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趣人生第二讲:缘起性空
空性缘起规律、原理与无明形成规律、原理

一念歇下,则与空无为相应。
初发心即成正觉,亦是此理,虽初发心,但与佛的发心无异。
事上常常相应,久而久之,理上必能到达。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很多时候,有意无意都会与佛相应,只是不知道,所以说道在日用而不知。
如孔子虽然没有真识空性,但是行为上常常能与佛相应,“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修行功夫很高,以致被尊为圣人。若孔子的功夫加上空性之理,必证果无疑了。
寂照禅一开始就说空性之理,深信一切诸法本空,所以修行如虎添翼,与佛并行,常常相应,一念契入,立地成佛。
附空性演化、运算为实有的同能异图,也可称因缘果图:
任意一个念头,都是一法,如果知其本质是空,则不会执为实有,从而不住着;
反之,
任意一个念头,忘失空性,就会执为实有,从而住着。
根本无明的功用就是在任意一法,都加上一个无明的法,如影随形。
理上,任意一个起心动念都知道非实有,本空;
事上,不执一法,无住。
那么就是破无明。
虽然暂未明心见性,但是与佛的行为一致,无异,就是常说的相应。
空性缘起规律、原理与无明的形成规律、原理就相差一个无明,空性缘起任意诸法,都是加上无明,就是无明的形成。这里的无明是一个总称。
空性缘起规律、原理+无明=无明的形成规律、原理。
类似空性缘起诸法用一块透明的玻璃隔上去,那么看到的就是无明的形成规律、原理。
空性能缘起诸法,所以诸法本质是空的,幻有,但是幻有加上无明,就变成实有。
佛理禅趣优秀教案

佛理禅趣优秀教案导语:佛理禅趣是一门探讨佛教与心理学相结合的课程,旨在通过学习佛教思想中的智慧和禅修实践的方法,帮助学生培养内心的平静与智慧,并提升品行和生活质量。
本文档将介绍一份优秀的佛理禅趣教案,帮助教师更有效地教授这门课程。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 了解佛教的基本原理和精神核心,培养对佛理的理解和尊重。
2. 学习禅修的基本姿势和方法,培养专注力和内观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掌握应对挫折和压力的方法。
4.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慈悲心,提升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1. 佛教基本原理a. 四圣谛:苦、集、灭、道。
b. 中道观念:避免极端,求得平衡。
c. 缘起性空: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合集的结果,无固有自性。
2. 禅修基本姿势与方法a. 坐禅:正确的坐姿,调整呼吸,集中注意力。
b. 行禅:慢慢行走,专注于脚步和身体感受。
c. 静坐观照:观察内心的思绪和感受,保持客观和平静。
3. 情绪管理与心理调适a. 四念处:观察身体、感受、心思和法性,找回内心平静。
b. 正念:专注于当前的体验,减少妄念和负面情绪。
c. 禅修冥想:通过冥想舒缓压力,提升情绪稳定性。
4. 同理心和慈悲心的培养a. 利他主义:从心理上帮助他人,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b. 禅修中的慈悲:通过禅修培养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心。
c. 慈悲行为:将禅修的智慧与行动结合,关爱社会。
第三部分:教学方法1. 授课引导:通过讲解、案例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佛教的基本原理和禅修方法。
2. 示范演练:教师演示禅坐姿势、行禅和深度冥想,帮助学生熟悉实践过程。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禅修过程中的体验和心得。
4. 反思讨论:引导学生对情绪管理和慈悲心培养的效果进行反思,分享彼此的收获和困惑。
5. 任务实践:布置禅修和慈善行为的实践任务,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于日常生活。
