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 诗圣杜甫

合集下载

大学语文杜甫 课件

大学语文杜甫 课件
,并简要说明理由。
• 是“湿”和“寒”。一“湿”一“寒”可触可感, 形象生动,表现了妻子望月之久,忆夫之深。“湿 ”和“寒的表象是诗人的想象和联想,其实是写诗 人看月之久,忆妻之深的痛苦现实。明写妻子思夫 之深,暗写杜甫思妻之切。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一联的关键词是什么? 和诗歌中那一个词对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朱德对杜甫的评价: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杜甫(712~770), 字子美,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世称杜拾遗、杜工部。
• 壮游时期(712—745)(35岁前) • 困守长安(746—755)(35岁—44岁) • 陷贼与为官(756—759)(45—48岁) • 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8—59岁)
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渴望和平的生活,包含战乱之中广大 人民的共同心声。
“独看”和“双照”是这首诗的诗眼,是最能体现主旨 的关键词。
本诗只写个人的遭遇与亲人的离散之痛, 对吗?
• 诗中所写的个人于亲人离散的痛苦深刻地反映 了安史之乱中人民的悲苦生活。其中写夫妇、父子 之爱已与忧国忧民、悯时伤乱之情融为一体,这就 是文学的典型性。
从诗歌可以看到,在家里的不仅有妻子,还 有儿女。为什么作者却说是闺中“独”看呢

• 明确: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 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 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 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有人说这一联中有两个 字用得格外形象生动,含蓄凝练,你认为是哪两个字
诗写离乱中两地相思,构思 新奇,情真意切,明白如话,深 婉动人,真可谓天下第一等情诗 。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大学语文18诗圣杜甫

大学语文18诗圣杜甫

• 丽人行
•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 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 •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 “先帝侍女八千人”以下六句,笔势
又一转折,思想又回到五十年前。回忆开
元初年,唐玄宗亲自建立了教坊和梨园,
亲选乐工,亲教法曲,促成了唐代歌舞艺 术的空前繁荣。
• “金粟堆南木已拱”以下六句,是全 诗的尾声。诗人接着上段深沉的感慨,说 玄宗已死了六年,在他那金粟山上的陵墓 上,树已够双手拱抱了。而自己这个玄宗 时代的小臣,却流落在这个草木萧条的白 帝城里。
大学语文18讲
诗圣杜甫
•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 人,后徙河南巩县。
•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 白合称“李杜”。
•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 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 先天元年,公元712年,杜甫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 • 开元三年,公元715年,四岁。至郾城,观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 •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十四岁。壮游诗曰:
杜甫写给李白的诗
《赠李白》(五古) 《赠李白》(七绝) 《春日忆李白》 《冬日有怀李白》 《梦李白二首》 《饮中八仙歌》 《天末怀李白》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 《不见》 《昔游》 《遣怀》

诗圣杜甫的生平

诗圣杜甫的生平

诗圣杜甫的生平公元712年壬子年杜甫降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南瑶湾村。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是北方的大士族。

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

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

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

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开元十九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

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

开元二十三年735,回故乡参加“乡贡”。

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

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载744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

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

过了4年,秋天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

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乾元二年759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

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

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

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广德二年760春,严武再镇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将近两年。

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

不久杜甫又辞了职。

这五、六年间,杜甫寄人篱下,生活依然很苦,他说:“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狂夫》“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

【大学语文】杜甫

【大学语文】杜甫
杜甫名诗欣赏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 万丈长。”
白居易:“杜诗贯穿古今, 尽工尽善,殆过于李。” 鲁迅:“杜甫是中华民族的 脊梁!” 杜甫——“诗圣” 杜甫的诗——“诗史”



一、杜甫的生平与思想
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今 河南巩义人,是初唐有名诗人杜 审言的孙子 。早年漫游南北各地, 途中结识了李白等许多朋友。曾 两次去京城长安赶考,都没有考 中。 杜甫一生有很大的抱负,可 惜没有机会实现。他曾经当过左 拾遗,在皇帝身边工作,不久便 因为仗义直言,触怒了皇帝,被 免除了官职。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
“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 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从联句的对 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 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 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 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

李白和杜甫
《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 飘然思不群。
闻一多称之为“中国文
学史上最伟大的两次会 面之一。” 郭沫若称之为“诗歌史 上的双子星座。”
李白和杜甫
李白的诗歌中跟杜甫有关的有4首。 《沙丘城下寄杜甫》:“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 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临别,李白赠杜甫《鲁郡东石门送杜甫 》: 醉别 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 杯! 《戏赠杜甫》: 饮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登高》的文法
抒情则有纵的时间的着笔,写“常做客”的追忆; 也有横的空间的落墨,写“万里”行程后的“独登 台”。从一生飘泊,写到余魂残骨的飘零,最后将 时世艰难归结为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错综复杂手 法的运用,把诗人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苍凉,表 现得沉郁而悲壮。 明代胡应麟《诗薮》说,全诗“五十六字,如海 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 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 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 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大学语文诗歌篇 6. 赠卫八处士

