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性空

合集下载

有人说:“什么是缘起性空?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即是缘起性空。”如此说法对吗?

有人说:“什么是缘起性空?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即是缘起性空。”如此说法对吗?

有人说:“什么是缘起性空?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即是缘起性空。

”如此说法对吗?有人说:“什么是缘起性空?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即是缘起性空。

”如此说法对吗?略说:《金刚经》中有诸多类似语句,可是佛所说的义理并不是这样的“缘起性空”;其实他这种说法是错解佛所说第八识空性与诸法空相之意。

在般若诸经中,佛的说法是双俱二法的:实相空性心与诸法的空相。

如在《金刚经》中佛云:“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正如同以手指月,手与指非是月,是要您依手指所指示的方向去寻找;才能找得到月,也才能找到真正的月,莫将手指认作月。

佛在解说般若第一义时所说的言词,并不是般若第一义谛,要依佛所说言词中的般若义涵来寻找第八识真心,当您证得了第八识真心时,自然会发起般若智慧,那才是真正的般若第一义谛之真义;所以说“所说的佛法不是真的佛法,证得第八识实相心时,所证的无境界的实相境界而生起的智慧,才是真的佛法。

”佛所说的般若涵义在此,并非说第八识是缘起性空,也不是只在五阴、六识的缘起性空上来说;若离第八识说诸法缘起性空,乃佛所斥的断见外道。

在《金刚经》中,佛云:“‘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也是相同的义理,佛是要佛弟子们依佛所说的方法,去觅得不会佛法的第八识如来藏,才是真的佛法。

是故诸佛所说的般若即非般若,只是证得如来藏以后,确实的了知法界万法的实相了,那个亲证实相的智慧境界才是般若。

如是知、如是证,方名般若,决不可说“五阴、六识缘起性空即是般若”,那是在错解佛所说的般若义理,也是将大乘菩提浅化为声闻菩提,是在破坏大乘法的胜妙性。

缘觉行者依蕴处界作因缘观,十二因缘有支相连──有无明支故有行支,有行支故有识支……乃至有生支故有老病死……支,是名此有故彼有。

此有故彼有,即是缘起生灭法;以有无明故有行,乃至生有故有老死;缘生之法,必归于灭,皆无有不坏体性,其性必空,故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性空,是名缘起性空。

刘晓林:缘起性空

刘晓林:缘起性空

刘晓林:缘起性空缘起性空刘晓林佛家讲“缘起性空”,许多佛门弟子也在懵懂间。

九天居士略谈一下自己的感悟。

所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可以视为“缘起性空”的一个注脚。

它在讲“变”,万物没有绝对的静止与恒定。

不可得并非不能得,而是不能永得。

因为天地间变的存在,使过去、现在、未来有了“重叠”的可能。

具体来说:过去是曾经的现在,现在转眼即为过去,未来即将成为现在……循环往复!有什么可以永恒的拥有呢?“真空妙有”是“缘起性空”的另外一个注脚。

真空非空,即空即有。

人们利用科学手段早已制出了“真空状态”,但此“真空状态”下也并非是静止不动。

“电子”之美的东西在“真空状态”下也会突然冒出来又突然消失。

也就是说“真空状态”下依然会存在隐物质。

自然界如此,人类的意识则更复杂!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30岁左右时曾一度苦恼不已:“自己在几前的感悟在几年后被推翻了!那么,几年前的修炼,意义何在呢?若几年后的感悟又被推翻,它究竟算存在还是不存在?”终于,在某一时刻,释迦牟尼获得了“缘起性空”的宇宙大道。

古往今来的存在,既具有连续性也具有分离性。

换言,既具有统一性,也具有独立性。

对于具体的生命个体来讲,更是如此。

此阶段的你我本身及“拥有”的一切发生过后即迎来另一阶段的“生命”——随时有缘起的可能,随时面临着缘灭。

“缘起性空”也涉及到了无为为本,有为为用。

它发端于无,运用于有。

若没有了运用,则发端会戛然而止。

若没有了发端,则运用便无从谈起。

就此来看,佛家的“缘起性空”与道家的“有无相生”是可以对话的。

“缘起性空”它道出了世界无时无刻在变的事实,打破了人们永恒享用的虚妄念头,也给人们带来了“一切皆有可能”的希望。

附图九天居士与时年102岁的佛门大德梦参长老。

百年来中观学的代表——印顺“缘起性空”思想略谈

百年来中观学的代表——印顺“缘起性空”思想略谈

百年来中观学的代表——印顺“缘起性空”思想略谈百年来中观学的代表——印顺“缘起性空”思想略谈自唐武灭佛、三论宗中夭之后,曾盛极一时的中观学遂不绝如缕,人们只能在天台、华严以及禅宗等的典籍中找到一些它的踪迹。