第四部分:教学评估1. 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上课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以及小组讨论和反思讨论的参与情况。
万心自在论

万心自在论一(缘起)二(空性)三(二障)四(内识)五(实我)六(四大五蕴)七(种子)八(四分)九(无我)十(三性)十一(缘引识动)十二(我见生执)十三(转识成智)十四(心所)十五(无明)十六(果报)十七(心王)十八(无垢识)十九(触)二十(受)廿一(识浪)廿二(三受)廿三(欲)廿四(真觉)廿五(三能变)廿六(唯识)廿七(二业二障)廿八(涅盘)篇后语一缘起释尊基本法义,实在缘起。
所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其意即是宇宙间一切事相,均是因缘和合而生起存在;因而缘起,乃诸法相之体用,亦乃大乘佛教所弘传法义理论。
所谓缘起,其所涵括非常广泛,可从八识、六根、五蕴、四大等纠结演生。
但若以法相而言,缘起即在以无量旷劫以来,无数轮回中,所造下之因业,至于如今显现之识业;换言之,今之诸般事相,均由宿世因缘和合所形成;因此,又曰假有名。
以此缘起,所形成事相属造作而成,乃其不实;但不实无由举例阐述,故以施设假名,乃曰之假有。
即为世尊基本法义:诸行无常∣因其行乃仗因托缘,无其实相,故其无常;诸法既是无我,一切俱空,始能不执。
是以故,欲求唯识,必先明乎了别,而后始能条理渐进,以达唯识观之初基。
注:唯识学乃在讲心,心为一身之王,故心识为心王之法;但因心不能了别,乃有实有、假有之混淆;故必须先了解心识从何而起,即是本篇主论缘起而生事相,而至心境所生之幻转,再回归驭驯心识;而能了透假合成实相,一切俱以缘起为本而衍生。
二空性缘起之法无自性,无自性,故空;而性空即是诸法之实相。
诸法实相乃超越生灭常断、一异来去等小乘之立论。
唯,并非徒持一切空见,妄度一切皆空;后世有执一切皆空:于俗谛中,不施设有;于真谛中,真理亦无;此谓之恶取空,亦称沈空。
中观有真空,体虚如幻;瑜伽则外无内有,事皆唯识。
体乃禀自水火风土,四大假合,故无自我;性乃禀自天地至善,故非自性。
凡诸识现境动,不可为假象所蒙蔽,则可不入于迷失。
以上所云,乃在阐述空性与缘起,俱乃世尊妙谛之根本立论,亦乃佛家大乘之理论。
我对“缘起性空”的体悟

心灵游医十七世纪英国玄学诗人约翰·邓恩有一段著名的布道辞:没有人能自全,没有人是孤岛。
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一块土地,一方海角,一座xx。
一旦海水冲走,xx就要变小。
不论是你的,还是朋友的。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减少。
只因我包孕在人类之中,我与生灵共老。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它正为你敲响。
当时不太懂,虽然能读出一种大慈大悲的味道来,却始终于道理层面止步不前。
我能够感受这样一种悲天悯人的心怀,却无法体会这种心怀的发心来自于何处。
近日,在网上闲逛,偶尔看了几个帖子与一个原始佛学知识的视频,对佛家讲的“缘起性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缘起”它给我这样一个观念,没有一个个体能够独立存在,每一个生命都由空气、水分、其它维护生命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构成,好比米饭的生成过程要先有大米种子,有灌溉施肥,有收割后再加工烹煮成为米饭,吃到肚中排泄掉,再回归于天地之间。
所以,米饭是靠各种机缘才成为米饭,而在米饭整个“生命”形式中,经历了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
人类自身的生命何尝不是如此,一系列的缘起变化才有了最初的生命孕育,然后各种营养的摄入再慢慢长大,最后一抔黄土,消散于天地之间。
所以,个体的人与世界本就一体,人与人之间本就一体,人形也好,其它物质形态也好,只是生命流体不断变化的外在形式。
科学的发展,也似乎不断在证明佛家缘起性空学说的正确。
缘起性空说不认为物质有固定不变的形态,也就是说,整个物质世界是找不到建筑底层最小的“砖块”,物质的本质是“空性”。
人类曾经找到原子,继而找到中子、电子、质子,本以为这就是最小的物质形态了,本以为这就是宇宙这个大建筑最基础的建筑砖块了。
