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西医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症患者的疗效

合集下载

初探中西医结合用于治疗高血压肝阳上亢证的实际疗效

初探中西医结合用于治疗高血压肝阳上亢证的实际疗效

初探中西医结合用于治疗高血压肝阳上亢证的实际疗效目的研究高血压肝阳上亢证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案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肝阳上亢证患者82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1例。

对照组单纯采用西医方案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案进行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时间、高血压肝阳上亢证药物治疗总有效率、药物原因导致的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高血压肝阳上亢证药物治疗总有效率为90.3%,高于对照组的68.3%,组间差异显著(P<0.05);仅有2例药物原因导致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的8例,组间差异显著(P<0.05)。

结论高血压肝阳上亢证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案进行治疗,可以有效减少药物原因导致的不良反应,使血压水平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

标签:高血压;肝阳上亢证;中西医结合;效果目前临床治疗仍以西药为主,虽然能够对血压水平进行控制,但长期服药的副作用较多,停药后之后病情再次复发的可能性较大[1]。

本文主要研究高血压肝阳上亢证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案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

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3月~2017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肝阳上亢证患者82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1例。

对照组患者年龄41~76岁,平均(58.9±6.5)岁;男性25例,女性16例;高血压病史1~19年,平均(5.4±0.8)年;本次发病时间1~9天,平均3.4±0.7天;继发性高血压14例,原发性高血压27例;治疗组患者年龄44-79岁,平均58.3±6.8岁;男性24例,女性17例;高血压病史1~17年,平均(5.1±0.5)年;本次发病时间1~9天,平均(3.8±0.9)天;继发性高血压12例,原发性高血压29例。

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一般指标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数据具有可比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

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

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1.什么是眩晕眩晕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症状,有真性和假性之分,是一种运动的幻觉,是机体对所处空间的定向障碍和平衡感觉障碍。

患者常常表现为觉得周围的环境在转或自身的身体在转。

另外觉得自己身体在移动。

在眩晕发作时会感觉站立不稳,容易发生跌倒。

眩晕有轻度和重度之分。

轻者如坐舟车,发作的时间短暂,平卧闭目片刻即安。

重者即觉天旋地转,不能站立,有时恶心,甚至晕倒。

由脑供血不足造成的眩晕患者主要表现为头昏眼花,自感头重脚轻,站立不稳。

由于其涉及大脑、神经等之间的协调,因此更为复杂,复发率极高。

2、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2.1眩晕的治疗原则是抑制健侧前庭功能或恢复病侧前庭功能。

同时增强前庭代偿作用而消除或减轻症状。

临床常见的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体位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眩晕的药物治疗首先是对症药物治疗,以减轻眩晕发作;其次是针对病因的药物治疗。

当周围性眩晕剧烈发作时,应用前庭抑制药。

抗组织胺类药、止吐药皆有镇静功能,可以有效缓解急性眩晕症状。

同时血管扩张类药物对于前庭系眩晕的急性期和缓解期效果良好。

动脉粥样硬化眩晕的治疗药物应以降血脂、降血压及抗凝血为主。

眩晕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医学认为,眩晕乃是肝阴亏虚、肝阳上亢所致,肾精乏则髓海不足,继而引发脑转耳鸣之症,治宜填精生髓、平肝潜阳。

该临床观察,治疗组采用西医常规药物结合中医辨证治疗显示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中医基本方中当归补血和血,黄岑清热燥湿,白术除湿益燥、健脾益气,白芍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杜仲补益肝肾、调理冲任,菊花清肝泻火,川芎活血行气,二者皆有祛风止痛之功效,牛膝补肝肾,强腰膝,活血通经,钩藤清热平肝,天麻息风定惊,专治风虚眩晕之症。

诸药合用,共奏滋肝养肾,息风潜阳之效。

此外,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实施辨证治疗,既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又强化了对具体患者的针对性,从而提高了临床疗效。

中医药治疗,效果显著。

中医治疗前需查明眩晕的原因,同时注意原发病的治疗。

中药食补调理肝阳上亢缓解头晕目眩

中药食补调理肝阳上亢缓解头晕目眩

中药食补调理肝阳上亢缓解头晕目眩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许多人都有头晕目眩的不适感。

