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科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方案复习课程

合集下载

中医重点专科建设计划和实施方案

中医重点专科建设计划和实施方案

中医重点专科建设计划和实施方案一、背景及目标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应用和影响力。

为了进一步发展和推动中医学科的研究与应用,需要建设中医重点专科,培养高水平的中医专家,并为中医学科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建设内容及范围1.确定重点专科方向:根据中医学科发展需求和市场需求,确定一至两个重点专科方向,如中医内科、中医外科等。

2.建设中医诊疗标准:在各个重点专科方向上,制定符合中医原理和现代医学要求的诊疗标准,推动中医诊疗规范化。

3.培养专科医生:招收中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在中医重点专科方向上进行专业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高水平的中医专家。

4.建设专科研究机构:建立中医重点专科研究机构,致力于中医重点领域的研究与创新,推动中医学科的发展。

5.配置专科医疗设备:根据中医重点专科的需要,配备先进的中医诊疗设备,提高中医重点专科的诊疗水平。

6.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与国内外相关中医学科建立长期稳定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推动中医重点专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三、计划与实施方案1.编制中医重点专科建设计划:组织专家对中医学科的发展需求进行分析和研究,编制中医重点专科建设计划。

2.确定建设目标和指标:根据中医重点专科建设的方向和范围,确定建设目标和指标,并进行评估和监测。

3.组织资金支持:争取政府支持和相关基金的资助,为中医重点专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4.建立管理机构:建立中医重点专科的管理机构,负责规划、组织和管理中医重点专科的建设与发展。

5.招聘专家团队:在中医重点专科方向上,招聘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中医专家,组建专家团队。

6.推动诊疗规范化:制定中医重点专科的诊疗规范,推动中医诊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7.建设研究机构:筹建中医重点专科研究机构,提供科研支持和技术指导,促进中医重点专科的发展与创新。

8.购置医疗设备:根据中医重点专科的需要,购置先进的中医诊疗设备,提高中医重点专科的诊疗水平。

脾胃科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方案

脾胃科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方案

脾胃科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方案脾胃科是我院的一个重点科室,为把我科建设成一个技术精湛、服务优良、设备完善、管理规范,具有相当规模的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规定及指南,发挥中医药优势,突出中医专科特色,充分认识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以提高脾胃专科学术水平和防治疾病能力为核心,加强基础设施条件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优化临床诊疗方案,强化专科规范建设,加强学科带头人和专科骨干培养,促进中医医院内涵建设和中医学术创新,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为人民群众健康和经济建设服务。

二、基本情况xx区中医院脾胃科成立于2002年,现有医护人员20名,医生7名,护士13名。

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4人;副主任护师1名,护师3名,护士9名。

编制床位25xx,实际开放床位29xx。

年门诊人次,出院人次。

开展的主要项目有: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肝病及风湿性疾病、胃肠息肉切除经内镜高频电刀及氩气刀治疗、小肠疾病诊断、食管支架置入、经胃镜胃肠营养管置入、经内镜镜下止血(注射药物或止血夹)、食管静脉曲xx套扎治疗。

三、总体目标通过开展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努力形成医疗、科研、教学、管理密切切合并互进的学科建设良性运行机制。

使我科成为基本设施和医疗设备先进,医疗技术领先、中医特色突出、治疗方法独特、专科优势明显、创新能力较强,适应医疗市场竞争,并通过和相关科室合作,带动全院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

四、实施方案1、成立以科主任为组长的专科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xx(副主任中医师)副组长:xx(主治中医师) xx(主治中医师)、xx(副主任护师)成员:xx(住院医师)、xx(住院医师)、xx(住院医师)、李娟(护师)2、实施办法:1、基础设施建设1)依托医院现有的基础设施及场所,进一步加强科室医疗环境建设,改善就医环境,突出中医氛围,为患者提供舒适、安全、xx的住院条件。