然而,六十年代,美国物理学家马雷提出,物质由更细小的微粒——夸克构成。
但科学家努力了半个世纪,依然只能在实验室证明夸克一类粒子的存在,却始终无法捕获到它。
当代物理学家霍金终于提出他的理论框架模型——弦论。
弦论的基本观点如下:大自然最小的砖块如光子、中微子、夸克等,看起来象粒子,实际上都是很小的类似于琴弦拉动后的不同振动模式。
佛教最基本的内容

佛教最基本的内容常有未信佛教的人提问,说佛教讲些什么?释迦牟尼佛说法四五十年,其内容谁都无法三言两语就表达完毕。
本文专为刚要接触佛教的人,介绍佛教最基本的观念:一、轮回。
二、业、业力、因、缘、果、空、缘起性空。
三、苦、假乐、无常、我、假我、无我。
四、修行,离苦得乐,出离轮回,成佛,渡众生。
五、殊胜的念佛法门。
一、{轮回}任何一个众生,每次死亡后,下一世又出生在这三界六道中的某一界某一道。
像这样,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都在三界六道中轮来轮去、回转来回转去,就叫做轮回。
若人不但没修行而且做大恶,则下一世必轮回入三恶道(即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那么,什么是三界?什么是六道?(一)三界1、无色界(有4层天界)——四空天;2、色界(有18层天界)——四禅九天、三禅三天、二禅三天、初禅三天;3、欲界(有6层天界)——有色欲和食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
包含六欲天、人道的四大部洲、阿修罗道、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
[六欲天:即他化自在天、化乐天、兜率天(内院弥勒菩萨现在说法处及释尊降胎处)、焰摩天、忉利天(又名三十三天、佛教的帝释、道教的玉帝、耶教的耶和华所居住之处)、四天王天。
] (二)六道(又名六趣)天道(以上所提三界之28层天。
详见《莲邦宝典》第360项)、人道(包含东胜神洲、南赡部洲[就是地球所属的这一洲]、西牛货洲、北俱庐洲)、阿修罗道、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
佛教说人死后第八意识(带业的灵魂)不会消灭,但由于生前种的业因(或善或恶)受业力牵引而转世投胎于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禅定修得越好,下一次投生处的天界层次越高。
但如果没有好到超越无色界,则天界之寿命完毕后,须坠落下生到各道之中。
二、{业、业力、因、缘、果、空、缘起性空}业/业力/善业/恶业/业因/业缘/业障/业报(花报/果报)/共业/不共业(各人别业)/缘起/空从无始以来,由于最初的无明(不能分辨对错好坏),而做了错事坏事,“天地间、冥冥之中”就记录下这一笔账。
《缘起性空》

缘起性空同样一件事,为什么别人能成功你却不行?那是因为所有的当下的结果,都是过去种下的念所招感的纠缠。
这个纠缠我们称之为“缘”,而这结果就是一切缘起条件具足所呈现的相,这叫业感缘起。
也就是说我们在这一生的每个当下所得到的结果,不论成功或失败,悲惨与辉煌,都是过去所有造的业在这个当下的缘起而呈现出来的结果。
如果结果不好,那是因为导致好的结果的善缘没有起,也就是缘分未到。
而你如果要好的结果,那你的过去就必须种下善因的种子,否则这个善因所引发的缘就不会起,在物理学上,就是波与波之间不会产生共振。
所以,无论你怎么努力,你想要的结果都不会出现,每个当下都在刹那间缘起,比如此刻所缘起的是一辆车撞伤的你,下一秒你去买彩票又中了大奖,这又是此刻的缘起。
所以所有的缘起在每个当下都刹那变化,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缘起则聚,缘灭则散,所有的缘起的本性为空,因为没有永恒的存在。
而如果你能够看见并了解他们的真正关系,你就发现任何事物不可能完全独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链接的。
就以海浪为例,从某一方面看,海浪似乎具有明显独立的个体,有始有终,有生有死。
从另一方面看,浪本身并不是真的存在,它只不过是水的行为而已。
所以当你真正思考海浪时,将发现它是由风和水暂时形成的,依存于一组不断在改变的缘起条件,你将发现每一个波浪之间都有关联。
当你在认真观察就可以发现,万物本身并非原本就存在,这种非独立存在我们称为空。
让我们来观想一棵树,当你想到一棵树的时候,就会想到一个明确的物。
