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略特的生平

合集下载

艾略特

艾略特

华盛顿大学
• 1906年,入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和英法文学,受业于欧 文·白璧德和哲学家桑塔亚纳.还学习了法,德,拉丁,希 腊等多种语言,广泛涉猎文学,宗教,历史,东方文化等领 域. • 1908年,从阿瑟·西蒙斯《文学中的象征主义运动》中 了解到象征主义文学,开始走上象征主义文学的创作道 路。 • 1909年大学毕业,进研究院研究哲学,开始研究生课程。 • 1910年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赴巴黎大学研究伯格森 的哲学,同时广泛接触了波德莱尔,马拉美,拉福格等 诗人的作品。 • 1911 年,春夏期间游历欧洲 , 先后访问伦敦 , 慕尼黑 , 和 意大利北部的一些城市.秋天,回到哈佛大学准备学位论 文, 研究意大利哲学家梅农,新黑格尔派哲学家布拉德 雷的认识论,并学习印度哲学和梵文。
西敏寺大教堂
In my begin特(Thomas Stearns Eliot 1888-1965) • 1888 年 9 月 26 日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一 个大砖瓦商家庭。祖籍英国,曾祖是英国默塞特郡 东科克地方的鞋匠,1670年移居美国波士顿。 祖父威廉( William Greenleaf Eliot )毕业于 哈佛大学神学院, 1857 年创办华盛顿大学, 1872 年 任校长。 父亲亨利( Henry Ware Eliot )毕业于华盛顿 大学,喜欢绘画,曾先后担任一家制砖公司的财务 主管和总裁。 母亲夏洛蒂( Charlotte Chauncy )出自名门, 热爱慈善事业,极有文学天赋,在一些教会报纸杂 志上发表过诗歌。 他的家庭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一直保持着新 英格兰加尔文教的传统。
• •

• • • • • •
1913年,任哈佛大学哲学系助教。 1914年去德国,因一战转赴伦敦, 凭借着获得的希尔顿 旅行奖学金入牛津大学学习希腊哲学,完成了有关布拉 德雷的博士论文 . 在牛津大学期间与庞德相识 , 并成为 终身的好朋友. 1915 年,庞德力促其《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在现代诗 的主要阵地《诗刊》上发表 。 同年与英国姑娘维维恩结婚。 1917年,任先锋派杂志《自我主义者》副主编 1919年,他的第一部文学评论集《圣林》出版。 1921年,由于精神原因艾略特到瑞士疗养。 1922—1939任文学评论季刊《标准》(Criterion)主编, 1925年任费伯出版公司的编辑,从此一直在这里工作。 1927年加入英国国籍,参加英国国教. 1939年,维维恩的精神分裂最终导致两个人分居。

艾略特,T.S.

艾略特,T.S.

四、观点: 他声称自己“文学上是古典主义 者,政治上是保皇党,宗教上是英 国天主教徒”。
1、文艺观点:
a、非个人化。在《传统与个人 才能》中他强调,诗人的创作是一 种智性活动,应该隐匿个人感情的 流露。他说: “ 诗不是放纵感情, 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 是逃避个性。” 即是说诗歌流露的感情应该是 “非个人化”的,应该具有人类共 通的智性和理念。
大量的典故,引用36个作家、 56部作品和6种外文,比喻、暗示、 联想、对应等象征主义手法及意 象叠加,时空交错等。
大胆采用了象征里套象征、神 话里面套神话、神话和现实交错、 古与今杂糅、虚与实融汇的手法, 使得诗歌高度的抽象化、哲理化有 机地统一起来,极大地丰富了诗歌 的表现手段,拓展了诗歌的思想内 容。
一战爆发时,他在牛津大学研 读希腊哲学,1916年完成论述英国 新黑格尔派哲学的哈佛大学博士论 文。 1915年是他人生道路的重大转 折:放弃哲学研究,转向诗歌创作 和文学批评。
定居伦敦,起初教拉丁文与法 文, 1919 至 1922 年任银行职员, 同时担任《自我中心者》杂志副编 辑。1922 年起出任有世界影响的文 学评论季刊《标准》编辑,直到 1939年停刊。自 1925 年起至逝世, 兼任费柏出版公司董事。 1927年加入英国国籍和英国国 教,1952年后任伦敦图书馆馆长。
诗歌把西方社会的堕落归之 于人的“原罪”,把恢复宗教精 神,当作拯救西方世界和现代人 的灵丹妙药,反映出诗人思想上 的保守。
艺术上,这是一首具有借鉴 价值、值得认真研究的杰作。 风格多样,表现手法不拘一 格,糅和了象征主义、意象主义 和玄学派的一些特点。
诗中陈述与咏叹,抒情与讽 刺,描绘与警句,庄严典雅的诗 句与滑稽可哂的市井俗语,交织 穿插为五彩缤纷的景象。

