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数据处理流程(FOCUS 使用教程)

合集下载

地震资料现场处理流程

地震资料现场处理流程

地震资料现场处理流程一、地震资料收集。

这就像是做饭先得准备食材一样。

在地震资料现场处理的最开始呀,得把各种和地震有关的资料都收集起来。

这些资料可能来自好多不同的地方呢。

比如说地震仪记录下来的那些数据,这可都是宝贝,就像是宝藏的碎片一样。

还有可能从当地的一些地质调查里得到的信息,像地层结构啥的。

这一步就像是个小侦探在到处找线索,把能找到的和地震有关的蛛丝马迹都收拢起来。

这收集资料的过程有时候可不容易,可能要在各种复杂的环境里去寻找,就像在大森林里找蘑菇,得特别细心,不然很容易错过重要的东西。

二、资料检查与整理。

把资料收集来了,可不能就这么直接用,得先检查检查。

这就好比你买了一堆水果,得看看有没有坏的。

检查资料的时候,要看看数据是不是完整的,有没有哪里记录错了或者不清楚的地方。

如果发现有问题的资料,那就得想办法处理,要么修正,要么就干脆舍弃不要了。

然后呢,要把这些资料按照一定的规则整理好。

比如说按照时间顺序呀,或者按照不同的监测点来分类。

这就像是给小朋友排队,让它们整整齐齐的,这样后面处理起来就方便多了。

这一步要是做不好,后面就可能会乱成一锅粥呢。

三、初步分析。

资料整理好了,就可以开始初步分析啦。

这就像是在拼图,先把大概的形状拼一拼。

我们可以看看这些资料里有没有一些比较明显的规律或者特征。

比如说,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或者在某些区域地震活动是不是比较频繁之类的。

这时候可能会用到一些简单的分析工具和方法,就像我们用小铲子在地上挖挖看有没有宝藏一样,一点点地探索这些资料背后隐藏的信息。

这个阶段可能会有一些惊喜的发现,也可能会有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情况,不过没关系,这都是探索的乐趣嘛。

四、数据处理与校正。

初步分析完了,就要进入比较细致的数据处理和校正环节啦。

地震资料里的数据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误差,就像我们量身高的时候尺子没拿稳量错了一样。

所以要对这些数据进行校正,让它们更准确。

这个过程可能会用到一些复杂的算法和模型,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其实就是想办法让这些数据更靠谱。

地震资料处理流程与方法介绍-73页PPT文档资料

地震资料处理流程与方法介绍-73页PPT文档资料
③数据体合并。
压制前
压制后


四、叠前噪音压制
5、高能随机干扰压制
去噪前
去噪后
噪音
四、叠前噪音压制
6、相干干扰压制——二维滤波 F—K;F—X


噪音
四、叠前噪音压制
7、多次波压制——radon(τ-p)变换法
去多次波前后剖面
四、叠前噪音压制
8、其它噪音压制方法(信号加强) 相干加强 径向滤波 多项式拟合 随机噪声衰减 这些噪音压制方法,都是建立在资料相邻道有的效信号具有相干性和可
引言
2、为什么要进行地震资料处理 野外地震资料中包含着有关地下构造和岩性的信息,但这 些信息是叠加在干扰背景上且被一些外界因素所扭曲,信息之 间往往是互相交织的,不宜直接用于地质解释。因此,需要对 野外采集的地震资料进行室内处理。
地震资料处理
野外地震记录
处理后地震记录
引言
3、地震资料处理过程——常规处理流程
振幅恢复前
振幅补偿后
振幅恢复后
五、振幅补偿
1、球面扩散和大地吸收补偿 (1)球面扩散补偿,需要填入速度参数,可以从速度谱中得到。
(2)大地吸收补偿,需要填入补偿系数n,通过试验确定。(C=(t/250)n)
补偿前
振幅曲线
补偿后
振幅曲线
衰 减 小 , 能 量 不 发 散
五、振幅补偿
2、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 目的:消除由激发条件、接收条件和偏移距不同带来的能量差异,使地
结束语
引言 地震勘探分三个阶段:
地震资料采集
地震和资料 解释的关键环节。
1、什么是地震资料处理 所谓地震资料处理,就是利用数字计算机对野外地震勘探 所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改造,以期得到高质量的、可靠 的地震信息,为下一步资料解释提供直观的、可靠的依据和有 关的地质信息。