脾胃病科中医特色治疗课件

脾胃病科中医特色治疗课件

2020/3/29
3
• 取穴方法:
同身寸:是指以患者本人体表某些部位折定分寸,作为量取穴位的长度单位。
胃痛、胃痞
泄泻、便秘
中脘 (剑突与脐中连线的中点)
4寸
2寸
2寸
天枢 神阙 天枢
天枢
下脘
2寸
神阙
3寸
关元
气海
2寸 2寸
天枢
1.5 寸
2020/3/29
4
腹部穴位图
2020/3/29
5
水针疗法
足三里
2020/3/29
1
科室简介
西安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 体的综合性科室,成立于八十年代初期,科室技术力量 雄厚,中医特色突出,开展了中药穴位贴敷配合电磁波 、药穴指针疗法、中药直肠滴入、中药消化道内镜介入 、穴位注射、辨证施善指导及针灸等绿色中医特色疗法 。多年来经过全科同志共同努力,对消化系疾病治疗积 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疗效显著。
2020/3/29
6
足三里穴位图
取穴方法:小腿前外侧, 犊鼻穴(外膝眼)下3 寸,胫骨前缘一横指。
2020/3/29
7
• 常用药物: 1.中药制剂 如生脉、黄芪注射液等。 2.维生素类制剂 如维生素B1、B6、B12注射液等。
• 操作方法:
2020/3/29
8
注意事项: 1、极度疲乏、饥饿或精神紧张时慎用。 2、局部皮肤有感染、瘢痕或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者禁用。 3、穴位注射时,必须避开神经干,亦不能将药液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 内。 4、颈项、胸背部腧穴注射时,不能过深,以防误伤重要脏器。 5、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及合谷、三阴交等穴不宜作穴位注射。
2020/3/29

脾胃科重点专科建设实施方案

脾胃科重点专科建设实施方案

脾胃科重点专科建设实施方案一、目标脾胃科重点专科建设的目标是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脾胃科医疗团队,提供专业的脾胃科医疗服务,提高脾胃疾病的诊疗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二、重点任务1.建设脾胃科医疗团队:通过引进、培养和选拔优秀的脾胃科医生,组建一支高水平的脾胃科医疗团队,包括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和临床医师。

2.完善脾胃科医疗设备:提供先进的脾胃科医疗设备,包括胃镜、肠镜、脾胃功能检测设备等,以提高脾胃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3.加强科研和学术交流:组织脾胃科医生参与科研项目,开展脾胃疾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

同时,促进与国内外相关专科的学术交流,提高脾胃科医生的学术水平。

4.优化服务流程:建立完善的脾胃科门诊诊疗流程,提供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同时,加强与其他科室的协作,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三、具体措施1.开展脾胃科医生的培训和进修:通过培训班、研讨会等形式,提高脾胃科医生的专业水平和临床能力。

同时,鼓励脾胃科医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扩大学术视野。

2.引进先进的脾胃科医疗设备:根据需要,购置最新的脾胃科医疗设备,并组织医生进行操作和应用培训,确保设备的有效使用。

3.加强科研和学术交流:组织脾胃科医生开展科研项目,并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

同时,积极参与国内外相关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提高医生的学术水平。

4.优化服务流程:制定脾胃科门诊诊疗规范,明确诊疗流程和操作规范。

通过信息化手段,提供便捷的挂号、检查、就诊和缴费服务。

五、预期效果1.脾胃科医疗团队的建设成效明显,医生的专业水平和临床能力显著提高。

2.脾胃科医疗设备更新换代,诊断和治疗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3.脾胃科医生积极参与科研和学术交流活动,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和学术影响力。

4.脾胃科门诊服务流程更加便捷高效,患者满意度明显提升。

以上是脾胃科重点专科建设的实施方案,通过全面建设和优化各个方面,提高脾胃疾病的诊治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建设项目实施方案范文

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建设项目实施方案范文

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建设项目实施方案范文一、项目背景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的医药学派,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是世界独有的宝贵财富。

为了进一步发展中医药事业,发挥其特色优势,推动中医药在现代医学领域的应用,特别是推进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建设项目。

二、项目目标1.提升中医专科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满足患者多样化的医疗需求。

2.培养中医优秀人才,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

3.推动中医特色优势专科的品牌建设,提高其在医疗市场中的竞争力。

4.促进中医药的科研创新,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三、项目内容1.建设中医特色优势专科门诊根据当地的中医药特色和医疗需求,确定中医特色优势专科门诊的设置方向,如针灸推拿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等。

