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活动的神经调节
消化系统的生理学基础

消化系统的生理学基础消化系统是人体内一系列器官的组合,它的主要功能是将摄入的食物分解成可吸收的营养物质,供给身体所需。
消化系统的生理学基础涉及到消化道的结构、分泌和运动等方面。
一、消化道的结构消化道包含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等部分。
口腔是消化过程的起始点,其中含有牙齿和舌头等结构,能够进行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食管将食物从口腔传输至胃部。
胃是消化道中最大的脏器之一,具有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等酶类的功能。
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器官,它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能够分解和吸收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营养物质。
大肠主要用于水分的吸收和残余物质的排泄。
二、消化道分泌物的功能消化道内的分泌物起着重要的消化作用。
口腔中的唾液包含有淀粉酶、黏液和抗菌物质等,可以进行淀粉和蛋白质的消化。
胃酸的分泌能够杀灭病原微生物和促进蛋白质的降解。
胃蛋白酶则能够分解蛋白质为较小的肽链和氨基酸。
胆汁和胰液是小肠内主要的消化液。
胆汁帮助脂肪的乳化,增加其表面积以便被酶类降解。
胰液含有多种酶,如胰蛋白酶、胰淀粉酶和胰脂肪酶等,可分别消化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三、消化道的运动消化道的运动可以分为节律性运动和推进运动。
胃部的节律性运动称为胃波,有利于混合和降解食物。
小肠的节律性运动称为肠波,有促进吸收的作用。
推进运动则由平滑肌的收缩产生,将食物推动到下一段消化道,这种运动称为蠕动。
四、消化道的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消化道的功能还受到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消化道的神经系统分为本地神经系统和迷走神经系统。
本地神经系统是由各消化器官内的神经元组成,能够调节局部的消化运动和分泌。
迷走神经系统受到大脑皮层和下丘脑的控制,对消化道产生远程调节作用。
消化道还有许多内分泌细胞,能够合成和释放多种激素,如胃泌素、胰岛素和胆固醇酸等,影响消化道的分泌和吸收。
综上所述,消化系统的生理学基础包括消化道的结构、分泌和运动等方面。
了解这些基础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消化过程,并对各种消化系统相关的疾病有更深入的认识。
消化系统的调节

消化系统的调节消化系统是人体进行食物消化和吸收的重要器官系统,其正常运作对于维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消化系统的调节包括神经调节、内分泌调节和局部调节三个方面,它们协同工作以确保食物在消化道内得以适当地进行消化和吸收。
神经调节是消化系统调节的主要方式之一。
在消化过程中,神经系统通过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的参与,控制着消化道的各种活动。
运动神经负责调节消化道的肌肉运动,使食物在消化道内得以顺利推进。
而自主神经则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者之间的平衡调节是保持消化系统正常运作的关键。
交感神经对消化道的功能有抑制作用,而副交感神经则促进消化道的活动,如增加胃液分泌和胃肠蠕动。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消化系统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相应的反应,保持消化功能的正常进行。
内分泌调节是指通过内分泌激素的分泌调控消化系统的功能。
消化道内分泌细胞散布于胃肠道的上皮组织中,它们可以分泌多种激素,如胃动素、胰岛素、胆固醇、胰高血糖素等。
这些激素在消化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例如,食物进入胃后,胃黏膜细胞会释放胃动素,促进胃肠蠕动和胃液的分泌,以便更好地完成食物的消化。
胆固醇的分泌则刺激胆囊收缩,帮助消化脂肪。
消化系统中的内分泌调节与神经调节密切合作,通过激素的释放和传递,调节各个消化器官的协调运作。
局部调节是指消化道内部各组织和器官之间的相互调节。
在消化道的壁层有大量的神经细胞和内分泌细胞,它们能够自主地对消化道内的刺激做出反应。
例如,当食物进入胃部,胃黏膜细胞会产生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能够影响胃肠道平滑肌的收缩,同时也会刺激胃黏膜细胞增加胃液的分泌。
这种局部调节使得消化道内的不同部位能够根据食物的到达情况做出相应的反应,确保消化功能的顺利进行。
总结起来,消化系统的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的操控,激素的分泌和消化道内部的局部调节三个方面实现的。
