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处理复习总结(第16章)

地震资料处理复习总结(第16章)
地震资料处理复习总结(第16章)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第一章~第六章复习要点总结

第一章 地震数据处理基础

一维谱分析

数字地震记录中,每个地震道是一个按一定时间采样间隔排列的时间序列,每一个地震道都可以用一系列具有不同频率、不同振幅、相位的简谐曲线叠加而成。

应用一维傅里叶变换可以得到地震道的各个简谐成分;

应用一维傅里叶反变换可以将各个简谐成分合并为原来的地震道序列。 连续函数正反变换公式:

dt e

t x X t

i ωω-∞

-?=

)()(~

正变换

ωωπ

ωd e X t x t i ?

-=

)(~21)( 反变换 通常由傅里叶变换得到的频谱为一个复函数,称为复数谱。它可以写成指数形式

)()()(|)(~

|)(~ωφωφωωωi i e A e X X ==

式中)(ωA 为复数的模,称为振幅谱;)(ω?为复数的幅角,称为相位谱。

)()()(22ωωωi r X X A +=,)

()

(tan )(1

ωωωφr i X X -=(弧度也可换算为角度)

离散情况下和这个差不多(看PPT 和书P2-3)

一维傅里叶变换频谱特征:

1、一维傅里叶变换的几个基本性质(推导)

线性 翻转 共轭 时移 褶积 相关(功率谱),P3-7 2、Z 变换(推导)

3、采样定理 假频 尼奎斯特频率,t

f N ?=21

二维谱分析

二维傅里叶变换),(k X ω称为二维函数),(t x X 的频——波谱。其模量|),(|k X ω称为函数),(t x X 的振幅谱。由),(k X ω这些频率f 与波数k 的简谐成分叠加即可恢复原来的波场函数),(t x X (二维傅里叶反变换)。

如果有效波和干扰波的在f-k 平面上有差异,就可以利用二维频率一波数域滤波将它们

分开,达到压制干扰波,提高性噪比的目的。

二维频谱产生空间假频的原因

数字滤波

在地震勘探中,用数字仪器记录地震波时,为了保持更多的波的特征,通常利用宽频带进行记录,因此在宽频带范围内记录了各种反射波的同时,也记录了各种干扰波。有效波和干扰波的差异表现在多个方面(频谱、传播方向、能量……)。利用频谱特征的不同来压制干扰波,以突出有效波的方法就是数字滤波。

滤波器的频率特性:滤波器时间函数或滤波因子)(t h 的频谱)(~

ωH 称为滤波器的频率特性。 滤波器的时间特性(单位脉冲响应):在时间域的表示方法中,令一个单位脉冲通过一个滤波器,然后观察滤波器的输出,这个滤波器输出的自然过程曲线称为滤波器的时间特性,也称滤波器的单位脉冲响应。

一维频率域滤波机理:

)(~)(~)(?ωωωX H X =(对输出进行傅里叶反变换)

输出信号的振幅谱等于输入信号的振幅谱与滤波器的振幅频率特性的乘积,

输出信号的相位谱等于输入信号的相位谱与滤波器的相位谱之和。

|)(~||)(~||)(?|ωωωX H X ?=,)()()(?ωφωφωφH x x +=

对)(~

ωH 的要求(看PPT 和书P13)

一维频率域滤波的实现步骤

(1)对已知地震记录道进行频谱分析,确定有效波和干扰波频带范围。 (2)设计合适的滤波器,要能压制干扰波,突出有效波。

(3)进行频率域滤波运算,)(~

)(~)(?ωωωX H X

=,计算输出信号的频谱)(?ωX 。 (4)对输出信号的频谱)(?ωX

进行傅里叶反变换,求滤波后的地震记录)(?t x 。

最小相位、最大相位、混合相位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 )滤波的特殊问题:周期性、对称性。

由连续傅里叶变换过渡到离散傅里叶变换利用:N

f t 1=??

一维时间域滤波机理: 时间域滤波就是褶积滤波。

)()()(?t h t x t x

*= 褶积滤波的物理意义:它相当于把地震信息)(t x 分解为起始时间、极性、幅度各不相同的脉冲序列,令这些脉冲序列按时间顺序依次通过滤波器,这样在滤波器的输出端就得到对输入脉冲序列的脉冲响应,这些脉冲响应有不同的起始时间,不同的极性和不同的幅度(这个

幅度是与引起它的输入脉冲幅度成正比的),将它们叠加起来就得到滤波后的输出)(?t x

。 对)(t h 的要求(看PPT 和书P22)

一维时间域滤波(褶积滤波)的实现步骤

(1)对地震记录进行频谱分析,确定通频带中心频率0f 和带宽f ?2。 (2)确定滤波因子长度N ,N 通常为101。 (3)通过傅里叶反变换求滤波因子)(t n h ?。

(4)通过时间域褶积计算:)()()(?t h t x t x

*=,在计算机上实现时要将其离散化。 数字滤波的两个特殊性:

1、数字滤波的离散性造成伪门现象;

2、数字滤波的有限性造成吉卜斯现象。

伪门产生的过程和克服方法:对连续的滤波因子)(t h 用时间采样间隔t ?离散采样后,得到

)(t n h ?。如果,再按)(t n h ?计算出与它相应的滤波器的频率特性,这时在频率特性的图形

上,除了有同原来的)(~

ωH 对应的“门”外,还会周期性地重复出现很多个“门”,这些门

称为“伪门”。

为了避免干扰波通过“伪门”而对有效波造成影响,可以适当地选取采样间隔t ?,使第一个“伪门”出现在干扰波的频谱范围之外。

吉卜斯现象产生的过程和克服方法

有限长度的)(t h 对应的)('~

f H 不再是一个门式滤波,而是有波动的曲线(图1-31),曲线由间断点向远处波动衰减,在间断点波动最大,这种现象叫作非连续函数频率响应的吉卜斯现象。

为了避免吉卜斯现象对有效波造成畸变的影响,可以采用镶边法,即在频率特性曲线的不连续点附近,镶上一条连续的边,这种做法克服了频率特性曲线的波动问题(吉卜斯现象)。

滤波器类型:低通、高通、带通(时域和频域) 低通:??

??>?≤=ω

ωω

ωω||,0||,1)(~

H

高通:??

??

ωω

ωω||,0||,1)(~

H

带通:低通和高通中间。

第二章 预处理及真振幅恢复

时序记录:按照采样时间顺序排列的多路传输地震记录,称为时序记录。 道序记录:以地震道为顺序排列的记录,称为道序记录。 数据解编目的:通过数据解编将地震数据的记录顺序由时序转化为道序,它相当于对地震数据进行矩阵转置。

真振幅恢复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其目的是尽量对地震波能量的衰减和畸变进行补偿和校正,主要处理内容包括波前扩散能量补偿、地层吸收能量补偿和地表一致性能量调整。 波前扩散因子:t

v v

D d 2=(均匀介质)

,t v v D rms d 2

1=(层状介质) 品质因子:

实际地震资料处理中常用品质因子Q 来描述地震波的衰减,其意义是地震波在传播一个波长λ距离后,原来储存的能量E 与所消耗能量E ?之比,即

αλ

λπππ22202

011

222--=-=?=e

A A A E E Q 品质因子近似表达式为:v

f

Q απαλπ=

=

吸收衰减因子:

t

Q

f

r

r

e

e

e D πβαα-

--===

可见在非完全弹性介质中,地震波的高频成分比低频成分衰减得要快。

地层吸收和波前扩散对地震波振幅影响的区别:(为什么说大地是一个低通滤波器,地层吸收具有低通滤波作用)

地震波振幅的衰减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振幅衰减越严重。地层吸收不仅造成地震波振幅的衰减,而且对地震波产生低通滤波作用。

第三章 反褶积

1、什么是反褶积,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反褶积定义:反褶积处理是褶积处理的反过程,因而称为反褶积。具体说来如果我们设计一个滤波器,其滤波因子)('t w 具有与滤波器)(t w 有恰好相反的性质,即当输入为地震道记录

)(t x 时,其输出为地层脉冲响应)(t e ,称这个反过程为反滤波或反褶积。

反褶积的作用:其主要作用是压缩地震记录中的地震子波,提高地震的垂直分辨率;同时,可以压制海上鸣震和多次波,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利用预测反滤波)。

2、求取地震子波的方法主要有哪些,其优缺点及适用条件是什么?P62-69

地震子波:由震源发出的尖脉冲经过大地滤波器的滤波作用后,变成一个具有一定时间延续度的波形)(t w ,该波形通常叫作地震子波

(1)直接观测法

这种方法是用专门布置在震源附近的检波器直接记录地震子波)(t w ,此方法只适用于海上地震勘探(海水含盐量不同,具有明显的分层性)。 (2)自相关法

掌握:如果地震子波)(t w 是零相位的,且反射系数)(t r 为白噪声,则

(3)利用测井资料求子波的方法

这种方法要求有良好的声波测井和密度测井资料,并且在井旁有质量较高的地震记录,但该方法不必预先知道地震子波的相位特性,也不必假设反射系数是白噪声。

(4)对数分解法

这种方法也不需要假设地震子波是最小相位和反射系数是白噪声,但对地震记录质量要求较高,用对数谱序列平均法求取地震子波效果较好。

实际地震记录模型:

除了一系列反射波)()()(t r t w t S *=而外,还存在着干扰波)(t n ,因此,地震记录)(t x 的一般模型可以写为:

)()()()()()()()()(0

t n t r w t n t r t w t n t S t x +-=+*=+=∑∞

=τττ

3、试推导求最小平方滤波因子或反滤波因子的最小平方滤波方程?P70-75 或试推导求最小平方反滤波因子的最小平方反滤波方程?