通过引进高水平的中医师资,提供定制化的中医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治愈率。

2.开展中医特色优势专科研究组织开展与中医特色优势专科相关的研究项目,如中医药治疗特定疾病的研究、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

鼓励医院与科研机构、高校进行合作,共同推动中医特色优势专科的学术研究活动。

3.开展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培训邀请国内外知名中医专家进行培训,提高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医务人员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

与高校合作,开展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学术研讨会、培训班等,为中医药事业培养更多的人才。

4.推广中医特色优势专科服务通过宣传、推广等手段,向社会大众普及中医特色优势专科的知识和服务,增强社会对中医药的认知和了解。

与保险公司合作,将中医特色优势专科服务纳入保险范围,提高市民对中医药治疗的接受度和信任度。

四、实施步骤1.项目立项明确项目的目标、内容、范围、时间等,并成立项目实施小组,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和执行。

2.目标规划制定项目的目标规划,包括项目的长期目标、年度目标和阶段目标,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3.项目申报向相关部门申报项目,争取政府支持和资金,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4.团队组建根据项目的需要,组建专业的团队,包括中医师资、科研人员、医务管理人员等,确保项目的专业性和可持续发展。

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建设项目实施方案范文

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建设项目实施方案范文

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建设项目实施方案范文一、项目背景与目标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拥有广泛的应用和影响。

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医文化,提高中医的学术地位和临床疗效,需要在特定领域内建设中医特色优势专科。

本项目旨在创建一批具有中医特色和卓越疗效的特色优势专科,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和临床实践的改进,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二、项目内容与任务1.特色优势专科的选择与建设根据地区和人民群众的需求,选择一到三个具有悠久中医历史和疗效明显优势的专科进行建设。

例如,可以选择针灸、中药治疗老年疾病、内科等领域。

建设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配备中医专家团队:聘请一批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学术造诣的中医专家,组建专科的核心团队。

-优化医疗设备:采购先进的中医诊疗设备,提高诊断和治疗效果。

-完善医疗流程:整理各类病症的诊疗规范,确保患者能够得到标准化、规范化的治疗服务。

-建设中医药数据库:建立专科的中医药数据库,收集和整理专科所涉及的中医药治疗方案和疗效数据,为中医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2.建设中医特色示范基地为了促进中医的学术交流和发展,建设中医特色示范基地,提供学术讲座、临床培训和科研合作等机会。

具体建设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设立中医学术研究中心:组建中医专家团队,开展中医学术研究,提高中医理论水平。

-建设教育培训中心:组织中医临床培训班、学术讲座等活动,培养和提高中医临床人员的技术水平。

-推动科研合作: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中医药研究和临床试验,提高中医的科学性和临床疗效。

三、项目组织与管理1.项目组织机构设立项目领导小组,由相关领导担任组长,包括医院领导、中医专家和学术研究人员等。

项目组织机构主要包括三个部门:-建设部门:负责具体的专科建设工作,包括医师招聘、设备采购等。

-学术研究部门:负责中医学术研究和临床培训等工作,包括组织学术讲座、培训班等。

-经费管理部门:负责项目经费的管理和资金审核等工作。

脾胃科关于发挥中西医结合特色优势和提高中...word资料9页

脾胃科关于发挥中西医结合特色优势和提高中...word资料9页

脾胃科关于发挥中西医结合特色优势和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的相关措施(2019年度)为了继承发扬、发展创新我院的中医药事业,弘扬与发挥中西医结合特色优势,不断创新中西医的治疗新途径,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努力推进中医药与现代医药的和谐共进,创造医学奇迹。

为在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中发挥巨大效应,推进我院中西医结合工作的长远发展,结合我科实际情况,特制订以下措施实施保障:(一)在中西医结合服务中突出特色,发挥优势1、坚持中西医结合为主的发展方向,集中主要力量,在医疗服务、科室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工作中不断强化特色优势的主题。

2、提高对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支持力度,开始实施中医药特色评价制度,并从各等方面加强引导。

