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的地质作用

海洋的地质作用
海洋的地质作用

第十章海洋的地质作用

目的要求

海洋是地表最大的水体,对地球的演变、生命的形成和人类活动都有极其深刻的意义。大陆在各种自然力的作用下,遭受风化剥蚀,其破坏产物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海洋中沉积,这些沉积物中保存着人类用来认识地球演变历史的丰富记录和赖以生存的矿产资源。要求学生了解海水的运动方式特点和海洋的化学与生物形特征,了解海洋的剥蚀与搬作用特点, 重点掌握滨海、浅海、半深海及深海的沉积作用,以及它们的产物特征。

课时:6 学时

授课内容

一、海水的动力

二、海岸带与浅海带地质作用

三、半深海和深海带地质作用

重点海洋的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的特点与产物。

难点半深海和深海带地质作用学生难以理解。可借助一些典型的实例,并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讲解。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等以讲授为主,结合部分实地照片进行说明讲授重点内容提要

一、海水的动力

1、海水的动力方式

(1) 海浪海水有规律的波状运动。其大小与风力、风的持续时间、海面的开阔程度有关。

(2) 潮汐受日、月引力作用而引起的海水周期性涨落的现象。

(3) 洋流海洋沿固定方向流动的水体。它与信风、地形、气候、海水的盐度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2、海水的化学性质

海水中有多种(79 种) 元素的存在,受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各地海水化学成份的重在差异。

(1) 盐度:海水中溶解的矿物质的总量。海水中平均盐度为35%。,一般在33%。—37%o之间变化。高于此范围的称为咸化海,而低于此范围的称为淡化海。

(2) pH值:海水中的pH值在7.5 —8.4之间。pH值的大小控制着许多矿物的形成。

(3) Eh 值:与海洋的深度和不同的地区有所不同。一般在深度100—200 米,由于生物呼吸有机氧化物消耗,使其含量降到最低值。Eh值对铁、锰矿物的形

成和存在形式影响特别显著。铁在还原条件下形成低价铁矿物,在氧化条件下形成高价铁矿物。

(4) 二氧化碳与碳酸根:控制着碳酸盐岩矿物的沉淀和溶解。

3、海洋生物生命的发展与进化源于海洋。生物主要发育在0—200 米水深的范围。从地质的眼光来看,生物在其生长至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都在进行一种特殊的地质作用。

二、海岸带与浅海带地质作用

( 一) 、海岸带与浅海带概念

1、海岸带:海浪和潮汐所拍打的范围。

(1) 无障壁海岸包括:后滨带—高潮线以上的一定范围。

前滨带—高潮线和低潮线之间。近滨带—低潮线以下的范

围。

(2) 有障壁海岸包括:潮上带—高水位以上,特大潮水影响地带。

潮间带—低水位和高水位之间地带。潮下带—低水位线以下

地带。

实际上还有泻湖、潮坪等等。

2、浅海:30—200 米水深范围,巨大海浪能拍打的范围。该带生物繁盛,具有特殊的地质作用。

( 二) 、海浪的剥蚀作用

海浪的剥蚀作用有化学溶蚀和机械剥蚀两种,但主要是对海岸拍打的机械作用。首先,激浪对由基岩组成的海岸造成强烈的侵蚀破坏。激浪施加于海岸岩石的压力,每平方米可达几千公斤以上。海水挤进岩石的裂缝以后,压迫裂缝中的空气,促进岩石崩裂瓦解。强大的激浪还可以抛掷岩屑,甚至巨大的石块以撞击海岸,加速海岸基岩的破坏过程。此外,海水有溶解能力,如海岸为可溶性岩石组成,更易于受到溶蚀。

在机械破坏与化学溶蚀的双重作用下,海岸的破坏就更为快速。其中坚硬的以及断裂不发育的岩石抵抗海蚀的能力较强,软弱的或断裂发育的岩石抵抗海蚀的能力较弱,前者常突出成为海岬( strait ),后者常凹入成海湾( gulf )。伸入海中的岩石和侵蚀成海蚀似桥状的拱桥( marine bridge )、直立水面的海蚀柱(marine stack )。坚硬岩石组成的海岸因受海蚀而崩塌,可形成陡峭的海蚀崖( marine cliff )。海蚀崖的下部因受激浪及其携带的石块撞击可以形成海蚀洞穴( marine cave )。海蚀洞穴可以发展为平行海崖的凹槽,称为海蚀凹槽

( marine trough )。当海蚀凹槽的上部岩石发生崩塌时,海蚀崖便后退。海蚀作用沿基岩裂隙带发展可形成海蚀沟谷( warine canyon )。如此反复,海蚀崖不断向陆地方向节节后退,在海岸带形成一个向上微凸起并向海洋方向微倾斜的平台,称坡切台。而被破坏下来的碎屑物质搬运至水面以下沉积下来形成坡筑台

(图5—16)。

( 三) 、海浪的搬运作用海水对物质的搬运方式有机械和化学( 溶运) 两种。海浪的搬运主要以机械的方式搬运碎屑物质。对碎屑物的搬运仍有悬移、跃移、和推移三种。

1、波浪的搬运作用

波浪的作用能引起近岸带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当激浪进击海岸时,形成向

陆地前进的水流,称为进流(ingression current )。如波浪前进方向与海岸垂直,进流就将水下

常九山雄豈梯岸潯迪地憩示童宙

[ft K . 1 即轩

的砂、砾向岸上搬运。随着进流能量的耗散,部分砂砾留在岸上,部分砂砾随退回外海方向的水流一回流(reflux )又搬回水下。在进流与回流的往返作用下,砂、砾被磨圆而且得到分选。

2、潮汐的搬运作用

海平面发生周期性升降的现象称为潮汐(tide )。海水(含地球上的一切物体)恒受月地引力及月地系统围绕其质量中心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共同作用(日地引力较弱,也有影响)。在地球的向月端引力大于离心力,合力指向月球,海水鼓起,发生涨潮(rising tide );在地球的背月端因离心力大于引力,合力背向月球,海水也鼓起,也发生涨潮。与此同时,在距离向月点90°的地面上,

海水面相应降低,发生落潮(falli ng tide )。

由潮汐引起的海面高度变化迫使海水做大规模水平运动,形成潮流(tidal current )。涨潮时,潮水涌向陆地;落潮时,潮水退向外海。在平坦海岸带,潮水的涨落影响到相当宽阔的范围,对于沉积物起着反复的侵蚀、搬运和再沉积

的作用,控制着沉积物的性质和特征。在狭窄的河口地带,潮流的侵蚀搬运作用特别强烈。当潮水涌进狭窄的水道时,潮高可激增至数米、十余米,流速增快,可达每秒数米;落潮时潮水又奔腾而下,因而河口被强烈冲刷,不形成三角洲,相反河口向外海呈漏斗状展开,称为三角港(triangular harbour )。如钱塘江、恒河、叶尼塞河、亚马逊河、泰晤士河、易比河等河口即为强潮形成的三角港。

(四)、海岸带的沉积作用

1、滨海的沉积作用

滨海(shore)是波浪及潮汐运动强烈的近岸水域,其下界为浪基面。滨海的宽度不一,在崖岸地区很宽,可达数公里以上。

滨海带由于水体十分动荡,富含氧,阳光充足,生物以绿藻(green algae八蓝绿藻(blue green algae )类植物以及经得起波浪冲击的厚壳碎片为主。砂、砾的分选性与磨圆度良好,具有丰富的交错层与波浪。它们常常堆积成砂滩、砾滩以及砂咀、砂坝等形态。砂粒成分以石英最为常见。如海岸由石灰岩组成,则出现石灰岩质砂、砾,如海岸由火成岩组成,常常有锆石、独居石、锡石、金刚石、金红石等重矿物富集,成为海滨砂矿。在干燥炎热地区,表层海水所含CaCO 易饱和而沉淀,围绕某些核心在海水处于不断搅动的条件下形成具鲕状构造的沉积物,最后转变成鲕状石灰岩。

