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2导学案新人教版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精品教学课件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3)为分散兵权,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 命的权力统归 兵部 ,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4)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 东厂 。这 两个机构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3.特点: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 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 君主专制 大为加强。
知识点四 经济的发展
1.农业:明代引进了原产于 美洲 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 葵等。 2.手工业: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 苏州 是明代的丝织业中 心。 景德镇 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3.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 如 晋商 、 徽商 。
Hale Waihona Puke 课结束知识点三 科举考试的变化
1.背景:明朝提倡尊孔崇儒。 2.变化:明朝严格规定考试题目必须来自“ 四书 ”“ 五经 ”;考生 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 挥。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 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 因此称为“ 八股文 ”。 3.影响: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 的 顺从者 。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导学•自主预习
知识点一 明朝的建立 1368年, 朱元璋 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他就 是 明太祖 。
知识点二 朱元璋强化皇权
1.目的:巩固统治。 2.措施 (1)在中央,废除 丞相制度 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 帝负责。 (2)在地方,将原来 行中书省 的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三司”,互不统属,从而 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2023_2024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

2023_2024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的第14课“明朝的统治”。
本课主要内容有:明朝的建立与巩固、明成祖加强中央集权、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明长城的修筑、郑和下西洋、明末农民起义、明朝的灭亡。
通过对明朝历史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明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理解明朝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的起源和发展,对封建社会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明朝历史的了解相对较浅,对于明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发展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拓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明朝历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建立与巩固、明成祖加强中央集权、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明长城的修筑、郑和下西洋、明末农民起义、明朝的灭亡等方面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的建立与巩固、明成祖加强中央集权、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明长城的修筑、郑和下西洋、明末农民起义、明朝的灭亡等方面的史实。
2.教学难点:明成祖加强中央集权、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明朝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3.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明朝历史案例,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明朝历史。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38张PPT)

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全面改革官制 1、在中央:设立厂卫特务机构,监督臣民
锦衣卫的职能: 保护皇帝,掌管侍卫、缉捕、 刑狱诸事,镇压官民。
目的: 监视官民
锦衣卫印
绣春刀
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全面改革官制 1、在中央:设立厂卫特务机构,监督臣民
锦衣卫的职能: 保护皇帝,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 镇压官民。
--《明史·地理志》
二、 明朝的政治改革 ——长虹弯月运文韬
论从史出·结合课文和材料,分析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
“夫元氏(元朝)之有天下,固由 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 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 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 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明实录》卷五十九
丝织业 中心
制瓷业 苏绣 中心
青 花 瓷
明朝的蓬勃经济——商业
1、出现了北京、南京等全国性商贸城市。
2.出现了有名的会馆、商会、商帮。
以乡土亲缘为纽带, 拥有会馆办事机构和 标志性建筑的商业集
团。
晋商,通常意义的晋商指明 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
晋商故里
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 其以票号最为出名。晋商也为中 国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著名 的乔家大院、常家庄园、曹家三 多堂等等。
——《明史·胡惟庸传》
相 权威胁皇 权
废除丞相制度
秦始皇 相权 创立
丞相制度的演变
唐朝
明太祖
相权 削弱
相权 废除
朱元璋规定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 即时劾奏,处以重 刑。”
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全面改革官制
改制前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东 厂 木 印
课外阅读 钱宰玩牌
据史书《稗史汇编》 记载,明朝时“京官
有个很有名的故事。洪 每旦入朝,必与妻子
武年间,吏部侍郎钱宰见朱元 诀,及暮无事则相庆,
璋,朱元璋问他昨晚干什么了,以为又活一日”
这官员说,和同僚玩牌,可是
丢了牌,结果不欢而散。结果
朱元璋拿出了一张牌,钱宰一
看,正是丢了的那张。也就是
说,你不知道当时打牌的那些
哥们哪个是锦衣卫。很可能你
手下人就是锦衣卫,这都无法
得知。
影响
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 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 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朱元璋以明朝祖宗的身份立下“祖制”,明确 规子子孙孙不得改变他的做法。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1.考试范围和答题标准
明太祖老年像
时间: 1368年 建立者: 朱元璋(明太祖) 朝代: 明朝 都城: 应天(南京)
明朝疆域图
知识串联
1.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 还有谁?
答:汉高祖刘邦和汉光武帝刘秀
换 位
国家初建,政局
思
不稳,人心浮动,
考
我当如何巩固统
:
治,加强君权呢?
在地方
材料一: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 (掌管)之”。
思考:朱元璋为什么杀宰相胡 惟庸?
在中央,朱元璋为进一步集
中权力(目的),废除了以往
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
提升吏、户、礼、兵、刑、工
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
皇帝负责。
皇帝
胡惟庸 我是最后一个丞相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课件 (30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1)原因:元朝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
(2)目的:巩固统治
针对元灭的两个原因思考 朱元璋会从哪些方面来加强皇权?
政治(中央、地方)、军事、监督、思想
政治方面: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强 化皇权。 1 . 在 地 方 :废行中书省,设“三司”,直属中央。朱元璋
特点: 权力三分, 互不统属, 互相牵制。
作用: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朱元璋分封诸子的措施达到预期效果了吗?
前期对稳定明王朝统治作出重要贡 献,……后期藩府成为只享禄米寄生集团, 并成为明中晚期重要的社会问题。
“胡惟庸案”
丞相胡惟庸,开国老臣、百官之首而位高权重,处于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时常与朱元璋发生了“口角”, 朱元璋以“谋反”之罪灭其九族,并借此上朝废除丞相制 度。
1328-1344年 ,放牛
1344-1347年,做和尚, 主要工作是出去讨饭
1347-1352年,做和尚,主 要工作是撞钟
1352-1368年,造反
1368-1398年,主要 工作是做皇帝
朱元璋强化皇权
堂夫元氏(元朝)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 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儒士严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 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亲自处理政务),故大臣 得以专权自恣(大权独揽)…… ——《明实录》
朱元璋队伍逐渐壮大,消灭 东南各地群雄,向北进军。
明太祖(1368-1398年在位)
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 时 间: 1368年 都 城: 应天(南京) 灭元朝时间: 1368年
灭元朝标志: 攻占大都
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 日),字国瑞, 原名朱重八、朱兴宗。出生于濠州 (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孤庄村 。明朝开国皇帝 (1368年—1398年在位), 年号“洪武”。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课件