随着佛教义学的普遍衰败,中观学在数百年来更是乏人问津。

清末民初,由于杨仁山、欧阳竟无和太虚大师等人的大力推动,佛教义学得以复苏,一时之间,法相唯识学、天台、华严等竟相争秀。

相形之下,虽有藏传宗喀巴中观学的刺激,鸠摩罗什师弟所倡导的中观学仍处于相对冷寂之中。

所幸的是,经过一代佛学泰斗印顺导师的毕生努力,古老的中观学终于焕发出了奔放的活力,成为当代台湾佛教的显学,影响了一大批的佛教徒和佛教学者,并波及香港、东南亚、大陆等地,诚可谓为中国现代佛教作出了最有创造性和影响力的贡献。

印顺导师可谓与中观学有不解之缘,第一部接触的佛典即是《中论》,出家后一直受嘉祥的三论宗影响。

抗战后西游四川,接触到藏传的中观学,并返源于阿含圣典,视野为之大开,终于形成了自己独到的中观思想。

三十年代的《中观今论》一书为印顺导师思想成熟期的杰作,系统、集中地展现了导师对中观学的独到见解,这在导师的庞大的著作群中是颇为引人注目的。

导师本人也对之甚为看重:“《今论》并不代表空宗的某一派,是以龙树《中论》1为本,《智论》为助,出入诸家而自成一完整的体系。

” 本文以《中观今论》的相关章节为中心,探讨印顺导师关于“缘起自性空”,“八不”,“有、时、空、行”三方面的中观思想,以期表明印顺中观学的创造性贡献。

一缘起自性空众所周知,“缘起自性空”是中观学的根本论题。

导师从三方面说明了缘起的特性:即相关的因待性,序列的必然性,自性的空寂性。

第一,相关的因待性,这是指由此故彼的因果关系。

这种相待的因果关系又可分为相顺相生的和相违相灭的,”缘起法有此二大定律?即相依相生的流转律,又相反的有相依相灭的还灭律。

依于缘起,成立生死,也即依之成立2涅盘,佛法是何等善巧~”; 第二,序列的必然性,即因果的序列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而是有着不变的必然性,是客观的规律;第三,自性的空寂性,即彼此因待,前后必然的一切法都是没有自性的,当体绝待,了无踪迹。

浅谈缘起性空的生命观

浅谈缘起性空的生命观

淺談緣起性空的生命觀釋隆迅前言: 昔日舍利弗尊者遇馬勝比丘,聽到這一首偈頌:「諸法因緣起,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以此因緣從此皈止在佛陀座下。

緣起緣滅是什麼呢?簡單說,就是佛教的生命觀。

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菩提樹下成等正覺,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皆能成佛,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佛陀當時所證得的,就是緣起性空。

緣起法是佛法中的究竟了義,也是佛教闡釋宇宙人生真理的究竟論述,眾生輪迴流轉於六道,皆因無明妄想,不知一切法緣起性空,因而不能解脫生死之苦。

佛教的真理就是緣起性空,緣起成就了世間法,性空成就了出世間法。

緣起是世俗諦,亦名俗諦,緣起是事的相;性空是勝義諦,亦名真諦,性空是理的體。

唯緣起與性空是一而非二,現象本體不一不異,緣起不離性空,性空即是緣起,即空即有,空有不礙,天台宗稱為中道第一義諦。

緣起: 一切事情的成就必須具足因緣,因是來自內在的原動力,而緣則是外在必須具備的條件。

因是主因,緣則是助緣。

因緣不具足,任何事都不可能成功。

例如,在一個化學反應中 A+B=C+D,A和B稱為反應物,C和D稱為生成物,根據上一公式,A和B擺在一起,在一定的條件下,經過化學反應,會有C和D的產生。

根據上述公式,產生C和D的主因,是將A和B擺在一起。

然而,即使如此情形,卻未必有C和D的產生。

因為週遭的條件必須配合,如反應物適當的濃度調配,溫度、壓力等,對此一反應都有決定性的影響。

所以說,這些附帶條件都是產生C和D的助緣。

又如某人想成立一家公司,必須具備資金、廠房、工作團隊和生產技術,缺一不可。

三國時代的周瑜與曹操大戰於赤壁,其決勝關鍵還需要諸葛孔明借東風啊。

宇宙萬法亦復如是,其生成皆必須依賴因緣和合,從自性中應物現形,緣生則生,緣滅則滅,有因無緣,或是有緣無因,都是徒勞無功的。

根據「華嚴經」的歸類,緣起法共有四種,即業感緣起、賴耶緣起、如來藏緣起和法界緣起:今略作說明; 一、業感緣起:小乘教說業感緣起,業是招感性的,由於起心動念,生起「惑」因,惑是心之病,遇境界即造惡「業」,最後遭受「苦」果之報。