这三个方面相互协调,确保消化系统能够根据食物的不同特性和进程做出及时的反应,保持消化功能的正常运作。
消化系统的工作原理与调节机制

消化系统的工作原理与调节机制人体的消化系统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机制,它负责将摄入的食物分解并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同时排出废物。
消化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调节机制十分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我们身体的健康和能量的供给。
1. 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及其功能消化系统由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等器官组成,每个器官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
1.1 口腔口腔是消化系统的起始部位,其主要功能是将食物咀嚼、润湿和混合,使食物变为容易吞咽和消化的状态。
此外,口腔中的唾液腺还分泌唾液,其中含有酶类,如淀粉酶,开始了淀粉的消化过程。
1.2 食道食道是连接口腔和胃的通道,其主要功能是将经咀嚼和润湿的食物顺利传输至胃部。
食道的运动主要依靠蠕动运动来完成。
1.3 胃胃是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消化食物。
胃分泌胃液,其中包括胃酸和胃蛋白酶等消化酶,能够将蛋白质分解为更小的分子。
此外,胃壁还有蠕动运动,将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形成称为胃内容物的糊状物。
1.4 小肠小肠是消化系统中最长的一段,也是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器官。
小肠分为三段,即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它们分别发挥不同的功能。
在小肠中,胃内容物与胆汁和胰液相遇,胆汁中的胆固醇和胆汁酸帮助消化脂肪,胰液中的消化酶能够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分解为更小的分子,方便吸收。
1.5 大肠和肛门大肠主要负责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将消化系统中的废物转化为形状成熟的粪便。
粪便经由肛门排出体外。
2. 消化系统的工作原理消化系统的工作原理可以概括为消化、吸收和排泄三个过程。
2.1 消化过程消化过程是指将食物分解为较小的分子,以便于吸收和利用。
这个过程开始于口腔,通过咀嚼、润湿和混合,食物在唾液的作用下开始被分解。
随后,食物通过食道进入胃部,在胃液和胃壁的作用下进一步消化。
最后,食物进入到小肠,在胆汁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
2.2 吸收过程吸收过程是指将分解后的营养物质吸收到血液和淋巴中,为身体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
简述人体对各种功能活动的三种调节方式及特点

简述人体对各种功能活动的三种调节方式及特点
人体对各种功能活动的调节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个系统来完成的。
这三个系统在人体内部协同作用,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性。
第一种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它是指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冲动的传递来调节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神经调节的特点是速度快、反应迅速,主要作用于人体内部各种器官的活动,如心跳、呼吸、消化等,可以使人体在不同的环境和状况下做出快速而适应性的反应。
第二种调节方式是内分泌调节,它是指内分泌系统通过分泌激素来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
内分泌调节的特点是作用广泛、调节时间长,主要作用于人体内部的代谢、生长、发育等方面,可以使人体保持稳定的内部环境。
第三种调节方式是免疫调节,它是指免疫系统通过抗体和免疫细胞来调节人体的免疫活动。
免疫调节的特点是针对性强、精准度高,主要作用于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有效地对抗病毒、细菌和其他病原体的侵袭。
综上所述,人体对各种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各有特点,三种调节方式在人体内部协同作用,共同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性。
- 1 -。