目标导学一:明朝的建立
1.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 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目标导学一:明朝的建立
2.明朝建立的基本情况
时间: 1368 年
都城太祖(1368-1398 年在位)
灭元朝时间: 1368 灭元朝标志: 年攻占大都
目标导学四:经济的发展 农业:新农作物的引进。
玉米
红薯(甘薯)
马铃薯(土豆)
向日葵
目标导学四:经济的发展 农业:新农作物的引进。
番茄(西红柿)
花生 辣椒
目标导学四: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棉纺织业在明代 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 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 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 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 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
目标导学二:明太祖强化皇权 明朝地方军事机构设置
目标导学二:明太祖强化皇权 锦衣卫特务机构
职能:对臣民监视、侦查。 特点: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
安然朝中坐, 却知天下事。
目标导学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1.读史料: 材料一: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 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 组成。 材料二:明代著名学者顾炎武曾抨击过八股文:八股 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2.根据教材回答八股取士的目的。
明代青花扁壶
课堂练习
1.明代全国的制瓷中心是( A ) A.景德镇 B.越州 C.杭州 D.邢州
课堂练习
2.明代从外国引进的主要农作物是( D ) ①玉米 ②甘薯 ③马铃薯 ④花生 ⑤向日 葵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目标导学一:明朝的建立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新人教版

知识拓展:
介绍与明朝的统治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明朝的统治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明朝的统治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明朝的统治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疑问。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新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明朝的统治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二)当堂检测
1.选择题:
(1)明朝的君主专制体现在皇帝的权力极大,朝廷官员都是由皇帝任免,国家的各项政策也是由皇帝决定。以下哪项不是明朝君主专制的体现?
A.皇帝拥有最高决策权
B.朝廷官员都是由皇帝选拔
C.国内外的贸易由皇帝控制
D.科举考试的内容由皇帝确定
(2)以下哪项是明朝实行的海禁政策的内容?
A.禁止民间的海外贸易
材料二:一条鞭法实行后,农民的负担加重,许多农民破产逃亡。
问题:根据材料,说明一条鞭法对农民的负担和税收公平问题。
2019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知识梳理

2019部编版:七下历史《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知识梳理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一、明朝的建立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目的:为了巩固统治,以强化皇权。
朱兀璋强化皇权的措施:(一)在地方:1、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行省,设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
2、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二)在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废除丞相,撤中书省,权分六部)(三)军事方面:分散兵权(把大都督府一分为五),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分散兵权,统归并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四)监察方面: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特务机构锦衣卫;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东厂。
(区分开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成立了东厂)。
(五)思想上: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
(六)立下“祖制”,规定子子孙孙不得改变他的做法。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是明朝君主集权高度强化的表现。
评价(影响):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变化:1、明朝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2、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3、文体格式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随意发挥。
影响:(1)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八股文的危害)(2)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四、经济的发展农业上: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手工业:(1)纺织业: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措施:
1.在地方,朱元璋取消中书省,设立,使行省的权力分散。还先后分封,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2.在中央,废除了和,提升吏、户、、兵、刑、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
问题思考:想一想,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权力的分散与制衡。通过分散中央和地方的权力,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
材料研读:朱元璋下达这条“祖训”的目的何在?
为告诫后代,不得设立丞相。目的是防止朝臣专权,以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课后活动:1、想一想,朱元璋废除丞相,强化皇权,这一举措有什么利弊得失?
2.影响:
四、经济的发展
1.农业: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
和等。
2.手工业:(1)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推向,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2)是全国的制瓷业中心,所产的,造型多样,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3.商业:和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
思维导图
课后记
明朝改革科举考试,导致教学内容单一,考试形式刻板,从而扼杀了创造性,不利于教育的发展;明朝改革科举考试,也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培养出来的人才多是严守规矩和读死书之人,不利于选贤任能。因此,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3.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这两个机构合称,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影响: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1.变化措施:(1)明朝提倡尊孔崇儒。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
;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为标准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因此称为。
利:克服了朝臣权力过大的弊端,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形成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弊:皇权高度集中,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没有独立性;不能广泛吸纳建议,容易形成专权,出现偏颇决策,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2.议一议,八股取士对教育、选官等方面造成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明朝的统治
课题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主备人
备注栏(教师填写教学活动设计;学生标注学习重点及修改错题)
课型
新授课
备课时间
序号
学习
目标
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学法
指导
导、学、探、讲、练
学习过程
【对照学案,自主学习】:
一、明朝的建立
年,称帝,建立明朝,定都,他就是明太祖。随后,明军攻占元,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