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及分析地震数据体一般步骤
地震勘探资料的处理与解释

地震勘探资料的处理与解释一、引言地震勘探是利用地震波在各种介质中传播的特性,探测地下构造、岩性、矿床和地下水等物质的一种探测技术。
地震勘探是地质勘查、工程勘察和地震预测等领域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与解释是地震勘探技术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从处理流程、数据处理方法及解释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流程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流程包括数据备份、数据预处理、数据校正、数据解释三个过程。
1.数据备份数据备份是将野外采集的原始地震信号数据进行复制备份存档,以便后续数据处理和解释使用。
2.数据预处理数据预处理过程主要包括数据导入、数据剪辑、数据切割、数据去反演等步骤。
其中:数据导入是将野外采集的原始地震信号数据导入到数据处理软件中,进行后续的数据处理和解释。
数据剪辑是将不相关的数据删除,只留下与勘探目的有关的数据,以提高数据处理的精度和效率。
数据切割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将采集的地震信号数据分为多个时间窗口,以便后续的数据处理和解释。
数据去反演是去除地面反射波和地下因受到地面影响而引起的表面波、散射波等干扰信号,强调地下直达波的信号,提高勘探的分辨率。
3.数据校正数据校正是将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一系列的校正处理,以便对数据进行精细的解释。
其中:时差校正是将不同检波点接收到的地震信号数据进行时差校正,以将所有检波点接收到的地震信号数据时限一致。
幅值校正是将地震信号数据进行幅值校正,以消除由于不同检波器灵敏度的差异引起的幅度变化,提高数据处理的精度。
补偿校正是针对地下介质的补偿,以消除由于介质特性所引起的干扰信号,提高数据解释的精度。
四、数据处理方法1.频率域反演法频率域反演法是一种频率域处理技术,可以有效地显示地下介质的频率特征。
通过对勘探目标的频率响应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地下介质的速度、厚度、密度,以及存在于介质中的岩性、构造等信息。
2.三维成像法三维成像法是一种立体成像技术。
它通过对不同方向、不同深度的地震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构建三维勘探图像,以方便勘探人员对地下构造、岩性和矿藏等信息进行快速准确的判断和解释。
解释及分析地震数据体一般步骤

解释及分析地震数据体一般步骤: 1、合成人工记录和层位标定 2、追层位,注意闭合 3、解释断层 3、平面成图在解释过程中可能用到的五种技术方法: 1.层位标定技术2.三维体构造精细解释技术3.相干数据体分析技术4.低序级断层识别技术5.断点组合技术其中各项技术的具体用法自己去查资料若遇到潜山和特殊岩性体时,在成图前增加1项,速度场分析即第6项技术变速成图技术;若有储层描述部分,还需增加反演处理。
1、反演工区建立2、地震子波提取3、井地标定4、初始模型建立5、反演参数选取6、反演处理7、砂体追踪描述8、成图在三维地震构造解释的基础上,对有井斜资料的井,分层段进行了井深校正,将测井井深校正为垂直井深。
通过钻井资料的校正,利用校正数据表的数据,对断层的断点位置和断距进行归一化处理,对三维地震所做的构造图与钻井数据相矛盾的地方进行反复推敲,分析油藏油水关系,对一些四、五级断层进行组合、修正,反复修改构造,最后编制研究区构造图。
静校正sta tics:地震勘探解释的理论都假定激发点与接收点是在一个水平面上,并且地层速度是均匀的。
但实际上地面常常不平坦,各个激发点深度也可能不同,低速带中的波速与地层中的波速又相差悬殊,所以必将影响实测的时距曲线形状。
为了消除这些影响,对原始地震数据要进行地形校正、激发深度校正、低速带校正等,这些校正对同一观测点的不同地震界面都是不变的,因此统称静校正。
广义的静校正还包括相位校正及对仪器因素影响的校正。
随着数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已有多种自动静校正的方法和程序。
[深度剖面]depthrecord sectio n;据磁带地震记录的时间剖面或普通光点记录,用一般方法所作出的地震剖面只是表示界面的法线深度,而不是真正的铅垂深度。
