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不拉演奏出民族团结的和谐音符

合集下载

3冬不拉

3冬不拉

3 冬不拉
词语解释
一筹莫展:一点计策也施 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 出来。本课国王对这只瞎 熊一点儿办法也没有。
造句:得知儿子去除瞎熊, 国王心急如焚,却一筹莫 展。
3 冬不拉
视死如归:把死看做像 回家一样,形容不怕死。
造句:战士们很勇敢,个个 视死如归。
3 冬不拉
自告奋勇:形容自己请求 担任某项艰巨的任务。课 文指王子不顾危险,主动 请求去除掉瞎熊。
造句:冬不拉自告奋勇, 要去除掉瞎熊。
3 冬不拉
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 好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 悲苦。本课指阿肯的琴声优 美,深情有变化。
造句:天晚了,山谷里传出 一阵笛声,那声音如泣如诉。
3 冬不拉
默读课文,全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了王 子(自告奋勇承担重任 )(毫不畏惧献出生命) (琴声叙说悲壮故事 )。表达了人们对勇敢、 善良、勇于牺牲的品德的赞美之情。
3 冬不拉
互动课堂
要点一:不顾个人安危 自由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1.用“ ”标出最能体现“瞎熊、国王、
王子”特点的词。 2.你认为王子冬不拉是一位怎样的人?
3 冬不拉
森林里有一只身躯庞大性情凶恶的 瞎熊,经常出没在草原上,伤害人和 牲畜,让人们的生活不得安宁。
国王心急如焚,却又一筹莫展。
冬不拉一听,就自告奋勇去除掉这只瞎熊。
3 冬不拉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讲的是哈萨克 族民间乐器“冬不拉”名 字的来历。王子冬不拉 自告奋勇 去除掉 瞎熊 , 自己也牺牲了。一个叫阿肯的老牧民,用 琴声 把 这个悲壮的故事讲给国王听。为了纪念王子,牧 民们把阿肯弹拨的这种乐器叫做“冬不拉”,把 使用这种乐器的艺人叫做“阿肯”。

冬不拉课件

冬不拉课件

节奏明快
其节奏明快,让人感受到 强烈的律动感。
演奏技巧多样
演奏者运用多音乐魅力。
音乐与社会文化关系
民族认同
冬不拉音乐是哈萨克族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通过演奏和演唱,
传达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社交活动
在哈萨克族人的社交活动中,冬不 拉音乐常常作为娱乐和交流的方式 ,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和感情。
04
冬不拉曲目欣赏与分析
经典曲目介绍与欣赏
《草原之歌》
《冬不拉之歌》
这首曲目以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情感 描绘了草原的广阔与宁静,是冬不拉 音乐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曲目以欢快的节奏和明亮的旋律 展现了冬不拉音乐的独特魅力,是冬 不拉音乐的经典之作。
《故乡的思念》
这首曲目以深情的旋律和富有诗意的 歌词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深受 人们喜爱。
独特魅力。
演奏技巧在曲目中应用
01
《草原之歌》
在演奏过程中,需要运用柔和的触弦方式和丰富的和声变化来展现草原
的美丽与宁静。
02
《故乡的思念》
在演奏过程中,需要运用深情的触弦方式和富有情感的演绎来表达对故
乡的思念之情。
03
《冬不拉之歌》
在演奏过程中,需要运用欢快的节奏和明亮的旋律来展现冬不拉音乐的
独特魅力。同时,还需要运用快速的弹奏技巧和灵活的手指运动来展现
创新传播方式
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现代化传播手段,扩大 冬不拉的传播范围,提高其传播效率。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与展望
多元化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冬不拉等传统文化也需要不断适应新 的时代背景和市场需求,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国际化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冬不拉等传统文化也可以尝试向国际化方 向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弹起心爱的冬不拉

