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性空现实意义
禅宗思想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禅宗思想对现代生活的启示作者:许珊珊旷剑敏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11期摘要:加里斯奈德是美国著名诗人以及环保活动家。
因此他的诗中常常融入了各种生态思想,也被誉为“深层生态学的桂冠诗人”。
斯奈德的诗歌中充满了禅宗的“空”之智慧,这种智慧还投射到了他的日常生活之中,指导他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本文通过分析斯奈德诗歌中的“空”,得到了对于现代生态生活的种种启示。
关键词:加里斯奈德;禅宗;生态诗2018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世界的目光聚焦在中国舞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一个一个成为现实。
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加艰难的挑战,高速发展的经济打乱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紧绷状态。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热爱生态环境的精神早就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之中。
加里斯奈德将禅宗思想融于生活之中,并从生活中汲取养分,创作了《山水无尽》,《龟岛》以及《荒野实践》等诗歌集、随笔集。
本文分析斯奈德的生态诗歌,探讨“空”对于斯奈德生活以及写作的影响,从而寻求当代人与生态的平衡之道。
一、空之启示缘起是佛教独特的世界观,是佛教区别其他宗教和哲学的基本特征。
“缘起性空”时常合在一起出现。
意思是宇宙万物,包括宇宙本身都是由各种因素合和而成,任何事物都无法独立于其它条件而存在,正因于此,世间万物都不存在独立的自性,所以叫自性空,简说为性空。
缘起、性空是同一道理的不同两方面,前者说明现象,后者提示本质。
对于现代人的生活困境来说,禅宗的“空”无疑为一剂良药。
如何消弭“苦”?只有将人生看做梦幻才能从物质的现实生活中得到解脱。
加里斯奈德正是受到了空的启示,才能听从内心,远离尘嚣,返璞归真。
在他的诗作随处可以感受到“空”之启示。
二、空——摆脱形式的桎梏加里斯奈德曾说:“每当诗歌向我走来,在说写的过程中,詩行本身会建立一种基本规范,甚至自动形成整首诗中富于音乐性和节奏感的句子。
中国文化关键词——空

佛教“空”义学说的评价佛教“空”义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内部不同教派对“空”理念的看法也很不一致,然就大乘佛教尤其是大乘空宗来说,一切缘起事物空无自性,即“诸法皆空”的观点是对世界万物、人的构成和人生现象的本质的根本看法,并奉为最高的普遍真理。
佛教“空”义是对人生和宇宙的事实判断,但主要是价值判断;是理性思辨,但主要是悟性直觉;是解脱论的理论需要,但主要是众生解脱的修持实践要求。
“空”义关涉人生和宇宙的有无、真假、虚实等根本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在人类认识史上既留下了理论误区,也留下了辩证思维,在人类社会史上既带来了消极的作用,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1理论思辨的价值从哲学思维的角度来说,佛教尤其是大乘空宗的“空”义,论及了事物的形成、变化、现象、本质等诸方面的关系:空与缘起。
空宗认为宇宙间纷然杂陈、形形色色的事物,都是由因缘生起,由此也是空的。
这是承认世界上的事物存在着普遍联系,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同时又由此推论出事物无实体、无自性,即空的结论。
空与无常。
佛教认为缘起事物是“刹那不住”的运动,“念念生灭”的变化,由此无恒常不变的自性,是空的。
这里对一切事物不断变化的论断,是辩证思维的突出表现,但又由事物的无常变化片面地推导出事物是空的论断。
空与自性。
空宗强调自性是自有、不变、恒常的,而世间不存在这样的自性。
否定自性即是空,无自性即是空。
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所谓诸法无自性,就是说事物的本质是空的。
这种论说在哲学思维上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空与假名。
空宗认为因缘所生法,既是空,又是假名。
假名指现象假有,空指现象的本性,假有与空是统一的,事物的本质与现象在空性的基础上得到统一。
假名说揭示了名言与对象、名与实的差别。
