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红外感应原理知识

合集下载

红外线感应工作原理

红外线感应工作原理

红外线感应工作原理红外线感应技术是一种常见的非接触式感应技术,广泛应用于安防、自动化控制以及电子产品中。

它通过感应人体活动所产生的红外线辐射来实现自动化控制和侦测。

一、红外线的概念与特性红外线是电磁波的一种,波长长于可见光,频率低于红色光线。

它在可见光谱的红色一侧,故被称为"红外线"。

红外线具有以下特性:1. 红外线可以穿透一些透明物体,如玻璃和塑料;2. 红外线可以通过大气层传递,在室外使用也是可行的;3. 红外线的辐射能量不足以对人体或大多数物体造成伤害。

二、红外线感应原理红外线感应技术一般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

主动式红外线感应技术是通过发射红外线光束并检测其是否被遮挡来实现,通常应用于测距和避障等功能。

被动式红外线感应技术是通过感应人体活动所产生的红外线辐射来实现,广泛应用于人体感应报警系统和自动照明系统等。

被动式红外线感应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1. 红外线感应传感器:感应器内部装有红外线探测器,它能够感应到人体所产生的红外线辐射。

2. 探测范围的设定:感应器可以根据需要设定感应范围,通常通过调节感应器的焦点来改变感应范围。

3. 红外线辐射检测:当有人或物体进入感应器的监测范围内时,感应器会检测到红外线辐射的变化,并通过内部的电路进行处理。

4. 信号输出:根据感应器的设计,当检测到红外线辐射变化时,感应器会输出一个信号,常见的有开关信号、电压信号或频率信号。

5. 控制应用:通过接受感应器的信号,控制相应的设备或系统进行操作,比如报警、开关灯等。

三、红外线感应技术的应用1. 安防领域:红外线感应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家庭和商业建筑的入侵报警系统中。

当有人进入被保护区域时,红外线感应器会感应到人体的热辐射并触发报警装置。

2. 自动照明系统:红外线感应技术还可以应用于自动照明系统中。

当有人接近时,感应器检测到红外线信号变化,触发灯光自动亮起,从而提高照明效果和节约能源。

3. 自动化控制:红外线感应技术也可以用于家居自动化控制系统,如自动开启门窗、自动调节空调温度等。

红外感应的原理

红外感应的原理

红外感应的原理
红外感应是一种通过红外线来判断物体是否存在的感应技术。

其原理是:当人或物体进入感应区时,感应区的红外线被反射,
根据反射的光的强弱来判断是否有物体进入感应区,从而达到判
断物体存在的目的。

当人或物体进入红外线反射范围内时,红外线被反射到接收
器上,接收器再将此信息送到微处理器进行分析,从而判断出物
体是否存在。

红外线是一种可见光。

它是由三个基本颜色组成:红、橙、黄、绿。

不同颜色的光线被吸收或发射后,形成的颜色不同,而
产生不同的光强变化。

通过对红外线的研究发现:红外光是一种
不可见光,波长介于可见光与红外线之间。

在所有可见光中,只
有红外线可以穿过人体组织。

人体组织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子和空
气分子。

当人或物体进入人体时,这些分子会发生震动并产生热量,同时将能量传递给人体组织中的细胞。

由于人或物体发射出
来的能量与它所含水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比例有关,因此就产
生了热量。

人或物体表面温度越高,其红外辐射能量就越强。

—— 1 —1 —。

红外线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红外线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红外线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红外线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感知红外线辐射并将其转化成电信号的设备。

它广泛应用于无人机导航、安防系统、人体检测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红外线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一、工作原理红外线传感器基于材料的电磁特性,利用红外线辐射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对红外线的探测。

其工作原理主要涉及热辐射、红外敏感材料和电信号转化。

1. 热辐射物体的热辐射是指在一定温度下,物体所发出的能量辐射。

根据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热辐射功率与物体的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因此,通过测量红外线接收器接收到的热辐射功率,可以间接测量物体的温度.2. 红外敏感材料红外线传感器的核心部件是红外敏感材料,其具有较高的红外辐射吸收能力。

