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空性与缘起
佛教的人生智慧

佛教的人生智慧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它源自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佛教教导人们通过修行和觉悟来摆脱痛苦,实现内心的平静与幸福。
佛教强调人生的智慧,通过深思熟虑和内省来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
佛教的人生智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离苦得乐:佛教教导人们通过认识和理解痛苦的本质,以及痛苦的原因,来摆脱痛苦并获得真正的快乐。
佛教认为,人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他们对欲望的执着和贪婪。
惟独通过放下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满足,才干真正获得快乐和幸福。
2. 缘起空性:佛教教导人们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没有固定的实体和永恒的存在,它们只是因缘和条件的产物。
通过理解事物的空性,人们可以超越对物质和世俗的执着,从而获得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3. 四谛教义:佛教的核心教义是四谛教义,它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苦谛指出生老病死和各种痛苦是不可避免的,集谛指出痛苦的原因是欲望和执着,灭谛指出通过放下欲望和执着可以消除痛苦,道谛指出通过修行和觉悟可以达到解脱和解放。
4. 中道之道:佛教教导人们走中道之道,即避免极端的执着和放纵。
佛教认为,过度的欲望和放纵会导致痛苦和困扰,而过度的禁欲和苦行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惟独通过平衡和调节,才干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5. 慈悲与智慧:佛教强调慈悲和智慧的重要性。
慈悲是指对一切众生的关爱和怜悯,智慧是指对真理的认识和理解。
佛教认为,惟独通过慈悲和智慧,人们才干真正摆脱痛苦,实现内心的平静和幸福。
总结起来,佛教的人生智慧是通过理解痛苦的本质和原因,放下欲望和执着,走中道之道,培养慈悲和智慧,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佛教教导人们通过修行和觉悟,摆脱轮回的苦难,实现解脱和解放。
这些智慧不仅适合于佛教徒,也可以指导其他人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
鸠摩罗什翻译的经典词语

鸠摩罗什翻译的经典词语鸠摩罗什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翻译家,他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经典的词语,以下是其中的一些:1. 无常:指世间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变化的,常被用于表达无常性和世事变化的真理。
2. 空:指一切现象皆为空性,无实独立存在的本质。
3. 缘起:指一切存在皆因缘聚合而成,没有单独、独立存在的实体。
4. 心如木石:指心思定静如同木头石块,不被外物所动。
5. 智慧:指众生本有的觉悟之性,通过修行可以开启。
6. 平等:指一切众生皆具有相同的佛性,无有高下之分。
7. 语录:指记录大师言行的文字,可以了解大师的思想和教诲。
8. 解脱:指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达到无苦安乐的境界。
9. 烦恼:指众生心中贪嗔痴等不良情绪,是生死轮回的根源。
10. 彼岸:指超越生死轮回的境界,是修行的最终目标。
11. 单位:指众生在轮回中的存在状态,如同一个一个的单位。
12. 出离:指从世俗的执着和烦恼中解脱出来,超越生死轮回。
13. 自在:指众生心中本有的自由之性,通过修行可以显现。
14. 未来:指未来的时间,可以用来表示未来的计划或期望。
15. 实际:指真实的本质或本性,超越一切虚妄和执着。
16. 心心相印:指众生心中相互契合、相互感应的状态,是修行中的一种境界。
17. 究竟:指最终的、最根本的真理或境界,超越一切相对和有限。
18. 想入非非:指心中胡思乱想、虚幻不实的状态,与“心如木石”相对。
19. 爱河:指贪爱、痴迷等不良情绪所形成的业障之河,使众生沉沦于生死轮回之中。
20. 律师:指精通律藏、能为人解惑的僧人或法师。
21. 参观:指实地考察、观察、体验某种事物或环境的行为。
22. 意识:指众生的觉知之性,是认知和体验的主体。