在平坦的海岸地区常有宽阔的后滨带,这里海水排泄不畅,终年潮湿,主要堆积泥质物,如果植物大量生长,可形成泥炭( marl ),最后转变成煤( coal ) 如果浅平的海岸带有凸起地貌(如砂坝、砂洲、砂咀、半岛、曲折的海湾) 发育,可以导致近岸部分水域与外海发生隔离或半隔离,其中海水处于局限性流通状态,波浪作用弱,而潮汐作用盛行。其结果是这里分不出明显的后滨、前滨等地带,却可以形成平坦而宽阔的坪地,称为潮

坪。其主体位于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宽度可达数公里,往往同泻湖共生,并出现在泻湖的周围。潮坪沉积或以砂质为主或以泥质为主,前者称为砂坪,后者称为泥坪。

2、浅海的沉积作用

浅海位于大陆架主体之上,其水深自低潮线向下至200m之间。

浅海带有海流作用,且较强的波浪也能影响海底。故本带的海水较为动荡,富含氧,阳光一般能达到海水下层;盐度较为正常;生物较为丰富。其上半部有藻类植物及绝大多数的底栖动物,其下半部生物数量及类型减少。

浅海带沉积物类型多样,碎屑沉积物Al、Fe、Mn氧化物、碳酸钙、碳酸钙镁以及磷酸钙等沉积物普遍发育。

浅海的碎屑沉积从近岸到远岸,依次排列着砾石、粗砂、细砂、粉砂和粘土等。砂与粉砂层多分布在浅海带的上部,具有交错层与波痕,泥质物多分布在较深部位,常具有水平层理。

浅海带沉积物的特点是:①近岸颗粒粗,以砂砾为主,具交错层理和不对

称波痕,含大量生物化石,有良好的磨圆度和分选性,成分较单一;②远岸带粒度细,以粉砂和泥质为主,具水平层理,波痕不发育,有时有对称波痕,分选好,成分较复杂。

Al、Fe、Mn的氧化物主要是以胶体形式(少部分为真溶液)从大陆搬运入海的,遇到电解质后易于凝聚,有时富集成为矿体。它们经常具有鲕状构造,成为鲕状铝质岩

( oolitic aluminous rock )、鲕状铁质岩( oolitic ferruginous rock )、鲕状锰质岩(oolitic manganous rock )。由于Al、Fe、Mn的胶体具正电性,SiO2的胶体具有负电性,因而鲕状岩石中常含有SiO2的成分。在

Al —Fe—Mn系列中,Al的氧化物最不稳定,堆积的地方离岸最近;锰的氧化物最稳定,堆积的地方离岸最远;铁的氧化物堆积在两者之间。此外常有磷酸钙的生物化学沉积物,呈层状或结核状产出,与锰质沉积物共生。

碳酸盐沉积主要包括生物石灰岩和碎屑石灰岩等。

生物石灰岩中以生物礁(organic reef )为代表。生物礁是由生物生长所形成的海底突起。造礁生物种类很多,最有代表意义的是珊瑚。造礁珊瑚( reef coral )的生长需要严格的条件,包括20C左右的温暖海水,充足的阳光,水质清澈不含泥砂,含盐度正常及水深一般不超过60m等。因而它是沉积环境的指示生物。

古生代的生物礁就是具有生物骨架结构的石灰岩,即礁灰岩。浅海沉积中碎屑石灰岩甚为广泛。碎屑可以是由生物介壳及骨骼破碎而成,也可以是海底碳酸钙质沉积物经侵蚀而成。绝大部分浅海沉积物都含有生物化石,有的还含有海绿石( glauconite )。

三、半深海及深海带地质作用半深海—泛指水深200—4000米的深度(大陆斜坡一带)。深海—泛指水深4000 米以下的深度(大陆斜坡至海盆地带)。(一)、半深海地质作用1、半深海的搬运作用

洋流的搬运作用海水做大规模的定向流动称为洋流或海流(ocean current )。它即见于海水表层,也能形成于海水深部;即发生在近岸地带,也分布于远海水域。表层洋流影响深度不超过loom深部洋流可达深海底。

洋流的运动方向可以是水平的,也可以是垂直的(上升或下降)。控制的因素是盛行风的方向、科里奥利效应、大陆的轮廓、岛屿的存在和海底地形等。洋流的速度一般不超过o.5 —1.5m/s 。

洋流的地质作用主要在于搬运。洋流对海底轻微的侵蚀作用并能搬运细粒的碎屑物质。

2、半深海的沉积作用

半深海(bathyal )是位于大陆坡上的水域。半深海代表性的沉积物是由悬浮物质缓慢沉淀而形成的泥质与粉砂或细砂的混合物,以细粉砂占优势。它们大部分是陆源的,少数为生物成因,并含有不等量的CaCO,3 有时含有火山物质。

其中具有蓝灰色、灰绿色者称为蓝泥或青泥(blue mud,系因沉积物中存在氧化亚铁及有机质,是海底还原环境的标志。在热带的半深海带发育红泥(red mud,为砖红色、红棕色,这种颜色并不意味着海底为氧化环境,而是因陆缘物本身为大陆的红土

(laterite )。在有利的条件下(如暖流与寒流交汇以及沉积速度很慢时),本带沉积物中出现丰富的海绿石,使沉积物成为绿色,称为绿泥(green mud。在火山作用强烈的地区,其沉积物中混入大量火山灰、浮石、火山角砾,称为火山泥(volcanic mud 。在珊瑚岛附近则发育珊瑚泥(coral mud ,它是由珊瑚礁的海蚀产物堆积而成的。

(二)、深海地质作用

1 、深海的搬运作用

浊流的搬运作用浊流(turbidity curre nt )是含有大量悬浮物质,因而

比重大(最大可达1.5—2.og/cm ,并以较高速度向下流动的水体。浊流中的

悬浮物质是砂、粉砂、泥质物,有时还携带砾石。

浊流发源在大陆架之上或大河流的河口前缘。那里堆积的厚度大而松散的沉积物在强大的波浪搅动、地震震动、河水的冲击以及海底滑坡等因素的作用下,重新活动并扩散于海水之中便形成浊流。其中尤以大规模的海底滑坡作用最为重要,而地震与河口前缘松散物的过量堆积则是触发海底滑坡的因素。

一般说来,浊流规模大且速度快,具有很强的侵蚀、搬运能力,因而它对海底沉积物的沉积和海底地貌形态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横切大陆架和大陆坡并终止在陆隆上的海底谷地,即海底峡谷(submari ne can yon),是浊流侵蚀的产物,也是浊流运行的通道。它普遍见于大陆及大型岛屿的边缘,谷深数百米,谷宽数公里。其首部常起源于大河河口,其前端在陆隆上分散成许多支谷。如中大西洋北部格陵兰和布拉多之间有一条世界最长的海底峡谷,它由北向南延伸到深度为5000m的深海平原上。海底峡谷原先可能是河口的水下部分,后来因受到浊流影响而扩大。

2、深海的沉积作用

深海(deep sea 是位于洋底上的水域。深海底水体平静,生物很难生存,只有极少的低等生物,沉积物供应量少,长期补偿不足(“饥饿盆地” ),沉积速度一般十分缓慢。有三种沉积类型:

(1) 软泥( ooze) 为粒度介于粉砂级与泥质级之间的沉积物。其分布最为广泛。

①生物软泥(ooze)

含有丰富的(常占50%以上)生物骨骼,主要是浮游生物骨骼,其余为泥质及粉砂物质。按其成分分为钙质软泥(calcareous ooze)与硅质软泥(siliceous ooze)两类。属于钙质的有抱球虫(globigrina )(有孔虫之一种)软泥及翼足虫( pteropod )(属于软体动物) 软泥;属于硅质的有放射虫软泥 ( radiolarian ooze)及硅藻软泥(diatom ooze)(常含有硅质海绵骨针 (sponge—spicule ))。它们分别以其占主导的有关生物种属命名。

