生,因此磁场强度B?kI (C.11.7)式中k是与线圈半径等有关的常量,I为通过线圈的电流值.将(C.11.1)、(C.11.7)式代人(C.11.6)式,再根据图C.11.2的几何关系加以整理和化简,可得到电于偏离z轴的距离N?KMI(C.11.8) ALlk?l?e1? ??2?2L?m式中KM?也是一个与偏转系统几何尺寸有关的常量.所以磁场偏转的特点是:电子束的偏转距离与加速电压的平方根成反比,与偏转电流成正比.1 2 3 22电子管内部线路图实验内容1、研究和验证示波管中电场偏转的规律。
电子束实验报告

电子束实验报告一、引言电子束是一种高速运动的电子流,具有微小的焦点尺寸和高聚焦能力。
它在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材料科学、电子学和生物学领域。
本报告旨在介绍电子束实验的原理、实验装置和实验结果,并讨论其应用前景。
二、实验原理电子束实验基于电子的波粒二象性。
根据德布罗意波动方程,电子的波长与其动量成反比。
通过加速电子并使其通过细小孔径的光阑,可以使电子束发生衍射现象。
根据衍射图样,可以反推出电子束的非常小的尺寸。
三、实验装置电子束实验通常需要复杂的实验装置,其中包括电子加速器、光阑、椭圆偏转电磁镜等。
电子加速器用于将电子加速到高速,以产生足够的动能。
光阑是实验中的关键部分,它决定了电子束的聚焦能力。
椭圆偏转电磁镜则用于控制和调节电子束的方向。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确保电子加速器和其他装置工作正常,并调整光阑的尺寸。
2. 定义实验目标:根据需要,可以调整电子束的尺寸和聚焦程度。
3. 收集数据:通过观察电子束在衍射图样上的分布,收集实验数据。
4. 数据处理:利用衍射图样数据,计算电子束的尺寸和聚焦度。
5. 分析结果:根据实验结果,评估电子束的性能和应用潜力。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电子束实验,我们得到了一组数据,包括电子束的尺寸和聚焦度。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到电子束在衍射图样上呈现出高度聚焦的特点。
电子束的尺寸通常在微米级别,远远小于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
电子束的聚焦度对于实际应用非常重要。
高度聚焦的电子束可以被用于纳米加工、电子显微镜和材料分析等领域。
例如,在电子显微镜中,使用电子束替代光束可以获得更高的分辨率和更清晰的图像。
在材料分析中,电子束可以用来观察材料的晶体结构和表面形貌。
然而,电子束实验也面临一些挑战。
电子束的制备和操控需要高度复杂的装置和技术,成本较高。
同时,由于电子的波粒二象性,电子束的衍射图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电子的散射和干涉效应。
因此,进一步研究和改进仍然是必要的。
电子束实验实验报告

电子束实验实验报告电子束实验实验报告引言电子束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通过聚焦电子束,可以对物质的结构和性质进行研究。
本实验旨在通过电子束实验,探究电子束在不同条件下的行为以及对物质的相互作用。
一、实验原理电子束实验是利用电子的波动性和粒子性来研究物质的一种方法。
电子束通过电子枪产生,经过聚焦系统后,可以形成一个细小的束流,进而与物质进行相互作用。
电子束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方式包括散射、透射等。
二、实验装置实验装置主要包括电子枪、聚焦系统、样品台和探测器等。
电子枪是产生电子束的装置,聚焦系统用于控制电子束的尺寸和聚焦效果,样品台用于放置待测物质,探测器用于检测电子束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三、实验步骤1. 开启实验装置,调整电子束的强度和尺寸,使其达到最佳状态。
2. 将待测物质放置在样品台上,调整样品台的位置和角度,使电子束能够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
3. 观察电子束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过程,并记录相关数据。
4. 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不同能量的电子束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方式不同。
低能量电子束主要通过散射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而高能量电子束则更容易透射过物质。
2. 电子束的尺寸对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也有影响。
较小尺寸的电子束更容易与物质的表面相互作用,而较大尺寸的电子束则更容易透过物质进行探测。
3. 不同物质对电子束的相互作用也存在差异。
某些物质对电子束的散射效应更强,而某些物质则更容易透射电子束。