最小平方滤波概念:它是在滤波器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的误差平方和为最小的情况下,确定滤波器的滤波因子的,因而称为最小平方滤波。

ωωπωωπωπ

π

ωπ

π

d e X d e W t w t

i t i |)(~|21)(~21)(??--==

最小平方滤波两个假设条件:(1)反射系数序列)(t r 为随机白噪序列。(2)随机噪声干扰)(t n 为白噪声。

托布里兹(Toeplitz) 矩阵:它不但以主对角线为对称,也以次对角线为对称,而且主对角线及与主对角线平行的直线上的元素均相同 最小平方滤波方程:

最小平方反滤波方程(不考虑噪声时):

4、简述预测反滤波的基本原理:

预测滤波就是要设计一个预测因子)(t c ,对输入)(t x 已知的过去值

)1(),2(,),1(),(--+--t x t x m t x m t x Λ和现在值)(t x 进行滤波处理,获得未来某个时刻

α+t 时的预测值(海上鸣震和多次波干扰)

0?()()()()()m

x

t a c t x t c x t τττ=+=*=-∑

通过这种预测的方法,根据地震记录一次反射波和干扰波的信息预测出纯干扰波部分,再从

包括一次波和干扰波的地震记录)(α+t x 中减去纯干扰波部分)(?α+t x ,就得到消除干扰后

的一次反射波信号)(α+t S ,以消除一次反射波后面的海上鸣震和多次波干扰。

)(?)()(ααα+-+=+t x

t x t S

预测反滤波参数选取方法及其对预测反滤波结果的影响(P88-90) (1)预测步长α

(2)预测因子长度m (3)预白化量ε

????

??

?

??=??????? ?????????

??--)()1()0()()1()0()0()1()()1()0()1()()1()0(m r r r m a a a r m r m r m r r r m r r r db db db bb bb bb

bb bb bb bb bb bb M M

Λ

M M M ΛΛ??????? ??=

??????? ????????? ??--)()1()0()()1()0()0()1()()1()0()

1()()1()0(m r r r m a a a r m r m r m r r r m r r r dw dw dw ww ww ww ww ww ww ww ww ww M M ΛM M M ΛΛ

第四章 动校正和叠加

1、有关定义

动校正定义: 将不同炮检距的反射时间校正到零炮检距反射时间的过程称为动校正。 正常时差定义:这种由于炮检距引起的非零炮检距与零炮检距的反射时间之差)(x t ?,称为正常时差,也叫动态时差。

2

2

0()()(0)(0)2NMO x t x t x t t V t ?=-=≈

剩余时差定义:当采用一次波的正常时差公式进行动校正之后,除了一次反射波之外,其他

类型的波仍存在一定量的时差,我们将这种经过动校正后残留的时差叫做剩余时差。各叠加道的剩余时差不同,叠加后多次反射被削弱,水平叠加技术就是利用各种地震波剩余时差的不同来压制干扰波,它能较好地压制多次反射波。

2、简述动校正的目的、动校正量变化规律及动校正“动”的含义

动校正的目的:是消除炮检距对反射波旅行时的影响,校平共深度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的轨迹,增强利用叠加技术压制干扰的能力,减小叠加过程引起的反射波同相轴畸变。叠加的目的:是压制干扰,提高地震数据的信噪比。

动校正量变化规律:动校正量(正常时差)随炮检距递增,随反射界面的深度和速度递减。

动校正“动”的含义:主要体现在:在横向上,炮检距不同其动校正量不同;在纵向上,反射界面深度不同,其动校正量也不同。

3、简述动校正速度nmo v 的选取方法及其对动校正的影响

1、对于单个水平界面,动校正速度nmo v 等于水平界面之上的速度v ,即v v nmo =。

2、对于多个水平界面,动校正速度nmo v 等于水平界面均方根速度rms v ,即rms nmo v v =。

3、对于单个倾斜界面,动校正速度nmo v 等于倾斜界面的等效速度?v ,即?cos /v v nmo =。

4、当动校正速度nmo v 大于正确速度时,动校正量偏小,称为欠校正或校正不足;反之,当动校正速度nmo v 小于正确速度时,动校正量偏大,称为过校正或校正过量。

4、试分析动校正畸变(动校正拉伸)产生的原因及克服方法

动校正拉伸:数字动校正造成的地震子波波形拉伸称为动校正拉伸

212211(T ττττττ'''=-=-?--?)()12()

T ττ=+?-?

动校正拉伸原因:地震记录上的子波是由若干离散点组成,在动校正过程中,各个离散点动校正量不同,其中浅层的动校正时差大于深层的动校正时差,所以T T >',因此校正后子波的形状发生畸变。畸变的一般规律是子波的波形被拉长,周期加大,频谱向低频方向移动。其中浅层、大炮检距的拉伸最为严重。

克服动校正拉伸的方法是:外切除,即对拉伸率大于某个百分比的地震数据进行切除,共中心点叠加在切除之后的道集上进行。

通常用拉伸系数衡量动校正拉伸程度: 反射深度越浅、炮检距越大(nmo t ?越大),动校正拉伸越严重,子波的主频向低频转移也随之越严重。

5、简述水平叠加存在的主要问题?P113-115

(1)当动校正存在剩余时差时,水平叠加降低了地震信号的分辨率。 (2)倾斜界面情况下,共中心点道集不再是共反射点道集。 (3)复杂构造情况下,反射波时距曲线不再是双曲线。

(4)叠加剖面的振幅是不同入射角反射振幅的平均,不等于零炮检距反射振幅。

第五章 静校正

1、有关定义

T T T T T β'-?==0

t t f f T T NMO m m ?=?=?=β

静校正定义:用于补偿由于地表高程变化、风化层的厚度和速度变化对地震资料的影响。其目的是获得在一个平面上(参考基准面上)进行采集,且没有风化层或低速介质存在时的反射波到达时间。

参考基准面:

人为选定一个海拔高程作为参考基准面,利用野外实测得到的各点高程、低速带厚度与速度、井口时间等资料,将所有的炮点和检波点都校正到此参考基准面上,从而去掉表层因素的影响。地震数据被校正到参考基准面上,消除了地表起伏和风化层横向变化的影响,后续地震处理工作就好像地震数据是在参考基准面上采集的。

浮动基准面:

有时我们不是将地震数据一次校正到参考基准面或最终基准面上,而是首先将地震数据校正到一个中间基准面上,这个基准面有时也称为浮动基准面或CMP叠加基准面。速度分析、剩余静校正、动校正、叠加都在这个基准面上进行。叠加之后,再将地震数据由浮动基准面校正到参考基准面或最终基准面上,在最终基准面上完成偏移处理。

2、静校正信息的来源主要有那些?

一是野外测量和观测的数据,包括地面高程数据、井口检波器记录时间、微测井和小折射数据等,利用这些信息进行的校正称为基准面静校正或野外(一次)静校正。

二是根据初至波时间和地下反射信息求取静校正量,称为初至折射静校正和反射波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

3、为什么要进行静校正?

要消除地表起伏和地下存在风化层的影响:

(1)地表起伏的影响

叠加速度分析和动校正都是基于双曲线反射同相轴假设,当地表起伏时反射波同相轴偏离了双曲线形态,动校正之后的同相轴不在一条直线上,彼此之间存在静态时移,不能达到同相叠加,结果降低了叠加剖面的质量和垂直分辨率(短波长静校正量引起的)。

(2)地下存在风化层的影响

这时地下介质存在低速带不均匀体,风化层的厚度和速度是变化的。此时成像结果将不能很好地反映地下真实构造形态,将会出现假构造(长波长静校正量引起的)。

因此,需要研究地形起伏变化和地表风化层结构对地震波传播时间的影响,设法将由于激发和接收地表条件变化所引起的时差找出来,对其进行校正,消除对反射波旅行时的影响。

4、静校正概念中“静”的含义是什么?

它是相对于动校正中“动”的含义而言的,我们知道,地震道的动校正时差在横向和纵向上都是变化的,而地震道的静校正时差与地震道的时间无关,无论是浅层反射,还是深层反射,整个地震道只有一个静校正量。

5、基准面静校正定义,主要内容及实现步骤?

基准面静校正也称为野外(一次)静校正,就是将在地表采集的地震记录校正到基准面上,消除地表高程和风化层对地震记录旅行时的影响。

其内容包括地形校正(高程校正)、低速带校正(风化层校正)和井深校正。某一地震道的基准面静校正包括炮点基准面校正和检波点基准面校正两部分,如果地震记录采用的是

井下激发,炮点静校正还应包括井深校正。

具体实现步骤:

第一步,是剥去风化层的影响,这种消除风化层影响的校正称为风化层校正,或低速带校正。

第二步,再将地震记录时间由风化层的底界校正到参考基准面上,这种消除高程影响的校正称为高程校正,或地形校正。

6、试推导水平风化层初至折射静校正D T ?的计算方法?(P120-122)

222w

b

ob b w w v

v t v v z -=

)(

2b

w

D S w w D v z

E E v z T --+=?

7、给出加减法折射静校正实现的基本步骤(要有一定的推导)?

ob ABFG DEFG ABCD t t t t t =-+=+

b

ABFG DEFG ABCD v x t t t t t 2+

=+-=+- +

--=

t t x

v b 2

加减法折射波静校正6个基本步骤

(1)拾取初至时间ABCD t ,DEFG t 和ABFG t ;

(2)计算ABFG DEFG ABCD t t t t -+=+、ABFG DEFG ABCD t t t t +-=-; (3)计算折射波截距时间+=t t b 0,计算基岩速度+

--=t t x

v b 2;

(4)估计风化层速度w v ; (5)计算风化层厚度222w

b

ob b w w v

v t v v z -=

(6)计算D 点的基准面静校正量)(

2b

w

D S w w D v z

E E v z T --+=?。

8、给出计算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的两种方法,并阐述它们实现的主要步骤或思想?见书P124-128

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 (Residual Static Correction )是在应用了野外一次静校正或者初至折射静校正以后进行的。由于多种因素,一个CMP 道集中的各个地震道,经过上面的静校正之后,仍然存在着剩余静校正量,而且这种静校正量以高频短波长的方式出现(由于局部低速异常引起),影响CMP 叠加的质量。因此在CMP 叠加之前,还要对剩余静校正量进行估算和校正,实现CMP 道集的同相叠加。

计算剩余静校正量的方法主要有两类:

一、地表一致性时差分解剩余静校正方法

基于时差分解的剩余静校正方法一般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拾取每个地震道的时差ij t (时差的拾取);然后对时差ij t 进行分解(时差的分解),得到炮点和检波点的剩余静校正量j s 和j g ;最后在每个地震道上应用炮点和检波点静校正量(剩余静校正量的应用)

,对于地震道而言,其总的剩余静校正量为炮点静校正量和检波点静校正量之和,将地震道按照总的静校正量进行整体时移,就实现了剩余静校正。

二、互相关法剩余静校正方法 1、最大叠加能量法剩余静校正 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一个炮点(或检波点)静校正量的选择,应该使得该炮集(或检波点道集)中各个地震道所对应的CMP 叠加的能量之和最大。

2、相邻叠加道相关法静校正 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一个炮点(或检波点)静校正量的选择,应该使得该炮集(或检波点道集)中各道所对应的CMP 叠加道之间具有最好相似性。

第六章 速度分析

1、基本定义

速度谱定义:地震波沿不同速度的叠加(或相关)能量相对扫描速度的变化称为速度谱。

2、为什么说反射波时距曲线和正常时差中包含有速度信息?

