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阳春石菉铜矿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_孙宝德

合集下载

广东阳春盆地石菉铜矿床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广东阳春盆地石菉铜矿床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主要 集 中在 燕 山期 ,且 多数 与 同期 岩 浆岩 密切 相关
( 南京 大学地 质系 , 1 9 8 1 ;任 纪舜等 , 1 9 9 0 ; Z h o u e t a 1 . , 岩化 。早在 2 0世 纪 8 0年代 , 地 质学 家对 区内代 表
( 马东升 ,2 0 0 8 ) 。粤 西 阳春盆地 位于 吴川 一 四会 深 断 裂 西南 端,是一 个 在 印支期 复 向斜基 础上 发育 而 成

第 4期
段 瑞春 等 :广 东阳春 盆地 石蕞铜 矿床 U— P b年 代 学及其 地质 意义
7 5 9
表 2 石 菜花 岗 闪长 岩 、黄铁( 铜) 矿矿 化花 岗 闪长岩锆 石 中的稀土 元素组 成( ×1 0 - 6 )
的局 部断 陷盆地 ,面积约 2 0 2 8 k m 。盆地 内及其 周
锡 山型 ” 酸性 花 岗岩 类 ( 马 大铨 等 ,1 9 8 5 ;涂 绍雄 ,
1 9 8 5 ;赵子杰等,1 9 8 5 ) 。近年来 的研究表 明,同属于
“ 岗尾 一 石 莱型 ”的马 山 、岗尾一 轮水 和石 菜岩体 具 有不 同的形成 时代 及元 素 同位 素地球 化 学特 征 ,指 示它 们是 不 同时代 、不 同构造背 景下 岩石 圈演化 的
中图分 类号: P 5 9 7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1 — 1 5 5 2 ( 2 0 1 3 ) 0 4 . 0 7 5 4 . 0 1 1
0 引 言
我 国东 部沿 海是 多 金属 矿 床 的重要 产地 ,前 人
对 其成 矿作 用 的特 点进 行 了长 期 和系统 的研 究 ,探
勘 查 局 地 质 勘 查 研 究 院 ,广 东 广 州 5 1 0 0 6 0 )

铜矿资源的地质特征与分布规律

铜矿资源的地质特征与分布规律

感谢观看
汇报人:
铜矿资源分布规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铜矿资源的分布对工业发展有重要影响,如电子、机械、建筑等行业都需要铜作为 原材料。
铜矿资源的分布不均会导致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如某些地区铜矿资源丰富,经济 发展较快,而其他地区则可能因为缺乏铜矿资源而发展缓慢。
铜矿资源的分布规律也会影响国际贸易,如某些国家铜矿资源丰富,可能会成为铜 矿出口国,而其他国家则需要进口铜矿以满足国内需求。
湖北铜矿资源丰富,主 要分布在大冶、黄石、 十堰等地
铜矿资源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
地质构造:地 壳运动、板块 碰撞等形成的 地质构造对铜 矿的形成和分 布有重要影响
岩浆活动:岩 浆活动可以形 成铜矿床,岩 浆的性质和活 动方式对铜矿 的分布有影响
地下水:地下 水可以溶解和 搬运铜元素, 形成铜矿床
气候条件:气 候条件可以影 响铜矿的氧化 和侵蚀,从而 影响铜矿的分 布
加强铜矿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防止非法开 采和盗采
推广绿色采矿技术,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加强铜矿资源的研究和开发,提高资源利 用效率
加强铜矿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降低资源 浪费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铜矿资源可持续 发展的挑战
铜矿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展望
铜矿资源的重要性:铜矿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对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铜矿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实现铜矿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铜矿资源的环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有效措施减少铜矿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铜矿资源的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铜矿资源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
铜矿资源的类型与特点
铜矿资源的类型:硫化物 型、氧化物型、碳酸盐型 等
氧化物型铜矿的特点:品 位低、难选、储量小