这种症状往往与肝阳上亢有关。

中医认为,肝阳上亢是指肝经气血的运行过度亢盛,导致阻遏作用过度,气血上冲所致。

在中医中,使用中药来调理肝阳上亢,缓解头晕目眩已经有了很好的疗效。

本文将探讨中药食补调理肝阳上亢缓解头晕目眩的方法与效果。

一、肝阳上亢的病因分析肝阳上亢是由于生活不规律、情绪波动、长期饮酒、过度熬夜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肝经气血的运行过度亢盛,进而影响人体的阴阳平衡。

当肝阳上亢时,会出现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失眠等不适症状。

二、中药调理肝阳上亢的方法1. 面向症状的中药调理中医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症状,使用不同的中药进行调理。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黄芩、丹参等。

柴胡可舒肝理气、解郁和胃,黄芩可清热泄火,丹参可活血化瘀,这些中药能够帮助调节肝阳上亢的症状,缓解头晕目眩。

2. 配合饮食调理除了中药外,适当的饮食也能够对肝阳上亢有所缓解。

中医建议多摄取一些具有清热、疏肝散郁作用的食物,如苦瓜、黄瓜、茄子等。

此外,还应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如辣椒、花椒等,以免刺激肝脏进一步加重肝阳上亢的情况。

三、中药调理肝阳上亢缓解头晕目眩的效果许多临床实践表明,中药调理肝阳上亢可以有效地缓解头晕目眩的症状。

通过服用柴胡、黄芩等中药,可以舒肝解郁、清热泄火,从而改善肝阳上亢引起的不适症状。

此外,中药具有天然的特点,不易产生副作用,更加符合许多人的健康需求。

综上所述,肝阳上亢是导致头晕目眩的原因之一。

通过中药调理肝阳上亢,可以改善这一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中药的服用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剂量和疗程的合理性。

此外,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合理的饮食结构也是调理肝阳上亢的重要方面。

通过综合调理,我们可以远离头晕目眩的困扰,过上健康快乐的生活。

穴位贴敷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的临床研究

穴位贴敷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的临床研究

经验交流138穴位贴敷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的临床研究屈彬,盛长健,方长水 (凤阳县中医院,安徽滁州 233100)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穴位贴敷疗法联合西药治疗肝阳上亢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以 2022年1~6月医院收治的60例肝阳上亢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

对照组予以他司汀片进行治疗,实验组予以他司汀片联合中医穴位贴敷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心理状态评分及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治疗前,两组心理状态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焦虑和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穴位贴敷治疗肝阳上亢眩晕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眩晕;穴位贴敷;肝阳上亢型 眩晕归属中医“头眩”范畴,临床表现以患者主观感受为主要特征[1~2],其中“眩”所描述的是眼前发黑、视物模糊等不适;“晕”所描述的是头晕,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站立不稳,常有二者并用的情况[3~4]。

穴位贴敷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相关药物直接作用于人体经络,起到了与内治并行不悖的作用[5]。

对于肝阳上亢眩晕的治疗,多选取中西医相结合方式。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穴位贴敷疗法联合西药倍他司汀片对于肝阳上亢眩晕患者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 2022年1~6月医院收治的60例肝阳上亢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

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45~65岁,平均(52.45±5.45)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32.56±3.25)个月。