222

)(nmo

v x t x t += 0222

0)(t v x t x t nmo -+=?

由上式可见,如果炮检距x 已知,反射波到达时间t(x)和正常时差△t(x)是零炮检距反射时间t 0和动校正速度v nmo 的函数,也就是说,地震波的反射时间和正常时差中包含有均方根速度的信息。这是速度分析的理论基础。

3、叠加速度谱制作基本原理和实现步骤?

对于给定的0t 值和最大炮检距N x ,动校正速度2

0)(2/N N N nmo t t t x v ?+?=是以正常时差N t ?为变量的,如果对最大炮检距处的正常时差值预设一个范围,取其最小值为min t ?,最大值为m ax t ?,则对应这个范围内的每一个t ?值,都有一个相应的双曲线校正规则和按

20)(2/N N N nmo t t t x v ?+?=式计算得到的动校正速度,时差越大,相应的速度越小。对每

个N t ?值或相应的动校正速度,沿着相应的双曲线对各个地震道的离散振幅值进行代数求

和,得到相应的平均振幅,其平均振幅达到最大时对应的速度就是叠加速度。

在具体制作速度谱时,首先选定一系列双程垂直反射时间

L i t t t t 000201,,,,,ΛΛ

对于每一个双程反射时间i t 0,再选定一系列的动校正速度

N j v v v v ,,,,,21ΛΛ

反射时间和动校正速度可以是等间隔的,也可以是不等间隔的,0t 扫描时间和动校正扫描速度应该包括所有反射时间和可能的均方根速度。计算每个网格点),(0j i v t 上的平均振幅,就得到了用于速度分析的速度谱。

4、影响叠加速度分析的因素有哪些?

下面一些因素会影响利用速度谱进行速度分析的精度和分辨率。

(1)炮检距分布;(2)叠加次数;(3)信噪比;(4)切除;(5)速度采样密度;(6)时窗宽度;(7)相干属性的选择;(8)近地表异常;(9)数据的频谱宽度等。

5、叠加速度分析对地震道集的炮检距分布有什么要求,为什么?

速度分析道集中需要大炮检距道集的必要性

反射双曲线在小炮检距处变化相对平缓,对速度变化不敏感。相同的炮检距,深层反射时差对速度的敏感性要弱于浅层反射(深层反射波时距曲线比浅层的平缓)。因此,当速度分析的共中心点道集中缺乏远炮检距地震道时,速度谱能量的聚焦性变差,速度分辨率降低。

速度分析道集中需要小炮检距道集的必要性

当速度分析道集中缺乏小炮检距地震道时,远炮检距处动校正拉伸降低了速度分析信号的相关性,拉伸切除又降低了速度分析的有效道数,尤其对于浅层,这种影响更大。

速度分析道集中缺乏小炮检距的另外一个影响是0t 漂移。在构造复杂地区,大炮检距的时距曲线偏离双曲线形态。仅由大炮检距拟合得到的双曲线0t 时间可能严重偏离正确的零炮

检距反射时间,造成0t 漂移。

因此为了获得满意的速度谱,速度分析道集的炮检距应该远近兼顾,均匀分布。

6、由均方根速度计算层速度的狄克斯(Dix)公式?

从第一层到第n 层的均方根速度为:

从第一层到第n-1层的均方根速度为:

由均方根速度计算层速度的狄克斯(Dix)公式:

1

,0,01

,021,,02,2)()(-----=

n n n n rms n n rms n

t t t v t v v

《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课程总结(仅供参考)

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

1、 组合法压制干扰波(面波和随机干扰波)的基本原理及其优缺点。

组合法的原理:它是利用有效波(反射波)与低速规则干扰波(面波)的传播方向或视速度的差异,根据地震信号的叠加原理和组合统计效应,来压制低速规则干扰面波和无规则的随机干扰波,以增强反射波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

优点:(1)利用组合的方向特性,可以压制低速规则干扰面波。(2)利用组合的统计效应,可以压制随机干扰波。(3)组合表层的平均效应,有利于波形对比和追踪。

缺点:(1)组合具有低频滤波作用,可能会使波形发生畸变。(2)组合深层的平均效应,模糊了深层反射界面构造细节,降低了地震资料的横向分辨率,易漏掉小断层、小构造。(3)不能压制高速规则干扰波(多次反射波)。

2、 多次覆盖技术(共反射点多次叠加法)压制干扰波(多次波和随机干扰波)的基本原理及其

与组合法的异同点。 基本原理:它是利用有效波(一次反射波)和规则干扰波(如多次反射波) 经正常时差校正 (Normal MoveOut Correction)后,存在着剩余时差的差异,来突出有效波(一次反射波),压制干扰波(如多次波),提高资料信噪比(S/N)的。 相同点:

n

n

i i i n

i i n i i i n rms t t v t t v v ,0121

122

,)(∑

∑=====1

,011211

1122

1,)(--=-=-=-∑

∑==n n k i i n i i n i i i n rms t t v t t v v

1.共反射点多次叠加法(多次覆盖法)与组合检波方法都是进行多个地震道叠加。

2.当界面倾斜时,多次覆盖法和组合法都存在平均效应。

3.多次覆盖法和组合法利用统计效应,均可压制随机干扰波。

4.当有剩余时差时,多次覆盖法对地震波有低通滤波作用,组合法也有低通滤波作用。 不同点

1.利用地震道处理的方法不同。组合法是对组合中接收到的各个地震道未进行任何处理就直接叠加,而多次覆盖法在进行叠加前必须要先对接收到的各个地震道进行动校正处理,然后才进行叠加。

2.利用地震道所得到的反射点不同。组合法是共炮点(CSP)叠加,在界面水平时,其反映的是一个反射界面段;此时将产生平均效应,组合基距越大,平均效应越严重。多次覆盖是共中心点(CMP)叠加,在界面水平时,其反映的是一个共反射点,不存在平均效应。只有当界面倾斜时,多次覆盖也分散成为一个反射界面段,叠加才会产生平均效应。

3.压制干扰波的原理和类型不同。组合法压制规则干扰波,主要是根据反射波和干扰波的视速度不同(方向特性不同)。它能压制视速度较低的规则干扰波(面波),而不能压制与一次反射波视速度相近的多次波。多次覆盖法压制规则干扰波,主要是根据动校正后的剩余时差不同,它能压制视速度较高的规则干扰波(多次波)。

4.压制随机干扰波的效果不同。多次覆盖法压制随机干扰的效果优于组合法。这是因为组合时是把同一次激发的由n 个检波器接收到的信号叠加起来,此时这n 个检波器接收到的随机干扰是由同一震源在同一时间产生的;而在多次覆盖中,一个共反射点道集的各道,是在各次激发时分别获得的,因而记录下来的随机干扰是由不同震源、在不同时刻、不同地点激发,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接收的,共反射点道集中各道之间的距离也比组合法组内距要大。因此,在共反射点多次叠加中,各道的随机干扰更符合互不相关这一要求。

3、单边放炮多次覆盖共深度点(共反射点)抽道集公式计算。 单边放炮多次覆盖共深度点(共反射点)抽道集公式为

式中:N 为接收道数;n 为覆盖次数;j 为小叠加段内共反射点序号(1~N/n);k 为小叠加段序号;i 为炮点序号。

4、给定无偏移距(有偏移距)水平多次覆盖观测系统设计要求,进行观测系统各参数计算。 例题1:观测系统设计及计算,给定水平多次覆盖观测系统设计要求如下:

接收道数N=24,覆盖次数n=6,单边放炮S=1,偏移距x1=0,道间距△x=50m ,满6次覆盖反射界面段长度L=1000 m 。试计算下列各观测系统参数。 (1)炮点距道数:(SN)/(2n)=(1×24)/(2×6)=2 (2)炮点距: 2△x=100m

(3)共反射点间距: △x/2=25m

(4)每个小叠加段的共反射点数:N/n=24/6=4个 (5)满6次覆盖的共反射点数:1000/25+1=41个 (6)小叠加段数:fix(41/4)+1=11个 (7)共需激发的炮数:11+6-1=16炮

注意:fix 为MATLAB 中取小数整数部分函数。

观测系统设计及计算,给定水平多次覆盖观测系统设计参数如下:

)

()(k i n

N j n N N p --+-=

接收道数N=24,覆盖次数n=6,单边放炮S=1,偏移距x1=12m ,道间距△x=1m ,满6次覆盖反射界面段长度L=0~69 m(两个排列折射界面的长度,每个排列24道,道间距1.5m :23×1.5+23×1.5=69m)。试计算下列各观测系统参数。 (1)炮点距道数:(SN)/(2n)=(1×24)/(2×6)=2 (2)炮点距: 2△x=2m

(3)共反射点间距: △x/2=0.5m

(4)每个小叠加段的共反射点数:N/n=24/6=4个 (5)满6次覆盖的共反射点数:69/0.5+1=139个 (6)小叠加段数:fix(139/4)+1=35个 (7)共需激发的炮数:35+6-1=40炮 (8)第6炮位置(桩号):-6 m

(9)第1炮位置(桩号):-6-5×2=-16 m (10)第40炮位置(桩号):39×2-16=62 m (11)第1个检波器位置(桩号):-4 m

(12)第24个检波器位置(桩号):-4+23=19 m

(13)最后1个检波器位置(桩号):19+39×2=97 m

5、一维傅里叶变换的六个基本性质及推导过程(尤其是褶积和相关)。

6、简述一维时域滤波的机理及实现的基本步骤。

7、简述一维频域滤波的机理及实现的基本步骤。 1.频率域滤波原理

设有一滤波器如图1-8所示,其滤波器时间函数或滤波因子 的频谱 称为滤波器

的频率特性,输入信号 的频谱为 ,输出信号 的频谱为 。根据滤波理论,在

线性滤波条件下,滤波器输出信号的频谱 为输入信号的频谱 与滤波器频率特性 的积,即

频率域滤波就是利用这个方程进行运算,已知两个量就可以求另一个量。一般是输入记录已知,

滤波器是根据需要设计的,而要求的则是经过滤波后的输出。为此将输入信号的频谱

和滤波器的频率特性 相乘即可求出。 频率域滤波的步骤

(1)对已知地震记录道进行频谱分析,确定有效波和干扰波频带范围。 (2)设计合适的滤波器。例如带通滤波器

(3)进行滤波运算,即

(4)对输出信号频谱 进行傅里叶反变换,以便得到滤波后的输出 。

)(t h )(~ωH )(t x )(~ωX )(?t x )(?ωX )(?ωX )(~ωX )

(~ωH )

(~)(~)(?ωωωH X X =)(~

ωX (~

ω

H ?