23. 消息:可以表示信息、情报或通讯等含义,也可以指消逝、消失等状态。
24. 世界:指众生所处的现实环境或宇宙万物,也可以表示世界观或对世界的看法。
25. 安宁:指内心平静、安宁的状态,与“烦恼”相对。
空性缘起规律、原理与无明形成规律、原理

一念歇下,则与空无为相应。
初发心即成正觉,亦是此理,虽初发心,但与佛的发心无异。
事上常常相应,久而久之,理上必能到达。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很多时候,有意无意都会与佛相应,只是不知道,所以说道在日用而不知。
如孔子虽然没有真识空性,但是行为上常常能与佛相应,“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修行功夫很高,以致被尊为圣人。若孔子的功夫加上空性之理,必证果无疑了。
寂照禅一开始就说空性之理,深信一切诸法本空,所以修行如虎添翼,与佛并行,常常相应,一念契入,立地成佛。
附空性演化、运算为实有的同能异图,也可称因缘果图:
任意一个念头,都是一法,如果知其本质是空,则不会执为实有,从而不住着;
反之,
任意一个念头,忘失空性,就会执为实有,从而住着。
根本无明的功用就是在任意一法,都加上一个无明的法,如影随形。
理上,任意一个起心动念都知道非实有,本空;
事上,不执一法,无住。
那么就是破无明。
虽然暂未明心见性,但是与佛的行为一致,无异,就是常说的相应。
空性缘起规律、原理与无明的形成规律、原理就相差一个无明,空性缘起任意诸法,都是加上无明,就是无明的形成。这里的无明是一个总称。
空性缘起规律、原理+无明=无明的形成规律、原理。
类似空性缘起诸法用一块透明的玻璃隔上去,那么看到的就是无明的形成规律、原理。
空性能缘起诸法,所以诸法本质是空的,幻有,但是幻有加上无明,就变成实有。
用缘起性空的原理解释生气

用缘起性空的原理解释生气
缘起性空是佛教中的重要理论,它解释了一切现象的起因和无常性。
根据这个原理,生气也是由于种种因缘的缘起而产生的,并且它本身是空性的,没有固定、永恒和独立的存在。
生气常常是由于我们对某种情境或他人的不满、不喜欢或不认同而产生的情绪反应。
这种情绪反应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我们的欲望、执着和期望。
当我们的期望与现实不符时,我们往往会感到失望、愤怒或恼怒。
根据缘起性空的原理,生气并不是自成一体的存在,它是由种种条件和因缘的组合而产生的临时现象。
我们的思维、情绪、身体感受、外界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才使得我们产生生气的感觉和表现。
然而,由于一切现象都是无常的、变化的,包括我们自己的内心和情绪,生气也是如此。
当我们观察生气的过程时,我们会发现它不是一个固定、永恒的实体,而是一个流动、变化的现象。
当我们深入观察并意识到这个真相时,我们会认识到生气的空性,并且不再将其视为固定的自我。
通过理解生气的缘起性空,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和管理我们的情绪。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认识到生气的产生过程,并意识到它的无常性,逐渐减少贪著和执着于生气的情绪反应。
这样,我们可以更加从容和平和地应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
浅析《六祖坛经》中的几个概念

浅析《六祖坛经》中的几个概念《六祖坛经》是禅宗经典之一,记载了禅宗六祖惠能的教诲。
在这部经典中,涉及到了许多禅宗的概念和教义,这些概念对于理解禅宗的核心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六祖坛经》中的几个重要概念进行浅析,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禅宗的教义。
一、菩提心在《六祖坛经》中,菩提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在佛教中,菩提心是指追求觉悟的心,即菩萨心。
在禅宗中,菩提心被视为修行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一切修行的基础。
六祖惠能在经典中指出:“只要你自己的正念不断,你就是菩提;只要你的正念断绝,你就是凡夫。
”这句话告诉我们,菩提心并不是一种高不可攀的境界,而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心灵状态。
只要我们能够保持清醒的觉知,不断地修行,就能够拥有菩提心,实现觉悟。
菩提心在禅宗中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意义,即“大悲菩提心”。
大悲菩提心是指以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帮助他人渡劫解脱。
