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肾病科中医特色护理

合集下载

肾病的中医护理

肾病的中医护理

肾病的中医护理[关键词]肾病;中医护理中医护理历来在祖国医学整体观、辩证观的理论指导下,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在临床护理中,强调人是一个以脏腑、经络、气血为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强调人体与自然界与社会的关系,进行辨证施护。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手段获取病情、个体状况、心理、社会环境等信息,应用中医八纲辨证的方法加以分析、归纳,确立病人的证型及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提出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护理措施及健康指导。

目前,在全国2100多个中医医疗机构中,有6万余名护士以上技术职务的人员从事中医护理工作,成为发展中医事业的一支必不可少的专业队伍。

中医临床护理通过几十年的实践,已总结出一套从理论到临床的辨证施护方法和具有中医特色的操作技术。

除药物、针灸疗法外,还有放血疗法、拔罐疗法、刮痧疗法、熏洗疗法、敷药法、贴药法、推拿疗法等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现报告如下。

1淋症淋症是指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欲出未尽,或兼小腹拘急引痛溲有砂石的病证。

中医对本证的论述颇多,《诸病源候论》指出:“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肾虚则小便数,膀胱热则水下涩,数而且涩,则淋沥不宣,故谓之淋。

”指出了本病的特点并阐明了发病因素及病理机制,为治疗提供了依据;历代医家根据临床表现,将淋证分为热、石、血、膏、劳五种证型。

西医之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前列腺疾病、泌尿系结石、肿瘤以及乳糜尿等,均可参照本证辨证治疗及护理。

1.1病因病机《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认为淋证的病因是“热在下焦”,《丹溪心法·淋》篇认为:“淋有五,皆属于热”。

但从临床上看,尚有实热与虚热之分。

1.1.1膀胱湿热外感湿热之邪;或过食辛辣醇酒味之品,酿成湿热,下注膀胱;或下阴不法,秽浊之邪侵入膀胱,酿成湿热,发而为淋。

小便灼热刺痛者,称为热淋;湿热蕴积,尿液受其煎熬,日久尿中杂质结为砂石者,则为石淋。

中医特色护理在开展优质护理中的实践与成效

中医特色护理在开展优质护理中的实践与成效

中医特色护理在开展优质护理中的实践与成效篇一中医特色护理在开展优质护理中的实践与成效一、引言在当今的医疗环境中,对护理服务的需求和质量都在不断提高。

中医特色护理,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优质护理服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实践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特色护理在开展优质护理中的实践及其成效。

二、中医特色护理概述中医特色护理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临床实践,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护理方法。

它强调个体化护理,注重调理身体、平衡阴阳,以及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

中医特色护理涵盖了整体护理、辨证施护、预防保健等多个方面,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三、中医特色护理在优质护理中的实践整体观念:中医特色护理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在护理过程中,需要从整体角度出发,全面评估患者的生理、心理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辨证施护:中医特色护理注重辨证施护,即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例如,针对老年患者,中医特色护理强调“扶正祛邪”,以增强机体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预防保健:中医特色护理注重预防保健,强调通过调理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同时,中医特色护理还注重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以减轻病情和缩短病程。

多元化护理手段:中医特色护理采用了多种护理手段,如中药汤剂、针灸、推拿、拔罐等,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这些护理手段具有安全、有效、简便等特点,深受患者欢迎。

四、中医特色护理在优质护理中的成效提高患者满意度:中医特色护理注重患者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了全方位的护理服务。

这使得患者能够在医疗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关心和关注,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促进医护合作:中医特色护理强调医护之间的密切合作,共同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这种合作模式有助于提高医护之间的沟通效率和工作效率,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提高护士素质:中医特色护理要求护士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

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正虚诸证1.脾肾气虚证: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脘腹胀满,大便溏,口淡不渴。

舌淡有齿痕。

2.脾肾阳虚证:畏寒肢冷,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腰部冷痛,脘腹胀满,大便溏,夜尿清长。

