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海洋及其地质作用

合集下载

09第九章海洋的地质作用

09第九章海洋的地质作用
最主要的元素:氯、钠、镁、钙、硫、钾 最主要的盐类:氯化钠、碳酸钙、硫酸镁 盐度:一千克海水中溶解的全部盐类物质。
海洋的平均盐度为35 0/00 pH值:海水的pH值在7.6-8.4之间。 海水中的气体:氧、二氧化碳和硫化氢
10
普通地质学 海洋环境的基本
特征
– 海洋环境的自 然分带
– 海水的性质
洋底地貌 大陆边缘地貌 海岸地貌
洋底地貌的塑造力量主要来自地球的 内动力(构造运动、火山活动……)
大陆边缘和海岸的地貌则与海水的运 动有密切关系。
13
普通地质学 海洋环境的基本
特征
– 海水的性质
» 物理性质 » 化学性质
– 海洋生物面貌 – 海底洋底地貌 – 海水的运动
» 海浪 » 潮(汐)流 » 洋流 » 浊流
– 海洋环境的自 然分带
– 海底洋底地貌 2021/7/25
第二篇 动力地质作用 第九章 海洋的地质作用
海水的运动
海水总是永无休止地 运动着。造成海水运动的 动力主要有风、海水的密 度差、温度差、月引力和 地震等。海水的运动按其 运动形式分为:海浪、潮 汐、洋流和浊流。
14
普通地质学
第二篇 动力地质作用 第九章 海洋的地质作用
» 化学性质 » 物理性质
– 海洋生物面貌 – 海底洋底地貌 – 海水的运动
» 海浪 » 潮(汐)流 » 洋流 » 浊流
– 海底洋底地貌 2021/7/25
第二篇 动力地质作用 第九章 海洋的地质作用
海水的物理性质
海水的温度:海水的温度是海洋热能 的一种表现形式海水的热能主要来自 太阳辐射。所以海洋表层的温度较高, 并且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降低。海水温 度差是大洋环流的主要驱动力。

海洋的地质作用

海洋的地质作用

海洋的地质作用海洋的地质作用相关图片编辑词条专家发言消歧义参与讨论海水运动、海水中溶解物质的化学反应和海洋生物对海岸、海底岩石和地形的破坏和建造作用的总称。

海洋地质作用包括海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海水的运动方式主要是波浪、潮汐、洋流和浊流。

这4种海水运动是海洋地质作用的重要的机械动力。

由于海水深度和海底地形的影响,它们在海洋中构成了不同的水动力带。

海水较浅的滨海带和大陆架是波浪和潮汐为主的水动力带,在波浪影响不到的大陆坡和深海盆地,是洋流和浊流的水动力带。

这4种机械动力都能产生海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机械海蚀作用是海水运动时的水力冲击(也叫冲蚀)和海水挟带的碎屑产生的磨蚀对海岸和海底的破坏作用。

海水机械搬运的方式有3种:①推移,粗大的碎屑沿海底滚动和滑动;②跃移,较粗的碎屑间歇地跳跃式移动;③悬移,细小碎屑悬浮在水中移动。

这3种方式随水动力的强弱和碎屑粒径大小而变化。

有时3种方式同时存在,有时推移和跃移并存,或者仅有悬移。

当海水机械动力消失时,即发生沉积作用。

机械沉积作用遍布海洋各处,但以大陆架和大陆坡上的沉积量最多。

水的化学作用主要是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作用(也叫溶蚀),以及海水中溶解物质的化学反应在海底上形成沉积物的作用。

海洋中的生物不仅数量大而且种类多,在不同深度的海水中都有生物繁殖,但以大陆架上的海水中最为繁盛。

海洋生物的地质作用主要指生物的遗体在海洋底上的沉积作用。

海洋的3种地质作用中,海蚀作用在滨海地区最显著而强烈,广阔的海洋盆则以沉积作用为主。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是地球上最大的沉积场所,沉积物的数量大,种类多。

现代大陆上大部分地区都有不同地质时期的古海洋沉积物。

研究海洋的地质作用,特别是海底沉积物,对了解地球发展史、开发利用海底矿产资源都十分重要。

波浪的地质作用?波浪(也称海浪)是由于风的摩擦,海水有规律的波状起伏运动。

波浪的大小与风力强弱、风势久暂和海面开阔程度有关。

海洋的地质作用范文

海洋的地质作用范文

海洋的地质作用范文首先,海洋的地质作用在地质构造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球表面的海洋地壳主要由大洋岩和大洋壳组成,而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组成。

