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数据处理方法(DOC)

合集下载

地震数据处理流程

地震数据处理流程

地震数据处理流程嘿,朋友们!咱今天来聊聊地震数据处理流程这档子事儿。

你说这地震数据,就像是一堆杂乱无章的拼图碎片,咱得把它们好好整理整理,才能看出个门道来。

咱就先从数据收集开始说吧。

这就好比去菜市场买菜,得挑新鲜的、好的拿呀!地震监测仪器就像是我们的菜篮子,把那些地震产生的各种信号都装进来。

这可得仔细着点,要是漏了啥重要信息,那不就跟炒菜少放了盐一样,没味儿啦!收集好了数据,接下来就得清理清理啦。

就跟咱洗衣服似的,把那些脏东西、杂质都去掉。

把那些没用的、干扰的信息都给筛出去,留下有用的精华。

不然一堆乱七八糟的数据,那不就成了一团乱麻啦!然后呢,就是数据的分析啦。

这可真是个技术活儿!就好像是个侦探在破案,得从那些蛛丝马迹中找出线索来。

看看地震的震级呀、震源深度呀、还有啥时候发生的呀,都得分析得明明白白的。

这要是分析错了,那不就像找错了凶手一样,闹笑话啦!分析完了,还得可视化呢!这就好比把做好的菜摆到盘子里,得让人看着有食欲呀!把那些数据变成直观的图表、图像,让人一眼就能看明白。

不然光一堆数字,谁看得懂呀!在这个过程中,咱可得有耐心呀,不能着急。

就跟绣花似的,一针一线都得慢慢来。

要是毛毛躁躁的,那能绣出好看的花来吗?而且还得细心,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小细节。

这地震数据可不会自己告诉你答案,都得咱自己去挖掘。

你说要是咱把这地震数据处理得好,那能帮多少人呀!能让大家提前做好准备,减少损失。

这可不是小事儿呀,这是关乎人命的大事儿!咱可得重视起来,不能马虎。

咱普通人可能觉得这事儿离咱挺远,可真要是地震来了,这些处理好的数据说不定就能救咱一命呢!所以呀,可别小瞧了这地震数据处理流程。

它就像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英雄,在背后为我们的安全保驾护航呢!大家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呀?反正我觉得就是这么回事儿!咱都得好好了解了解,说不定哪天就用上啦!。

微地震数据处理方法

微地震数据处理方法

微地震数据处理方法
微地震数据处理是指对微地震(M≤4.0)的地震数据进行分析
和处理的过程。

以下是常见的微地震数据处理方法:
1. 数据预处理:主要包括数据采集、去噪和标定。

数据采集是通过地震仪器记录地震波形数据,去噪可以去除测量中的噪声干扰,标定是对地震仪器进行校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2. 地震事件检测:通过对地震数据进行分析,检测出地震事件发生的时间和位置。

常用的方法包括振幅和能量的阈值检测、频率域分析等。

3. 地震定位:将地震事件的震源位置精确确定。

常见的方法包括到时差定位和波形反演等。

到时差定位是根据地震波在不同测点的到时差来确定震源位置;波形反演则是通过对地震波形数据进行逆过程反演,得到地震事件的震源位置。

4. 地震分析:分析地震事件的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参数。

常见的方法包括振幅衰减分析、震级估计、地震波形拟合等。

5. 数据解释:对处理后的地震数据进行解释,分析地震活动的规律和构造特征。

常见的方法包括地震活动性分析、应力场分析等。

以上是常见的微地震数据处理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和需求,可以选择适合的方法来处理微地震数据。

