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性与放下

合集下载

三种修空性的方法

三种修空性的方法

三种修空性的方法特别提示:许多博友问到究竟应该怎么修行,其实,对于我们凡夫而言,就是修三个: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

证悟了空性,就从凡夫位登上了圣位,所以证悟空性是我们的最大渴望。

本文(一、二)综合了大德慈诚罗珠堪布多篇博文,从“《修心七要》略释(一)”到“《修心七要》略释(四)”。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且缺乏故事性,但对所有想证悟空性的朋友来说都至关重要,所以博主在此隆重推荐,希望各位渴望早日脱离凡夫位、登上初地以上菩萨果位的朋友要耐心阅读。

以下内容全为转载。

《修心七要》略释(三)《修心七要》的修法,可以归纳为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两种修法。

虽然本论不是特别强调胜义菩提心的修法,而是以世俗菩提心的修法为主,胜义菩提心只是蜻蜓点水般地一笔带过,但我们最后所必需的,却是胜义菩提心的修法。

对于我们来说,如果不修行,特别是不修空性的修法,就离解脱还有十万八千里,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这遥远的路途当中,因为业力所感,所以还充满了无法想象的各种痛苦。

基督教说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佛教并不认为世界是由什么万能神所创造的,而认为一切的一切,都是由因果,由自己所造的恶业创造的。

无始以来,我们造作了深重的恶业,所以即使以后在轮回中过得再好,也只是像搔痒之乐一般不是什么真正的快乐。

不管我们目前认为轮回痛苦也好,幸福也罢,都只是主观认识而已,轮回实际上却是充斥着各种痛苦的苦难之地。

虽然佛也不排除轮回中的有漏幸福,但这些有漏的幸福快乐既短暂又不可靠,其后还会导致一系列的痛苦,从胜义或无漏的角度而言,根本谈不上是什么幸福快乐。

既然如此,我们又怎能不作充分的准备呢?有些佛教徒从来没有打过坐,平时只是念念佛、放放生、作些好事,在实际的修行上没有花过功夫。

在此提醒大家,做这些善事固然很好,但如果没有修行,出离心和菩提心是不能生起的。

而在坚持修行的人当中,也存在着一些修行不到位,修行深度不够的情况,如果能在接下来有限的三、四天内修一修空性,也可以在心中播下修行的种子,以便能逐步培养出修行的习惯,以后就能慢慢适应以打坐修行为主的生活方式。

空性是没有保留的慈悲。

空性是没有保留的慈悲。

空性是没有保留的慈悲。

2.菩萨修行要有两大利器,就是既要有慈悲又要有智慧,智慧是无相的般若的空性智慧,为什么要空性呢?是为了你有慈悲,空性它不是为了要有空性,只有空性才会有慈悲,因为空性是破执的,破人我对立的,所以空性是为了激发你的慈悲,慈悲是为了更加透彻的认识空性,这二者之间实际上是讲的一个事情,不是两个事情。

3.空性它就是讲的慈悲,你要透彻一点,没有保留的慈悲,叫做空性,慈悲是指的空性要有价值,慈悲是空性破执之后真如的一个功德,这是慈悲,所以两者之间不是两个事情,不要把它单独地来看。

4. 没有单独的慈悲,也没有单独的空性的,单独的空性那就是顽空,单独的慈悲的话那是执着。

你又要有慈悲,慈悲是什么?以空性的眼光来做慈悲的事情,这是圆满的。

我们经常讲的,修行的话虽然大家男女老少各有身份,但本质上都是跟佛平等,以这个着眼点来修行,这个是究竟的修行。

所以既要做好自己的本分的事情,本职工作,家庭的事业的,同时需要从根本上来认识一切的无差别相,其实这个互相之间不矛盾,只会相辅相成的,你越是究竟地认识一切的平等无碍,越是能够在家庭、在工作中做好事情,这两者之间是互相促成的。

那我们说我们修行修得怎么样,不是说你的这种智慧有多高,智慧有多高,不是说你的思想能钻多深的牛角尖,能够讲很多深奥的名词,更多的是看到你在世间上,你的事上面的运用,是不是非常的平等,是不是非常的慈悲,是体现在这个上面的。