树确实是明确的物体,但当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树竟然无法独立的存在,因为树可以化解成一个极微细的关系网,延伸到整个宇宙。
你看那些滴落在树叶上的雨,沙沙摇动着树的风姿,养树的土壤,土壤里扭动的蚯蚓,四季和气候的更替,乃至日月星辰之光芒,都变成了树的一部分。
而当你继续关下去,就可以发现,宇宙间的一切都在成就这棵树,这棵树和宇宙是一体的,任何时刻树都不能独立于其他事物,任何时刻树的本质都在微细变化中。
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

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中科院院士朱清时《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PS:一篇很好的用物理学证明佛法的文章,你能看懂吗?)分享功德无量!!(转)来源:文殊寶蓮的日志注:朱清时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国际书协顾问。
序言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有趣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人类一面尽情地享受着自然科学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 核能、激光、电子技术,等等,一面却不了解甚至不接受它的一些基本观念。
其实这些观念有大量严谨的科学根据,不过真正懂得它们的人太少,因此没有被人们重视和接受。
下面这则消息,就说明了这种状况:[中新网]北京8月19日消息:霍金在昨天的科普报告过程中只赢得了两三次掌声,全场几乎没有会心的笑--他的理论太玄奥,以至于大多数来自北大、清华的学子都说没太听懂。
据北京晨报报导,昨天下午,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排起数百米的长队。
门口有人私下兜售门票--最少500元一张。
询问退票的人也不少,大家都期待着一睹霍金风采。
但两个小时的公众科普报告尚未结束,已有人提前退场——实在听不懂。
霍金这次讲的《宇宙的起源》,其基础是当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弦论。
真正懂得这个理论的人,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敬畏、惊讶和震撼感。
本文尝试用大家听得懂的语言,大致解说一下弦论的主要概念,以期让读者体会些敬畏和震撼,并一窥宇宙的奥秘。
我们从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施太格缪勒(Wolfgang Stegmuller)在《当代哲学主流》[1]一书中写的一段名言开始。
他写道: "未来世代的人们有一天会问: 二十世纪的失误是什么呢? 对这个问题他们会回答说:在二十世纪, 一方面唯物主义哲学(它把物质说成是唯一真正的实在)不仅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成为现行官方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而且即使在西方哲学中,譬如在所谓身心讨论的范围内, 也常常处于支配地位。
但是另一方面, 恰恰是这个物质概念始终是使这个世纪的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
缘起性空

缘起性空缘起:世间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
日常生活中,所看到、听到、嗅到、尝到、感触到、想到的东西,都是缘起的结果。
性空:看到、听到、嗅到、尝到、感触到、想到的东西,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的假有,见闻觉知的万事万物,看似真实存在,但实际却是因缘聚合的虚幻显现,都无自性、无主宰性、无永恒性,自性空,空无所有。
真空生妙有:这个“假有”,是“真有”的显现,是整个宇宙唯一真实存在的佛性这一法,在因缘具足时的显现。
所有一切虚妄的现象,都是佛性这一真法的随缘显现。