T.S.艾略特-2013

T.S.艾略特-2013

“黄色的雾在窗玻璃上擦着它的背,/黄色的 烟在窗玻璃上擦着它的嘴,/把它的舌头舐进 黄昏的角落,/在阴沟的水边徘徊,/让跌下烟 囱的烟 于是便在房子附近蜷伏起来安睡。” 黄昏烟雾的弥漫与猫的动作结合得天衣无缝, 写活了漫无目的的慵倦的生活,。 {安德鲁· 劳埃德· 韦伯的音乐剧《猫》根据诗 集《老负鼠的务实猫》(1939)改编}
第三章《火诫》
共十四节139行。今昔对比表现现代人的堕落 先写泰晤士河,往昔的欢乐繁华无痕,现代 人寻欢作乐、玩世不恭、肉欲横流。 斯宾塞《婚礼预祝曲》高尚纯洁爱情曲调, 同刚散的现代“仙女”的筵席及夏日荒唐游 乐相对照。“莱蒙湖”双关,古义为情人, 暗示男女游客关系实质。 渔王神话与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对照。菲 迪南之父死而复活,渔王却非复活的象征。
第二章《对弈》
共四节96行。引用莎士比亚、维吉尔、弥尔 顿等人作品,三个典故:埃及艳后克莉奥佩 特拉的爱情故事,翡绿眉拉的故事和迦太基 女王狄多自杀的故事,衬托现代男女纵情声 色、百无聊赖。 两个场景:一在卧室,上流社会夫妻相互猜 疑。女求男陪她说话,男没话说,女气恼, 不休嗔怪,又找无聊话自言自语;二在下层 酒吧,女子与同伴谈论私情、打胎及如何对 付退伍回来的丈夫。标题取自英国剧作家的 戏剧,邻居请一个姑娘的婆婆下棋,让姑娘 与公爵偷情。这里的“对弈”有“性的游戏” 之义。
二、《荒原》1922
《荒原》
现代诗歌的里程碑,小 型史诗。 最初发表 晦涩难懂及其原因(时 代、哲学思想、文艺观) 五章,434行. 引用34个 作家6种外语。
1、诗歌结构
长诗结构的骨架,是中世纪神话传说中关 于“圣杯”的故事。相传渔王因患病而不 育,致使国土成为不毛的荒原。要使渔王 康复,国土重现生机,必须找到那个具有 “起死回生”之力的“圣杯”。

艾略特的一生是怎样

艾略特的一生是怎样

艾略特的一生是怎样T·S·艾略特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和文学批判家,是诗歌现代派运动领袖。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艾略特的一生是怎样,希望对你有帮助。

艾略特的一生是怎样T·S·艾略特1888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

T·S·艾略特在1948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家,可见他的成就很高。

艾略特的祖父是一位牧师,他曾经担任了大学的校长,父亲是经商的,母亲是一位诗人,写过很过宗教诗歌。

艾略特曾经在哈佛大学学习哲学和比较文学,还接触了梵文和东方文化,对黑格尔派的哲学也十分有兴趣,曾经受到了法国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

1914年,艾略特认识了美国著名的诗人庞德。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他就来到英国,并定居在了伦敦,先后做过银行职员和教师等职业。

1922年,T·S·艾略特创办了文学评论季刊《标准》,担任了主编,一直到1939年才辞去。

艾略特认为自己在政治上是保皇党,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

在1922年T·S·艾略特所发表的《荒原》为他赢得了国际名誉,并被评论界看作是二十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一部诗作,也被认为是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

1927年,艾略特加入了英国国籍,成为了英国人。

1943年艾略特结集出版的《四个四重奏》使他获得了194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同时也确立了当时在世的最伟大英语诗人和作家的地位。

