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备笔记
高中地理必背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背知识点
1. 世界地理:主要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构造、地壳运动、地貌、气候、生态环境、资源分布等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国土面积:世界各国的国土面积,以及国土面积在世界各大洲的分布比例。
3. 人口与人口分布:世界各国的人口数量,以及人口分布的特点,如人口密度、人口迁移、城市化等。
4. 地理自然条件:包括地形、地势、地貌、气候、水系、土壤等自然环境因素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
5. 自然资源:主要包括能源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壤资源、林木资源等,以及各种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情况。
6. 区域发展差异:世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城市与农村发展差异等。
7. 城市化与城市规划:城市化进程与城市规划理念,包括城市人口增长、城市扩张、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和挑战等。
8. 农业与农村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农业区划、农业资源利用与保护、农村发展模式等。
9. 工业与城市发展:工业化进程、工业定位、工业布局、工业资源利用与保护、城市功能分类与规划等。
10. 环境问题:包括全球变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保护、
资源枯竭、自然灾害等,以及应对环境问题的措施和政策。
11. 交通运输与通信:世界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与发展趋势,以及通信技术对地理空间的改变和影响。
12. 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
在地理研究和应用中的作用和应用场景。
以上这些是高中地理学科的必背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对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有所认识和了解。
地理高考必背知识点总结(精选16篇)

地理高考必背知识点总结(精选16篇)地理高考必背知识点总结篇1世界各大区域沙漠分布:一、东亚:中国西北部:塔克拉玛干沙漠;二、南亚:印度西北部与巴基斯坦交界处:印度沙漠(塔尔沙漠);三、中亚:1、土库曼斯坦境内的卡拉库姆沙漠;2、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中部地区;3、哈萨克斯坦西部与俄罗斯交界处和中东部一小部分;四、西亚:1、西亚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2、沙特阿拉伯境内大部分地区:北部内夫得沙漠、南部鲁卜哈利沙漠;五、非洲:撒哈拉沙漠(世界上的沙漠);六、大洋洲:澳大利亚西部维多利亚大沙漠;地理高考必背知识点总结篇2(1)水土流失问题(2)荒漠化问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1)自然原因:①地势起伏大,坡度陡。
②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黄土高原)。
③降水量大并集中夏季,多暴雨。
④植被覆盖率低。
(2)人为原因:破坏了植被。
①过度垦殖、过度放牧、过度樵采。
②开矿。
③土地利用不合理。
水土流失的后果(危害):①使土地贫瘠,农作物减产。
②下游河床抬高,降低泄洪能力。
③湖泊淤积,库容减少,降低蓄洪标准。
(3)干旱缺水问题①我国典型地区:华北春旱、西北十年九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南方地区冬旱②华北地区春旱产生原因:自然原因:a:春季雨带未到达,降水稀少;b: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人为原因:小麦返青,需水量大。
地理高考必背知识点总结篇3(一)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了解聚落分布及交通线路选线应考虑的自然因素。
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甚至有着制约作用。
(二)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据有关资料,了解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阅读图表资料,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2、正确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对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人类应如何缓解全球气候变暖。
(三)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地理笔记高中

地理笔记高中一、自然地理1. 地球的构造地球主要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组成。
地壳是最外层的固体岩石层,包括陆地和海洋地壳。
地幔则是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一层高温岩石层,厚度约为2900千米。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
2. 地球的内部运动地球的内部具有两种主要形式的运动: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地壳的垂直运动。
地壳的水平运动表现为板块构造运动,即地壳板块相对运动,导致地壳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地壳的垂直运动主要包括地壳隆起和地壳下沉现象,如山脉的形成和地质断裂。
3. 地球的气候和气象气候是长期的天气状况统计,包括温度、降水、风力等要素。
气象则关注短期内的天气变化。
地球的气候主要受到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地区由于纬度和海拔的不同,气候也呈现多样性。
4. 水资源地球上约70%的表面被水覆盖,但其中绝大部分是咸水,只有少部分是淡水资源。
淡水主要包括地下水、湖泊和河流等。
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对于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5. 地理环境与生态系统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自然环境,包括土地、气候、水资源等。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个系统。