铜矿资源的地质特点与形成环境

铜矿资源的地质特点与形成环境
铜矿资源的保护措施与政策法规
建立铜矿资源保护区,限制开采范围
制定铜矿资源开采标准,确保可持续开采
加强铜矿资源回收利用,减少浪费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铜矿资源开采与利用行为
铜矿资源循环利用与再生利用的可行性及技术方法
铜矿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回收废铜、再生铜等方式,实现铜资源的循环利用。
可行性分析:铜矿资源的循环利用与再生利用在经济、环境、技术等方面都具有可行性。
分类:铜矿资源可以根据其成因、形态和赋存状态进行分类,主要包括硫化铜矿、氧化铜矿、碳酸铜矿等类型。
特点:铜矿资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广泛应用于工业、建筑、电子等领域。同时,铜矿资源的开发利用也需要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需要采取合理的开采和利用方式。
添加标题
铜矿资源在全球的分布情况
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有一定的铜矿资源
亚洲的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也是重要的铜矿生产国
北美洲的加拿大和美国也是重要的铜矿生产国
非洲的赞比亚和刚果(金)拥有丰富的铜矿资源
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北美洲、非洲、亚洲和大洋洲
南美洲的智利和秘鲁是铜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铜矿资源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铜矿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广泛应用于工业、建筑、电子等领域
沉积岩型铜矿:主要分布在古陆边缘地区,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陆相沉积型铜矿:主要分布在古陆地沉积区,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变质岩型铜矿:主要分布在古陆内部地区,如中国、俄罗斯等国家
热液型铜矿:主要分布在地壳活动强烈的地区,如智利、秘鲁等国家
铜矿资源形成过程中的地质作用和成矿机制
地质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风化作用:风化、侵蚀、搬运等作用形成的沉积矿床
生物作用:生物活动形成的生物沉积矿床

广东阳春朝其塘地区岩体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

广东阳春朝其塘地区岩体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

广东阳春朝其塘地区岩体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阳春盆地位于钦杭成矿带的西南段,是广东省内重点成矿区之一,具有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

朝其塘岩体为燕山期同熔型花岗岩,具有两次或以上的岩浆活动,通过与大宝山、鸡笼山、锡坪以及国内已知斑岩型铜钼矿床对比,认为朝其塘石英斑岩体具有寻找斑岩型锡(钼)矿的潜力。

标签:岩体特征找矿前景斑岩型朝其塘阳春盆地钦杭结合带及其旁侧是华南地区最为重要的Cu-Au-Pb-Zn-Ag多金属成矿带[1],也是近年来我国矿产资源评价新增加的三个具有重大找矿潜力的成矿带之一[2]。

阳春盆地位于钦杭成矿带的西南段,是一个在在印支期复向斜基础上发育而成的北东向的局部断陷盆地[3],为粤西地区乃至广东省最重要的成矿带之一。

朝其塘位于阳春盆地南部,岗美岩体内,区内矿点众多,各种资料显示其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1岩体地质特征该岩体以复式岩体产出,主体是岗美岩体的一部分,岩性为花岗闪长岩,产出时代为燕山二期。

在花岗闪长岩中有石英斑岩侵入其中,时代晚于花岗闪长岩。

这两个岩体的具体地质特征以及蚀变分带分述如下:1.1花岗闪长岩特征位于岗美岩体的东南部,以岩株产出。

其岩石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40%)、微斜长石(30%)、更长石(15-20%)、角闪石(5%)、黑云母(5%)、绿帘石(5-10%)、绿泥石(微量)、纤闪石(少量)、磷灰石、磁铁矿、白钛石、榍石等。

岩体局部有斑晶出现,斑晶为中长石(10%)、钾长石(5%)、角闪石黑云母(5%)、正条纹长石(10%)、石英(5%)。

结构为半自形粒状结构。

岩体中的构造以断裂为主,其次是裂隙。

断裂大致分成三组即NW、NE、NNW,其中以NW为主,成平行排列分布。

裂隙发育有多组纵横交叉成网状产出。

在断裂分布地段以硅化为主,而其余地区普遍出现有纤闪石化、绿帘石化、泥化、绿泥石化。

岩体中石英脉和褐铁矿分布较普遍,但大多数沿断裂破碎带和裂隙重填。

在岩体局部见到黄铁矿、黄铜矿为主的矿化成细脉穿插,浸染状分布于岩体中,其次还有少量方铅矿、闪锌矿、赤铁矿等产出。

东阳春盆地锡山钨锡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岩成矿浅析

东阳春盆地锡山钨锡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岩成矿浅析

东阳春盆地锡山钨锡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岩成矿浅析作者:王龙李波杨成会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5年第06期摘要:阳春盆地是粤西乃至广东省重要的有色金属成矿区之一,锡山钨锡矿床是盆地内典型的多金属矿床之一,阳春盆地存在两类与成矿紧密相关的花岗岩类,分别为与铜铁等矿床有关的中酸性花岗岩类和与钨锡等矿床有关的酸性-超酸性花岗岩类,前者的代表为石菉等矿床,而锡山、小南山等则为后者的典型代表。