舌淡有齿痕。

3.气阴两虚证:倦怠乏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夜尿清长。

舌淡有齿痕。

4.肝肾阴虚证:头晕,头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大便干结,尿少色黄。

舌淡红少苔。

5.阴阳两虚:畏寒肢冷,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酸膝软,夜尿清长,大便干结。

舌淡有齿痕。

(二)邪实诸证1.湿浊证:恶心呕吐,肢体困重,食少纳呆,脘腹胀满,口中粘腻,舌苔厚腻。

2.湿热证:恶心呕吐,身重困倦,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脘腹胀满,口中粘腻,舌苔黄腻。

3.水气证:全身浮肿,尿量少,心悸、气促,甚则不能平卧。

4.血瘀证:面色晦暗,腰痛,肌肤甲错,肢体麻木,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

5.浊毒证:恶心呕吐,口有氨味,纳呆,皮肤瘙痒,尿量少,身重困倦,嗜睡,气促不能平卧。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倦怠乏力1.加强患者安全宣教,采取相关的安全措施。

2.遵医嘱艾灸,取关元、足三里等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二)腰酸膝软1.指导患者起卧势缓。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

3.遵医嘱艾灸,取肾俞、气海、关元等穴位行温和灸。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肾、神门等穴。

5.遵医嘱低频脉冲治疗,取中极、三阴交、阴陵泉等穴。

6.遵医嘱药熨法,每日治疗2次(或遵医嘱加减),每次治疗时间40~60分钟。

(三)恶心呕吐1.观察及记录呕吐物的色、质、量,及时报告医师。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合谷、内关等穴。

(四)皮肤瘙痒1.协助患者剪指甲,指导患者避免用力搔抓皮肤。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等穴。

水肿明显者不宜采用。

3.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中医护理特色措施

中医护理特色措施

中医护理特色措施
中医护理特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辩证施护: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体质、生活习惯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2. 饮食调理: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调节营养摄入,辅助治疗疾病。

3. 针灸推拿:通过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刺激穴位、舒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 情志护理: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通过调畅情志、心理疏导等方法,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增强康复信心。

5. 运动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以增强体质、调节身心。

6. 预防保健:根据季节气候变化、地域特点等,指导患者进行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发生。

7. 中药护理: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医生的医嘱,合理使用中药,如煎药、用药等,以达到治疗效果。

8. 综合疗法:将中医传统疗法与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如中药熏蒸、拔罐、刮痧等,以全面调理患者的身体状况。

中医护理特色措施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注重预防保健和养生调理,旨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中医特色护理实施方案

中医特色护理实施方案

中医特色护理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中医特色护理是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特色护理强调以整体观念来看待人体健康,注重调节身心平衡,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手段来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在现代医学中,中医特色护理逐渐得到了认可和重视,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保健方式。

二、中医特色护理的原理。

1. 以整体观念来看待人体健康。

中医特色护理强调人体的整体性,认为人体的器官、组织、精神等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在护理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人体的内外环境、情志因素等,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2. 注重调节身心平衡。

中医特色护理认为,身体的健康与情志的平衡密切相关,情志不畅会导致气机郁滞,从而影响身体的健康。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需要注重调节患者的情绪,帮助其保持良好的心态。

3. 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中医特色护理倡导“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手段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激发身体的自愈能力,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三、中医特色护理实施方案。

1. 个性化护理方案。

针对不同患者的体质、病情、情志状态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比如,对于气虚体质的患者,可以采用补气养血的中药调理方案;对于情绪失衡的患者,可以采用针灸、推拿等手段来调节情志。

2. 中药熏蒸。

中药熏蒸是中医特色护理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将中药煎煮后熏蒸患者的身体,达到温通经络、祛湿散寒、舒筋活血的效果。

中药熏蒸不仅可以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还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

3. 针灸推拿。

针灸推拿是中医特色护理的另外两种重要手段,通过针灸调理经络、推拿调理筋骨,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畅通。