海洋地壳与大陆地壳之间的差异性促使板块运动和构造活动的发生。

板块运动导致了海底的扩张和收缩,形成了地壳断层、地震和火山活动等地质现象。

例如,大西洋中脊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板块边界之一,是大西洋两边板块扩张的地方,这一地质过程导致了大西洋大陆板块的形成。

其次,海洋的地质作用还参与了地球的岩石循环。

岩石循环是指地球上的各种岩石在地球内部和地表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海洋中的化学物质、气候变化和生物活动都对岩石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海洋中的生物通过骨骼和壳体的碳酸盐沉积形成了大量的沉积岩,如石灰岩。

沉积岩可以保存古代动植物的化石记录,对地球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

此外,海洋中的地热活动也导致岩石的溶解和改变,形成了海底热液喷口和硫化物沉积。

这些海底热液喷口和硫化物沉积对深海环境的人类利用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海洋的地质作用对地壳的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硬壳,它的形成和演化受到地球内部热对流和板块运动的影响。

海洋中的岩石循环、构造变形和地震活动等地质过程对地壳的演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板块运动导致了大陆的聚合和分离,形成了大陆碎片和新的大陆边界。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它们不仅造成了地壳的变形和破坏,也为地质勘探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综上所述,海洋的地质作用对地球的构造、岩石循环和地壳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地球上的海洋地壳不仅是大陆地壳和岩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球构造和地震活动的重要动力源。

随着海洋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海洋的地质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的演化和保护海洋环境。

普通地质学9海洋地质作用

普通地质学9海洋地质作用

普通地质学9海洋地质作用海洋地质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上的海洋功能和过程的科学。

它涵盖了海洋的地质构造、地质历史、地球化学、岩石学和沉积学等方面。

海洋地质作用是指在海洋中发生的各种地质过程和现象,包括海底扩张、地壳运动、火山喷发、海洋沉积和海洋地形的形成等。

这些作用对地球的演化和人类的生存都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海洋地质作用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海底扩张是海洋地质学中的重要作用之一、据大洋地壳扩张理论,地球上的海底一直在不断扩展,而扩展的中心是海脊。

在海脊上,熔岩从地壳下部冒出,形成了新的岩石。

随着新岩石的形成,老岩石向两侧移动,海底不断扩张。

这个过程称为海底扩张。

海底扩张造成了海脊系统的形成,也导致了地壳的运动。

海底扩张对于地球的演化和板块构造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海洋地质作用还包括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是指地壳在地表上的运动和变形。

它可以分为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

构造运动主要包括地壳的抬升、下沉、侧移等。

这些运动可能是由地球内部的构造应力引起的,也可能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地震活动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由地震波引起的地面的震动。

地壳运动不仅影响着海洋地质的形成和演化,还会对地表的环境和人类的生活造成重大影响。

第三,火山喷发是海洋地质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火山喷发是地球表面上火山活动的一种形式,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岩石熔融而产生的。

在海洋中,火山活动主要发生在海脊系统和火山岛上。

火山岛是海洋中的一种地形,是由火山活动形成的岛屿,例如夏威夷和日本的冈山。

火山喷发不仅对海洋生态和气候有着重要影响,还对海底沉积物的形成和分布起着重要作用。

最后,海洋地质作用还涉及到海洋沉积和海洋地形的形成。

海洋沉积是指海洋底部积累的各种物质,包括颗粒物质、有机物质和化学物质等。

海洋沉积是通过沉降作用形成的,其中的沉积物质来自于陆地和海洋的搬运和沉积。

海洋地形是指海底的地形,它是由于海洋地质作用的影响而形成的。

海洋地形包括洋脊、海沟、海底扇等,它们的形成与海底扩张、地壳运动和火山喷发等有关。

中国科学院大学620普通地质学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中国科学院大学620普通地质学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普通地质学》考试大纲《普通地质学》主要讲授地质学入门知识体系,是地质学各二级学科或专业所必备的基础理论课程。

