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地震解释-区域地震相分析

合集下载

地震相解释

地震相解释

通过层序的划分,可以大致确定不同类型的砂岩储集体在纵向上发育的有利层位。

通过对有利层序内地震相的研究,可以确定砂岩储集体的沉积相及横向的分布范围,从而为砂岩储层的综合预测奠定基础。

一、地震相分析(一)地震相概念地震相是沉积相在地震剖面上表现的总和,是由沉积环境(如海相或陆相)所形成的地震特征,是指一定面积内的地震反射单元,该单元内的地震属性参数与相邻的单元不同.它代表产生其反射的沉积物的岩性组合、层理和沉积特征。

(二)地震相分析地震相分析就是在划分地震层序的基础上,利用地震参数特征上的差别,将地震层序划分为不同的地震相区,然后作出岩相和沉积环境的推断。

用来限定地震相单位的基本参数是那些涉及层系内部的反射形态和层系本身的几何外形的有关参数,目前在地震相分析中使用的地震反射参数及其地质解释如下:(1)反射结构:反射结构反映层理类型、沉积作用、剥蚀和古地貌以及流体类型。

(2)地震相单元外形和平面组合: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岩相组合有特定的层理模式和形态模式,导致反射结构和外形的特定组合,从而反映沉积环境、沉积物源和地质背景。

(3)反射振幅:反射振幅与波阻抗差有关,反映界面速度一密度差、地层间隔及流体成分和岩性变化。

大面积的振幅稳定揭示上覆、下伏地层的良好连续性,反映低能级沉积;振幅快速变化,表示上覆和(或)下伏地层岩性快速变化,是高能环境的反映。

(4)反射频率:反射频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层厚度、流体成分、埋深、岩性组合、资料处理参数等。

视频率的快速变化往往说明岩性的快速变化,因而是高能环境的产物。

(5)同相轴连续性:它直接反映地层本身的连续性,与沉积作用有关。

连续性越好,表明地层越是与相对较低的能量级有关;连续性越差,反映地层横向变化越快,沉积能量越高。

(6)层速度:层速度反映岩性、孔隙度、流体成分和地层压力。

由于同一地震相参数的变化可以由多种地质作用产生,因此地震相分析具有明显的多解性。

但是既然地震相是沉积相的反映,地震相必然能够反映储集体或油气储集相带(刘震,1997)。

2020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网络学院地震资料地质解释-第三次在线作业参考答案

2020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网络学院地震资料地质解释-第三次在线作业参考答案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网络学院地震资料地质解释-第三次在线作业参考答案1. (2.5分)前积构型有时发育不全,但所有前积反射至少必须有部分。

A、顶积层B、前积层C、底积层D、以上说法均不对。

我的答案:B此题得分:2.5分2.(2.5分)对于某一个标准前积反射体而言,一般来说,沉积粒度最细的最可能是一部分。

A、顶积层B、前积层C、底积层D、以上说法均不对。

我的答案:A此题得分:0.0分3.(2.5分)地震反射结构一般对应地震相单元级别为—。

A、地震相B、地震亚相C、地震微相D、以上说法均不对我的答案:B此题得分:2.5分4.(2.5 分)A、.B、.C、.D、.我的答案:A此题得分:2.5分5.(2.5分)地震反射结构是指地震反射同相轴的物理地震学特征,它包括其A、视振幅B、视周期C、波形D、连续性我的答案:ABCD此题得分:2.5分6.(2.5分)关于高振幅、高频率、高连续性结构代表的地质意义,以下说法正确的是OA、振幅高意味着界面上、下岩性差异大B、频率高意味着层厚较薄且频繁交替C、连续性高则意味着岩性和岩层厚度横向上很稳定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我的答案:ABC此题得分:2.5分7.(2.5分)“高振幅、高频率、高连续性”地震反射结构可能对应的沉积相类型A、深海相B、深湖-半深湖相C、沼泽相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我的答案:BC此题得分:0.0分8.(2.5分)层序单元内地层叠加型式主要有以下类型 ____ 。