3、注重加强科室医务人员技术文化素质培养。

并建立内部学习培训制度。

(二)具有特殊优势的中医脾胃科科室建设1、根据我院周边地区常见病、多发病的情况,结合本科的自身条件,选择具有特色优势的专科疾病的诊疗方案进行优化。

2、初步完善脾胃重点专科的建设,做大做强中医传统制剂等治疗手段,更方便的服务周边群众。

3、初步制定中医药特色优势的诊疗方案,初步应用于临床,并做好记录,以便后期分析总结与提高。

4、重点培养科室骨干力量,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引进专科人才,加强人才梯队和专科团队建设。

(三)提高中医药专业队伍的技术实力1、坚持中医特色,学习中医药文化,注重中医理论学习。

科室制定并实施中医学习计划,保证了中医理论与实践水平的提高。

2、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积极参加医院开展的继续医学教育及定期举办的学习讲座,夯实中医药基本理论,培养中医药优秀人才,3、初步开展优秀科室中医临床人才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

(四)强化中医特色1、提髙中草药的使用,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充分保证中草药的应用比例,提高中草药应用能力。

2、积极开展非药物疗法。

充分体现中医治疗的多样性,科室逐步开展中医特色非药物疗法。

脾胃科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方案.doc

脾胃科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方案.doc

脾胃科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方案脾胃科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方案脾胃科是我院的一个重点科室,为把我科建设成一个技术精湛、服务优良、设备完善、管理规范,具有相当规模的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规定及指南,发挥中医药优势,突出中医专科特色,充分认识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以提高脾胃专科学术水平和防治疾病能力为核心,加强基础设施条件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优化临床诊疗方案,强化专科规范建设,加强学科带头人和专科骨干培养,促进中医医院内涵建设和中医学术创新,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为人民群众健康和经济建设服务。

二、基本情况綦江区中医院脾胃科成立于,现有医护人员门诊人次,出院人次。

开展的主要项目有: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肝病及风湿性疾病、胃肠息肉切除经内镜高频电刀及氩气刀治疗、小肠疾病诊断、食管支架置入、经胃镜胃肠营养管置入、经内镜镜下止血(注射药物或止血夹)、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

三、总体目标通过开展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努力形成医疗、科研、教学、管理密切切合并互进的学科建设良性运行机制。

使我科成为基本设施和医疗设备先进,医疗技术领先、中医特色突出、治疗方法独特、专科优势明显、创新能力较强,适应医疗市场竞争,并通过和相关科室合作,带动全院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

四、实施方案1、成立以科主任为组长的专科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陈思芸(副主任中医师)副组长:蔡明建(主治中医师)张绍勇(主治中医师)、李传群(副主任护师)成员:王勇(住院医师)、刘剑芳(住院医师)、张艳妮(住院医师)、李娟(护师)2、实施办法:1、基础设施建设1)依托医院现有的基础设施及场所,进一步加强科室医疗环境建设,改善就医环境,突出中医氛围,为患者提供舒适、安全、温馨的住院条件。

2)通过与医院积极协商沟通,逐步开设脾胃科专病门诊及肝病门诊,并设置内镜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胃科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方案脾胃科是我院的一个重点科室,为把我科建设成一个技术精湛、服务优良、设备完善、管理规范,具有相当规模的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规定及指南,发挥中医药优势,突出中医专科特色,充分认识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以提高脾胃专科学术水平和防治疾病能力为核心,加强基础设施条件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优化临床诊疗方案,强化专科规范建设,加强学科带头人和专科骨干培养,促进中医医院内涵建设和中医学术创新,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为人民群众健康和经济建设服务。

二、基本情况綦江区中医院脾胃科成立于2002年,现有医护人员20名,医生7名,护士13名。

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4人;副主任护师1名,护师3名,护士9名。

编制床位25张,实际开放床位29张。

年门诊人次,出院人次。

开展的主要项目有: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肝病及风湿性疾病、胃肠息肉切除经内镜高频电刀及氩气刀治疗、小肠疾病诊断、食管支架置入、经胃镜胃肠营养管置入、经内镜镜下止血(注射药物或止血夹)、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

三、总体目标通过开展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努力形成医疗、科研、教学、管理密切切合并互进的学科建设良性运行机制。