②红色粘土( red clay )

主要为粘土构成,含大量火山碎屑,生物很少,CaCO3 含量微弱,颜色为红色。

③金属泥(metallic mud )和锰结核(manganese module) 金属泥和锰结核是在深海

底堆积的具有经济意义的矿产资源。

金属泥富含重金属元素的泥状沉积物。自从1965年在红海底约2000m 深处发现了金属泥后,已经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的洋脊上陆续发现了许多类似的金属泥,其产出部位都具有海水温度高、含盐度高、重金属含量高的特点。

第十三章负荷地质作用

第十三章负荷地质作用 目的要求 负荷地质作用是一种特殊的地质作用,与前面各章所讨论的地质作用的不同点在于它是一种固体或半固体的物质运动。是地表松散堆积物和岩块等由于自身的重量,并在外因触发下产生运动所引起的地质作用过程称为负荷地质作用。负荷地质作用是促使地壳长期变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负荷地质作用的类型,掌握诱发崩落作用发生的条件和崩积物的特征;掌握滑坡的形态、形成因素和发育过程;掌握泥石流的特征和形成条件。 课时:4学时 授课内容 一、负荷地质作用的原理和类型 二、崩落作用 三、潜移作用 四、滑动作用 五、流动作用 重点 崩落作用及崩积物的特点,滑坡的形成条件和基本特征,泥石流的特征和形成条件。 难点 负荷地质作用与地质灾害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利用多媒体等手段,结合部分实地照片进行说明。 讲授重点内容提要 一、负荷地质作用的原理和类型 1、原理:地表任何一个物体因地球的重力获得重量,由于物体本身的重量 2、类型:根据负荷地质作用运动的特点可分为 (1) 崩落作用—运动块体的快速、突然的坠落。 (2) 潜移作用—一种长期缓慢的物质运动。 (3) 滑动作用—是先缓慢然后快速的物质运动。 (4) 流动作用—是泥、沙、石块与水份搅和成粘稠的运动。

二、崩落作用 指岩块与基岩的脱落、崩落、沿着山坡滚落,以及在山坡脚堆积的整个过程。一般认为在坡度角大于45°就可以发生崩。 (一) 崩落产生的原因 1、气候条件:高寒气候和干燥的气候条件物理风化作用强烈,易产生崩落。 2、地质条件:脆性的岩石易产生崩落,构造发育的地区也发生崩落。 3、其它条件:雷击、风暴、地震和人类活动等因素也可引发崩落。 (二) 崩积物的特征 崩积物在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形成倒石堆。它是一种杂乱无章、无分选性、无磨圆度的混杂堆积物。 崩落作用在地表塑造雄伟峻峭的陡崖,反之,陡崖又加剧崩落作用的发育。 三、潜移作用 是地表松散堆积物或岩层长期缓慢地向坡下移动的过程。主要发育在潮湿的气候区。 (一)土层潜移 堆积在山坡上的土层,在重力的作用下,总是往下发生缓慢潜移。特点是:短时间内运动缓慢,难以察觉,但长时间内在移动体上可见倾斜的墙、篱巴和“马刀树”。 (二)岩层潜移和岩溶潜移 岩层潜移:主要发生在软硬相间的岩层地区,由于岩层受力不均匀,而产生岩层的潜移。 岩溶潜移:在碳酸盐岩分布的地区,由于岩溶作用长期持续发育,往往伴随着岩溶潜陷或岩溶塌陷等,从而发生岩溶潜移。 四、滑动作用(滑坡) 斜坡上的岩体或松散堆积物沿着一个或几个滑动面整体向下滑移的过程,称为滑动作用。其移动体亦为滑坡体 (一) 滑坡的基本形态 一个完整的滑坡是由滑坡体、滑动面、滑坡壁、滑坡阶、滑床、滑坡鼓丘和滑坡裂隙等要素组成。(见书P 图13—12)。 200 (二) 滑坡形成的因素 1、成因:(1) 岩土的性质—夹有软弱岩层的坚硬岩石和松软的土层,岩层中的断裂。 (2)地形—岩层的倾向与坡向一致时. (3)边坡的稳定性—斜坡坡度超过边坡休止角。 2、诱发因素: (1)人工因素—人类的活动影响。 (2)地震—振动诱发。 (3)火山喷发—火山强烈活动。 (4)水---降雨、地下水。 (三)滑坡的类型:1堆积物滑坡;2基岩滑坡;3浅层滑坡;4深层滑坡;5 顺层滑坡;6切层滑坡。

第16章 海洋的地质作用

第十七章海洋的地质作用 第一节海洋概况 海洋占整个地球面积的70.8%,地球上的水约有97%存在于海洋中,在地质历史中,沧海桑田、海陆变迁,占陆地表面75%的沉积岩中绝大部分是海洋沉积形成的,因此海洋的地质作用是极为重要的。 海洋是陆地上最大的沉积盆地,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海洋中几乎含有所有的化学元素)含量达亿吨,是陆地含量的900倍。因此对海洋地质作用的研究是极其重要的,无论对地壳形成的了解及现实资源的利用都有深刻的意义。 一.海与洋 海和洋构成了海洋。一般来说,近陆为海、远陆为洋,水体相通,均为海水。但两者位置、范围、深度、时代、地壳性质、水体性质存在差异有着根本性区别: 1.洋盆是相对稳定盆地 全球四大洋中生代已出现,一直接受沉积。海盆形成时间短,不论是陆缘海还是陆间海,主要形成于第三纪,第四纪完善,位置、范围、规模变化剧烈。 2.洋底地壳为洋壳 海底地壳除少量为洋壳(日本海及我国南海部分)外,多数为陆壳或过渡性质地壳。 3.大洋海水深,面积广阔,形态不受大陆影响;海域水浅(一般在3000m 以内),范围局限,形态受陆地轮廓直接影响 4.两者水体含盐度、海水温度及运动特征等还有一定差异。 二.海水的化学成分 1.海水的基本化学特征 (1)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和有机质,其中以可溶性盐类为主; (2)海水中含有众多微量元素; (3)海水中含有气体; 2.海水的基本化学组成 (1)最主要的元素:氯、钠、镁、钙、硫、钾等; (2)最主要的盐类:氯化钠、碳酸钙、硫酸镁等; (3)盐度:一千克海水中溶解的全部盐类物质。世界各大洋的一般盐度为33-38‰,平均为35 ‰,盐分的多少随地区的气候不同而变化; (4)pH值:海水的pH值在7.6~8.4之间。 (5)海水中的气体:主要有氧、二氧化碳和硫化氢。 三.海水的主要物理性质 1.海水的温度 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是海洋热能的一种表现形式。海洋表层的温度较高,且随纬度增加而降低。海水温度差是大洋环流的主要驱动力。海水表层温度:赤道附近为25-28℃,两极地区为0℃左右。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强而降低,到300米以下变化极小,一般为-1~5℃。

2014地质地貌学复习思考题

《地质学与地貌学》总复习与思考题 绪论部分 1、学习和掌握地质学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做什么? 2、地质学与地貌学、农业地质学、土壤学之间有什么关系? 3、地质学与资源环境和城乡规划之间有什么关系? 4、地质学与环境保护之间有什么关系? 5、地质学与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间有什么关系? 6、地质学在农业生产和建设中能起什么作用? 7、从地质角度论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 8、讨论地貌研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 9、地形与地貌的区别? 10、地质学的思维方法或方法论是什么? 矿物和岩石(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矿物、空间格子构造、六面体、晶胞和晶胞参数、胶体矿物、岩石、岩浆、熔岩、岩浆作用、鲍文反应系列、侵入作用、喷出作用、同化作用、混染作用、结晶分异作用、变质作用、正变质、副变质、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围岩、侵入岩、深成岩、浅成岩,岩浆岩的色率、酸度和碱度、假晶。 2、研究岩石与矿物,对我们人类有什么意义?对你的专业研究有什么意义? 3、矿物中的水有几种形式,在晶体化学式中如何表示? 4、按晶胞参数的晶体分类? 5、在冰糖、金刚石、沥青、煤、水晶、玻璃、方解石、水、冰、空气等中哪些是晶体?哪些是非晶体?哪些是矿物,哪些不是矿物? 6、矿物的颜色、条痕色、透明度和光泽度之间有什么样关系? 7、举例说明矿物假象、共生与伴生现象。 8、在野外,你将如何鉴别矿物? 9、如何理解矿物的种类? 10、如何理解晶体和矿物形态? 11、矿物化学式的表示方法及规则? 12、矿物的分类与命名原则 13、如何理解同质多象和类质同像?