A、加积B、进积C、退积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我的答案:ABC此题得分:2.5分9.(2.5分)关于盆地内退积地层叠加型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反映沉积盆地内沉积速率小于可容纳空间增长速率B、反映相对海(湖)平面上升C、沉积速率加大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我的答案:AB此题得分:2.5分10.(2.5分)关于平行-亚平行反射构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均匀垂向加积作用B、进积作用C、退积作用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我的答案:AB此题得分:0.0分11.(2.5分)关于平行-亚平行反射构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地震相的识别剖析

地震相的识别剖析

通过层序的划分,可以大致确定不同类型的砂岩储集体在纵向上发育的有利层位。

通过对有利层序内地震相的研究,可以确定砂岩储集体的沉积相及横向的分布范围,从而为砂岩储层的综合预测奠定基础。

一、地震相分析(一)地震相概念地震相是沉积相在地震剖面上表现的总和,是由沉积环境(如海相或陆相)所形成的地震特征,是指一定面积内的地震反射单元,该单元内的地震属性参数与相邻的单元不同.它代表产生其反射的沉积物的岩性组合、层理和沉积特征。

(二)地震相分析地震相分析就是在划分地震层序的基础上,利用地震参数特征上的差别,将地震层序划分为不同的地震相区,然后作出岩相和沉积环境的推断。

用来限定地震相单位的基本参数是那些涉及层系内部的反射形态和层系本身的几何外形的有关参数,目前在地震相分析中使用的地震反射参数及其地质解释如下:(1)反射结构:反射结构反映层理类型、沉积作用、剥蚀和古地貌以及流体类型。

(2)地震相单元外形和平面组合: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岩相组合有特定的层理模式和形态模式,导致反射结构和外形的特定组合,从而反映沉积环境、沉积物源和地质背景。

(3)反射振幅:反射振幅与波阻抗差有关,反映界面速度一密度差、地层间隔及流体成分和岩性变化。

大面积的振幅稳定揭示上覆、下伏地层的良好连续性,反映低能级沉积;振幅快速变化,表示上覆和(或)下伏地层岩性快速变化,是高能环境的反映。

(4)反射频率:反射频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层厚度、流体成分、埋深、岩性组合、资料处理参数等。

视频率的快速变化往往说明岩性的快速变化,因而是高能环境的产物。

(5)同相轴连续性:它直接反映地层本身的连续性,与沉积作用有关。

连续性越好,表明地层越是与相对较低的能量级有关;连续性越差,反映地层横向变化越快,沉积能量越高。

(6)层速度:层速度反映岩性、孔隙度、流体成分和地层压力。

由于同一地震相参数的变化可以由多种地质作用产生,因此地震相分析具有明显的多解性。

但是既然地震相是沉积相的反映,地震相必然能够反映储集体或油气储集相带(刘震,1997)。

地震解释课程重点

地震解释课程重点

一.名词解释1.地震模型:地震模型的地球物理学分类主要有地震地质模型和地震数据模型。

地震地质模型描述的是一个目标或一组目标的主要特征:可产生各种波的地震地质分层层位,层内的速度变化、衰减系数值,纵横波速度比等定性的描述。

其主要可分为弹性介质、粘弹介质、各向同性介质、各向异性介质、双向孔隙介质。

地震数学模型是用来具体求解正、反演问题的一种手段,这类模型一般都是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它不可能与实际的地质结构完全一致,但一般接近它,其主要可分为:褶积模型、射线方程、波动方程、物理模型等。

2.三高处理:地震资料数字处理中的三高是指高信噪比,高分辨率和高保真度。

其中信噪比是指地震资料中有效信号的噪音的比值,可通过叠加的方法来提高信噪比。

分辨率是分辨能力的倒数,包括垂直和横向两方面。

垂直分辨率是指地震记录或地震剖面上所能分辨的最小的层厚度,可通过反褶积处理方法予以提高。

横向分辨率是指地震记录或水平叠加剖面上能分辨相邻地质体的最小宽度。

可通过做偏移来实现。

保真度是指地质资料所能反映地下地质体的真实程度,也可通过偏移的方法实现。

3.地震解释:把地震资料转化成抽象的地质术语,即根据地震资料确定地质构造形态和空间位置,推测地层的岩性、厚度及层间接触关系,确定地层含油气可能性,为钻探提供井位等。