??≤≤=其他,,01|)(~

|21ωωωωH )(~)(~)(?ωωωH X X =)(?ωX )(?t x

8、简述数字滤波中伪门现象和吉卜斯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克服方法。 1) 由于离散性产生的伪门及其对数字频率滤波的影响 对连续的滤波因子 用时间采样间隔 离散采样后,得到 。如果,再按 计算出与它相应的滤波器的频率特性,这时在频率特性的图形上,除了有同原来的 对应的

“门”外,还会周期性地重复出现很多“门”,这些门称为“伪门”。

由于伪门的出现,在数字滤波中,干扰波有可能通过伪门而保留下来。为了避免伪门造成的影响,可以适当的选择采样间隔 使第一个伪门出现在干扰波的频谱范围之外。 2)当频率特性曲线是不连续函数而对滤波因子取有限项时,将产生吉卜斯(Gibbs)现象。

这种有限长度的 对应的 不再是一个门式滤波,而是有波动的曲线(图1-31),曲线由间断

点向远处波动衰减,在间断点波动最大,这种现象叫作非连续函数频率响应的吉卜斯现象。

由于吉卜斯现象使频率特性曲线在通频带以内是波动的曲线,这种滤波器会造成有效波的畸变。

为了避免吉卜斯现象造成的影响,可以采用镶边法,即在频率特性曲线的不连续点附近,镶上一条连续的边,这种做法克服了频率特性曲线的波动问题(吉卜斯现象)。

9、简述动校正的目的和动校正“动”的含义。

动校正:由于每个接收点距激发点距离不同,导致地下同一反射点信息的传播路径不同,每个接收点接收到该点反射信息的时间也不同,即产生与地下介质无关的时差——正常时差。动校正的目的是消除正常时差的影响,使同一点反射信息的反射同相轴拉平,为共中心点叠加提供基础数据

动校正的必要性:由于各接收点旅行时不同(存在着正常时差),所以叠加前必须进行动校正(校正到共中心点M 处的反射时间),这样才可达到同相叠加,否则,叠加后为非同相叠加,能量将变弱。

动校正时将产生两种情况

(1)对于一次反射波,正常时差正好被校正掉:双曲线变成直线(t=t0直线),不存在剩余时差(相位差),叠加为同相叠加,结果振幅增强。校正后原来的双曲线被拉直变成与界面平行的水平线,此时时距曲线的几何形态与地下反射界面的起伏形态有了直接的对应关系,从而可以进行地震资料构造解释。

(2)对于多次反射波,正常时差校正不完全:双曲线变成曲线(不是直线),各道间仍存在剩余时差(相位差) ,叠加为不同相叠加,结果振幅变小(能量变弱)。

)(t h t ?)(t n h ?)

(t n h ?)(~ωH t

?)(t h )('~f H

10、简述预测反滤波的基本原理及它能压制什么干扰波。

11、简述动校正速度v NMO的选取方法及其对动校正的影响。

12、试分析动校正畸变(拉伸)产生的原因、变化特点及克服方法。

13、简述水平叠加存在的主要问题。

14、简述静校正信息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15、简述静校正的目的及静校正中“静”的含义。

16、简述基准面静校正的含义,主要内容及实现步骤。

17、试推导水平风化层初至折射静校正的计算方法?

18、简述加减法折射静校正实现的基本步骤。

19、简述计算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的两种方法,并阐述它们实现的主要步骤或思想。

真振幅恢复:

20、简述真振幅恢复的目的及主要处理内容。

真振幅恢复的目的是尽量对地震波能量的衰减和畸变进行补偿和校正,其内容主要包括波前扩散能量补偿、地层吸收能量补偿和地表一致性能量调整。

当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时,由于波前面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不断地扩张。而地震波激

幅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而不断减小,这种现象称为波前扩散。

提高垂直分辨率:

21、求取地震子波主要有哪些方法,它们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是什么?

22、在不考虑噪声时,试推导最小平方反滤波中求解反滤波因子的基本方程组。

提高水平分辨率:

23、试从三个观点分析为什么要进行偏移归位处理?

(1)从几何反射的观点讨论;(2)从广义绕射的观点来讨论;(3)从波场分析的观点来讨论

24、简述波场延拓和成像条件。

25、试比较绕射扫描叠加偏移、克希霍夫积分偏移、频率波数域(FK)偏移和有限差分波动方程偏移的优缺点。

26、四种主要偏移成像方法的公式推导。

速度分析:

27、为什么说反射波时距曲线和正常时差中包含有速度信息(速度分析的理论基础)?

水平界面的反射波旅行时表示为

如果炮检距x已知,反射波到达时间t(x)和正常时差△t(x)是零炮检距反射时间和动校正速度的函数,也就是说,地震波的反射时间和正常时差中包含有均方根速度(准确地讲,在复杂构造情况下,应该是叠加速度的信息。这是速度分析的理论基础。

28、叠加速度谱制作的基本原理及实现步骤。

29、简述叠加速度分析对地震道集的炮检距分布有什么要求,为什么?

反射双曲线在小炮检距处变化相对平缓,对速度变化不敏感。相同的炮检距,深层反射时差对速度的敏感性要弱于浅层反射。因此,当速度分析的共中心点道集中缺乏远炮检距地震道时。速度谱能量的聚焦性变差,速度分辨率降低。

当速度分析道中缺乏小炮检距地震道时,远炮检距处动校正拉伸降低了速度分析信号的相关性。拉伸切除降低了速度分析的有效道数,尤其对于浅层,这种影响更大。

速度分析道集中缺乏小炮检距的另外一个影响是漂移。在构造复杂地区,大炮检距的时距曲线偏离双曲线形态。仅由大炮检距拟合得到的双曲线时间可能严重偏离正确的零炮检距反射时间,造成漂移。

因此为了获得满意的速度谱,速度分析道集的炮检距应该远近兼顾,均匀分布。30、影响叠加速度分析的因素有哪些?

(1)炮检距分布;(2)叠加次数;(3)信噪比;

(4)切除;(5)速度采样密度;(6)时窗宽度;

(7)相干属性的选择;(8)近地表异常;(9)数据的频谱宽度等。

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常用术语,及其具体含义:

1、Geometry:(地震勘探野外)观测系统

为了连续追踪反射波,激发点与接收点在测试上要保持一定的相对位置关系。这种相对位置关系就称为地震勘探野外观测系统,简称为观测系统(Geometry)。

2、Multifold, Multiple Coverage:多次覆盖技术

在测线上通过有规律地同时移动激发点与接收排列来达到对地下界面反射点重复采集(观测)的目的,从而通过抽道集获取共反射点道集/压制多次波等特殊干扰波、提高地震记录信噪比,这种观测系统即称

为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3、Amplitude Spectrum:振幅谱

4、Phase Spectrum:相位谱

5、Digital Filtering:数字滤波

利用频谱特征的不同来压制干扰波,以突出有效波的方法就是数字滤波(Filtering)。

6、Vertical Resolution:纵向分辨率(垂直分辨率)

7、Horizontal Resolution:横向分辨率(水平分辨率)

8、True Amplitude Recovery:真振幅恢复

9、Wavefront Spread:波前扩散

10、Medium Absorption:介质吸收(吸收衰减)

11、Quality Factor:品质因子

12、Seismic Wavelet:地震子波

13、Deconvolution:反褶积

地震勘探复习资料

绪论 1、地球物理勘探的概念 (1)简称“物探”,是通过观察存在地球及其周围的地球物理场的特征和岩石的各种物理特性来研究地质规律和勘查各种矿产的各种方法的总称。(2)是以物理学原理为基础,利用电子学、计算机的数字处理、信息论等科学技术中的新技术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勘探地下矿产的方法。(3)是借助于各种物探仪器在地面观测地下岩石的各种物理参数,从而解释和推断地下岩石的构造特点、岩石性质等,从而到达勘查地下矿产(金属非金属矿产、煤、油气等等)的目的。 2、地球物理勘探的分类,不同勘探方法的优缺点。 重力勘探:利用岩石的密度差异 磁法勘探:利用岩石的磁性差异 电法勘探:利用岩石的电性差异 地震勘探:利用岩石的弹性差异 放射性勘探:利用岩石的放射性差异 地震勘探的优点:精度高,分辨率高,穿透深度大,能较详细地了解由浅至深一整套地层的地质规律。缺点:成本高 3、地震勘探的概念、分类,目前地震勘探以何种方法为主。 概念:利用岩石的弹性差异来进行矿产勘察。是通过人工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下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达到油气或其他勘探目的的一种物探方法。 分类:地质法(优:在找油初期,可以起到一个指向作用,避免了盲目性,成本低。缺:野外地质方法很难准确了解地下地质情况!);钻探法(优点:精度最高,缺点:一孔之见,而采用大量的钻井,不仅成本高,而且效率低);物探方法(优点:精度高于地质法,成本低于钻探法;不足:精度低于钻探法,成本高于地质法)。 应用最多的方法:物探方法 4、地震勘探的三个阶段 地震资料野外采集、地震资料室内处理、地震资料解释。 第一章 各种介质的概念 重点:①物体是否为弹性、塑性介质与受力大小、时间及温度有关。②均匀介质与各向同性介质的关系。 (1)理想弹性介质:当介质受外力后立即发生形变,而外力消失后能立即完全恢复为原状的介质; (2)粘弹性介质:当外力消失后不是立即恢复原状,而是过一段时间后才恢复原状的介质称为粘弹性介质。 (3)塑性介质:当外力消失后不能完全恢复原状,保留了一部分形变的介质称为塑性介质。(4)各向同性介质:凡介质的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无关的介质称为各向同性介质 (5)各向异性介质:凡介质的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有关的介质称为各向同性介质 (6)均匀介质:弹性性质(波速)不随空间坐标的变化而变化,是常数。 (7)非均匀介质:弹性性质(波速)随着空间坐标的变化而变化,不是定值。 (8)层状介质:如果非均匀介质的物理性质呈层状分布,则称这种介质为层状介质。层状介质中各层的弹性系数是不变的。层状介质模型已经成为地震勘探中常用的物理 模型。 (9)连续介质:层状介质的层数无限增加,每层的厚度无限减小时,层状介质就可以视