所以,这既是我们修行的有力武器,又是对我们修行的一个非常好的警策,我们的修行就是要悲智双运。

菩萨修行要有两大利器,也是两个基本的要素,也是两个基本的基本功,就是既要有慈悲又要有智慧,智慧是无相的般若的空性智慧,为什么要空性呢?是为了你有慈悲,空性它不是为了要有空性,只有空性它才会有慈悲,因为空性是破执的,破人我对立的,所以空性是为了激发你的慈悲,慈悲是为了更加透彻地认识空性,这二者之间实际上是讲的一个事情,不是两个事情,不是把黑加白黏在一起把它搅合一下,把空性和智慧混合一下。

心的本性是什么,心的本性就是空性,缘起性空,这个空。所以我们要让自己的心安住在这个空,那就是你一

心的本性是什么,心的本性就是空性,缘起性空,这个空。所以我们要让自己的心安住在这个空,那就是你一

⼼的本性是什么,⼼的本性就是空性,缘起性空,这个空。

所以我们要让⾃⼰的⼼安住在这个空,那就是你⼀
⽣根活佛:你认识了你⾃⼰的⼼,把我们的⼼要带回家。

带回家是通过这样的修⾏,修习佛法,然后反观⾃⼼,把⾃⼰的⼼转向⾥,不要⼼向外⾯跑,就要⼼往⾥⾯,就想安住,安住在⾃⼰的⼼的本性上⾯。

这⽅⾯,很多⼈是不理解的,怎么⼼有内外这种看法的,因为我们的⼼它没有内外,但是我们每个⼈的念头不⼀样的,⽐如说我们⼤部分⼈,我⾃⼰的⾝体以为的东西就是觉得外界的,然后我的⼼的⽅⾯就是内的这种。

就是内外这种是我们相对来说分别的。

主要是我们的⼼不要跟随烦恼跑,不要跟随念头跑,⼼要安住,安住到什么?它⾃⼰的本性。

⼼安住到本性,我们要认识,当你认识到⼼的时候,⼼是⼀种空,⽆形⽆相的,然后我们的念头也好,我们的烦恼也好,我们的情绪也好,我们的所有的念头安住在什么?安住在空中的。