T·S·艾略特晚年致力于诗剧创作,1965年艾略特在伦敦逝世,享年77岁。

T·S·艾略特的成就有哪些T·S·艾略特是一位十分有声誉的人,他在文学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1916年4月,艾略特完成了博士论文,但因为他拒绝回国而失去了学位。

1917年的春天,一位朋友为艾略特提供了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在罗易德银行担任评估员。

这份工作使艾略特有更多的间和精力继续他的诗歌创作,在这一年中,他第一本书《普鲁弗洛克及其他》出版了,这本书的出版给了他很大的动力。

艾略特

艾略特



事业上的成就带给艾略特更多的却是焦 虑和压力。家庭的不幸、时局的混乱给 他带来的是更为恶劣的情绪。正是在这 种不利的条件下,他开始创作《他用多 种声音朗诵刑事案件》,这首诗的题目 后来改为我们熟知的“荒原”。 1921年底艾略特初步完成了这部长诗的 创作,经过了庞德大刀阔斧的修改之后, 1922年《荒原》首先在《准则》上发表, 震动了欧美文坛。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 《荒原》获得了巨大的声誉,此后这种 声誉从来没有消失过。

《荒原》虽然是一首标榜客观性的长诗, 但其中也有大量的篇章涉及到女人和情欲。 作为一个敏感脆弱的男人,艾略特对爱情 的需求一直是相当强烈的。在创作《荒原》 的那段时间,这种渴求没有得到满足,这 是艾略特的不幸,却也在很大程度上成就 了《荒原》。第五章出现了诗中罕有的个 人化诗句。

1906年,艾略特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哲学 和逻辑学,同时修学英语、法语、拉丁 语、希腊语以及比较文学等课程,他对 东方宗教深感兴趣。在文学上,他受到 文学评论家艾温· 巴比德和反浪漫主义 哲学家乔治· 桑塔雅纳的影响。英国唯 心主义哲学家布拉德利是艾略特终生崇 拜的人。
1910年的艾略特


柏格森提出的“心理时间”,“意象绵 延”等概念给予艾略特深刻的启迪。以 后他的创作初步展露了日后走向成熟的 诗歌创作风格:用多种叙述声音使主体 的情绪客观化,同时贯穿一种持久的节 奏感。 后来这些诗歌片段被收入标志着他走向 成熟的诗歌即《杰· 阿尔弗雷德· 普鲁弗 洛克的情歌》(1915)和《一位女士的 画像》(1915)当中。1914年,艾略特 再次来到伦敦,并与意象派运动的领袖 庞德结识。
3.末世与拯救。

长诗用干涸不毛、缺乏生机的荒原象征二 十世纪的西方社会,不断出现的死亡意象 和死去的人暗示了其中的末世情结。一战 以后,欧洲民生凋敝,知识分子对当时的 社会乃至整个西方文明产生了空前的幻灭 和绝望,提出了各种精神层面的拯救之途。 艾略特把拯救的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宗教教 义上。

艾略特

艾略特

艾略特T·S·艾略特(T. S. Eliot)是诗人、评论家、剧作家,现代西方开一代诗风的先驱。

1888年9月26日,艾略特生于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城,他家境殷实,且富有文化氛围。

祖父是华盛顿大学的创始人之一,父亲是个殷实的商人,母亲亦出生于名门望族,曾从事诗歌创作。

七八岁时,他进了一所地方学校。

1898年秋又转到史密斯学院,他在这里学习了希腊文、拉丁文、德文、英文和远古史,并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名著,同时还主编《火旁》杂志,毕业时获得了拉丁文学奖。

1906年6月,他进入哈佛大学专修哲学,同时还选修了英、法、德及古希腊各国文学以及中世纪历史、比较文学、东方哲学与宗教等,他的老师中有著名的新人文主义者欧文·白璧德和美学家桑塔那那,艾略特受新人文主义者白璧德的反浪漫主义观点影响很深。

这期间,他开始了诗歌创作。

1908年,他阅读了《文学中的象征主义运动》一书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拉福格的诗歌。

1910年,艾略特去法国巴黎大学学习哲学和文学,听过柏格森的哲学课,接触到波德莱尔、拉弗格和马拉美等作家的象征派诗歌。

1911年,艾略特又到美国哈佛大学学习印度哲学和梵文。

1911年十月,他在哈佛攻读新黑格尔主义者布拉德雷的哲学。

1914年,他以客座研究员的身份去德国。

不久,他又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撰写博士论文《经验和知识的目的:布拉德雷的哲学》。