空与诸法。
《中论》卷四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自性空而缘起有。
强调空对成就一切法的作用,即为一切法的形成提供可能。
这也逻辑地包含了空与诸法互不分离、互不排斥的思想。
联系大乘佛教反对“顽空”(偏空)、“断灭空”的观点,也是在于肯定空与有的对立统一。
佛教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佛教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隋唐时代达到鼎盛。
山西地区不仅佛教思想比较活跃,在传播和发展中国佛教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山西也是佛教文物、艺术的宝库,是全国佛教遗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因此,山西佛教文化源远流长。
发展到现在仍然对我们的社会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佛教界的说法,佛教是关切人生、以人为本、帮助他人获得心灵拯救的宗教。
尤其中国佛教更是具有积极人世,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人文主义精神,他通过教育和引导人自修、自悟、自证、从而在精神上得到自我解放,因此,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是啊,走遍天下,哪儿找得到长角的兔子呢?这正是中国佛教的积极入世精神。
中国佛教的这种人世精神,到了近代,就发展为人生佛教或人间佛教的思想。
太虚和尚在20世纪40年代明确提出了建立“人间佛教”的主张与倡议,把“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传统,直接转换为人间佛教思想,使佛教人生化、人间化,主张以人为根本,以人生为基础。
人间佛教,就是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
把世界改善为人间净土。
人生佛教内涵的核心,就是重在做一个好人,成就人格,并进到成佛的境地。
正因为中国佛教具有这种强烈的人世精神,所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中,我们如能吸取其积极人世、普济苍生的精神,毫无疑问,这将有助于促进人类的幸福、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与和谐。
中国前任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认为人间佛教的意义在于使人们能够建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行,建立起助人为乐的精神文明,建立起彼此互助、人际和谐的乐园。
当前,人类社会存在着多重矛盾:人与自我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
化解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为佛教提供了一个调试人的心灵、缓解人与社会的矛盾、改善人与自然关系历史性的契机,也为发挥佛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提供了有利的平台。
首先,佛教的缘起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一种理论基石。
百年来中观学的代表——印顺“缘起性空”思想略谈

百年来中观学的代表——印顺“缘起性空”思想略谈百年来中观学的代表——印顺“缘起性空”思想略谈自唐武灭佛、三论宗中夭之后,曾盛极一时的中观学遂不绝如缕,人们只能在天台、华严以及禅宗等的典籍中找到一些它的踪迹。
随着佛教义学的普遍衰败,中观学在数百年来更是乏人问津。
清末民初,由于杨仁山、欧阳竟无和太虚大师等人的大力推动,佛教义学得以复苏,一时之间,法相唯识学、天台、华严等竟相争秀。
相形之下,虽有藏传宗喀巴中观学的刺激,鸠摩罗什师弟所倡导的中观学仍处于相对冷寂之中。
所幸的是,经过一代佛学泰斗印顺导师的毕生努力,古老的中观学终于焕发出了奔放的活力,成为当代台湾佛教的显学,影响了一大批的佛教徒和佛教学者,并波及香港、东南亚、大陆等地,诚可谓为中国现代佛教作出了最有创造性和影响力的贡献。
印顺导师可谓与中观学有不解之缘,第一部接触的佛典即是《中论》,出家后一直受嘉祥的三论宗影响。
抗战后西游四川,接触到藏传的中观学,并返源于阿含圣典,视野为之大开,终于形成了自己独到的中观思想。
三十年代的《中观今论》一书为印顺导师思想成熟期的杰作,系统、集中地展现了导师对中观学的独到见解,这在导师的庞大的著作群中是颇为引人注目的。
导师本人也对之甚为看重:“《今论》并不代表空宗的某一派,是以龙树《中论》1为本,《智论》为助,出入诸家而自成一完整的体系。