使我科成为基本设施和医疗设备先进,医疗技术领先、中医特色突出、治疗方法独特、专科优势明显、创新能力较强,适应医疗市场竞争,并通过和相关科室合作,带动全院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

四、实施方案1、成立以科主任为组长的专科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陈思芸(副主任中医师)副组长:蔡明建(主治中医师)张绍勇(主治中医师)、李传群(副主任护师)成员:王勇(住院医师)、刘剑芳(住院医师)、张艳妮(住院医师)、李娟(护师)2、实施办法:1、基础设施建设1)依托医院现有的基础设施及场所,进一步加强科室医疗环境建设,改善就医环境,突出中医氛围,为患者提供舒适、安全、温馨的住院条件。

2)通过与医院积极协商沟通,逐步开设脾胃科专病门诊及肝病门诊,并设置内镜室。

3)通过积极申报论证,改善及更新科室现有设备。

积极与相关功能检查室及康复科、针灸科沟通合作,运用其针灸设备、理疗仪、中药超声导入治疗仪等有助于提高中医疗效的诊疗设备。

4)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各种诊疗设备的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人员队伍建设1)脾胃病科医师必须接受中医脾胃病专业系统培训,掌握中医脾胃病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应熟练掌握本科常见病种(病证)的诊断标准,掌握本科主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路径、临床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重点掌握100首常用方剂(见附件),掌握脾胃病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

2)内窥镜医师在脾胃病内科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接受过不少于3个月的专业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能够掌握内窥镜管理制度、诊疗常规、操作规程、并发症的处理原则及方法。

3)通过医院“师带徒”形式培养中医脾胃病学术继承人。

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理论、老专家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中医脾胃病防治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

4)积极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

5)通过医院“西学中”的形式及科室培训学习的方式让护理人员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3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80学时。

通过培训学习后熟悉中医药诊疗常见脾胃病的基本知识,掌握脾胃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护理知识和方法,掌握本科疾病中医护理常规和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能为患者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护理服务和健康指导。

6)积极派遣科室医务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培养专科医生及专科护士,打造脾胃科专业团队。

3、服务技术建设1)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发布的相关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结合本科室临床实际,制定本科室优势病种及临床路径诊疗方案,并应用于临床,定期对本科室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的实施情况及疗效水平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不断优化诊疗方案,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2)注重继承发扬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创新脾胃病中医诊疗技术。

3)在具备脾胃病的常规诊疗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脾胃病科疑难、急危重症的诊疗工作;提高内镜常规检查的准确率,掌握常规诊疗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新技术。

4)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鼓励门诊和病房使用中药饮片,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合理应用中成药。

开展中药外敷、中药灌肠、针灸、耳穴治疗、穴位贴敷、艾灸疗法、中药封包、穴位注射等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积极与康复科及针灸科等相关科室合作,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5)强化中医基本功训练,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

执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查房内容要体现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做到辨证准确、理法方药一致,充分发挥上级医师对下级医师中医诊治的指导作用;及时开展病例讨论,提高急危重症、疑难病的中医诊治水平。

3、实施时间:1)2014年1月成立专科建设领导小组。

专科建设领导小组协调与各级领导的关系,争取给予政策和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协调院内各方面的关系,解决科室实际困难和问题。

定期组织召开科室会议;把任务层层分解、明确任务目标、责任到人。

定期做好专科建设工作总结,充分研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优化措施,并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弥补和充实。

2)2014年2月——2014年3月科室环境形象改善大力改善就医环境,突出中医氛围,重新制作科室宣传栏、中医脾胃病相关知识展览牌、脾胃病科相关管理制度、诊疗常规、操作规程等。

积极与医院相关领导及总务设备科等相关科室沟通,逐步更换老旧病床、电视、空调等。

结合本科室实际情况,对内镜室重新布局,充分开展利用现有设备。

3)2014年4月——2014年5月制定本科室的优势病种及临床路径诊疗方案,形成地区特色的诊疗方案,并具体实施。

4)2014年6月——2014年9月通过医院设备论证及招标购买富士1000肠镜系统。

5)2014年9月——2014年10月购置中医治疗专用病床及多功能病床。

6)2014年10月——2015年4月派遣1名医生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消化疾病的最新诊治方法及内镜下治疗技术。