根据以上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电子束实验可以用于研究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2. 电子束的能量和尺寸对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有重要影响。
3. 不同物质对电子束的相互作用方式存在差异。
五、实验误差与改进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实验装置和样品台的精度限制,以及环境条件的影响,可能会导致实验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
为了减小误差,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 提高实验装置的精度和稳定性,确保电子束的强度和尺寸的准确控制。
电子束实验报告.doc

电子束实验报告.doc本次实验是一项电子束实验,主要是通过使用电子束显微镜进行实验观测,进一步掌握电子束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以及对材料的表面形貌和微观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的技能。
一、实验原理:电子显微镜是一种利用电子束的性质来进行物质表面形貌和微观结构的观察和分析的设备。
电子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是利用电子束与样品中的原子核、电子轨道相互作用,产生散射、透射和反射等现象,然后记录下显微镜中的数据并转换成图像。
二、实验流程:1、开机和预热:首先进行电子显微镜的开机和预热,预热的时间一般为30分钟。
2、加载样品:按照要求将待测试的样品放进样品夹中,并通过夹子的调整来使样品与电子束的路径垂直。
3、调整电子束:通过旋转调整器,将电子束的路径对准样品的所需位置,并利用平移调整器将样品平行走动,直到找到合适的位置进行图像记录。
4、记录图像:在找到合适的位置后,通过镜头控制器来调整镜头焦距,使查看到的图像清晰,然后利用指令系统记录下电子显微镜中的数据,利用计算机转换成图像并保存。
5、数据分析:对记录下来的图像进行分析和比较,观察样品表面形貌和微观结构。
三、实验结果和分析:本次实验中,我们观察了不同种类的材料,并对这些材料的表面形貌和微观结构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得到了以下结论:1、铜箔的表面是十分平整的,没有出现较大的起伏或断裂,表面的结晶度很高,没有出现较明显的晶粒边界。
2、碳纤维的表面非常光滑,纤维之间的距离比较近,结构紧密,表明这种材料的力学性质比较高。
3、铝箔表面的构造比较密集,晶粒边缘不太明显,表明这种材料的晶粒颗粒比较小,结晶度比较高。
4、钨丝的表面非常光滑,呈现出圆形断面,由此可以判断出这种材料的韧性、延展性比较好。
通过上述材料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确定电子束微观成像技术可以用于材料科学的表面形貌和微观结构的观察,进一步推广和应用这种技术将会极大地促进材料科学领域的发展。
电子束的聚焦实验报告

电子束的聚焦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电子束聚焦原理,掌握使用示波器测量电子束的聚焦情况,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原理:
1.运动带电荷的粒子,会受到电磁力的作用,沿着磁场中的轨道运动。
在垂直于磁场方向的平面内,粒子运动轨迹呈环形。
2.聚焦原理:利用磁场使电子束成为射线,然后在电磁场中通过调整电子的初动能和场强,使电子束再次集中到焦点处。
实验材料:
1.聚焦器
2.示波器
3.直流加速器
4.导电板片
5.电极
实验步骤:
1.将示波器和导电板片固定在聚焦器上,并将聚焦器插入示波器中。
2.接通直流加速器的电源,调整加速器的电压和电流,使电子束产生。
3.在示波器上观察电子束的聚焦状态,并根据需要调整聚焦器中的电极和焦距。
4.记录示波器所提示的聚焦距离和聚焦状态的波形。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得出了以下结论:
1.经过聚焦器调节后,电子束能够达到较好的聚焦状态。
2.随着电流的增大,电子束聚焦状态逐渐变坏,需要再次调整
聚焦器中的电极和焦距。
3.示波器所提示的波形,能够客观反映出电子束的聚焦状态,
是判断电子束聚焦情况的重要工具。
实验结论:
本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探究的方式,深入学生电子束聚焦
原理,掌握了测量电子束聚焦状态的操作技能,提高了实验技能,对在物理实验中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青岛科技大学c语言上机实验报告实验一上机操作初步(2学时)一、实验方式:一人一机二、实验目的:1、熟悉vc++语言的上机环境及上机操作过程。