地震监测技术中的数据分析与处理技巧

地震监测技术中的数据分析与处理技巧地震,作为自然灾害中最具破坏力的一种,常常给人们带来无尽的痛苦和不安。
地震监测技术则是化解这种威胁的重要手段。
在地震监测中,数据分析与处理技巧起着关键作用。
在本文中,我将从地震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入手,讨论地震监测技术中的数据分析与处理技巧。
一、地震数据的预处理地震数据在采集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各种外界干扰,为了提高地震数据的质量,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
预处理的主要目的是滤除噪声、去除趋势等干扰因素。
常用预处理方法包括:1. 中值滤波。
中值滤波是一种有效的滤波方法,它可以在不丢失信号信息的前提下去除噪声。
中值滤波的基本原理是将信号中的每个元素都替换为它们邻域元素的中值。
2. 带通滤波。
带通滤波是一种针对特定频率段的滤波方法。
在地震监测中,带通滤波常用于去除自然地震和人工干扰信号之间的频率干涉。
3. 偏差消除。
在地震监测中,通常会采用两个或多个地震监测仪器对同一个目标进行监测。
由于仪器之间存在差异,因此需要通过偏差消除来消除这些差异引入的误差。
二、地震数据的分析地震数据的分析是地震监测中的重要步骤。
地震数据分析可以为地震监测提供更多的信息,帮助地震学家进行更加准确的预测和分析。
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地震数据分析方法。
1. 能量谱分析。
地震信号是一种复杂的信号,但可以通过将它们转换为频域内的信号来进行分析。
能量谱分析将地震信号转换为其频率分量,进而计算出它们在不同频率下的能量。
2. 时序分析。
时序分析是一种将地震信号转化为时间序列的方法。
通过时序分析,可以计算出地震信号的平均值、方差、标准差等统计数据。
3. 滑动平均法。
滑动平均法是一种平滑地震信号的方法。
它的基本原理是将一组数据点的平均值作为该点的值,以减少噪声的影响。
三、地震数据的模型拟合地震监测中,模型拟合是一种常见的数据处理方法。
地震数据模型拟合的目的是对地震信号进行建模,将其表示为某种数学模型的形式。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减少误差,而且可以提供更准确的预测。
地震的物理数据处理方法和解释

地震的物理数据处理方法和解释地震学是一门研究地壳内部及其周边环境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地震波传播特性、地壳构造、地质运动、地震动力学、地震预测、应急防御等。
为了研究地震学,必须先研究地震。
地震物理数据处理方法和解释是探讨地震学的基础。
地震物理数据处理包括原始地震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
采集地震数据是获取地震资料的前提,也是地震物理数据处理的基础。
地震采集的数据主要分为激烈度记录和震级记录,具有空间和时间关系。
激烈度记录是地震的定位、距离、强度等参数的测量;震级记录是通过测量地震波的波特征来记录地震活动的强度。
地震数据的处理一般由计算机软件完成,其主要内容包括定位地震发生区、检验地震强度、计算激烈度分布、绘制地震剖面和地震活动性等。
地震物理数据处理的解释是用来解释地震数据的结果。
地震学家可以用它来分析地震波和大地物理活动之间的联系,以及判断地壳形变主要受什么影响,什么造成大地构造的变化等等。
根据地震数据的处理出的结果,地质学家可以分析地震发生的深度、距离及其原因,同时也可以推测出与地震有关的地质构造、岩石层次等问题。
进一步讨论地震物理数据处理方法和解释,在地震物理数据处理后,可以用特殊的分析方法进行解释。
比如高斯卷积分析,可以检测地震数据中的突变信息,并可以准确定位突变点;同时可以利用区域自相关分析确定地震活动的时间和强度趋势;用小波变换可以更加精确的获得地震震源机制的信息;用多维分析法可以更好的解释地震学问题,比如地震剖面深度变化和强度距离关系。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地震物理数据处理方法和解释是研究地震学的基础,是地质学家和地震学家研究地震事件的关键。
在研究地震学时,不仅仅要利用物理计算和分析,还要对波分析、振动参数等技术进行综合认识,以更全面、准确的把握地震发生的原因。
地震数据处理流程

地震数据处理流程嘿,朋友们!咱今天来聊聊地震数据处理流程这档子事儿。
你说这地震数据,就像是一堆杂乱无章的拼图碎片,咱得把它们好好整理整理,才能看出个门道来。
咱就先从数据收集开始说吧。
