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与价值关系基本观点
马原-真理与价值的统一辩证关系ppt课件

庄子出山后,到一个老朋友家里去。老朋友 很高兴,叫童仆杀鹅招待他。童仆问主人:“一 只鹅会叫,一只鹅不会叫,杀哪一只呢?”
主人说:“杀那只不会叫的,它已经没什么 用了。”
25
价值的涵义
第二天,庄子的学生问他:“昨天山中的那棵树 ,因为没有什么用,就活得那么久;而主人的那只鹅 ,因为没有用,却被杀死了。请问先生,有用和无用 ,你将处于哪一边呢?”
第二 是指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真理 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因为某位天才人物决断 ,而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实践本身是一种 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7
“日心说”与“地心说”
1543年,哥白尼出版了《天体运 行论》。在这部著作中,哥白尼 明确指出地球在本身自转的同时 ,还和其他行星一样围绕太阳公 转,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只 不过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行星。 这就是著名的“日心说”。
真理的相对性
从认识的深度看: 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 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 物一定程度、一定层 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
如:人们在几何学认识的 深化,从欧几里得的欧式 几何到非欧几何学 ; 右图:经典非欧几何图片
15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从内容和认识 能力上看
真 理
从广度和深 度上看
确定性、 无条件性
相互引导表现在:
一方面,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满足人们
需要的价值追求引导着人们去探索相关真理,所以认
识活动的指向是受价值追求的指向规定的;
39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另一方面,真理的不断发展也引导着人们进一步提出新的价值 追求,人们在哪一个领域中获得的真理越多,人们就会在哪一 个领域中提出更多的价值目标,因此真理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 价值发展的方向和程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详细资料(考试必备)-

“一切比较完全的知识都是由 两个阶段构成的:第一个阶段 是感性知识,第二个阶段是理 性知识,理性知识是感性知识 的高级发展阶段。 ”
——毛泽东
“悟性不能直观,感觉不能 思维。唯有二者联系,始能发 生知识。 ”
(2)它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
指出人对世界的能动反映是充满 矛盾运动的辨证过程。
“ 认识是人对自然 界的反映 、但是 , 这并不 是简单的、直接的、完整 的反映 , 而是一系列的抽 象过程 , 即概念 、规律等 等的构成、形成过程 ” 。
2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是 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
其根本缺陷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深 刻体现了彻底的唯物论和彻底的辩 证法的统一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上,辩 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 定作用,认识是依赖于实践的。
—— 坚持了两者关系的唯物论
唯心主义可知论:黑格尔的观点
2 、不可知论 : 认为人们不 可能认识世界 , 或不可能彻底的 认识世界。
(三)辨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同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界限
——同一阵营内部的界限
1 、辨证唯物主义反映论是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它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认为人与社会的关系首先是改造和被 改造的关系 , 人正是在自觉地、主动地改 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能动地反映世界的。
——马克思
4、实践是认识的 目的和最终归宿
认识的任务是透过事物的现象, 抓住事物的本质。但我们不是为认识而 认识,就整个认识活动来说,人们认识 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即为 了指导人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论文--真理与价值

真理与价值摘要:价值同真理一样是人类活动所追求的内容,但是价值又和真理不同,它有着特殊的性质和意义。
创造价值是人类实践的目的和任务。
价值作为人类对象性活动的普遍的基本内容,是同真理一样重要的基本范畴。
人类在一切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只有服从真理才能成功,所以必须追求真理,坚持真理。
但是,达到真理并不是人类活动唯一的最终的目的,追求真理本身也是为了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包括真理的价值在内。
关键字:真理;价值;评价一、真理及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又称客观真理,指在真理之中包含不以人和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因此,要判断主观与客观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在主观的领域内是无法解决的,而仅仅在客观世界的范围内也是不行的,要证明主观与客观的符合,惟一能够充当真理性标准的只能是把主观与客观联结起来的“桥梁”即实践。
(一)、真理客观性的两重性真理的客观性包含两重含义:其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是以不把人的意志为转移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
在认识真理思想内容客观性的同时,还必须正确认识真理形式的主观性。
其二,检验真理的标准即实践也是客观的。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而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是由实践的特点和真理的本性所决定的。
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实践一方面同主观相联系,另一方面又同客观世界相联系。
人们带着一定的理论观点去实践,由此而引出一定的客观效果,这样就能把原来的理论认识同客观现实相对照,从而直接检验出理论的真理性。
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并且只有实践才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所以实践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唯物主义之说以承认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它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既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与价值关系的基本观点