14、如何区分三大岩类? 15、岩浆岩分类及常见岩浆岩鉴别? 16、岩浆岩的化学成与矿物成分特征? 17、岩浆岩的结构、构造? 18、火山作用同人类的关系? 19、岩浆岩的产状? 20、岩石圈被证实是岩浆的巨大的源,为什么?什么力使岩浆向地表上升? 21、岩浆与熔岩有何区别? 22、为什么侵入岩比火山岩的结晶程度高? 23、哪些岩浆岩含有石英? 24、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25、沉积岩的物质组成和矿物成分? 26、如何鉴别沉积岩? 27、沉积岩的色素及其研究意义? 28、沉积岩的分类? 29、变质作用的因素?变质作用的类型? 30、变质岩的矿物成分? 31、比较三大岩的矿物成分? 32、变质岩的类型及常见变质岩? 33、岩石和矿物对农业发展的意义?如何鉴别粘土矿物?矿肥种类? 34、土和土壤的区别? 35、如何理解土壤的概念? 36、土的物质组成? 37、岩石转化与循环?有哪些影响因素? 38、我国三大岩的分布情况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39、结晶岩是指什么? 40、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第三章地质年代与地史 1、基本概念:地质年代、相对地质年代、绝对地质年代、地层、岩层、化石、标准化石、活化石、生物群落、前寒武纪、下前寒武纪、结晶基底

普通地质学—海洋及其地质作用

第十四章海洋及其地质作用 海洋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它拥有人类所必需的大量食物和丰富的矿产资源;海水具有强大的动力,不断雕塑着不同的海岸,对沿岸进行破坏;海洋是沉积作用的最主要场所,大量来自陆的碎屑物质被搬运到海洋沉积,这些沉积物中保存着人类用来认识地球演变历史的丰富资料。 第一节海洋概述 一、海与洋 近陆为海、远陆为洋,海洋是海和洋的统称,海洋总面积占整个地球面积的70、8%。按水深,海洋可划分为浅海区(0-200m,最深可达550m)、半深海区(200-2000m)、深海区(>2000m)三个部分。 海与洋具有显著区别: ①洋盆是相对稳定的蓄水盆地;海盆的形成时间较短。 ②洋底地壳皆为洋壳;海底地壳除少部分外,多为陆壳。 ③大洋水深,面积广阔,形态不受大陆轮廓的影响;海盆水浅,范围局限,形态受陆地轮廓直接影响。 二、海水的化学成分 海水含盐量:33-38‰,主要为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密度:1、02-1、03g/ml。 盐度:一千克海水中溶解的全部盐类物质。海洋的平均盐度为35‰; 最主要的元素:氯、钠、镁、钙、硫、钾等。 最主要的盐类:氯化钠、碳酸钙、硫酸镁等。 海水中的气体:主要有氧、二氧化碳和硫化氢。 pH值:海水的pH值在7.6-8.4之间。 三、海水的物理性质 海水的温度:是海洋热能的一种表现形式。海水的热能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所以海洋表层的温度较高,并且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降低。海水温度差是大洋环流的主要驱动力。 海水的密度:单位体积中海水的质量称为海水的密度。海水的密度与盐度有关。盐度大,其密度也大。海水的的密度随着纬度和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海水密度差也是大洋环流的主要驱动力。 四、海水中的生物 海洋生物按其生活方式分为: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和底栖生物三大类。 1、底栖生物:固定在海底生活的生物。如珊瑚。 2、游泳生物:在海水中能主动游泳的生物。主要为鱼类。 3、浮游生物:随水漂移的生物。如藻类等。 这些生物在生命活动中,需不断地进行光合作用、新陈代谢和呼吸作用。氧和阳光主要集中分布在浅海区和深海区的表层水域,所以在水深小于200米的海区,生物十分繁盛。 第二节海水的运动及其地质作用 海水总是永无休止地运动着,造成海水运动的动力主要有风、海水的密度差、温度差、月引力和地震等。海水的运动按其运动形式分为:波浪、潮汐、洋流和浊流。 一、波浪及其地质作用 1、波浪的一般特征 波浪主要由风摩擦海水而引起。波浪的大小依风 速和传播时间而定。波浪由波峰、波谷、波高、 振幅和波长等组成。 2、波浪的地质作用 在机械破坏与化学溶蚀的双重作用下,海岸被快 速破坏。其中坚硬的以及断裂不发育的岩石抵抗 海蚀的能力较强,软弱的或断裂发育的岩石抵抗 海蚀的能力较弱,前者常突出成为海岬,后者常 凹入成海湾。

第九章冰川的地质作用

第九章冰川的地质作用 目的要求 在一定条件下,冰川对地表的岩石具有强烈的破坏作用,因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外动力地质作用。要求学生了解冰川的形成与流动特征,掌握冰川的类型和运动的特点;掌握冰蚀作用的特点和产物特征;了解冰川的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特点,以及沉积物的特征;了解冰川作用与板块运动的相互关系。 课时:4学时 授课内容 一、冰川的形成、类型和流动 二、冰蚀作用 三、冰川的搬运作用 四、冰川的沉积作用 重点 冰川的溶蚀作用的特点与产物,冰川的沉积作用与产物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 冰川作用的地质学意义学生难以理解。可借助一些典型的实例,并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讲解。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等以讲授为主,结合部分实地照片进行说明。 讲授重点内容提要 一、冰川的形成、类型和流动 (一)冰川的形成 冰川主要分布在两极(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的地区,经长年降雪积聚起来形成冰川。我国冰川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为高海拔区的山岳冰川。 (二)冰川的类型 1、大陆冰川:分布在两极的巨大冰盖,占总量的99%。 2、山岳冰川:分布在中--低纬度、高海拔地区的冰川,占总量的1%。 (三)冰川的流动 冰川呈塑性的固体流流动,其速度缓慢。 冰川的前进与后退,在同一位置,随着温度降低,供冰量大于消融量时,则前缘前进,为冰川的前进。随着温度升高,供冰量小于消融量时,则前缘绝后退,为冰川的后退。 冰期:为寒冷时期(冰进时期)。 间冰期:为温暖时期(冰退时期)。