地震数据处理

地震数据处理

(1)速度的用途
地震勘探的各个环节都要用到速度信息 1.野外采集:设计观测系统,确定组合检波形式 2.资料处理:动、静校正,滤波,偏移… 3.资料解释: 速度资料对地震勘探的各个环节都会产生影响,最终影响解释的精度,因 此提取、分析、利用速度是地震资料解释的重要环节。
5、时深转换
经水平叠加后,剖面已变成与地质构造特征相对应t0时间剖面。下步工作 就是将其转化为深度剖面。
对浅层畸变大的波形切除示意图
4、速度分析
速度参数在反射法数据处理至关重要。
影响地震时间剖面的质量; 最终影响到地质解释的精度 影响层速度及平均速度的计算精度。
目的:
第一:为水平叠加、偏移等提供处理的速度参数;
第二:为时深转换提供平均速度。 速度分析常采用:速度谱分析,速度扫描。
几种速度和时深转换 (1)真速度 (2)层速度 (3)平均速度 (4)均方根速度
H

H
t V
i 1 i
n
i
1 t 0V 2
式中:Vi-地层的层速度,ti-该地层的单程旅行时间;t0-所求深度 处的回声时间, V -平均速度。
6、偏移处理基础
偏移的概念 偏移归位、偏移成像、波场延拓成像等 射线偏移的原理 波动方程偏移原理 从原理角度: 射线偏移 波动方程偏移
预处理:原始记录数据处理之前所必须完成的工作。 目的:把原始数据进行初步加工,使之满足处理方法技术的要求。
包括:剪辑处理、切除、抽道选排。 1、剪辑处理 剪辑:挑选信噪比低的不正常记录道或炮,将其充零。 不正常道:工作不正常道、死道、极性反转道。 不正常记录:外界干扰背景严重而引起的噪声记录,应将整张记录充零。 2、切除 (1)切除强振幅的初至波,这些初至波一般是直达波和浅层折射波等干扰波; (2)切除发生相位畸变的浅层宽角反射波; (3)切除震源干扰波、相干干扰波。

地震数据处理 第一章:地震数据处理基础

地震数据处理 第一章:地震数据处理基础

3.速度分析(velocity Analysis);
4.动校正(Normal Moveout Correction)消除由于炮检距不同引起同一
反射波达到时间的差异;
5.叠加(Stack); 6.显示叠加剖面 (Display) (有波形、变面积、波形+变面积三种显示方式);
从波形可看出波的振幅、周期、频率等动力学特点;从变面积的角度,它又突出了 反射层,较直观地反映地下构造形态的特点
ICTFT
f (t )
时 域 恢 复 时 域 抽 样
LT
F ( s)
S j j S
F ( j )
截 取 主 周 期 频 域 周 期 延 拓
ILT
j j n F ( e ) f ( n ) e n- DTFT : j j n f ( n) 1 F ( e ) e d 2
地震波不是简谐波,从波剖面中可得到相邻两峰或谷 间的距离称为视波长,其倒数为视波数。
地 震 波 场
地 震 波 场 时 间 切 片, 即 波 动 图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付里叶变换
一个正弦运动要用频率、振幅和相位才能完整 的描述。
在计算机中用快速算法实现付里叶变换(FFT)。
付里叶变换:
正变换:时域信号 分解 频域信号;
时 间 (s)
频率(Hz)
图1.1-11 几个没有相位延迟但峰值振幅相同的正弦波的总和产生一个带限对称子波, 表示在右边一道上(由星号标出),这是一个零相位非对称子波
图1.1—12表示给在图1.l-11中的各正弦 波一个线性相位移所产生的结果。线性相 位移在频率域定义为:

时 间 (s)
模拟与数字信号 一道地震信号是一个连续的时间函数。在地震记录中,连续(模拟) 的地震信号在时间域按照固定的比例取样,叫做采样间隔。典型采样间 隔范围在1到4ms,高分辨率要求采样间隔小到0.25ms。 一般地说,给定采样间隔 ,则可恢复的最高频率为尼奎斯特(Niquist) 频率。公式如下:

地震数据处理过程及格式说明

地震数据处理过程及格式说明

§3 资料处理流程说明:资料处理的基本流程如下图所示:解编预处理(建立工区,切除,振幅处理等)一次静校正一、二维数字滤波抽道集高精度速度分析剩余静校正高精度动校正水平迭加滤波、反滤波(倾斜相干加强)迭后偏移一维数字滤波振幅均衡、输出在资料的处理过程中,应根据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情况选择模块,组合流程,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处理过程中,应首先根据野外电子观测班报和测量电子班报建立工区基本参数文件(由建立工区模块完成),若无测量结果,可根据模块提示完成建立工区基本参数文件的工作。