本课程介绍地质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包括地球的层圈构造及各层圈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常见矿物和岩石、各种内动力地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特征、岩石圈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演变历史、地质历史上地球生物演化概况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考生应准确掌握地球的时空演化,尤其要深刻理解岩石圈在空间上、时间上的四维动态演化过程。

本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地质学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

考生应关注我国乃至全球固体地球科学领域的重大事件和最新研究进展,学会运用基础数理知识分析重要地质现象和过程。

一、考试内容(一)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和特点1.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及发展历史2. 地质作用的特点和地质学研究方法2. 中国地质学研究优势(二)地球的基本知识1. 地球的形态和大小2. 地球的物理性质2. 地球的结构和物质组成、地球层圈构造及各层圈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三)矿物1. 定义及主要性质2. 常见造岩矿物(四)岩浆作用和岩浆岩1. 岩浆作用的基本概念2. 火山与火山活动3. 侵入岩的基本特征4. 岩浆岩的结构、构造特征5. 岩浆岩的基本类型及其代表性深成岩与喷出岩6. 常见岩浆岩的肉眼鉴定(五)外动力地质作用和沉积岩1. 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类型2. 沉积岩类型3. 沉积构造及其地质意义4. 常见沉积岩的肉眼鉴定(六)变质作用和变质岩1. 变质作用的基本概念及变质作用的方式2. 变质岩的结构、构造3. 四类变质作用类型及其代表性岩石4. 常见变质岩的肉眼鉴定(七)地质年代学1. 相对地质年代2. 标准化石3. 同位素地质年代、常见同位素测年方法与新进展4. 地质年代表5. 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和切割律的含义及其地质意义(八)地震及地球内部构造1. 地震基本概念与地震波2. 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及其划分依据3. 地球内部主要的地震不连续面4. 岩石圈与莫霍面5. 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九)构造变形与地质构造1. 岩石变形与地质构造2. 褶皱与断层3. 脆性断层与韧性断层4. 地层或地质体的接触关系及其地质意义(十)板块构造学基础1. 大陆漂移2. 海底扩张3. 板块构造基础知识(十一)风化作用1. 风化作用的主要类型2. 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3. 风化作用的产物4. 古风化壳与残积物5. 夷平面(十二)河流及其地质作用1. 河流的形成2. 阶地的成因分类3. 河流的侵蚀作用4. 河流的搬运作用5. 河流的沉积作用(十三)海洋及其地质作用1. 海洋概况2. 海水运动及其地质作用3. 海底沉积物(十四)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1. 湖泊概述2. 湖泊的沉积作用3. 沼泽及其地质作用(十五)冰川、地下水和风的地质作用1. 冰川地质作用2. 地下水地质作用3. 风的地质作用(十六)块体的地质作用1. 崩塌2. 滑坡3. 泥石流(十七)地球的演化1. 地球的天文时期2. 隐生宙时期3. 显生宙时期(十八)人类社会和地质环境1. 城市兴衰与地质环境2. 人体健康与地质环境3. 废物处理的地质环境4. 人为地质作用(十九)常见地质图件的制作和解译1. 地质图的制作和解译2. 地质剖面图的制作和解译3. 综合地层柱状图的制作和解译二、考试要求(一)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和特点1. 了解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及发展历史。