针灸推拿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也可以用于保健养生。

4. 调理饮食。

中医特色护理强调“药食同源”,认为饮食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在护理过程中,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制定相应的调理饮食方案,比如,对于脾胃虚弱的患者,可以推荐一些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粥类、稀饭等。

科室中医特色护理方案

科室中医特色护理方案

科室中医特色护理方案前言中医护理是中华医学文化的瑰宝,具有独特的思维方法和治疗方式,是世界医学宝库的一部分。

中医护理是在保证病人安全的前提下,通过运用中医学理论,采用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对病人进行全面、系统、个性化的护理,达到防病治病和健康保健目的。

本文旨在介绍科室中医特色护理方案,以便为病人提供更好的全面、系统、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一、中医护理介绍中医护理是指运用中药、针灸、推拿、气功等中医方法,结合现代医学护理技术,对病人的生活起居、饮食营养、心理情绪、预防保健等方面进行调理,防治疾病,达到维护健康的目的。

二、科室中医特色护理方案2.1 针灸推拿康复护理针灸推拿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通畅气机、预防疾病等功效。

在康复护理中,针灸推拿可通过调整肌肉、关节的位置和形态,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加强肌肉的收缩和放松功能,使身体得到放松和恢复,从而达到恢复身体功能、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2.2 中药膳调理护理中药膳是中医传统疗法的一种,是通过中草药与食物搭配运用中医原理,来调理身体内部的功能和机能。

中药膳可提供丰富的营养,可以滋补身体、调理脾胃、活血化瘀、改善免疫力等,对促进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缓解疲劳具有良好的作用。

2.3 中医药物浸泡护理中医药物浸泡护理是利用中草药的药力来达到调节身体的目的。

中药浸泡护理可通过调节皮肤的机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疲劳、解除压力等作用,对身体健康起到良好的保健作用。

2.4 经络按摩护理经络按摩是中医经络理论的一个分支,通过按压、推拿、揉捏等手法,刺激穴位、调整气血,使机体恢复平衡,治疗疾病,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缓解疼痛等作用,对缓解身体疲劳、消除身体疼痛、促进身体健康起到良好的保健作用。

三、总结科室中医特色护理方案是在现代医学护理技术的基础上,融合中医传统疗法,进行全面、系统、个性化的护理服务,旨在通过激活人体的自身调节机能,促进人体的健康,达到预防疾病和健康保健的目的。

脾胃病科中医特色治疗


中药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治疗疾病依据祖国医学的经 络学说。它属灸法的延伸。选择健脾益气,和胃止痛,祛风散寒等中药制成 药膏 ,在特定的穴位上贴敷,起到腧穴刺激和特定药物在特定部位的吸收, 专门用于治疗胃肠疾病,具有治病防病,增强抵抗力的独特疗效,且操作方 便,毒副作用小。 适应症:慢性肠胃炎、慢性腹泻、功能性消化不良、胆囊术后综合征、慢性 结肠炎、肠功能紊乱以及便秘等。 禁忌症:高热体温超过38.5℃;实热证患者;特殊体质及皮肤病患者;皮肤 对药物极度敏感者;孕妇。
科室简介
西安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 体的综合性科室,成立于八十年代初期,科室技术力量雄 厚,中医特色突出,开展了中药穴位贴敷配合电磁波、药 穴指针疗法、中药直肠滴入、中药消化道内镜介入、穴位 注射、辨证施善指导及针灸等绿色中医特色疗法。多年来 经过全科同志共同努力,对消化系疾病治疗积累了丰富的 临床经验,疗效显著。
6
足三里穴位图
取穴方法:小腿前外侧, 犊鼻穴(外膝眼)下3 寸,胫骨前缘一横指。
7
常用药物: 1.中药制剂 如生脉、黄芪注射液等。 2.维生素类制剂 如维生素B1、B6、B12注射液等。
• 操作方法:
8
注意事项: 1、极度疲乏、饥饿或精神紧张时慎用。 2、局部皮肤有感染、瘢痕或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者禁用。 3、穴位注射时,必须避开神经干,亦不能将药液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 内。 4、颈项、胸背部腧穴注射时,不能过深,以防误伤重要脏器。 5、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及合谷、三阴交等穴不宜作穴位注射。
3
取穴方法:
同身寸:是指以患者本人体表某些部位折定分寸,作为量取穴位的长度单位。
胃痛、胃痞
泄泻、便秘