地震资料解释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构造解释、地层岩性解释和开发地震解释。

4.时移地震:时移地震是指利用不同时间测量的地震数据属性之间的差异变化来研究油藏特性变化的一项综合技术,通过特殊的时移地震处理技术,差异分析技术和计算机可视化技术来描述油藏内部物性参数的变化,其根本目的是寻找剩余油,对油气藏的开采动态及时管理。

5.地震分辨率:地震勘探中的分辨率包括垂直和横向两方面。

垂直分辨率是指地震记录或地震剖面上所能分辨的最小的层厚度,其定量标志为△h≥λ/4,可分辨。

横向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是指地震记录或水平叠加剖面上能分辨相邻地质体的最小宽度。

地震资料解释ppt课件

地震资料解释ppt课件
(PCA OPTIONAL)
OUTPUT : SEISMIC FACIES VOLUME
突出不连续数据
*
1600ms相干体切片
1600ms相干体切片
*
相关时窗:1500ms—2800ms
*
小断层典型剖面
横364剖面
横396剖面
从地震剖面上,北部断层断距较小,与北界断层未搭接。
*
精细构造描述技术--相干技术应用实例
立体显示
层拉平技术
瞬时振幅剖面
波阻抗剖面
吸收系数
识别火成岩
火成岩油气藏评价
*
4、砂砾岩体油气藏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
约束反演技术
立体显示技术
时频分析技术
砂砾岩体油气藏 评价
*
5、潜山油气藏
储集层特征 研究及有利 相带预测
风化壳储集层预测
潜山内幕储集层特征描述
地震反演技术
吸收系数技术
分形技术
多参数分析技术
*
6、落实圈闭
层 g1构造圈闭图
G1ab井过井地震剖面
G1a井过井地震剖面
T1
T1
T1
T1
T1


西

地震解释基本步骤
*
标定识别储层特征
X33
沙三中底
沙三上底界
夏33井单井相地震相分析
沙三下
沙三中
沙三上
双丰砂体
盘河砂体





夏33井单井相分析
平原相
前缘相
前缘相
前缘相
岩性解释
*



沙 三 下
井旁道与VSPlog 对比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 第12课地震解释-区域地震相分析 [兼容模式]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 第12课地震解释-区域地震相分析 [兼容模式]

4. 区域地震相分析•4.1 概述•4.2 区域地震相标志•4.3 地震相划分与沉积相解释•4.4 典型沉积体的地震相特征•4.5 典型地震相模式4.1 概述•4.1.1 地震相分析的有关概念•4.1.2 地震信息的类型和地震相标志•4.1.3 区域地震相与精细地震相的区别•4.1.4 地震相单元的分级•地震相:地震反射的面貌,具体表现为各种地震相标志的特征。

•地震相划分:在相应的地震地层单元内部,根据地震相标志划分出不同的地震相单元,•地震相分析:根据地震相特征进行沉积相的解释推断。

陆坡•相:facies4.1.1 地震相分析的有关概念4.1.2 地震信息的类型和地震相标志•(1)常规地震剖面上的定性信息•1)同相轴的视振幅、视频率和连续性(物理地震学信息)•2)同相轴的形态和相互叠置关系(几何地震学信息)•3)地震相单元的外形(几何地震学信息)地震相单元的外形要在三度空间上确定(2)地震资料的定量属性信息•包括波阻抗、速度、振幅、频率、吸收系数等•这些信息需要对常规地震资料进行特殊处理获取波阻抗剖面振幅属性(3)地震相标志•(1)地震反射结构(Seismic texture):地震反射同相轴的物理地震学特征,包括其视振幅、视周期(视频率)和连续性三个方面;•(2)地震反射构型(Seismic configuration):指同相轴的形态和叠置关系;•(3)地震反射外形(Seismic form):地震相单元的总体形态。