地震数据处理

地震数据处理

地震数据整体流程不同软件的地震数据处理方式不同,但是所有软件的处理流程根本是固定不变的,最多也是在处理过程中处理顺序的不同。

整体流程如下:1 数据输入〔又称为数据IO〕数据输入是将野外磁带数据转换成处理系统格式,加载到磁盘上,主要指解编或格式转换。

解编:将多路编排方式记录的数据〔时序〕变为道序记录方式,并对数据进行增益恢复等处理的过程。

如果野外采集数据是道序数据,那么只需进行格式转换,即转成处理系统可接受的格式。

注:早期的时序数据格式为记录时先记录第一道第一个采样点、第二道第一个采样点、……、第一道第二个采样点、第二道第二个采样点、……直至结束。

现在的道序记录格式为记录时直接记录第一道所有数据、第二道所有数据、……直至结束,只是在每一道数据前加上道头数据。

将时序数据变为道序数据只需要对矩阵进行转置即可。

2 置道头2.1 观测系统定义目的为模拟野外,定义一个相对坐标系,将野外的激发点、接收点的实际位置放到这个相对的坐标系中。

即将SPS文件转换为GE-Lib文件,包括1〕物理点间距2〕总共有多少个物理点3〕炮点位置4〕每炮第一道位置5〕排列图形。

2.2 置道头观测系统定义完成后,处理软件中置道头模块,可以根据定义的观测系统,计算出各个需要的道头字的值并放入地震数据的道头中。

当道头置入了内容后,我们任取一道都可以从道头中了解到这一道属于哪一炮、哪一道?CMP号是多少?炮间距是多少?炮点静校正量、检波点静校正量是多少?等等。

后续处理的各个模块都是从道头中获取信息,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抽CMP道集,只要将数据道头中CMP号相同的道排在一起就可以了。

因此道头如果有错误,后续工作也是错误的。

GOEAST软件有128个道头,1个道头占4个字节,关键的为2〔炮号〕、4〔CMP号〕、17〔道号〕、18〔物理点号〕、19〔线号〕、20〔炮检距〕等。

2.3 观测系统检查利用置完道头的数据,绘制炮、检波点位置图、线性动校正图。

地震数据现场处理工艺流程ppt课件

地震数据现场处理工艺流程ppt课件
根据合同要求选择合理的处置流程及处置参数; 评价每个处置步骤的输出结果,诊断由于
处置参数不适宜所呵斥的各种问题。
3、现场处置的内容 现场处置主要包括实验资料及消费资料两部分处置。
3、1 实验资料处置 阅读野外实验方案,了解实验目的和野外任务 方法。 实验工程:干扰波调查,环境噪腔调查,激发要素,
接纳要素,观测系统等。
(10)速度谱解释 1) 先解释质量比较好的速度谱,再解释其它速度谱。 2) 单谱解释时,先解释反射能量较好的速度点,再解释其它
速度点。 3) 速度在纵向、横向变化要有规律。纵向速度普通随深度添
加而添加;同一地层速度横向坚持相对稳定。 4) 对资料差,速度谱上难于求准速度的剖面段,应做速度扫
描。 5) 留意避开多次波和其它干扰波速度。
docincom地震数据处置是地震勘探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现场处置在地震采集质量监控判别野外施工能否完成地质义务及时反响施工中存在问题等方面正发扬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地震数据现场处置工艺流程 地震数据的储存与维护
地震资料处置根底知识
一. 地震勘探根底知识 二. 地震资料处置根本概念及内容 三. 现场处置目的、义务及内容
D. 观测系统定义及显示。 运用SPS信息完成观测系统定义。
E. 不正常道、炮编辑。 1) 一向道:某检波点在采集过程中一直没有正常任务。 2) 强干扰:当干扰波较明显的影响叠加剖面质量时,应进展编辑。
F.加载观测系统。
(2) 高通滤波 消除低频干扰波,普通选取低截频率为8~12Hz。
(3) 线性动校正(3D) 1)选择每炮中的一个或多个近陈列。 2)选择初至波速度。 3)线性动校正。 4)检查校正异常。
(13)最终叠加 原那么:运用自动剩余静校正后,叠加剖面的质量不低于初