中医特色护理


• 防暑——
• 季节特点: 夏天阳气旺盛,昼长夜短,人体易受暑邪侵 袭。
• 预防措施: 晚睡早起,中午能够合适增长午睡,注意不 可过分劳累消耗,防止烈日下暴晒以防中暑。夜间切忌 露宿室外或直卧窗下,空调温度不宜过低,阻遏身体阳 气通达和宣泄。在情志上要保持精神快乐,切忌发火,
以使人体气机宣畅 。
• 长夏防湿——
患者肾阴不充,不能生髓,髓海空虚,气血阻滞,脉络 不通,故发头晕,时发时止;肝肾不足,无以上承,故 见眼部胀痛,口干、口苦。舌红苔薄白,脉细为肝肾亏 虚之征象。
案例一 此病例能够开展哪些中医特色护理?
1.保持病室平静,空气新鲜,光线柔和,防止 噪音。病床平铺,防止碰撞摇动,眩晕发作 时要卧床休息,闭目养神。 2.观察病情旳诱发原因、发作旳频次,连续时 间、程度以及血压、舌象、脉象。 3.饮食宜清淡,多食水果和蔬菜,忌食辛辣、 刺激、肥厚、生冷之品。 4.主动疏导患者,使其肝气条达,引导患者培 养豁达乐观旳心态,学会自我调整,保持情 绪稳定。 5.中药汤剂以温热服为宜,一般药物遵医嘱按 时按量服用。
• 饮食调护:
– 感冒(外感风寒):香菜粥、苏叶薄荷粥,以祛风散寒。 – 呕吐(肝气犯胃):良姜陈皮粥、佛手煎水代茶喝,以理
气宽胸,和胃解郁。
甘味旳食物——山药、大枣、粳米、鸡肉、饴糖、蜂蜜、
甘草等。
• 作用:滋养补虚、补脾和中、缓急止痛。
• 饮食调护: – 泄泻(脾胃虚寒):莲子粥、山药茨实煲鸡以温中散寒。 – 胃脘痛(脾胃虚寒、里急腹痛):饴糖姜枣汤、蜂蜜鸡蛋
• 季节特点:湿为长夏主气,温度高、湿气大是这 个季节旳
经典特点。中医以为湿为阴邪,好伤人阳气,且 湿性重浊,易引起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
•预防措施:虽然自觉大热,不可过分贪凉,防 止久从湿地,以免中气内虚,从而造成暑热与风 寒之邪乘虚而入。

肾衰中医护理常规

肾衰(急、慢性肾功能不全)护理评价1.血压、水肿、尿量、恶心、呕吐等情况。

2.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脾肾阳虚者、肾阴虚证、肾虚寒湿证、浊泛三焦证。

护理要点一、一般护理1.按中医内科护理常规进行。

2.减少探视,以防交叉感染。

3.重者卧床休息,轻者适当活动。

4.勤洗澡、勤漱口、预防口腔感染和压疮发生。

5.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定时测量体重、血压。

二、病情变化,做好护理工作1.严密观察患者神志、呼吸、血压、口中气体、水肿、二便、舌苔,以及皮肤瘙痒等变化。

2.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恶心呕吐、腹泻、甚至吐血、便血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表情淡漠、头痛嗜睡、烦躁不安、精神恍惚、或神昏谵语、呼吸急促或深而慢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1.中药汤剂宜浓、少量频服2.应用大黄煎剂灌肠治疗时,观察药后的效果及反应。