7)2015年1月——2016年1月通过医院设备论证购买奥林巴斯290内镜系统、超声胃镜。

8)2015年派遣1名护士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专科护士。

9)2016年4月——2016年10月派遣1名医生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肝病的最新诊疗技术。

10)2016年10月派遣1名医生、1名护士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

11)2014年1月——2016年12月开展脾胃病、肝病、风湿性疾病的中西医治疗,在三年内对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肝硬化、胃食管反流病等疾病形成医院内规范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价廉的综合治疗手段。

定期对本科室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的实施情况及疗效水平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不断优化诊疗方案,提高中医临床疗效12)2014年1月——2016年12月争取科研立项1项。

13)2016年12月积极与“治未病科”合作,大力推广中医在脾胃科保健、康复上的作用,在全县县乡村全面铺开,开展此项工作。

附件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常用方剂目录1.八珍汤(《正体类要》) 2.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白头翁汤(《伤寒论》) 4.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5.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6.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7.保和丸(《丹溪心法》) 8.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9.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10.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1.柴胡疏肝散(《证治准绳》)12.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3.大柴胡汤(《伤寒论》) 14.大承气汤(《伤寒论》) 15.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 16.大建中汤(《金匮要略》) 17.丹参饮(《时方歌括》) 18.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 19.当归四逆散(《伤寒论》) 20.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21.调胃承气汤(《伤寒论》) 22.丁香散(《三因极一病症方论》) 23.二陈汤(《和剂局方》) 24.甘草泻心汤(《伤寒论》) 25.葛根芩连汤(《伤寒论》) 26.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27.归脾汤(《校注妇人良方》) 28.桂枝汤(《伤寒论》) 29.化肝煎(《景岳全书》) 30.化积丸(《类证治裁》) 31.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 32.黄芪汤(《金匮翼》) 33.黄土汤(《金匮要略》) 34.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5.济川煎(《景岳全书》) 36.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 37.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38.理中汤(《伤寒论》) 39.良附丸(《良方集腋》) 40.苓桂术甘汤(《伤寒论》) 41.六磨汤(《证治准绳》) 42.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43.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 44.麻黄汤(《伤寒论》) 45.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46.麻子仁丸(《伤寒论》) 47.木香顺气散(《沈氏尊生书》) 48.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9.启膈散(《医学心悟》) 50.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51.清金化痰丸(《统旨方》) 52.清营汤(《温病条辨》) 53.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54.润肠丸(《沈氏尊生书》) 55.三仁汤(《温病条辨》) 56.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57.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58.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59.十灰散(《十药新书》) 60.十全大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1.十枣汤(《伤寒论》) 62.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3.四磨汤(《重订严氏济生方》)64.四逆散(《伤寒论》) 65.四神丸(《内科摘要》) 66.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7.酸枣仁汤(《金匮要略》) 68.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 69.通幽汤(《脾胃论》) 70.痛泻要方(《景岳全书》) 71.胃苓汤(《丹溪心法》) 72.温胆汤(《备急千金要方》) 73.乌梅丸(《伤寒论》) 74.吴茱萸汤(《伤寒论》) 75.五苓散(《伤寒论》) 76.五皮饮(《华氏中藏经》) 77.五仁丸(《世医得效方》) 78.犀角地黄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79.香砂六君子汤(《时方歌括》) 80.香苏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81.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82.小柴胡汤(《伤寒论》) 83.小承气汤(《伤寒论》) 84.小建中汤(《伤寒论》) 85.旋覆代赭汤(《伤寒论》) 86.血腑逐瘀汤(《医林改错》) 87.一贯煎(《续名医类案》)88.益胃汤(《温病条辨》) 89.茵陈蒿汤(《伤寒论》) 90.茵陈术附汤(《医学心悟》) 91.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 92.银翘散(《温病条辨》) 93.右归丸(《景岳全书》) 94.玉屏风散(《丹溪心法》) 95.越鞠丸(《丹溪心法》) 96.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97.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 98.猪苓汤(《伤寒论》) 99.驻车丸(《备急千金要方》) 100.左归丸(《景岳全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