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中国古代礼仪文明.docx
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与礼仪规范

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与礼仪规范中国古代以其悠久而独特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
在这个充满着传统和礼仪的社会中,人们以尊重和谦逊的态度对待他人,并遵循着丰富多样的风俗习惯和礼仪规范。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风俗习惯和礼仪规范,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
一、婚礼习俗在古代中国,婚礼被视为人生大事,因此有着独特的习俗。
在婚礼上,新郎和新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仪式。
比如,新郎要在婚礼前接新娘,这被称为“迎亲”。
在迎亲的过程中,新郎会穿戴鲜艳的礼服,由喜酒队伍陪同前往女方家中。
娶亲之后,新娘会向新郎的父母敬茶以表示敬意。
而在酒宴上,新郎和新娘还要敬酒给双方亲友以示感谢。
二、寿宴习俗寿宴是中国古代各个年龄段的重要庆典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长寿被视为吉祥、幸福和康健的象征。
因此,当人们到了重要的年龄如六十岁、七十岁或更高时,会举办盛大的寿宴来庆祝。
在寿宴上,主人家会准备丰盛的饮食,并邀请亲朋好友出席。
主人家要穿戴新衣,坐在主位上,而座位的排列则按照尊卑和年龄大小顺序安排。
寿星会用碗或筷子敲桌子三次,向来宾表示欢迎并表达感谢。
三、祭祀仪式祭祀是中国古代信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被视为与祖先、神灵沟通的方式。
古代中国人相信祖先的灵魂仍然存在于世间,因此通过祭祀,人们可以向祖先神灵祈求保佑和庇护。
在祭祀仪式中,人们会准备供奉祭品,并点燃香烛。
主持仪式的人会诵读祈祷文,向祖先神明表达敬意和祝福。
四、宴会礼仪在中国古代,宴会礼仪被视为面子和地位的象征。
根据传统习俗,宴会主人会提前准备好坐位,以示尊重。
客人到达时,要依照主人安排的座次入席,男女有别,年长者优先。
在宴会期间,主人会向客人敬酒,而客人则要回敬主人三次,并表达对主人的敬意和感激。
五、节日习俗古代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
比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被认为是象征新年新开始的时刻。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贴春联、放鞭炮、扫尘、守岁等。
【2018-2019】古代礼仪常识-中国古代礼仪常识-中国古代礼仪-实用word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方便编辑修改,也可以直接使用 ==古代礼仪常识-中国古代礼仪常识-中国古代礼仪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古人极其重礼,以下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中国古代礼仪常识,欢迎阅读!古代重要场合的礼仪一、吉礼即祭祀之礼,为敬奉神与鬼的典礼,主要有祭天地、祭社稷、祭宗庙等礼仪活动。
二、凶礼即有关哀悯、吊唁、忧患的典礼。
包括丧礼、遇到饥荒时的荒礼、遇到严重自然灾害事的吊礼、国内发生动乱时的恤礼、有外敌入侵时的禬礼等。
凶礼都是在发生不幸事件之后,祈求和平和减轻灾祸的礼仪。
三、军礼有关军事活动的礼仪。
包括用兵征伐、均土地和征赋税、田猎、营建土木工程、定疆封土等活动中的礼仪。
四、宾礼宾礼即为天子接见诸侯、宾客,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交往时的礼仪。
后代则将皇帝遣使藩邦,外来使者朝贡、觐见及相见之礼等都归入宾礼。
五、嘉礼古代礼仪中内容最丰富的部分,上至王位承袭,下至乡饮酒礼,无所不包,最重要的内容有婚礼、冠礼、射礼、飨礼、宴礼、贺庆礼等。
其中,婚冠礼是嘉礼的核心。
六、婚冠之礼婚礼可分为祭服婚礼、朝服婚礼、公服婚礼。
唐宋制度,男方四品以上以冕服婚,九品以上以爵弁服婚,庶人以绛公服婚。
女方以礼衣或连裳嫁。
七、冠礼冠礼是成人礼,是给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礼仪。
在氏族社会,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要参加一种「成丁礼」,冠礼应当是从这种「成丁礼」演变而来。
八、笄礼笄礼,即汉民族女孩成人礼。
自周代起,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
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
笄礼由主妇为笄者结发着笄,由女宾以醴酒礼之。
笄礼至明代即废而不用。
民间女子婚嫁时将头发挽束成髻,用簪子固定,与婚前发式明显不同。
这也算保留了些许笄礼遗风。