四、饮食护理饮食宜低盐、低脂及富含优质蛋白质之品五、情志护理进行心理疏导,消除悲观绝望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以配合治疗。

六、临证护理1.脾肾阳虚,呕吐频繁时,遵医师给予针刺或在舌面上滴姜汁数滴。

2.燥结便秘时遵医嘱给予中药泡水代茶饮。

3.神志不清、躁动不安、或抽搐时,实施保护性约束。

健康指导1.指导患者积极治疗原发病、增强抵抗力,减少感染的发生,避免使用损伤肾脏的食物和药物。

2.指导患者根据肾功能检查结果采用合理饮食。

3.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食物的选择范围、食量等。

4.注意保暖、避免风寒侵袭,预防继发感染。

5.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中医科个性化护理计划

中医科个性化护理计划
一、护理目的
依据中医病名辨证谋治,结合病人个人症状体征,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旨在帮助患者康复,改善生活质量。

二、护理依据
1. 分析患者主诉症状、体征和气色情况。

2. 查阅中医病历,了解患者病情及性格特点。

3. 参考中医辨证定型表格评估患者体质与证型。

三、护理内容
1. 根据证型进行辨证论治,着重调整六脏五藏的功能平衡。

2. 制定适宜的饮食要求,保证营养均衡。

3. 按点按压适当脏腑穴位,调整气机。

4. 按证给予中草药治疗,辅以針灸等辅助治疗手段。

5. 引导患者合理运动,缓解精神压力。

6. 周末结合中医养生理论开展养生沙龙。

7. 定期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护理方案。

四、预期效果
通过个性化护理,重塑患者健康观念,帮助患者恢复体质平和,症状明显缓解,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市中医院
脾胃科肾病科中医传统疗法目录
.耳穴埋籽干预腰痛、水肿、泄泻、胃痛、呃逆等。

.艾条灸干预胃痛、尿路刺激征、头痛等。

.穴位贴敷干预胃脘痛、腹泻、高血压等。

.中药熏蒸扶正祛邪,排毒泄浊,消肿等。

.中药浴足促进血液循环,促进睡眠等。

.中药保留灌肠干预慢性结肠炎,慢性痢疾、高热排除毒素等。

.中药外敷活血通络,收敛止痛等。

.中药涂擦(中药口腔护理)保持口腔的清洁,预防口腔感染。

南京市中医院
肾病、脾胃病科中医传统疗法操作规程特色疗法耳穴埋籽干预腰痛、水肿、泄泻、胃痛、呃逆等。

辨证选穴1.腰痛:腰骶、坐骨神经、臀、神门、皮质下、耳尖
2.水肿:肺、脾、肾、膀胱、三焦
3.泄泻:大肠、小肠、腹、胃、脾、神门
4.胃痛:胃、十二指肠、脾、肝、神门、交感
5.呃逆:耳中、膈、胃、神门、相应病变脏腑(肺、脾、肝、肾)
禁忌症1.耳廓皮肤有炎症或冻伤者不宜采用。

2.妇女怀孕期间慎用,有习惯性流产史者则禁用。

操作方法①耳穴探查,找出阳性反应点,并结合病情,确定主穴辅穴位。

②以酒精棉球轻擦消毒。

③左手手指托持耳廓,右手用镊子夹取粘有王不留行籽的胶布,对准穴位紧贴压其上,
并轻轻揉按~分钟。

使耳廓有发热、得气感。

双侧耳穴轮流使用。

注意事项.如胶布过敏者,可用粘合纸代之。

.过度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年老体弱、孕妇按压宜轻压。

.急性疼痛性病症宜重手法强刺激。

并发症
处理
撤籽后局部出现红肿、破损,应及时消毒处理,严防引起软骨膜炎。

评价.患者和家属能够理解耳穴埋籽的目的并主动配合。

.病人有“得气”感,症状缓解。

.病人和家属能演示留籽按压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