实验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6~64岁,平均(33.42±2.57);病程4个月~5年,平均(33.42±2.57)个月。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眩晕疗效观察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眩晕疗效观察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眩晕疗效观察王红胜1ꎬ吴明华2(1.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宿迁市中医院ꎬ江苏宿迁223800ꎻ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ꎬ江苏南京210029)㊀㊀[摘要]㊀目的㊀观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眩晕的治疗效果ꎮ方法㊀选择2017年10月 2018年9月宿迁市中医院收治的166例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3例ꎬ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ꎬ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ꎬ2组均治疗8周ꎮ观察比较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ꎬ采用«眩晕障碍量表(DHI)»和«眩晕评定量表评分系统(DARS)»评定眩晕障碍对生活的影响ꎬ检测2组治疗前后两侧椎动脉㊁基底动脉血流速度ꎬ记录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随访6个月复发率ꎮ结果㊀治疗8周后ꎬ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6%(76/83)ꎬ72.3%(60/83)ꎬ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5)ꎮ2组治疗8周后的DHI㊁DARS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ꎬ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ꎮ2组治疗后的两侧椎动脉㊁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明显增快(P均<0.05)ꎬ且观察组明显快于对照组(P均<0.05)ꎮ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2%(6/83)ꎬ随访6个月复发率为6.0%(5/83)ꎬ对照组分别为22.9%(17/83)和20.5%(17/83)ꎬ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ꎮ结论㊀对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辅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能取得更为满意的治疗效果ꎬ可明显改善后循环缺血情况ꎬ减轻眩晕病情及对生活的影响ꎬ不良反应少ꎬ且复发率低ꎮ[关键词]㊀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ꎻ眩晕症ꎻ后循环缺血ꎻ肝阳上亢doi:10.3969/j.issn.1008-8849.2021.11.016[中图分类号]㊀R743.3㊀[文献标识码]㊀B㊀[文章编号]㊀1008-8849(2021)11-1213-04[通信作者]㊀吴明华ꎬE-mail:jswanghs@126.com[基金项目]㊀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BRA2016507)㊀㊀后循环缺血是一组因颈椎基底动脉不足所致短暂性缺血㊁脑梗死疾病ꎬ眩晕症是其常见伴发症之一ꎬ往往会引起患者眩晕㊁短暂意识丧失等症状ꎬ且该症易反复发作ꎬ若长期反复发作往往会引起脑梗死ꎬ危及患者健康及生活质量ꎮ以往临床多采用选择性扩血管钙拮抗剂等综合对症治疗ꎬ但仍不能有效避免病情反复ꎮ中医治疗眩晕症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ꎬ其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特色在疾病治疗中具有独特价值ꎮ中医认为ꎬ诸风掉眩ꎬ皆属于肝ꎬ后循环缺血眩晕多为肝阳上亢ꎬ扰动清空所致ꎬ因此临床应以平肝潜阳㊁滋阴清火为主要治疗原则ꎮ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潜浮阳ꎬ敛真阴ꎬ具有和解清热㊁镇惊安神等功效[1]ꎬ本研究将该汤剂用于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的治疗ꎬ以评估其治疗价值ꎬ现将结果报道如下ꎮ1㊀资料与方法1 1㊀一般资料㊀选择2017年10月 2018年9月宿迁市中医院收治的166例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ꎬ西医诊断符合«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006)»[2]中的相关诊断标准ꎬ且经临床表现㊁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确诊ꎻ中医诊断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的诊断标准ꎬ辨证分型为肝阳上亢型ꎬ症见:眩晕耳鸣ꎬ头目胀痛ꎬ口苦ꎬ失眠多梦ꎬ遇烦劳郁怒而加重ꎬ甚则仆倒ꎬ颜面潮红ꎬ急躁易怒ꎬ肢麻震颤ꎬ舌红ꎬ苔黄ꎬ脉弦或数ꎻ患者临床表现为发作性眩晕㊁头晕ꎬ并伴有视物旋转㊁耳鸣㊁恶心㊁呕吐㊁头痛㊁头面部麻木㊁乏力及脑干一过性缺血症状ꎻ年龄40~78岁ꎻ病程7~30dꎻ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ꎮ排除伴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㊁血液系统疾病及免疫功能障碍者ꎻ梅尼埃综合征㊁前庭神经炎㊁偏头痛性眩晕等其他类型眩晕者ꎻ急性脑梗死㊁后循环出血㊁颅内肿瘤者ꎻ近期有心肌梗死病史㊁脑血管意外史㊁严重创伤及重大手术史者ꎻ妊娠及哺乳期妇女ꎻ有精神疾病史㊁意识障碍㊁痴呆者ꎻ对本研究用药过敏或不耐受者ꎻ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者ꎻ正接受其他临床试验研究者ꎻ临床资料不全或随访资料丢失者ꎮ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83例ꎬ男45例ꎬ女38例ꎻ年龄40~75(54.7ʃ2 