大学语文诗歌篇 6. 赠卫八处士


别后再难会面,蕴含着深深的感慨。为什么会面如此之难
呢?这和我们平常所经历的与朋友离别有何不同?结合时

代背景谈谈自己的理解。
中国传 统
陆 文本欣赏之——“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是何夕,共此灯烛光”
思考:参星和商星有什么特点?诗人有何喜?有何悲?
参宿在西,心宿在东, 二者在星空中东升西沉, 从不同时出现。
赠卫八处士
(唐)杜甫
中国 传统
在你心中,杜甫是什么样子的?
诗圣
诗史
伟大
忧国忧民
现实主义
沉郁顿挫 天漂真 泊
仕途不顺 多情
BBC这部纪录片以“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来称 呼杜甫,并且在片中也将杜甫与但丁、莎士比 亚置于同等地位。 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西方文化 对杜甫的一种认知。
这与中国以及东方文化对杜甫的印象是基本 一致的。
台湾诗人席慕容的离别名诗《渡口》最末 两句:“而明日,明日又隔天涯”,似化自 本句。
柒 课堂拓展1
杜工部被后人上他徽号叫做“诗圣”。诗怎么样才算“圣”,标准很
难确定,我们也不必轻轻附和。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
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
他表情的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最深处,能将他全部完全反映不
——《壮游》
2.困守长安十年时期(35—44岁)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贰 杜甫生平的几个阶段
陆 文本欣赏之——“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男女忽成行。”

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诗圣杜甫课件

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诗圣杜甫课件
•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 •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 困守长安时期(746-755)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 • 赴长安应试
上欲广求天下之士,命通一艺以上皆诣京师。 野无遗贤 • 投赠干谒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 • 献三篇《大礼赋》 • 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XXX。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 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 迁家鄜州 • 灵武投效 • 陷贼居京 • 奔赴凤翔 • 拜左拾遗 • 贬华州司功参军 • 弃官
➢ 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身经离乱的杜甫,对现实的理解更加深刻,诗 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到达了新的高度。
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二百多首诗篇,大部分是 杜诗中的杰作。如《春望》《月夜》《哀江头》 《悲陈陶》《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 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三吏”“三别”) 等不朽的史诗,从诗人浸满忧患的笔下不绝涌出。
“诗圣”杜甫
杜甫没有做过大官,也没有建功立业,但他在 格方面超凡人圣,到达了后人公认的圣贤的高度。
战血流仍旧,军声动至今。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 困守长安时期(746-755)
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诗一百余首,其中《兵车 行》《美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是 不朽的名篇。
主要特征: 严肃的写实精神; 在忠诚于唐王朝和君主的前提下,对统治集团 中的腐朽现象给予严厉的批评; 对民生疾苦的深厚同情; 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深沉忧念。

诗圣杜甫

诗圣杜甫

赏析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 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 “八 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 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 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 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蜀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相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自问自答 点明地点

描述景象 凄凉冷落

称赞业绩 表达仰慕

壮志未酬 痛苦伤感
艺术特色
1、情景交融 2、起承转合,笔路清晰,结构严谨 3、以动衬静 4、借古抒怀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碧草春色,黄鹂好
音,入一自字、空字,
便凄清之极。
——《杜诗解》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
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
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
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见满院萋萋碧草, 却觉寂寞之心难言
天下计——推崇其匡时雄略 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 雄才大略和生平业绩 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 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 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 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 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 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 军山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
禅匡济艰危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

杜甫的简介和生平经历

杜甫的简介和生平经历

杜甫的简介和生平经历杜甫被誉为唐代文学的巨匠之一,他的诗歌浪漫、真挚、豪放,影响深远。

本文将对杜甫的简介和生平经历展开介绍。

一、杜甫的简介杜甫,字子美,号称“杜工部”,唐代伟大的诗人。

他生于贞元十八年(712年),卒于建中三年(770年),享年58岁。

杜甫是唐代末期著名的“诗人三杜”之一,他和杜牧、杜审言并称为“诗圣三杜”。

杜甫一生著书立说不少,他的代表性作品有《春夜喜雨》,《登高》,《范成大卿曹参陈情守岁》等。

这些诗句不仅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也蕴含了杜甫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特见解和感悟。

