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复习总结

合集下载

长安大学地震勘探复习总结

长安大学地震勘探复习总结

1.地震勘探(Seismic exploration):它利用岩石的弹性差异来进行勘探。

是通过人工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下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为油气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一种物探方法。

○名2.地震勘探生产过程:地震资料野外采集、地震资料室内处理、地震资料解释。

○简3.振动:某质点在其平衡位置附近做来回往返的运动。

4.振幅:振动幅度,质点来回运动距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

5.波动: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

振动是波动的震源。

6.质点振动能量传播的速度,则称为波速,即地震波传播速度7.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同,则称为纵波。

如果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插方向垂直,则称为横波。

8.傅立叶展开的重要性质:唯一性定理;线性叠加定理(特例:叠加定理,相似性定理);时标变换定理;延时定理;褶积定理;○简第一章,地震勘探的基本概念9.波阵面:在某一时刻,波到达时间各点所连成的面,称为波阵面。

○名(平面波和球面波)(与波前关系)10.几何地震学:利用波的射线概念可大大简化波的传播问题,是利用几何作图来反映物理过程的简单方法,利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地震波传播的学科叫做几何地震学。

11.振动图:以时间为横坐标,以质点离平衡位置的距离为纵坐标,画出某一质点的振动情况;波剖面:以质点所在空间位置为横坐标,以质点离开它平衡位置的距离为纵坐标,某一时刻画出的图。

○简12.射线平面:由入射线、反射线和过反射点界面法线所组成的平面称为射线平面。

13.波长:在一个周期T内,波沿着波线前进的距离。

波数:波长的导数,表示在单位距离上波的。

14.惠更斯原理:在空间中,任意时刻波前面上的每一个点都可以看成是一个新的点源(子波源),并由它产生二次扰动形成元波前,各个元波前的包络就是下一个时刻的新波前的位置。

○简15.惠更斯-菲涅耳原理:波前面上各个新点源产生的二次扰动,都可以传播到空间上任意一个观测点M上,形成相互干涉的叠加振动;该叠加振动就是该观测点M的总扰动,即M点的波场。

地震资料处理期末总结

地震资料处理期末总结

地震资料处理期末总结一、引言地震是地球表面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板块运动引起的。

地震的发生不仅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威胁,还对地质灾害预测、环境监测、土地规划等方面的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因此,对地震资料的准确分析和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在本次地震资料处理的学习中,我深刻认识到了地震资料处理的重要性,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知识。

现将本次地震资料处理的主要内容和结果进行总结如下。

二、资料获取本次地震资料处理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观测站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地震仪器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仪器记录的参考波形资料、观测站记录的旁路波形资料以及其他补充资料。

我在课程学习期间,通过收集这些资料,对地震的发生和传播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三、资料预处理在进行地震资料的分析之前,需要对收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预处理。

预处理的过程包括:数据录入、数据质量评估、数据清洗、数据修正和数据校准。

我在预处理过程中,首先进行了数据录入,将原始地震波形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并对数据的质量进行评估,剔除掉质量较差的数据。

然后对数据进行清洗,去除杂乱的噪声信号。

接下来,对数据进行修正,对可能存在的异常值进行修正,并根据参考波形进行数据校准,使得地震波形数据具有更精确的信息。

四、资料分析在进行地震波形分析之前,我对地震资料进行了特征提取和数据预处理。

然后,我采用了谱分析、小波变换、模式识别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地震波形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

在谱分析中,我通过计算谱线的频率分布和能量密度,得到了地震波形的频谱特征,揭示了地震波形的频率成分。

在小波变换中,我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对地震波形进行分解和重构,得到更加精细的时间-频率图像。

在模式识别中,我通过计算各种特征参数,对地震波形进行分类和识别,建立了地震波形的模式库。

在统计分析中,我通过统计不同地震波形的特征参数,得到了地震波形的统计特征,为地震资料的处理和预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五、资料处理结果通过对地震资料的准确分析和处理,我得到了丰富的处理结果。

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复习总结

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复习总结

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复习总结地震资料的处理方法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受野外采集参数的影响。