常见的红外敏感材料有硫化镉、硫化铟等。

这些材料能够将红外辐射吸收后,产生电荷分离,并产生相应的电信号。

3. 电信号转化红外敏感材料吸收红外辐射后,会产生电信号。

这些电信号通过传感器内部的电路进行放大和过滤,然后转化成可以被控制器或处理器读取的电压信号。

控制器或处理器通过读取电压信号的大小,可以判断红外线的强度,从而实现对物体的探测。

二、应用领域1. 无人机导航红外线传感器在无人机导航中起到关键作用。

通过安装红外线传感器,无人机可以准确感知周围的障碍物、地形变化等,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控制系统,以实现自主飞行和避障。

2. 安防系统红外线传感器被广泛应用于安防系统中,用于检测人体的活动。

当有人进入安装有红外线传感器的区域时,传感器会感知到人体发出的红外辐射,从而触发报警系统。

这种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安防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温度测量红外线传感器还可以用于非接触式温度测量。

由于红外辐射与物体温度相关,所以通过测量红外线辐射能量的大小,可以获得物体的表面温度。

这种测量方式非常适用于高温或无法直接接触的环境,例如火山喷发监测、工业生产等领域。

4. 自动化控制红外线传感器也被广泛应用于自动化控制系统中,例如自动门、自动马桶等。

红外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红外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红外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红外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①红外辐射属于电磁波谱一部分波长范围覆盖0.75至1000微米之间自然界中所有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物体都会发出红外线;
②红外传感器设计原理基于对这一不可见光谱段能量检测与转换利用半导体材料光电效应将接收到红外辐射转变为电信号输出;
③典型应用领域包括温度测量非接触式开关气体分析安防监控等领域通过感知环境中红外辐射变化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控制;
④热释电型红外传感器依靠温度变化产生电动势工作时需保持器件自身温度恒定当外界红外辐射引起局部温升时产生电流;
⑤光电导型器件如硫化铅锑化铟等材料在红外光照射下导电率发生变化由此导致电路中电流或电压波动用于检测辐射强度;
⑥光伏型红外探测器内部形成PN结当入射红外光子能量大于等于禁带宽度时激发电子跃迁产生光生载流子形成短路电流;
⑦热敏电阻热电偶等基于温度敏感元件在受到红外辐射加热后电阻值或热电动势发生变化原理制成适用于低成本场合;
⑧集成电路形式将敏感元件信号处理放大电路集成于一体简化外部连接提高稳定性常见于消费电子产品中;
⑨应用实例中红外测温枪通过接收人体发射红外辐射计算出表面温度无需接触即可快速筛查发热个体适用于公共卫生防疫;
⑩红外遥控器与接收模块组合实现远距离无线控制家电设备利用编码调制技术发送指令序列由接收端解码执行对应操作;
⑪工业生产线上在线检测装置利用红外传感器监测产品表面温度变化判断固化程度调整工艺参数提高产品质量一致性;
⑫安防系统中被动红外探测器安装于门窗等易入侵位置监测是否有移动热源进入设定警戒区触发报警提醒注意安全。

红外线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红外线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红外线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红外线传感器是一种常见的电子设备,用于检测和感应周围环境中的红外线信号。

它广泛应用于安防系统、自动化控制、家用电器、机器人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红外线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一、红外线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红外线是一种电磁波,其波长范围大致在0.75至1000微米之间。

红外线传感器利用物体在特定波长范围内的热辐射来感知物体的存在和位置。

一般来说,红外线传感器包括发射器和接收器两部分。

1. 发射器:发射器通常使用红外二极管,以频率为大约38kHz的脉冲信号作为源发射红外线。

红外线发射器将电能转化为红外线能量,并向周围环境发射红外线信号。

2. 接收器:接收器通常使用光电二极管或红外线传感器芯片,用于接收从物体反射回来的红外线信号。

当红外线信号照射到接收器上时,光电二极管或红外线传感器芯片将其转换为电能信号。

二、红外线传感器的工作过程红外线传感器的工作过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步骤:1. 发射红外线信号:红外线传感器中的发射器产生一个特定频率的脉冲信号,将电能转化为红外线信号。