最新的年代学数据表明,锡山岩体的锆石U-Pb 年龄为103±3 Ma,石英矿物Rb-Sr等时线年龄为94±12Ma,同时期华南地区处于岩石圈拉张伸展的构造环境中,锡山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与同阶段华南地区的大规模构造和岩浆活动有关。

关键词:锡山;地质特征;成岩成矿广东阳春盆地是在印支期复向斜基础上发育而成的小型断陷盆地,盆地走向20°,长90Km,宽16-31Km,面积约2028Km²。

构造上位于钦杭成矿带西南段,NE向吴川-四会断裂带中段主断裂的东南侧,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东亚大陆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的西南端,粤西-桂东南加里东隆起和海西期坳陷的接壤部位,华南褶皱系南西段。

目前盆地周边已发现矿床(点)50余处,矿化元素为铜铁铅锌钨锡等,矿床类型有斑岩型、矽卡岩型、构造蚀变岩型、热液脉型等。

区内岩浆活动较为强烈,盆地内及南侧广泛发育中基性侵入岩和花岗岩类侵入体,地表出露约30多个,除马山等少数岩体为印支期外,大部分为燕山期产物,根据岩石类型和含矿性,将盆地内花岗岩分为两类,即岗尾-石菉型的花岗岩类和小南山-锡山型花岗岩类,前者主要是中酸性花岗岩类,与铜铁等矿床有关;后者为酸性花岗岩类,与钨锡等矿床有关。

,为了进一步了解锡山钨锡矿床的成因,笔者对锡山岩体进行了总结和浅析。

1.矿床地质特征锡山矿床位于阳春复式向斜的西南端,矿区地处广东省阳春市马水镇辖区内,位于阳春市204°方向,直距14.75Km处,矿区中心点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8′15″,北纬22°07′50″,岩体周围地层为石炭系下统的变质粉砂岩、砂质页岩、页岩等,火成岩与围岩接触部分产生不同程度的矽卡岩化、部分角岩化。

广东省铜矿类型划分及成矿特征

广东省铜矿类型划分及成矿特征

广东省铜矿类型划分及成矿特征古志宏;廖小华;肖光铭【摘要】根据成因将广东省铜矿床划分为七大类型:斑岩型、沉积改造型、岩浆型、陆相火山岩型、矽卡岩型、热液充填型、沉积砂岩型和表生风化型,其中以斑岩型储量最为丰富,而斑岩型和陆相火山岩型最具找矿前景.【期刊名称】《华南地质与矿产》【年(卷),期】2011(027)002【总页数】6页(P141-146)【关键词】铜矿;矿床类型;成矿特征;广东【作者】古志宏;廖小华;肖光铭【作者单位】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广州510080;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广州510080;广东省地质局706地质大队,广东韶关,512026;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广州51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41铜是广东省的短缺资源,其探明、保有储量少。

目前广东已勘查的矿床(点)数104处,多为矿(化)点①广东省地质矿产局地矿处区划组,广东省铅锌铜银矿产成矿预测报告,1990.。

对铜矿的类型进行准确划分,对于寻找新的矿产地及新的找矿方向意义重大。

前人曾对广东省的铜矿类型进行过系统的划分(表1),但随着肇庆园珠顶大型铜钼矿的发现以及大宝山铜矿、石录铜矿等危机矿山研究的突破,原划分方案已显得不再合适,本文将在前人划分方案的基础上重新对铜矿类型进行划分。

根据项目课题组的研究,以矿床成因为基本原则,结合国内同类型矿床的划分情况[1~4],将广东省铜矿床划分为七大类型十个亚类型:斑岩型(大宝山式、园珠顶式、锡坪式、天堂式)、沉积改造型(玉水式)、陆相火山岩型(紫金山式)、矽卡岩型(铜录山式)、热液充填型、沉积砂岩型、表生风化型,其中以斑岩型铜矿床最为重要。