地震剖面的“三高”:高信噪比、高分辨率和高保真度。

地震资料处理主要有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为了提高地震分辨率,即分离出两个无论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非常相近的同相轴的能力。

●(a)反褶积是通过压缩基本地震子波成为尖脉冲并压制交混回响,沿着时间方向提高时间分辨率;●(b)叠加是沿着偏移距方向压缩,把地震资料的数据量压缩成零偏移距剖面,以提高信噪比;●(c)偏移是一个使绕射收敛,并将叠加剖面上的倾斜同相轴归到它们地下的真实位置上,通常在叠加剖面(接近于零偏移距剖面)上做偏移,来提高横向分辨率。

●几何扩散校正:通过给数据加一增益恢复函数以校正波前(球面)扩散对振幅的影响。

●建立野外观测系统:把所有道的炮点和接收点位置坐标等测量信息都储存于道头中以保证各道的正确叠加。

●野外静校正:对陆上资料,把所有炮点和接收点位置均校正到一个公共基准面上以消除高程、低降速带和井深对旅行时的影响。

关于分辩率的讨论:有一种普遍的误解,认为要增加时间分辨率只需要高频,这是不真实的。

只有低频或只有高频不能改善时间分辨率。

要增加时间分辨率低频和高频两者都需要。

时间分辨率取决于有效信号的频带宽度.最小平方法---根据误差的平方和最小来设计滤波器;最小相位信号是具有对相同振幅谱的物理可实现信号中相位最小的信号,或者说能量延迟最小的信号。

最小相位滤波器是具有同样振幅响应的一切可能的滤波器簇中能量延迟最小的滤波器,也称最小延迟滤波器。

若最小相位滤波器的输入是最小相位,则其输出也是最小相位,对于地震子波,除了零相位子波外,最小相位子波的分辨率最高。

下面的四个子波中哪一个是最小相位的:子波A :(4,0,-1)子波B :(2,3,-2)子波C :(-2,3,2)子波D :(-1,0,4)频率、视波数和视速度的关系为:**=k fV理想滤波器的滤波因子应为无穷序列,而数字滤波因子只能取有限个值。

地震勘探复习总结

地震勘探复习总结

主频:频谱曲线极大值所对应的频率地震子波:炸药爆炸在弹性形变区形成弹性波。

弹性波在近距离内仍会发生较大变化,传播一定距离后便相对稳定,形成地震子波,并被认为在以后的传播中,地震子波将不发生大的变化。

几何地震学: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

引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来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

振动:一点在平衡位置的运动。

振动图:检波器记录的所在之点的地面振动,它的振动曲线叫做该点的振动图。

波剖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某一时刻整个介质振动分布情况斯奈尔定律用途:①确定射线路径;②确定波的走时和利用走时确定界面位置。

③问题:不能给出反射波和透过波的振幅信息。

折射波:滑行波在滑行的过程中,下层介质中的质点就会产生振动,形成新的震源,并在上层介质中产生新的地震波。

静校正:对由于地形高低、激发井深、低(降)速带等因素引起的反射波旅行时的畸变进行的校正。

动校正:用于动校正的正常时差是随着反射波的t0时间(或反射层的深度)而变化的,因而称为动校正。

静校正:静校正只与地面坐标(位置)有关,与反射波的t0时间(或反射层的深度)无关。

剩余时差:地震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做动校正后的反射时间与共中心点出垂直反射时间之差。

水平叠加:将不同接受点接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

多次波:从震源出发,到达接收点时,在地下界面发生了一次以上反射的波。

全程多次波、短程多次波、微曲多次波、虚反射N:接收道数n:覆盖次数多次观测系统:炮点向前移动道数= N∙S2n绕射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若遇到一些地层或岩性的突变点(如断层的断棱、地层或岩性的尖灭点、不整合面的突起点等),这些突变点就称为新震源,再次发出球面子波向四周传播。