6)岁ꎻ病程7~28(14.1ʃ1.8)dꎻ病情:后循环短暂性缺血58例ꎬ脑干梗死18例ꎬ其他后循环供血区梗死7例ꎮ对照组83例ꎬ男47例ꎬ女36例ꎻ年龄42~78(59.2ʃ2.6)岁ꎻ病程8~30(16.5ʃ1.7)dꎻ病情:后循环短暂性缺血54例ꎬ脑干梗死19例ꎬ其他后循环供血区梗死10例ꎮ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ꎬ具有可比性ꎮ本研究经宿迁市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201706005)ꎮ1 2㊀治疗方法㊀2组入院后均予以抗血小板聚集㊁改善脑循环㊁营养神经等基础治疗ꎮ对照组予以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国药集团工业有限公司ꎬ国药准字H20068011ꎬ规格:5mg/粒)治疗ꎬ给药方案:<65岁者ꎬ10mg/次ꎬ1次/dꎻȡ65岁者ꎬ5mg/次ꎬ1次/dꎮ连续治疗8周ꎬ或控制症状后及时停药ꎮ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ꎬ组方:柴胡30gꎬ龙骨㊁黄芩㊁生姜㊁党参㊁桂枝㊁牡蛎㊁茯苓各20gꎬ生半夏㊁天麻各15gꎬ桃仁㊁赤芍㊁大黄㊁甘草各10gꎬ大枣6枚ꎮ随症加减:腰膝酸软者加枸杞㊁杜仲各10gꎻ手足麻木或震颤者加石决明10g㊁全蝎3gꎻ眩晕较甚ꎬ并伴头重昏蒙㊁视物旋转者加竹茹10g㊁赭石15gꎻ肝火上炎者加夏枯草㊁龙胆草各10gꎻ气血虚弱者加生黄芪㊁当归各10gꎮ水煎服ꎬ1剂/dꎬ分早晚餐后温服ꎬ4周为1个疗程ꎬ连续治疗2个疗程ꎮ1 3㊀观察指标㊀①临床疗效:根据«神经内科学»[4]«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评定临床疗效ꎬ临床痊愈:眩晕㊁头晕等症状及体征均消失ꎬTCD改善>90%ꎬ中医症状积分减少>90%ꎻ显效:主要症状明显缓解ꎬ眩晕发作中日常生活被迫停止ꎬ过后很快完全恢复ꎬTCD改善50%~90%ꎬ中医症状积分减少>59%~90%ꎻ有效:眩晕症状有所改善ꎬ但仍伴有视物旋转ꎬ且眩晕发作后大部分日常生活如常ꎬTCD改善<50%ꎬ中医症状积分减少40%~59%ꎻ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ꎬ甚至病情加重ꎬTCD检查无改善ꎬ中医症状积分减少<40%ꎮ临床总有效率=(临床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ˑ100%ꎮ②眩晕病情及眩晕对生活的影响:治疗前后采用«眩晕障碍量表(DHI)»[6]评定眩晕障碍对生活的影响ꎬ该量表分为3个帷幕(25个项目)ꎬ分别为躯体功能㊁情绪功能㊁生活功能ꎬ每个项目按 是㊁有时㊁否 分别计分为2分㊁1分㊁0分ꎬ总得分0~50分ꎬ得分越高提示对生活的影响越严重ꎮ采用«眩晕评定量表评分系统(DARS)»[7]评定眩晕病情变化ꎬ该量表共6个项目ꎬ分别为站立时平衡失调㊁行走时平衡失调㊁现在有眩晕㊁感到困惑或定向障碍㊁病情的总体影响(医生角度和患者角度)ꎬ根据病情严重程度ꎬ分别计分为0~6分ꎬ总分0~36分ꎬ得分越高提示病情越严重ꎮ③脑血流速度:治疗前后分别采用TCD检查左右两侧椎动脉(VA)㊁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ꎮ④记录2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ꎮ⑤随访6个月ꎬ记录2组病情复发情况ꎮ1 4㊀统计学方法㊀采用SPSS22.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ꎮ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ꎬ组间比较采用 2检验ꎻ计量资料采用 xʃs表示ꎬ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ꎮ2㊀结㊀㊀果2 1㊀2组临床疗效比较㊀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 6%ꎬ高于对照组的72.3%ꎬ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ꎮ见表1ꎮ表1㊀2组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治疗8周后疗效比较例(%)组别例数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观察组8321(25.3)25(30.1)30(36.1)7(8.4)76(91.6)①对照组8316(19.3)21(25.3)23(27.7)23(27.7)60(72.3)㊀㊀注:①与对照组比较ꎬP<0.05ꎮ2 2㊀2组治疗前后DHI㊁DARS评分比较㊀2组治疗后的DHI㊁DA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 05)ꎬ且观察组治疗后的各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ꎮ见表2ꎮ2 3㊀2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比较㊀2组治疗后的左侧VA㊁右侧VA及BA的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加快(P均<0.05)ꎬ且观察组治疗后的各TCD检测结果均快于对照组(P均<0.05)ꎮ见表3ꎮ2 