弹起心爱的冬不拉

弹起心爱的冬不拉
• 演奏 • 演奏冬不拉,将琴斜置于怀中,左手持琴 按弦,右手弹拨。左手按弦时,多用食指 和拇指,其次是中指和无名指,小指很少 使用,右手主要用中指和拇指拨弦,其余 三指少用,有时也使用拨片弹奏。一般以 外弦奏旋律,内弦作和弦衬托,有时也相 反,还经常用内外弦同时弹奏旋律。
弹起心爱的冬不拉
弹起心爱的冬不拉
弹起心爱的冬不拉
弹起心爱的冬不拉
弹起心爱的冬不拉
弹起心爱的冬不拉
• 冬不拉是一种哈萨克族民间流行的 弹拨乐器。音箱是用松木或桦木制 成,或扁平或瓢形,琴杆细长,上 面有8—10个品位,两根丝弦或钢 丝弦,可奏出三至八度的和音。
弹起心爱的冬不拉
• 冬不拉,又名东不拉、东布拉,是中亚地 区的哈萨克、诺盖、卡拉卡尔波克等民族 的传统弹拨乐器,在哈萨克斯坦以及中国 新疆的哈萨克族中尤其流行。琴杆细长, 音箱有瓢形和扁平的两种。一般用松木或 桦木制作,琴颈即指板,过去多用整木斫 成。音箱上有发音小孔,张羊肠弦两根, 琴身有羊肠弦品位。是哈萨克斯坦人的传 统乐器。
• 美丽的传说
• 阿肯弹唱 • 阿肯弹唱丰富了草原文化的底蕴。冬不拉伴奏下 的歌声,充溢着强烈的民族气质、性格、理想与 追求,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地域风情。歌词 中有大量的谚语、比喻、哲言,睿智而通俗,机 警而幽默,生动而风趣,朴素凝炼,浅显易懂。 • 弹奏曲调有的含蓄而内蕴;有的外露而奔放;有 的沉稳而缠绵;有的粗犷而强悍,融合了东方与 西方音乐的元素,是哈萨克民族历史与现实精神 世界的真实反映。歌词和曲调水乳交融,飞翔在 广袤的草原上,因而形成了“歌和马是哈萨克人 的两只翅膀”的写照,和从生到死“唱着来唱着 去”的民族特色文化。
弹起心爱的冬不拉
冬不拉以简朴轻盈的构 造,蓄纳天地万籁之 声,淋漓尽致地传达 出草原特殊的音乐语 汇,表达着哈萨克人 民的悲欢离合和喜怒 哀乐。在阶级社会中, 冬不拉琴伴随着牧羊 人飘动的篝火,伴随 着阿肯激昂不平的声 调,拉的声音 • 冬不拉的声音不大,但音色优美。演奏的基本 方法是弹与挑,一般弹用于重拍,挑用于轻拍。 运用冬不拉不同的演奏技巧,能够形象地表现 草原上淙淙的泉水、清脆的鸟鸣、欢腾的羊群 和骏马疾行的蹄声等。指法有一弹一挑、两弹 两挑、两弹一挑、一弹两挑、连奏、拨奏等, 还可演奏泛音、滑音、和音(外弦奏旋律内弦 配和音)。弹奏的力度和速度可有多种变化。 尤宜于表现快速乐曲。冬不拉弹唱是哈萨克族 人民最喜爱的艺术表演形式,演唱者既可用于 自弹自唱,也可用于独奏或乐器合奏,表现力 非常丰富。而且它轻便,易于携带,适合于草 原上迁徙不定的生活,故深受人们的喜爱。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1. 引言1.1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由来和特点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是哈萨克族民间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它起源于哈萨克族古老的牧民生活,最初是用来伴奏牧歌和民谣的乐器。

冬不拉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通常由优质的木材和羊皮制成,琴弦则是用马尾鬃或羊肠制成。

冬不拉的外形独特,通常呈现出长颈、扁平的琴身和独特的音箱设计,使其在演奏时能产生清晰悦耳的音色。

冬不拉在哈萨克族的传统音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载体,传承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

在哈萨克族的音乐中,冬不拉常常被用来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祖国的深情。

冬不拉作为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的象征,代表着哈萨克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它的演奏方法独特、音色优美,在传统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哈萨克族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冬不拉也逐渐走向世界,成为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媒介,传播着哈萨克族独特的音乐文化。

2. 正文2.1 冬不拉的历史传承冬不拉(Dombra)是哈萨克族传统乐器之一,是哈萨克族最具代表性的弹拨乐器之一。

冬不拉一般由一根长约1米的木杆组成,上面绷着两根弦,类似于吉他。

冬不拉的音色优美动听,被誉为“哈萨克族的灵魂之声”。

冬不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哈萨克族民族音乐的起源,据传说,冬不拉最初是由一位哈萨克英雄在战场上用来鼓舞士气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冬不拉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专门的乐器,并且在哈萨克族的日常生活和仪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历史的长河中,冬不拉一直是哈萨克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代相传。

冬不拉的传承不仅体现在音乐表演上,更体现在乐器制作、演奏技艺的传授以及对冬不拉的尊重和保护中。

冬不拉的传承历经千年,虽然在现代社会中受到了一定的挑战,但是在哈萨克族及相关机构的努力下,冬不拉的传统依然得以传承和发展。

冬不拉作为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继续在未来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民族团结最经典10句话

民族团结最经典10句话

民族团结最经典10句话在咱们这个大家庭里,民族团结那可是重中之重啊!就像一个巨大的拼图,每个民族都是一块独特而不可或缺的拼图块,拼在一起才构成了咱们这个伟大的国家。