1915年开始定居英国伦敦,在牛津大学学习希腊哲学,并在海格特学校教拉丁文和法文。

1915年,他和埃兹拉·庞德相遇,庞德力促其《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在现代诗的主要阵地《诗刊》上发表。

这一年他和有些神经质的英国姑娘维芬结了婚。

为了生计他只得到一家中学任教,年薪仅140英镑。

1917年,他在罗厄茨银行找到了工作,不久又在《利己主义者》杂志做编辑,1919年,他的第一部文学评论集《圣林》出版。

1921年,由于精神原因艾略待到瑞士疗养。

在疗养院里,他完成了《荒原》。

欧洲现代派文学之十一:艾略特

欧洲现代派文学之十一:艾略特

欧洲现代派文学之十一:艾略特欧洲现代派文学之十一:艾略特1.生平与创作艾略特,G.(1888-1965)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一个商人家庭。

原籍美国,1927年加入英国国籍。

祖先几代都是英格兰的清教徒。

1906年至1910年,艾略特在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受到新人文主义者巴比特的影响。

后去法国,在巴黎大学听柏格森讲哲学,接触到波德莱尔、拉弗格、马拉梅等人的象征派诗歌。

1911年至1914年,他又回到哈佛大学学习印度哲学和梵文。

1914年起定居英国。

1914年至1915年求学于德国,1915年回伦敦,在牛津大学读希腊哲学,后执教拉丁文与法文。

1917年至1920年在劳埃德银行当职员,并任《利己主义者》杂志副主编。

1922年创办文学评论季刊《标准》,任主编,直至1939年。

从20年代起直到去世,他一直任费柏出版社董事。

1948年因《四个四重奏》获诺贝尔文学奖。

艾略特自称在宗教上是英国天主教徒,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政治上是保皇派。

艾略特曾与庞德一起,于本世纪初发起过意象主义诗歌运动,后又倡导" 新批评" ,撰写过很多有影响的文学批评论文,是这一思潮的奠基人之一。

艾略特主要的成就是在象征主义诗歌方面,他是" 后期象征派" 最重要的代表诗人,他一生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1915-1922 年为艾略特创作的早期。

这个时期发表的作品有《普鲁弗洛克的情歌》(1915)、《一个妇人的写照》(1915)、《海伦姑姑》(1917)、《小老头》(1919)、《斗士斯威尼》(1920)等。

这些诗歌反映了第一次大战前后英美上层人物的精神空虚和绝望。

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写一个神经质的上流社会青年普鲁弗洛克在求爱过程中的矛盾心理。

这是一篇" 戏剧独白" ,采用自嘲的手法,运用大量的烘托和比喻来刻画西方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

1922-1925 年,是艾略特创作的中期。

艾略特

艾略特


• •
• • • •
• 1914年去德国,后转赴伦敦, 入牛津大学学习希腊哲学 • 1915年与英国姑娘维芬· 海渥特 结婚 • 1917年任先锋派杂志《自我主 义》副主编 • 1922年出任文学评论季刊《标 准》主编 • 1927年入英国国籍,并参加了 英国国教 • 1952年艾略特就任伦敦图书馆 馆长 • 1965年1月4日在伦敦去世,葬 于西敏斯特教堂“诗人之角”
《合家团圆》(1939)、
《鸡尾酒会》(1950)
三、《荒原》
《荒原》节选 四月最残忍,从死了的 土地滋生丁香,混杂着 回忆和欲望,让春雨 挑动着呆钝的根。 冬天保我们温暖,把大地 埋在忘怀的雪里,使干了的 球茎得一点点生命。 夏天来得意外,随着一阵骤雨 到了斯坦伯吉西;我们躲在廊下, 等太阳出来,便到郝夫加登 去喝咖啡,又闲谈了一点钟。 我不是俄国人,原籍立陶宛,是纯德国种。 我们小时侯,在大公家做客, 那是我表兄,他带我出去滑雪撬, 我害怕死了。他说,玛丽,玛丽, 抓紧了呵。于是我们冲下去。 在山中,你会感到舒畅。 我大半夜看书,冬天去到南方
(1888—1965)
一、生平
•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 (1888—1965)是20世纪最重要 的诗人之一。
1888年9月26日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 路易斯一个大砖瓦商家庭 1670年移居美国波斯顿 1906年艾略特入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和 英法文学 1909年大学毕业后,进研究院继续研究 哲学 1910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后,赴巴黎 大学研究柏格森哲学 1911年回哈佛大学准备学位论文 1913年任哈佛大学哲学系助教
(一)荒原的晦涩难懂
• • • • 原因: 1、这首先是时代决定的 2、部分还在于艾略特的哲学思想 3、艾略特的文艺观也决定了他的创作的难 以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略特的生平
T;S;艾略特是美国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和文学批判家,是诗歌现代派运动领袖。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艾略特的生平,希望对你有帮助。