那就是你的⼼带回家了。

回家,我们⼀个⼈在外⾯流浪的时候,把⼩孩带回去,就回到家⾥⼀样的。

所以我们的⼼相当于⼀个流浪者⼀样的。

那就是我们要回家,回家是什么?⼼的家就是它的本性。

它的本性是空。

所以我们的⼼要归回,归回什么?它的本性空。

那就是你把你的⼼带回家了。

我刚才讲⼼,⼼的本性是什么,⼼的本性就是空性,缘起性空,这个空。

所以我们要让⾃⼰的⼼安住在这个空,那就是你⼀定要把⼼带回家。

最近我看了一段名字叫“空性的特性”的文章,感觉很有帮助

最近我看了一段名字叫“空性的特性”的文章,感觉很有帮助

最近我看了一段名字叫‚空性的特性‛的文章,感觉很有帮助。

这堂课就借它里面的部分内容,来谈谈‚空性的特性‛。

从究竟上讲,不能谈空性有什么特性。

要知道,所谓的‚特性‛,是指某法特有的性质,但是空性遍于一切法,根本不是万法之外的一种事,所以不能把空性跟万法对待起来看。

这样一来,就没办法说它有什么不同于其他法的‚特性‛。

而且,‚空性‛没有任何行相,不是可分别、能计执的事,也就没办法想象,更不可能真正把它描述出来。

这个问题很多人搞不清,常常会在这上面犯错误。

很典型的就是:学了空性之后,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是佛教里的高层人士。

平时喜欢跟人高谈空性,以能谈玄说妙为荣。

并且会想:‚那些人只懂得修修无常、皈依,很一般。

我修的是胜义谛,每天都在观空性,禅修空性的境界好殊胜……‛像这样,常常表现出一种高人一等的姿态。

其实,这样的人跟空性相距甚远。

尽管他口口声声标榜自己通达空性,实际只是一种粉饰自我的习气,用‚空性‛在作自我包装而已。

这种情况不仅不是证悟空性,反倒成了入‚空‛的障碍。

为什么呢?先前没说空性时,他还不会这样以空性增加我慢心,而说了空性之后,不但没减少执著,反而跟无明我执相结合,多了一层高傲执著。

或者他认为,在万法之外另有一个空性可以观摩把捉,这样反倒成了障碍。

结果一直拈牢不放,这样的执著病更难治。

要知道,‚空性‛到底是什么,这事只有亲证才能了知。

唐朝的惟俨禅师说:‚我跟你说倒也不难,你听了这些话就应当直下见去,这还好些。

如果再作思量,却成了我的罪过1。

‛意思就是,虽然可以旁敲侧击地讲空性,但这也只是一种方便,不能当成真正的空性。

因为这只是一种假说,就像指月的手指不能当作真月那样。

禅宗不落言诠,直接以证量传授,最易显出空性特色。

下面就借用禅宗语录略说几点:一、本来现成空性本来现成,天地万物无不是空性。

桂琛禅师说得好:‚佛法不是思量所能测度,你向哪里下口?(你想一口咬住空性,但空性是你咬的对象吗?)还有一法近得你吗?还有一法远得你吗?有什么法相同于你吗?什么法不同于你吗?既然如此,你为什么却要这样艰难而去呢?2‛本来不二,所以没有什么法离自己远、离自己近,也没有什么法跟自己同或不同。

禅学精神下的二元对立

禅学精神下的二元对立

禅学精神下的二元对立禅学是一种追求内心平静的心灵修行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禅宗的兴起对中国哲学、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禅学以其独特的思想观念和修持方式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

在禅学的理念中,二元对立是一种特有的思维方式,是禅学对世界、人生、人际关系等方面之理解的一种表现。

本文结合禅学的特点,探讨禅学精神下的二元对立。

一、正念与放下在禅学的世界观中,正念与放下是一种二元对立的状态。

正念指的是专注、警觉、不偏不倚地留意当下。

禅学认为人们的烦恼大多源于无明、贪嗔痴三毒,正念修持可以帮助人们戒除烦恼,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清净。

而在修持正念的过程中,禅师们强调的放下也是极为重要的。

禅学认为,如果过分执着于某种事物或感情,会导致内心的扭曲和烦恼的产生,所以放下是摆脱痛苦的关键。

但正念与放下并不是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在修持正念的过程中,同时要学会放下执著,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二、生与灭禅学认为,生与灭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本质特征,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宿命。

在生与灭的二元对立中,禅学主张超越对这种对立的执着。

生与灭是一种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生与灭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互为因果。

生离了灭没有意义,灭离了生也无法存在,只有在这种对立统一中,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和超越。

禅学通过坐禅、参禅、悟禅等方式,让人们直接体验生与灭的真相,从而认识到生死无常,超越生死的焦虑,获得内心的平和和快乐。

三、因果报应在禅学的世界观中,因果报应是一个重要的观念,也是一种二元对立的状态。

在禅学中,一切事物都有其因果关系,没有因就没有果,每一个现象都有其自然的因果律,这是宇宙间一切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

禅学认为,人们的言行举止都会产生因果关系,好的因会带来好的果,坏的因会导致坏的果。

因果报应的理念让人们更加慎重地对待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做伤害他人的事情,不做伤害自己的事情。

因果报应的观念也教导人们要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

三种修空性的方法

三种修空性的方法

三种修空性的方法特别提示:许多博友问到究竟应该怎么修行,其实,对于我们凡夫而言,就是修三个: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

证悟了空性,就从凡夫位登上了圣位,所以证悟空性是我们的最大渴望。

本文(一、二)综合了大德慈诚罗珠堪布多篇博文,从“《修心七要》略释(一)”到“《修心七要》略释(四)”。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且缺乏故事性,但对所有想证悟空性的朋友来说都至关重要,所以博主在此隆重推荐,希望各位渴望早日脱离凡夫位、登上初地以上菩萨果位的朋友要耐心阅读。

以下内容全为转载。

《修心七要》略释(三)《修心七要》的修法,可以归纳为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两种修法。

虽然本论不是特别强调胜义菩提心的修法,而是以世俗菩提心的修法为主,胜义菩提心只是蜻蜓点水般地一笔带过,但我们最后所必需的,却是胜义菩提心的修法。

对于我们来说,如果不修行,特别是不修空性的修法,就离解脱还有十万八千里,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这遥远的路途当中,因为业力所感,所以还充满了无法想象的各种痛苦。

基督教说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佛教并不认为世界是由什么万能神所创造的,而认为一切的一切,都是由因果,由自己所造的恶业创造的。