这种波动在地震勘探中为绕射波。

回转波,在图中的表现为两个地震道呈“蝴蝶状”B图是经过对水平叠加剖面做偏移归位后的地震剖面。

回转波是凹界面上的反射波,是在凹界面上形成的,形成条件是圆曲率半径小于深度,通过偏移归位,回转波可以归位恢复到凹界面真正形态偏移处理由于水平叠加的剖面存在自身的一些缺点,如绕射波没有收敛,干涉带没有分解,回转波没有归位等,并且其显示出来的反射点位置也往往不是地下真实的位置,因此要求进行偏移处理,经过处理后,剖面上绕射波收敛,回转波归位,从而更真实的反映地下的构造形态.波的对比:识别真正来自地下多个反射界面的反射波,并在一条或多条地震剖面上识别属于一个界面的反射波。

地震数据总结报告范文(3篇)

地震数据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报告背景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震的分布规律、特点以及地震灾害的影响,本报告对地震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地震发生的基本情况,为地震预测、防震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二、数据来源本报告所涉及地震数据来源于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等权威机构发布的地震目录。

三、数据整理与分析1. 地震活动概况(1)地震频次:根据地震目录统计,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3级以上地震约5万次,7级以上地震约10次。

(2)地震分布: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等板块边缘地区。

我国地震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华北、东北等地区。

(3)地震震级:地震震级分为九个等级,其中7级以上地震为强震,具有破坏性。

本报告主要关注7级以上地震。

2. 地震时间分布(1)年度地震数量:从年度地震数量来看,地震活动呈现出周期性波动。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地震活动呈上升趋势,2004年、2011年、2015年等年份地震数量较多。

(2)月度地震数量:地震活动在月度上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波动。

我国地震主要集中在6-8月份,这与我国西南地区的雨季有关。

3. 地震震中分布(1)地震震中分布特征:地震震中分布呈现出明显的板块边界特征。

在板块边缘地区,地震震中较为密集,而在板块内部地区,地震震中较为分散。

(2)地震震中集中区域:我国地震主要集中在以下区域:西南地区(如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北地区(如新疆、青海、甘肃等)、华北地区(如北京、天津、河北等)。

4. 地震灾害损失(1)地震灾害损失情况:地震灾害损失主要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基础设施损坏等方面。

以7级以上地震为例,我国地震灾害损失巨大,每次地震都会造成数百人伤亡、数千亿元财产损失。

(2)地震灾害损失与地震震级的关系:地震震级越高,地震灾害损失越严重。

据统计,7级以上地震的灾害损失占我国地震灾害总损失的90%以上。

地震数据处理-知识点

地震数据处理-知识点

第一章概述1.1 地震数据处理的目的是对地震采集数据做各种处理提高反射波数据的信噪比、分辨率和保真度以便于解释。

地震数据处理主要包括地震反褶积、叠加和偏移成像三大技术。

地震反褶积是通过压缩地震子波提高地震时间分辨率;叠加的目的是压制随机噪声提高地震信噪比;偏移成像包括射线偏移和波动方程偏移两大类,主要目的是实现反射界面的空间归位和恢复反射界面空间的波场特征、振幅变化和反射系数,提高地震空间分辨率和地震保真度。

1.2地震数据处理包括预处理、常规处理和特殊处理三个阶段。

常规处理包括反褶积、叠加和偏移三大技术。

预处理是把野外数据格式转换成适合计算机处理的格式并对数据做相应编辑和校正。

它包括数据解编、格式转换、编辑、几何扩散校正、建立野外观测系统和野外静校正等。

数据解编:把按时分道的数据记录方式变换成按道分时的数据记录方式。

道编辑:噪音道、带有瞬变噪音的道或单频信号道都要删除;极性反转的道要改正。

几何扩散校正:通过给数据加一增益恢复函数,以校正波前(球面)扩散对振幅的影响。

野外静校正:对路上资料,把所有炮点和接收点位置均校正到一个公共基准面上,以消除高程、低降速带和井深对旅行时的影响。

反褶积的基础是最佳维纳滤波。

特殊处理主要包括T-P变换、小波变换、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子波处理、属性分析和反演等。