地理环境对于生态系统的形成和演化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生态系统也对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人文地理1. 人口地理人口地理主要关注人口的数量、分布和变化等问题。
人口数量和分布的不均衡现象对于地区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状况产生深远影响。
人口地理还涉及人口迁移、人口密度和人口结构等方面的研究。
2. 城市化与城市地理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城市地理研究城市的空间分布、功能区划、城市规模和城市发展等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地理的研究意义日益凸显。
3. 经济地理经济地理研究地域经济的空间分布、地域经济联系和地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包括产业地理、交通运输和资源开发等内容。
经济地理的研究对于合理规划和发展地域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地理详细笔记和总结(全,必备)

高中地理详细笔记和总结(全,必备)高中地理详细笔记和总结知识点必修模块1(自然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形成并存在液态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高中地理必背重点知识点大全

高中地理必背重点知识点大全1.地球与地图:-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是一个近乎球体的椭球体,赤道略大于两极。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运动的两个基本形式。
-地球的经纬度:经度是指经过地球上特定点与东经0度子午线之间的角度,纬度是指特定点与赤道之间的角度。
-时区与时间:为了统一各地时间,全球根据经线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相差15度,即一小时。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是地球的三个主要内部层。
2.人口与城市:-人口增长与人口结构:人口增长受到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等因素的影响,人口结构指不同年龄和性别群体的分布情况。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城市体系与城市规模:城市体系是指由不同等级城市组成的网络,城市规模一般用人口数量来衡量。
-城市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城市化促进了工商业发展,但也带来了社会问题和生态环境压力。
3.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地球的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围绕在地表上空的气体层,包括对流层、平流层、统称为对流-平流系统,其它两个是中间层和外层。
-气候与气象:气候指长期平均气象要素的统计结果,气象是研究气候现象的科学。
-水循环与水资源: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的循环过程,水资源是指供人类使用的水的总量。
-农业与农村发展:农业是指利用土地和水培养植物、饲养动物以获得食物和其他产品的活动,农村发展涉及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等方面。
-工业与工业区位:工业是指以自然资源为原料,通过劳动和技术转化成产品的经济活动,工业区位是指工业建设选择的地理位置。
-交通与交通运输:交通是指人员、物品和信息在空间上的流动,交通运输是指人员、货物和信息等在空间中的运输活动。
4.经济地理:-人类活动与区域发展:人类活动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区域发展指不同地区经济社会的差异和发展水平。
-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区域差异是指不同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区域发展考察不同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趋势。
高中地理必背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背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背知识点(一)
一、自然地理学
1. 地球的构造: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2. 地球的形态:近似于椭球体。
地球赤道半径为6378.14千米,极半径为6356.75千米。
3. 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
4. 岩石循环:岩石圈、海洋岩石形成、板块运动和地球内热流。
5. 大气环流:热带低压带、温带高压带和南北极地带等。
6. 大洋环流:热带西风漂流、北太平洋暖流、南极洲洲际洋和克鲁兹海洋等。
7. 气候变化:水汽、云、气压、风向、气温、湿度和降水量等。
8. 生态系统:生态位、种群、群落、食物链和食物网等。
9. 生物多样性保护: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等。
10. 灾害与救援:地震、火山、台风、洪水、干旱和地质灾害等。
二、人文地理学
1. 人口与城市:人口分布、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程度等。
2. 人口迁移:农业人口向城市迁移、历史迁移和国际迁移等。
3. 土地利用与环境问题:农业、工业、城市和垃圾污染
等。
4. 经济地理学:产业结构、地域优势和世界经济格局等。
5. 地理信息系统(GIS):数字地图、遥感技术和信息管理等。
6. 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旅游区划和旅游环境保护等。
7. 文化地理学:文化景观、语言和宗教等。
8. 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和生态全球化等。
9. 发展地理学:人类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前景等。
10. 区域规划:区域分区、区域开发和区域协调等。
高中地理知识点必背