4㊀2组治疗安全性比较㊀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2%ꎬ对照组为22.9%ꎬ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ꎮ见表4ꎮ表2㊀2组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治疗前后DHI㊁DARS评分比较( xʃsꎬ分)组别例数DHI治疗前治疗8周后tPDARS治疗前治疗8周后tP观察组8335.81ʃ3.758.93ʃ2.6719.635<0.0529.68ʃ2.589.93ʃ1.6915.483<0.05对照组8337.28ʃ4.0520.17ʃ2.3611.427<0.0528.47ʃ2.0217.24ʃ1.5210.205<0.05t0.9358.5240.8257.634P>0.05<0.05>0.05<0.05表3㊀2组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治疗前后椎基底TCD检测结果比较( xʃsꎬcm/s)组别例数左侧VA治疗前治疗8周后tP右侧VA治疗前治疗8周后tPBA治疗前治疗8周后tP观察组8320.58ʃ1.2528.41ʃ1.0210.692<0.0519.02ʃ1.5228.02ʃ1.8311.609<0.0525.32ʃ1.8537.58ʃ1.4813.695<0.05对照组8320.63ʃ1.3823.58ʃ1.146.485<0.0519.37ʃ1.4823.65ʃ1.636.918<0.0525.14ʃ1.6930.25ʃ1.967.057<0.05t0.8247.6920.5328.2540.6367.835P>0.05<0.05>0.05<0.05>0.05<0.05表4㊀2组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组别例数嗜睡情绪抑郁口干皮疹合计观察组834(4.8)1(1.2)1(1.2)0(0)6(7.2)①对照组839(10.8)4(4.8)3(3.6)3(3.6)19(22.9)㊀㊀注:①与对照组比较ꎬP<0.05ꎮ2 5㊀2组复发情况㊀随访6个月ꎬ观察组复发率为6.0%(5/83)ꎬ对照组为20.5%(17/83)ꎬ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8.254ꎬP<0.05)ꎮ3㊀讨㊀㊀论后循环缺血眩晕是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病ꎬ若不及时治疗ꎬ会反复发作ꎬ引起脑梗死ꎬ甚至危及患者生命ꎮ因此ꎬ积极抗眩晕治疗对预防更为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发生有积极作用ꎮ目前ꎬ临床认为后循环缺血眩晕主要与颈椎病压迫椎动脉㊁椎-基底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及产生栓塞㊁血管狭窄㊁血流动力学异常等因素关系密切ꎬ上述病因可引起小脑㊁脑干局部血液循环障碍ꎬ使脑灌注减少ꎬ而发生眩晕症状ꎮ因此ꎬ改善后循环系统血液供应是解除眩晕症状的关键[8-10]ꎮ目前ꎬ针对后循环系统缺血治疗尚缺乏针对性药物ꎬ现阶段多采用前循环缺血相同治疗手段ꎬ如扩张血管药物等ꎬ以提高脑部供血量ꎬ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量ꎬ以改善眩晕症状ꎬ但眩晕病情仍易反复发作ꎬ且长期用药毒副作用较大ꎬ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11]ꎮ中医认为ꎬ后循环缺血型眩晕症属于 眩晕 眩冒 等范畴ꎬ«内经»中记载 诸风掉眩ꎬ皆属于肝 ꎬ该症病位虽在头窍ꎬ但与肝脏密切相关ꎬ肝为风木之脏ꎬ肝阳上亢则使风木主动ꎬ动则化火生风ꎬ风乘火势ꎬ火借风威ꎬ干扰清明之府ꎬ而发作眩晕ꎬ加之痰㊁瘀等邪扰乱清空ꎬ使清窍失养而加重头眩之症[12-14]ꎮ因此ꎬ临床应以平肝潜阳敛阴ꎬ熄风清火ꎬ佐以活血通络㊁化湿祛痰治疗ꎮ本研究采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ꎬ该方出自«伤寒论»ꎬ由大柴胡汤㊁小柴胡汤㊁桂枝加龙骨牡蛎汤㊁苓桂甘枣汤等多方化裁而成ꎬ方剂中的柴胡和黄芩为君药ꎬ可疏肝解郁ꎬ清热泻火ꎬ和里解表ꎻ龙骨㊁牡蛎㊁天麻共为臣药ꎬ可平抑肝阳ꎬ潜阳补阴ꎬ并可助君药重镇安神ꎬ以治烦躁惊狂ꎬ且柴胡有升无降ꎬ故用此三味臣药重镇之力ꎬ以减轻柴胡上涌之势ꎬ使风火得熄ꎻ生半夏㊁茯苓可化痰祛湿ꎬ降逆止呕ꎬ可助君臣平肝止眩ꎻ桂枝可温经散寒ꎬ暖肝通络ꎬ引药上行ꎻ生姜可和胃降逆ꎻ党参㊁大枣可益气升清ꎬ扶正祛邪ꎻ大黄可泻里热ꎬ和胃气ꎬ且与桃仁㊁赤芍配伍ꎬ可行气活血ꎬ破血化瘀ꎬ调经通窍ꎬ以清残余之瘀ꎬ上述诸味共为佐药ꎻ甘草为使药ꎬ可调和诸药ꎮ全方配伍共奏平肝潜阳㊁益气升清㊁清热祛湿㊁镇静安神之功ꎬ使其眩止ꎮ现代药理研究证实ꎬ柴胡㊁黄芩等疏肝之药ꎬ可调节血脂ꎬ并可增强淋巴细胞活性ꎬ提高T细胞和B细胞活性ꎬ且具有抗炎㊁抗病毒㊁抗变态反应㊁抗氧化反应的作用[15]ꎻ天麻㊁牡蛎等安神定眩之药ꎬ可扩张血管ꎬ增加毛细血管抵抗力ꎬ减轻外周血管阻力ꎬ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ꎬ且可恢复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间的平衡ꎬ并可增强神经介质受体活性ꎬ发挥镇痛㊁镇静㊁安眠㊁抗惊厥等作用[16-17]ꎻ桃仁㊁赤芍等活血化瘀之药可改善后循环系统平均血流速度㊁血浆黏度ꎬ并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量ꎬ改善微循环ꎬ抗血小板凝聚[18]ꎻ党参可增强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ꎬ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19]ꎻ生半夏㊁茯苓等化痰祛湿之药ꎬ可清除自由基ꎬ减轻钙超载ꎬ抑制细胞凋亡ꎬ有助于减轻细胞损伤[20-21]ꎮDHI和DARS均是一种广泛的症状性评估量表ꎬ根据患者在眩晕或平衡障碍发生时的主观症状ꎬ可主观评定患者眩晕程度和对生活的影响ꎮTCD可有效观察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颅底大