古代对年龄的描述方式襁褓——指不满周岁孩提——指2~3岁髫年——指女孩7岁龆年——指男孩8岁总角——幼年泛称黄口——指10岁以下金钗之年——指12岁(女)豆蔻年华——指13岁(女)舞勺之年——指13~15岁及笄之年——指15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指16岁(女)舞象之年——指15~20岁桃李年华——指20岁(女)弱冠——指20岁(男)花信年华——指24岁(女)梅之年——指至出嫁半老徐娘——指至30岁(女)而立之年——指3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指40岁(男)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指5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指6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指70岁杖朝之年——指80岁耄耋之年——指80~90岁【解释】总角:指童年。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第一篇:中国古代礼仪文化摘要: 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的习惯风俗,礼制是礼的制度化,古礼的内容包括典章制度和人们日常的行为、仪节和举止规范, 礼又可分为古代政治礼仪和古代生活礼仪,礼具有文治和教化的功能。
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
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在古代,礼主要是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
它主要包括这样几个含义:(1)礼是天地、自然、人类社会的基本法则(2)礼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规范(3)礼是国家制度,治国的工具。
礼仪起源众说不一,其中礼起源于祀神之说被广为接受。
中国的礼仪习俗形成最早,大约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和后期,兴盛于整个新石器时代,而文字只是新石器时代末期的产物。
而且礼仪最早产生于祭祀活动,礼仪形式一出现就受到神权的保护而迅速扩展,几乎充斥在原始人的所有活动中。
礼仪规则的推行不仅靠舆论的力量,而且依靠神权的后盾。
因此 ,礼仪在中国出现后很快即走向成熟。
在文字出现以前,人们就是靠成熟的礼仪系统来传承文化,通过集体的舞蹈、歌唱、祈祷等各种礼仪活动,把生产的操作、知识的传递、信仰的感应融汇进去。
人们就是在这种礼仪的活动中,一代一代地传递经验、知识、信仰。
文化的积累,就是这样一代一代通过礼仪的传承达到的。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既需要革命变革,又需要有稳定的社会和正常的秩序。
建立这种稳定和正常的社会秩序,就必须要用各种社会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实行社会控制。
任何社会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秩序,因此,任何社会都有一定的社会控制,没有控制就没有秩序。
礼是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
它不仅表现为政治制度、法律规范,而且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遵循的伦理规范。
【最新文档】古代礼仪知识-中国古代礼仪常识-中国古代风俗礼仪-推荐word版 (8页)

【最新文档】古代礼仪知识-中国古代礼仪常识-中国古代风俗礼仪-推荐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古代礼仪知识-中国古代礼仪常识-中国古代风俗礼
仪
古老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古代礼仪之
美吧!
古代礼仪常识——称呼礼仪
一、谦称
1. 自称:愚、敝、卑、臣、仆、蒙、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
2. 帝王自称:孤、寡、朕、不谷
3. 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
4. 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
5.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一般为拙荆、贱内、内人、山荆
6. 称自己的儿子为小儿、犬子、小犬
7. 称女儿为息女、小女等
8. 女子自称一般用妾、奴等
很多谦称是有规律的,例如:
“家”字。
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戚。
如,称父亲为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母亲为家母、家慈;称兄长:家兄;称姐姐家姐;家叔:称叔叔。
“舍”字。
