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编制指南(试行)
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方法框架性指南(试行)

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方法框架性指南(试行)评估化学物质环境风险,是安全利用化学物质的先决条件。
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是通过分析化学物质的固有危害属性及其在生产、加工、使用和废弃处置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入生态环境及向人体暴露等方面的信息,科学确定化学物质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风险程度,为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风险控制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一、适用范围本指南规定了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的基本框架,明确了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的基本要点、技术要求和报告编制要求。
本指南适用于单一化学物质正常生产使用时不同暴露途径的环境风险评估,不适用于事故泄露状况下的风险评估。
二、基本要点(一)评估步骤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通常包括危害识别、剂量(浓度)-反应(效应)评估、暴露评估和风险表征四个步骤(以下简称“四步法”)。
1.危害识别危害识别是确定化学物质具有的固有危害属性,主要包括生态毒理学和健康毒理学属性两部分。
2.剂量(浓度)-反应(效应)评估剂量(浓度)-反应(效应)评估是确定化学物质暴露浓度/剂量与毒性效应之间的关系。
3.暴露评估暴露评估是估算化学物质对生态环境或人体的暴露程度。
环境风险评估中,通常以环境中化学物质的浓度表示;健康风险评估中,通常以人体的化学物质总暴露量表示。
4.风险表征风险表征是在化学物质危害识别、剂量(浓度)-反应(效应)评估及暴露评估基础上,定性或定量分析判别化学物质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风险的概率和程度。
风险评估并不都需要经过上述完整的四个步骤。
如危害识别和剂量(浓度)-反应(效应)评估表明该化学物质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极低,则无需开展后续风险评估;暴露评估表明某暴露途径不存在,则该暴露途径下的后续风险评估就可终止。
此外,为提高风险评估效率和降低评估成本,开展风险评估通常首先基于现有数据,以相对保守的方式对合理最坏情形下的风险进行评估,若未发现化学物质存在不合理风险,则评估过程终止;若风险值得关注,则收集更详尽的数据信息,开展进一步的详细风险评估。
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实践及分析

0 引言
危险化学品作为一种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的化 学品,在生产、使用及存储等过程中若管理不到位,容易引发严 重的环境污染问题[1-2]。2012 年山西天脊煤化工集团输送软管 爆裂,导致苯胺泄漏,8.68 t 苯胺流入浊漳河,河北、河南部分流 域的监测断面严重超标[3-4];2015 年天津港瑞海公司危险品仓 库发生“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早期处置不当、物质存储清 单和存储量不明、缺乏有效的危化品应急救援体系等是导致重 大人员伤亡的重要因素[5];2018 年江苏苏州市某环保企业乱堆 3 000 t 化工原料,造成河流严重污染[6]。大量事件表明环境污 染不仅给人的生命健康带来威胁,其治理修复过程还大大增加 了环保财政负担。近年来危险化学品的环境风险评估越来越受 到重视,我国发布了《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 报告编制指南 (试行)》(以下简称《指南》)[7],该《指南》为化学 品环境管理与风险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8-9]。《指南》中明确主 要评估因子对危化品环境风险评估的影响,不仅有利于开展重 点危化品环境风险评估工作,同时对企业采取风险防范和控制 措施也具有指导意义。
定性环境风险分级方法。根据重点危化品危害性分级原则,蒽 属于 PBT 类物质,危害性为最高级四级,萘和苯的危害性均为 三级。具体分级结果如表 2 所示。
表 2 蒽、萘和苯的危害性分级
重点危化
序号
CMR类别
品名称
水生生物 毒性类别
是否为PTB 急性 危害性 或vPvB 毒性 分级
1
萘
CMR 1B 急性2、慢性2
企业环境风险怎么防控

企业环境风险怎么防控?环境保护部近日印发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以下简称《评估指南》),这标志着环境保护部将全面推进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推动企业落实环境安全主体责任,提高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水平。
《评估指南》规定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的内容、程序及一般要求。
同时配套发布的还有《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方法》(以下简称《等级划分方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以下简称《清单》)、《企业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实行标准对照表》(以下简称《标准对照表》)及《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报告编制大纲》(以下简称《报告编制大纲》)。
企业环境风险知多少?环境事件高发,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是短板当前,我国已进入突发环境事件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环境问题已成为威胁群众健康、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风险防范与管理,2011年10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同年12月印发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均明确提出了“完善以预防为主的环境风险管理制度,严格落实企业环境安全主体责任,制定环境风险评估规范”等要求。
2013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规定“编制应急预案应当在开展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强调了开展风险评估对应急预案编制的重要基础性作用。