这就好比去菜市场买菜,得挑新鲜的、好的拿呀!地震监测仪器就像是我们的菜篮子,把那些地震产生的各种信号都装进来。
这可得仔细着点,要是漏了啥重要信息,那不就跟炒菜少放了盐一样,没味儿啦!收集好了数据,接下来就得清理清理啦。
就跟咱洗衣服似的,把那些脏东西、杂质都去掉。
把那些没用的、干扰的信息都给筛出去,留下有用的精华。
不然一堆乱七八糟的数据,那不就成了一团乱麻啦!然后呢,就是数据的分析啦。
这可真是个技术活儿!就好像是个侦探在破案,得从那些蛛丝马迹中找出线索来。
看看地震的震级呀、震源深度呀、还有啥时候发生的呀,都得分析得明明白白的。
这要是分析错了,那不就像找错了凶手一样,闹笑话啦!分析完了,还得可视化呢!这就好比把做好的菜摆到盘子里,得让人看着有食欲呀!把那些数据变成直观的图表、图像,让人一眼就能看明白。
不然光一堆数字,谁看得懂呀!在这个过程中,咱可得有耐心呀,不能着急。
就跟绣花似的,一针一线都得慢慢来。
要是毛毛躁躁的,那能绣出好看的花来吗?而且还得细心,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小细节。
这地震数据可不会自己告诉你答案,都得咱自己去挖掘。
你说要是咱把这地震数据处理得好,那能帮多少人呀!能让大家提前做好准备,减少损失。
这可不是小事儿呀,这是关乎人命的大事儿!咱可得重视起来,不能马虎。
咱普通人可能觉得这事儿离咱挺远,可真要是地震来了,这些处理好的数据说不定就能救咱一命呢!所以呀,可别小瞧了这地震数据处理流程。
它就像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英雄,在背后为我们的安全保驾护航呢!大家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呀?反正我觉得就是这么回事儿!咱都得好好了解了解,说不定哪天就用上啦!。
地震解释流程

数据体时间深度
• (3)点击Next,利用Header Dump菜单分析判断主测线、 ) 联络测线、X、Y在道头中的位置和字节长度。一般主测线 在5或9位置上,联络测线在13或21位置上,X、Y分别在 73、77位置上。
Header Dump菜单
• (4)点击Next,点击Scan按钮,软件自动读取主测线、联络测线范 ) 围和原点等信息。注意:在上一步,如果道头中没有 、Y坐标信息, 注意: 坐标信息, 注意 在上一步,如果道头中没有X、 坐标信息 需要在3 菜单下定义三点坐标。 需要在 Points菜单下定义三点坐标。 菜单下定义三点坐标
在地震剖面上正确显示地层划分和测井曲线用旅行时和正确地将时间构造图转换为深度构造图需要固定的datumelevation基准海拔和replacementvelocity替换速度
(一)、地震数据加载 一、
SeisVision地震数据加载分三步: 第一,把SEG-Y地震数据转换为SeisVision的内部格式 3dx或是3dh; 第二,建立一个地震解释工区; 第三,添加3dx或3dh
• 16.点击 Horizontal Views (水平视图)图标, 然后Horizontal Views(水平视图) 的Annotation(注 释)组框重复上面 的第15步。
17.点击Depth Conversion(深度转换) 图标,Velocity Type (速度类型)选 Velocity surveys 。
• 12.单击Map Coordinate System(图坐 标系统)。
出现Select Coordinate Projection (选择坐标 投影)对话 框。
13.点击Well Display (井显示)标签,在点 击Well Display(井显示) 标签下的Vertical Views (纵向视图)标签。 14.Display Radius (显示半径)输入为100. Display Radius(显示 半径)是个很重要的参 数用于决定井筒是否在 垂直地震剖面上显示。 对于出现在地震剖面上 的井筒来说,地震测线 必须在这个半径之内。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1)

实用文档
13
地震资料解释
收集基础资料 地震剖面解释(层位标定) 构造解释 岩性解释
实用文档
14
地震剖面
实用文档
15
T0 T1
T2’ T2
T3
T6
地震剖面上为强弱不同的同相轴,解释工作就是通过地质
资 料
准
目
(合成记录)确定地质层位
备
标
研 究
层位解释
组合断层
剖面解释
作T0 图
储层预测
沉积构造
空
发育史研究
间
时-深转换
解
… … 构造图
储层厚度图
油藏分布图
释
含油气远景评价、目标优选、提供钻井井位
地震常规解释实用流文程档 图
综合解释 12
收集基础资料
测线位置资料 探井资料:钻井、录井、测井、试油、