其类型划分及各类型的典型矿床见表2。

斑岩型铜矿探明资源储量占广东省铜矿储量的90%以上。

根据矿床的含矿岩体与主要矿物组合,可进一步划分为大宝山式斑岩型钼钨铜多金属矿、园珠顶式斑岩型铜钼矿、锡坪式斑岩型钼铜铁锡矿和天堂式斑岩型钼铜多金属矿。

广东省阳春市庙山矿区的找矿进展与前景分析

广东省阳春市庙山矿区的找矿进展与前景分析

广东省阳春市庙山矿区的找矿进展与前景分析[摘要]阳春盆地位于全国16条重点成矿区带之一的钦杭成矿带南西段,是广东省内重点成矿区之一。

该区具有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找矿潜力巨大。

近两年来,通过在该区开展国家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及老矿山外围找矿工作,相继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及成果。

其中庙山矿区位于石菉铜矿床的外围,是寻找与石菉类似的矽卡岩型铜矿床的有利区段,近期新取得的成果表明该区具有寻找中型以上铜多金属矿床的前景。

[关键字]阳春盆地庙山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阳春盆地铜多金属成矿带,为广东省最重要的成矿带之一,区内构造复杂,导致多期次、多阶段的岩浆侵位,并为含矿溶液提供良好通道和赋矿场所,在不同的围岩条件下形成不同类型的、丰富的内生金属矿床。

区内矿床(点)密集分布,类型复杂,已发现大型矿床1处,中型矿床7处,小型矿床20多处,主要以Cu、Pb、Zn、Ag、W、Sn、Mo 为主。

且大多数为多金属矿床,伴有多种元素。

区内的铜矿床类型主要有矽卡岩型、热液充填交代型和岩溶型次生铜矿床,其中石菉铜矿为我国典型的矽卡岩型铜矿床[1]。

庙山矿区位于石菉铜矿床东面约3km,是寻找类似的矽卡岩型铜矿床的最有利区段。

2012年,我院通过开展”老矿山外围找矿”项目,取得了重要找矿进展,在施工的钻孔ZK602中发现铜多金属矿体多层,包括一层厚5.42m的富铜多金属矿体,平均品位为Cu7.42%、Zn1.78%、Ag133g/t、Bi0.091%,显示出良好的找矿前景。

本文主要对该矿区的成矿地质背景及工作进展进行介绍并对其找矿前景进行分析。

1区域地质背景工作区位于阳春盆地南缘,阳春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东亚大陆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的西南端,其二级块体云开地块和粤中地块的交汇处(图1-1)。

以吴川~四会断褶带为界,西北部为云开古陆隆起区,南东部是一个主要由晚古生界地层组成的北东向复式向斜构造盆地-阳春盆地。

该区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找矿潜力巨大。

石菉铜矿床成因再分析

石菉铜矿床成因再分析

石菉铜矿床成因再分析由地质资料掲示的各种地质现象、结合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的各种地质现象,综合分析石菉次生氧化铜矿、原生硫化铜的成矿原因,找出成矿规律,指导地质探矿。

标签:原生铜矿次生铜矿成矿原因找矿规律名词实语:原生铜矿——指含有硫化铜或自然铜的矿石次生铜矿——指被氧化和后生的铜矿石,有氧化铜、碳酸铜、结核铜(常见有铁结核铜、硅结核铜)等。

广东阳春石菉铜矿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广东省内最大型铜矿,到1998年已核实的总资源超过六十万吨铜金属量,分东矿段、石菉山矿段、西矿段,其中次生氧化铜约40万吨,原生硫化铜约20万吨,同时已开采的东段次生矿出产的孔雀石是目前世界上最漂亮的孔雀石,其形状具有石灰岩溶洞的所有形态,有各种柱状、钟乳状、针状、葡萄状、笋形、瀑布形、褶皱形等。

很长时间以来,根据国外的铜矿成矿理论分析和原生与次生铜矿的规模大小比例判断,认为有如此大的次生矿,应有大几倍甚至十倍以上的原生铜矿,所以先后有国内外的地质队进行勘探,要找出更大的原生铜矿,一直未有结果。