这些红外线信号以一定的范围散射到周围环境中。

2. 接收红外线信号:接收器接收周围环境中反射回来的红外线信号。

当有物体进入传感器的感应范围内时,物体会反射一部分红外线信号,并被接收器接收到。

3. 转换为电信号:接收器中的光电二极管或红外线传感器芯片将接收到的红外线信号转换为相应的电信号。

信号的强度和频率将被转化为电压或频率的变化。

4. 预处理和信号处理:接收到的电信号将进一步进行预处理,如放大、滤波和去噪。

然后,信号经过处理电路进行分析和解码。

5. 结果输出:最终,红外线传感器将根据所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输出。

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输出信号可以是模拟信号或数字信号。

三、红外线传感器的应用领域红外线传感器凭借其便捷、高效和可靠的特性,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1. 安防系统:红外线传感器被广泛应用于安防系统,用于检测人体或其他物体的存在。

红外传感器的原理

红外传感器的原理

红外传感器的原理
一、红外传感器的原理
1、什么是红外传感器
红外传感器是一种利用“热”原理,能够检测周围环境中物体温度和红外能量的传感器。

它能够清楚地探测到温度和红外辐射,通常用于各种机器人和导航系统。

2、红外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红外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灵敏度,能够有效地检测到周围环境中物体的温度和红外辐射。

红外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物体中的温度和红外辐射被探测器感应,然后转换成电信号输出,最终根据电信号的强弱来处理外部环境的信息。

3、红外传感器的特点
红外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可以探测到物体的温度和红外辐射,并能够精确地检测到小变化的温度。

另外,红外传感器可以用于夜晚的环境检测,因为它可以检测到红外辐射,而不受光强度的影响。

此外,由于红外传感器具有低功耗、精确度高、安装方便等优点,多用于飞行器、机器人、工业自动化系统等的环境检测和导航系统。

4、红外传感器的应用
红外传感器的主要应用领域有:
(1)飞行器环境检测:利用红外传感器能够准确地检测到周围环境的热源,从而控制飞行器的安全性和性能。

(2)机器人环境检测:利用红外传感器能够准确地检测到周围
环境中物体的温度和红外辐射,有效地为机器人的行为提供参考。

(3)导航系统:红外传感器能够检测到红外辐射,多用于夜间的导航系统,以便有效地定位和跟踪。

红外线传感器工作原理

红外线传感器工作原理

红外线传感器工作原理红外线传感器是一种常见的电子元件,广泛应用于安防、智能家居、机器人等领域。

它通过感知和接收红外线辐射来实现物体检测和距离测量。

本文将介绍红外线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一、红外线的概述红外线是一种电磁辐射,它的波长范围在可见光和微波之间。

与可见光不同,人眼无法直接感知红外线,但它的能量仍然可以被物体吸收和辐射。

红外线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穿透透明材料如玻璃和塑料。

二、红外线传感器的组成红外线传感器通常由发射器和接收器两部分组成。

发射器负责发射红外线辐射,而接收器则接收这些辐射并进行信号处理。

1. 发射器红外线传感器的发射器通常由红外发光二极管(IR LED)构成。

当发射器受到电流驱动时,它会发出红外线信号,并将其辐射到周围环境中。

2. 接收器红外线传感器的接收器通常由一种叫做红外光敏二极管(IR photodiode)的元件构成。

接收器对红外线辐射非常敏感,当接收到红外线信号时,会产生电流变化的响应。

这个电流变化可以被放大和处理,以产生与探测目标相关的输出信号。

三、红外线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红外线传感器利用物体对红外线的吸收和辐射特性来实现目标检测和测量。

接下来将详细介绍红外线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1. 目标检测当发射器发出红外线信号后,这些信号会被周围的物体吸收或反射。

如果有目标物体出现在传感器的感知范围内,该物体会吸收或反射一部分红外线信号,并将其反射回传感器面前的接收器。

2. 信号检测接收器接收到反射回来的红外线信号后,会产生一个电流变化的响应。

这个响应可以通过电路放大,并经过滤波和去噪等处理,以消除干扰。

3. 信号处理经过电路处理后的信号,可以被转换为数字信号或模拟信号,用于接收到的红外线信号的解析和输出。

这样,我们可以获得与目标物体相关的信息,如距离、位置等。

四、红外线传感器的应用红外线传感器由于其灵敏度高、反应速度快、成本低等优点,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完整版)红外感应原理知识