(1)区域地震相分析:对体系域或层序,利用地震反射构型、结构和地震相单元外形进行定性的地震相分析。

属于定性分析的范畴;通常用二维地震资料,并结合层速度岩性预测资料进行。

4.1.3 区域地震相与精细地震相的区别(2)精细地震相分析:对准层序或准层序组,利用定量属性信息进行半定量地震相分析。

需要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并结合反演资料在平、剖面上综合分析。

4. 区域地震相分析•4.1 概述•4.2 区域地震相标志•4.3 地震相划分与沉积相解释•4.4 典型沉积体的地震相特征•4.5 典型地震相模式4.2 区域地震相标志•4.2.1 地震反射结构•4.2.2 地震反射构型•4.2.3 地震反射外形4.2.1 地震反射结构(Seismic texture )•在沉积相标志中,沉积结构是指沉积岩的基本组分——碎屑颗粒、杂基与胶结物的特征。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地震资料的基本概念,掌握地震波的传播特性,了解地震资料解释的方法和步骤。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地震资料解释的方法,分析地震剖面图,识别地震相,解释地下结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地震资料解释在石油勘探和地质研究中的重要性,培养对地震资料解释工作的兴趣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地震资料的基本概念: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地震剖面图的构成和解读。

2.地震资料解释的方法和步骤:地震相的识别,地下结构的解释,地震资料的解释原则。

3.地震资料解释的应用:石油勘探,地质研究。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讲解地震资料的基本概念,地震资料解释的方法和步骤。

2.讨论法:分组讨论地震剖面图的解读,地震相的识别。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地震资料解释案例,加深学生对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解。

4.实验法:学生动手操作地震资料解释软件,进行实际地震资料的解释。

四、教学资源本节课的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地震资料解释教程》2.参考书:《地震学基础》,《石油勘探地震学》3.多媒体资料:地震剖面图的图片和视频,地震资料解释软件的教程。

4.实验设备:计算机,地震资料解释软件。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包括: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2.作业:布置相关的地震资料解释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和步骤的掌握情况。

3.考试:进行一次地震资料解释的考试,评估学生对地震资料解释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评估方式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六、教学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如下:1.教学进度: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合理安排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和时间。

2.教学时间:每节课安排45分钟,确保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教学活动和学生的练习。