本系统适合于有或无测量资料的情况;同时也适合于变观资料处理。

文件格式参见相关模块说明。

§4 处理资料文件格式说明:4.1 SEG-Y 记录格式(标准)(1)卷头: 3600字节(a)ASCII 区域: 3200字节(40条记录 x 80 字节/每条记录)。

(b)二进制数区域: 400字节(3201~3600)。

3213~3214 字节—每个记录的数据道数(每炮道数或总道数)。

3217~3218 字节—采样间隔(μs)。

3221~3222 字节—样点数/每道(道长)。

3225~3226 字节—数据样值格式码1-浮点;3255~3256 字节—计量系统:1-米, 2-英尺。

3261~3262*字节—文件中的道数(总道数)。

3269~3270*字节—数据域(性质):0-时域,1-振幅,2-相位谱“ * “ 号字为非标准定义。

(2)道记录块:(a)道头字区: 含: 60个字/4字节整或120个字/2字节整,共240个字节,按二进制格式存放。

·SEG—Y格式道头说明:字号(4字节) 字号(2字节) 字节号内容说明1 1—2 1—4 一条测线中的道顺序号,如果一条测线有若干卷磁带,顺序号连续递增。

2 3—4 5—8 在本卷磁带中的道顺序号。

每卷磁带的道顺序号从l开始。

3 5—6 9—12 * 原始的野外记录号(炮号)。

地震勘探原理第5章地震波处理方法

地震勘探原理第5章地震波处理方法

2021/2/27
地震勘探原理第5章地震波处理方
3

▪在正式处理之前,需要对这些不正常 的记录进行编辑处理,例如对信噪比很 低的不正常道进行充零处理,发现极性 反转的工作道对它们进行改正等。
另外,还要显示有代表性的记录并 观察初至同相轴,以便进行初至切除。
2021/2/27
地震勘探原理第5章地震波处理方
10

参数提取与分析的目的是为寻找在常规处 理或其他处理中常用的最佳处理参数,以 及有用的地震信息,如频谱分析、速度分 析、相关分析等。这类数字处理还可为校 正与偏移及各种滤波等处理提供速度和频 率信息,并可以自成系统处理出相应的成 果图件,如频谱、速度谱,通过相关分析 进行相关滤波等。
2021/2/27

2021/2/27
地震勘探原理第5章地震波处理方
9

• 通常地震波振幅随时间呈指数衰减。 高频衰减比低频快。
• 与震源强度和震源耦合有关的影响, 检波器灵敏度和检波器耦合及偏移距 的影响。对这类影响主要通过地表一 致性振幅校正程序,类似于自动剩余 静校正来完成。
2021/2/27
地震勘探原理第5章地震波处理方
地震勘探原理第5章地震波处理方
11

• 地震勘探所得到的记录中包含有效波和干 扰波,这些波之间在频谱特征上存在很大 差别。为了解有效波和干扰波的频谱分布 范围,需要对随时间变化的地震记录讯号 进行傅里叶变换,得到随频率而变化的振 幅和相位的函数,(地震记录的频谱—振 幅谱和相位谱)。对地震波形函数进行傅 里叶变换求取频谱的过程叫频谱分析。
由(4.2.4):
N 1
R F (m e f) t f(n t)c2 o m s f n t