(完整版)红外感应原理知识

红外感应原理知识所谓的红外感应开关, 只是利用了人眼看不到的红外线来感应物体的, 感应开关的核心元器件就是红外反射传感器了。

红外反射传感器包括一个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和一个红外线光敏二极管, 它们两个都朝着一个方向, 被封装在一个塑料外壳里。

使用的时候, 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点亮, 发出一道人眼看不见的红外光。

如果传感器的前方没有物体, 那么这道红外光就以每秒299792458 米的速度(光速)消散在宇宙空间。

但如果传感器前方有不透明的物体时, 红外光就会被反射回来, 照在自己也照在旁边的红外线光敏二极管身上。

红外线光敏二极管收到红外光时, 其输出引脚的电阻值就会产生变化。

判断红外线光敏二极管的阻值变化, 就可以感应前方物体, 控制电器开关了。

红外线供应网下图主要原理把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以某一频率进行调制, 即让它以一定的频率闪烁。

在红外线光敏二极管一端则设计一个电路, 让接收端可以筛选出这一频率的红外光源。

因为环境里的红外光要么是没有频率的, 要么就是有着自己固定的频率。

像收音机一样, 传感器只要以自己的频率发射, 再以自己的频率接收就可以过滤其他频率光源的干扰了, 而且由于接收管胶体也对可见光的波段光源进行过滤, 所以在室内使用的情况下是没有问题的。