T-P变换:将偏移距-时间域变换到射线参数-截距时间域,可用来压制面波和多次波。

小波变换:小波变换与多尺度分析可用于去噪、数据压缩、提高分辨率处理、信号增强和解波动方程等。

第二章数字滤波2.1 滤波器可以分为模拟滤波器和数字滤波器采样定理时域实参数的滤波器,其频率振幅谱是偶对称的,而相位谱是奇对称的。

一个滤波器如果是稳定的,这是指当输入信号为有限信号时,其输出也是有限信号。

最小相位,在时间域中也称最小能量延迟,在频率域则常称为最小相位滞后。

纯振幅滤波器也称零相位滤波器。

又称为理想滤波器。

2.2 理想滤波器常设计成四种类型:低通滤波器、带通滤波器、带陷滤波器和高通滤波器。

成都理工大学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及解释复习资料及答案

成都理工大学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及解释复习资料及答案

1----断层在时间剖面的特征标志?1)标准层反射同相轴发生错断,是断层在地震剖面上表现的基本形式。

2)标准层反射波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波组间隔发生突变,断层下降盘地层加厚,上升盘地层变薄。

3)反射同相轴形状和产状发生突变,这往往是断层作用所致。

4)标准层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及强相位转换等。

5)断面波、绕射波等异常波的出现,是识别断层的主要标准。

2----伪门条件及消除方法??滤波处理的是离散信号,由付氏变换的特性可知:离散函数的频谱是一个周期函数,其周期为1/△,即有:DFT(h(n))=H(k)=H(k+1/Δ)则通频带以1/△为周期重复出现,若称第一个门为“正门”,则其它的门为“伪门”。

②克服的方法:a)选择适当的采样间隔△使伪门出现在干扰波频率范围之外,一般采样间隔△取得越小,伪门处于频率越高的地方,离正门越远,在离散采样之前让信号通过“去假频”滤波器,滤掉高频成分。

3--反滤波原理及影响因素地震记录是地层反射系数序列r(t)与地震子波b(t)的褶积,x(t)=r(t)*b(t),b(t)就相当地层滤波因子。

为提高分辨率,可设计一个反滤波器,设反滤波因子为a(t),并要求a(t)与b(t)满足a(t)* b(t)=∂(t),用a(t)对地震记录x(t)反滤波x(t)* a(t)= r(t)*b(t) * a(t)= r(t)* ∂(t)= r(t),其结果为反射系数序列,即为反射波的基本原理。

影响因素:1)各种反滤波方法都必须有若干假设条件;2)反射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问题;3)噪声干扰的影响;4)原始地震资料的质量问题。

4----.爆炸反射界面成像原理(叠后偏移成像原理)①把地下地质界面看成具有爆炸性的爆炸源。

②爆炸源的形状、位置与地质界面一致。

③爆炸源产生的波的能量、极性与地质界面反射系的大小、正负对应。

④并假定当t=0时,所有爆炸源同时起爆,沿界面法线方向发射上行波到达地面观测点。

地震勘探重点总结

地震勘探重点总结

绪 论一、石油勘探的主要方法 地质法—岩石露头 物探法—面积覆盖、连续测量、间接 钻井法—一点、直接勘探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重力法—岩石密度差异 磁法—岩石磁性差异电法—岩石电性差异 地震勘探—岩石弹性差异(3) 地震勘探: 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 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 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等, 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

地震勘探具有精度高、作业范围大、布局灵活、成本低等特点, 是最有效的物探方法。

地震波的传播路径: 透射波路径 反射波路径 滑行波路径 (4)地震勘探的几种方法 折射波法 反射波法—主要的地震勘探方法 (基本原理: 回声测距原理)h=1/2vt 透射波法地震勘探的三大环节 野外采集 室内处理 资料解释 (1) 野外采集 按照预先设计的观测系统, 炮点激发、检波器接收、仪器记录, 得到原始地震资料(按时分道)。

数据通常记成SEGB 或SEGD 格式, 班报有电子格式的和手写格式的。

这一部分工作由物探地震小队完成 (2)室内处理 将野外采集的原始地震资料转化为可用于地质解释的地震剖面 包括: 预处理、常规处理和特殊处理三块内容。

这部分工作由资料处理中心完成 (3)资料解释 结合地质、测井、录井、油藏工程等, 进行综合解释。

多由物探研究院、物探公司、地质研究院、采油厂地质所等完成。

井间地震技术可以提供高精度地下成像资料, 能分辨2-5米薄层和小断层, 为描述井间精细构造、薄层砂体分布, 确定储层连通性、剩余油分布等复杂地质问题, 指导调整井的布署和采收率的提高, 提供非常可靠的技术手段 地震勘探期望解决的问题⏹ 1. h=1/2vt, 时间t 不仅包含有地下界面的深度信息, 而且还有炮检距(x )的信息。