第八章 海洋的地质作用

第八章 海洋的地质作用

海 水 的 沉 积 作 用
( 滨 海 沉 积 )
在基岩海岸区较窄,低平 海岸区很宽,可达数公里以上。 根据海水运动的特点,滨海可 分为三个带:潮下带(外滨 带)、潮间带(前滨带) 、潮 上带(后滨带)
8.3
滨海以机械沉积为主, 只有在泻湖环境下才有较好 的化学沉积。
1.机械沉积
①基岩海岸的机械碎屑沉积特征: a.沉积物以砂、砾为主,形成砾石滩或砂滩,磨圆度和分选 性较好。 b.砾石的长轴大致与海岸平行,砾石扁平面向着大海倾斜, 显示出定向排列特点。 c.砂质成分较单一,通常以石英砂为主,少量贝壳砂。有些 化学性质稳定,密度较大的矿物可富集形成滨海砂矿,如钛 铁矿、金、金刚石等。 d.砂质沉积物中常见的交错层理和不对称波痕等。 ②低平海岸的机械碎屑沉积特征 a.以泥质和碳酸盐沉积为主,形成泥滩, 常见砂质透镜体,也有以砂质为主的砂滩。 b.具有水平纹层结构,常见交错层理。 c.可发展成为滨海沼泽,并形成大规模的 煤田。我国华北C-P大型煤矿多属于此类。
形成时间早:中生代 已出现 洋底为大洋型地壳 水深,一般>3000米 面积广阔,不受陆地 影响
二、海水的化学组成
1.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和有机质,其中以可溶性 盐类为主。世界各大洋的平均含盐度为35‰,边缘海和 陆表海盐分的多少随地区的气候不同而变化。
海 洋 概 况
( 海 水 的 化 学 组 成 )
8.1
2、潮汐 ——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及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惯 性力的共同努力下,产生周期性的涨落现象,称为潮汐。
海 洋 概 况
( 海 水 的 运 动 - 潮 汐 )
8.1
潮汐运动示意图
当月地日三者位于同一线上时,既朔望月潮差最大,称为大潮,发生在 农历初一、十五之后1-2天;上弦月或下弦月潮差最小,称为小潮,发生在 农历初八及二十二后1-2天。常使河口形成三角港。无三角洲沉积

普通地质学复习概要

普通地质学复习概要

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普通地质学复习概要◆适用专业:资源勘查工程(油气勘查方向)◆适用教材:《普通地质学》一、地质学、地球概述1.地质学: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综合性自然科学。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岩石圈。

2.岩石圈:地壳加上软流圈之上的固体地幔合称为岩石圈。

结构关系:岩石圈—岩石—矿物—元素。

3.将古论今:根据保留在地层和岩石中的各种痕迹和现象,结合现在正在发生的各种地质现象来分析和推断地质历史时期各种地质事件的存在和特征的方法。

4.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主要是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和发展的作用。

动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5.地球表面高低不平,以海平面为界分为海洋和陆地两理单元。

6.地温度分层:外热层/变温层、常温层、热层。

7.地温梯度:地温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增加,受地球部热能影响,深度每增加100米升高的温度。

8.地球圈层划分外部圈层: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水圈、生物圈。

其中,平流层是气候现象的发源地。

部圈层:莫霍面(地壳—地幔分界面)、古登堡面(地幔—地核分界面)。

部圈层划分依据是地震波。

9.地壳:分为上地壳(硅铝层/花岗岩层,分布于大陆区)和下地壳(硅镁层/玄武岩层,分布于整个地球区)。

二、矿物10.矿物:由地质作用形成,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并在一定物理化学条件下相对稳定存在的单质或化合物。

矿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矿物三要素:纯净物、地质作用形成、相对稳定。

11.克拉克值/地壳元素丰度:地壳中元素平均含量与总质量的比值。

12.地壳中的元素含量前四:O、Si、Al、Fe;地球上的元素含量前四:Fe、O、Si、Mg。

13.矿物的物理性质:透明度、光泽、颜色(自色、他色、假色)、条痕(矿物在无釉的白色瓷板上磨划时留下的粉末的颜色)、解理(晶体受到外力打击时能沿着一定结晶方向分裂成解理面的能力[极完全、完全、中等、不完全])、断口(矿物受力后在解理面以外的裂开面)、硬度、密度、磁性。

普通地质学—海洋及其地质作用

普通地质学—海洋及其地质作用

普通地质学—海洋及其地质作⽤第⼗四章海洋及其地质作⽤海洋是⼀个巨⼤的宝库,它拥有⼈类所必需的⼤量⾷物和丰富的矿产资源;海⽔具有强⼤的动⼒,不断雕塑着不同的海岸,对沿岸进⾏破坏;海洋是沉积作⽤的最主要场所,⼤量来⾃陆的碎屑物质被搬运到海洋沉积,这些沉积物中保存着⼈类⽤来认识地球演变历史的丰富资料。

第⼀节海洋概述⼀、海与洋近陆为海、远陆为洋,海洋是海和洋的统称,海洋总⾯积占整个地球⾯积的70、8%。

按⽔深,海洋可划分为浅海区(0-200m,最深可达550m)、半深海区(200-2000m)、深海区(>2000m)三个部分。

海与洋具有显著区别:①洋盆是相对稳定的蓄⽔盆地;海盆的形成时间较短。

②洋底地壳皆为洋壳;海底地壳除少部分外,多为陆壳。

③⼤洋⽔深,⾯积⼴阔,形态不受⼤陆轮廓的影响;海盆⽔浅,范围局限,形态受陆地轮廓直接影响。

⼆、海⽔的化学成分海⽔含盐量:33-38‰,主要为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密度:1、02-1、03g/ml。