为摸清全国环境风险底数、说清环境风险状况,环境保护部2010年组织对全国石油加工、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3大类行业的4万余家企业开展环境风险及化学品检查。
检查发现,4万余家企业涉及化学物质4万余种,各类环境风险单元10万余个,约32%的企业未编制环境应急预案,已编制的企业预案中普遍存在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较差的问题。
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对自身和周边环境风险以及第一时间可调用的应急资源不掌握,对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不清楚。
环境保护部发布《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目录》

龙源期刊网
环境保护部发布《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目录》
作者:
来源:《印刷技术·包装装潢》2014年第05期
4月3日,环境保护部发布《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目录》,并要求各地环保部门据此全面启动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工作。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化学品列入该目录:具有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毒性的;生产使用量大或者用途广泛,且同时具有高的环境危害性和(或)健康危害性;属于需要实施重点环境管理的其他危险化学品,包括《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关于汞的水俣公约》管制的化学品等。
值得关注的是,该目录中包括苯、汞、六溴环十二烷、重铬酸钾、重铬酸钠、重铬酸铵、三氧化铬(无水)等化学品。
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

附件1浙江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修订版二〇一五年四月目录1 适用范围 (2)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2.1法律法规、规章、指导性文件 (2)2.2标准、技术规范 (2)2.3其他参考资料 (2)3 术语与定义 (2)4 环境风险评估程序 (2)4.1环境风险识别 (2)4.2环境风险等级划分 (2)4.3环境风险分析、现有风险防控措施差距分析与实施计划 (2)5 环境风险等级划分 (2)5.1环境风险物质与临界量比值(Q) (2)5.2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水平(M) (2)5.2.1评估指标及分值 (2)5.2.2评分方法 (2)5.3环境风险受体(E)评估 (2)5.4环境风险等级确定 (2)5.4.1分级矩阵 (2)5.4.2级别表征 (2)6 环境风险评估报告主要内容 (2)6.1 总论 (2)6.2 区域环境概况 (2)6.3 企业概况 (2)6.4 环境风险等级划分 (2)6.5 环境风险分析 (2)6.6 现有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差距分析 (2)6.7 完善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的实施计划 (2)6.8 附图 (2)附表1 企业环境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 (2)附表2 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水平评估指标评分依据 (2)1 适用范围本技术指南规定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以下简称环境风险)评估的内容、程序和方法。
本技术指南适用于对浙江省范围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进行环境风险评估。
评估对象为生产、使用、存储或释放涉及(包括生产原料、燃料、产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催化剂、辅助生产物料、“三废”污染物等)附表1企业环境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中的化学物质(以下简称环境风险物质)以及其他可能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化学物质的企业。
加油站可参照本指南编制。
本技术指南不适用于下列单位和设施的风险评估:1)涉及核设施与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单位;2)尾矿库;3)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设施;4)军事设施;5)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的车辆或单位;6)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城镇燃气管道;7)加气站;8)港口、码头。
浙江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修订版) 2015

附件1浙江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修订版二〇一五年四月目录1 适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2.1法律法规、规章、指导性文件 (1)2.2标准、技术规范 (3)2.3其他参考资料 (4)3 术语与定义 (4)4 环境风险评估程序 (5)4.1环境风险识别 (5)4.2环境风险等级划分 (5)4.3环境风险分析、现有风险防控措施差距分析与实施计划 (6)5 环境风险等级划分 (7)5.1环境风险物质与临界量比值(Q) (7)5.2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水平(M) (8)5.2.1评估指标及分值 (8)5.2.2评分方法 (9)5.3环境风险受体(E)评估 (15)5.4环境风险等级确定 (17)5.4.1分级矩阵 (17)5.4.2级别表征 (18)6 环境风险评估报告主要内容 (18)6.1 总论 (18)6.2 区域环境概况 (18)6.3 企业概况 (18)6.4 环境风险等级划分 (19)6.5 环境风险分析 (19)6.6 现有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差距分析 (21)6.7 完善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的实施计划 (23)6.8 附图 (23)附表1 企业环境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 (24)附表2 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水平评估指标评分依据 (38)1适用范围本技术指南规定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以下简称环境风险)评估的内容、程序和方法。