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戚。
如,称弟弟:舍弟;称妹妹:舍妹;舍侄:称侄子;称亲戚:舍亲。
“小”字。
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
如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
的谦称自己为小弟;地位低的人自称:小人;谦称自己的商店:小店。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饮食礼仪、坐立行走礼仪、仪表礼仪、服饰礼仪、见面礼仪、访客礼仪、婚礼礼仪、丧礼礼仪和节庆礼仪等。
这些礼仪制度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促进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一、饮食礼仪饮食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最基本的部分之一。
在古代,人们注重饮食的纯洁性和道德性,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在宴席上,人们注重礼仪和秩序,尊重长辈和地位高的人,先让长辈入座,地位高的人先动筷子。
同时,人们也注重饮食的节制和礼让,不能暴饮暴食,不能贪吃贪喝。
二、坐立行走礼仪坐立行走礼仪也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人们讲究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有走相。
在座位上,人们不能乱坐,不能抢占座位,不能斜倚靠背。
在站立时,人们要保持直立,不能佝偻曲背,不能倚靠墙壁。
在行走时,人们要稳步前行,不能急躁慌张,不能践踏花草。
三、仪表礼仪仪表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古代,人们注重仪表的整洁和端庄,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人们注重洗脸洗手,保持口腔清洁,头发整齐光滑。
同时,人们也注重穿着得体,不能穿得太露太透太奇装异服。
四、服饰礼仪服饰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古代,人们注重服饰的整洁和雅致,讲究“衣贵洁不贵华”。
在服饰上,人们注重色彩搭配的协调性和美感,不能穿得太艳丽刺眼。
同时,人们也注重服装的质地和工艺,不能穿得太粗劣。
五、见面礼仪见面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的基本礼节之一。
在古代,人们见到长辈或地位高的人时,要行拱手礼或打千礼,向他们表示敬意和尊重。
在与平辈或下属见面时,人们则行抱拳礼或作揖礼,以示亲切和友善。
六、访客礼仪访客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重要的社交礼节之一。
在古代,人们去拜访别人时,要先通报姓名和身份,然后等待主人迎接入座。
在交谈时,人们要保持礼貌和谦虚的态度,不能高谈阔论或打断别人的发言。
中国古代礼仪

中国古代礼仪我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称。
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也创造出极其绚烂的精神文明。
中国人也因此以勤劳智慧、好学进取的形象和彬彬有礼、和睦谦逊的风貌著称于世。
我国古代的礼仪正体现了这种文明风貌。
(一)居家一、为人子不晏(晚)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
二、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
三、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
四、长者与物,须两手奉接。
五、徐行后长,不疾行先长。
六、长者立不可坐,长者来必起立。
七、不在长者座前踱来踱去。
八、立不中门,过门不践门限。
九、立不一足跛,坐勿展脚如箕,睡眠不仰不伏,右卧如弓。
十、同桌吃饭不另备美食独啖。
十一、不挑剔食之美恶。
十二、食时不叹,不训斥子弟。
(二)处世一、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二、家庭之事,不可向外人言。
三、口为祸福之门,话要经一番考虑再说。
见失意人,不说得意语;见老年人,不说衰丧话。
四、交浅不可言深,绝交不出恶声。
五、不侮辱人,不向人开玩笑。
六、与残疾人会面,须格外恭敬。
七、于肩挑小贩苦力,莫讨便宜。
八、施恩求忘,受恩必报;开罪于人须求解,开罪于我应加恕。
九、善人自当亲近,须要久敬;恶人自当敬而远之。
十、遇事要镇静,做不到的事,莫妄逞能。
十一、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十二、凡事要合理智,不可偏重感情。
十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四、凡求教他人的事,必须造门请问。
(三)聚餐一、座有次序,上座必让长者。
二、入座后不横肱,不伸足。
三、主先举杯敬客,客致谢辞。