我对“缘起性空”的体悟

我对“缘起性空”的体悟

心灵游医十七世纪英国玄学诗人约翰·邓恩有一段著名的布道辞:没有人能自全,没有人是孤岛。

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一块土地,一方海角,一座xx。

一旦海水冲走,xx就要变小。

不论是你的,还是朋友的。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减少。

只因我包孕在人类之中,我与生灵共老。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它正为你敲响。

当时不太懂,虽然能读出一种大慈大悲的味道来,却始终于道理层面止步不前。

我能够感受这样一种悲天悯人的心怀,却无法体会这种心怀的发心来自于何处。

近日,在网上闲逛,偶尔看了几个帖子与一个原始佛学知识的视频,对佛家讲的“缘起性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缘起”它给我这样一个观念,没有一个个体能够独立存在,每一个生命都由空气、水分、其它维护生命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构成,好比米饭的生成过程要先有大米种子,有灌溉施肥,有收割后再加工烹煮成为米饭,吃到肚中排泄掉,再回归于天地之间。

所以,米饭是靠各种机缘才成为米饭,而在米饭整个“生命”形式中,经历了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

人类自身的生命何尝不是如此,一系列的缘起变化才有了最初的生命孕育,然后各种营养的摄入再慢慢长大,最后一抔黄土,消散于天地之间。

所以,个体的人与世界本就一体,人与人之间本就一体,人形也好,其它物质形态也好,只是生命流体不断变化的外在形式。

科学的发展,也似乎不断在证明佛家缘起性空学说的正确。

缘起性空说不认为物质有固定不变的形态,也就是说,整个物质世界是找不到建筑底层最小的“砖块”,物质的本质是“空性”。

人类曾经找到原子,继而找到中子、电子、质子,本以为这就是最小的物质形态了,本以为这就是宇宙这个大建筑最基础的建筑砖块了。

然而,六十年代,美国物理学家马雷提出,物质由更细小的微粒——夸克构成。

但科学家努力了半个世纪,依然只能在实验室证明夸克一类粒子的存在,却始终无法捕获到它。

当代物理学家霍金终于提出他的理论框架模型——弦论。

弦论的基本观点如下:大自然最小的砖块如光子、中微子、夸克等,看起来象粒子,实际上都是很小的类似于琴弦拉动后的不同振动模式。

实证存在与空性辨论

实证存在与空性辨论

实证存在与空性辨论
什么是缘起性空?缘起性空这个词是我们经常用的,但是我们很少有人去理解它里边的意思。

缘起性空它是实证的,实证就是说是空性的。

缘起的这些法意,我们尝试着用这个杯子来举个例子,因为这个杯子它属于是缘起,因为创造这个杯子的这个人,有了这个构思,这个杯子的形状还有结合自身的因缘,比如说有这个窑口,能烧这个杯子的这种缘分才成了这个杯子。

它是一种元气。

而什么是性空呢?我们还拿这个杯子举例子,这个杯子它能用,是因为这个杯子它里边有空间。

这个杯子里边这个空间的部位我们可以装沙子,我们可以装五谷杂粮,我们可以装饮料,我们可以装茶,而能够装到这么一个性就是空性。

因为它是空的,所以说它可以装无限的东西,而能装无限的东西,这就是空的应用。

所以说缘起性空就是这个意思。

而我们很多人认为这个空是悲观的,消极的,就像一滩死水一样。

其实不是这样子,因为空中生妙,它运用了无形的能量。

比如这个杯子,因为我们要用这性空的性质,所以说我们要让这个杯子实时的空,比如我喝完水之后,这个杯子就空了。

但是我没有喝水,这个时候它的空性还有,但是这个空被这个水杯占用了,所以要把水倒掉才可以倒入其他的东西。

用缘起性空的原理解释生气

用缘起性空的原理解释生气

用缘起性空的原理解释生气
缘起性空是佛教中的重要理论,它解释了一切现象的起因和无常性。

根据这个原理,生气也是由于种种因缘的缘起而产生的,并且它本身是空性的,没有固定、永恒和独立的存在。

生气常常是由于我们对某种情境或他人的不满、不喜欢或不认同而产生的情绪反应。

这种情绪反应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我们的欲望、执着和期望。

当我们的期望与现实不符时,我们往往会感到失望、愤怒或恼怒。

根据缘起性空的原理,生气并不是自成一体的存在,它是由种种条件和因缘的组合而产生的临时现象。

我们的思维、情绪、身体感受、外界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才使得我们产生生气的感觉和表现。