二、冰蚀作用〔冰川的刨蚀作用(exaration)〕 (一)、刨蚀作用的方式 1、挖掘作用(sapping) 冰川将冰床底部及两侧基岩破碎,并将破碎物质掘起带走。其原因一方面是冰川的压力,如冰层厚100m时,其压力达90t/m3,可以使岩石压碎;另一方面是渗入到岩石裂隙之中的冰融水冻结膨胀,促使岩石崩裂。崩裂的岩块被冻结在冰川底部或边侧随冰体移动。 2、磨蚀作用(abrasion) 冻结在冰川底部或边部的岩块在运动中,象锉刀一样不断研磨和刮削着谷底及两侧的基岩,其本身也同时被磨损。 (二)、冰蚀地貌 1、冰斗(cirque) 雪线附近的围椅状的半圆形洼地是冰斗冰川的源地。因为雪线附近冰冻风化作用极为盛行,普通的积雪洼地易被冻裂崩解。崩解的岩块随着冰川运动而搬走,洼地的周壁后退而拓宽,底部蚀深,积雪洼地便发展成为冰斗。 2、鳍脊与角峰 冰川作用之初,高地上冰斗规模较小,相邻冰斗的间距较大。随着冰川作用发展,冰斗扩大,斗壁后退,相邻冰斗靠拢,在平行发展的两冰斗之间的分水岭变得愈来愈窄,形成象鱼鳍一样的山脊,称为鳍脊(kuife-edge crest)。如果同一山头有三个以上冰斗同时进行溯源侵蚀,可形成锥形的孤峰,称为角峰(horn peak)。 3、冰蚀谷(glacial valley) 它是由山谷冰川剥蚀而形成的谷地。谷地宽阔、平直。其横剖面呈“U”形。 4、羊背石(sarsen stone) 突起于冰床上的坚硬基岩受刨蚀后变为一系列低缓的椭圆形小丘,其长轴方向与冰川流动方向一致,且迎流坡较平缓,并有许多镲痕或磨光面,背流坡为陡坎。羊背石可以指示运动的方向。 三、冰川的搬运作用 冰川的搬运颇具特色:①它具固体搬运即载移搬运能力;②冻结在冰体内的岩石碎块不能自由移动,彼此间很少摩擦与撞击,只是岩块与岩壁间有摩擦;③冰川具有较大的压力,往往形成“丁”字擦痕。 冰川将刨蚀的产物以及堕落冰面的风化物一并冻结于冰体之中,像传送带一样将它带到冰川的前端,为冰川的搬运作用。冰川的搬运物都是碎屑物,在冰川中呈固着状态。除因冰体不同部分运动速度有所差异,某些粗大碎屑物相互之间可以局部发生摩擦,以及位于冰川底部和边部的碎屑物可以和冰床基岩发生摩擦以外,绝大多数搬运物在冰体内不能自由转动和位移,不能相互作用,因而在搬运过程中难以受到改造。这是冰川搬运和流水搬运的重要区别。 其次,由于冰川是固体介质,尽管其流速很慢,但其搬运能力很强,它可以将直径达数十米的巨大石块搬运很长的距离。大陆冰川以冰山的形式伸入高纬度地带的海洋中,将大量粗大的碎屑物带入海洋中沉积,能造成异常的海底沉积物分布。这是冰川搬运和流水搬运的又一重要区别。 四、冰川的沉积作用

海洋的地质作用

第十章海洋的地质作用 目的要求 海洋是地表最大的水体,对地球的演变、生命的形成和人类活动都有极其深刻的意义。大陆在各种自然力的作用下,遭受风化剥蚀,其破坏产物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海洋中沉积,这些沉积物中保存着人类用来认识地球演变历史的丰富记录和赖以生存的矿产资源。要求学生了解海水的运动方式特点和海洋的化学与生物形特征,了解海洋的剥蚀与搬作用特点, 重点掌握滨海、浅海、半深海及深海的沉积作用,以及它们的产物特征。 课时:6 学时 授课内容 一、海水的动力 二、海岸带与浅海带地质作用 三、半深海和深海带地质作用 重点海洋的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的特点与产物。 难点半深海和深海带地质作用学生难以理解。可借助一些典型的实例,并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讲解。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等以讲授为主,结合部分实地照片进行说明讲授重点内容提要 一、海水的动力 1、海水的动力方式 (1) 海浪海水有规律的波状运动。其大小与风力、风的持续时间、海面的开阔程度有关。 (2) 潮汐受日、月引力作用而引起的海水周期性涨落的现象。 (3) 洋流海洋沿固定方向流动的水体。它与信风、地形、气候、海水的盐度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2、海水的化学性质 海水中有多种(79 种) 元素的存在,受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各地海水化学成份的重在差异。 (1) 盐度:海水中溶解的矿物质的总量。海水中平均盐度为35%。,一般在33%。—37%o之间变化。高于此范围的称为咸化海,而低于此范围的称为淡化海。 (2) pH值:海水中的pH值在7.5 —8.4之间。pH值的大小控制着许多矿物的形成。 (3) Eh 值:与海洋的深度和不同的地区有所不同。一般在深度100—200 米,由于生物呼吸有机氧化物消耗,使其含量降到最低值。Eh值对铁、锰矿物的形 成和存在形式影响特别显著。铁在还原条件下形成低价铁矿物,在氧化条件下形成高价铁矿物。

工程地质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承压水 2、断裂构造 3、河漫滩“二元结构” 4、结构面 5、变质作用 6、潜水 7、节理 8、残积土 9、岩浆作用 10、断层 11、变质作用 12、承压水 13、褶皱 14、淤泥 二、选择题 1、沉积岩的不整合接触面上常常形成底砾岩,与底砾岩岩性一致的岩层形成时间( A)。 A.较早 B.较晚 C.无法确定 D.沉积岩未经构造变动影响时,较晚 2、地下水按埋藏条件的分类,不包括(B )地下水。 A.包气带水 B.裂隙水 C.潜水 D.承压水 3、软土不具有特性是(B )。 A.不排水抗剪强度小于20kPa B.天然孔隙比小于1 C.流变性 D.高压缩性 4、关于沉积岩形成过程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B )。 A. 风化剥蚀阶段、沉积阶段、搬运阶段、硬结成岩阶段 B.风化剥蚀阶段、搬运阶段、沉积阶段、硬结成岩阶段 C. 沉积阶段、搬运阶段、硬结成岩阶段、风化剥蚀阶段 D.沉积阶段、硬结成岩阶段、搬运阶段、风化剥蚀阶段 5、随着距地表深度的不断加大,风化作用的程度( C )。 A.不发生变化 B·越来越强 C. 越来越弱 D·无法判断 6、野外工程地质测绘的方法不包括( A)。 A.实验法 B.路线穿越法 C.界线追索法 D.布点法 7、对地下结构物产生浮力的地下水是(D )。 A.包气带水 B.承压水 C.潜水 D.承压水或潜水 8、岩石在饱水状态下的级限抗压强度与在干燥状态下的极限抗压强度的比值称为岩石的

( D)。 A.饱水系数 B.渗透系数 C.吸水系数 D.软化系数 9、下列可以认为是沉积岩区别于另外两大类岩石的依据是(B )。 A.片理构造 B.层理构造 C.流纹构造 D.块状构造 10、下列有褶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 )。 A.褶皱构造中岩层的连续性未受到破坏 B.褶皱是岩层产生的一系列波状弯曲 C.褶皱核部为新地层,翼部为老地层 D.褶皱的基本类型有背斜和向斜 11、随着距地表深度的不断加大,风化作用的程度( C)。 A.不发生变化 B.越来越强 C.越来越弱 D.无法判断 12、淤泥质上是由( B)地质作用形成的。 A.河流的地质作用 B.湖泊的地质作用 C.洪流地质作用 D.风化作用 13、根据岩土的水理特性,砂土层与粘土层相比,其隔水性( A)。 A.差 B.相同 C.好 D.不能确定 14、内力地质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及下列哪项(D)。 A.搬运作用 B.风化作用 C.堆积作用 D.变质作用 15、膨胀土失水后体积如何变化(B )。 A.膨胀 B.收缩 C.不变 D.都有可能 16、下列有关角度不整合接触哪项不正确(C )。 A.根据不整合面上的底砾岩可以判定上、下岩层的相对新老关系。 B.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生状不一致。 C.上、下两套岩层之间无沉积间断。 D.与不整合面产状一致的岩层形成时间较晚。 17、压应力等于零时,岩石抵抗剪切破坏的最大能力称为岩石的(C )。