• 其次,人对物的客观尺度的遵循和运用不 是自发的而是自觉的。人要在自己的实践 活动中全面地把握各种事物和整个世界的 客观尺度,仅凭动物那样的遗传本能显然 是不行的。人高于动物的地方,就在于人 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引发出了越来越清晰的 思维,并能通过自己的意识自觉地反映事 物的客观规律。由此才能遵循由统一的物 质世界所规定的一般尺度,从而“再生产 整个自然界”,实现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 首先,人对物的客观尺度的遵循和运用不 是片面的,而是全面的。所谓人能够全面 地认识和运用物的客观尺度,不但是指人 能够通过实践认识和把握各种事物的内在 结构、属性及其发展规律,即不仅以每一 种特殊事物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活动的特 殊尺度,而且同时指人能够通过对各种事 物之间的复杂联系的认识,把握作为系统 整体的物质世界,从而以整个客观世界作 为自己活动的一般尺度。从这个意义上说, 只有人才是真正懂得物的客观尺度。
•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两个内在环 节之间的统一,它们的统一来源于人类实践活动 的本性,是社会实践的必然要求。实践既是按照 对象的本性改造对象的客观物质活动,又是满足 人的需要、体现人的目的性的自觉能动的活动。 因此,实践既包含了真理的要求,又包含了价值 的要求。只有实现了真理和价值的有机统一,实 践活动才能有效地进行。 •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不是凝固的,而是以实践为基 础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真理原则,就是在人们的意识和行为中追求 真理、服从真理、坚持和执行真理的原则。这一原 则的基本内容,就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 和规律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包括认识和改造人 类自身。真理原则,是由主体和客体相互关系的客 体内容和检验尺度所决定的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根本 规则、准则。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和尺度, 这是由人以外的客观事物所设定的尺度,即物的尺 度。人对这一客观尺度的遵从,也就是对自然规律 的适应,但同时却带有自己明显的自觉性和积极能 动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认识、真理、价值

第一部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问题导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这一章,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即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或者叫能动的反映论,由于它是以科学的实践为特征的,所以,又可以叫做实践论。
从广义上说,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可以叫做认识论如,我们前面所讲的唯物辩证法,它不但揭示了客观世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而且,也揭示了认识的规律,也为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所以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说,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但是如果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识论则是关于认识的理论,它是揭示人类认识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发展的普遍规律么,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是什么?人类认识的目的是什么?等等。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科学答了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也就是本讲和下一讲的内容。
、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什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是: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动反映。
深刻把握认识的本质,必须弄清各种哲学派别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
前者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后者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两种路线的根本分歧和对立就在于承认反映论,还是否认反映论。
1.唯心主义哲学的观点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唯心主义的认识论都是先验论。
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又分为客观唯心论和主观唯心论。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产生的,即从天上掉下来的。
比如,古哲学家柏拉图,他就宣扬有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理念世界”存在,人的知识就来源于理念”的认识和回忆。
他说,人的灵魂是不死的,灵魂在未进入人体投生之前,是暂时居住在理界之中的,是和许许多多理念在一起的。
马克思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

谈谈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到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姓名:梁嘉雯学号: 201031130120 专业: 10物流管理(1)班摘要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所必须遵循的两大基本原则。
同时,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永恒矛盾,二者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哲学意义,就在于揭示客观世界和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规则,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而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本质上要求在实践中坚持两大原则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真理原则价值原则统一一、真理与价值的概述真理和价值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并反映主体和客体相互关系的认识论范畴。
真理,即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它是主观认识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认识的一种性质。
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的符合意味着认识与对象有信息意义范围的对应性和内容的一致性、真实性。
所谓价值,是表示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与主体需要间的一种效应,效益的关系。
具有最高的普遍性和概括性。
它概括了人类认识实践活动的各种价值关系,表示的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功能关系。
它标志着人类在真理原则认识指导下的实践过程中,客体的存在,属性以及合乎规律的运动变化结果向主体接近的可能性、现实性。
二、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辩证统一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在一切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只有服从真理才能成功,所以必须追求真理,坚持真理。
但是,达到真理并不是人类活动唯一的最终的目的,追求真理本身也是为了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包括真理的价值在内。
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讲)5

当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就有 价值,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
(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评价是关于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认识,是
对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判断。 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 象的。 第二,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 接联系。 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知识 性认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真理的尺度和价值的尺度是制约人们实 践活动的两个根本尺度。 所谓真理的尺度,就是在实践活动中追 求‚真实‛。
所谓价值的尺度,就是在实践活动中包 含主体的目标,追求‚满足主体的需 求‛ 。
(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
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 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列宁说:‚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 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 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 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
人的 实践 活动
真理 原则
客体性
条件性
统一性
价值 原则
主体性
目的性
多样性
形成于实践活动
相互 贯通
都是实践活动的目标
一定实践 条件下的 相对统一
统 一 表 现
相互 引导 实践 标准
真理 和价值 具体的 历史的 统一
具体的
历史的
实践基础 上不断发展 的统一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
考研政治:真理与价值观的辩证关系解析

考研政治:真理与价值观的辩证关系解析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
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
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又是为了满足人本身的需要。
这就在追求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价值的问题。
一、实践活动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
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
人们只有按照真理办事,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价值目标。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上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二、价值及其内涵1.价值及其特性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具有最大的普适性,是对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即概括出其中所包含的外部客观世界的事物(客体)对于人(主体)的需要满足与否(意义)的关系。
价值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另一方面是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
价值是在二者的关系中发生和形成的。
价值的特性有四个方面:①价值具有客观性。
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的,包括人的需要、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以及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都具有客观性。
②价值具有主体性。
这是因为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能否具有价值及具有何种价值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不是一种自然的、现成的关系,也不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随机相遇的关系,而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的关系。
③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这是由于价值关系的主体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因此人们的需要、实践以及需要满足的形式都表现出了社会性和历史性。
④价值具有多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