地震相

地震相
第三章 地震相分析
2019/10/6
第一节 基本概念
Section 1 Basic Concept
2019/10/6
一、地震相(Seismic Facies)
地震相是由特定地震反射参数所限定的三维地震反射单元,它是特定沉 积相或地质体的地震响应。地震相可以理解为沉积相在地震剖面上表现 的总和。 正如Sheriff(1982)所说“地震相是由沉积环境(如海或陆相)所形 成的地震特征”。 Mitchum(1977)认为“一个地震相单元是可以制图的单元,该单元的三 维地震反射特征与其相邻单元不同” 。 地震相是地震层序或亚层序的次级单元,一个层序或亚层序中可包括若 干种地震相。这些地震相往往是一定沉积相或成因地层单元的响应。这 些成因单元可以不是沉积相,而是异常地第二节 地震相参数及其地质意义
Section 2 Seismic Facies Parameters and it’s Geological Meaning
2019/10/6
地震相参数是识别地震相的标志,也是判断沉积相的地 球物理标志。最常用的标志包括内部反射结构、外部几 何形态、连续性、振幅、频率、层速度等。 这些地震参数(地震相标志)按其属性可分为四大类: ①几何参数:反射结构、外形; ②物理参数:反射连续性、振幅、频率、波的特点; ③关系参数:平面组合关系; ④速度-岩性参数:层速度、岩性指数、砂岩含量。
2019/10/6
根据地震相的定义,地震剖面上反射特征的任何变化,只要与岩 性或沉积特征变化有关,并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都可定义为地震 相。它本质上是个物理概念,划分程度在理论上只受地震分辨率的 限制。但因人们对地震相的地质含义认识水平还十分有限,目前只 能划分和描述几十种地震相。
地震相与沉积相之间往往是相当的,可以通过解释将地震相转 为沉积相。地震相分析的关键就是根据地震相特征,并结合其它资 料将地震相转为相应的沉积相。但应注意,地震相与沉积相之间不 存在普遍的绝对的对应关系。有时一个地震相单元中可能包括两种 或两种以上沉积相,反过来,一个沉积相可以形成不同的地震反射 特征。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①地震分辨率远远低于地质方 法的分辨率,地震剖面上不易发现较细微的岩性岩相变化;②地震 资料中存在非地质因素的干扰;③同一沉积相内部是不均匀的,存 在差异;④同一种沉积相在不同地区或盆地内,由于区域地质背景 和沉积条件存在差异,造成沉积相的外形或内部结构也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辫状河三角洲的类型(McPherson et al.,1987) a. 物源来自远距离山区高地的辫状河三角洲; b. 在冲积扇前方发育辫状分流平原的辫状河三角洲 c. 与冰川冲积平原有关的辫状河三角洲
无论在断陷湖盆长轴或短轴 缓坡侧都可能发育这种辫状河三 角洲砂体,其岩性、形态和分布 位置介于河流三角洲与扇三角洲 之间,短轴陡侧经过靠山型扇三 角洲向靠扇型扇三角洲的发育演 化,岸上斜坡增长变缓,也会演 变成辫状河三角洲。 辫状河三角洲与扇三角洲在 拉张盆地中可发生时空转换:在 断陷湖盆演化早期,扇三角洲的 发育与盆缘活动断裂关系密切, 随着源区高地的不断剥蚀,盆地 部分充填,冲积扇被冲积平原与 稳定水体隔开,扇三角洲转化为 辫状河三角洲。
• S型-斜交型复合前积构型
海底扇地震解释剖面
4.4.4 海盆浪控三角洲
• 当波浪和沿岸流的能量很强,将河口处的沉 积物再搬运至河口两侧沉积时,则形成浪控 三角洲。这种强烈改造破坏的结构是使三角 洲的长度减小、宽度增大,进而使三角洲的 向前推进作用大大减弱。 • 因此在浪控三角洲上一般找不出较大规模的 前积构型,而是以叠瓦状前积构型为基本特 征。同时三角洲的平面形态也不再是一伸长 的朵状体,而是成为宽度远大于长度的裾状。
三角洲的沉积特征
第二种砂体的分布模式与第 第一种三角洲主要由河口砂坝组 成,砂体的走向与海岸正交或斜 一种比较,河口潮差变大, 2.三角洲的骨架相 ——(4) 三角洲砂体的分布模式 交,砂体分布呈指状,各指状砂体 潮流增强,河口砂坝形态仍 的厚度不等,局部增厚,呈豆荚状。 第四种三角洲河口附近为指 为指状,但在河口砂坝之外 科尔曼 其形成条件是:波能低,潮流弱, 第三种三角洲由垂直海岸的 状砂坝,向外有平行海岸的 有顺潮流展布的潮成砂体。 河流输沙量大,且以细粒悬移质为 指状砂坝和平行海岸的滨外 滨外堤,堤的向陆侧发育泻 主。 堤组成。与前二类比较,波 湖。其形成条件是波浪较 第六种三角洲由多列平行海岸 浪作用显著增强,潮流的作 强,潮差小,潮流弱,河流 第五种三角洲是由一系列平 的滨岸堤组成,堤间为废弃河 用使河口砂坝与潮成砂体连 输沙量有限,且洪水季节与 行海岸的滨岸堤构成的席状 床。其形成条件与第三种相 接成一体,指状砂坝大大加 暴风浪季节不一致。 砂,它的突出特点是波浪作 似,波浪作用特别强烈,但区 长。 用强烈,且无定向的沿岸泥 别在于沿岸运动的泥沙数量很 沙流运动,因此,砂质纯, 大,所形成的砂体迫使河流沿 分选好,厚度稳定。 岸流动。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
第13课
王英民 2010年
4. 区域地震相分析