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私人整理版

绪论部分 地震勘探①它是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和有用矿藏的一种勘探方法②包括三种方法:反射波法地震勘探方法、折射波法~、透射波法~③原理是利用地震波从地下地层界面反射至地面时带回来的旅行时间和波形变化的信息推断地下的地层构造和岩性 地震勘探的生产过程及其任务①野外采集工作(在初步确定的有含油气希望的地区布置测线,人工激发地震波,并记录下来)②室内资料处理(利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以及计算地震波的传播速度)③地震资料的解释(综合其他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对地下构造特点说明并绘制主要层位完整的起伏形态图件,最后查明含油气构造或者地层圈闭,提供钻探井位) 油气勘探的方法特点方法有:地质法,物探法,钻探法①地质法是通过观察,研究出露在地面的地层,对地质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了解一个地区有无生成石油和储存石油的条件,最后提出对该地区的含油气远景评价,指出有利地区②物探法是根据地质学和物理学原理。它是利用各种物理仪器在地面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理现象,从而推断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是一种间接找油的方法③钻探法就是利用物探提供的井位进行钻探,直接取得地下最可靠的地质资料来确定地下的构造特点及含油气的情况。 第一章地震波运动学 子波具有确定的起始时间和有限能量的信号称为子波在地震勘探领域中子波通常指的是1—2个周期组成的地震脉冲。 地震子波由于大地滤波器的作用,尖脉冲变成了频率较低、具有一定延续时间的波形,成为地震子波。震源产生的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这时的地震波也为地震子波。 地震波运动学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研究波的传播规律,

地震数据处理方法(DOC)

安徽理工大学 一、名词解释(20分) 1、、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就是利用数字计算机对野外地震勘探所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改进,以期得到高质量的、可靠的地震信息,为下一步资料解释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有关的地质信息。 2、数字滤波:用电子计算机整理地震勘探资料时,通过褶积的数学处理过程,在时间域内实现对地震信号的滤波作用,称为数字滤波。(对离散化后的信号进行的滤波,输入输出都是离散信号) 3、模拟信号:随时间连续变化的信号。 4、数字信号:模拟数据经量化后得到的离散的值。 5、尼奎斯特频率:使离散时间序列x(nΔt)能够确定时间函数x(t)所对应的两倍采样间隔的倒数,即f=1/2Δt. 6、采样定理: 7、吉卜斯现象:由于频率响应不连续,而时域滤波因子取有限长,造成频率特性曲线倾斜和波动的现象。 8、假频:抽样数据产生的频率上的混淆。某一频率的输入信号每个周期的抽样数少于两个时,在系统的的输出端就会被看作是另一频率信号的抽样。抽样频率的一半叫作褶叠频率或尼奎斯特频率fN;大于尼奎斯特频率的频率fN+Y,会被看作小于它的频率fN-Y。这两个频率fN+Y和fN-Y相互成为假频。 9、伪门:对连续的滤波因子h(t)用时间采样间隔Δt离散采样后得到h (nΔt)。如果再按h (nΔt)计算出与它相应的滤波器的频率特性,这时在频率特性图形上,除了有同原来的H (ω)对应的'门'外,还会周期性地重复出现许多门,这些门称为伪门。产生伪门的原因就是由于对h(t)离散采样造成的。 10、地震子波:由于大地滤波作用,使震源发出的尖脉冲经过地层后,变成一个具有一定时间延续的波形w(t)。 11、道平衡:指在不同的地震记录道间和同一地震记录道德不同层位中建立振幅平衡,前者称为道间均衡,后者称为道内均衡。 12、几何扩散校正:球面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波前面不断扩大,使振幅随距离呈反比衰减,即Ar=A0/r,是一种几何原因造成的某处能量的减小,与介质无关,叫几何扩散,又叫球面扩散。为了消除球面扩散的影响,只需A0=Ar*r即可,此即为几何扩散校正, 13、反滤波(又称反褶积):为了从与干扰混杂的地震讯息中把有效波提取出来,则必须设法消除由于水层、地层等所形成的滤波作用,按照这种思路所提出的消除干扰的办法称为反滤波,即把有效波在传播过程中所经受的种种我们不希望的滤波作用消除掉。 14、校正不足或欠校正:如果动校正采用的速度高于正确速度,计算得到的动校正量偏小,动校正后的同相轴下拉。反之称为校正过量或过校正。 15、动校正:消除由于接受点偏离炮点所引起的时差的过程,又叫正常时差校正。 16、剩余时差:当采用一次波的正常时差公式进行动校正之后,除了一次反射波之外,其他类型的波仍存在一定量的时差,我们将这种进过动校正后残留的时差叫做剩余时差。

地震等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地震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为加强我院安全生产工作,做好安全生产和灾害事故应急处理工作,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办法》、参照《全国救灾防病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和《医疗卫生机构灾害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置指导意见》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有关规定和我院安全工作的总体部署,切实做好地震等灾害事故各项准备工作,当破坏性地震发生后迅速启动本预案,统一部署,紧急处置,迅速全面地做好各项抗震救灾准备,高效、有序地开展应急自救工作,以最快速度恢复医疗工作正常开展,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二、组织机构 1、指挥部 总指挥:院长(党支部书记) 副总指挥:业务副院长 成员:保卫科、后勤科、医务科、护理部、各临床科室主任 职责:

(1)统一领导,健全组织,强化工作职责,加强对破坏性地震及防震减灾工作的研究,完善各项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各项措施的落实。 (2)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地震灾害知识的宣传教育,组织、指导医院防震抗震知识的普及教育,广泛开展地震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训练,不断提高广大医务人员防震抗震的意识和基本技能。 (3)认真做好各项物资保障,严格按预案要求积极筹储、落实食品饮用水、防冻防雨、医疗器械、抢险设备等物资,强化管理,使之始终保持良好状态。 (4)破坏性地震发生后,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组织各方面力量全面进行抗震减灾工作,把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5)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迅速恢复正常医疗秩序,全面保证和促进社会安全稳定。 指挥部设在院办,电话: 2、疏散组: 组长:保卫科科长 组员:各临床、医技科室主任、护士长 职责:平时负责全院地震等自然灾害培训演练的具体工作,保持疏散通道畅通。 (1)现场指挥,迅速组织医务人员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按照

论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论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论文提要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是地震勘探工程的最终环节。它包括了地层、构造、沉积以及盆地分析和油气勘探等多方面内容,成为油气勘探以及盆地基础地质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它也是要把地震勘探所取得的地震资料转化成我们对勘探区地下地质情况的认识。应用数字处理后提供的大量水平叠加剖面、偏移剖面或者一块三维数据体等地震资料,再结合地质、钻井、测井等资料,应用解释工作站等现代科技手段,对这些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模拟计算、反复对比,最后给出比较符合地下实际情况的认识,并将这些认识绘制成图幅和图表。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在正式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这一步那就不会得出最后的结果。在野外把数据采集回来,要经过最后的资料解释才能够把数据转换成图表,为后续的工作打好基础。 正文 一、地震资料解释 包括地震构造解释、地震地层解释及地震烃类解释或地震地质解释。 地震构造解释以水平叠加时间剖面和偏移时间剖面为主要资料,分析剖面上各种波的特征,确定反射标准层层位和对比追踪,解释时间剖面所反映的各种地质构造现象,构制反射地震标准层构造图。 地震地层解释以时间剖面为主要资料,或是进行区域性地层研究,或是进行局部构造的岩性岩相变化分析。划分地震层序是地震地层解释的基础,据此进行地震层序之沉积特征及地质时代的研究,然后进行地震相分析,将地震相转换为沉积相,绘制地震相平面图,划分出含油气的有利相带。 地震烃类解释利用反射振幅、速度及频率等信息,对含油气有利地区进行烃类指标分析。通常需综合运用钻井资料与测井资料进行标定分析与模拟解释,对地震异常作定性与定量分析,进一步识别烃类指示的性质,进行储集层描述,估算油气层厚度及分布范围等。 二、地震剖面特点 地震勘探方法是在地面上布置一条条的测线,沿各条测线进行地震施工采集地震信息,然后经过电子计算机处理就得出一张张地震剖面图。经过地质解释的地震剖面图就象从地面向下切了一刀,在二维空间(长度和深度方向)上显示了地下的地质构造情况。 垂直地震剖面是相对于前面讲的地震勘探而言。那么什么叫垂直地震剖面(简称VSP)呢? 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很流行的垂直地震剖面技术和以往提到的地震勘探不同,它是将接收器放在已打好的深井中,接收线沿井孔布置,并借助推靠器将接收器紧紧贴在井壁上。也就是说,前面讲的地震勘探的接收器是放在地面上,而垂直地震剖面的接收器是垂直地面放在井下,故而得名。工作时首先将一组接收器下

地震资料处理解释大作业(处理部分)

地震资料处理/解释大作业 (处理部分) 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 班级:12-4 姓名:封辉、孙运庆、何瑞川 学号:2012011236、2012011249、2012011239 2016年 1 月 15 日 评分标准:第三章和第四章各20分,其余各章10分

目录 第一章数据加载和观测系统定义 (2) 第二章道编辑和真振幅恢复 (4) 第三章反褶积 (6) 第四章速度分析 (7) 第五章动校正和水平叠加 (8) 第六章静校正 (10) 第七章偏移 (12) 第八章总结和体会 (13)

第一章数据加载和观测系统定义 地震资料处理流程第一步为数据输入和预处理。预处理是地震数据处理前的准备工作,将地震数据正确加载到地震资料处理系统,进行观测系统定义,并对数据进行编辑和校正。原数据是SGY格式的地震记录文件,用Promax对其进行处理需要格式转换,将其格式转换成软件定义的格式。 图1.1是原始数据炮集。格式转换后可对数据进行加载与处理,但是处理需要的各种测网信息需要进行定义,所以我们做观测系统定义,用FFID(野外文件号)和CHAN(记录道号)为索引将测网的各检波器与炮点坐标、高程、CDP 号等信息与数据的各道联系起来。观测系统定义分为炮点定义,检波点定义与炮检关系定义。图1.3是CDP覆盖次数。 图1.1 原始数据炮集