四、主人亲自烹调,须向主人礼谢后食。
五、主人敬酒毕,正客须回敬主人。
六、举箸匙,必请大家同举。
七、用箸夹菜,只取向己之一方者,不立起向他角器中取菜。
八、箸匙不向碗盘顶心取菜取汤。
九、公食之器,不用己箸翻搅。
十、匙有余沥必倾尽,方再入公食器中。
十一、自己碗中之肴菜,不可反回公器中。
十二、箸匙所取肴菜,不倍于他人。
十三、食勿响舌,咽勿鸣喉。
十四、咳嗽必转身向后。
十五、勿叱狗,不投骨于狗。
2019年中国历史文化礼仪word版本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中国历史文化礼仪精选范文:中国历史文化礼仪 (共2篇)西夏建国前后,宋朝正在大力提倡因循保守的孔孟懦学。
它不能不在党项贵族中产生某些影响,阻碍着党项的前进。
野利仁荣早就对元吴提出,“斤斤言礼言义”,决没有益处。
元昊长子宁明喜学懦、道,元吴对他很是厌恶。
一天,元昊问宁明,什么是“养生之道”。
宁明答:“不嗜杀人”。
又问什么是“冶国之术”。
宁明答“莫善于寡欲”。
元昊大怒,说“这小子说话不论不类,不是成霸业的材料”。
西夏建国,正需要巩固和发展奴隶制度,展开大规模的掳掠和镇压,保守的儒学当然完全不适合新兴的西夏国的需要。
元吴和野利仁荣极力消除儒学的影响,顺应本民族的发展需要,也在文化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定仪服——元昊建国称帝,不再采用宋朝的衣冠,改穿白色窄衫,戴红里的毡帽,脑顶后垂红结绶。
这是采择了吐蕃赞普和回鹘可汗的服制。
文武官员的服式也有规定。
文官戴戴幞头(幞音符fú),穿靴执饬,穿紫衣、绯衣,基本还是宋朝的样式。
武官按照等级戴镂金、镂银和黑漆冠,穿紫衣,系涂金的银束带。
平民穿青绿衣,以分别贵贱等级。
制礼乐——元昊又参用未制,改定朝仪。
每六日,官员朝见皇帝,称“常参”。
九日朝见,称“起居”(问候皇帝起居)。
凡吉凶、嘉宾、宗祀、燕享等,改宋九拜礼为三拜。
德明时,礼乐都照宋制。
元昊对野利仁荣说:“本族风俗,以忠实力先,战斗为事。
唐宋的缛(音褥rù)节繁音,我很不喜欢。
”元吴下令废除宋朝的五音,改为一音。
建蕃学——元昊创制西夏文字后,又命野利仁荣主持建立“蕃学”(党项学)。
用西夏文字翻译《孝经》、《尔雅》、《四言杂字》等书,选拔党项和汉族官僚子弟入学学习。
学成之后,出题试问。
学习精良,书写端正者,酌量授给官职。
著学的建立实际上是仿照宋朝的科举授官制,并借以推动夏国文化的发展。
2019年古代礼仪-精选word文档 (1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古代礼仪篇一:古代礼仪]古代礼仪礼仪即礼节与仪式。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
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
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
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
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
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
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
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古代政治礼仪①祭天。
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
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
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
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
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
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1【单选题】年代最早的古人类头骨出土于东非哪个地方?(B) A、乌干达B、肯尼亚C、卢旺达D、布隆迪2【单选题】距今(D)年左右,古人类开始分化成三大人种。
A、8万B、7万C、9万D、4万3【多选题】世界上三大人种主要分布在哪几大洲。
(ACD)A、欧洲B、美洲C、非洲D、亚洲4【多选题】文化包括哪几种类别。
(BCD)A、精神文化B、物质文化C、思想文化D、制度文化5【判断题】民族的四要素分别是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
(×)【判断题】民族文化是民族存亡之根。
(√)1【单选题】下列关于顾炎武说法错误的是(B)。
A、所处时代为明末清初B、绝食殉国C、一生致力于反清复明的斗争D、是语言学家2【多选题】下列属于原生文明的国家有(BCD)。
A、古罗马B、中国古埃及D、古巴比伦3【判断题】“无科技不足以强国,无文化则足以亡种”这句话出自梁启超之口。
(×)4【判断题】民族文化的消失,民族最终会走向消亡。
(√)1【单选题】“传统文化是我们实现现代化最大的障碍,我们要把它连根铲除”这句话出自以下哪位大家之口。