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ꎬ评估椎基底动脉血流量ꎬ有助于诊断病情㊁评估疗效ꎬ且具有无创性ꎬ可反复检查ꎮ故本研究通过观察上述指标的变化评估治疗效果ꎬ结果显示ꎬ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ꎬDHI㊁DARS评分和药物不良反应率㊁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ꎬ两侧VA和BA血流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ꎮ提示相较于单纯扩血管剂治疗ꎬ联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的疗效更为显著ꎬ有助于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ꎬ减轻眩晕程度及对生活的影响ꎬ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ꎬ且有利于控制病情复发ꎮ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ꎮ[参考文献] [1]㊀何川ꎬ李重.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3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ꎬ2019ꎬ28(13):133-135ꎻ150.[2]㊀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组.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006)[J].中华内科杂志ꎬ2006ꎬ45(9):786-787.[3]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ꎬ1994:201-202.[4]㊀刘鸣ꎬ谢鹏.神经内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ꎬ2014:692-693.[5]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ꎬ2002:233-237.[6]㊀VereeckLꎬTruijenSꎬWuytsFLꎬetal.Thedizzinessha ̄ndicapinventoryanditsrelationshipwithfunctionalbal ̄anceperformance[J].OtolNeurolꎬ2007ꎬ28(1):87-93.[7]㊀田军茹.眩晕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ꎬ2015:259-260.[8]㊀张炜ꎬ贾国章ꎬ杨斌ꎬ等.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临床研究现状[J].临床误诊误治ꎬ2019ꎬ32(5):113-116.[9]㊀徐小军.后循环缺血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J].交通医学ꎬ2016ꎬ30(2):154-156ꎻ158.[10]王彦峰.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效果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ꎬ2019ꎬ35(5):578-579. [11]杨琼.60例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效果分析[J].系统医学ꎬ2018ꎬ3(3):127-129.[12]李妍ꎬ崔应麟.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中医研究ꎬ2019ꎬ32(9):77-80.[13]韩转阁ꎬ张怀亮.从三焦论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J].中医研究ꎬ2018ꎬ31(5):73-77.[14]叶冬梅.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针药结合治疗现状[J].内蒙古中医药ꎬ2019ꎬ38(6):160-161.[15]钱虹伃ꎬ夏俊.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后循环缺血眩晕的临床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ꎬ2019ꎬ25(34):181-182.[16]郭洪祥ꎬ徐坡.定眩颗粒对老年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治疗的影响[J].江西中医药ꎬ2019ꎬ50(6):36-38. [17]杨牧ꎬ程相杰ꎬ韩娟ꎬ等.舒血宁注射液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后循环缺血眩晕的临床价值研究[J].北方药学ꎬ2019ꎬ16(3):42-43.[18]邓振兴ꎬ伍艺灵.益气定眩方治疗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57例[J].中医研究ꎬ2019ꎬ32(10):20-23. [19]王丽娜ꎬ张涛.天麻钩藤饮联合高压氧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ꎬ2019ꎬ34(14):2224-2226.[20]胡萌萌ꎬ马晨超ꎬ王圆圆ꎬ等.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脑血流量及内皮功能的影响[J].陕西中医ꎬ2019ꎬ40(11):1534-1537. [21]黎江.益气活血祛风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观察[J/CD].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ꎬ2019ꎬ6(28):73-74.[收稿日期]㊀2020-05-10。