然而,由于一切现象都是无常的、变化的,包括我们自己的内心和情绪,生气也是如此。

当我们观察生气的过程时,我们会发现它不是一个固定、永恒的实体,而是一个流动、变化的现象。

当我们深入观察并意识到这个真相时,我们会认识到生气的空性,并且不再将其视为固定的自我。

通过理解生气的缘起性空,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和管理我们的情绪。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认识到生气的产生过程,并意识到它的无常性,逐渐减少贪著和执着于生气的情绪反应。

这样,我们可以更加从容和平和地应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

禅趣人生第二讲:缘起性空

禅趣人生第二讲:缘起性空

• 重申其旨如下:
• (1)如实空者,真实如如之本体虽能外
现假象,而却一法不立。
• (2)如实不空者,真实如如本体虽一法
不立,而有发生假象之真实种性。
• (附说) 真实如如本体,佛学上通名“真如”。
【见性】
• 见性,即以智证性。其境界有三: • (一)似见性 虽觉诸相如梦如幻,当体即
空,而所见法体,尚为阿赖耶识所蔽,未 与真如相应(神秀四句偈同此境)。
《心经广义》:缘有四种
• (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
缘缘,(四)增上缘。
• 论自动转变之有为法,须四缘具足。心中
先植其因,待诸缘具集而转为现行,此属 因缘。心中之因,等流相续,不被他法压 伏,此属等无间缘。动机一起,牵引意力 缘虑其境,此属所缘动 转变之通例。中有之得生,即循此道。若 论被动转变,只须因缘、增上缘便得。
之起,一一迳由真如本性显现为相,不被 诸识缠缚(六祖大悟后同此境)。
六祖五个【何其】
•何其自性本自清净 •何其自性本不生灭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何其自性本不动摇 •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空】 【性空】
【空】
• 空义大别二类:一曰相对之空,二曰绝对
之空。在八识中对象,以能感觉之部分为 有(如六尘等),不能感觉之部分为空 (即识所不详者)。此从相对上假定之空 也。在法界中对象,以随缘现起种种假法 为幻有,而以假法所依之体性为真空。此 从绝对上体认之空也。
无间缘,可以忏悔法除之。
【十二因缘】
•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
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 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 生缘老死。
• 无明,即不明烦恼本空也。有色相可
感觉者曰色。无色相而但可示意者曰 名。六入,即眼、耳、鼻、舌、身、 意六根。积习能致此身入六道者曰 “有”。生当有佛之世,闻佛说十二 因缘而觉悟者,即入缘觉乘;无佛之 世,若能悟此,则名独觉。证果时, 名辟支佛。(冯达庵大阿阇黎《佛学起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缘起性空
缘起:世间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

日常生活中,所看到、听到、嗅到、尝到、感触到、想到的东西,都是缘起的结果。

性空:看到、听到、嗅到、尝到、感触到、想到的东西,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的假有,见闻觉知的万事万物,看似真实存在,但实际却是因缘聚合的虚幻显现,都无自性、无主宰性、无永恒性,自性空,空无所有。

真空生妙有:这个“假有”,是“真有”的显现,是整个宇宙唯一真实存在的佛性这一法,在因缘具足时的显现。

所有一切虚妄的现象,都是佛性这一真法的随缘显现。

如果事物自性“假有”不空,那佛性这一真法就无法显现“真有”。

不变随缘
佛性有不变及随缘二义。

不变:佛性为一切诸法之真实体,乃超越时空、不生不灭、无为常住之存在。

如来常恒,无有变异,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随缘:佛性能全其不变之自性,随染净之缘,全体起动,显现森罗万象。

明与暗、有声与无声、香与臭、酸与甜、有感触与没感触、有念与无念这些幻化的景象,都是佛性遇到缘后,随缘显现的景象。

善与恶、对与错、丑与俊、好与坏,世间所有万法的性,都是佛性、觉性这一真法(佛性)的幻化。

佛性这一真法就像一团面,随缘捏成馒头就是馒头,随缘捏成火烧就是火烧,随缘捏成大饼就是大饼,但无论哪一种面食,馒头、火烧、大饼这每一法,都无自性、无主宰性、无永恒性的,都是面这一法的随缘显现。

假如你我他是馒头、火烧、大饼的话,那面这一法就是我们的佛性。

随缘自在:明白宇宙人生都是因缘和合,缘聚则成,缘灭则散,那我们就要在迁流变化的无常中,安身立命,随遇而安。

生活中学习,如果能在原则下恪守不变,时时观照自己不变的佛性,在小细节处随缘行道,自然能随心自在而不失正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