高中地理知识点必背一、地球与地理现象1. 地球的构造和运动•地球的内部结构:地核、地幔、地壳•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椭球形,赤道周长最大,两极周长最小2. 地理现象和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气候、地形、水系、土地覆盖、植被等•人文地理要素:人口、城市、交通、经济、文化等•自然地理现象: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生态环境问题等•人文地理现象:城市化、区域发展不平衡、文化交流等二、世界自然地理1. 大气层•大气层的组成和结构:分为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等•气候与大气层:大气层直接影响气候的形成和分布2. 土壤与植被•土壤的成分和类型:分为砂土、壤土、黏土等•植被类型:以草地、森林为代表•土地利用类型:耕种、林业、畜牧等3. 水资源和水循环•水的状态:分为液态、气态、固态•水资源:水的分布、水的利用、水污染等•水循环:形成过程、影响因素4. 生物圈和生物多样性•生物圈:生态系统和生境的组成•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的保护、物种的及时发现与保护三、中国地理1. 山川地理•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西北干旱带、岷山山脉、华山山脉、长白山山脉、南峤山峰等•中国地形:以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为主2. 自然资源•地下水、森林、草地、土地、动植物等•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反映了中国生态环境的多元化问题3. 人口与城市•人口分布:经济发展定位的变化如何影响人口分布机制•城市化:中国的城市化程度、城市类型划分、发展机制4. 经济区域•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地区特色产业的分布四、世界人文地理1.文化地理•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文化冲突的产生和解决2. 社会地理•世界社会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的变化•不同国家之间的政治体系和制度、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等3. 产业地理•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职业分布形态、分工和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和申遗类型的影响以上为一些高中地理知识点的必背内容,建议同学们在考前针对重点内容进行复习,巩固掌握,以便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高中地理必背重点知识点大全

高中地理必背重点知识点大全高中地理必背重点知识点大全地理事物与现象变成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的话题,不仅仅局限于经典意义上的山川面貌、星辰运行等自然地理的内容,而且更多地融入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旅游等人文层面的印记。
接下来是编为你整理了高中地理必背重点知识点大全。
一、高中地理大题必背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1.坡度问题:一看等高线疏密,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缓;二计算,坡度的正切=垂直相对高度/水平实地距离2.通视问题: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山地或山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注意凸坡(等高线上疏下密)不可见,凹坡(等高线上密下疏)可见;注意题中要求,分析图中景观图是仰视或俯视可见。
3.引水线路:注意让其从高处向低处引水,以实现自流,且线路要尽可能短,这样经济投入才会较少。
4.交通线路选择: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既要考虑距离长短,又要考虑路线平稳(间距、坡度等),一般是在两条等高线间绕行,沿等高线走向(延伸方向)分布,以减少坡度,只有必要时才可穿过一、两条等高线;尽可能少地通过河流,少建桥梁等,以减少施工难度和投资;避免通过断崖、沼泽地、沙漠等地段。
5.水库建设:要考虑库址、坝址及修建水库后是否需要移民等。
①.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区,"口小"利于建坝,"袋大"腹地宽阔,库容量大。
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②.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③.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
④还要注意修建水库时,水源要较充足。
6.河流流向:由海拔高处向低处流,发育于河谷(等高线凸向高值),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7.水系特征: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成为水系分水岭。
8.水文特征: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水能丰富;河流流量除与气候特别是降水量有关外,还与流域面积大小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1.1 人口再生产一.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人口再生产(狭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使人口总体不断地延续下去。
[从人口数量方面考察人口变动过程]数量变化人口再生产素质提高内容结构改变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在一定时间内出生人数(死亡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
自然增长率:人口在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人口总数之比,即出生率减死亡率。
按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可以划分人口再生产类型:(Ⅰ)原始型:原始社会(采猎文明时期)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很低的自然增长率。
[这一类型仅见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个别地区,如非洲的布顺曼民族](Ⅱ)传统型: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农业文明)高出生率、较高的死亡率和较低的自然增长率。
[见于少数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如非洲的津巴布韦、拉美的多米尼加](Ⅲ)过渡型:资本主义社会前期(工业文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
[多为发展中国家,如非洲的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Ⅳ)现代型:新技术革命时期(后工业文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很低的自然增长率(趋于低增长或零增长,还出现负增长)。