石菉铜矿床从1958年到1990年间先后由广东省704、939、933地质队经过了几十年的详细勘探,获得了较详实地质资料,同时次生氧化矿开采了约三十三年,原生硫化矿也开采了五年,在这里,根据已揭露的地质资料结合实际开采发现的地质现象综合分析认为次生铜矿床的成因为:原生矿原地风化加上后天氧化聚集而形成,属淋滤沉积、氧化富集型孔雀石矿床;原生硫化铜为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铜矿床。

下面分别论述。

1原生硫化铜矿成因分析。

下图为石菉矿床次生铜矿、原生铜矿在地表的出露和围岩分布示意图:1.1铜的物质来源根据地质资料,与成矿有关的燕山晚期石英闪长玢岩中,Cu元素平均含量为78/ppm。

地球的铜丰度值约35/ppm、出露的燕山晚期岩浆岩Cu含量为地球铜丰度值的两倍。

因此铜矿体的成矿物质来源应为出露的燕山晚期石菉岩体。

1.2成矿通道(构造)矿区沿北东——南西方向横贯一条大断裂带F3,岩浆岩沿F3断层上冲,形成矿区西北部的石菉岩体,東南部为石碳统石灰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内有两种矿床类型: ( 1) 岩溶型离子吸附 孔雀石铜矿床: 分布在石 菉岩体东南缘接触带上部的风化矽卡岩及旁侧的第四
系沉积、堆积物中。主要分布在横山仔、石菉山、黄狗洞 3 个区段。分东西两段, 东段次生矿和西段次生矿。
( 2) 矽卡岩型铜钼矿床赋存于石菉岩体接触带内外 矽卡岩及邻近的矽卡岩化大理岩中。主要分布在石菉 岩体南东缘的黄狗洞- 选矿厂矽卡岩带内, 其它沙仔坑 - 石人顶等 4 个矽卡岩带, 目前只发现比较零星 的矿 化。中型规模, 按控矿因素、形态特征及产出位置可分 为接触带矿体、界面矿体、脉状矿体和网脉状矿体等 4 种。前两种具有工业价值, 后两者规模小, 工业意义不 大。上述 4 种矿体的空间展布具有分带性, 在岩体内侧 为网脉状矿体, 岩体接触带上为接触带矿体, 毗邻接触 带的带外为界面矿体, 接触带外的围岩中为脉状矿体。
图 2 石菉铜矿成矿模式图
4 成矿规律 通过上述分析, 对该区的铜矿总结出如下规律: ( 1) 混合源同熔型钙碱性系列的中酸性侵入体, 呈
岩株状, 其中生铜量 在 30ppm 以上, 是寻 找矽卡岩 型 Cu( M o ) 矿床的 重要标志。岩石 具斑结 构、蚀变强 烈 ( 胶岭石化、硅化、绢云母化) 是判别成矿岩体的。
2008 年第 5 期
西部探矿工程
10 7
北部边缘, 是石菉岩体的同源同期分异产物。 石菉岩体形态复杂, 呈不规则状侵入寒武系、泥盆
系、石炭系中。岩体平面上作北东延伸, 向南东突出的 不规则椭圆形。北 东方向长约 3200m, 南东方向宽约 2200m, 出露面积约 4km2。剖面上岩体为近似直立与 围岩层理作大角度交切的筒状。总体上在南东前缘的
该区的原生矿体主 要产在 石菉 岩体与 碳酸 盐类 岩石接触交 代的 矽卡 岩带 中, 矽 卡岩 的 形态、产状、 规模及空间 展布 直接 控制 着原 生 矿体 的形 态、规 模 及空间分布, 二者具明显的正消长关系; 石菉岩体中 同生铜、钼、钨含 量高 , 宿主 矿物 黑 云母 中铜 含量 高 达 9~ 47ppm ; 矽 卡岩中硫 化物的 s34 值反 映了 深源 岩浆硫的特征等, 说明石菉岩体是本区成矿的母岩。 根据矽卡岩矿物包体测温结果为 285 ~ 385 , 主 要含铜矿物在矿石中明显 溶蚀交 代早期 生成的 矽卡 岩矿物, 且主要在中温热液阶段析出。由此认为, 该 矿床属于 岩 浆 期 后 中温 热 液 接 触 交代 矽 卡 岩 型 矿 床, 其成矿模式如图 2 所示。
石菉岩体是一个具有岩相分带的中酸性岩体。由