地质学试题

第一章绪论 1.地质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在那几个方面? 2.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地球 1.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各包括那几个行星,其特点如何? 2.何谓磁偏角及磁倾角? 3.大气圈自下而上可分为那几个次级圈层? 4.地球内部划分哪三大圈层?其划分界面叫什么? 5.上地壳(大陆地壳)和下地壳(大洋地壳)的区别? 6.陆地地形有哪些?海底地形有哪些? 第三章地壳的物质组成 1.何谓克拉克值?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有哪些? 2.矿物的概念?主要根据矿物的哪些特征对其进行肉眼鉴定? 3.岩石的概念?按照岩石形成的原因,一般将岩石分为哪三个大类? 4.何谓岩石的结构和构造?岩浆岩、沉积岩及变质岩各有哪些结构和构造?第四章生命起源及地质年代学 1.确定相对地质年代的方法有哪些? 2.地质年代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级别由大至小有哪些? 3.熟记各纪(系)的名称、代号和时序。 第五章构造运动

1.构造运动的概念? 2.按方向可将构造运动分为哪两种类型及作用特征?3.岩层走向、倾向、倾角的概念? 4.褶皱的基本类型及特征? 5.何谓褶皱的核、翼、轴面、枢纽? 6.按轴面翼产状可将褶皱分为哪些类型? 7.节理和断层的概念? 8.断层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9.地堑和地垒的概念? 10.地层接触关系的类型及特征? 11.按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可将板块边界分为哪些类型?第六章地震作用 1.震源、震中、震源深度及震中距? 2.震级和烈度? 3.等震线? 4.世界地震主要分布在那4 条地震带? 第七章岩浆作用 1.岩浆的概念? 2.根据岩浆中SiO2含量可将其分为哪些类型? 3.火山喷出物有哪些类型?

第十一章重力地质作用

第十一章重力地质作用 第一节重力地质作用概述 一、基本概念 地表的各种土层、风化岩石碎屑、基岩及松散沉积物等由于自身的重量,并在各种外因所促成的条件下产生的运动过程称为重力地质作用(又称为块体运动)。 重力地质作用具有很大的特殊性。首先它是一种固体或半固体物质的运动,同时块体本身既是作用的动力也是作用的对象。 一次运动包括了破碎、运移及堆积过程。 重力地质作用所产生的块体运动如滑坡、泥石流等,是重要的地质灾害,也是促使地壳长期变化、发展的重要外动力之一。 二、动力来源 产生重力地质作用的动力来源于内外两个方面:块体内部的重力与外部的触发力(主要是水)。 (一)重力作用 斜坡上的物体是否能保持稳定取决于两种作用力的对比。其一是剪切应力。它力图使物体沿斜坡向下运动,它来自于物体重力沿斜坡的剪切分力。其二是物体的剪切强度,它是物体对向下运动的阻力。后者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内部因素:块体的摩擦阻力、块体内部质点间的聚合力以及植物根对块体的固结作用等。 只要剪切强度超过剪切应力,物体就能保持稳定状态,一旦两力趋于平衡,物体便趋向于运动。因此,将剪切强度与剪切应力之比值

称为安全系数。 当安全系数小于1时,块体就发生运动。山坡越陡,剪切应力越大,故在具有高山深谷的山区块体运动最易发生。 (二)外部的触发力 主要为水分的加入、冰雪的复盖等增加了运动体的重量,同时减小了土体内部质点间的内聚力以及岩块与基底之间的摩擦阻力,从而促使块体发生运动。而风、雷电闪击、洪流与浊流、地震等突然的推动力可以触发本来是平衡的物体发生运动。 地形、气候、岩石性质及地质构造特征等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二节重力地质作用的类型 根据重力地质作用的力学性质、作用过程及运动特点划分为如下几个类型:崩塌作用、潜移作用、滑动作用、流动作用。 一、崩塌作用 分为崩落作用和塌陷作用。 1. 崩落作用是指岩石块体以急剧快速的方式与基岩脱离,沿斜坡崩落、滑滚并在斜坡底部形成崩积物的整个过程。 物理风化作用形成的倒石堆实际上也是崩落堆积物。 2. 塌陷作用其先决条件是地下存在空洞或空穴。悬在地下空洞上方的岩石在重力的作用下塌陷下来,造成地面陷落。 往往发生在岩溶地区、矿山的地下采空区、有竖井巷道的工程区。有时也会造成地质灾害。 二、潜移作用

地质地貌学教学大纲

《地质地貌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380304005 学时:32学分学分:2分 适用对象:资源环境科学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考核要求:考试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左建主编,《地质地貌学》,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年 宋春青,邱维理,张振春主编,《地质学基础》(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杨景春,李有利,《地貌学原理》(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四号黑体、下同) 《地质地貌学》是研究地壳的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发生、发展的一门自然科学。《地质地貌学》是资源环境科学等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是学生一门引入专业学习的课程。该课程重点地介绍了地球基本特性、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岩石的形成及特征,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各种外力地质作用过程及相应的沉积物和地貌、地质与地貌学和农业生产、环境的关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地质地貌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结合专业特点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从而为学生对环境地质、环境保护等专业课和实际工作中利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三大岩石的形成、演化过程和主要大地构造学说; 2.在野外能够识别主要的矿物、岩石; 3.系统地掌握地貌学的基本理论; 4.弄清各种地貌类型的成因、分布规律及演化趋势; 5.在野外能够识别主要的地貌类型,掌握利用地貌形态判断环境演变的基本原理。 6.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结合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特点,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加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三、学时分配 章节课程内容学时 1 第一章地球的宇宙环境 2 2 第二章地壳的组成物质 2 3 第三章地质构造 6 4 第四章风化作用 1 5 第五章重力地貌 1 6 第六章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及其所形成的地貌 2 7 第七章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及地貌特征 1 8 第八章风的地质作用及地貌特征 3 9 第九章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 1 10 第十章冻土地貌的形成及特征 1 11 第十一章湖沼、海洋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 1 12 第十二章自然旅游地学资源 1 13 第十三章土壤的形成与特征 1 14 第十四章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1 15 第十五章环境地质问题 6 16 第十六章“数字地球”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应用示范 2 合计32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本课程是学习后续各专业课必备的基础,为以后学习环境保护等专业课程打好一定的地学基础,同时也是加强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环节。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是否扎实,能否具备全面、良好的专业素质。 在教学中,运用传统的“启发式、参与式、提问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的同时,结合课程特点,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旅游式教学:通过积累长期教学经验,探索并实践了“旅游式”教学法。旅游是人类高层次的需要,也是当代大学生的需要。特殊的地质地貌构成了旅游资源。运用旅游式教学,学生在学习中“旅游”,在“旅游”中学习,实现“双赢”。 “四位一体”教学:由课堂授课、室内实验、野外实习及网络浏览“四位”构成教学体系,实现了室内外教学及网络教学的统一。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实现了自主学习。 认知教学:学生通过矿物、岩石、构造标本及野外地貌的直观认识,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