地震数据处理过程及格式说明

地震数据处理过程及格式说明

§3 资料处理流程说明:资料处理的基本流程如下图所示:解编预处理(建立工区,切除,振幅处理等)一次静校正一、二维数字滤波抽道集高精度速度分析剩余静校正高精度动校正水平迭加滤波、反滤波(倾斜相干加强)迭后偏移一维数字滤波振幅均衡、输出在资料的处理过程中,应根据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情况选择模块,组合流程,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处理过程中,应首先根据野外电子观测班报和测量电子班报建立工区基本参数文件(由建立工区模块完成),若无测量结果,可根据模块提示完成建立工区基本参数文件的工作。

本系统适合于有或无测量资料的情况;同时也适合于变观资料处理。

文件格式参见相关模块说明。

§4 处理资料文件格式说明:4.1 SEG-Y 记录格式(标准)(1)卷头: 3600字节(a)ASCII 区域: 3200字节(40条记录 x 80 字节/每条记录)。

(b)二进制数区域: 400字节(3201~3600)。

3213~3214 字节—每个记录的数据道数(每炮道数或总道数)。

3217~3218 字节—采样间隔(μs)。

3221~3222 字节—样点数/每道(道长)。

3225~3226 字节—数据样值格式码1-浮点;3255~3256 字节—计量系统:1-米, 2-英尺。

3261~3262*字节—文件中的道数(总道数)。

3269~3270*字节—数据域(性质):0-时域,1-振幅,2-相位谱“ * “ 号字为非标准定义。

(2)道记录块:(a)道头字区: 含: 60个字/4字节整或120个字/2字节整,共240个字节,按二进制格式存放。

·SEG—Y格式道头说明:字号(4字节) 字号(2字节) 字节号内容说明1 1—2 1—4 一条测线中的道顺序号,如果一条测线有若干卷磁带,顺序号连续递增。

2 3—4 5—8 在本卷磁带中的道顺序号。

每卷磁带的道顺序号从l开始。

3 5—6 9—12 * 原始的野外记录号(炮号)。

地震数据处理的常规处理流程

地震数据处理的常规处理流程

地震数据处理的常规处理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地震数据处理的常规处理流程详解地震,作为地壳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自然现象,其产生的数据对于地质研究、灾害预警以及矿产资源探测等具有重要意义。

地震资料常规处理流程

地震资料常规处理流程
选择对应的地震数据文件和速度文件,再对其重新命名即可。
叠前偏移
点击Browse,选择输出的速度文件名。 点击Conversion,出现如下对话框:
叠前偏移
点击Scan按钮,将速度文件导入进pg3中,然后点击ok。
叠前偏移
5、进行深度域叠前偏移
先点击3D Tomography& Imaging,找到2D Kirchhoff Pre-Stack Depth Migration,选择P wave中的Eikonal即可。
点击Scan Offset,进行浏览数据, 以默认参数为准,点击Apply,并对 剖面进行命名即可。
叠前偏移
6、对剖面进行切除
在Options中选择Seismic Data Creation 中的Stack,并对切除后的剖面进 行重新命名,如下图所示:
叠前偏移
叠前偏移
7、深度域剖面转化到时间域剖面
MUTEID:填入刚才进行数据切除时的文件名。
叠后偏移
(2)NMO模块及参数设置
IDENT:填入刚才拾取到的速度谱的文件名。
叠后偏移
(3)STACK模块及参数设
(4)MIGTX模块及参数设置
IDENT:填入刚才拾取到的速度谱的文件名,作为偏移时所需的速度文件。
叠前偏移
(2)GSOUT模块及参数设置
TAPEOPT:填入输出速度文件的路径。
叠前偏移
2、在Pg3中选择工区
叠前偏移
3、设置时间范围和深度范围
Time/Depth Range 中设置的值要与输入的数据相对应。
叠前偏移
4、将转化后的速度文件导入到pg3
在Data Type中选择Interval Velocity Section,并重新命名。