无始以来,我们造作了深重的恶业,所以即使以后在轮回中过得再好,也只是像搔痒之乐一般不是什么真正的快乐。

不管我们目前认为轮回痛苦也好,幸福也罢,都只是主观认识而已,轮回实际上却是充斥着各种痛苦的苦难之地。

虽然佛也不排除轮回中的有漏幸福,但这些有漏的幸福快乐既短暂又不可靠,其后还会导致一系列的痛苦,从胜义或无漏的角度而言,根本谈不上是什么幸福快乐。

既然如此,我们又怎能不作充分的准备呢?有些佛教徒从来没有打过坐,平时只是念念佛、放放生、作些好事,在实际的修行上没有花过功夫。

在此提醒大家,做这些善事固然很好,但如果没有修行,出离心和菩提心是不能生起的。

而在坚持修行的人当中,也存在着一些修行不到位,修行深度不够的情况,如果能在接下来有限的三、四天内修一修空性,也可以在心中播下修行的种子,以便能逐步培养出修行的习惯,以后就能慢慢适应以打坐修行为主的生活方式。

三主要道空性见-宝僧

三主要道空性见-宝僧

空性见后面讲正见,三要道的最后一道。

第一句话:“不具通达实际慧,虽修出离善菩提,不能断除有根故,应勤通达缘起法。

”意思说不能通达、了解、确认,不能获得真实的智慧(实际慧的意思是对事实的本相、对一切存在的本质的认识)的话,即使己经生起了出离心,也想成佛,愿意救度自己的母亲,你也找不到救度她的真正的方法。

就象我们想治病找不到药一样。

“故”就是“原因”,为此应该“应勤通达缘起法”。

缘起法是什么?(下面答:空性)空性是什么意思呢?第三要道是“正见”,那意思说如果这是正见,那意味着我们是邪见,至少是不正见了。

我们有什么不正见?看男是男,女是女,有什么不对?在座各位有没有觉得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真的有问题?如果没问题我们就不要佛教的正见,我的见就是正见了。

下面学生:感觉自己有局限。

法师:比如?学生:自己感觉的范围很窄,我和其它人感知的东西是不同的,以我为中心去感知一件东西,只从自己角度考虑问题。

法师:那我做到70-80%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那是不是就差不多呢?法师(拿起一个瓶):你说这是不是瓶?学生:幻觉法师:唔!这个回答很有创意。

但你得等一下经得住我拿这瓶子砸你的脑袋,你依然坦然地认为那也不过是一场幻觉,然后这个回答才算有效。

你有这个兴趣试一试吗?学生:以为这是永恒的法师:那我也知道这瓶水喝一口会少一口,等会要扔到垃圾桶,我也不相信这是永恒的。

学生:用量子力学看,很多微小的粒子我们看不到,所以我们有局限法师:那不学量子力学就几乎解脱无望了?那我们有什么不正见?当年我在鼓吹人学佛时,有人说了一句话,顶得我死死的,他说:“我们就是这样子的啦,苦就是苦啦,什么解脱不解脱。

”我们的世界观是认为有一种真实的存在,我们是知道瓶子会扔掉,我们会老,但一个现象在我们面前出现时,此时此刻我们会认为是真实的。

如果是这样,那就答不了前面这句话,他会说:我们就是这样的人,我们就是有烦恼。

确实,如果真的有那么一个人,那么大家混吧,甭想解脱。

证悟空性的第二种作用就是会对众生油然生起悲心。学空性并

证悟空性的第二种作用就是会对众生油然生起悲心。学空性并

证悟空性的第二种作用就是会对众生油然生起悲心。

学空性并不会让人变得麻木、冷漠、厌舍众生,反而会更加哀愍众生。

不然就一定是修偏了。

众生都在迷梦里轮转,非常可怜。

可怜之处就是世间法本无实义、本无可贪,但众生著在世间法的假相上,不断地虚妄分别、取舍妄动,由此起惑造业,就造成漫无边际的轮回。

这苦的轮转在没有见到实相之前,并不会自动停止,所以众生都陷在漫长的苦难中。

这时就油然悲愍众生,发愿尽未来际救度众生,祈愿怎么给予众生暂时善趣的安乐,怎么为众生演说空性妙法,使他从实执中脱离出来,离苦得乐。

以下生悲愍的缘由是了知众生苦,而了知众生苦又基于见到苦因——妄执。

要注意到“由实执而生苦”是以下全篇偈颂的眼目,观察时要把这一条贯彻在一切细节上。

具体地说,就是要看清众生怎么由实执而在人生中受苦,又怎么由实执而在六道里不断轮转,又怎么由实执造成无边的轮回苦海,又怎么由实执,住在苦流中却浑然不知……,总而言之,自己照见了万法空性,就非常清楚地见到众生以实执而轮回受苦;这样见到迷梦中的众生由执著而不断受苦,就油然生起悲心。