盐度:⼀千克海⽔中溶解的全部盐类物质。

海洋的平均盐度为35‰;最主要的元素:氯、钠、镁、钙、硫、钾等。

最主要的盐类:氯化钠、碳酸钙、硫酸镁等。

海⽔中的⽓体:主要有氧、⼆氧化碳和硫化氢。

pH值:海⽔的pH值在7.6-8.4之间。

三、海⽔的物理性质海⽔的温度:是海洋热能的⼀种表现形式。

海⽔的热能主要来⾃太阳辐射。

所以海洋表层的温度较⾼,并且随着纬度的增加⽽降低。

海⽔温度差是⼤洋环流的主要驱动⼒。

海⽔的密度:单位体积中海⽔的质量称为海⽔的密度。

海⽔的密度与盐度有关。

盐度⼤,其密度也⼤。

海⽔的的密度随着纬度和深度的增加⽽增加。

海⽔密度差也是⼤洋环流的主要驱动⼒。

四、海⽔中的⽣物海洋⽣物按其⽣活⽅式分为:浮游⽣物、游泳⽣物和底栖⽣物三⼤类。

1、底栖⽣物:固定在海底⽣活的⽣物。

如珊瑚。

2、游泳⽣物:在海⽔中能主动游泳的⽣物。

主要为鱼类。

3、浮游⽣物:随⽔漂移的⽣物。

如藻类等。

这些⽣物在⽣命活动中,需不断地进⾏光合作⽤、新陈代谢和呼吸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章海洋及其地质作用海洋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它拥有人类所必需的大量食物和丰富的矿产资源;海水具有强大的动力,不断雕塑着不同的海岸,对沿岸进行破坏;海洋是沉积作用的最主要场所,大量来自陆的碎屑物质被搬运到海洋沉积,这些沉积物中保存着人类用来认识地球演变历史的丰富资料。

第一节海洋概述一、海与洋近陆为海、远陆为洋,海洋是海和洋的统称,海洋总面积占整个地球面积的70、8%。

按水深,海洋可划分为浅海区(0-200m,最深可达550m)、半深海区(200-2000m)、深海区(>2000m)三个部分。

海与洋具有显著区别:①洋盆是相对稳定的蓄水盆地;海盆的形成时间较短。

②洋底地壳皆为洋壳;海底地壳除少部分外,多为陆壳。

③大洋水深,面积广阔,形态不受大陆轮廓的影响;海盆水浅,范围局限,形态受陆地轮廓直接影响。

二、海水的化学成分海水含盐量:33-38‰,主要为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密度:1、02-1、03g/ml。

盐度:一千克海水中溶解的全部盐类物质。

海洋的平均盐度为35‰;最主要的元素:氯、钠、镁、钙、硫、钾等。

最主要的盐类:氯化钠、碳酸钙、硫酸镁等。

海水中的气体:主要有氧、二氧化碳和硫化氢。

pH值:海水的pH值在7.6-8.4之间。

三、海水的物理性质海水的温度:是海洋热能的一种表现形式。

海水的热能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所以海洋表层的温度较高,并且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降低。

海水温度差是大洋环流的主要驱动力。

海水的密度:单位体积中海水的质量称为海水的密度。

海水的密度与盐度有关。

盐度大,其密度也大。

海水的的密度随着纬度和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海水密度差也是大洋环流的主要驱动力。

四、海水中的生物海洋生物按其生活方式分为: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和底栖生物三大类。