在《六祖坛经》中,六祖惠能强调了慈悲心的重要性,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句话表达了慈悲心的深刻含义,即菩提心本质上是没有任何执著和執念的,只有不断的修行和慈悲心才能达到菩提的境界。
二、空性在《六祖坛经》中,空性是另一个重要的概念。
空性是禅宗对于世界和众生真实本性的一种解释,也是禅宗对于缘起空性的理解。
在经典中,六祖惠能对于空性的讲解非常深刻,他指出:“心是菩提树,身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这句话表明了空性的观念,即一切现象都是虚妄的,没有固定的实体存在,只有不断地修行,保持清净的心境,才能洞悉空性的真谛。
在禅宗的理论中,空性是觉悟的归宿,也是禅宗修行的目标。
空性的理解能够让人超越对于世俗现象的执著,认识到一切现象的无常和虚幻,从而达到觉悟的境界。
六祖惠能在经典中对于空性的讲解引导人们认识到世界的真实本性,从而摆脱对于世俗现象的执著,实现觉悟。
三、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禅宗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觉悟的根本途径。
对佛教“空”的认识

对佛教“空”的认识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佛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基本思想是“空性是诸法(宇宙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实相,缘起法则起,缘散法则散”。
空,指空之自性,空之真理,有别于“无”,是一种人生价值观,对社会和谐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空性”之理解及哲学意蕴空性,就是依空而显之实行,是宇宙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真是本性。
自认为其说的是一种对人生的态度,是摒弃可感知现象,证悟世界的真相。
从人与自然之问的关系来讲,佛教的空性有“人空”与“法空”二义。
“人空”表示没有一个恒常主宰的自我本体存在,即自我的本体为空。
楞严经指出:“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
”由此可见,自我本身为空,就是拥有“性净明体的真心”。
“法空”则认为,宇宙的一切事物现象其实相为“空性”。
楞严经指出:“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
”即微尘及由微尘构成的宇宙一切事物现象的根本实相皆为空性,由微尘构造得人,其根本实相,同样为空性。
佛教的“认识”分为“现量”和“比量”,现量就是现证现知,比如眼睛看到的,身心领受到的;比量是由推理而知道的,从未知到已知,从因到果,可以推察一切道理。
从现量、比量看一切现象,如人生现象、社会现象、自然现象等等,这一切一切的现象,没有不变的。
人有生、老、病、死,宇宙有成、住、坏、空,事物有兴、衰、成、败,即任何事物都是变化的,没有一个恒常的实体存在,即它的实相(或真相)为空性。
所以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不是恒常实在的实体。
自然界的一切现象事物都随缘生灭。
从存在的实体来讲,也没有个实体的东西,即它的实相(或真相)为空性。
即将佛教的基本教义和理论内化为自己的主体意识,使它在思想上占主导地位,指导自己的人生实践。
佛学的空性原理认为,诸法皆幻,一切事务的自性为空。
解读宗教文化-佛教教义与修行指引

解读宗教文化-佛教教义与修行指引1. 引言佛教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宗教之一,拥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其教义和修行方式对于人们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全面解读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指引,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应用佛教的思想和实践。
2. 佛教基础概述•起源:介绍佛教起源于印度,并逐渐传播到东亚等地区。
•创始人:探讨释迦牟尼如何成为佛陀,并阐述他的生平和思想贡献。
•典籍:介绍佛经、经典以及其他重要的著作,如《金刚经》、《楞严经》等。
3. 佛教核心理念3.1 因果报应•原因与结果:详细阐述因果关系和个人行为对于未来产生的影响。
•善业与恶业:说明善行积累善果,恶行积累恶果的观念。
3.2 生死轮回•生死观:解读佛教对生死的认识,包括轮回、六道等概念。
•解脱与涅槃:讲述解脱和涅槃的含义,以及如何通过修行达到解脱。
3.3 空性与缘起•空性:探讨佛教对世界和自我本质的理解,以空性为核心概念。