T;S;艾略特1888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艾略特的祖父是一位牧师,他曾经担任了大学的校长,父亲是经商的,母亲是一位诗人,写过很过宗教诗歌。

艾略特曾经在哈佛大学学习哲学和比较文学,还接触了梵文和东方文化,对黑格尔派的哲学也十分有兴趣,曾经受到了法国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

1914年,艾略特认识了美国著名的诗人庞德。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他就来到英国,并定居在了伦敦,先后做过银行职员和教师等职业。

1922年,T;S;艾略特创办了文学评论季刊《标准》,担任了主编,一直到1939年才辞去。

艾略特认为自己在政治上是保皇党,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

在1922年T;S;艾略特所发表的《荒原》为他赢得了国际名誉,并被评论界看作是二十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一部诗作,也被认为是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

1927年,艾略特加入了英国国籍,成为了英国人。

1943年艾略特结集出版的《四个四重奏》使他获得了194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同时也确立了当时在世的最伟大英语诗人和作家的地位。

T;S;艾略特晚年致力于诗剧创作,1965年艾略特在伦敦逝世,享年77岁。

T;S;艾略特的成就1916年4月,艾略特完成了博士论文,但因为他拒绝回国而失去了学位。

1917年的春天,一位朋友为艾略特提供了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在罗易德银行担任评估员。

这份工作使艾略特有更多的间和精力继续他的诗歌创作,在这一年中,他第一本书《普鲁弗洛克及其他》出版了,这本书的出版给了他很大的动力。

这本书是由《自我主义者》杂志印行,由庞德夫妇匿名出资,这本书也为艾略特奠定了他诗人的地位。

之后在1922年《荒原》随之出版,这部作品被评论界认为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一部诗作,而这时艾略特本人的名气也高涨了,他的名气近似神话,这部作品被认为是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

T;S;艾略特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散文、剧本等作品。

其中著名的诗歌有《荒原》、《四个四重奏》;散文有《但丁》、《神圣的树林》;剧本有《家庭聚会》、《老政治家》等等,这些都是他的代表作。

艾略特是20世纪英国最重要的批评家之一,他的“共同追求正确判断”的理想一度成为具有感召力的口号。

而艾略特的第一本文集《圣林》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开创新时代的权威之声,他的《论文选,1917;1932》更是成为英国批评史上少有的经典。

对T;S;艾略特的评价在1964年9月14日,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荣获美国总统自由勋章,他的颁奖词是这样说的:“他是一位诗人和批评家,融汇了智力与想象、传统与创新,在一个变革时代,他为世界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美国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罗姆说这样评价T;S;艾略特,他说:“你也许跟艾略特的评论搏斗了很久,但仍
然终生迷恋他最好的诗作。

《荒原》和《阿尔弗雷德;普罗弗洛克的情歌》等,艾略特最不朽的诗作的名单上,也许还可以再加上《小老头》。

”罗杰;金博尔评价艾略特说:“艾略特之所以值得注意,不是因为我们今天不赞同他对女性、犹太人、教育或宗教的态度,而首先是因为他写的能引起人们共鸣、好奇的诗。

”这些都是对T;S;艾略特的评价,可见,世人对于他的评价都是很肯定的。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艾略特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在美国,那些迷恋爱默生“内在的声音”的诗人与批评家觉得艾略特背离了美国精神。

但是即使这样,艾略特对当代英语诗歌写作的影响还是不可磨灭的,他在文学史上还是有一定地位的。

艾略特的生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