Focus地震处理系统高级用户参考手册

Focus地震处理系统高级用户参考手册

1 FOCU系统概述FOCUS系统简介FOCUS!美国CogniSeis公司(现为以色列Paradigm公司收购)的一个地震资料处理软件,它将二维和三维、陆地和海洋、叠前和叠后、交互和批处理结合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处理系统。

该系统基于窗口,是全球第一套交互地震资料处理系统。

FOCUS系统的一个明显特征是交互性好,灵活方便,由用户而不是软件来决定处理的方式。

应用软件既可以以交互方式运行,也可以以批处理方式运行,这样既充分发挥了批处理方式强大的生产能力,又发挥了交互数据分析和质量控制的灵活性。

整个FOCU啄统都应用了图形工具,提供了地震道显示、地球物理数据分析、图形化参数选择等综合能力。

目前Focus/Disco系统的最新版本是,总计包含近400个模块,其中增加了一些包含新理论、新方法、新算法的新模块,如地表一致性处理、基于神经网络的初至拾取和折射静校正、三维保真DMC处理、基于波动方程反演的多次波压制、叠前深度偏移技术等。

FOCUS系统的特点从系统实现中使用的计算机技术方面来看,Focus系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⑴标准化:系统运行于X-Windows环境下,使用工业标准的图形用户界面和开发工具,如OSF/Motif、OpenGL Openlnventor,使得系统使用方便、灵活,用户界面友好。