图1.2a 炮点与检波点信息 图1.2b 炮点与检波点信息

图1.3 多次覆盖次数 第二章道编辑和真振幅恢复 通常的地震采集中,由于检波器数量很多、野外干扰因素复杂等原因,不是每一道都能很好的反应地下反射界面带回来的信息,最基础的我们需要挑出其中坏检波器采集的道与极性不正常的道,称为道编辑(如图2.1)。 在记录图中使用picking进行编辑。点击picking,有编辑错道和编辑极性翻转道。拾取所有的错道和翻转道集后,分别放在两个文件里面。由震源引发的地震波,会随着波前面变大,底层吸收衰减等因素而能量减小,而我们需要的通常是深部的地层信息,所以我们需要对地震波进行振幅恢复(如图 2.2),经过真振幅恢复以后,深层反射波能量相对增强了,反射界面变得清晰,但面波等 干扰波也增强了。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试卷合集

一、名词解释 1.道均衡:是指在不同或同一地震记录道建立振幅平衡。 2.数字信号:相对于模拟信号,记录瞬间信息的离散的信号。 模拟信号:随时间连续变化的信号. 有效信号:能为我们所利用的信号就叫有效信号。 3.最小相位:能量集中在序列前部。 4.反射波:在波速突变的分界面上,波的传播方向要发生改变,入射波的一部分被反 射,形成反射波。 折射波:滑行波在传播过程中也会反过来影响第一种介质,并在第一种介质中激发新的波。这种由滑行波引起的波,叫折射波。 5.共深度点:CDP。地下界面水平时,在共中心点下方的点,界面倾斜时无共深度点。 6.解编:地震数据是按各道同一时刻的样点值成列排放的,解编就是将数据重排成行。 12. 最大相位:能量集中在序列后部。 16.地震波:地震波是在岩石中传播的弹性波。 多次波:在地下经过多次反射接收到的波叫多次波。 17. 切除:地震信号经动校正后被拉伸畸变,目前处理动校正拉伸畸变的方法是切除, 即把拉伸严重部分的记录全部充零。 18. 混合相位:能量集中在序列中部。 自相关:一个时间信号与自身的互相关。 互相关:一个时间信号与另一个时间信号的相关。 21.环境噪音:交流电、人、风吹草动等环境因素所引起的对地震波有干扰的信号。 随机噪音:交流电、人、风吹草动等随机因素所引起的对地震波有干扰的信号。 22.反射系数:反射振幅与入射振幅的比值。 28.模拟记录:把地面振动情况,以模拟的方式录制在磁带上。 二、简答题 1、地震资料数字处理主要流程?地震资料的现场处理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中的预处理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简述地震资料数据中有哪些目标处理方法?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如何分类?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质量控制有哪些?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主要流程:输入→定义观测系统→数据预处理(废炮道、预滤波、反褶积)→野外静校正→速度分析→动校正→剩余静校正→叠加→偏移→显示。 地震资料的现场处理主要有:预处理、登录道头、道编辑、切除初至、抽道集、增益恢复、 设计野外观测系统、实行野外静校正、还可以进行频谱分析、速度分析、水平叠加等(2分)。 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中的预处理主要包括登录道头、废炮道编辑、切除初至、抽道集(4分)、增益恢复、预滤波、反褶积等. 地震资料数据中目标处理方法有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三维地震资料处理、叠前深度偏移处理、井孔地震资料处理(4分)、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时间推移地震资料处理等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分类有数据预处理、数据校正、叠加和偏移归位、振幅处理、滤波、分析、正反演、复地震道技术等。(3分)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质量控制包括野外原始资料检查与验收、处理流程及主要参数确定、

石油地震勘探资料处理

石油地震勘探资料处理 1.地震资料数字处理是怎么回事? 既然野外地震已经采集到了反映地下地质情况的地震记录,为什么还要进行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呢?这是因为野外采集的地震记录仅仅是把来自地下地层的各种信息以数码形式记录在磁带上或光盘上,还不能直接反映出地下地层的埋藏深度及起伏变化情况,还需要将地震记录拿到室内输入到运算速度非常快、存贮量非常大、专业功能非常强的计算机系统中,在专家的指令下进行反复计算和分析,才能获得直接反映地下地层真实情况的数据和图像,专业上把这一过程叫做地震资料数字处理。这个过程有点像我们生活中使用的数码照相机(或数码摄像机)的显像过程,将数码照相机拍摄到的图像输入到室内的电脑上,根据需要,对显示在屏幕上的影像进行修改、调整、增加、删减,满意后可通过屏幕拷贝、彩色打印输出图片来,也可以录制到光盘上存贮以供调用,这个过程叫做编辑,也叫处理。不过地震资料的数字处理所用的硬、软件则要复杂得多。因为数码相机拍摄到的图像仅是几米到几十米远的景物,而地震资料数字处理要对从地面开始到地下五六千米甚至上万米深范围内的地震数据进行处理,不仅将上面第一套地层,还要将下面很多套地层逐层搞清楚。这些地层在不同地区形态都不一样,有的很平,有的像喜马拉雅山似的高山,有的像雅鲁藏布江似的河谷。可见地震数字处理要把地下数千米深的看不见、摸不着,又极其复杂的地层情况搞清楚,这是多么难的一门学科。 不过,近些年来由于将迅速发展起来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许多高新科学技术引用到地震资料数字处理中,为搞清地下地层情况,寻找深埋地下的油气田提供了条件,提供了可能,而且提高了油气勘探的成功率。 经过数字处理后的成果有好几十种。专业上把反映地层的埋藏深度、厚度以及形态的图件叫做水平叠加剖面(简称叠加剖面)、偏移剖面。把反映地层岩石(砂岩、泥岩等)组成及其物理性质(速度高低、孔隙大小等)等的成果叫地震属性资料。将经过数字处理的这些剖面和属性资料录制到数字磁带或光盘上,可提供给下道工序(解释)使用。

地震数据处理 重点

1.一维傅里叶变换及其应用:傅里叶变换是地震数据处理的主要数学基础。它不仅是地震道、地震记录分析和数据滤波的基础,同时在地震数据处理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2.采样定理:设x(t)是连续的时间函数,x(t)的最高截止频率为fn,则可用采样间隔为Δt=1/2fn的离散序列X(nΔt)唯一的确定。采样过程:从模拟地震信号到数字地震信号的过程。采样间隔/采样率:采样所用的时间间隔。 3.数字滤波:利用频谱特征的不同来压制干扰波,以突出有效波的方法。 4.频率域滤波的步骤: ①对已知地震道进行频谱分析;②设计合适的滤波器:为了滤去干扰波的频谱成分,应当设计一个带通滤波器,保留有效波频率,把干扰波频率成分滤掉; ③进行滤波运算;④对输出信号谱X(w)进行傅里叶反变换,便得到滤波后的输出X(t). 5.相位性质:最小相位也叫相位滞后或最小能量延迟,实际上最小相位滞后是指频率域,而最小能量延迟则是指时间域而言。最小能量延迟子波:能量聚集在首部;最大能量延迟子波:能量集中在尾部;混合延迟子波:能量聚集在中部。 6.褶积滤波的物理意义: 单位脉冲响应:在时间域的表示方法中,令一个单位脉冲通过一个滤波器,然后观测滤波器的输出,这个滤波器输出的自然过程曲线称为滤波器的脉冲响应。也称滤波器的时间特性。 褶积滤波的物理意义:它相当于把地震信息x(t)分解为起始时间、极性、幅度各不相同的脉冲序列,令这些脉冲按时间书序依次通过滤波器,这样在滤波器的输出端就得到对输入脉冲序列的脉冲响应,这些脉冲响应有不同的的起始时间、不同的极性和不同的幅度(这个幅度是与引起它的输入脉冲幅度成正比的),将它们叠加起来就得到滤波后的输出x(t). 7.数字滤波的特殊性质:离散性:数字滤波是对离散的信号进行运算,这是所谓的离散性;有限性:在数字计算机上进行计算时,滤波因子不可能无穷项,而是取有限项,这就是所谓的有限性。 8.产生“伪门”原因:由于对A离散采样造成的,可以证明“伪门”在频率域出现的周期为A,为了避免“伪门”造成的影响,可以适当的选择采样间隔A,使第一个“伪门”出现在干扰波的频谱范围之外。9.波谱:以任何一种形式展示电磁辐射强度与波长之间的关系,叫波谱。波数:波长的倒数。K0=1/λ 二维频率-波数域中的二维频率-波数谱(简称二维频-波谱)分析是对地震波场进行分析的重要手段,它是建立在二维傅里叶变换的基础上。 10.空间假频:频率不变,倾角越大或者倾角不变,频率越高越容易产生空间假频。产生条件:地震信号的频率f一定时,地震信号倾斜时差δt越大,其频-波振幅谱中的波数k0也越大,而当地震信号频率f 增大时,具有相同倾斜时差δt的地震信号的频-波振幅谱中的波数k0随之增大,当频率f增大到某一个门槛频率fmax时,便开始产生空间假频。 11.二维滤波器的设计:一般二维滤波是指对于波动函数X(t,x)所进行的频率-波数域滤波。这时设计的滤波因子是时间-空间的函数h(t,x),滤波过程类似一维滤波在时间-空间域,可用二维褶积公式表示A. 12.共中心点CMP叠加及叠后处理流程图:野外采集地震数据-解编-预处理-反褶积-抽CMP道集-速度分析-动校正-CMP水平叠加-叠后时间深度偏移。13.共中心点叠加优点:①压制多次波;②压制规则干扰波;③压制随机噪声。综上,共中心点叠加可以有效地压制各种干扰波,增强有效波,使地震剖面的信噪比明显提高,掀桌改善地震剖面的质量。 14共中心点水平叠加存在的问题:当反射界面为弯曲界面时,其反射旅行时存在如图1所示的畸变;当反射界面为,其射旅行时发生如图2所示的畸变;当覆盖介质速度横向变化时,其反射旅行时存在如图3所示的畸变;当覆盖介质速度各向异性时,其反射旅行时存在如图4所示的畸变. 15.块状介质模型地震数据处理的特点:①介质呈块状分布,它不仅有顶部和底部界面,而且其侧面也由断层面或岩层界面所封闭;②由于剧烈的构造运动作用,界面往往呈弯曲界面,界面陡、倾角较大;③介质速度往往沿水平方向变化较快。 16.共反射点CRP叠前处理基本流程图:野外采集地震数据-解编-预处理-反褶积-抽CRP道集-层速度场-速度深度模型-叠前深度偏移 ①②③④⑤⑥⑦ 1.预处理:指地震数据处理前的准备工作,是地震数据处理中的重要基础工作,一般定义为将野外采集的地震数据正确加载到地震资料处理系统,进行观测系统定义并对地震数据进行编辑和校正的过程。预处理包括:数据解编、格式转换、道编辑、观测系统定义等工作。 2.解编:就是按照野外采集的记录格式将地震数据检测出来,并将时序的野外数据转换为道序数据,然后按照道和炮的顺序将地震记录存放起来。 3.野外观测系统定义:观测系统就是以野外文件号和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复习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复习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围绕以下三方面工作: 1、提高信噪比; 2、提高分辨率; 3、提高保真度。 一、提高信噪比的处理 1、原理 利用噪声和信号在时间、空间、频率和其他变换域中的分布差异,设计滤波因子,将噪声进行压制。 2、处理顺序 提高信噪比包含消除噪声和增强信号两部分内容。 消除噪声一般在叠前的各种道集上进行,主要针对规则干扰如多次波和面波等, 增强信号一般在叠后剖面上进行,主要针对随机噪声。 3、随机噪声 是指没有固定的频率、时间、方向的振幅扰动和震动,其成因大致是来自环境因素、次生因素和仪器因素,其中次生干扰的强度与激发能量有关。 随机噪声在记录上表现为杂乱无章的波形或脉冲,在频率上分布宽而不定,在空间上没有确定的视速度。 随机噪声的随机性与道间距有关,如果道间距减小到一定程度,许多随机噪声表现出道间的相干性,当道距大于随机噪声的相干半径才表现出随机性。 4、一维滤波器(伪门、Gibbs现象) 频率滤波器是根据信号和噪声在频率分布上的差异而设计时域或频域一维滤波算子。它压制通放带以外的频率成分,保留通放带以内的频率成分。 Gibbs现象是由于频率域的不连续或截断误差引起的,通放带和压制带之间设置过渡带可克服此现象,设计滤波器就是控制过度带的形状和宽度。 5、二维滤波器 二维滤波是根据有效信号和相干噪声在视速度分布上的差异,来压制噪声或增强信号。 通常用来压制低视速度相干噪声,在f-k平面上占据低频高波数区域。 二维滤波比较容易产生蚯蚓化现象,而且混波相现象明显,在空间采样条件不满足或陡倾角的情况下受到空间假频的影响,一般常用于压制一些规则干扰,如面波和多次波等。 6、频率-波数域二维滤波实现步骤: (1)把时间和空间窗口里的数据变换到f-k域; (2)在f-k域,通过外科切除,按径向扇形划分压制区C(乘振幅置零)、过渡区S(乘振幅置0至1变化)、通放区P (乘振幅置1) ; (3)从f-k域反变换到t-x域。 8、数字滤波有两个特殊性质: (1)数字滤波由于时域离散化会带来伪门现象,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