不过, 当强光照进室内, 感应开关受强光的影响而处在不稳定的状态, 自行的开关, 或是对反射物体没有反应。

家里常用的电视机红外线遥控器也会让感应开关失灵。

即使把它放在阴暗的角落也会出现一个讨厌的问题, 当反射物体处在某一个临界距离时, 感应开关就会不断的开关, 继电器的吸合很快, 好像一台电报机。

这是因为反射物体正好处在了感应区的临界点上, 也就是“感应到”和“感应不到”的分界线上, 物体微微靠近或离开就会产生开关状态的改变。

所以一般现都会通过单片机对光干扰进行软件上的处理, 而且电路比用硬件来做简单得多。

具体电路如下所示:对于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1.如何去除环境光的干扰?与之前的硬件调制解调的方式不同, 在使用ADC 功能之后, 另一种解决方案会让测试更有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如何去除环境光的干扰?
与之前的硬件调制解调的方式不同,在使用ADC功能之后,另一种解决方案会让测试更有效率。那就是使用双重检测的方法,前提条件是单片机可以控制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开关。首先大家要制作ADC功能可以读出接在ADC接口上电压的模拟量,数值从0到255(十进制)。红外光敏二极管接收的红外光线强时,ADC读出的数值就大,反之就小。我们要做的就是控制红外发光二极管在发光时读一次ADC的数值,然后再让红外发光二极管熄灭,再读一次ADC的数值。我们先假设没有其他红外光源的干扰,当红外发光二极管熄灭时,红外光敏二极管应该检测不到光源,ADC读出的数值也应该为0;当红外发光二极管点亮,且没有反射物理时,ADC读出的值也应该很小,接近于为0;当有反射物理时,红外光敏二极管检测到光源,ADC读出的数值会变大。如果存在其他光源的干扰,那么当红外发光二极管熄灭时也会读到较大的数值,双重检测读出的数值的差距越大,表示干扰光源越弱,反之则越强。我们通过这种双重检测就可以判断接收到的红外光是不是发射端发出来的了,两次检测的数值之差就是我们需要的最终数值。最终数值将参与下面的算法处理,也是我们判断、处理的关键数据。单片机需要控制红外发光二极管高速开关,以便更快的采集数据。
红外感应原理知识
所谓的红外感应开关,只是利用了人眼看不到的红外线来感应物体的,感应开关的核心元器件就是红外反射传感器了。红外反射传感器包括一个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和一个红外线光敏二极管,它们两个都朝着一个方向,被封装在一个塑料外壳里。使用的时候,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点亮,发出一道人眼看不见的红外光。如果传感器的前方没有物体,那么这道红外光就以每秒299792458米的速度(光速)消散在宇宙空间。但如果传感器前方有不透明的物体时,红外光就会被反射回来,照在自己也照在旁边的红外线光敏二极管身上。红外线光敏二极管收到红外光时,其输出引脚的电阻值就会产生变化。判断红外线光敏二极管的阻值变化,就可以感应前方物体,控制电器开关了。红外线供应网
之差。最终数值也是一个从0到255之间不断变化的变量,反射物理离传感器越近,“最终数值”就越大。
如果我们在程序里设置当“最终数值”大于某一值时(例如200)就触发开关,小于这一值时就关断开
关。这样编程的效果就是单一临界点的不稳定开关,单片机既然都可以模仿不稳定的开关,自然也很容
易创造稳定的开关了!只要写一下程序的设置就可以很轻松的让它变得稳定。双临界点的设计只需要两
下图主要原理把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以某一频率进行调制,即让它以一定的频率闪烁。在红外线光敏二极管一端则设计一个电路,让接收端可以筛选出这一频率的红外光源。因为环境里的红外光要么是没有频率的,要么就是有着自己固定的频率。像收音机一样,传感器只要以自己的频率发射,再以自己的频率接收就可以过滤其他频率光源的干扰了,而且由于接收管胶体也对可见光的波段光源进行过滤,所以在室内使用的情况下是没有问题的。
RAM_H = Read_ADC; //读出LED亮时ADC端口的值
RAM_L = Read_ADC; //读出LED灭时ADC端口的值
程中可以根据应用的需要修改双临界点的两个数值。比如做自动手龙头,手的移动范围较大,所以应该
留出较大的活动区域。如果是做自动寻迹小车的传感器,则可以用较小的活动区域,甚至改用单临界点
来实现。双临界点的设计是有启发性的,你可以利用此设计来做更多的事情,或者用在其他传感器的稳
定性设计之中பைடு நூலகம்如下图所示:
3.如何增加感应的成功率和可靠性?
最终数值=红外发光二极管点亮时ADC读出的数值-红外发光二极管熄灭时ADC读出的数值
2.如何解决临界点的感应波动问题?
微微向前一点就触发,微微向后一点就关断,这是临界点问题的困扰。问题的根源在于触发的临界点和
关断的临界点是同一个距离。只要在基于单片机系统中把这两个临界点分开,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我们知道了,单片机需要处理的数据是“最终数值”,它是红外发光二极管开、关状态时ADC读出的数值
“最终数值”处理和双临界点设计都可以增加系统的稳定性,可以如果检测出错、或者出现误差,在多
次数据采集中出现几次失败和误差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如果这些误差左右了开关的状态,给采集到的数据把关。一旦出现错误就放弃当前的数据,重新采集,这种设计就是一种冗余。所以设计了一段循环检测语句,连续20次检测和判断采集到的数据,如果20次中有1次误差就马上放弃当前的所有数据,重新检测。连续20次检测已经算是很稳定的了,当然你也可以为了更稳定而改用连续50次、100次的检测,但是系统的反应速度会慢,灵敏度下降。灵敏度和稳定度之间的矛盾是刚性的,在实际测试中找到适合目标系统的检测次数就可以了。“最终数值”、双临界点和20次连续检测听上去好像是很复杂的事情,可是在程序里面却是很简单的几条语句。设计的重点不在于程序的复杂性,而是整个系统的设计思路。下面列出一段关键程序部分与大家分享,这个简单的程序包含了以上讲到的3种抗干扰设计。
不过,当强光照进室内,感应开关受强光的影响而处在不稳定的状态,自行的开关,或是对反射物体没有反应。家里常用的电视机红外线遥控器也会让感应开关失灵。即使把它放在阴暗的角落也会出现一个讨厌的问题,当反射物体处在某一个临界距离时,感应开关就会不断的开关,继电器的吸合很快,好像一台电报机。这是因为反射物体正好处在了感应区的临界点上,也就是“感应到”和“感应不到”的分界线上,物体微微靠近或离开就会产生开关状态的改变。所以一般现都会通过单片机对光干扰进行软件上的处理,而且电路比用硬件来做简单得多。具体电路如下所示:
个数值的条件判断:当“最终数值”大于某一值时(例如200)就触发开关,当“最终数值”小于另一
个数值时(例如150)就关断开关。这样一来,在150和200之间就会创建一块中间区域。当反射物理
在这个区域前后移动时,开关仍保持其原来的状态,或判断、或触发。这种双临界点的设计,其实是给
反射物体一个活动空间,对反射物体的稳定性要求降低了,系统状态就自然稳定了下来。在实际调试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