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临床观察摘要: 目的: 观察西医常规药物结合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 86 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 43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中医辨证治疗,疗程均为 15 天,治疗 1 个疗程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 痊愈率治疗组为 67. 44% ,对照组为 48. 84% ;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 0. 05) ; 总有效率治疗组为 93. 02% ,对照组为79. 07% ;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 0. 05) 。

随访半年,治疗组复发 2 例,复发率为 4. 65% ; 对照组复发 17 例,复发率为39. 53%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 0. 05) 。

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疗效较好。

关键词: 眩晕; 辨证治疗; 西医常规治疗; 中西医结合疗法眩晕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病症。

根据其病因,眩晕可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两种类型,前者患者有自身旋转或者空间旋转的感觉,由眼、本体感觉或前庭系统疾病引起,后者患者常感觉头晕目眩,头重脚轻,主要由心脑血管疾病、尿毒症等全身系统性疾病引起。

2015 年 2 月至 2016年 5 月,笔者采用西医常规药物结合中医辨证治疗眩晕患者 43 例,临床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将我院收治的 86 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 43 例。

对照组中男 26 例,女 17 例; 年龄最大 68 岁,最小 32 岁,平均( 46. 15 ± 8. 42) 岁; 病程为 2 天~ 17 年,平均( 8. 92 ± 1. 30) 年; 治疗组中男 25 例,女 18例; 年龄最大 69 岁,最小 33 岁,平均( 46. 76 ± 8. 05) 岁; 病程为 1 天~ 18 年,平均( 8. 75 ± 1. 42) 年。