⑵真交互:系统提供了“真交互”环境,包括交互作业流程生成和交互参数分析。

交互参数分析生成的结果可直接输入到作业流程中的Focus模块参数编辑器中或其数据库中。

Focus是一个模块化的系统,用户可以交互地、自由地用不同模块或分流程合并成复杂作业流程,作为交互作业或批作业提交。

交互生成作业时可以在运行作业前检查作业流程的正确性。

⑶交互处理和实时质量监控:交互处理和实时质量监控贯穿于整个处理过程的始末。

用户在参数试验阶段可以实时地对流程、方法和参数同时进行测试,无须作业全部完成即可作结果对比、重叠显示,从而大大提高了处理速度和处理质量,也节约了消耗材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查看。
导入过程要求将数据与相应属性匹配。具体方法在炮点坐标导入中介绍。
(5)导入炮点坐标。
“2,3,4,5……”代表FFID,先选择数据(保证覆盖全部位数);
“1,2,3,4……”代表SHOT,即炮号。
第三列代表炮点坐标。
补充:
在班报记录中有这么几个参数:炮号、炮点桩号、炮点坐标、站号、站点坐标、FFID。
在右下方Options一栏中还需选填部分参数:
DENSITY(输入磁带密度):6250;另外两项系统默认。
DEFINE(定义道头格式):NAME(道头数据名称)ffid;INLOC(道头记录开始字节)9;
INLONG(道头数据长度)4;INFORM(磁带数据格式)int;
REEL(滚动参数):1;其余默认。
FFID:即文件号。在野外工作中,每放一炮,便记录一个文件号。尽管有的是废炮,但依然记录相应的文件号。在后续的处理中,可选择有效FFID,但原始记录中要保持连续。
炮号(Shot):将有效炮按顺序依次编号即为炮号。
炮点桩号(Station):有效炮所对应的PATTERN内最近一个站点号。
站号(Station):站点号。一个站的编号,一个站内可以有几个检波器形成组合。
具体参数填写如图:NAME1输入CHAN,CONS填-4和3,OUTPUT输出填CHAN。
(5)导出数据。在LABEL处命名文件。单击运行。
第四步:为Z分量数据加载观测系统。
(1)单击SELECT DATA,对照班报记录删除无效的FFID。
(2)命令PROSHOT加载观测系统。
PKEYNAM:填写FFID。
TAPEOPT(原始数据来源):/tapefile=”/data2/vsp-xlz/vsp/line/L2/DYN_0.10.024.sgy”
(此处注意输入格式)
(2)
DSOUT(输出到库):
LABEL(给保存已加载好道头的文件命名):AFTER_GIN。
单击运行。
(3)
运行后可单击ViewData查看数据。
在弹出的新工作区可以看到,左边为具体的处理步骤,右边为相应步骤下的具体参数设置。
(1)首先导入库函数,使用命令GIN。
在右边填入参数(具体可使用VeiwData查看SEGY文件):
LENGTH(数据长度)2499;
DT(采样率)1;
MAXNTR(最大道头数)300;
ENSEMBL(数据记录顺序样式)ffid;另外两项为系统默认值。
地震数据处理流程(FOCUS使用教程)
------以L2二维勘探线为例
第一步:建立新的项目、工区、测线。
(1)
在终端相应用户下输入focus打开软件。如图:
(2)
单击新建项目,弹出New Project对话框。
在PG_SURVEY_ROOT…(大工区根路径选择)中输入相应存储路径。
在Project Name(项目名称)中输入此次项目的名称。
在Title(标题)中输入该项目下此次任务的名称。
在Location(路径)中输入此次任务的路径。
(3):
单击OK。弹出Select Register Host(选择存储主机)对话框,选择服务器t7400。
(4):
单击OK。弹出对话框GeoDepth Survey(地下堪区)。系统默认相应参数。
(5):
弹出Qustion对话框。提示新的路径不存在,是否要创建。选择YES。
(6):
同步骤(3)。选择t7400主机。单击OK。
(7):
在弹出Input Datapath(输入数据路径)对话框中,路径系统已给。单击Add将之加载到Seismic Data Path List(地震数据路径列表)中。
(8):
(4)
选择File-Save Job保存JOB。
第三步:建立观测系统。
回到主界面。选择Data Management下Spreadsheet。
(1)
在弹出2D/3D对话框中选择2D。
(2)
弹出对话框。Prec表示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
(3)
导入检波点txt文件。/data2/GQ_survey_2D下l2——rec.txt。
(3)导出加载好观测系统的文件。LABEL填写文件名。
第六步:开始常规处理流程。
(1)DSIN导入数据。
将上一步已经加载好观测系统的文件导入。
(2)IEDIT编辑。
单击”交互”,再单击运行。
(3)进入编辑页面
左栏Omit为删除不良道记录;
Zero为将不良到记录归零;
Reverse为反转。
(1)
命令DSIN导入数据。单击SELECT DATA,导入。
(2)
命令IF。
PKEYNAM:选择数据的道头名,填写CHAN,按道号抽取分量。
PKEY:所抽取分量的起始位置,填写9。NUMBER:1,表示每组里有一个分量。
INC:表示两个相邻同分量间隔为3。LAST:200表示最大分量位置,只要大于本数据即可。
说明:7、8、9是一个GROUP。7、10、13……代表X分量;相应的9、12、15代表Z分量。
(4)函数HDRMATH。在右下栏分别选择HCADD和HCDIV。
H代表道头,C代表常数。因为仅仅是在道头间做运算,所以选取HCADD(加法)和HCDIV(除法)两个算式。本例要抽取Z分量,也就是提取“9、12、15……”,所以取3x+6=n,即x=(n-6)/3。
炮点坐标、站点坐标:就是炮和站的相对或绝对坐标。
(6)
建立Relation。即炮和站的对应关系。
通过查阅班报可知有两个PATTERN。
1-60道和46-105道分别是两个排列。
(7)计算CDP。
(8)填写PATTERN。至此,观测系统就建立好了。
第四步。抽取Z分量(纵波)。也就是将Z分量抽取出来单独从1开始排序。
单击OK。弹出DISK or SDB(磁盘还是缓存)对话框。
在这里我们选择SDB。
(9):
创建新的测线。单击YES。
(10):
在弹出New Line对话框中,选填Line Name为l2,GeoDepth Name为l2。
第二步:加载道头数据
单击OK。回到主界面,选择Applications下的Production开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