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科学中国人2016年9月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于锋真黑龙江省大庆市龙凤区东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摘要:中枢神经系统对消化道活动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下丘脑是调节消化道功能的较高级中枢,其不同部位对消化道运动功能有不同的作用。
摄食中枢存在于下丘脑外侧区.饱中枢存在于腹内侧核。
关键词:消化道;神经;支配;作用刺激下丘脑前部和外侧区可促使胃运动,刺激下丘脑后部和腹内侧区抑制胃运动。
下丘脑的功能又受大脑边缘系统控制,如海马、杏仁核用区、前额皮质等对下丘脑活动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延髓是调节消化道运动的另一重要部位.对消化道大部分区域具有兴奋和抑制双重作用。
实验证实,只要延髓及其以下的神经结构完整,动物的消化道运动就基本上维持正常。
一、消化道的外来神经支配消化道的外来神经包括调节消化道功能的运动神经(传出神经)和起感觉作用的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又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一般来说,两者对消化道功能的影响是相互桔抗的.交感神经对消化道有抑制作用.而副交感神经对消化道起兴奋作用。
消化道的外来传人神经走行在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中,将消化通的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并引起相应的消化道反射。
1.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稿经支配消化道的交感节前神经元胞体位于脊髓胸、腰段侧角,发出的节前纤维在省柱两侧形成交感十,与交感神经节中的节后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节后纤维主要经内脏大、小神经及腹下神经分布到胃肠道各部分。
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属肾上腺家能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支配肝、脾、肾、胰等器官和胃肠道平滑肌、腺体、血管以及内在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兴奋时,可直接或通过内在神经系统发挥作用.抑制胃肠道运动和消化腺分泌,但对胆总管括约肌、回盲括约肌和肛门内括约肌以及血管平滑肌有收缩作用。
消化道的副交感神经来自迷走神经和盆神经。
迷走神经支配胃、小肠、盲肠、阑尾、升结肠和横结肠,节前纤维与消化道管壁内的节后神经元形成突触.节后纤维支配腺纫脑、上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
消化反应的调节机制

消化反应的调节机制
消化系统的正常运作依赖于复杂的调节机制。
这些机制确保食
物在消化系统中顺畅地通过,并确保身体吸收营养物质。
这篇文章
将介绍几种主要的消化反应调节机制。
1. 神经调节机制
神经系统在口腔,胃,肠和直肠中发挥重要作用,细胞产生和
释放许多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是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这些神经递质通过神经分支进入消化系统,并调节胃肠蠕动,开启
和关闭括约肌,控制酸生成和分泌胃酸,进而控制胃液生成量。
2. 荷尔蒙调节机制
荷尔蒙也在消化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
特别是,胃壁产生一种
荷尔蒙叫做胃泌素,它能够刺激胃液的分泌。
其他荷尔蒙如胰岛素、胆固醇和激素也可以直接影响肠道的蠕动、水平衡、胆汁分泌和酶
的分泌。
3. 自旋转机制
自旋转机制是胃部和肠道中的一系列运动。
在胃中,幽门括约肌控制食物通过瘤胃,随着消化,幽门括约肌会周期性地舒张和紧缩,以将部分消化的食物推向十二指肠。
另一方面,肠道中的运动叫做肠蠕动,它的作用是将粪便从结肠推往直肠。
以上是消化系统的调节机制的几个方面。
这些简单的机制共同合作,确保了我们的身体得以将食物能量转化为可用形式,并同时排出不需要的废物,保持我们的身体健康。
神经调节与消化系统疾病的关联

神经调节与消化系统疾病的关联引言:神经调节在人体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负责调节和控制许多生理功能,包括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疾病是一类常见而且日益增加的健康问题,然而,很少有人意识到神经调节与这些疾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本篇文章将介绍神经调节与消化系统疾病之间的关联并探究其可能机制。
一、背景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患上消化系统疾病的人数呈现出上升趋势。
消化系统包括食管、胃、肠道和脾脏等器官,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疾病发生。