第15章 湖泊及沼泽的地质作用

第十六章湖泊及沼泽的地质作用 湖泊(1ake)与沼泽(swamp)是大陆上的重要沉积场所,其中往往堆积有众多的矿产资源。在地质历史中湖、沼沉积有广泛分布,湖泊的沉积物类型与气候有较大的关系,因此可以通过地层中湖泊沉积的特点了解古地理和古气候情况。 第一节湖泊概述 一.湖泊概况 湖泊——陆地上的积水洼地。湖泊在其发展过程中,常因淤积转变为沼泽。湖+沼总面积占全球大陆面积的4.1%。 湖泊遍布世界各地,其总面积为270万km2,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8%。 世界上湖泊最多的国家是北欧的芬兰,共有湖泊五万五千多个,占该国面积的8%,有湖国之称。 湖泊规模不等,世界最大的湖泊是原苏联的里海,为咸水湖(salt water lake),面积达436 340km2。世界第二大湖是北美的苏必略尔湖,为淡水湖(fresh water lake),面积达88 627km2。世界最深的湖泊是俄罗斯的贝加尔湖,水深达l 620m。湖泊所处位置的高低相差悬殊,最高的是我国西藏高原的纳木湖,湖面海拔4 718m。最低的是巴勒斯坦、约旦两国间的死海,它的水面比海平面低395 m。 二.湖水的来源、排泄及其化学成分 1.湖水的来源 湖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地面流水和地下水,其次是冰川融水和残留海水。 湖水的来源深受气候和地形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位于高处的湖泊,如山顶的火山口湖,主要靠大气降水; 位于低洼处的湖泊,其水源除大气降水外还有地下水; 温湿气候区的湖泊,湖水主要来源于河水与大气降水; 干旱、冷湿气候区湖泊的湖水来源以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为主。 2.湖水的排泄 湖水通过蒸发、流泄和向地下渗透三种方式而排泄。 干旱气候区多数湖泊无出口,湖水主要以蒸发方式排泄。 潮湿气候区多数湖泊有出口,湖水主要以流泄方式排泄。 一般将有出口的湖泊称为泄水湖(sluicing lake)或外流湖(external lake),无出口的湖泊称为不泄水湖或内流湖(basinal lake)。 如果湖水的流入量大于或等于湖水的排泄量,湖泊能长期存在;如果湖水的流入量少于排泄量,湖泊便逐渐干涸或成为季节性间歇湖。 3.湖水的化学成分 湖水中含有的大部分元素呈离子、胶体质点或气体状态存在。 含有的主要离子为HCO3-、SO42-、C1-、Mg2+、Na+、K+。此外,生物所需的养分如NO3、NO2-、NH4-、P、Si及Fe的化合物也很重要,它们的含量虽少但对湖中生物的繁殖具有很大意义。 溶于湖水中的气体主要为O2及CO2,某些湖小还含有H2S及CH4等。 在某一些由地下水补给的或干旱气候区的湖泊中可富集一定数量的微量元素,如Rb、Cs、F、As、B、Th、I、U等。

《地质地貌学》考研大纲

《地质地貌学》考研大纲 本课程包括地质学、地貌学及其应用几方面的内容。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主要研究岩石圈的物质组成、构造、形成及其变化和发展历史以及古生物变化历史。地貌学则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科学。地质作用及其结果贯穿全书,从地质学部分所涉及到的地壳物质组成,到地貌学部分提到的各种地貌的形成,以及后面的地质灾害,都是地质作用的结果。 重点:各种内力、外力地质作用及其产生的结果,即内力地质作用形成的矿物、岩石、构造运动和各种地质构造;内力和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类型、以及与各种地貌类型相关的沉积物。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风化特点,各种地下水类型的特征,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和风成地貌、黄土地貌的形成原理、形态特征及结构特点。 难点:矿物和岩石的特征及风化特点,尤其是在野外鉴定矿物和岩石类型的技能锻炼;二是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特征,与实际生产结合,运用地学观点分析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途径。 绪论 基本要求:了解地质学、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及发展历史,掌握地质作用的内涵及类型,认识地质学、地貌学在资源环境领域的地位和作用,初步建立地学的宏观研究思想。 重点:地质作用内涵 概念: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 了解内容:地质地貌学与土壤、土地科学的关系。 第一章矿物 基本要求:掌握矿物的含义、化学成分及物理化学性质,学会认识鉴别常见矿物,了解矿物与农业资源环境的关系。 重点:矿物的概念、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矿物的晶体化学分类法、硅酸盐类矿物的结晶构造特征。 概念:矿物、原生矿物、次生矿物、类质同象(同晶置换)、同质异象、解理、硬度、颜色、他色、假色、结晶习性、结晶质 了解内容:矿物(粘土矿物)与土壤的关系。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地质学综合》考研大纲_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考研网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地质学综合》考研大纲 一、考试范围 普通高校基础地质学课程基本教学内容,涉及到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岩石学等3门课程。原则上要求考生曾系统学习(或自学)过上述主要课程,但是考试内容则根据我校地质类学科特点有所偏重。试题总分150分,其中:普通地质学(30分),构造地质学(60分),沉积岩石学(60分)。各科考试大纲包括以下详细内容: 1.普通地质学 (1)地质作用概论 外力地质作用:风化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等 内力地质作用:地震、岩浆作用、构造运动等 (2)海洋地质作用基本特征 了解和掌握海岸带的改造与建造的地质作用全过程,重点是海岸带的海蚀作用和海积作用的地质过程、及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的类型和特点。 海蚀作用的概念及海蚀地貌特征,基岩海岸与砂质海岸的海蚀作用特点 海岸沉积作用与海积地貌基本类型及特点 海岸带的演化特征,了解海岸带由改造向建造转化的地质作用全过程。重点是三角洲的变化,及在地质历史中造成海岸带演化的主要因素。 (3)流水(河流与洪水)地质作用基本特征 理解河流这一在陆地上、在固定的流槽里常年流动水体的地质作用全过程。特别是要认识到河流是以机械侵蚀作用为主的、是塑造陆地表面的主要地质营力。重点是理解河流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的过程、及改造与建造所形成的地貌类型和特点。 河流的地质作用及河流地貌特征,包括:河流的侵蚀方式(冲蚀作用、磨蚀作用、溶蚀作用)、常见的河流侵蚀现象及特点、河流的机械搬运方式及搬运能力、河流的机械沉积作用及主要的沉积地貌类型及特点等等。 (4)地震及地球的内部构造 主要理解和掌握地震及相关的基础知识;并了解地震波在推断地球内部具有圈层结构及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物理状态等方面所作的贡献。重点掌握基本概念及地壳结构的特点。 地震的基本概念:震源、震中、震级、烈度 地球的内部构造:莫霍面(M)、古登堡面(G)、岩石圈、软流圈(低速层)等,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特点。 重力均衡原理:山区与平原地壳厚度的差异,大陆与大洋地壳结构的异同点等 (5)岩石圈板块构造 了解板块构造的发展过程;掌握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概念、要点及板块构造体系,重点是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要点。 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要点:大陆裂谷、大洋中脊、转换断层、贝尼奥夫带、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海底磁异常条带、海底平顶山等概念及其形成过程。 岩石圈板块构造:板块的三种边界类型,板块运动的三种端元方式,板块的运动模式–威尔逊旋回。 2.构造地质学 以曾佐勋主编《构造地质学》为主要参考书,考试内容包括基本名词、概念解释,构造平面、剖面图件阅读、分析及描述,构造作用及构造变形综合论述等三方面,涵盖参考书的以下部分章节:第二章地质体的基本产状 地质体的基本产状(产状要素及其表述方法);水平岩层基本特征;倾斜岩层基本特征;地层接触关

《海洋的地质作用》

普通地质学 第八章海洋的地质作用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谢文伟谢宇飞制作

8.1 海洋概况(概述) 第一节海洋概况 海洋占整个地球面积的70.8%,地球上的水约有97%存在于海洋中,在地质历史中,沧海桑田、海陆变迁,占陆地表面75%的沉积岩中绝大部分是海洋沉积形成的,因此海洋的地质作用是极为重要的。

8.1 海洋概况(海与洋)一、海与洋 海和洋构成了 海洋。一般来说, 近陆为海、远陆为 洋,水体相通,均 为海水。但两者有 着根本性区别: 海洋形成时间晚:第三纪、第 四纪 海底大多数为大陆型地壳 水浅,一般<3000米,多 为数百米 范围局限,受陆地轮廓直 形成时间早:中生代 已出现 洋底为大洋型地壳 水深,一般>3000米 面积广阔,不受陆地 影响