本技术指南适用于对浙江省范围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进行环境风险评估。
评估对象为生产、使用、存储或释放涉及(包括生产原料、燃料、产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催化剂、辅助生产物料、“三废”污染物等)附表1企业环境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中的化学物质(以下简称环境风险物质)以及其他可能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化学物质的企业。
加油站可参照本指南编制。
本技术指南不适用于下列单位和设施的风险评估:1)涉及核设施与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单位;2)尾矿库;3)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设施;4)军事设施;5)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的车辆或单位;6)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城镇燃气管道;7)加气站;8)港口、码头。
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编制指南

附件4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编制指南(试行)环境保护部二〇一三年三月前言为规范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的环境管理登记工作,指导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的编制工作,根据《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办法(试行)》(环境保护部令第22号)第十、十一条的规定,编制本指南。
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主要考虑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在企业生产/使用过程中由于日常环境释放对企业外部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的长期、潜在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兼顾企业突发环境事故对环境和生命安全造成的短期不利影响。
本指南以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编制为主线,对编制原则、总体要求、编制形式、编制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同时,在附件部分对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的具体技术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
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编制机构应按照本指南的要求开展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的编制工作。
本指南为试行版,将根据实际管理需求,适时修订。
目录一、编制原则 (69)二、总体要求 (69)三、报告编制形式 (69)四、报告编制内容 (70)(一)总则 (70)(二)企业概况 (71)(三)企业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流向分析 (73)(四)企业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判别 (73)(五)企业环境管理及风险水平判别 (76)(六)企业环境风险监管等级划分 (78)(七)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结论 (78)(八)环境风险防范和控制管理措施建议 (78)附件: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方法 (80)一、企业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判别 (81)二、企业环境管理及风险水平判别 (87)三、企业环境风险监管等级划分 (95)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编制指南(试行)一、编制原则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是对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以下简称“重点危化品”)评估过程和结果的总体描述,是提供化学品环境管理与风险决策的重要依据。
环境风险评估指南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环办[2014]34号含评估报告编制大纲来源:| 作者:| 日期:2015-03-04 11:05:52 | 浏览2733 次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1 适用范围本指南规定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以下简称环境风险)评估的内容、程序和方法。
本指南适用于对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已建成投产或处于试生产阶段的)企业进行环境风险评估。
评估对象为生产、使用、存储或释放涉及(包括生产原料、燃料、产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催化剂、辅助生产物料、“三废”污染物等)附录B 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中的化学物质(以下简称环境风险物质)以及其他可能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化学物质的企业。
本指南不适用于下列情况的环境风险评估:1)涉及核设施与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单位;2)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经营活动的单位;3)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的车辆或单位;4)尾矿库;5)石油天然气开采设施;6)军事设施;7)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城镇燃气管道;8)加油站、加气站;9)港口、码头。