今天我就来和大家分享民族团结最经典的10句话。

第一句:“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这就像一首唱进每个人心里的歌。

我有个汉族朋友小李,他去新疆旅游的时候,在一个维吾尔族老乡家里借宿。

那家人啊,把他当亲儿子一样对待,给他做烤馕,给他弹冬不拉听。

小李回来后就跟我说:“哎呀,那感觉就真的像到了自己家一样,根本没有什么民族之分,大家就是兄弟姐妹。

”这可不就是“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嘛。

要是没有这种团结,每个民族都各自为政,那咱们这个国家就像一盘散沙,哪能有现在这么强大啊?第二句:“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你想啊,咱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呼吸着同样的空气,命运早就紧紧相连了。

就说那些在贫困地区的帮扶工作吧。

有个藏族小村子,以前交通不便,经济落后。

后来汉族的扶贫干部过去了,带着大家修路、发展特色产业。

藏族同胞们可积极了,和汉族干部一起努力。

现在村子富起来了,这不是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什么?要是有一个民族掉队了,就像火车的一节车厢脱轨了,整列火车都没法好好跑了。

第三句:“民族团结是发展的基石。

”这就好比盖大楼,民族团结就是地基。

我认识个彝族的商人老阿木,他刚开始做生意的时候,资金不足。

这时候,他的回族朋友伸出了援手,给他提供了资金支持。

老阿木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努力,生意越做越大。

他的生意发展起来后,又带动了当地很多不同民族的人就业。

要是没有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哪来的发展呢?就像没有坚实的地基,大楼能盖得起来吗?第四句:“民族的团结,是力量的源泉。

”你看那些抗洪救灾的时候,各族人民齐心协力的场景。

在长江边的一次洪灾中,有满族的渔民划着船去救被困的群众,有土家族的村民背着沙袋去加固堤坝,还有苗族的医生在临时医疗点给受伤的人治病。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哈萨克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对音乐艺术有着独特的情感和热爱。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是他们音乐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传承与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就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探讨。

哈萨克族的传统乐器“冬不拉”是一种弦乐器,造型优美、音色悠扬,是哈萨克族民间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

冬不拉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哈萨克族的游牧生活。

传统的冬不拉是由木头、羊皮和马尾制成的,外形精致,工艺精湛,音色高亢,被誉为哈萨克族音乐的“灵魂乐器”。

冬不拉不仅在宗教仪式、婚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哈萨克族的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音乐伴奏角色。

随着现代化的冲击,哈萨克族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也备受挑战。

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因为现代工业化的发展而逐渐式微,许多原本精湛的工艺逐渐失传,冬不拉的制作与传承遭遇了巨大的困难。

随着流行音乐和现代乐器的兴起,冬不拉在年轻一代中逐渐失去了吸引力,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值得我们肯定和关注。

近年来,哈萨克族政府和文化机构加大了对冬不拉的保护与发展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了对冬不拉传统制作工艺、历史渊源的挖掘和保护。

还加强了对冬不拉音乐的传承与推广工作,组织了一系列的音乐比赛、演出、展览活动,激发了人们对冬不拉的热爱和热情,使冬不拉乐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

在传承方面,冬不拉传统乐器的制作技艺得到了一定的保护与传承。

一些老艺人和专家学者积极参与了冬不拉的传承工作,通过举办培训班、大师传艺等方式,将传统的制作技艺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使冬不拉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得到了一定的传承和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冬不拉的数字化制作技术也得到了应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为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推动冬不拉音乐的发展方面,哈萨克族的文化机构也制定了一系列的举措。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是哈萨克族人民长期以来创造和传承的一种独特的民族乐器,通过代代相传,已经成为哈萨克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冬不拉是一种弓弦乐器,形状像小提琴,由琴颈、琴台、琴弓和琴弦组成。

琴颈和琴台呈锯齿形,反映了发源于蒙古草原上的哈萨克族人生活的特点。

琴弓则用马尾制成,琴弦则用马肠或者牛肠制成,自然的材料赋予了冬不拉独特的声音和共鸣。

冬不拉可以通过拉扯琴弦和弓弦,发出细腻而富有情感的音乐。

哈萨克族人民经过数十代的努力和创造,已经形成了丰富的冬不拉演奏技巧和风格。

冬不拉的演奏方式有弹奏、拨奏、拉弦等多种形式,演奏者可以通过不同的技巧和手法,创造出不同的音色和音乐效果。

冬不拉的音乐风格主要表达了哈萨克族人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情感。

冬不拉音乐以其深情而激昂的旋律和宽广的音域,传达了哈萨克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对亲情、爱情和友情的真挚表达。

由于社会变迁和现代化的冲击,冬不拉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也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困境。

很多年轻人对冬不拉的认识和了解不足,加之现代流行音乐的影响,冬不拉逐渐被边缘化,甚至濒临失传的危险。

为了将冬不拉这一重要的民族乐器传承下去,哈萨克族人们付出了很多努力。

首先是加强对冬不拉的普及和宣传,通过举办演奏会、比赛和培训班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冬不拉。