诸求自乐者,争爱以为因,引发恼与喜,忧劳及争执,身互砍杀刺,以多罪劳活。

首先关注众生在现世中如何受苦。

人们出自本能都在为自己寻求安乐,但心里存在苦因——妄执,怎么能得到安乐呢?乃至没有认识无我之间,碰到什么就著在什么上,由此制造出无量无边的苦恼。

人类的关系大体上有亲、怨两种,人的一生时时都在跟怨敌争斗,对亲友爱护,由此引生内心种种恼乱与欢喜。

对自己有恩、利益自己、相合自己的人,就执著是亲友,发自内心愿意帮助他、爱护他。

这都是情执用事。

本来没有亲而执著是亲,然后相处时就觉得很快乐,连见一面、说说话都心里欢喜。

实际上,这种带有爱执的欢喜正是典型的坏苦!一旦短暂相聚的时光过去了,到了分手时,就觉得难舍难分,就有很大的离别忧苦,心会一下子陷落下去,短的几天恢复不过来,长的几个月、几年都恢复不过来。

或者暂时亲友们都平安、顺利,生活非常愉快,但好景不长,突然间亲友遭灾遭难,比如经营破产、负债累累,或者被关押入狱,或者生了重病、家庭陷入困境,或者死亡,顿时心里就陷在忧虑、悲伤当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性与放下
读对话:
记者:佛法修行,就是放下。

对你来说,曾经有什么是放不下的,现在可以放下了?
王菲:在没有证道空性之前,放下只是说说而已,哪有那么容易。

在开始正文之前,请先容许我讲个故事,这个故事来自于一部动画片《天上掉下个猪八戒》。

故事里八戒要学艺,经高人指点后来到了菩提老祖的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洞前有一颗菩提树,树上有几人在苦苦思索菩提老祖的畿子,因为只有破解了畿子,才能学得真本事。

畿子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八戒一听,顿时大失所望,随口一诌道“什么菩提树,什么明镜,什么尘埃,本来就什么都没有,还想什么呀··”。

于是,八戒被收为弟子。

故事讲到这里,我们可能就会联想到慧能六祖与神秀法师的对答。

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

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

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

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

而这
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

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

他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

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有这首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讲的是一种出世的态度。

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

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

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

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

由此可见,慧能五祖虽然不识字,却真正契合佛教所倡导的“空”的理念。

当今社会,许多人也都会说几句诸如“四大皆空”,“色即是空”等佛经上的术语,甚而有些人拿这些术语,当作嘲讽佛教的口头禅。

佛教虽然讲空,但是佛教的空,决不是空无所有。

佛法上说的空,是性空而非相空,是理空而非事空。

何以见得?我们且看佛经所说。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色相当于物质、受想行
识则属于精神。

五蕴何以皆空?简单说来,所谓五蕴,也是因缘所生,而非实有。

色从四大和合而有。

受想行识由妄想分别而有,究竟皆无实体,故曰皆空。

宇宙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既由因缘和合而生,其在未生之前本无此物,既灭之后亦无此物。

即在其生后灭前,也不过是因缘和合下一时所有的幻相,本无自性可言。

比如以桌上的一册书而言,书是众缘和合——集著作者、出版者、制纸者、印刷者等若干人力物力而成。

有一天,这册书破损散佚,或火焚成灰,水溺成浆,就叫缘尽而灭。

在其生后灭前期间,亦不过是一时“假有”。

何以说是假有呢?因为所谓书,无非是个印有字迹的纸本,若没有了纸和装订线,还有书的实体可言吗?
如今在这个物质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内心越来越空虚,精神压力越来越大,烦恼痛苦也越来越多。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很多人没学过空性法门,对世俗中的东西有强烈实执。

因此,人们要想获得快乐、安逸,就一定要对空性法门有所了解,不然的话,始终随着欲望而奔波,一辈子会成为欲望的奴隶。

但是,纵然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真正能做到明悟空性的又有几个呢?或许正如天后王菲所言“在没有证道空性之前,放下只是说说而已,哪有那么容易。