2 规范性文件本指南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2.1 法律法规、规章、指导性文件《环境保护法》;《突发事件应对法》;《安全生产法》;《消防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 号);《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办发〔2013〕101 号);《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17 号);《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0 号);《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1 号);《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5 号);《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环发〔2010〕113 号);《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环发〔2013〕20 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08 年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最新年本);《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目录》(2013 年完整版);《关于督促化工企业切实做好几项安全环保重点工作的紧急通知》(安监总危化〔2006〕10 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4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编制指南(试行)环境保护部二〇一三年三月前言为规范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的环境管理登记工作,指导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的编制工作,根据《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办法(试行)》(环境保护部令第22号)第十、十一条的规定,编制本指南。
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主要考虑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在企业生产/使用过程中由于日常环境释放对企业外部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的长期、潜在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兼顾企业突发环境事故对环境和生命安全造成的短期不利影响。
本指南以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编制为主线,对编制原则、总体要求、编制形式、编制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同时,在附件部分对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的具体技术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
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编制机构应按照本指南的要求开展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的编制工作。
本指南为试行版,将根据实际管理需求,适时修订。
目录一、编制原则 (71)二、总体要求 (71)三、报告编制形式 (72)四、报告编制内容 (72)(一)总则 (73)(二)企业概况 (74)(三)企业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流向分析 (76)(四)企业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判别 (77)(五)企业环境管理及风险水平判别 (80)(六)企业环境风险监管等级划分 (83)(七)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结论 (83)(八)环境风险防范和控制管理措施建议 (83)附件: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方法 (85)一、企业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判别 (86)二、企业环境管理及风险水平判别 (93)三、企业环境风险监管等级划分 (103)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编制指南(试行)一、编制原则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是对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以下简称“重点危化品”)评估过程和结果的总体描述,是提供化学品环境管理与风险决策的重要依据。
报告编制应体现科学性、规范性、客观性和真实性的原则。
二、总体要求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编制机构(以下简称“编制机构”)应按照本指南的要求编制报告。
报告应清晰详细地反映重点危化品环境风险评估工作的全部过程;报告内容应层次分明、表述准确;评估结论要客观公正;提出的环境风险防范和控制管理措施要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
报告中文字应简洁准确,前后一致,图表齐全;数据应来源可靠,处理规范,计量单位标准化;资料表述应有利于阅读和审查;参考文献应注意时效性。
三、报告编制形式报告包括封面、扉页、目录、正文、参考文献及附件。
封面应包括标题、申请重点危化品生产使用登记证的企业和编制机构名称、报告编制时间等。
扉页应包括编制机构资质证书、编制人员接受培训等情况。
目录应包括至少二级以上的标题及相应页码。
正文应包括:总则、企业概况、企业重点危化品流向分析、企业重点危化品环境风险判别、企业环境管理及风险水平判别、企业环境风险监管等级划分、重点危化品环境风险评估结论、环境风险防范和控制管理措施建议八方面主要内容。
附件应包括报告编制的相关证明文件。
四、报告编制内容(一)总则1、评估目的结合企业的自身特点和国家的政策、法规要求,阐述企业开展重点危化品环境风险评估的目的。
2、编制依据在编制报告过程中,应按照相关政策法规要求开展工作。
具体包括:(1)政策法规《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办法(试行)》及国家和地方其他有关环境保护政策法规。
(2)技术指南《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编制指南(试行)》及其他相关技术指南文件。
(3)标准规范《化学物质风险评估导则》及其他相关标准规范。
(4)其他文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相关文件。
(二)企业概况1、企业基本情况列明企业的名称、组织机构代码、法定代表人、地点、所属行业类别、企业规模、厂区面积、从业人数、危险化学品品种及主要工艺名称等;后附企业的整体平面布置图及各主要工艺装置的布置图;如为子公司,还需列明各上级母公司名称,并附隶属关系图。