南向北可划出空间上呈渐变过渡的石英闪长岩( 石英闪 长玢岩) - 斜长花岗岩- 花岗闪长岩 3 个岩相带。岩体 的同生铜含量为 24~ 98ppm, 平均值 65ppm; 钼含量为 10~ 25ppm; 钨含量为 10~ 180ppm 。铜在宿主矿物黑 云母中的含量 很高, 达 0. 009% ~ 0. 047% 。且从石英 闪长岩- 斜长花岗岩- 花岗闪长岩铜的含量逐渐增高。 黑云母富 M g 贫 L i, 富 T i 贫 F e, 属 M g- F e 云母类, 且 其中 Cr、N i、Co 、V 含量较高。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性 决定了矿床的元素组特征, 岩体南部富 Ca、Mg 质, 所以 在石英闪长岩相带形成 F e- Cu, Cu- Mo 组合; 岩体北 部 Si、Al 质 高, 故在花 岗闪长岩相带 形成 W - M o 组 合; 而岩体中部的斜长花岗岩相带则形成过渡式的 Cu - W 组合。 1. 4 变质作用与围岩蚀变
第四系为残积、坡积、洪积、冲积及岩溶穴、洼地堆 积物。覆盖于区内各种时代地层之上, 分布广泛。厚度 几米至几十米, 最厚达 165m。该层为区内次生铜矿的 含矿层位, 富而厚大的东段次生铜矿体主要赋存于该层 的洪积、冲积及岩溶洼地堆积物中, 品位较低的西段次
生铜矿体则主要赋存于该层的残坡积、洪冲积和岩溶洼 地堆积物中。
10 6
西部探矿工程
2008 年第 5 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广东阳春石菉铜矿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
孙宝德1, 谌厚成1, 成 功2
( 1. 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九三三队, 广东 肇庆 526040; 2. 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3)
摘 要: 通过对广东省阳春市石菉铜钼矿区的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等矿床地质特征研究, 总结出阳春 市石菉铜钼矿的成矿规律, 为进一步在该区及外围开展找矿打下基础。 关键词: 矿床地质; 成矿规律; 找矿前景; 石菉铜矿 中图分类号: P6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 5716( 2008) 05 0106 04
矿区内出露的地层有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与第 四系, 其中, 石炭系为矿区内的主要地层, 广泛出露于石 菉岩体的东、南及西南面, 为连续沉积的灰岩及砂页岩 类。自下而上为下石炭系孟公坳组、石磴子段、测水段、 梓门桥段和中石炭系黄龙群等五个群、组、段, 岩层总厚 度大于 1614m。在与石菉岩体接触处, 形成厚度不一, 形态各异的矽卡岩带。石炭系是内生矿床的主要赋矿 层位, 接触带矿体和界面矿体则赋存于接触带矽卡岩及 带外的黄龙群、梓门桥段、测水段、石磴子段和孟公坳组 的层间界面上下。
由于构造的多期、继承强烈活动, 在褶皱、断裂以及 岩浆侵入过程中的挤压拱曲作用下, 使围岩岩性差异部 位产生层间剥离、层间滑动和层间破碎构造, 为岩浆期 后残余溶液的侵入和矿液的沉淀提供了空间场所。区 内界面矿就产在这种层间构造中。 1. 3 岩浆岩
矿区内出露面积最大, 与成矿关系最密切的是石菉 岩体。石菉岩体分布在矿区的中部和北部, 呈小岩株产 出, 其同位素( K- Ar) 年龄为 1. 25 亿年, 属燕山四期侵 入体, 其它几个岩体的规模都很小, 分布在石菉岩体的
矿区内的变质作用, 主要是接触交代与接触变质( 热 液变质) 两种。前者形成矽卡岩, 后者是碳酸盐岩、砂页 岩与石菉岩体接触时发生重结晶作用, 改变了原岩的矿 物成份与结构构造。主要的变质岩有大理岩和角岩。
矿区内围岩蚀变的种类繁多, 常见的有蛇纹石化、 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胶岭石化、碳酸盐
断裂: 断裂构造发育, 断层纵横交错, 具多期继承活 动的特点。主要有北东至北北东向组, 表现为压扭性, 规模较大。走向北西- 北西西组是北东至北北东向组 的配套构造, 主要表现为张扭性质规模较小。