(C)A、鲁迅B、梁启超C、胡适闻一多2【单选题】《国史大纲》是(B)所著。
A、陈寅恪B、钱穆C、王国维D、傅斯年3【判断题】我国将古代传统经典分为文、史、哲。
()4【判断题】严复认为“无人格谓之非人,无国性谓之非中国人”。
(√)5【判断题】科学技术可以从西方引进,但是民族精神是不可能从西方引进的。
(√)1【单选题】以下哪位学者被称为“安定先生”。
(B)A、钱伟长B、胡瑗C、范仲淹D、李济2【判断题】“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北京大学的校训。
(×)3【判断题】邓稼先我国杰出的科学家,也是我国的两弹元勋。
(√)1【单选题】王静安先生纪念碑是(C)所写。
A、王国维B、傅斯年C、陈寅恪D、季羡林2【单选题】《正气歌》是(A)所写。
A、文天祥B、辛弃疾C、岳飞D、陆秀夫3【判断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岳阳楼记》。
(√) 4【判断题】西方文化冲击下我国传统价值观被颠覆,审美价值被替换。
(√)1【单选题】下列关于陈寅恪说法错误的是(B)。
A、中国现代文学家B、著有《元白诗笺证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等著作C、古典文学研究家D、语言学家2【单选题】下列属于安徽特色建筑的是(D)。
A、园林B、吊脚楼C、四合院D、青砖小瓦马头墙3【多选题】每一个中国人应该具有(ABC)。
A、文化自信B、民族自尊C、文化自主D、文化融合4【判断题】中山装的四个口袋代表着诗书礼仪。
(×)5【判断题】《文化领土论》中提到“在未来的世纪里,传统意义上的国界在实际上将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按照经济影响划分的领土”。
(×)6【判断题】东西方文化之争从根本上来说是中华民族能否向人类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社会发展模式。
(√)1【单选题】商朝哪位商王庙号是高宗。
(B)A、商纣B、武丁C、盘庚D、商汤2【单选题】“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出自(C)。
A、《史记》B、《孟子》C、《礼记》D、《诗经》【多选题】下列关于王国维说法正确的是(ACD)。
A、国学大师B、曾是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首C、代表作为《殷周制度论》D、字观堂4【判断题】夏朝真正的遗址确认为二里头宫殿遗址。
(×)5【判断题】古代周人始祖是后稷,曾任尧舜时期的农官。
(√)1【单选题】对周文王描述错误的是(C)。
A、笃仁敬老C、多疑D、慈少2【单选题】出自《周易·观卦》的是(B)。
A、观乎天文,以观时变B、观国之光C、观乎人文,化成天下D、多疑3【单选题】在(D)时期已经意识到人的重要性,而且已经意识到社会的兴亡与道德有关。
A、商朝B、C、魏晋D、西周4【多选题】关于周公旦说法正确的是(BCD)。
A、又被称为周文王B、西周初期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C、周武王去世后摄政当国D、是周武王的弟弟5【判断题】炮烙相传是周幽王发明的的一种酷刑。
(×) 6【判断题】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底蕴。
(√)1【单选题】(C)对周公制乐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是中国2000多年古代社会当中唯一一次最重大的革命。
A、鲁迅B、吴宓C、王国维D、章太炎2【单选题】“先君周公制周礼曰,以人观德”出自(B)。
A、《春秋》B、《左传》C、《史记》D、《孟子》【判断题】《左传》中提到“礼,身之干也;敬,身之基也”。
(√) 4【判断题】叔向是我国战国时期晋国优秀的政治家。
(×)1【单选题】被后人尊称为“述圣”的是(B)。
A、颜回B、子思C、子贡D、子游2【单选题】香港中文大学前身新亚书院是由(D)创办的。
A、傅斯年梁启超C、饶宗颐D、钱穆3【单选题】在《一堂中国文化课》中提到(A)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
A、礼B、仁C、和D、义4【多选题】礼贯穿于中国哪几个方面。
(ABCD)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关系C、政府与民众的关系D、人的身与心的关系5【判断题】礼乐文化中乐是最高境界。
(√)6【判断题】子思学派被称为是礼制时代。
(×)1【单选题】我们历史发展到现在,经历了几次冰川时期。
(B) A、五次B、四次C、三次D、两次2【单选题】孔子作《春秋》的目的是(C)。
A、记录周朝时期鲁国历史B、述说自己政治诉求C、使后人能见微知著D、分析当时各国国情3【判断题】母鸡叫杜,公鸡叫牝。
(×)4【判断题】体制人类学家认为人是一种能够直立行走的动物。
(√)5【判断题】历史上文明民族侵略落后民族,甚至消灭落后民族都是普遍现象。
(×)【单选题】从一个无知的本体一直到一个有境界的圣贤,中间需要(C)。
A、时机B、自身努力C、学习、修为D、挫折2【单选题】“学问之道无他,求放心而已矣”出自(D)。
A、《礼仪》B、《春秋》C、《左传》D、《孟子》3【判断题】汉服的衣服是右衽,夷狄民族的衣服是左衽。