如果事物自性“假有”不空,那佛性这一真法就无法显现“真有”。
不变随缘佛性有不变及随缘二义。
不变:佛性为一切诸法之真实体,乃超越时空、不生不灭、无为常住之存在。
如来常恒,无有变异,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随缘:佛性能全其不变之自性,随染净之缘,全体起动,显现森罗万象。
明与暗、有声与无声、香与臭、酸与甜、有感触与没感触、有念与无念这些幻化的景象,都是佛性遇到缘后,随缘显现的景象。
善与恶、对与错、丑与俊、好与坏,世间所有万法的性,都是佛性、觉性这一真法(佛性)的幻化。
佛性这一真法就像一团面,随缘捏成馒头就是馒头,随缘捏成火烧就是火烧,随缘捏成大饼就是大饼,但无论哪一种面食,馒头、火烧、大饼这每一法,都无自性、无主宰性、无永恒性的,都是面这一法的随缘显现。
假如你我他是馒头、火烧、大饼的话,那面这一法就是我们的佛性。
随缘自在:明白宇宙人生都是因缘和合,缘聚则成,缘灭则散,那我们就要在迁流变化的无常中,安身立命,随遇而安。
生活中学习,如果能在原则下恪守不变,时时观照自己不变的佛性,在小细节处随缘行道,自然能随心自在而不失正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重申其旨如下:
• (1)如实空者,真实如如之本体虽能外
现假象,而却一法不立。
• (2)如实不空者,真实如如本体虽一法
不立,而有发生假象之真实种性。
• (附说) 真实如如本体,佛学上通名“真如”。
【见性】
• 见性,即以智证性。其境界有三: • (一)似见性 虽觉诸相如梦如幻,当体即
空,而所见法体,尚为阿赖耶识所蔽,未 与真如相应(神秀四句偈同此境)。
《心经广义》:缘有四种
• (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
缘缘,(四)增上缘。
• 论自动转变之有为法,须四缘具足。心中
先植其因,待诸缘具集而转为现行,此属 因缘。心中之因,等流相续,不被他法压 伏,此属等无间缘。动机一起,牵引意力 缘虑其境,此属所缘动 转变之通例。中有之得生,即循此道。若 论被动转变,只须因缘、增上缘便得。
之起,一一迳由真如本性显现为相,不被 诸识缠缚(六祖大悟后同此境)。
六祖五个【何其】
•何其自性本自清净 •何其自性本不生灭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何其自性本不动摇 •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空】 【性空】
【空】
• 空义大别二类:一曰相对之空,二曰绝对
之空。在八识中对象,以能感觉之部分为 有(如六尘等),不能感觉之部分为空 (即识所不详者)。此从相对上假定之空 也。在法界中对象,以随缘现起种种假法 为幻有,而以假法所依之体性为真空。此 从绝对上体认之空也。
无间缘,可以忏悔法除之。
【十二因缘】
•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
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 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 生缘老死。
• 无明,即不明烦恼本空也。有色相可
感觉者曰色。无色相而但可示意者曰 名。六入,即眼、耳、鼻、舌、身、 意六根。积习能致此身入六道者曰 “有”。生当有佛之世,闻佛说十二 因缘而觉悟者,即入缘觉乘;无佛之 世,若能悟此,则名独觉。证果时, 名辟支佛。(冯达庵大阿阇黎《佛学起源》)
《心经广义》
• 即色之空,固属真空,然境界却有深浅。略分四
级:
• (1)通教见地。会得生空,其空体尚未深
造;而空中不妨诸相影现。
• (2)别教见地。会得法空,其空体既达源
底;能于空中次第显现诸相。
• (3)圆教见地。会得法空,其空体一切平
等;能于空中一时顿现诸相。
• (4)密教见地。会得不空,其空体不离六
• 从见地言之,空又分四类:
•(一)大乘真空, •(二)小乘偏空, •(三)外道顽空, •(四)魔道恶取空
• (恶取空即拨无因果者,见《唯识论·七》
及《地持论·二》。)
《大般若经·不可动品》
• 色不异本性空,本性空不异色。
色即是本性空,本性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不异本性空,本性空 不异受想行识…… • “空”字之上,必加“本性”二字,
什么叫【随缘】?