[主要是一些发达国家,如欧洲的德国、瑞典、比利时、奥地利][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兵源不足、社会养老负担加重)]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一定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不同历史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是形成人口再生产类型差异的根本原因。
问:为什么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答:社会生产率的提高,使人类的生存环境不断改善,会直接影响人类寿命的提高,从而导致死亡率下降。
问:为什么计划生育工作最终要落实到家庭中去?答:因为人口再生产的基本单位是家庭人口的出生、死亡及其他变动共同构成整个社会的人口再生产,家庭性质、规模、结构都对人口发展产生影响。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世界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过渡型”[因为发展中国家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0%]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再生产类型不同是因为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存在差异。
(Ⅰ)发达国家或地区:处于“三低”的“现代型”。
德国、匈牙利为负增长;日本自然增长率降到0.2%的低水平;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的自然增长率稍高。
(Ⅱ)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处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的“过渡型”。
除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外的大洋洲其他国家、非洲国家是“过渡型”的典型。
亚洲和拉丁美洲的某些国家人口再生产正在或者已经入“现代型”。
如亚洲的韩国、新加坡,拉美的古巴、乌拉圭等。
我国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现已属于低出生、低增长的“现代型”。
北美指美国和加拿大;拉丁美洲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国家和地区。
发达国家和欧洲的死亡率高[因为人口老龄化] 一些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不等于出生率减死亡率,是因为三个指标是分别计算的,各自在计算时小数位四舍五入造成的。
区原始型:高高低人口增长缓慢,因死亡率太高,人平均寿命短别现代型:低低低人口增长缓慢,因出生率低,人口老龄化,人平均寿命长—1—§1.2人口数量与环境一.人口数量的变化原因:一是人口的自然增长,取决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二是人口的机械增长,这是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迁入量,人口迁出量)。
从全球范围看,迁移对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并不产生影响。
二.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实现。
生育率:在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15岁到49岁妇女)数之比。
生育率联系:生育率是决定出生率大小的基础,生育率水平高,则出生率也高,反之则低。
与区别:出生率表现的是新出生人口与育龄妇女的关系;出生率表现的是新出生人口与出生率全体人口的关系。
[生育率>出生率](Ⅰ)环境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文化及宗教的社会环境因素。
(妇女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的子女数越少;城市妇女生育子女数少,农村多)自然环境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是极小的。
[农村是我国计划生育的重点,落实计划生育工作的途径:提高经济文化落后的农村地区的妇女受教育程度;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Ⅱ)环境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社会环境因素是影响死亡率变化的主要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等)自然环境对死亡率的影响:气候、水、土壤等较为明显。
(直接的与水土因素有关,如克山病[缺硒]、恶性肿瘤、氟骨症[氟多,多发生在干旱区]、地方性甲状腺肿[缺碘,发生在内陆山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间接的与气候因素有关,疟疾[发生在湿热多雨季节,由于疟蚊的大量繁殖,传播疾病],乙脑[冬秋季节])大的自然灾害[地震、火山爆发、洪水、风雹等]使受灾地区死亡率大幅度上升。
(1976年唐山大地震[7.8级]造成约24万人死亡。
环境污染也是造成人口死亡率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癌症死亡率也高。
美国洛杉矶是第一个发生光化学烟雾的城市。
三. 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原始社会:人口数量少,生活空间狭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也很小。
原始社会向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过渡,人口数量的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农业社会:人类对环境的改造活动,一方面使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又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工业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活动进一步加剧,人口数量增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人口数量增多,对资源的需求量加大,使得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和范围大为扩展,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人口数量增多、人口分布集中以及人均消费水平上升,使得排污量剧增。
●伴随着人口数量增长,客观上要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从而出现了大量的生产废物,对环境产生影响。
[人口增长过快可能给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但是决不能说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数量增长。