虽然现代医学在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我们对于这些疾病的发生机制还知之甚少。
二、神经调节与消化系统关系1. 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是控制内脏器官功能的主要部分。
它被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个部分。
交感神经负责激活机体应激反应,而副交感神经则促进消化和休息状态。
这两个系统相互协调工作以保持身体内环境的稳定。
2. 肠道-脑轴肠道-脑轴是连接肠道和大脑之间的双向通信系统。
它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信息传递,包括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等方式。
这种通信系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参与体内的能量平衡、食欲调节和代谢调控。
三、消化系统疾病与神经调节1. 胃溃疡胃溃疡是胃壁发生溃疡形成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
早期人们认为胃酸是其唯一主要致病因素,然而最新研究发现,自主神经系统在胃酸分泌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交感神经激活可增加胃酸分泌,并加重溃疡形成。
2. 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功能紊乱疾病。
研究表明,肠易激综合征与神经调节异常密切相关。
副交感神经、中枢神经系统和肠道之间的协调失调可能是导致症状的关键原因。
3. 炎症性肠病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
这些疾病的发生与自身免疫反应和肠道菌群失衡有关。
神经调节在控制肠道免疫反应和维持菌群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迄今为止,关于如何利用神经调节干预治疗这些肠道免役反应尚需进一步的深入探究。
四、可能机制1. 炎性介质一些消化系统内分泌细胞能够合成和释放多种局部激素,这些激素可以影响另外一个器官。
神经调节神经系统如何调节身体的各种功能

神经调节神经系统如何调节身体的各种功能神经调节:神经系统如何调节身体的各种功能神经调节是指神经系统对身体各种生理功能的控制和调节。
神经系统由大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组成,它通过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将外界刺激转化为身体的反应和行动。
这种调节功能包括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的控制和调节。
一、神经系统的构成与功能神经系统主要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负责主导和整合各种感觉、运动和认知功能。
外周神经系统则包括脊髓神经和脑神经,负责将中枢神经系统的指令传递给身体各个部位,以及将来自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信息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
二、神经调节的方式和机制神经调节主要通过下面几种方式和机制来实现:1. 突触传递: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神经冲动和信号,形成神经回路。
这些神经回路中,通过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处理。
2. 激活和抑制:神经系统可以通过激活和抑制不同的神经元来调节各种生理功能。
例如,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可以提高心率和血压,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则可以降低心率和血压。
3. 神经内分泌调节: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相互作用,通过神经内分泌物质的释放来调节身体的生理功能。
例如,下丘脑通过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刺激垂体前叶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进而促使肾上腺皮质分泌皮质醇。
4. 反馈调节:神经系统可以通过反馈机制来调节自身的活动。
例如,血糖水平升高时,胰岛素的释放增加,从而促使细胞摄取更多的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三、神经调节对身体功能的影响神经调节对身体的各种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例子:1. 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通过调节心率和血管的收缩和扩张,控制着血液的循环和供应。