本科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基于 Vista 系统的地震资料处理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 专业名称勘查技术与工程(石油物探)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唐湘蓉 实验地点5417 实验成绩 2015年3月- 2015年5月

基于 Vista 系统的地震资料处理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认知熟悉地震资料处理软件系统--vista软件的基本功能,了解其并熟练掌握vista软件运行的基本操作; 2)了解并掌握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掌握地震数据处理的流程和基本方法,选择合适的处理参数以提高地震数据处理的精度; 3)对比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的理论与实际资料处理的结果,深入理解理论,并在理论指导下提高处理解释的水平、提高资料处理的质量; 4)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与编写实验报告或生产报告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 总流程 图1 总流程图 1)加载数据 打开Vista软件后选择加入2D的SEG-Y格式的原始地震数据,本实验

所用数据为给定的SHOT-20。加载后的原始地震数据如图2: 图2 原始地震数据显示 2)道均衡 各个道由于炮检距的不同,导致的反射波的振幅的变化,因为在共反射点叠加中,要求每一个叠加道的振幅都应该相等,每一道对叠加所做的贡献是等价的,无特殊情况,一般就以记录图中间的振幅为基准,使近激发点的地震道振幅减少,增加远离激发点的地震道记录的振幅。道均衡流程模块如图3,道均衡结果如图4: 图3 道均衡流程模块

3)建立观测系统 图5 观测系统显示4)初至拾取 初至拾取结果显示如图6:

图6 初至拾取结果显示 5)初至切除 地震记录上的初至波包括直达波和浅层折射波,它们能量强且有一定延续时间,对紧接而来的浅层反射波有干涉和破坏作用。另外,动校正后会引起波形畸变,浅层尤其厉害。对这些强能量初至波和动校正畸变引起的处理办法是“切除”,即将这些波的采样值全部变为零值(充零)。初至切除流程模块如图7,初至切 除结果如图8: 图7 初至切除流程模块

浅层地震勘探(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本科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浅层地震勘探 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 专业名称勘查技术与工程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实验地点 实验成绩 二〇一五年三月二〇一五年四月

目录 第一章序言 第二章工作目的和任务及工作完成情况 第三章工区地理情况和经济地理情况 第四章工作方法技术及质量评价 第五章数据处理 5.1反射波数据处理 5.1.1 原始记录 5.1.2 道均衡 5.1.3 一维滤波 5.1.4 二维滤波 5.1.5 抽道集 5.1.6 速度分析 5.1.7 动校正 5.1.8 水平叠加 5.1.9 混波 5.1.10 时深转换 5.1.11 数据输出 5.2 折射波数据处理 第六章解释推断 第七章结论与建议 第八章报告附图 第一章序言 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中的一中重要方法,其原理是利用地层与岩石的弹性差异来探测地下地质构造,寻找有用矿产资源的一种极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测方法。在勘查精度、分辨地质体的能力以及勘探范围(浅、中、深)等方面都有其突出的优越性。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而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并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而浅震是工程物探中的一种常见勘探方法,此次实习,采用了折射波勘探和反射波勘探,此实习报告完

成了从野外数据采集到室内资料处理和解释的全部过程,并详细叙述了各过程所使用的方法原理等。由于浅震能量不需要很大,所以震源采用的是人工锤击的方法。数据处理使用VISTA。对折射波勘探而言,使用的相遇时距曲线的解释,方法由于数据处理相对反射波较简单,所以,采用手工为主,计算机为辅的方式,完成数据处理。

地震数据处理课程设计(报告)

《地震资料数据处理》课程设计 总结报告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设计时间: 指导老师: 2011年5月30日

目录 一、设计内容……………………………………………………………… (1)褶积滤波……………………………………………… (2)快变滤波……………………………………………… (3)褶积滤波与快变滤波的比较………………………… (4)设计高通滤波因子…………………………………… (5)频谱分析……………………………………………… (6)分析补零对振幅谱的影响…………………………… (7)线性褶积与循环褶积………………………………… (8)最小平方反滤波……………………………………… (9)零相位转换…………………………………………… (10)最小相位转换………………………………………… (11)静校正………………………………………………… 二、附录………………………………………………………………………… (1)附录1:相关程序…………………………………… (2)附录2:相关图件……………………………………

【附录1:有关程序】 1.褶积滤波 CCCCCCCCCCCCCCCCC 褶积滤波CCCCCCCCCCCCCCCCC PROGRAM MAIN DIMENSION X(100),H1(-50:50),H2(-50:50),Y_LOW(200),Y_BAND(200) PARAMETER (PI=3.141592654) CCCCCCCC H1是低通滤波因子,H2为带通滤波因子CCCCCC REAL X,H1,H2,Y_LOW,Y_BAND REAL dt,F,F1,F2 INTEGER I dt=0.002 F=70.0 F1=10.0 F2=80.0 OPEN(1,FILE='INPUT1.DA T',FORM='FORMATTED',STATUS='UNKNOWN') READ(1,*)(X(I),I=1,100) CCCCCCCCCCCCCCCCCC低通滤波器CCCCCCCCCCCCCCCCC DO 10 I=-50,50 IF (I.EQ.0)THEN H1(I)=2*F*PI/PI ELSE H1(I)=SIN(2*PI*F*I*dt)/(PI*I*dt) END IF 10 CONTINUE CCCCCCCCCCCCCCCC输出低通滤波因子CCCCCCCCCCCCCCCC OPEN(2,FILE='H1_LOW.DAT',FORM='FORMATTED',STATUS='UNKNOWN') WRITE(2,*)(H1(I),I=-50,50) CLOSE(2) CALL CON(X,H1,Y_LOW,100,101,200) CCCCCCCCCCCCCCCC输出滤波后的数据CCCCCCCCCCCCCCCC OPEN(3,FILE='Y_LOW.DA T',FORM='FORMATTED',STATUS='UNKNOWN') WRITE(3,*)(Y_LOW(I),I=51,150) CLOSE(3) CCCCCCCCCCCCCCCCCC带通滤波器CCCCCCCCCCCCCCCCCCCC DO 20 I=-50,50 IF(I.EQ.0)THEN H2(I)=140 ELSE H2(I)=SIN(2*PI*F2*I*dt)/(PI*I*dt)-SIN(2*PI*F1*I*dt)/(PI*I*dt) END IF 20 CONTINUE CCCCCCCCCCCCCCC输出带通滤波因子CCCCCCCCCCCCCCCCC OPEN(4,FILE='H2_BAND.DAT',FORM='FORMA TTED',STATUS='UNKNOWN')