2、企业周围地区环境状况企业周围地区环境状况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及水文、气候和气象、土壤、动植物与生态状况、社会环境状况、环境质量状况及环境功能区划、环境敏感区概况及受纳水体概况。
(1)地理位置列明企业所在地理位置,后附周围环境状况图。
(2)地形地貌及水文列明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和水资源分布情况。
(3)气候和气象列明企业所在区域气候情况和气象特征。
(4)土壤、动植物与生态状况列明企业周围地区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动植物情况以及当地生物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及现状。
(5)社会环境状况列明区域内工业企业、城镇居住区分布、人口密度、交通等情况。
(6)环境质量状况及环境功能区划列明区域内的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及环境功能区划。
(7)环境敏感区概况列明企业周围环境保护目标概况;描述企业是否位于石化化工产业集中的各类工业园区、产业园区(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及专业化工园区和由各级政府依法设置的化工生产单位集中区内,列明企业所在园区名称、级别等信息。
(8)受纳水体概况列明受纳水体名称、水文参数、环境质量现状与环境功能区划、受纳水体与环境敏感保护目标的关系等信息。
3、重点危化品确定依据《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目录》,筛选确定企业涉及的重点危化品。
以表格形式列明企业涉及的重点危化品品种、活动类型、年生产量/使用量和最大储存量等汇总信息。
(三)企业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流向分析1、生产/使用工艺过程分析应分别描述企业涉及的每一种重点危化品的生产/使用工艺全过程。
主要包括:生产线情况;生产工艺名称、反应条件、化学反应式(主反应和主要副反应)、生产单元名称、与重点危化品相关的污染物产排释放节点等关键信息;标有产排污节点的工艺流程图;生产/使用重点危化品的原/辅料信息、中间产品和主副产品信息,以及重点危化品的最大在线量和最大存储量。
2、“三废”及特征化学污染物产排情况针对重点危化品的生产/使用工艺过程,说明与重点危化品相关的废气、废水、危险废物产生、排放及处理处置情况;说明企业采取的相关污染防治措施;估算重点危化品释放和转移量;后附标有各排放口的平面布置图。
此外,还应详细描述工艺过程中特征化学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情况。
(四)企业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判别1、方法选择按照本指南附件的技术方法,确定开展重点危化品环境风险分级选用的技术方法。
优先选用本指南附件给出的定性环境风险分级方法,也可选用《化学物质风险评估导则》中规定的定量环境风险评估方法。
确定方法后,应对企业涉及的每种重点危化品分别进行环境风险分级。
2、重点危化品环境风险分级(定性方法)(1)重点危化品危害性分级1)重点危化品危害性信息要求及危害性分类列明重点危化品目前可获得的全部危害性数据。
按照本指南附件的技术方法,确定重点危化品的危害性分类;确定是否为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毒性(PBT)或高持久性和高生物累积性(vPvB)化学品,或具有其他危害特性化学品的判别结果。
2)重点危化品危害性分级结果根据重点危化品的危害特性,按照本指南附件的技术方法,确定重点危化品的危害性分级结果。
(2)重点危化品环境暴露分级1)重点危化品环境暴露信息要求a.清洁生产水平应根据“(三)企业重点危化品流向分析”的相关内容,对重点危化品的清洁生产水平加以分析判断,说明与重点危化品生产/使用过程相关的生产工艺的清洁生产水平。
b.设备状况应说明重点危化品生产/使用过程设备封闭情况及自动化水平。
c.生产或储存场所地面防渗应说明涉及重点危化品的生产、储存等场所防渗处理措施及防渗效果。
d.废气、废水以及危险废物处理及流向应根据“(三)企业重点危化品流向分析”的相关内容,按照本指南附件的技术方法,说明涉及重点危化品的废气、废水以及危险废物排放去向、处理处置情况以及处理设施运转情况等。
对于有自建工业污水处理厂的企业,还应描述污泥处置措施及处置效果。
e. 其他风险点的识别及防范应根据“(三)企业重点危化品流向分析”的相关内容,对涉及重点危化品的生产/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如无组织排放释放节点、跑冒滴漏节点、意外泄漏节点等)以及针对风险点是否具备完善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行详细分析。
2)重点危化品环境暴露分级结果根据重点危化品的环境暴露信息,按照本指南附件的技术方法,以表格形式列明涉及重点危化品的暴露指标及赋分结果,通过公式计算,确定重点危化品的环境暴露分级结果。
(3)重点危化品环境风险分级根据重点危化品的危害性分级及环境暴露分级,按照本指南附件的技术方法,划分重点危化品的环境风险等级。
3、重点危化品环境风险分级(定量方法)采用“定量环境风险评估方法”进行环境风险分级时,技术方法参考本指南附件的相关规定,编写格式参考本部分中重点危化品环境风险分级(定性方法)部分的相关编写要求。
4、企业重点危化品环境风险判别结果以表格形式汇总企业涉及的每种重点危化品的环境风险分级结果,并加以比较,按照本指南附件的技术方法,确定企业重点危化品环境风险判别结果。
(五)企业环境管理及风险水平判别1、企业内部环境管理现状分级(1)企业内部环境管理现状分析1)具有中等以上风险的重点危化品品种数目简述企业重点危化品的品种及每种重点危化品的环境风险分级结果,明确具有中等以上风险的重点危化品的品种数目。
2)日常环境管理情况应说明企业的日常环境管理情况。
主要包括:是否建立了完善的企业环保制度并可有效实施;是否对员工进行了有效的环保培训;是否有设备运行检查与定期维护制度,并按照规定严格执行;废水、废气、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情况以及设备运转情况;初期雨水、地面冲洗水的处理处置是否规范;是否有污染源监测制度,是否对全部特征化学污染物开展过监测以及开展监测的时间和频次。
3)环境管理制度执行应说明环境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
主要包括企业执行产业政策、排污许可、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危险废物管理等相关制度的情况以及是否存在环境违法记录等。
4)环境应急响应应说明企业环境应急响应的基本情况。
主要包括:环境应急预案中是否涵盖了重点危化品事故应急的相关内容,是否开展定期演练;是否具备事故应急救援保障物资,储备是否充分并与其可能发生的环境事件相适应;是否有专门的拦截、降污、导流措施及其运行效果等。
(2)企业内部环境管理现状分级根据上述企业内部环境管理现状分析的相关内容,按照本指南附件的技术方法,以表格形式列明企业内部环境管理现状相关指标及赋分结果,通过公式计算,确定企业内部环境管理现状分级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