” 本文以《中观今论》的相关章节为中心,探讨印顺导师关于“缘起自性空”,“八不”,“有、时、空、行”三方面的中观思想,以期表明印顺中观学的创造性贡献。
一缘起自性空众所周知,“缘起自性空”是中观学的根本论题。
导师从三方面说明了缘起的特性:即相关的因待性,序列的必然性,自性的空寂性。
第一,相关的因待性,这是指由此故彼的因果关系。
这种相待的因果关系又可分为相顺相生的和相违相灭的,”缘起法有此二大定律?即相依相生的流转律,又相反的有相依相灭的还灭律。
依于缘起,成立生死,也即依之成立2涅盘,佛法是何等善巧~”; 第二,序列的必然性,即因果的序列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而是有着不变的必然性,是客观的规律;第三,自性的空寂性,即彼此因待,前后必然的一切法都是没有自性的,当体绝待,了无踪迹。
三主要道空性见-宝僧

在这个过程中,要学习正见。但对学习正见,有很多朋友怕这个,包括一会儿还讲的。因为对于空性见书上在藏地有两种讲法,甚至不同老师的看法也是不同的。当然对你们来说,还是比较困难一点。大家在这方面没有太多的接触,对一些专有名词,我执,无我等等,听可能听过,但到底是什么不太清楚。三法印里的第二条,诸法无我。据说宗喀巴的心子克主杰大师,他在跟宗喀巴大师听空性的时候,听到后来,忍不住扯住宗喀巴的裙子发抖,宗喀巴就说,你开始真的对空性有觉受了。空性在这位大师心里真正伤害到他,彻底的伤害到了他最顽强的执着,那个我见。恐怖的业果看到了,那个真正的内心长久长久以来的执着,被人家象刮疮一样刮掉,他害怕了,拿着宗喀巴的裙子在发抖。但现在我们在讲“无我”,好象蛮好玩的。这可能意味着什么,我们各自仔细思量。
空性见
后面讲正见,三要道的最后一道。第一句话:
“不具通达实际慧,虽修出离善菩提,
不能断除有根故,应勤通达缘起法。”
意思说不能通达、了解、确认,不能获得真实的智慧(实际慧的意思是对事实的本相、对一切存在的本质的认识)的话,即使己经生起了出离心,也想成佛,愿意救度自己的母亲,你也找不到救度她的真正的方法。就象我们想治病找不到药一样。“故”就是“原因”,为此应该“应勤通达缘起法”。缘起法是什么?(下面答:空性)
在中观对这些有大量的辩论,在中观见里,经过分析后,我们会发现,一样东西存在几乎只是我们认为它是这样而已,它并没有真实地这样存在过。
如果没有空性见的话,那等于没有佛教了,如果没有这个正见的话,正见没有在自己心目中生起时,你说你是佛教徒可以,但关于佛教里面的见解你是否把握得住就很难说了。因为几乎是所有的修行的道路都是建立在空性见上面的,如果这个不坚强的话,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是无法对修行进行有效的论证,等于是说,因果,业力,修行之道,成佛的佛果,解脱的果位,就很难成立的。
用缘起性空的原理解释生气

用缘起性空的原理解释生气
缘起性空是佛教中的重要理论,它解释了一切现象的起因和无常性。
根据这个原理,生气也是由于种种因缘的缘起而产生的,并且它本身是空性的,没有固定、永恒和独立的存在。
生气常常是由于我们对某种情境或他人的不满、不喜欢或不认同而产生的情绪反应。
这种情绪反应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我们的欲望、执着和期望。
当我们的期望与现实不符时,我们往往会感到失望、愤怒或恼怒。
根据缘起性空的原理,生气并不是自成一体的存在,它是由种种条件和因缘的组合而产生的临时现象。
我们的思维、情绪、身体感受、外界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才使得我们产生生气的感觉和表现。
然而,由于一切现象都是无常的、变化的,包括我们自己的内心和情绪,生气也是如此。
当我们观察生气的过程时,我们会发现它不是一个固定、永恒的实体,而是一个流动、变化的现象。
当我们深入观察并意识到这个真相时,我们会认识到生气的空性,并且不再将其视为固定的自我。
通过理解生气的缘起性空,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和管理我们的情绪。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认识到生气的产生过程,并意识到它的无常性,逐渐减少贪著和执着于生气的情绪反应。
这样,我们可以更加从容和平和地应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
试析宗喀巴缘起性空学说在佛教哲学史上的创新意义

试析宗喀巴缘起性空学说在佛教哲学史上的创新意义摘要:宗喀巴的缘起性空学说是佛教其他宗派的一次否定,宗喀巴以前的佛教各大宗派都试图依托因果业报的有无来阐述自宗的见地思想,但是在说法和论证上还是缺乏不足和完善之地。
相比之下,宗喀巴的缘起性空学说更加充分、合理、圆满,宗喀巴不仅破除我、法的存在,还否定凡夫之人所执着的一切实有。
通过二真谛的认识观念来破除现象和本质,把一切都建立在一个不偏不倚的中道观之上。