如何消除? -----动校正⏹ 2、地表的起伏变化、表层低速带厚度变化等如何消除? ------静校正。

⏹ 3.地下地层的成层性导致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如何认识和利用速度及其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资料的处理方法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受野外采集参数的影响。

地震剖面的“三高”:高信噪比、高分辨率和高保真度。

地震资料处理主要有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为了提高地震分辨率,即分离出两个无论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非常相近的同相轴的能力。

●(a)反褶积是通过压缩基本地震子波成为尖脉冲并压制交混回响,沿着时间方向提高时间分辨率;●(b)叠加是沿着偏移距方向压缩,把地震资料的数据量压缩成零偏移距剖面,以提高信噪比;●(c)偏移是一个使绕射收敛,并将叠加剖面上的倾斜同相轴归到它们地下的真实位置上,通常在叠加剖面(接近于零偏移距剖面)上做偏移,来提高横向分辨率。

●几何扩散校正:通过给数据加一增益恢复函数以校正波前(球面)扩散对振幅的影响。

●建立野外观测系统:把所有道的炮点和接收点位置坐标等测量信息都储存于道头中以保证各道的正确叠加。

●野外静校正:对陆上资料,把所有炮点和接收点位置均校正到一个公共基准面上以消除高程、低降速带和井深对旅行时的影响。

关于分辩率的讨论:有一种普遍的误解,认为要增加时间分辨率只需要高频,这是不真实的。

只有低频或只有高频不能改善时间分辨率。

要增加时间分辨率低频和高频两者都需要。

时间分辨率取决于有效信号的频带宽度.最小平方法---根据误差的平方和最小来设计滤波器;最小相位信号是具有对相同振幅谱的物理可实现信号中相位最小的信号,或者说能量延迟最小的信号。

最小相位滤波器是具有同样振幅响应的一切可能的滤波器簇中能量延迟最小的滤波器,也称最小延迟滤波器。

若最小相位滤波器的输入是最小相位,则其输出也是最小相位,对于地震子波,除了零相位子波外,最小相位子波的分辨率最高。

下面的四个子波中哪一个是最小相位的:子波A :(4,0,-1) 子波B :(2,3,-2)子波C :(-2,3,2) 子波D :(-1,0,4)频率、视波数和视速度的关系为:**=k fV理想滤波器的滤波因子应为无穷序列,而数字滤波因子只能取有限个值。

因而数字滤波出现伪门现象和吉布斯现象。

实际滤波器设计时,通常对频谱曲线进行镶边,目的是减弱吉布斯现象。

空间变量的付里叶变换定义为空间频率,即单位距离内的波数。

折叠波数Nyq K 为:其中:△x 为空间采样间隔。

下图为六个道集,倾角范围为0、3、6、9、12、15(ms/道)的36Hz 单一频率同相轴,道间距为25m ;计算这六组信号的波数,并说明,是否会出现假波数。

xK Nyq ∆=21f xt V f VT k ∆∆====11λx∆FK12图2如图2所示,在f-k 平面上有两条直线1、2,判断其初速度的相对大小。

如图所示:六个相同倾角的同相轴(左)在频波域(右)由于视速度相同,聚焦在一直线上。

互相关公式:21()()()T xy i T r x i y i ττ==+∑,M ±±±= ,,,210τ褶积公式()()()y n h x n τττ+∞=-∞=-∑互相关和自相关地震处理常常需要测定两个道的相似性及时间对齐的情况。