• 随缘者,依觉性分位,缘起真如总体
中局部法性使昭著也;不变者,总体 虽随觉者别感而显现局部法性,但仍 然一法不立。(冯达庵大阿阇黎《佛教源流》)
《佛教真面目》:四种缘起
• 佛教要领,不外彻究体、相、用三大妙理。
体不可辨,辨之在相;法相无量,皆依体 起。体本无为,何以能起有为之相?则以 活用为缘也。大小乘教均说“法从缘生”, 无缘则无法,而于“缘”之解释,详略不 一,深浅复殊。至根本说明缘之所由来, 惟密教有之。是故缘起之义可分四种:
神秀(606-706)四句偈
【见性】
• 见性,即以智证性。其境界有三:
• (二)略见性 虽觉真如总相为真,余相皆
妄,而诸相之起,隐由异熟识主持,非迳 由真如流出(六祖四句偈同此境)。
六祖(638-713)四句偈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见性】
• 见性,即以智证性。其境界有三: • (三)真见性 不惟会得真如总相,而诸法
• 性宗此义,虽揭众生起源之理,然乃真如
随缘兴起众生、国土,非自作“缘”之原
动力。其原动力如何?尚未见切实发明。
其四 六大缘起
• 此密乘学者见地也。真如如何能兴起
万法?得此分析,然后详明。“六大”者, 地、水、火、风、空、识也(义详第四章第二节)。 无边性种,融成法界总体,本来无质无量, 亦无据点可得,强名真如,连带“六大” 妙义。任一性种,因地大支持而坚固,因 水大滋润而开发,因火大照灼而光辉,因 风大活动而流播,因空大无碍而互容,因 识大了辨而有相。真如内含如此,则任一 性种之能随缘兴起,义乃丰足。
• 相宗此义,在轮回途次中,以论无明众生
之现象,自符正理。若追求众生始自何世, 则不可究诘。只谓今世之果,乃酬前世之 因,世世相推,穷劫不尽,名曰“无始” 云。
其三 真如缘起
• 此大乘性宗学者见地也。“赖耶缘起”之说,
虽属精深,而于众生起源问题,未获解决。性宗 于此,则略标正义:以真如为法界总体,具足无 边种性,任一性种,各能自为中心,随缘现身于 外境,而与他身互相赅摄。若借时间格式观之, 原具种子可称无始;现身之初,本性未迷,一切 清净不染,因经验幼稚,遇事注意认识,流为住 着,灵明真心遽变无明妄心,凭“意”五步作用, 开出尘境(详第一章第四节),于是众生、国土兴 焉。此以一念妄动时,为众生之始也。
二、【性空】
• 子贡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
得而闻也。”
• 孟子曰:“天下之言性者,则故而已
矣。”
• 苏子瞻曰:“所谓‘天下之言性者’,
不知性者也。不知性而言性,是以言 其‘故’而已。‘故’非‘性’也。 无所待之谓‘性’,有所因之谓 ‘故’。”
《八识规矩颂释》【性】
• 自具特质,不待因缘,谓之【性】;
其一 业感缘起
• 此小乘学者见地也。凡夫于形骸之所
由生,天地之所由起,皆惘惘不解。其有 研究之者,则推哲学家。惟凭意识讨论, 真理未易实现,故家派虽多,总归悬想。 小乘既得“无我”之旨,能于静虑之中, 不被意识障碍,窥见肉身之生死,由于业 果之成坏;环境之优劣,由于业因之善恶。 是以“业感”为缘之原动力,说明众生依、 正二报之由来者。
而却实有其物。然不能尽同,以众生心体 虽有质素,而眼不可见,耳不可闻,鼻不 可嗅,舌不可尝,身不可触,直与虚空相 若,故曰“如实空”。虽能发生无边现象, 只如镜花水月,绝无其物。然与虚空又不 尽同,盖心体虽不可感触,以具无量种性, 各能随缘表现幻影,因缘成熟者,能将性 种扩为气息,与同类众生心众息相和,凝 成假象,不能视同毫无作用之顽空,故又 曰“如实不空”。