地震勘探资料数字处理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课程名称:应用地震学 教师:段云卿 第25册 第四章:地震勘探资料数字处理 野外采集到的原始资料是以二进制的数字形式记录在磁带上,必须经过计算机的各种运算,才能输出供地震地质解释的各种资料,或直接输出某些解释成果,本章介绍如何进行数据处理。 §4.1校正和叠加处理 一、动校正 1.动校正的含义:(§3.5) (1) 对于一次覆盖共炮点资料来说,把双曲线型或近似双曲线型反射波同 相轴拉直,也就是消去炮检距不为0对反射波旅行时的影响,使同相轴能直观地反映地下界面的构造形态。 (2) 对于共反射点道集来说,把各道均校正成共中心点M 处的自激自收道, 再叠加起来作为共中心点M 处的叠加道,使一次波同相叠加而加强,多次波等干扰波非同相叠加而减弱。 2.动校正公式(§3.5) 2 022V t x t = ? (6.2-26) 3.计算动校正量(使用共反射点道集) (1)公式 为了对共反射道集的每一道的整个道进行计算,将(6.2—26)改写为: 2 002 ) (2i i j ij t V t x t = ? (j=1,2,……,n ; i=1,2,……,m ) (6.4-1) j —— 道序号。 i —— 采样点序号。 x j —— 第j 道的炮检距。 n —— 覆盖次数。 M ——道长 t 0i ——为第i 个界面共中心点处自激自收时间。 (2)问题 不知什么地方有反射界面,就不知什么地方有反射波。 不知反射波的t 0时间。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课程名称:应用地震学 教师:段云卿 第25册 (3)解决方法 地震道上有一个采样值就有一个反射波。 地震道上每一个采样点的时间i △,都看成一个t 0时间,记为t oi 。 (4)例子 ①设采样间隔△=4ms ②长为0.5S -4.5S 的记录,就有1001个t 0值: )(5.00,0s t = )(004.05.01,0s t += )(004.025.02,0s t ?+= )(004.05.0,0s i t i += )(004.010005.01000,0s t ?+= ③对任意一道就有1001个动校正量。例如炮检距为1000m 的第j 道,动校正量为: )(207.0) 5.0(5.021000 2 2,0s V t j =??= ? ) (205.0) 504.0()504.0(21000 2 2,1s V t j =??= ? ) (204.0) 508.0()508.0(21000 2 2,2s V t j =??= ? ) ?() 004.05.0()004.05.0(21000 2 2,s i V i t j i =+?+?= ? )(000.0) 5.4()5.4(21000 2 2,1000s V t j =??= ?

成都理工大学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及解释复习资料及答案

1----断层在时间剖面的特征标志 1)标准层反射同相轴发生错断,是断层在地震剖面上表现的基本形式。2)标准层反射波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波组间隔发生突变,断层下降盘地层加厚,上升盘地层变薄。3)反射同相轴形状和产状发生突变,这往往是断层作用所致。4)标准层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及强相位转换等。5)断面波、绕射波等异常波的出现,是识别断层的主要标准。 2----伪门条件及消除方法 滤波处理的是离散信号,由付氏变换的特性可知:离散函数的频谱是一个周期函数,其周期为1/△,即有:DFT(h(n))=H(k)=H(k+1/Δ)则通频带以1/△为周期重复出现,若称第一个门为“正门”,则其它的门为“伪门”。②克服的方法:a)选择适当的采样间隔△使伪门出现在干扰波频率范围之外,一般采样间隔△取得越小,伪门处于频率越高的地方,离正门越远,b) 在离散采样之前让信号通过“去假频”滤波器,滤掉高频成分。 3--反滤波原理及影响因素 地震记录是地层反射系数序列r(t)与地震子波b(t)的褶积,x(t)=r(t)*b(t),b(t)就相当地层滤波因子。为提高分辨率,可设计一个反滤波器,设反滤波因子为a(t),并要求a(t)与b(t)满足a(t)* b(t)=(t),用a(t)对地震记录x(t)反滤波x(t)* a(t)= r(t)*b(t) * a(t)= r(t)* (t)= r(t),其结果为反射系数序列,即为反射波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1)各种反滤波方法都必须有若干假设条件;2)反射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问题;3)噪声干扰的影响;4)原始地震资料的质量问题。4----.爆炸反射界面成像原理(叠后偏移成像原理)①把地下地质界面看成具有爆炸性的爆炸源。②爆炸源的形状、位置与地质界面一致。③爆炸源产生的波的能量、极性与地质界面反射系的大小、正负对应。④并假定当t=0时,所有爆炸源同时起爆,沿界面法线方向发射上行波到达地面观测点。(5)用波动方程式将地表接收的波场(地震记录)作反时间方向传播(向下延拓),当波场延拓到(t=0)时的波场的值就正确地描述了地下反射界面位置,即自动实现偏移成像。 说明:爆炸反射界面成像原理适用于叠后的地震资料。即自激自收剖面,自炮点发出的下行波到达反射点的路径与自该点反射返回地面的上行波的路径完全一样。只考虑上行波,若将时间剖面中时间减半,或将传播速度减一半,就可将自激自收剖面看作在反射界上同时激发的地震波沿界面法线传播到地表所接收的记录。偏移时,只需把速度减半,用单程波动方程延拓法,把波场从地面延拓到反射界面,令t=0,即可实现偏移。 5.有限差分法波动方程偏移有什么特点 ①是求解近似波动方程的一种近似数值解法,是否收敛于真解,取决于差分网格的划分和延拓步长的选择。②能适应速度的纵、横向变化,偏移噪音小,在剖面信噪比低的情况下也能做的优点;③受反射界面倾角的限制,当倾角较大时,产生频散现象,使波形畸变。 法波动方程偏移有什么特点 偏移结果好,精度高,稳定性好,噪音低,运算速度快,无倾角限制,无频散现象。 优点:偏移结果好,精度高,稳定性好,噪音低,运算速度快,无倾角限制,无频散现象。缺点:假定传播速度为常速,速度横向变化时,会使反射界面畸变,对偏移速度误差较敏感。7克希霍夫积分偏移有什么特点与绕射扫描叠加的区别是什么 不受倾角限制,能适应任意倾角地层,做三维偏移较容易实现,对网格要求较灵活。 优点:不受倾角限制,能适应任意倾角地层,做三维偏移较容易实现,对网格要求较灵活。缺点:费时;难以处理速度的横向变化;偏移噪声大,“划弧”现象严重;确定偏移参数困难。 -区别:A克希霍夫积分偏移考虑了波的振幅值随传播距离和方向不同的影响,保持了波的

(完整版)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复习题答案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20分) 1、速度谱把地震波的能量相对于波速的变化关系的曲线称为速度谱。在地震勘探中,速度谱通常指多次覆盖技术中的叠加速度谱。 2、反滤波又称反褶积,是指为提高纵向分辨率,去掉大地滤波器的作用,把延续几十至100ms 的地震子波b(t)压缩成原来的震源脉冲形式,地震记录变成反映反射系数序列的窄脉冲组合。 3、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就是利用数字计算机对野外地震勘探所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改进,以期得到高质量的、可靠的地震信息,为下一步资料解释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有关的地质信息。 4、数字滤波数字滤波就是指用数学运算的方式用数字电子计算机来实现滤波。对离散化后的信号进行滤波,输入、输出都是离散数据。 5、水平叠加将不同接收点受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叠加起来。 6、叠加速度在一般情况下,都可将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看作双曲线,用一个同样的式子来表示:t2=t02+x2/Vα2,其中,Vα就是叠加速度。 7、静校正把由于激发和接收时地表条件变化所引起的时差找出来,再对其进行校正,使畸变了的时距曲线恢复成双曲线,以便能够正确地解释地下的构造情况,这个过程叫做静校正。 8、动校正消除由于接受点偏离炮点所引起的时差的过程,又叫正常时差校正。 9、假频一个连续信号用过大的采样得到的离散序列实际上含有连续信号中高频成分的贡献。这些高频成分折叠到离散时间序列中较低的频率。这种现象是由连续信号采样不足引起的,称作假频。 10、亮点技术所谓“亮点”狭义地说是指地震反射剖面上由于地下油气藏存在所引起的地震反射波振幅相对增强的“点”。利用地震反射波的振幅异常,同时也利用反射波的极性反转、水平反射的出现、速度的降低及吸收系数的增大等一系列亮点标识综合指示地下油、气藏的存在,进而直接寻找油、气藏的技术。 11、相关定量地表示两个函数之间相似程度的一种数学方法。 12、自相关表示波形本身在不同相对时移值时的相关程度。(一个时间信号与自身的互相关) 13、环境噪音由自然条件或环境(如风吹草动、工业交流电的干扰等)造成的对地震波有效信号的干扰。 14、有效信号野外地震工作想要得到的含有地下地质信息的地震信号。 15、振幅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在数值上等于最大位移的大小。 16、共中心点在不同激发点、不同接收点的记录中具有公共炮检的中点。(野外采用多次覆盖工作方法时,如界面水平,则每次都能接受来自界面上同一点的反射。该点在地面上的投影称为共中心点。) 17、共深度点地下界面水平时,在共中心点下方的点,界面倾斜时无共深度点。 18、反褶积同2反滤波

地震资料处理合同(基地内)

说明 一、起草单位与起草人 本合同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法律事务部组织起草,由胜利石油管理局负责编写,起草人:加庆段清海,联系:0,传真:0,电邮:duanqhslof.。 二、注意事项 1、本合同适用基地场景,发包方、承包方均为系统且在同一基地的单位所发生的地震资料处理业务。 2、本合同的修改。修改本合同不影响甲方实质性权利义务的,应经甲方兼职合同管理员审查同意。修改本合同影响甲方实质性权利义务的,应经甲方专职合同管理员审查同意。 3、具体条款使用说明。 (1)地震资料处理合同示文本作为一个整体,其部的各条款容之间是具有关联性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如对个别条款做出变动,那么其相对应的条款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如:要调整双方权利义务的条款容,在与之相对应的违约责任条款中也要改动相应的容。 (2)文本中质量标准和技术要求条款的规定,应结合实际针对不同井的具体情况,选择、引用明确的标准,并把该质量标准详细列明作为本合同的组成部分。 (3)文本中HSE条款对甲方、乙方在安全、环保、健康方面做出了原则性的要求和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引用HSE方面的法规或相关规定执行,或双方另行签订HSE责任书将容细化,并作为合同的附件双方共同遵守。 (4)文本中的价款支付方式和费用的调整,可根据具体项目的不同和本单位的习惯性做法,在与乙方协商一致后做出调整。 (5)违约金的约定在文本中都是以“空格”的形式列出的,在实践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协商做出约定。 (6)违约责任条款中关于赔偿限额的规定,参考国同行业在此问题上的惯例,制定出一个客观的、合理的赔偿额度。 (7)文本中有关“时间”、“期限”的要求,在实际填写中应结合生产实际,按照地震资料处理服务的工序、要求制定出合理的时间和期限。 合同编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