相关是另一种时间算子,它用来进行以下测定。

假设下面两个子波:子波1:(2,1,-1,0,0)子波2:(0,0,2,l ,-1)子波1和子波2的互相关2 1 -1 0 0 输出 延迟0 0 2 1 -1 2 -40 0 2 1 1 1 -30 0 2 1 -1 6 -20 0 2 1 -1 1 -10 0 2 1 -1 -2 00 0 2 1 -1 0 10 0 2 1 -1 0 20 0 2 1 -1 0 3 0 0 2 1 1 0 4表 1-8 子波2对子波1的互相关0 0 2 1 -1 输出 延迟2 1 -1 0 0 -0 -42 1 1 0 0 0 -32 1 -1 0 0 0 -22 1 -1 0 0 0 12 1 -1 0 0 2 02 1 -1 0 0 1 12 1 -1 0 0 6 22 1 -1 0 0 13 2 1 -1 0 0 -2 4地震子波(1,- 21)与反射系数序列(1, 0, 21)对的褶积 震源子波 输出响应 1 -21 21 0 1 1 21 0 1 21- 21 0 1 21 21 0 1 41-一次反射波在地震记录上的特征:反射时间、大小、极性各不相同,一般假设为平稳随机的,在时间上具有不可预测性。

多次波在地震记录上的特征:出现有规律,波形与一次反射波相似,可预测。

简单说明预测反滤波的应用在子波不满足最小相位时,必须先对子波进行处理,然后再做反褶积。

把这时的反褶积,称为子波整形反褶积。

3、简述静校正处理的一般流程答: (1) 对于井下震源应用井深校正;(2)将炮点和检波点校正到与地质表面平缓形态对应的浮动基准面上(3) 进行初步的速度分析,并应用时差校正;(4) 应用基准面从浮动基准面移动炮点和接收点到CMP道集所参照的平的基准面(5) CMP道集应用剩余静校正;(6)将平坦参考基准面的炮点和接收点移动回浮动基准面;(7)用步骤(3)中得到的速度进行反时差校正;(8)进行速度分析和应用时差校正;(9)应用基准面校正,将炮点和接收点从浮动基准面移动到参考平坦基准面,(10)对数据进行切除和叠加,叠加剖面是指的平坦基准面反褶积讨论:1.相同振幅谱的子波,期望输出为零延迟脉冲反褶积时最小相位子波的误差最小;2.非最小相位子波,要得到合适的反褶积效果,期望输出的相位应作延迟,与子波相位匹配;3.若反褶积因子可取时间负轴值,则仍然可得到较好的褶积效果(a(t)非因果反褶积影响因素:1、计算出的反因子,不是真正期望的反因子,一般是最小平方意义下并加上白噪声计算出来的;2、反射系数不是平稳的随机序列;3、地震道中包含有规则噪声,影响了反因子的计算;4、反因子长度的截断效应.反Q滤波由岩石的固有衰减引起的频率衰减使传播中波形的高频成分随旅行时的增加而损失。

地震波的衰减通常可以用一个无量纲的因子Q 来描述。

反Q 滤波是一种频率衰减补偿的方法。

例 设输入子波已知,)21,1()(-=t b ,试求反子波。

解:(1)用Z 变换法子波的Z 变换 Z Z B 211)(-= 反子波的Z 变换 +++=-=2)41()21(12111)(Z Z Z Z A 由此,得到反子波为:),41,21,1()( =t a 所以子波)21,1()(-=t b 的反子波为最小相位子波,且是无穷序列。

若取前两项,即)21,1()(=t a ,则两项反褶积输出为)41,0,1(-,与期望输出(1,0,0)的误差能量为161。

例 设输入子波已知,)21,1()(-=t b ,试求反子波。

解:最小平方反褶积 子波的自相关为)21,45(-,b(0)=1,所以滤波方程为 ⎥⎦⎤⎢⎣⎡=⎥⎦⎤⎢⎣⎡⎥⎥⎥⎦⎤⎢⎢⎢⎣⎡--01)1()0(45212145a a 解得 )218,2120()(=t a ,褶积输出为)214,212,2120(--, 与期望输出(1,0,0)的误差能量为211。