8.1 海洋概况(海水的化学成分)二、海水的化学成分 1.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和有机质,其中以可溶性盐类为主。世界各大洋的一般含盐度为33-38‰,盐分的多少随地区的气候不同而变化。 2.海水中含有Au、Ag、Ni、Co、Mo、Cu等数十种微量元素,很多国家正在进行提取开发实验。 3.此外,海水中还含有一定量的O2、CO2气体。

8.1 海洋概况(海水的物理性质)三、海水的主要物理性质 1.海水的温度 ①海水表层温度:赤道附近为25-28℃,两极地区为0℃左右。 ②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强而降低,到300米以下变化极小,一般为-1~5℃。

8.1 海洋概况(海水的化学成分) 2.海水的密度 海水的密度略大于蒸馏水,一般为1.02- 1.03g/cm3随各地海水的盐分、温度变化而变化。 3.海水的压力 海水的压力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到海底深部压力极大,可达108Pa。 4.海水的透明度和颜色 大洋为蓝色,透明度较好,光照可达200米。 海的颜色变化较大,以蓝色为主,常受悬浮物质和藻类影响,透明度也受到影响。

海洋与湖泊部分测验题答案2014

海洋与湖泊地质作用部分测验题 姓名:班级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20分) 1.海水的运动方式有波动和流动两种形式,前者即波浪;后者即海水的水流,包括潮汐、洋流、浊流。 2.考虑海岸的历史变迁,将海岸分为下沉古海岸、现代海岸、上升古海岸等类型。狭义的海岸是指高潮线以上到海蚀岸上缘之间的狭窄的陆上带。 3.海岸地貌类型主要有海蚀穴、海蚀崖、海蚀平台、海筑平台、海穹、海蚀柱、海滩、水下沙坝、离岸堤、沙嘴、拦湾坝、连岛坝、泻湖、沿岸沙坝、波切台。 4.依海岸物质组成,海岸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等四种。5.湖泊的成因类型有构造湖、火山湖、河成湖、冰川湖、海成湖、岩溶湖、风蚀湖和人工湖等种。 6.湖泊沉积物平面分带包括软泥带、沙质软泥带、沙带和湖滨外带。 二、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波浪—海水的波动,包括波长、波高、波的周期和速度四个要素。 2.海进和海退—是地壳升运动引起的海平面升降。地壳上升引起海退,海岸线向远离大陆方向后退;地壳下降引起海进,海岸线向大陆方向推进。 3.拍岸浪—由于波峰翻卷而形成拍打到海岸上的海水波浪。 4.堰塞湖—地质作用产生的碎屑物质堆积形成的湖泊。 5.峡湾—高纬地带古冰川作用区陡而深的冰槽谷被海水淹没而成的细长的深海湾。三、简答题(每题3分,共30分) 1.海岸地貌发育的影响因素 答:P260—262 ⑴海面长期相对升降对海岸发育的影响;⑵原始地形对海岸发育的影响;⑶地壳运动对海岸发育的影响;⑷地质构造对海岸发育的影响;⑸岩性对海岸发育的影响;⑹生物对海岸发育的影响。 2.浊流的特点 答: 浊流是一种载有大量悬浮物质而且十分混浊的水下重流。具有以下特点:⑴浊流多发生在大陆坡的斜坡上,或者湖盆中。⑵浊流的流速很高,一般大于10m/s。⑶浊流具有较强的侵蚀、搬运能力。⑷浊流沉积物具有递变层理。表现为垂向和水平向的粒度递变。 3.滨海沉积物类型及其特点 答:

地质地貌学教学大纲

《地质地貌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5 学时:32学分学分:2分 适用对象:资源环境科学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考核要求:考试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左建主编,《地质地貌学》,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年 宋春青,邱维理,张振春主编,《地质学基础》(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杨景春,李有利,《地貌学原理》(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四号黑体、下同) 《地质地貌学》是研究地壳的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发生、发展的一门自然科学。《地质地貌学》是资源环境科学等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是学生一门引入专业学习的课程。该课程重点地介绍了地球基本特性、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岩石的形成及特征,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各种外力地质作用过程及相应的沉积物和地貌、地质与地貌学和农业生产、环境的关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地质地貌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结合专业特点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从而为学生对环境地质、环境保护等专业课和实际工作中利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三大岩石的形成、演化过程和主要大地构造学说; 2.在野外能够识别主要的矿物、岩石; 3.系统地掌握地貌学的基本理论; 4.弄清各种地貌类型的成因、分布规律及演化趋势; 5.在野外能够识别主要的地貌类型,掌握利用地貌形态判断环境演变的基本原理。 6.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结合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特点,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加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三、学时分配 章节课程内容学时1第一章地球的宇宙环境2 2第二章地壳的组成物质2 3第三章地质构造6 4第四章风化作用1 5第五章重力地貌1 6第六章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及其所形成的地貌2 7第七章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及地貌特征1 8第八章风的地质作用及地貌特征3 9第九章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1 10第十章冻土地貌的形成及特征1 11第十一章湖沼、海洋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1 12第十二章自然旅游地学资源1 13第十三章土壤的形成与特征1 14第十四章植被对环境的影响1 15第十五章环境地质问题6 16第十六章“数字地球”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应用示范2 合计32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本课程是学习后续各专业课必备的基础,为以后学习环境保护等专业课程打好一定的地学基础,同时也是加强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环节。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是否扎实,能否具备全面、良好的专业素质。 在教学中,运用传统的“启发式、参与式、提问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的同时,结合课程特点,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旅游式教学:通过积累长期教学经验,探索并实践了“旅游式”教学法。旅游是人类高层次的需要,也是当代大学生的需要。特殊的地质地貌构成了旅游资源。运用旅游式教学,学生在学习中“旅游”,在“旅游”中学习,实现“双赢”。 “四位一体”教学:由课堂授课、室内实验、野外实习及网络浏览“四位”构成教学体系,实现了室内外教学及网络教学的统一。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实现了自主学习。 认知教学:学生通过矿物、岩石、构造标本及野外地貌的直观认识,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

海洋地质作用_2

第十四章 海洋地质作用 地球与其它星球特征的区别是有浩瀚的海洋,海洋緼育了地球上的生命,现代地球上70.8%(4/3)的面积为海洋.地史中由于海陆的变迁海水增多次侵入大陆内部,在地层中留下了广泛的遗迹。例如,淮南地区保留的从云古代中晚期(Pt 2)到中奥陶(02)的地层都属海相沉积也就是说从10亿前——5亿年这个时期,淮南地区曾被海水淹没,成为了海洋的一部分,02——C2上升出海面,C2-P又处于海陆交互的滨岸地带(成煤时期)。 海洋是陆地上最大的沉积盆地,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海洋中几乎含有所有的化学元素,其中铀是获得原子能的主要元素)含量达亿吨,是陆地含量的900倍。因此对海洋地质作用的研究是极其重要的,无论对地壳形成的了解及现实资源的利用都有深刻的意义。 一、 海与洋 海洋是海与洋的总称,粗略地说,近陆为海,远陆为洋 海及洋的水都是海水(含盐33—38%。) 海底 为 陆壳 洋底 为 洋壳 二 、 海洋环境分区(根据海水深度及运动情况) 1.滨海带 海陆界线附近狭长地带,一般指低潮线与最大高潮线之间的海域。属海、陆交互的环境。 2. 3. 半深海——深海带 半深海200 ~ 2000米水深(大陆坡地形) 深海 > 2000米水深(大陆盆地+洋中脊) 三、 海洋中的生物 大洋中生物,一方面生活活动改造环境, 一方面许多动物壳CaCo 3 Sio 2成为沉积物来源,如礁体,生物灰炭、硅藻土 §2. 海水的运动及其地质作用 海水的运动是海洋地质作用最重要的动力 运动形式:波浪、潮汐、洋流、浊流 一、 波浪 随水飘移,有孔虫、放射虫、笔石、藻类 固着:珊瑚、腕足动物、海草 爬行:三叶虫、虾、螃蟹 钻孔:蠕虫、双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