地震数据处理

地震数据处理

地震数字处理包括地震反褶积、叠加和偏移成 像三大技术。地震反褶积是通过压缩地震子波提高 地震时间分辨率;叠加的目的是压制随机噪声提高 地震信噪比;偏移成像包括射线偏移和波动方程偏 移两大类,主要目的是实现反射界面的空间归位和 恢复反射界面空间的波场特征、振幅变化和反射系 数,提高地震空间分辨率和地震保真度。高质量的 处理成果可直接用于油气储层预测和烃类检测。例 如,真振幅变化反映岩性变化和储层变化、“亮点” 技术直接寻找油气藏、横波分裂预测和评价裂隙性 油气藏、和四维地震直接预测和评价井的生产动态处理和特殊处 理三个基本阶段。预处理是把野外采集数据转 换成适合计算机处理的格式;常规处理是对地 震数据作基本处理运算;特殊处理,即目标处 理,是针对不同目的采用不同处理手段,如叠 前深度偏移、子波处理、属性分析和反演等。
预处理
预处理是 把野外数据格 式转换成适合 计算机处理的 格式并对数据 作相应编辑和 校正。它包括 数据解编、格 式转换、编辑、 几何扩散校正、 建立野外观测 系统、和野外 静校正等。
二.地震处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地下地质构造和岩性复杂性的增加,地 震勘探和油气勘探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对地震处 理的质量要求也会越来越高。相信二十一世纪的 地震处理技术的特点将是综合应用各种地震处理 技术并不断有新方法和新技术辅助来获取高质量 的地震剖面和各种地震属性剖面以直接用来定量 反演储层参数、评价储层质量和预测油气地质储 量达到增储上产的目的。
地震数据处理
概述
数字滤波 反褶积 动静校正 偏移成像 速度分析 水平叠加
一.地震处理的重要性
地震勘探技术在油气田勘探中起着重要作用。 地震勘探包括地震采集、处理和解释三大部分。 地震采集是利用野外地震采集系统获取地震处理 所需的反射波数据;地震处理的目的是对地震采 集数据作各种处理提高反射波数据的信噪比、分 辨率和保真度以便于解释;地震解释分为构造和 岩性解释,目的是确定地震反射波数据的地质特 征和意义。地震处理依赖于地震采集数据的质量, 处理结果直接影响解释的正确性和精确度。探讨 地震处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有助于全面利用 采集数据,充分利用处理方法,为地震解释提供 可靠的处理成果剖面。

地震勘探中的数据处理与解释方法

地震勘探中的数据处理与解释方法

地震勘探中的数据处理与解释方法第一章:地震勘探概述地震勘探是通过声波在地下传播的速度和反射规律,对地下结构和岩石性质进行探测的一种方法。

地震勘探包括地震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三个过程,其中数据处理和解释是地震勘探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第二章:数据处理常用方法2.1 数据去噪地震数据中含有各种噪声,如外界自然环境的噪声、仪器噪声、地下某些岩石体的噪声等,这些噪声会干扰地震信号的抑制和地下结构的解释。

因此,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首先要进行数据去噪处理。

数据去噪的方法有很多种,主要有基于小波分析的去噪,基于倾斜栈的去噪,基于自适应滤波的去噪等方法。

2.2 数据叠加和校正叠加是地震数据中一种重要的处理方法,将相对位置相同、能量相似的地震记录加权叠加,可以增加地震信号的强度,减小噪声的影响。

数据叠加常用的方法有平均叠加、最大值叠加和根据波形相似度信息的权重叠加等。

在数据叠加过程中,还需要进行时差校正、增益校正和相位旋转等处理,使得数据更加准确。

2.3 见招拆招模型构建见招拆招(CMP)是地震勘探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处理方法。

该方法将地震数据中的各个道按照共中心点(所谓中心点是指某个岩层或某个异质性)进行排序,然后构建CMP剖面,可以提高地震勘探的分辨率,更好地揭示地下结构。

CMP模型构建的方法包括共中心点叠加和共中心点校正等。

第三章:数据解释常用方法3.1 走时分析走时是指从地震炮点到地震接收器需要的时间,可以反映地下界面的深度和形态。

走时分析是地震解释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对叠加后的地震记录进行时间-距离图的建立、二次微分、谐波检测等操作,可以识别出各个地下界面的位置和波动规律。