从中可看出最小平方反褶积比两项反褶积的精度要高预白化:为了解决带限问题,在地震信号的功率谱)(ωP 中,从低频到高频统一加一白噪。

)0()()0()()(2xx xx xx r R r X P λωλωω+=+=λ称为白噪系数。

λ的选取原则:1, λ太小,对方程求取稳定解帮助不大2,λ太大,反褶积的作用变小。

当,时∞→λ则反褶积输出就等于输入。

3,实际处理中,白噪系数一般取0.5%~5%,最大不超过10%。

地震剖面中什么是可以预测的、什么是可预测的.反褶积假设条件:●假设1:地层是由具有常速的水平层组成。

●假设2:震源产生一个平面压缩波(P波),法向入射到层边界上,在这种情况下,不产生剪切波(S波)。

( 假设1在复杂构造区和具有巨大横向相变的区域是不成立的。

假设2隐含着我们的地震道正问题模型是基于零偏移距记录成立的,而零偏移距记录是永远无法得到的。

)●假设3:震源波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不变,即它是稳定的。

●假设4:噪音成分是零。

●假设5:震源波形是已知的。

●假设6:反射系数序列是一个随机过程。

这意味着地震记录具有地震子波的特征,即它们的自相关和振幅谱是相似的。

第四章速度分析-为叠加提供最佳叠加速度。

动校正-消除炮检距对反射波旅行时的影响。

静校正-消除地表起伏和低降速带的变化对反射波旅行时的影响。

正常时差依赖于反射层以上以的速度、偏移距、与反射同相轴有关的双程零偏移距时间、反射层的倾角、炮点-检波器方向与真倾角方向的夹角、近地表的复杂程度和反射层上的介质。

定义:为校正正常时差所用的速度称为动校正速度。

1.单个水平反射层:NMO速度等于该反射层上部介质的速度。

2.单个倾斜反射层:NMO速度等于该反射层上部介质速度除以反射层倾角的余弦。

若考虑三维空间倾斜反射层,还需考虑方位角因素。

3.多层水平反射层:小炮检距时,某个水平反射层的NMO速度等于该反射层上覆介质的rms速度。

4.多层任意倾斜反射层:只要倾角不大,分布不广,仍可用双曲线近似。

NMO速度与叠加速度的差别:NMO速度是依据小排列双曲线形状分布旅行时间(Taner和Koehler,1969; Al-Chalabi,1973);而叠加速度则是依照与整个排列长度数据拟合最好的双曲线。

如果所用速度高于介质速度,双曲线不能完全拉平,称为欠校正。

所用速度低于介质速度,双曲线上翘,称为过校正。

动校拉伸—动校正结果出现频率畸变,同相轴移向低频。

动校拉伸畸变:炮检距越大拉伸畸变大,目的层越浅拉伸畸变大。

解决动校拉伸的办法:切除。

正常时差依赖于反射层以上以的速度、偏移距、与反射同相轴有关的双程零偏移距时间、反射层的倾角、炮点-检波器方向与真倾角方向的夹角、近地表的复杂程度和反射层上的介质。

定义:为校正正常时差所用的速度称为动校正速度。

自动统计静校正方法假设条件(1)同一炮点在低速带中入射的时间与入射角无关,即可认为在低速带中都是垂直入射的。

(2)炮点(或接收点)由于地形起伏及低速带变化所引起的静校正量时差是随机的,其均值为零。

如图所示(为动校正前的CDP道集,为不同速度动校正后的道集,分析效果与产生的原因。

速度分析有哪些常用方法:22x t 法、速度扫描、常速叠加法(CVS)、速度谱五.影响速度估算的因素下述因素会限制地震资料速度估算的精度和分辨率[伊尔马滋(Yilmaz ),1993]:(1)排列长度:缺乏大炮检距信息意味着缺乏辨别速度所需要的重要时差;但大炮检距区域的资料有拉伸问题。

(2)叠加次数:叠加32次甚至16次对速度谱没有影响,但再低使峰值发生严重位移。

(3)S/N 比:存在高幅随机噪音时也可识别有效信号,但S/N 不高时精度要受限制。

(4)切除:会减少浅层叠加次数,导致切除带位置的同相轴振幅减弱,它对速度谱有副作用;校正方法是用切除带中有效叠加次数比例乘叠加振幅来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