• 四缘之事,可以浅喻明之:甲乙两友之初
结识,为因缘。其后交谊未尝被恶感冲破,
为等无间缘。有时甲忆念乙而谋晤面,为
所缘缘。甲出门访乙,中途无阻碍,乙亦
在家接见,皆为增上缘。若甲乙交谊中断,
亦无忆念之事,是等无间、所缘二缘均缺
矣。然窄路相逢,彼此仍识面,则惟因、
增二缘所演矣。
•
念佛法门即培植所缘缘。恶业等
大;能于空中自在变现诸相。
所谓空者,只空其执著,不空其性 理。
• 若误认遮遣之空,蔑视色法自性之
理,则堕恶取空,与魔为侣矣。学 者不可不知!(恶取空者,取恶见之空
也。)
• 此误执空见、不知有法体之魔属也,错处
易见。有知法体不空而不明法用者,亦流 入魔属,错处难知。昔有甲乙二僧,皆对 佛像大小解。或叱之。甲曰:“一切皆空, 何处是佛?何用择地大小解乎?”乙曰: “佛遍一切,何处非佛?将于何地大小解 乎?”甲僧被挞而觉痛,显非一切皆空, 故曰错处易见。乙僧昧于法从缘生。佛像 为缘,佛性特著于其间。无缘之处,其相 不起,不妨目为无佛处。叱者未明此理, 便不能出乙之过矣。学者修行,误入偏空 既属非是,况堕魔见耶!
• 密乘此义尽美矣。然“六大”虽皆“缘力”
之一分子,却非主力所在。无主力为缘, 则无边性种恒自如如,一法不立,何能兴 起众生、国土耶?主力何在?则《楞严》 “七大”中之“见大”也。加入见大,义 乃圆成,应名七大缘起。
• 世有恒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学者研究真理,何独不然?上举缘起四义, 即讨论两大问题之工具,最要之利器则 “七大缘起”妙理也。于此未达,则以下 二节所云尚难一一领会耳。
有总有别。总性唯指法界本体,别 性分门无限。
《佛教源流》第三讲
• 体者,现象之本。譬如制饼,款式
万千,总以粉为体质。众生心差别无 量,亦必有体质为所依{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此体之特性如何?则如实中具空、不空 二义。如也者,无量种性融成一片也; 实也者,实有质素,非幻影比也。
• 如混和众米之粉,不辨何点属于何谷,
禅趣人生第二讲
缘起性空
一、【缘起】
什么叫【缘】?
• 一物之生,亲与强力者为【因】,疏
添弱力者为【缘】。例如种子为因, 雨露、农夫等为缘。此因缘和合而生 米。
• 《大乘入楞伽经》二曰:“一切法因
缘生。”《楞严经》二曰:“彼外道 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长水之 《楞严经疏》一之上曰:“佛教因缘 为宗,以佛圣教自浅至深,说一切法, 不出因缘二字。”《维摩经•佛国品》 注:“什曰:‘力强为因,力弱为 缘。’肇曰:‘前后相生因也,现相 助成缘也。诸法要因缘相假,然后成 立。’”
• 小乘只见六尘境界,或但知人空,或
兼知法空,其尘境之缘起,总不离业感。
权大乘之空宗,所见无逾于此。虽见地不 高,却符正理。
其二 赖耶缘起
• 此大乘相宗学者见地也。小乘虽知众生依、
正二报由业感所致,而未深究业力藏于何所。相 宗以阿赖耶为万法根本,众生内心咸具此识。有 情之身、无情之器与夫一切法相之种子,皆藏于 识中。随事发起其种,名曰“因缘”;念念相引 不失,名曰“等无间缘”;对境相当势力来融自 根,名曰“所缘缘”;补助“现行”成熟复无障 碍,名曰“增上缘”。阿赖耶识之能发生万法, 即藉此四种缘力而实现也。以较“业感缘起说”, 精深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