矿区内的断裂构造, 既是控岩构造又是控矿构造。 两组主要构造复合交汇的脆弱带为石菉岩体的侵位提 供了有利的空间。岩浆侵位产生的应力, 使接触带围岩 进一步受到挤压破碎, 又为成矿溶液的运移、充填、交代 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区内接触带矿体即赋存其中。
该区域内, 岩浆活动极为频繁, 岩浆岩分布广泛, 其 生成年代从加里东期至喜山期均有, 以加里东期、燕山 期、喜山期岩浆岩, 其分布最广, 燕山期活动最为频繁, 燕山三期最为发育, 岩性从基性岩至酸性岩均有, 但以 酸性岩为主。
广东阳春石菉铜矿是国家危机矿山, 研究其地质特 征与成矿规律, 对于在该区进行外围找矿、延长矿山寿 命有着重要的意义。 1 矿区地质 1. 1 地层
石菉山以东至黄狗洞地段- 400m 标高以上, 为陡超覆 接触, 其余地段除少数岩枝与围岩呈超覆接触外, 多为 下伏接触。局部形态由于岩体呈众多的舌状、枝状伸入
围岩更为复杂。在岩体转折、内弯部位, 接触带岩枝倒 灌超覆的下部, 岩体接触面的凹部, 接触面由陡变缓部 位, 以及缓倾斜接触面与围岩层理整合接触部位, 矽卡 岩较为发育, 矿化较强, 连续性较好, 形成矿体的数量较 多, 规模也较大。
34 14 95
1 号矿体分布在矿区西部金刚平地段的 8~ 4 线之 间, 赋存于风化矽卡岩及第四 系残坡积和岩溶堆积物 中。呈不规划的囊状产出。为 412 号、416 号原生矿体 及含矿矽卡岩经风化后淋滤富集而成。
矿体作北东东向延展, 向南南东倾斜, 倾角 10 ~ 45 。长度 350m, 宽度 250m , 平均厚度 25m, 平均品位 Cu1. 02% 。 3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触带矿体均产于其中。
矽卡岩带的宽度在 20~ 50m 之间, 随着火成岩枝伸 入围岩, 宽度加大, 最宽可达 235m。一般在接触面变缓 部位, 矽卡岩带的厚度较大, 接触面陡峻时, 厚度较小。
矿区内的矽卡岩属钙矽卡岩, 矿物组份较简单, 主 要有钙铁榴石、钙铝榴石、透辉石、蛇纹石, 其次为符山 石、硅灰石、绿帘石。少量的角闪石、透闪石、阳起石、绿
广东阳春石菉铜矿产于石英闪长玢岩与石灰岩接 触带[ 1] , 其大地构造位置处于粤桂加里东隆起和属中海 西期坳陷的接壤部位, 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的西南端, 即位于吴川- 四会断褶带的东南侧, 阳春盆地的西南 段。区内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分布较广。
纵贯全区的北东东- 北东向构造是最醒目的构造 形迹, 为本区的基本构造骨架。
表 1 西段次生矿体产出特征
产状
矿体
形态
编号
走向 倾 向
倾角
()
长度 ( m)
1 囊状 N EE SSE 10~ 45 350
2 似层状 NN E SEE 5~ 25 460
3 似层状 N E SE 5~ 10 170
规模
宽度 ( m) 25 0
厚度( m) 最小 最大 平均
5 101 25
460 5 170 2
化、沸石化、重结晶石化、石膏化等。其中与矿化关系密 切的主要是蛇纹石化、硅化、绢云母化, 其次是绿泥石 化、绿帘石化和胶岭石化。
矿区内的矽卡岩多呈不规则带状环绕石菉岩体断 续分布, 明显受接触带控制。全区矽卡岩大体可分为黄 狗洞- 选矿厂带、沙仔坑- 石人顶带、屋背岭- 猫鼻岭、 大田头- 木龟山带和三塔岭带等 5 个岩带。以黄狗洞 - 选矿厂带的规模最 大, 连续性最 好, 全长达 4600m 。 该岩带中金属矿化强, 形成的原生矿体规模大, 全部接
矿体厚度大, 呈大片彼此相连, 往两端分枝成多枝 长条体。长条体厚 1~ 20m, 或平行产出( 间隔 5~ 30m) 外延尖灭, 或交汇形成 矿结 。 2. 1 东段次生矿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