1、底栖生物:固定在海底生活的生物。

如珊瑚。

2、游泳生物:在海水中能主动游泳的生物。

主要为鱼类。

3、浮游生物:随水漂移的生物。

如藻类等。

这些生物在生命活动中,需不断地进行光合作用、新陈代谢和呼吸作用。

氧和阳光主要集中分布在浅海区和深海区的表层水域,所以在水深小于200米的海区,生物十分繁盛。

第二节海水的运动及其地质作用海水总是永无休止地运动着,造成海水运动的动力主要有风、海水的密度差、温度差、月引力和地震等。

海水的运动按其运动形式分为:波浪、潮汐、洋流和浊流。

一、波浪及其地质作用1、波浪的一般特征波浪主要由风摩擦海水而引起。

波浪的大小依风速和传播时间而定。

波浪由波峰、波谷、波高、振幅和波长等组成。

2、波浪的地质作用在机械破坏与化学溶蚀的双重作用下,海岸被快速破坏。

其中坚硬的以及断裂不发育的岩石抵抗海蚀的能力较强,软弱的或断裂发育的岩石抵抗海蚀的能力较弱,前者常突出成为海岬,后者常凹入成海湾。

伸入海中的岩石和侵蚀成海蚀似桥状的海蚀拱桥(海穹),直立水面的海蚀柱。

坚硬岩石组成的海岸因受海蚀而崩塌,可形成陡峭的海蚀崖。

海蚀崖的下部因受激浪及其携带的石块撞击可以形成海蚀洞穴。

海蚀洞穴可以发展为平行海崖的凹槽,称为海蚀凹槽。

海蚀作用沿基岩裂隙带发展可形成海蚀沟谷。

随着海蚀崖的后退,原海蚀凹槽上部岩石发生崩塌,原凹槽底部可变为向海微倾斜的近似平坦的基岩台地,其上常有砂、砾沉积物,称海蚀平台。

二、潮汐及其地质作用1、潮汐:海平面发生周期性升降的现象,主要是月地引力作用的结果,日地引力相对较弱。

海水恒受月地引力及月地系统围绕其质量中心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共同作用(日地引力较弱)。

在地球的向月端引力大于离心力,合力指向月球,海水鼓起,发生涨潮;在地球的背月端因离心力大于引力,合力背向月球,海水也鼓起,也发生涨潮。

与此同时,在距离向月点90°的地面上,海水面相应降低,发生落潮。

月球绕地球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为24小时51分,故同一地点每隔12小时25分就有一次涨潮,在两次涨潮之间发生落潮。