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会提高心率和血压,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则会降低心率和血压。
2. 呼吸系统:神经系统通过调节呼吸中枢和肺部肌肉的运动,控制着呼吸的频率和深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道神经节内的兴奋传递
包括慢速和快速突触机制
这些电位可以是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也 可以是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可以用电刺激突触前纤维引起
1. 快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EPSP)
这是植物神经节内兴奋传递的基本方式
过程: 节前纤维兴奋传至其末梢 → 引起突触前末梢释放Ach → Ach与节后神经元膜上的N1-R结合 → 该受体分子构型改变,形成单价阳离子 通道
特点:去极化电位的潜伏期与时程长,称 s-EPSP 作用:s-EPSP自身不能使节后神经元膜电 位去极化到TP水平,不能直接引起节后神 经元产生兴奋,故主要是起调制作用
4. 迟慢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Ls-EPSP)
形成过程: 用高强度电脉冲刺激节前神经 → 其前末梢释放肽类递质 → 神经肽与突触后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 引起m通道关闭、GK+(K+电导)降低;同时有 GNa+和GCa2+增加 → 节后神经元的膜内电位升高,后膜去极 化,此去极化电位的潜伏期与时程均较上 述几种PSP长,称之为Ls-IPSP
进的方向
平滑肌括约肌处的情况正相反
此处抑制性运动神经元通常是静息状态
需要括约肌打开时
抑制性运动神经元会在 适当时机转为放电状态
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
正在收缩的括约肌松弛
阻止邻近肌肉的兴奋性收 缩传入和括约肌关闭
临床病理联系
没有抑制性控制,具有自律性的平滑肌将 持续收缩,形成梗阻。受累肠段的失控的细 胞体中传播的收缩将互相抵触,形成紊乱无 效的行为 抑制性运动神经元的丧失和障碍是慢性假 性肠梗阻和括约肌失弛缓症等失抑制性动力 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
二、胃肠运动的神经递质及受体
乙酰胆碱及其受体
去甲肾上腺素及受体
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递质及受体
(一)乙酰胆碱
由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和副交感神经纤维分 泌的 胃肠道运动的兴奋性递质
在胃肠道通过与M受体结合引起平滑肌收 缩和外分泌腺的分泌
(二)去甲肾上腺素及受体
由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分泌
通常根据受体作用的强度又将受体分成a1、 a 2、β1、β2共4种亚型 在胃肠道通过a、β二类受体介导而调节胃 肠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运动(为主)
特点:此超极化电位的潜伏期与时程均较长, 称之为s-IPSP
3. 慢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s-EPSP)
过程:节前纤维兴奋传至末梢 → 前膜末梢释放Ach → Ach与节后神经元膜上m-R结合 →导致突触后膜上m通道关闭,M电流(Im)减 小,(Im为K+载荷的电流,故实为K+外流 减少) →节后神经元膜内电位升高,即去极化 (但不能使去极化到TP水平)
5-HT可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从而阻断或 减少乙酰胆碱引起的肠运动
三、肠神经系统
பைடு நூலகம்
ENS是一个位于胃肠、胆胰系统中由神经节、 神经丛组成的巨大网络 (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元
肠神经丛包括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运动 在高等动物中,肠神经包含了大约10亿个神经
元,与脊髓的神经元数目大致相同
胃肠道平滑肌细胞
抑制性神经递质VIP、 NO等的释放↓
胃肠运动加强
脊髓胸腰段
2. 交感神经
N受体
节前纤维 Ach
相应神经节细胞
a受体 节后纤维 NE
胆碱能神经元的突触前膜 乙酰胆硷↓ 胃肠运动减弱
A. 颈上神经节
B. 颈中神经节
C. 颈下神经节
D. 腹腔神经节
E. 肠系膜上神经节
所以它既是兴奋性递质,也是乙酰胆碱的调质
2.抑制性肽能神经元递质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
血管活性肠肽(VIP) NO
(1)血管活性肠肽(VIP)
VIP是28个氨基酸的多肽,由广泛存在于肌 间神经丛和粘膜下神经丛的VIP神经元分泌 VIP是平滑肌细胞超极化的神经递质。高浓 度的VIP可抑制胃肠运动