二、杜甫的生平经历1.早年生活杜甫生于河南巩县(今属河南省新乡市),父亲杜秀才是一位保持贫穷的读书人。

杜甫小时候聪明好学,十分喜欢读书。

在他幼年时期,中国正处于“贞元之治”时期,社会治安稳定,文化风尚盛行,这为杜甫未来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文学入门公元730年,杜甫赴郑州,在邵仙公的庇护下开始学习诗歌,并开始撰写自己的第一篇诗作《哀江头》、《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两年后,他移居洛阳,开始与王之涣等唐代文学巨匠交往,并广泛接触唐代各种艺术和文化。

3.遭遇生活困境公元744年, 唐朝进入安史之乱的动荡时期,杜甫偕妻子和儿女,逃难至荆州。

在这段时间里,他的家庭陷入了贫困和生活困境,他和家人多次流浪无依、无食可口。

这段经历让他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民生困难,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

4.投身官场公元756年,杜甫被任命为河南府的尉(即士县令),开始正式投身官场;后他还在梓州和西川担任推官和司录参军等职务。

在这段时间里,他深深认识到文学与政治的互动关系和对国家、民族的责任。

因此,他更加全面地关注社会问题和国家发展,他的《新婚别》、《北征》、《兵车行》等作品,都写出了他对国家、民族、人民的深深关心。

5.为文化艺术事业奔走公元768年,杜甫得知当时的宰相杜佑奉命巡视江淮地区,于是写下了《襄阳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表达对其的感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圣杜甫的年华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 (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 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 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 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 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 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 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李杜”。
凄惨的收场
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 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 堂,世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两年后,离开奉节县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 流离。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诗 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在他最后漂泊 西南的十一年间,他虽过着“生涯似众人” 的生活,但却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岁晏 行》等一千多首诗。 杜甫的诗都收集在《杜 工部集》中。诗风基本沉郁顿挫。
个人最喜欢的作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度江 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 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 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 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 恶卧踏里裂。床床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 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词&创作风格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 “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 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 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 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 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 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 人格高尚, 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 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 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 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 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 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 底波澜。
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 甫为杜预二十世孙)。曾祖父杜依艺曾任巩令一职。祖父是初唐 诗人杜审言官至膳部员外郎且有自己的自传。父亲杜闲有奉天令 一职。青年时期,杜甫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 并两次会见李白,共同谈论诗,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三十五岁 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 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安禄山与史思明)爆 发后,他流亡颠沛,竟被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 二年(公元759年),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 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kuí )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 贫病而卒。杜甫死后,按其遗愿.,和其祖父同归葬在洛阳市东约 23公里的偃师县杜楼村。
也许只有经过困苦才能有所成就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值安史 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 《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 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 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 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 的热情。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 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 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 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 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 将其修订脱稿。“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乾元二年(公 元759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 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 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 (今甘肃省天水一带)。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 首。

生 平
二 成 就
三 吐 槽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经历了唐代的由 盛到衰的过程。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 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故他的诗被称作“诗史”。杜甫与李白合 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 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汉族,中国唐朝襄州襄阳人,是大诗人杜 甫的祖父。 所以杜甫祖籍襄阳。师出名门啊。
与名气不符的一生
杜甫在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至乾元二 年(公元759年)秋,任华州司功参军。杜甫原在朝中 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 (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 考课等事。杜甫又被尊称为“诗圣”,与“诗仙” 李白并称“大李杜”。他所写的诗,被人称为“诗 史”。 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 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 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 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 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文艺青年
占卜师杜甫
个人认为网友在疯转杜甫很忙图片的 同时,也请考虑到杜甫在文学上的身 份与地位,正所谓娱乐要有一定的尺 度,恶搞也需要看对象,网友们应当 尊重传统文化。杜甫的地位是毋庸置 疑的,娱乐是有限度的,还是希望大 家能够尊重杜老! ! !
谢谢观赏
对于这首诗的文采并没有多大的感想,唯一佩服的是杜老敢把自 己无力,艰难的一面表现出来。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也是别的 诗人所不敢的。
对诗圣的吐槽 杜甫很忙
今年正好是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 近期一组名为“杜甫很忙”的系列图 片在微博上疯转。在这些再创作的图 片里,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 切西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 托……“杜甫很忙”图片引发了网络热 潮和集十卷”[1],早佚。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王洙辑 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 部集》。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 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 题,尽脱去前人窠臼” 代表名句: 1.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4.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四首》 5.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五言古诗· 《佳人》 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五言律诗· 《月夜忆舍弟》 7.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8.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 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