3.2 反演分析反演分析是地震解释的另一种重要方法,其本质是根据地震资料的反射系数、走时等信息反演地下介质的物理参数,如波速、岩性参数、密度等。

反演分析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全波形反演、走时反演、岩性反演等。

3.3 增量分析增量分析是地震解释中的一种有效手段,其主要通过比较年代相近的地震资料,分析地震反射界面、地层三维形态等变化情况,预测地下构造变迁规律和趋势,并有效地指导油气勘探、钻井和采油等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理工大学一、名词解释(20分)1、、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就是利用数字计算机对野外地震勘探所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改进,以期得到高质量的、可靠的地震信息,为下一步资料解释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有关的地质信息。

2、数字滤波:用电子计算机整理地震勘探资料时,通过褶积的数学处理过程,在时间域内实现对地震信号的滤波作用,称为数字滤波。

(对离散化后的信号进行的滤波,输入输出都是离散信号)3、模拟信号:随时间连续变化的信号。

4、数字信号:模拟数据经量化后得到的离散的值。

5、尼奎斯特频率:使离散时间序列x(nΔt)能够确定时间函数x(t)所对应的两倍采样间隔的倒数,即f=1/2Δt.6、采样定理:7、吉卜斯现象:由于频率响应不连续,而时域滤波因子取有限长,造成频率特性曲线倾斜和波动的现象。

8、假频:抽样数据产生的频率上的混淆。

某一频率的输入信号每个周期的抽样数少于两个时,在系统的的输出端就会被看作是另一频率信号的抽样。

抽样频率的一半叫作褶叠频率或尼奎斯特频率fN;大于尼奎斯特频率的频率fN+Y,会被看作小于它的频率fN-Y。

这两个频率fN+Y和fN-Y相互成为假频。

9、伪门:对连续的滤波因子h(t)用时间采样间隔Δt离散采样后得到h (nΔt)。

如果再按h (nΔt)计算出与它相应的滤波器的频率特性,这时在频率特性图形上,除了有同原来的H (ω)对应的'门'外,还会周期性地重复出现许多门,这些门称为伪门。

产生伪门的原因就是由于对h(t)离散采样造成的。

10、地震子波:由于大地滤波作用,使震源发出的尖脉冲经过地层后,变成一个具有一定时间延续的波形w(t)。

11、道平衡:指在不同的地震记录道间和同一地震记录道德不同层位中建立振幅平衡,前者称为道间均衡,后者称为道内均衡。

12、几何扩散校正:球面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波前面不断扩大,使振幅随距离呈反比衰减,即Ar=A0/r,是一种几何原因造成的某处能量的减小,与介质无关,叫几何扩散,又叫球面扩散。

为了消除球面扩散的影响,只需A0=Ar*r即可,此即为几何扩散校正,13、反滤波(又称反褶积):为了从与干扰混杂的地震讯息中把有效波提取出来,则必须设法消除由于水层、地层等所形成的滤波作用,按照这种思路所提出的消除干扰的办法称为反滤波,即把有效波在传播过程中所经受的种种我们不希望的滤波作用消除掉。

14、校正不足或欠校正:如果动校正采用的速度高于正确速度,计算得到的动校正量偏小,动校正后的同相轴下拉。

反之称为校正过量或过校正。

15、动校正:消除由于接受点偏离炮点所引起的时差的过程,又叫正常时差校正。

16、剩余时差:当采用一次波的正常时差公式进行动校正之后,除了一次反射波之外,其他类型的波仍存在一定量的时差,我们将这种进过动校正后残留的时差叫做剩余时差。

17、速度谱:把地震波的能量相对于波速的变化关系的曲线称为速度谱。

在地震勘探中,速度谱通常指多次覆盖技术中的叠加速度谱。

18、射线追踪:19、水平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接收到得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特别是压制一种规则干扰波效果最好。

20、叠加速度:对一组共反射点道集上的某个同相轴,利用双曲线公式选用一系列不同速度来计算各道的动校正量,对道集内各道进行动校正,当取某一个速度能把同相轴校成水平直线(将得到最哈的叠加效果)时,则这个速度就是这条同相轴对应的反射波的叠加速度。