”是啊,我们要做到又哪有那么容易?
喧嚣尘世,鲜衣怒马,又有几人会舍得下这灯红酒绿的世界?
爱恨情仇,嗔痴怒怨,又有谁能持一把慧剑斩断三千烦恼丝?
就像是先贤,如圣人孔孟,也都在风雨飘摇的尘世中探索度过苦海的舟。

就算是佛祖,如释迦牟尼,出家之前也都曾为情、为欲、为世事所困扰。

那么凡夫俗子的我们,平凡如我们一般,又能怎能度得苦海、明悟空性?
古人先贤给我们指了一条路。

古人有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智者之心,淡泊名利,静而隐世。

勇者之为,随心而动,随性而行。

从某种意义上讲,儒家所讲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就与佛家所讲的空性一般。

一淡泊,一空明。

这看从古代的文人才子的经历中就可见端倪。

那年,命运落在他的头上,纷乱为一根风中的发丝,他留下一脸惊讶的官吏和一句流传千古的话语——“吾岂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儿折腰”,后淡然离去。

他唱着《归去来兮辞》返回庐山脚下的故里,所有的花和草,树和溪流都在山谷里举行空前的盛典,掩盖了他来时的道路。

从此以后,他带月荷锄归,他悠然见南山,他淡然处世的心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士。

他就是陶渊明,在这个百花萧瑟的季节,与菊相约,笑傲天下。

是什么让他如此?是心境!心中的境界已经很高,心中淡泊,很大程度上就已经很接近佛教所讲的空。

因为心中淡泊,所以能够抵御外物诱惑;因为心中淡泊,所以能够静下来明悟己身;因为心中淡泊,所以能够加趋向于佛教空的境界。

当然儒家的淡泊,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消极的避世观念,通常是存着这样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因为这些人大多是为世俗社会所伤,万念俱灰之下隐遁山林。

当然,这其中也不乏真正的隐者。

同时,儒家的淡泊,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存了出世是为了更好的入世的念头,以淡泊来增加名气,以此吸引明主。

从这种意义上讲,儒家的淡泊就与佛家所讲的空性有些大相径庭了。

于是,谈论到佛家的至高理念--空。

我更想用“放下”这个词来形容。

影视作品里,我们常听人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我认为,这就很契合空的境界,因
为放下了心中的执念(屠刀),所以明悟空性,于是成佛了。

古时候,慧能论法,忽然风吹幡动。

是风动,还是幡动,争执不休,慧能法师说道:“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是啊!未能放下自己的心,风和幡才动,正如莫言论诺奖,说诺奖就像老和尚背女人过河。

小和尚问为何,老和尚说,他已放下,是他的心已放下,而小和尚的心却没放下。

古人曾说:“心静自然凉。

”放下了自己的心,外物就不能加之于身,自然而凉爽。

正如莫言说诺奖其实和作家写作没有多大关系,媒体却拿他作文章,他们不曾放下,这是个虚名,当然于作家写作没有多大之关系。

我记得我在圣经中的一幅插图上看见一尊回头的石像。

上面爬满藤蔓,伫立着。

这座充满了罪恶的城市中有一家善良的人,宙斯要毁灭这一座充满罪恶的城市。

派人把这一家人接出来。

天使对他们说:“别回头,放下它。

”她回了头,看一眼这一座城市,结果一回头,变成了一尊石像,伫立着,上面爬满了藤蔓。

他放不下这座城市,变成了石像。

前面的几个例子讲的都是放下。

从故事中,我们也都能体会到所谓的“空”与“放下”的契合性。

此外,相比于空这种境界,我认为放下更加契合现代社会的需要。

因为空的境界太过高深,古往今来,文人墨客,至圣先贤,芸芸众生中也都没有几个人能够达到。

我想就算是一些高僧大德,也未必能够达到空的境界。

毕竟,人生在世,谁人能够没有几缕执念,几丝牵挂呢?情感本身就是造物的神奇之处。

我们之所以为人,而不是冷冰冰的机器,其重点就在于情感。

这种与生俱来的天赋,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抑制甚至是抹杀的。

所以,当下社会,我更倾向于放下。

这并不是说放下比空性更好,只是因为
空性更难做到。

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放下更像明悟空性的前一个境界,是一个过程。

因为它所要求的是放下心中的执念,在我们没有明悟空性之前,我们可以慢慢学会放下,放下烦恼,放下忧愁,当我们放下了一切,我们才会明悟空性。

所以,明悟空性之前,我们要慢慢地放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