(√)【判断题】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核心不能丢。
(√)1【单选题】(B)是中国人立身的一个根本。
A、义B、诚C、仁D、礼2【单选题】“巧言令色,鲜矣仁”出自(A)。
A、《中庸》B、《孟子》《大学》D、《论语》3【多选题】下列关于梁启超说法正确的是(BC)。
A、字任公B、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C、号饮冰室主人D、号卓如4【判断题】“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出自《大学》。
(×) 5【判断题】“默哀三分钟,各自想拳经”是鲁迅所写讽刺国民党。
(√)【单选题】中国古人将宇宙之道哲理化,用以指导人类的(B)。
A、信念和生活B、生活和社会C、社会和信念D、生活和意识2【单选题】季札挂剑讲的是关于(C)的故事。
A、仁爱B、清廉C、诚信D、孝道3【判断题】诚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美德。
(√)【判断题】张苍是东汉丞相,历算学家。
(×)1【单选题】“礼释回,增美质”出自(D)。
A、《礼记·礼运》B、《礼记·玉藻》C、《礼记·内则》D、《礼记·礼器》2【单选题】《礼记》的第一篇是(B)。
A、《檀弓》B、《曲记》《王制》D、《少仪》3【多选题】《礼记》中哪几篇是子思所作(BD)。
A、《乐记》B、《表记》C、《经解》D、《中庸》4【判断题】《礼记》中讲到礼的作用有两个,其中一个作用是释回。
(√) 5【判断题】《礼记》中概括礼就是“礼者,敬而已矣”。
(×)6【判断题】举案齐眉的典故出自东汉时期《后汉书·梁鸿传》。
(√)1【单选题】《论语》中提出君子应该有(B)个方面需要认真思考,从而全面概括了人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
A、8B、9C、7D、62【单选题】“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C)。
A、《论语》B、《中庸》C、《孟子》D、《礼记》3【多选题】表达敬意的原则有(BCD)。
A、爱幼B、尊老C、敬长D、尊师4【判断题】和平辈相处的时候要自谦。
(√)5【判断题】孟子认为君子心里面存在两个东西,“君子以仁存心,以义存心”。
(×)1【单选题】《围城》是(B)所写。
杨绛B、钱钟书C、沈从文D、巴金2【单选题】“圣人被褐怀玉”出自(C)。
A、《孟子》B、《论语》C、《老子》D、《礼记》3【多选题】表达敬意的方式有(ABCD)。
A、容貌恭敬敬语C、服饰端庄D、谦语4【判断题】在朝序爵,在野序齿的意思是在一个正式场合要按照职位高低坐位置,在非正式场合就要按照年龄坐位置。
(√)5【判断题】中国人习惯将家里的户主称为家尊。
(√)6【判断题】礼仪之始在于正品德。
(×)1【单选题】下列哪句话出自《弟子规》。
(A)A、长者先,幼者后B、易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C、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D、居处恭,执事敬2【单选题】“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说的是(B)礼贤下士。
A、曹操B、周公旦C、刘备D、孔子3【多选题】下面哪些书是何兆武先生所著。
(CD)A、《国史探微》B、《中国史稿》C、《历史与历史学》D、《文化漫谈》4【判断题】《周易》中最好的一个卦是谦卦,六爻皆吉。
(√)5【判断题】曾国潘清末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曾经镇压了义和团。
(×)1【单选题】相传有一人模仿(D)的声音发明了十二律。
A、黄莺B、斑鸠C、鹦鹉D、凤凰【单选题】《尚书》的第一篇叫(B)。
A、《五子之歌》B、《尧舜》C、《太甲上》D、《说命上》3【单选题】下列不属于八音的是(C)。
A、金B、丝C、玉D、土4【判断题】十二律分为六吕六律。
(√)【判断题】“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出自《论语》。
(×)1【单选题】关于曾侯乙编钟说法错误的是(B)。
A、是战国早期文物B、编钟分为六个音阶C、全部是青铜所做D、出土于湖北省2【单选题】下列哪句话出自《毛诗序》。
(C)A、凡音着,生人心者也B、情动于中,故形于声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而嗟叹之D、德音之谓乐3【判断题】“乐者,非谓黄钟大吕玄歌干扬也……”出自《礼记·乐记》。
(√) 4【判断题】西北民风彪悍,那边喜欢听激越高亢的秦腔。
(√)1【单选题】《诗经》采风得来了(A)个国家的国风。
A、15B、17C、14D、20【多选题】下列出自《论语》的是(BD)。
A、移风易俗,善莫于乐B、服周之冕,乐则韶、舞C、音成于外而化乎内,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D、恶郑声之乱雅乐也3【多选题】商汤伐桀后所作歌曲是(AC)。
A、《大护》B、《夏迭》C、《晨露》D、《大武》4【判断题】《吕氏春秋》中并没有涉及到音乐方面的内容。
(×)【判断题】《孟子》中提到“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