其次是培养和挖掘冬不拉的演奏和制作人才,传承传统的技艺和手艺。

也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平台,将冬不拉融入到现代音乐中,使之更具现代感和吸引力。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冬不拉的传承和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哈萨克族传统音乐学校成立,并开办了冬不拉专业,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冬不拉演奏家和制作师傅。

一些著名的冬不拉演奏家和乐团也在国内外进行巡回演出,推动了冬不拉的国际传播。

冬不拉这一传统乐器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是哈萨克族人民文化传统的延续,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

通过加强冬不拉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一优秀的传统乐器,不仅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有助于丰富和发展人类的音乐艺术。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是一种弓弦乐器,是哈萨克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

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是哈萨克族音乐文化保护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哈萨克族传统音乐艺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冬不拉起源于哈萨克族的游牧生活,它是哈萨克族民间音乐的灵魂之一,代表着哈萨克族民族魂魄和民俗文化。

冬不拉的演奏技巧独特,能够表达出丰富的音乐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冬不拉演奏技艺最早传承于家族之间,通过师徒制度传承至今。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传统文化逐渐边缘化,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很大的挑战。

许多传统乐器手艺人年龄较大,接班人稀缺,面临着传统技艺的失传风险。

现代音乐的影响和电子音乐的盛行,也让年轻人对于传统音乐产生了冷漠和陌生感。

为了保护和传承冬不拉这一传统乐器,哈萨克族政府和文化机构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一方面,在教育领域开展冬不拉技艺的传承培训,鼓励年轻人学习和发展冬不拉演奏技术,提高冬不拉的认知和受众群体。

加强冬不拉的宣传推广,举办冬不拉音乐会和比赛,提升冬不拉的艺术形象和吸引力。

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注重与现代音乐的融合与创新。

冬不拉演奏技艺与流行音乐的结合,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兴趣,激发创新的火花,为传统乐器注入新的活力。

在音乐教育中,加强对冬不拉的教育和培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冬不拉,为冬不拉的传承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也是推动哈萨克族传统音乐艺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只有在持续的努力下,加强对冬不拉的传承培养和创造性发展,才能让冬不拉这一传统乐器继续传承下去,为人们带来美妙的音乐享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冬不拉演奏出民族团结的和谐音符
塔依满老师是我校一名哈萨克族少数民族教师,在师范学校校这座秉承民族团结优良传统的学校工作已有十多年了,在教学一线上他踏实严谨,勇担责任,与同事相处融洽,与学生交往------时刻铭记今天内初班的教育工作就是为明天培养更多少数民族优秀后备人才这一崇高的政治使命,因为自己是少数民族教师,塔老师深知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深知要为学生树立榜样,因为至少自己的言行、品质是孩子们的参考,因此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在言传身教中,塔老师始终努力做学生学习的楷模,在内初班孩子们的心底,塔老师是师长、更像是亲人。

塔老师爱好广泛,特别是有一手精湛的冬不拉演奏技能,每次学校的新年晚会,塔老师的冬不拉独奏曲是内初班孩子们最期待的节目之一,极富民族特色表演让内初班孩子听到乡音,自然是少不了给老师的鲜花和掌声,不过塔老师收到的最好的礼物是与张谨胜的相识。

一次塔老师在学校舞台上的冬不拉曲让这位汉族男孩听得陶醉了,这名男生就是我校九二班的张晋胜同学,张晋胜情感细腻,对音乐有一颗纯洁的童心,这应该是妈妈从小对张晋胜的栽培,独具魅力的冬不拉琴声让张晋胜沉醉于冬不拉,决心跟塔老师学冬不拉,塔老师对张晋胜产生的兴趣从惊讶疑惑发展到佩服和欣赏,一年多的时间里,在紧张繁重的学习时间之外张晋胜像海绵吸水一样抽出的课余时间学习冬不拉演奏技能,塔老师殷勤付出,张晋胜执着追求,师生在教与学中享受音乐的快乐,收获着师生间浓浓情谊,冬不拉的琴弦演奏出一首首民族共融、共生的和谐之音,“音乐没有民族和国界的鸿沟,相反它更能拉近和包容彼此”,这句话在这对师生间得到验证。

张谨胜自己常说在内初班学习不仅学会了冬不拉还收获了和少数民族同学深厚的友谊。

为了丰富我校内初班学生的课余生活,减轻学习压力,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塔老师毛遂自荐向校领导请示,希望开一门冬不拉课程,开设冬不拉课立即得到校领导大力支持和学生的积极报名,另塔老师兴奋的是报名参加冬不拉课孩子并没有局限在哈萨克族,还有不少维吾尔族、汉族同学。

在各民族同学的冬不拉课堂上塔老师感受着一份沉甸甸的民族团结情谊……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师范学校真实的事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