•缘起:介绍缘起理论,说明一切现象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4. 佛教修行指引4.1 心灵净化•冥想:介绍不同类型的冥想方法,并阐述冥想在佛教中的作用。
•正念:详细解释正念实践,包括日常生活中如何应用正念。
4.2 善行功德•戒律:解读五戒、十善戒等佛教戒律,说明守戒对于个人修行的重要性。
•布施:讲述布施(施舍)在佛教中的地位和实践方法。
4.3 学习与修行•求知学习:阐述佛教对于智慧和学习的重视,介绍学习佛法的方法。
•禅修:介绍禅修的基本原则和实践方法,以及禅宗在佛教中的地位。
5. 佛教与现代生活5.1 应用佛教哲理•慈悲心:引导读者如何培养慈悲心态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平静与忍耐:探讨平静和忍耐在现代社会应对挑战中的重要作用。
5.2 心灵安定与压力缓解•冥想实践:提供冥想方法,帮助读者减轻压力、放松身心。
•心理调适:介绍佛教对心理健康的关注,给出实际建议。
结论通过本文的解读,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指引,并将其应用到现代生活中。
禅趣人生第二讲:缘起性空

• 重申其旨如下:
• (1)如实空者,真实如如之本体虽能外
现假象,而却一法不立。
• (2)如实不空者,真实如如本体虽一法
不立,而有发生假象之真实种性。
• (附说) 真实如如本体,佛学上通名“真如”。
【见性】
• 见性,即以智证性。其境界有三: • (一)似见性 虽觉诸相如梦如幻,当体即
空,而所见法体,尚为阿赖耶识所蔽,未 与真如相应(神秀四句偈同此境)。
《心经广义》:缘有四种
• (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
缘缘,(四)增上缘。
• 论自动转变之有为法,须四缘具足。心中
先植其因,待诸缘具集而转为现行,此属 因缘。心中之因,等流相续,不被他法压 伏,此属等无间缘。动机一起,牵引意力 缘虑其境,此属所缘动 转变之通例。中有之得生,即循此道。若 论被动转变,只须因缘、增上缘便得。
之起,一一迳由真如本性显现为相,不被 诸识缠缚(六祖大悟后同此境)。
六祖五个【何其】
•何其自性本自清净 •何其自性本不生灭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何其自性本不动摇 •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空】 【性空】
【空】
• 空义大别二类:一曰相对之空,二曰绝对
之空。在八识中对象,以能感觉之部分为 有(如六尘等),不能感觉之部分为空 (即识所不详者)。此从相对上假定之空 也。在法界中对象,以随缘现起种种假法 为幻有,而以假法所依之体性为真空。此 从绝对上体认之空也。
无间缘,可以忏悔法除之。
【十二因缘】
•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
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 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 生缘老死。
• 无明,即不明烦恼本空也。有色相可
感觉者曰色。无色相而但可示意者曰 名。六入,即眼、耳、鼻、舌、身、 意六根。积习能致此身入六道者曰 “有”。生当有佛之世,闻佛说十二 因缘而觉悟者,即入缘觉乘;无佛之 世,若能悟此,则名独觉。证果时, 名辟支佛。(冯达庵大阿阇黎《佛学起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 背景
– 三千大千世界观 – 六根,六尘,六识,五蕴 – 六道轮回 – 十二因缘
• 佛教定义 • 佛之起源 • 烦恼与法宝
佛教的三千大千世界观
• 世界,在空间上说,虚空无尽,世界无尽;在时间说,朔之无始,追 之无终。 • 世界的成住坏劫——成劫是世界组成的时期,住劫是有情众生安住的 时期,坏劫是渐趋破坏的时期,空劫是完全崩溃的时期。崩溃之后, 再入成劫,周而复始。延续无穷。 • 三界以须弥山为中心,总名为一须弥界。这样以须弥山为中心的小世 界并非一个,而是遍存虚空。集一千个这样的小世界,名为小千世界。 集一千个小千世界,名为中千世界。集一千个中千世界,名为大千世 界。因为其中重叠了三个千数,所以称三千大千世界。但三千大千世 界亦非一个,而是无量无数并存于宇宙空间。所以佛经中常说‘十方 微尘世界’,‘十方恒沙世界’。 • 在佛法上,把世界分为有情世间和器世间两种。有情世间,名为正报, 是由业因所感得的正果。指有情——有情识的众生——的肉体和精神 而言。器世间,又名依报,为有情所依,是指山河大地,衣服饮食的 总称而言。 • 有情世间有六道众生,六道是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道,阿修 罗道,天道。六道众生生存于欲,色,无色三界之中。所谓欲界,是 此界众生有睡眠,饮食,男女之欲,故名欲界,色界则无此三欲,惟 有殊胜的形色。无色界不独无三欲,且无任何形色,只有精神的存在。
六根,六尘,六识,五蕴