2、了解如何编辑、编译、连接和运行一个c程序。
3、初步了解c程序的特点。
三、实验内容:说明:前三题为必做题目,后两题为选做题目。
1、输出入下信息:(实验指导书p3)*************************very good*************************2、计算两个整数的和与积。
(实验指导书p4)3、从键盘输入一个角度的弧度值x,计算该角度的余弦值,将计算结果输出到屏幕。
(书p4)4、在屏幕上显示一个文字菜单模样的图案:=================================1 输入数据2 修改数据3 查询数据4 打印数据=================================5、从键盘上输入两个整数,交换这两个整数。
四、实验答案:(代码+运行结果截屏)第一题:#include<stdio.h>main(){printf(***************************\n);printf( very good\n);printf(***************************\n);}第二题:#include<stdio.h>#include<math.h>main(){int a,b,c,d;printf(请输入两个数a,b\n);scanf(%d %d,&a,&b);c=a+b;d=a*b;printf(下面为两数之和\n);printf(%d\n,c);printf(下面为两数之积\n);printf(%d\n,d);}第三题:#include<stdio.h>#include<math.h>main(){double x,s;printf(请输入角度的弧度值x:\n);scanf(%lf,&x); s=cos(x); printf(cos(%lf)=%lf\n,x,s);}第四题:#include<stdio.h>main(){printf(========================\n);printf( 1 输入数据 2 修改数据\n);printf( 3 查询数据 4 打印数据\n);printf(========================\n);}第五题:#include<stdio.h>main(){int a,b,c;printf(请输入任意两个整数:a,b\n);scanf(%d %d,&a,&b);c=b;b=a;a=c;printf(a=%d,b=%d\n,a,b) ;}实验二简单的c程序设计(4学时)一、实验方式:一人一机二、实验目的:1、掌握c语言的数据类型。
2、学会使用c语言的运算符及表达式。
3、掌握不同数据类型的输入输出方法。
三、实验内容:说明:前四题为必做题目,后两题为选做题目。
1、输入r1、r2,求出圆形垫片面积。
(实验指导书p10)2、输入华氏温度h,输出摄氏温度c。
(实验指导书p11)3、从键盘输入一个3位整数,将输出该数的逆序数。
(实验指导书p14)4、输入并运行以下程序,分析运行结果。
#include <stdio.h>void main( ){int i,j;i=8; j=10;printf(“%d,%d\n”,++i,++j);i=8; j=10;printf(“%d,%d\n”,i++,j++);i=8; j=10;printf(“%d,%d\n”,++i,i);printf(“%d,%d\n”,i++,i);}5、输入三角形三条边的边长,求三角形的面积。
(实验指导书p153)6、输入3个字符型数据,将其转换成相应的整数后,求它们的平均值并输出。
(实验指导p154)四、实验答案:(代码+运行结果截屏)第一题:#include<stdio.h>#define p 3.14int main(){float r1,r2;double s1,s2,s;printf(请输入r1,r2:\n);scanf(%f%f,&r1,&r2);s2=r2*r2*p;s1=r1*r1*p;if(r1>r2)s=s1-s2;elses=s2-s1;printf(该圆环的面积为:);printf(s=%lf\n,s);return 0;}第二题:#include<stdio.h>int main(){float h,c;篇二:青岛科技大学实习报告青岛科技大学实习报告姓名:陈颜婷学号:1001030217学院:化工学院专业:药物制剂102指导老师:黄山公衍玲青岛科技大学教务处2013年11月16号前言1、药物研发发展趋势从20世纪初至80年代,是化学药物飞速发展的时代,在此期间,发现及发明了现在所使用的一些最重要的药物,为人类健康做出了贡献。
从合成药物发展的历史及现今科学技术的进步来展望21世纪合成药物发展的趋势,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加以评述:1)从药用植物中发现新的先导化合物并进行结构修饰、发明新药仍是21世纪合成新药研究的重要部分。
尤其是由于细胞及分子水平的活性筛选方法的常规化和分离技术的精巧化,有可能从植物中发现极微量的新的化学结构类型。
同时,通过现代的筛选模型重新发现20世纪已经筛选过的植物化学成分的新用途,也为合成新药研究提供了更多的2)从天然来源发现新结构类型抗生素已经很困难,微生物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的增加,不合理的使用抗生素,使得一种抗生素的使用寿命愈来愈短。
这种情况促使半合成及全合成抗生素在21世纪会得到特别发展。