此外,因地月系统绕太阳运行,当出现新月和满月(农历初一和十五)之后1-2天,月地日三者位于同一线上,太阳的引力与月球的引力叠加,形成大潮。

当出现上弦月和下弦月(即农历初八、九及二十二、三)后1-2天,月地的联线同地日的连线垂直,形成小潮。

2、潮汐的搬运作用潮流的搬运作用仅在近岸和海湾区较显著。

大潮时,海峡中潮流流速可达6-7m/s,动力几乎与山区河流相当,具有巨大的搬运力。

对某一个地区来说,潮流是固定的、周期性的水平流动的海水,具有较大动能,因而有很大的搬运力。

潮流引起的紊流可使大量的碎屑物处于悬浮状态,在退潮时的急流把它们搬向海中。

三、洋流及其地质作用1、洋流(海流):海水做大规模的定向流动。

洋流既见于海水表层,也能形成于海水深部;可发生在近岸地带,也可分布于远海水域。

表层洋流影响深度不超过100m,深部洋流可达深海底。

暖流:赤道地区温度较高的海水流向高纬度地区。

寒流:高纬度地区的寒冷海水流向赤道地区。

2、洋流的搬运作用洋流流速较小,一般不超过0、5-1、5m/s,搬运能力弱,仅能搬运细小的悬浮状态的碎屑。

但是,由于洋流的流程远,被搬运的碎屑能达到深海区,甚至进行越洋搬运。

四、浊流及其地质作用1、浊流:一种含大量碎屑物质,因而密度大,并以较高速度向下流动的水体。

发源于大陆架上或大河流的河口前缘,难于直接观察。

2、浊流的搬运作用浊流的密度大,在流动过程中,紊流强烈,具有极强的搬运力,可以将其大量的砾石和沙级碎屑搬到半深海、深海区产生沉积。

第三节海底沉积物海洋是一个巨大的储水盆地。

陆地上的河流、地下水所携带的剥蚀产物源源不断地汇集到大海。

海洋本身除在滨海带巨有强烈的动力条件外,绝大部分海域动力条件均较弱,因此海洋是产生沉积作用的主要场所,而且机械沉积作用、化学沉积作用和生物沉积作用均较发育。

海洋的环境差异很大,因而不同的海洋的环境其沉积类型也有差异。

一、海底沉积物的来源1、陆源物质:由河流、冰川、风、地下水等从大陆搬运入海的物质以及海岸受侵蚀而成的物质。

2、生物物质:由海中生物提供的碳酸钙、二氧化硅以及磷酸盐类物质,呈溶解状态或者以介壳或骨骼的碎屑出现。

3、与岩浆活动有关的物质:是海底、岛屿或大陆近海区的火山喷发物,包括固体碎屑物、气液物质、熔岩及其在海水中分解而成的产物。

4、海底岩石溶滤的物质:海水沿海底岩石裂隙向下渗透而被加温,被加温的海水从岩石中溶解并淋滤出某些物质,如SiO2、金属硫化物等,再沿裂隙向上运动,以海底热泉的方式溢出海底。

5、宇宙物质:主要是各种损失和宇宙尘。

二、滨海沉积滨海:是波浪及潮汐强烈运动的近岸水域。

根据海水运动的特点,滨海分为以下三带:1、外滨带(潮下带):其上界为低潮线,下界为浪基面。

2、前滨带(潮间带):介于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构成海滩的下部或主体。

3、后滨带(潮上带):前滨带上升超出高潮线的平坦地带。

滨海带处于海浪和潮汐的作用地带,具有十分强烈的水动力条件。

除在个别特殊的环境下,因动力较弱,由化学作用引起化学沉积外,滨海带几乎均为机械沉积作用。

三、浅海沉积浅海是最重要的沉积区,绝大多数沉积岩都属于浅海沉积。

浅海带水深小于200m,海底平坦,水动力适中,海水中氧气丰富,盐度较稳定,加之阳光充足,从大陆或上升洋流带来的营养物质丰富,因而浅海带成为生物繁殖的理想地带,来自大陆和海水剥蚀海岸的物质绝大部分带到浅海带,所以浅海带机械沉积作用、化学沉积作用及生物沉积作用均有。

1、机械沉积作用被带到浅海的碎屑物质,由于海水深度增大,动能减小,碎屑颗粒按大小、重轻先后依次沉积下来,浅海的机械沉积物主要以沙、粉沙和泥组成。

沉积物显示出良好的分选性,碎屑颗粒磨圆好,具有明显的层理。

2、化学沉积作用浅海带的化学沉积作用极为发育。

化学沉积物主要为碳酸钙沉积,硅质沉积,铝、铁、锰沉积。

引起化学沉积作用的因素主要是化学组分的含量、溶解度,水中氧和二氧化碳所引起海水的PH值和Eh值的变化,海水电解质作用等。

3、生物沉积作用浅海是生物最繁盛的区域,生物的沉积作用十分明显。

当浅海中大量的生物死亡后,尸体的硬质部分可直接堆积在海底,形成生物堆积。

最常见的有珊瑚礁、生物碎屑灰岩。

四、半深海和深海带的沉积作用这两带为水深大于200米的广阔水域,距离大陆较远,受陆地因素的影响小,水深压力大,海底黑暗,底栖生物极少,海水动力微弱,陆源物质一般只有粒径小于0.005mm的悬浮物在此带沉积。

仅在局部地带有浊流的机械作用。

浊流可将浅海堆积的粗粒沉积物带往深海沟沉积。

除此之外,海底火山喷出物、宇宙物质和冰山携带的粗粒物质可在半深海、深海中沉积。

因此半深海、深海带的沉积物多为泥质和生物残骸为主的软泥沉积、浊流沉积和锰结核。

1、软泥沉积常见的软泥沉积物有含硫化铁的蓝泥和灰泥、含氧化铁的红泥和含海绿石的绿泥。

深海带则主要为各种生物软泥,如抱球虫软泥、硅藻软泥、放射虫较泥。

2、浊流沉积浊流作用可将浅海和河口沉积物带到大陆坡下或深海盆地中沉积。

典型的浊流沉积物主要由粘土、粉沙、沙组成,在空间上多为扇体。

3、锰结核锰结核是深海沉积的一种多金属元素的聚合体,主要由锰、铁和与其伴生的铜、镍、等组成。

锰结核生长在深海底沉积物的表面。

第四节海水的进退海进:海平面上升,海水向大陆漫进,海岸线向陆地迁移。

海退:海平面下降,海水后撤,海岸线向外海迁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