地震正演、测井约束反演、分频反演、地震属性分析等算法,不能很好
断块圈闭评价
实用文档
70
2、上第三系曲流河砂体油气藏
地质分析
立体显示
构造解释
曲流河砂体油气藏 评价
实用文档
71
桩106井区上第三系河道砂体立体透视图
实用文档
72
河道砂振幅图
实用文档
73
3、火成岩油气藏
地震相
立体显示
层拉平技术
识别火成岩
吸收系数
瞬时振幅剖面
波阻抗剖面
火成岩油气藏评价
实用文档
74
实用文档
31
地震资料精细解释
2、根据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原则,从标 定的过井剖面开始,建立起全区大的解释 框架,在其基础上进行4(线)×4(道) 网格初步解释,最终加密测网。
地震数据处理的操作方法

地震数据处理的操作方法
地震数据处理的操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 数据获取:从地震台站、卫星、地球物理勘探等获取地震数据,包括地震波形、地震图像、地震参数等。
2. 数据预处理:对收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格式转换、数据过滤、数据校正、数据去噪等,以便后续的分析和处理。
3. 数据分析: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包括绘制地震波形图、地震图像等,用于了解地震的发生情况和震源机制。
4. 数据解释:根据分析结果进行数据解释,确定地震的发生时间、震源位置、震源深度、地震规模等参数,并给出地震的评估和预测。
5. 数据存储:将分析和解释后的数据存储起来,以备后续研究和分析使用。
以上是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操作方法,实际操作中还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释及分析地震数据体一般步骤: 1、合成人工记录和层位标定 2、追层位,注意闭合 3、解释断层 3、平面成图
在解释过程中可能用到的五种技术方法: 1.层位标定技术
2.三维体构造精细解释技术
3.相干数据体分析技术
4.低序级断层识别技术
5.断点组合技术
其中各项技术的具体用法自己去查资料
若遇到潜山和特殊岩性体时,在成图前增加1项,速度场分析即第6项技术变速成图技术;若有储层描述部分,还需增加反演处理。
1、反演工区建立
2、地震子波提取
3、井地标定
4、初始模型建立
5、反演参数选取
6、反演处理
7、砂体追踪描述
8、成图
在三维地震构造解释的基础上,对有井斜资料的井,分层段进行了井深校正,将测井井深校正为垂直井深。
通过钻井资料的校正,利用校正数据表的数据,对断层的断点位置和断距进行归一化处理,对三维地震所做的构造图与钻井数据相矛盾的地方进行反复推敲,分析油藏油水关系,对一些四、五级断层进行组合、修正,反复修改构造,最后编制研究区构造图。
静校正statics:地震勘探解释的理论都假定激发点与接收点是在一个水平面上,并且地层速度是均匀的。
但实际上地面常常不平坦,各个激发点深度也可能不同,低速带中的波速与地层中的波速又相差悬殊,所以必将影响实测的时距曲线形状。
为了消除这些影响,对原始地震数据要进行地形校正、激发深度校正、低速带校正等,这些校正对同一观测点的不同地震界面都是不变的,因此统称静校正。
广义的静校正还包括相位校正及对仪器因素影响的校正。
随着数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已有多种自动静校正的方法和程序。
[深度剖面]depth record section;据磁带地震记录的时间剖面或普通光点记录,用一般方法所作出的地震剖面只是表示界面的法线深度,而不是真正的铅垂深度。
经过偏移校正和深度校正之后,得到界面的铅垂深度剖面才叫做深度剖面,它是地质解释的重要资料。
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处理磁带地震记录,能自动得出深度剖面
[同相轴]lineups;地震记录上各道振动相位相同的极值(俗称波峰成波谷)的连线称为同相轴。
在解释地震勘探资料时,常常根据地震记录上有规律地出现的形状相似的振动画出不同的同相轴,它们表示不同层次的地震波。
[速度界面]velocity interface;是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不同的、相邻的两层介质的公共接触面。
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信噪比有多种定义。
通常将地震仪器的输出端上,有效信号的功率与噪声(干扰)的功率之比称为信噪比。