• 4.1 • 4.2 • 4.3 • 4.4 • 4.5 概述 地震相参数 地震相编图及其沉积相解释 典型沉积体的地震相特征 典型地震相模式
4.4 典型沉积体的地震识别
• 4.4.1 冲积扇 • 4.4.2 近岸水下扇 • 4.4.3 海盆河控三角洲 • 4.4.4 海盆浪控三角洲 • 4.4.5 坳陷湖盆三角洲 • 4.4.6 断陷湖盆三角洲 • 4.4.7 扇三角洲 • 4.4.8 辫状河三角洲 • 4.4.9 海底扇 • 4.4.10 生物礁
4.4.1 冲积扇
• 冲积扇发育在盆地边缘的陆上沉积环境中,其标志主要是: • (1)与盆地边缘大断裂相伴生。 • (2)多数冲积扇都具有前积构型,在纵剖面上以杂乱前积构型 和帚状前积构型最为常见,亦有下超型前积构型和斜交型前积构 型。在横剖面上可发育双向前积反射构型或丘形反射构型。其前 积构型的共同特点是底积层很不发育,前积层与下伏地层呈下超 接触。这是由于在冲积扇上所沉积的碎屑物质粒度很粗,在山口 处的局部沉积速率特别高所造成的。在辫状河发育的冲积扇上, 由于河流在扇体上的侵蚀和般运作用强烈,使得扇体坡度减小、 长度增加,进积速率减低,从而前积构型不发育,而是表现为波 状构型。 • (3)其反射结构主要为杂乱反射结构或无反射结构,前者常出 现在以泥石流为主的冲积扇上,后者则以在辫状河发育的冲积扇 上为常见。一般说来从扇根向扇端方向振幅有所增强、连续性有 所变好。 • (4)在横剖面上沉积体为丘状,在纵剖在上为楔状,向盆地内 部厚度减薄,总体上表现为明显的锥状外形。其规模一般较小, 但横向上多个冲积扇往往沿着断层呈串珠状排列,形成扇裙。
法 国 的 罗 纳 河 三 角 洲
叠瓦型前积构型
4.4.5 坳陷湖盆三角洲
• 湖盆中的水动力比海盆微弱得多,以建设性三角洲为主。但是湖 盆与海盆在形状、水深、坡度和容纳沉积物的能力上有很大差 别,从而所形成的河控三角洲很不相同。 • 海盆是开敞性的很深的盆地,从而可以保证三角洲的前积斜坡长 期稳定推进。此外在海盆中海平面相对变化的速率和频率要比陆 盆中慢得多,因此三角洲往往能持续性地向盆地内推进,形成规 模巨大的沉积体,发育各种大型的前积构型, • 湖盆则基本上是封闭的盆地,其水深亦比较浅,容纳沉积物的能 力有限。因此当河流携带的粗碎屑沉积物在河口卸载时,往往同 时有大量的泥质沉积物在湖盆中间沉积下来,从而使河口部位与 湖盆中间部位的沉积速率相差不很大,三角洲的进积速率减小, 不利于前积构型的发育。此外湖盆的水平而相对升隆变化要比海 盆中强烈得多,岸线的频繁进退使得三角洲的位置经常改变,同 样不利于前积构型的发育。 • 坳陷湖盆中的三角洲一般都不发育大型的前积构型,而是以叠瓦 状前积构型较为常见,甚至于没有前积构型。
东营三角洲
发散型S型前积反射构型,或为 帚状反射构型,收敛点指向扇 根物源处;在垂直水流方向呈 丘形,内部反射可见双向下超
4.4.7 扇三角洲
吴崇筠(1989)
• 扇三角洲是由河流在盆缘大断层之下形成冲积扇后很快就转入 水下形成三角洲而产生的一种冲积扇与三角洲的复合体。其中 缺失在正常情况下冲积扇与之三角洲之间应当发育的冲积平原 相带。
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辫状河三角洲的地震相特征
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范围很大,表现为波状-亚平行,弱振 幅反射相,前缘为叠瓦状前积,发育在斜坡带上,距离盆 缘断层很远或无盆缘断层。
4.4.9
深海扇
Walker(1978)浊积扇模式:1、内扇;2、中扇;3、外扇
• 波罗洲东部Kutei盆地海底三维叠加相干图。该图展示了 从外陆棚到盆地平原的区域。许多峡谷呈直线至有一些 轻微的弯曲;有一个峡谷沿旋回3的低水位三角洲的下倾 方向弯曲。沉积物波出现在上部和下部的斜坡。
4.4.3 海盆河控三角洲
• 三角洲是在较平缓的地形背景下,在河水和海(湖)水的共同作 用下所形成的复合沉积体。其基本特征是: • (1)离盆地边界较远,不受盆缘边界断层活动的控制。 • (2)以S型、顶超型和复合型前积构型最为普遍。共同特征是 底积层较发育,反映陆源物质较细、这与前述的冲积扇和近岸水 下扇形成显著差别。 • (3)一般在顶积层部位主要为中振幅中连续性结构;在前积层 部位振幅和连续性有所增强;至底积层部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 三角洲进积速率高,前缘斜坡的坡度较陡,这时容易诱发浊流, 以三高结构为特征;另一种是三角洲进积速率较低,浊流不发 育,以弱振幅甚至无反射结构为特征。一般说来以前一种情况为 多.从振幅在三角洲层序中的垂向变化上看,在前缘浊积扇发育 三角洲中一般表现为向上减弱反射结构;而在前三角洲为稳定泥 岩的沉积体中则一般表现为向上增强反射结构。 • (4)地震相单元具伸长锥状外形。由于其规模一般较大,长、 宽可在数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因此受视野的限制,其外形特征 在地震剖面上可能不很明显,这时应注意从沉积体的等厚图上分 析其外形特征。
上扇的补给水道(海底峡谷)
水 道 水道 水 道
T41 T50 T51 T40
水 道
水 道
T52 T53
深 切 谷
T60
深切谷
海底峡谷发育在陆坡处,其顶界面在横剖面上为平的或凹面向上 的,底界面为U型或V型,具侵蚀充填构造,有时在纵剖面上可表 现为杂乱前积构型或斜交前积构型。一般为低振幅中连续性结构。