并用中道方法论证性空之理,从而使佛教空性教义更加系统、完整。
佛教众多派别均认为止界本空,但为于什么空,历来说法不一的学说彻底翻篇了,他对缘起性空学说的独到认识,在佛教哲学史上具有里创新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整个藏传佛教哲学的走向。
关键词:宗喀巴;缘起;性空;创新意义宗喀巴大师在藏传佛教史上被尊崇为大智文殊菩萨的示现化身,荣誉和贡献到现在为止依然最伟大和最崇高的,也是格鲁派(黄教)的创始人,同时也是非常著名的佛教理论家。
他的最大的贡献在于把“缘起性空”学说讲的透彻,圆满,同时解决了藏传佛教各宗派之间的长期纷争。
土观大师说“除了宗喀巴大师外,此藏地昔贤从未有能如实抉择而宣说者也。
”这就说明了宗喀巴以前没人系统的,深刻的论述佛教的缘起性空思想,这是宗喀巴大师对藏传佛教史上的最大的创新和贡献。
一、缘起性空说的创立与传承“缘起性空”学说原本就是佛教的祖师释迦摩尼的一种观点,后来龙树(约150—250)解释佛教的真谛,他依附于新出现的《般若经》等,创立“大乘空宗”,其主要内容是“缘起性空”、“中道观”等思想,通过排斥预设的各种矛盾,来迂回地论证现实世界的虚妄不真、真如的真实存在。
此后,无著和世亲等继承龙树及各前辈大师们的思想,进而创立“大乘有宗”,但核心依然是“缘起论”而展开和论证现实世界的变化无常、暂时性、无常久性。
大约公元470—540年时,因龙树的中观思想有了两种不同的派别,一是以佛护为首的中观应成派,二是以清辨为首的中观自续派。
1_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

中科院院士朱清时佛法解释物理学语惊四座——《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缘起性空”:是佛教宇宙观的立足点。
所谓“缘”指的是条件,而“缘起”则是指在时间和空间(即宇宙)上条件具足而表现出的一切现象(即金刚经所谓的“一合相”)。
“性空”:则是指宇宙中的一切现象、一切事物没有一个具有亘古不变(时间)、独立于其他事物(空间)且与众不同的本质。
佛教认为宇宙中的一切现象(生命现象、物质现象以及精神现象)都是“缘起性空”的。
(现代科学的成就已证明这一点。
)“缘起性空”对于我们解脱痛苦的意义在于,我们痛苦的根源是由于我们没有真实体证“缘起性空”的事实真相,因此我们有两个根本的执着——人我执(俱生我执)和法我执。
“人我执”是指我们将我们的五蕴——色(物质,此即身体)、受(身心的感受,又分为苦、乐和舍三受)、想(依据记忆(即“识”,五蕴之第五)而产生的判断)、行(执取和抗拒的欲望)、识(我们的记忆,共八个,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浅层潜意识,即我执)、阿那耶识(即深层潜意识))执着为我之主体,于是一切痛苦由此而生。
佛教的修持就是通过各种修学方法,实证释迦牟尼佛诠释的“缘起性空”的事实真相,从而解脱痛苦以达彼岸。
—————————————————刘先斌注于2010年4月1日愚人节中科院院士朱清时佛法解释物理学语惊四座——《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来源:中国企业新闻网3月8日下午3时开始,朱清时院士发表了精彩的讲演:《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
引起了听众的极大兴趣,对这一惊世骇俗的论点,报以热烈的掌声。
主题讲演完了后,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著名经济学家王连洲、著名美学家韩玉涛,和松竹书院主持刘正成等与会学者,进行高端对话。
朱清时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国际书协顾问。
他作为国际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立足于现代物理学后最新成果,与佛教哲学相结合,探讨了物质与意识的本质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谓“缘起”,就是说:世间上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
所谓“性空”,就是说:因缘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的;如果自性不空,则不能有,这就是“真空生妙有”的意义。
缘起性空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世间上的森罗万象,如山河大地、花草树木、一人一物,乃至微麈沙砾等,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也都有将随著因缘分散而灭。
因此,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现象“有”,都是缘起而有;因为缘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