21、沿层速度分析:为了研究沿着某一个反射层的叠加速度变化情况,可以沿着这个反射层,以反射层在叠加剖面上的t0时间为中心取一时窗,进行叠加速度分析,这种速度分析方法称为沿层速度分析。

它可以提供叠加速度横向变化的详细资料,改善叠加剖面质量。

22、静校正:把由于激发和接收时地表条件变化所引起的时差找出来,再对其进行校正,使畸变了的时距曲线恢复成双曲线,以便能够正确地解释地下的构造情况,这个过程叫做静校正。

23、波场延拓(也称外推):由波场u(x,z=0,t)推算波场u(x,z,t)的过程。

或是利用地面记录的波场,通过运算,得到地下某个深度上地震波场的过程。

成像:由u(x,z,t)计算u(x,z,0)的过程。

或是利用延拓后的波场值得到该深度的反射位置和反射强度的过程。

24、圆弧叠加法:叠加剖面上每一个脉冲的偏移响应轨迹为偏移剖面上的一个半圆,偏移响应在半圆轨迹上的振幅与输入脉冲的振幅成正比,进行时深转换后,沿着x方向做半圆,相交段处的同相轴就反映了了地层真实位置和形态。

25、相关:定量地表示两个函数之间相似程度的一种数学方法。

26、自相关:表示波形本身在不同相对时移值时的相关程度。

(一个时间信号与自身的互相关)27、环境噪音:由自然条件或环境(如风吹草动、工业交流电的干扰等)造成的对地震波有效信号的干扰。

28、有效信号:野外地震工作想要得到的含有地下地质信息的地震信号。

29、振幅: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在数值上等于最大位移的大小。

30、共中心点:在不同激发点、不同接收点的记录中具有公共炮检的点。

31、共深度点:不同炮点、检波点,经动校正后能反映地下同一点的信息,此点即为共深度点。

32、绕射:当地震波通过弹性不连续地间断点(如断层、地层尖灭点或地层不整合面的凸起点)时,按照惠更斯原理,在这些凸起点上会形成新的震源,产生新的扰动向弹性空间四周传播,这种波在地震勘探中叫绕射波,这种现象称为绕射。

33、偏移:在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上显示出来的反射点位置是沿地层下倾方向偏离了反射点的真实位置的,这种现象就称为偏移。

地震剖面的偏移归位,就是把水平叠加剖面上偏移了的反射层,进行“反偏移”,使地层的真实位置形态得到恢复,有时常常把这一工作也称为“偏移”。

34、切除:对记录中不希望保留的部分进行充零处理。

包括初至切除和动校正拉伸切除35、剩余静校正:由于低速带的速度和厚度在横向上的变化,使野外表层参数不精确,导致野外静校正后,爆炸点和接收点的静校正量还残存着或正或负的误差,即剩余静校正量,对其误差进行的校正称为剩余静校正。

36、波动方程:描述波在弹性介质中传播的微分方程。

37、地震信号:震源激发后,有检波器接收到的反映地下情况的信息。

38、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地当做双曲线,求出的速度。

39、、AVO:通过研究地震反射波振幅随炮检距的变化特征来探讨反射系数响应随炮检距的变化,进而确定反射界面上覆、下伏介质的岩性特征及物性参数的方法。

40、DM:消除由地层倾角引起的倾角时差的方法。

41、增益:由于地震波能量由浅至深衰减很快,为将这些能量全部记录下来,通常在地震仪的放大器中设置了“增益控制”,在浅层用小的放大倍数,深层用大的放大倍数,扩大地震信号的过程叫做增益。

42、最大相位:对于一组信号bn,其z变换的根在单位圆内,且能量集中在序列的后部,则bn是最大相位的。

43、最小相位:对于一组信号bn,其z变换的根在单位圆外,且能量集中在序列的前部,则bn是最小相位的。

44、混合相位:对于一组信号bn,其z变换的根在单位圆内、外都有,且能量集中在序列的中部,则bn是混合相位的。

44、零相位:相位谱为零的信号是零相位的。

45、反射波:当界面两边介质的波阻抗不同时,波在界面处会发生反射,形成反射波。

46、面波:在地表与空气接触的自由表面或在不同弹性的介质分界面上产生的一些特殊的沿界面附近介质传播的波。

47、折射波:当滑行波沿界面传播时,必然引起界面上质点的振动,按照惠更斯原理,滑行波经过界面的每一点看作是一个新震源,由于界面两侧的介质存在着弹性关系,因此滑行波沿界面传播时,在上覆介质中将产生新波,即折射波,又称为首波。