(三)肠神经系统 (enteric nervous system, ENS)
ENS是一个位于胃肠、胆胰系统中由神经节、 神经丛组成的巨大网络 ENS直接从肠道获得信息,在或不在自主神 经系统的参与下迅速产生相应的应答
ENS的神经也被认为是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 经、平滑肌细胞、肠粘膜腺体,以及其他 壁内神经细胞之间的转换神经元
交感神经系统的节后神经元。释放的去甲
肾上腺素作用于α2受体抑制分泌神经元放 电。此种对分泌的抑制是交感神经系统在 血流由内脏转入体循环的自我调节中关闭 胃肠道功能的部分机制
ENS整合环路,释放的抑制性递质可能是
生长抑素
临床病理联系
分泌运动神经元活动增强→神经源性腹泻
活动减低→便秘
神经源性腹泻有两方面的致病因素
→ K+外流,Na+内流(由于节后神经元静息 膜电位驱动Na+内流的电-化学梯度大于驱动 K+外流) → 内流的Na+量多于外流的K+ → 突触后膜去极化 → 达到节后神经元的阈电位水平 → 节后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
特点:去极化的潜伏期与时程均较短,去极 化的幅度较大,称为f-EPSP
2. 慢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s-IPSP)
受累肠段推进力衰竭(但压力测定发现人小肠
收缩活动增强,这神经源性慢性假性肠梗阻的 诊断依据)
肠肌神经丛有炎性浸润,血清检查有循环抗肠
神经元抗体。多数下食管括约肌失弛缓症患者 亦有循环抗肠肌神经元抗体
神经元变性
2 .肠血管运动神经元(分泌神经元)
是ENS中支配肠腺的兴奋性运动神经元,
按功能分为:
①运动神经;②分泌神经; ③感受神经;
④中间连接神经
(三)ENS神经元的功能
收缩压、机械磨擦、 渗透压、PH、葡萄 糖浓度等
感觉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组成的 微环路,信息加工 运动神经元 + -
肌肉系统、 感觉上皮和 血管系统
1. 肠运动神经元
包括兴奋性和抑制性运动神经元 肠兴奋性运动神经元兴奋 肌肉收缩 乙酰胆碱和P物质 粘膜腺(肠隐窝)分泌水、电解质和粘液 乙酰胆碱和血管活性肠肽(VIP)
Paul等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人胚胃 肠发育,显示ENS发育最早的是幽门部,其 次是结肠,最后是回肠。
证实了ENS是迷走神经嵴细胞从头侧向 尾侧迁移及骶神经嵴细胞沿直肠、结肠向头 侧移行而成
(二)ENS的分类
根据其神经递质,按肠神经生化分为
①胆碱能;②肾上腺素能;③5-羟色氨能
④r-氨基丁酸能;⑤肽能
被刺激部位的功能特性 • 刺激频率、刺激强度 • 胃肠道的功能状态 • 麻醉的种类及深度
•
脊髓:调节胃肠运动的反射中枢
e.g 胃运动的兴奋点相对集中于胸段脊髓背侧; 抑制点集中在灰质前角
延髓:调节胃肠运动的基本中枢
e.g 兴奋性冲动通过内脏大神经和迷走神经两 个途径传至胃
脑桥及以上结构在调节胃肠运动作的作用 不清
第2级水平:椎前神经节 第3级水平:中枢神经系统
体内、外 环境信息
交感神经系统
脊髓和脑的 各级中枢 副交感神经系统 (迷走神经) 神经内分 泌系统
椎前神经节 + 肌间神经从 粘膜下神经从 肠神经系统(ENS) 中间神经元 腺体、肌细胞
(一)中枢神经系统
影响范围广,特异性差 刺激效果取决于多种因素
以神经分泌方式作用于局部而不是以循环 激素方式发挥效应
(2)NO
L-精氨酸
NOS
NO +瓜氨酸
人和动物胃肠道中有大量NO神经元。电刺 激可增加NO的分泌,在体和离体实验表明 NO可抑制胃肠平滑肌的收缩
机制可能是NO增加细胞内C-GMP水平,导致 超极化和舒张,从而抑制胃肠的运动
(3)其它
的慢波何时才能引发收缩,以及收缩开始 后传播的距离和方向
中间神经元 抑制 肠道某节段的抑 制性运动神经元 控制环路 放电↓
该节段的环肌才 对慢波起反应
环肌收缩 节段的长度,且收缩节段的边界反映了失 活和活性的抑制性运动神经元的移行区域
通过控制动作电位的三维传播决定了收缩
抑制性运动神经元的失活方向即为收缩推
s-IPSP起减弱植物神经节兴奋传递的作用
过程: 节前纤维的兴奋传至末梢 → 突触前末梢释放Ach → Ach与小型强荧光细胞(SIF)膜上m-R结合 → SIF末梢释放多巴胺(DA) → DA与节后神经元膜上D2-受体结合
→ 经Gi -蛋白转导以抑制腺甘酸环化酶活性 → cAMP生成减少 → K+外流增加 → 引起节后神经元膜内电位降低,即发生超 极化
生理学系
一、胃肠道的神经支配
外来神经(自主神经系统)
交感肾上腺素能神经
副交感胆碱能神经
(NANC)
目前认为,外来神经对胃 肠活动,尤其是运动只起 调制作用
非胆碱能非肾上腺素能神经
内在神经(肠神经系统)
可独立完成一些反 射活动
神经系统对胃肠道功能的整合过程由三 个水平的活动协调完成
第1级水平:消化道管壁内的内在神经系统
(三)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递质
兴奋性肽能神经递质 抑制性肽能神经递质 5一羟色胺
1. 兴奋性肽能神经递质
包括P物质(SP)、神经激肽A、神经激肽 B,由SP神经分泌。 P物质是多肽。通过两种途径引起平滑 肌的收缩
增加平滑肌细胞内Ca2+浓度 激活壁内胆碱能神经释放乙酰胆碱,引起平 滑肌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