• 六根,指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个识根(感官器官)。 也就是生理学上的神经官能。眼有视神经,耳有听神经,鼻有 嗅神经,舌有味神经,身有感触神经,意有脑神经,这些都是 心与物的媒介的根本,所以称为六根。 • 尘是指世间一切因缘而产生的事物和法理等等,有动摇、染污 的意思。因为这些不断变化、动摇不停的尘染污了六根。其中: 眼所见者为色尘,耳所听者为声尘,鼻所嗅者为香尘,舌所尝 者为味尘,身所觉者为触尘,意所分别者为法尘。 • 从六根接触六尘而产生的见、闻、嗅、味、觉、思的判别力与 记忆力上说,称为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如果没 有六识而仅有六根与六尘,那就不是活人而是死尸,所以,六 识是六根的操纵者,六根是六识用来接触六尘的工具。为什么 要称为六根清净呢?因为六根是六识的工具,作善作恶,固然 是出于六识的主张,造成善恶行为的事实,却是在于六根的作 用。六根对六尘而产生就是六识。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称 为十八界。 • 五蕴,都是因缘和合的,它们相续不断的生灭,故五蕴的意思 是五种不同的聚合1,色蕴(事物现象),即一切色法之类聚。 2,受蕴,苦、乐、舍、眼触等所生之诸,3,想蕴,眼触等所 生之诸想。4,行蕴,除色、受、想、识外之一切有为法,亦即 意志与心之作用。5,识蕴,即眼识等诸识之各类聚。
六根本烦恼
五戒就是对恶业的。菩萨修这六个科目,忍辱对治嗔恚,精进对治懈怠,禅定对 治散乱,般若对治愚痴。
五戒十善业
常见清静法宝
• 四念处(四念住):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 四正勤:已生之恶令断灭、未生之恶令不生、已生之善令增长、未生 之善令生起。 • 四如意足:欲如意足、精进如意足、念如意足、思惟如意足。 • 菩萨所修的四摄法是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 五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 五力: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 禅观修持的五停心观: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念佛观、数息观 • 六度的正确次序为布施(能度悭吝) ,持戒(能度毁犯),忍辱(能 度瞋恚),精进(以度懈怠),禅定(以度散乱),般若(以度愚 痴)。 • 七觉分:择法觉、精进觉、喜觉、轻安觉、舍觉、定觉、念觉。 • 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 布施的种类有三,是:财施、法施、无畏施
大乘八宗
• • • • • • • • 【天台宗】 【净土宗】 【华严宗】 【法相宗(瑜伽宗、唯识宗)】 【禅宗】 【三论宗(法性宗)】 【密宗】 【律宗】
人生烦恼及八苦
• 人是由【四大(地水火风)】、【五蕴】的假合,故又名为有情众生。 • 六大根本烦恼是指【贪】、【瞋】、【痴】、【慢】、【疑】与【不正见】。 • 人生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 炽盛苦。
佛之起源
• 佛教的两大定律——性空无我与因果循环 •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乔达摩.悉达多),世尊在三千年前,出 现在北印度。 法身佛—— 比卢遮那佛 (自性身) 报身佛 ——卢舍那 (受用身) 化身佛 ——释迦穆尼 (变化身) 「法身」是:【理法】的聚集,「报身」是【智法】的聚集,「应化身」 是【功德法】的聚集。 • 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于蓝毗尼园,佛诞生 • 于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证得圆觉(缘起法),成为佛陀 • 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于拘尸那罗,佛入灭(涅槃),住世七十九 年。 • 曾经为大众讲经说法四十九年。 • 佛入灭后一千年,也就是中国东汉明帝永平十年(西元六十七年), 佛教才正式传入中国。
佛陀十大弟子及遗留“财富”
• • • • • • • • • • 摩诃/大迦叶(头陀第一)——修行 目犍连(神通第一)——身体 富楼那(说法第一)——法则 须菩提(解空第一)——逻辑 舍利弗(智慧第一)——智慧 罗睺罗(密行第一)——谋划 阿难陀(多闻第一)——知识 优婆离(持律第一)——纪律 迦旃延(议论第一)——言辞 阿尼律陀(天眼第一)——观察
性空无我 佛法所说的空是【无自性之义】
因果循环与轮回观