缘起法说明:世间上所有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没有因缘关系,一切皆不能成就。
比方说,一个人生活在世间上,因为有农夫种田,我们才有饭吃;有工人织布,我们才有衣服穿;乃至出门,由于有公共汽车司机为我们的开车,我们才能到达目的地。
假如没有这许多因缘,我们就不能生存了。
甚至于晚上在家里,只要打开电视,就有精彩的节目可看,如果没有很多演艺人员表演,如何能有电视节目可看?所以,每个人能够生存,都要感谢因缘,感谢世间的成就。
缘起的定义就是:有“因”有“缘”,因缘和合而有“果”。
世间上的一切者因缘生起,都离不开因果法
则。
因和果之间有一个缘,因所以能成果,一定要有缘。
例如,花的种子种下去,它在能够开花结果,必定要有土壤、阳光、空气、水份、肥料等很多的因缘,才能开花结果。
所以,我们能够生而为人,在过去生中,有宿世的因、宿世的业,现在到了人间来,还要有现世的缘,因缘聚合了,才能产生果。
缘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缘起法虽然深奥难懂,不过从因果法则的六条定律,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缘起性空”。
1、果从因生:缘起的先决条件是“因”,有“因”再加上“缘”,条件具足,才能生“果”。
“因”是生起万事万物主要的、内在的条件,是生果的直接力;“缘”是外在的条件,能助因生果,是生果的间接力。
所以,万有诸法之所以存在,必定有其生成的因缘,这就是“果从因生”的理则。
2、相由缘现:“法不孤起,仗境方生”,这个“境”就是因缘,世间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所产生的假相,本身并无自性,所以说“缘起性空”;由于无自主性,所以能随著缘生而现,缘灭而散,因此说“相由缘现”。
3、事待理成:宇宙万法的生起,因缘是要有因有缘,但是在因缘果报的生起上,还有著普遍的理则,也就
是因果的法则。
譬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瓜不能得豆,种豆不能得瓜。
“如是因感如是果”,违背了这个“理”则,便不能成其“事”,所以说“事待理成”。
4、多从一有:在一般人的观念里,“一”就是只有一个,“多”就是有很多个;但是在佛教看来,一就是多,多就是一,甚至“多从一有”。
譬如把一粒水果种籽埋到泥土里,经过灌溉施肥,而后长大开花,结出一树累累的果实,这都是由一粒种籽而来。
因此,佛教譬喻布施如播种,“一文施舍万文收”,其道理和“一粒落土百粒收”是一样的,这也正是“多从一有”的理论根据。
5、有依空立:世间上的人,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观念,以为空是没有。
在佛教里面,空才能有,例如房子不空,就不能住人;耳朵、鼻子、口腔、肠胃不空,我们怎么能生存?我们口袋不空,东西放到那里?世界虚空不空,森罗罗万象如何安放?因为空,才有一切,有是依空而立的,所以《般苦心经》云:“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龙树菩萨在《中论.观四谛品》中提出“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故,一切则不成。
”这就是“有依空立”的理论根据。
6、佛是人成:佛陀悟道之初,曾经宣示说,众生皆
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但因烦恼无明覆盖,因此不能证得;只要断除无明,拂麈去垢,开发佛性,自能证悟成佛,因此有所谓“佛是已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
《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卷一说:“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净无别故;佛与众生性不异,凡夫见异圣无差。
”这就是“佛是人成”的最佳佐证。
缘起性空正如拳头与手掌,五个指头合起来成为一个拳头,这叫缘起;放下来变成手掌,这叫性空。
因为性空,所以才能缘起;因为缘起,故知本性是空。
缘起性空的道理不容易懂,但是人生各种关系的存在,却都离开不了缘起性空的道理。
缘起性空法的生活意义:万事万物都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是变化无常的、不是永恒的,所以生活中要做到看破、放下,不要执著。
执著是烦恼与痛苦的根源,得不到就苦,得到了就乐,而得到的东西也不是永恒的,总有一天会失去,失去了又是苦,如果世人看不破这一点,痛苦是免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