48、直达波:从震源出发沿测线传播直接到达检波点的波。

49、反射系数:反射振幅与入射振幅的比值。

50、模拟记录:把地面振动情况,以模拟的方式录制在磁带上。

一、简答:1、什么是地震资料数字处理?为什么有进行地震资料数字处理?以及它的主要流程包括哪些内容?答:地震数据处理是在室内利用数字计算机对所采集的地震数据进行谷中数字处理;它的目的是提高地震数据的信噪比、分辨率和保真度,并对地下构造和地质体成像,以便于进行地质解释。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主要流程:输入→定义观测系统→数据预处理(废炮道、预滤波、反褶积)→野外静校正→速度分析→动校正→剩余静校正→叠加→偏移→显示。

2、一维数字滤波有哪些种类,它的原理分别是什么?为何要进行二维滤波以及如何进行二维滤波?答:一维滤波分为:一维频率域滤波和一维时间域滤波(也叫褶积虑波)。

前者原理是:图1-8后者原理是:式1-66.褶积虑波的物理意义相当于把地震信息x(t)分解为起始时间、极性、振幅各不相同的脉冲序列,令这些脉冲按时间顺序依次通过滤波器,这样在滤波器的输出端就得到对输入脉冲序列的脉冲响应,这些脉冲响应有不同的起始时间、极性、和振幅(这个振幅是与引起它的输入脉冲响应成正比的),将它们叠加起来就得到滤波后的x^(t).因为一维滤波存在以下缺点:单独的频率域滤波和波数域滤波都存在不足,它们在进行滤波时改变了波剖面的形状,而波数域滤波时改变了振动图的形状。

只有根据两者的联系组成频率--波数域滤波才能得到在所希望的频率间隔内,视速度为某一范围的有线波得到加强,同时对干扰波进行压制。

如何进行二位滤波:3、预处理有哪些工作?以及真振幅恢复的目的?答:预处理主要包括数据解编、格式转换、道编辑、观测形同定义等。

因为地震数据是按各道同一时刻的样点值成列排放的,解编就是将数据重排成行。

真振幅恢复的目的:是尽量对地震波能量的衰减和畸变进行补偿和校正,主要包括波前扩散能量补偿,地层吸收能量补偿和地表一致性能量调整。

4、何为反滤波?目的是什么?反滤波过程是什么?答:反滤波也叫反褶积,是压缩地震记录中的地震子波,压制鸣震和多次波以提高地震的垂直分辨率的处理过程。

反滤波的实现:将反子波作为反滤波的滤波因子,与输入的地震记录褶积,既可得到反射系数序列。

当地震子波是最小相位时,其反子波也是最小相位的,这时反滤波的滤波因子系数为收敛序列,反滤波器才是稳定的。

图3-6和图3-8.5、地震子波如何求取以及需用哪些假设?①直接观测法,知适用于海上地震勘探。

②自相关法:选取记录质量高的一段,取时窗起点为时间起点,长度为T。

假设反射系数r (t)为白噪声且地震子波w(t)是最小相位的和满足稳定性条件。

或者地震子波不是最小相位,而是零相位,则需满足反射系数为白噪声。

③多项式求根法:假设地震子波是最小相位,反射系数为白噪声。

④利用测井资料求子波:要求有良好的声波测井和密度测井资料,并有井旁质量较高的地震记录。

⑤对数分解法:假设地震记录是地震子波与反射系数褶积的结果;对数谱序列平均法:假设各地震记录道上的地震子波是相同的;各道的反射系数是随机分布的;各道的噪声也是随机分布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