3)组合化学技术应用到获得新化合物分子上,是仿生学的一种发展。
它将一些基本小分子装配成不同的组合,从而建立起具有大量化合物的化学分子库,再结合高通量筛选来寻找到一些具有活性的先导化合物。
4)有机化合物仍然是21世纪合成药物最重要的来源。
5)、20世纪60~70年代,仪器分析(光谱、色谱)学科的逐渐形成,加快了化学合成药物开发的速度,使化学药物质量可控性达到相当完美的程度。
进入 21世纪,一批带有高级计算机仪器的发明,分离、分析手段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分析方法进一步的微量化等将使化学合成药物的质量更加提高,开发速度也会进一步加快。
6)药理学进一步分枝化为分子药理学、生化药理学、免疫药理学、受体药理学等,使化学合成药物的有效药理表现更加具有特异性。
21世纪,化学合成药物会紧密地推动药理学科的发展,药理学的进展又会促进化学合成药物向更加具有专一性的方向发展,使其不但具有更好的药效,毒副作用也会更加减少。
7)经过半个世纪的积累,通过利用计算机进行合理药物设计的新药研究和开发,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21世纪,酶、受体、蛋白的三维空间结构会一个一个地被阐明的,这给利用已阐明这些“生物靶点”进行合理药物设计,从而开发出新的化学合成药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病毒及艾滋病、老年性疾病、免疫及遗传性等重要疾病的合成药物是21世纪重点需要开发的新药。
9)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基因组学的研究成就,将对临床用药产生重大影响,不但会有助于发现一类新型微量内源性物质,如活性蛋白、细胞因子等药物,也为化学合成药物研究特别是提供新的作用靶点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0)入21世纪,化学合成药物仍然是最有效、最常用、最大量及最重要的治疗药物。
人类基因组学的研究成就、中药现代化的巨大吸引力为我们带来了美好的前景,引起了包括政府部门、企业家以及媒体的关心与兴趣。
将之作为重点科学事业给予支持与鼓励,这是值得赞赏的,但是若因此而形成对化学合成药物的忽视局面,甚至更多的渲染它的毒副作用,或用一些如“回归自然”、“绿色消费”等动听的名词来贬低化学合成药物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这是不全面的。
当今世界大制药公司新药研究的主题仍是化学合成药物。
而利用人类基因组学及中药现代化的成就开发出可以临床使用的药物并占有重要地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业,需要相当时间的积累。
假使说用化学方法合成药物是今天该做的事,否则我们与国际水平相比将会有更大的差距。
2、药物剂型发展趋势(1)透皮吸收给药系统此方面的基础实验研究、透皮制剂组方及现代方法系统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
研究表明,部分中药的有效成分能够透皮吸收,尤其在透皮促进剂作用下效果更好。
通过用hplc对透皮接受液中洋金花的主要成分东莨菪碱进行测定,并比较不同透皮促进剂对洋金花透过蛇皮速率的影响,为筛选组方提供了依据;以有效成分之一小檗碱的氘标记物做示踪剂对如意黄金散黑膏进行的透皮示踪研究均取得了良好结果。
为中药涂膜剂、膜剂、贴剂奠定理论基础。
并可配合应用传统的中医穴位理论,采用穴位透皮给药获得较好的结果。
(2)微囊制剂此研究使常规中药剂型:片剂、颗粒剂、胶囊剂变得更加有效、安全、方便。
制成的微囊,根据粒径不同,可供制备多种剂型,既可解决某些剂型的质量不稳定问题,又可制备缓释及长效制剂。
如驱绦虫中草药鹤草酚片剂,崩解度及释放度均较差,为了增加药物在制剂中的分散性和稳定性,使其在胃肠道中处于分散状态,从而在小肠上段特定部位与寄生虫病原体相接触,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改为复凝聚法制成微囊颗粒剂,经释放度测定、累计释药率在2小时即达高峰,在小肠上段造成高浓度,制成使药物控速在特定部位释放的新剂型。
(3)缓释、控释和靶向给药系统成功用于化学药物的定时、定向、恒速释药系统及靶向给药系统已在中药制剂中应用。
如雷公藤缓释片所含乙酸乙酯与普通片相当,每日剂量一致,但生物利用度提高,毒副作用减轻。
将疗效较好的中药复方“散结化淤冲剂”浸膏和氟尿嘧啶相结合组成的复合抗癌药,加入明胶和磁微粉等制成磁性微球释药系统,该制剂在体外磁场导向下浓集滞留在靶区的癌组织上,缓慢释放药物,从而达到提高疗效,减少用药量和降低毒性的目的。
(4)生物黏附制剂散剂是治疗口腔溃疡的常见类型,但易随唾液流散,在病灶部位滞留时间短,影响疗效又污染口腔,在口腔散中引入生物黏附技术可明显延长并提高疗效,且药物容量大,可减少用药次数。
3、制剂工程的发展制剂工程紧紧围绕药物制剂技术的发展和演变而发展。
近年来,药物制剂技术的迅速发展,也带动了制剂工程研究的进步,并使之出现了新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