上扇斜坡根部的滑塌层、泥石流、碎屑流
海底扇
水道体系的类型
上扇的补给水道(海底峡谷) 中扇水道-堤坝体系 中扇下部的水道化朵体
1)侵蚀 型水道—— 具有v或u型 的下切特 征,水道的 宽深比低, 堤岸高度大。 该类型水道 往往富泥 2)沉积 型水道—— 具有丘型沉 积特征,水 道的宽深比 高,堤岸高 度小。该水 道往往是砂 泥混合型沉 积
4.4.1
冲积扇
扇体内部呈帚状或斜交前积构型, 主要为杂乱反射
4.4.2 近岸水下扇
• 近岸水下扇发育在盆缘边界大断层之下,是一种以重力流流动体 制占主导地位的浊积扇体,由于此类扇体直接进入到深湖区中, 距油源岩近,易于形成油气藏,因此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 其特征与冲积扇很相似,易于从地震剖面上识别。但在地震剖面 上直接将近岸水下扇与冲积扇分开则十分困难。只能根据它们各 自的伴生相带不同而间接地加以区分。冲积扇发育于陆上,与冲 积平原相或沼泽相相伴生;而近岸水下扇则是发育于水下,与深 湖相相伴生,据此,可先对伴生相带进行地震相分析。 • (1)冲积平原相的地震相特征变化较大,比较常见的的是波状 构型中振幅中连续性结构。而含煤沼泽相和浊积砂岩较发育的深 湖相一般振幅很强、连续性很好,以平行构造三高结构为特征。 因此当扇体前方不具三高结构而是振幅、连续性较低时,可以有 较大把握将其解释为冲积扇体。 • (2)冲积扇主要发育在断陷早期阶段,而近岸水下扇则主要发 育在断陷中期(最大水进期)。
• 扇三角洲是扇与三角洲的复合体,兼具二者的拉组层序及沉积相
巴9 巴19 巴21 巴2
河流域
T3
域 湖盆收缩体系
域 湖进
湖进域
高位扇三角洲 T6
高位域
低位域
湖进域
T8
高位域
低位域洪积扇、 水下扇
Tg
4.4.8 辫状河三角洲
辫状河三角洲为由辫状河体系(包括河 流控制的潮湿气候冲积扇和冰水冲积扇)前 积到停滞水体中形成的富含砂和砾石的三角 洲(McPherson,1987),辫状河和辫状平 原与冲积扇不存在必然联系,其发育受季节 性洪水流量或山区河流流量的控制。冲积扇 末端和山顶侧缘的冲积平原或山区直接发育 的辫状河道经短距离或较长距离搬运后都可 直接进入海(湖)而形成辫状河三角洲。辫 状河三角洲距源区距离介于扇三角洲和正常 三角洲之间,在远离无断裂带的古隆起、古 构造高地的斜坡带,沉积盆地的长轴和短轴 方向均可发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