• 世间一切的现象都离开不了轮回循环的道理,宇宙物理的运转是轮回,譬 如春夏秋冬四季的更送,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流转,昼夜六时的交替, 这是时间的轮回,东西南北方位的转换,这里、那里,他方、此处的不同, 是空间的轮回,风起云诵,凝聚成雨,雨水被太阳蒸发成云,云再变成雨, 如此周而复始,这是轮回的现象,开车使用汽油,汽油产生热能,热能变 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以另一种形态散布于空气之中,日久又形成一种燃 料供给使用,这也是一种轮回,又如我们食用蔬菜,经过消化作用,排泄 废物成粪便,粪便再拿来灌溉蔬菜,亦是轮回 • 佛教认为生命轮回的主体是 “阿赖耶识”而轮回趋向的决定是“业力”, 阿赖耶识是生命受生的根本识,既不是灵魂,也不是精神实体,当生命接 触种种境缘后,便产生种种的善恶行为,这些行为后果的种子又回熏于阿 赖耶识,储存于阿赖耶识,当肉体死亡时,阿赖耶识最后离去,而在生命 体投胎转世时,最先投生,因此阿赖耶识是轮回的主体根体,众生每日身、 口、意所造作的行为,有的是善业,有的是恶业,这些业因业缘形成两股 力量,仿佛拔河比赛,如果善业的力量大,就把众生牵引至天、人、阿修 罗三善道去受生。如果是恶业力大,众生就堕入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 去受苦,所以,“业力”是生命轮回的决定因素。
六道轮回
六道(又名六趣、六凡或六道 轮回)是众生轮回之道途。六 道为天人,阿修罗,人,傍生 (畜生),恶鬼,地狱。三恶道: 畜生,恶鬼,地狱 三善道:天人,人,阿修罗 (有时也归在非善道)
四圣出离轮回
“四圣”者:佛、菩萨、辟支佛、 阿罗汉 三藏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 声闻:以四圣谛而超越生死轮 回,以苦谛观为初门 缘觉:以十二因缘而悟透,又 称独觉(辟支佛),以集谛之观
有意识:前五识(五感)+意识(第六识) 无意识:末那识(第七识) +阿赖耶识(第八识)
• • 组成世界的四大元素地、水、火、风本身没有不变的实体,都是因缘 和合而成,虚(假)而不实的。换言之一切事物的本质,没有一种是 永久不变的。事物的自性虽空,而产生这些事物的因缘关系却是存在 的。是缘起性空的,离开缘起,就没有宇宙,没有人生,没有生灭。 人也是,属于众缘形成的感知能量,其中没有任何‘固定不变’的自 性,‘无自性’就是‘无性’,‘空性’。 • 甚深空义,要在五蕴(物质与精神)中去照见(观察): 1. 从时间上竖观一切法的前后延续,得出“诸行无常”的结论。诸行 无常是指一切法永恒地处于瞬息万变、迁流不息地状态中。这一变化 不居的无常观,世俗上虽然也有许多人能够觉察到,但是他们不能于 中照见空性,于变化不居的暂时存在里,见什么爱什么,见什么执什 么。只有大智慧的人,才能透过息息流变的事物现象,于万化纷纭、 生灭宛然中,窥见事物的本体是空无自性。 2. 从空间上横观一切法互相依赖,得出“诸法无我”的结论。关于 “我”的概念,印度学者认为“我”以主宰为义,能自主自在地支配 一切。具有大智慧的人,观察一切事物,小自微尘的微观世界,大至 宇宙的宏观世界,都是种种因缘和合的现象,都是“此有则彼有,此 无则彼无”的互相依赖关系。没有“小而无内”,“大而无外”的独 存实体,显示了一切法空义。 3. 从事物的事相上直观一切法当体即空,得出“涅槃寂静”的结论。 宇宙间一切事物,虽有千差万别,百态千姿,都不过是缘起的幻相。 究其实质,缘起故无自性,无自性故空,空故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故 本来寂,自性涅槃。
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四圣谛 (苦集灭道)及十二因缘
八不缘起是指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
基础定义 • 什么是‘佛’? 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它是‘智慧、觉悟’的意思;本体 是智慧,作用是觉悟。 具足佛身(法身-自性、报身-菩萨相、应化身-肉身)、佛德 (智德,指佛的智慧圆满;断德,指佛能断尽一切烦恼惑业; 恩德,指佛有救度众生的大愿大能)的一切诸佛,才是真实的 佛宝。一切诸佛,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及东南西北、四 维、上下等十方成就圆满佛道的佛陀。佛陀,意为觉悟者,简 称“佛”。 佛陀的法身即是诸法的自性。佛陀说:「见【缘起】即见法, 见法即见【佛】。」 • 什么是‘佛法’? 成佛的方法, 以经、律、论-三藏为代表。佛法称为内学,其原 理就是《华严经》说的: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戒律是 佛法之根本。 以三十七支人道的修行方法作前项清静法宝,以八万四千法门 为调伏众生的甘露法药。 • 什么是‘佛教’? 佛陀所创所传宗教为佛教。 • 什么是“三宝”? 佛、法、僧,佛陀是医生、佛法是药、僧众是护士。
西方极乐世界三圣——阿弥陀三尊,阿弥陀佛、观 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