信噪比既与输入信号本身有关,更决定于仪器的特性,它也被用来衡量资料处理的效果。
因此,提高信噪比是提高地震工作质量的关键问题之一。
信噪比愈大愈好,可以通过改进仪器性能或选择工作方法提高信噪比。
子波wavelet:从震源发出的原始地震脉冲在介质中传播时,由于介质对地震脉冲有滤波作用,并且地层界面使波产生反射和折射,因此,自距震源一定距离起,脉冲波形便发生变化而与原始波形不同,但在一定传播范围内其形状甚本保持不变,这时的地震脉冲便称为子波。
子波的形状决定于震源和介质的滤波性质,其频率随传播距离的增大而有所降低,振幅也逐渐减小。
不同的界面各自的子波不同,每一道的地震记录可以认为是由一系列的子波构成的。
子波不仅用于制作理论地震记录,而且在断层对比和反褶积处理等方面都需要它。
[有效速度] effective velocity; 把覆盖层看作均匀介质而从实际观测所得的反射波或从折射波时距曲线求得的波速,统称为有效速度。
由于在层状地层中存在层理,介质并不真正是均匀的,再加上界面的弯曲,使有效速度不同于平均速度,往往是比平均速度大的一种近似速度,但在各层速度的差别不很大和界面弯曲不大时,两者的差别很小。
[有效波]effective wave; 指能用来解决某些地质问题的人工激发的地震波。
有效波是个相对的
概念。
例如,反射波就是反射披法中的有效波,但是,在折射波法中常常把它当成干扰。
[折射波]refracted wave;亦称“首波”又名“敏储普波”,“锥形波”。
地震波在传播中遇到下层的波速大于上层波速的弹性分界面,而且入射角达到临界角(使透射角为90o)时,透过波将沿分界面滑行,又引起界面上部地层质点振动并传回地面,这种波称为折射波。
它与光学中的折射波不同,其射线是以临界角从界面发出的。
在临界点A处,折射波的路径和反射波的路径相同,传播时间相等。
但在临界点以后,因滑行波速度快,折射波到达地面早于反射波。
折射波到达地面的特点也和地层性质及地质构造有关,故可用于地质勘探。
层速度interval velocity:指在均匀的地层中地震波传播的速度。
它直接反映地层的岩性,能用来划分地层。
一般是用地震测井或声波测井测得,并且指的是纵波的速度。
也可以利用反射记录计算得到。
在地震勘探中,一般把层速度低于1400米/秒的地层叫做低速层,把高于3500米/秒的地层视为高速层。
但是,习惯上在折射波法中高速层是相对的概念。
界面速度interface velocity:指折射波沿折射界面滑行的速度。
界面速度主要反映折射界面以下地层中岩石的物理性质。
由于组成地层的岩石颗粒排列有方向性,通常界面速度大于层速度。
界面速度可通过折射波测得
[低速带] low—velocity layer;地震波在地面附近的疏松层中传播的速度非常低,一般为每秒数百米,称为低速带,地震勘探中也称风化层。
低速带对地震勘探影响很大:首先,若在低速带中激发,能量将被大量消耗,频率很低,低速带底面又是个强反射界面,可以形成多次反射,因此,一股不在低速带中激发,其次,低速带使地震波到达观测点的时间延迟,当其厚度或速度变化较大时,观测时间的精度将大受影响,甚至使波形歪曲,这时,必须进行低速带的时间校正。
如果低速带很厚且结构复杂,则对地震勘探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地震标准层seismic marker horizon:凡是波形特征明显、稳定,并在区域内大多数地段可连续追踪的与勘探目的层相联系的地震界面称为地震标准层。
地震标准层的存在与否对地震勘探的质量和效果影响很大,根据地震标准层的变化、错动可推断地质构造的变化和发现断层。
地震波seismic wave:弹性振动在地球中的传播统称地震波。
按其成因的不同,由天然地震产生的波称为天然地震波,通过人工激发的地震而产生的波则称为人工地震波。
根据质点振动的形式,地震波分成三大类:质点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一致的称为纵波;质点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称为横波,沿界面传播的称为面波。
地震勘探中通常使用纵波而很少使用横波。
天然地震中很重视观测面波,但在地震勘探中面波一般成为干扰波。
[地震测井] well shooting; 利用钻井求取地震波在地层中的平均速度的方法称为地震测井,它在地震勘探资料解释中起重要作用。
地震测井是记录直接穿透岩层的纵波,其方法有两种:①在地面上爆炸,检波器放在钻孔内不同深度接收;②在钻孔内不同深度上爆炸,检波器在地面上接收。
地震测井使用普通的地震仪进行记录,只是检波器要适应钻孔的工作条件而与一般检波器略有不同,称为测井检波器属电磁式检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