既不能把人口数量增长看作是环境污染的唯一决定性因素,因为环境污染主要是由于经济法展过程中,不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人口数量只是其中之一;也不能忽视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恶化的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 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对比得出结论:发达国家人少且增长慢但污染严重所以不能说人口多环境污染程度就高,人口少污染程度就轻。
某地人口多且增长快其环境污染不一定严重,反之也不一定轻。
—2—先进的科技当然利于环境保护和改善,但是技术能不能解决现有的环境问题,先进技术能不能被掌握并应用到改善环境中,这些都是问题,况且技术发展本身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1.3 环境人口容量一.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环境人口容量就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所能承载或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也称为环境承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下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1,利用本地○4资源及其他○4资源○2和智力、技术○2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3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1应指具体的时期,因为环境人口容量是时间的内涵,具有不确定性;○2资源科技水平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3生活水平也是制约因素;○4如研究某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要以该国家或地区所能利用的资源和技术为依据,不见得完全就是本地的,也可以是其他地区的资源和技术。
制约因素:资源[首要因素]、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生活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二.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Ⅰ)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在实际中通常把某一种或几种资源能够供养的人口数作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
不资源总数不定制环资源基础千里稳定一同科技水平变化约不境相定历因确人对技术水平稳定历史素定口确史时交流程度变化不性容定阶期消费水平变化定量性消费水平变化不大段研究环境人口容量的意义:1.让人们更清楚地认识环境与人口的关系;2.有利于人们了解各种环境问题;3.促使人类自觉保持与自然环境的良性平衡关系。
(Ⅱ)合理容量:是指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且能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有些接近地区最适宜人口的涵义。
[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人口合理容量小于环境人口容量(Ⅲ)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悲观者认为:现今世界上的人口太多,已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
[缺点: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乐观者认为:认为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
(着眼于尚未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以及未探知和未发现的领域)[缺点: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介于悲观者与乐观者之间认为:未来全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公布全球人口稳定在110亿或略对一些](Ⅳ)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应控制在16亿左右,现已经超过13亿。
我国人口与环境,特别是人口与一些资源之间的矛盾已经十分突出。
●从人口与可耕地关系来看,我国位于世界人均可耕地最低的国家行列,不足世界人均可耕地的1/3。
●从人口与淡水关系来看,人均淡水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
我国要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这两项基本国策。
—3—§1.4 人口素质与环境人口素质: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和一定的社会制度下,人口群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
包括:○1人口身体素质(基础)○2科学文化素质(核心)○3思想道德素质(灵魂)一.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人口身体素质:是指人口群体平均的身体健康状况。
人口身体素质的好坏,一方面取决于遗传因素,另一方面取决于环境因素。
●首先,人类创造并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经济环境,包括社会制度、经济形势、文化传统、科技知识、伦理道德等,是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因素。
[人口身体素质的高低,越来越取决于社会环境因素]●其次,人口的身体素质也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制约。
(Ⅰ)原生环境因素:主要指地形、气温、温度、降水等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与其对死亡率的影响有许多一致的地方。
自然环境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就是对死亡率的影响。
[缺硒导致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硒过剩产生地方性硒中毒,导致脱发、脱甲和某些神经系统方面的病症;碘异常易得地方性甲状腺肿大;放射线高易引起畸形胎儿](Ⅱ)次生环境因素:主要指受人类影响的环境因素。
主要从物理、化学和生物三方面,来讨论环境污染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
物理:交通、电信业[放射性污染]的发展——噪声和微波辐射污染[以交通和工业噪声为主的城市噪声污染]——对听力、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有一定的影响。
化学:化学性添加剂[黄曲霉素(致癌性最强功能的物质)、亚硝基化合物、防腐剂、抗氧化剂]对人体有致畸、致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