针药结合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临床观察的开题报告

针药结合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临床观察的开题报告

针药结合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临床观察的开题报告
题目:针药结合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临床观察
引言:眩晕是指感觉到自己或周围环境旋转、摇晃、倾斜等,且患者通常还伴随头晕、恶心、呕吐等不适感觉。

而肝阳上亢是中医学中归为肝胆实火证候范畴的一种病理状态。

中医学认为肝阳上亢是由于肝脏功能紊乱,肝气不舒而出现的病理表现。

肝阳上亢型眩晕,就是由于肝阳上亢而导致的眩晕症状。

传统中药和针灸疗法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肝阳上亢和眩晕症状。

本研究旨在探索针药结合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的疗效及安全性。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针药结合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的疗效,并探讨其安全性。

研究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

实验组接受针药结合治疗,对照组接受单纯西药治疗。

疗程为4周。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眩晕症状严重程度、头晕、恶心呕吐等不适感觉、生活质量的改善等。

预期结果:相信针药结合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肝阳上亢型眩晕的症状和体征,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针药结合治疗的安全性也会得到充分的保障。

结论及意义:本研究对针药结合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的疗效及安全性做出了探讨,研究结果将为临床医生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案,同时也丰富了肝阳上亢和眩晕症状的治疗研究。

观察中西药结合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疗效

观察中西药结合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疗效

观察中西药结合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疗效目的观察中医药结合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疗效。

方法将321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61例和对照组160例。

两组均予西药贝那普利片口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天麻钩藤饮治疗,观察两组疗效以及治疗后血压下降情况。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3%,与对照组的78.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两组患者的血压值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压值比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西药结合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疗效显著,能明显降低患者血压水平,并能缓解西药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高血压;中药;西药;联合治疗高血压是一种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在中青年人群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高血压疾病引发的心、脑、肾等的并发症致死率极高,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也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1]。

目前,药物控制是临床治疗高血压的基本方式,但单纯的西药疗效并不理想,且不良反应较多,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中药对高血压的治疗作用。

高血压在中医理论中属于“眩晕”“头痛”范畴,本文笔者研究中西药结合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321例,均符合临床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相关诊断标准,多数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面红目赤、头昏头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舌红苔黄、口苦、脉弦等症状[2]。

排除对治疗药物过敏的患者及有严重心肾功能不全或并发心肌梗塞、脑梗塞的患者。

其中男170例,女151例;年龄45~68岁,平均年龄(56.3±7.6)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3.7±1.9)年。

将321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61例和对照组160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中西医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症患者的疗效目的观察平眩胶囊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症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肝阳上亢型眩晕症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

治疗组予以平眩胶囊,3粒/次,3次/d,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 mg/次,每晚1次口服,两组治疗疗程均为14天。

两组治疗前后均进行TCD、血流变检测,并对患者眩晕发作持续时间和次数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眩晕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均有下降,TCD血流速度均有改善,血粘度指标均有好转,与本组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平眩胶囊在各项指标改善方面作用明显,与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等指标治疗前与治疗后均正常。

结论平眩胶囊在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症患者疗效肯定。

标签:眩晕症;肝阳上亢型;平眩胶囊【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and safety of Ping-Xuan Capsule for patients with Vertigo of Hyperactivity of liver-yang.Methods 60 patients with Vertigo of Hyperactivity of liver-yang were randomized into treatment group of 30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of 30 cases. Ping-Xuan Capsule was added to the treatment group with 3 capsules each time,three times a day. The Flunarizine Hydrochloride Capsules was given to control groups 5 mg per time,once everynight. The treatment lasted for 14 days. The clinical effect was observed through TCD、Blood viscosity、and the comparison of seizure frequency and dura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Results After the treatment of Ping-Xuan Capsule and Flunarizine Hydrochloride Capsules,Two groups of vertigo attack frequency and duration are falling,TCD possess the ability to improve blood flow velocity,blood viscosity index were improved. Ping-Xuan Capsule group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hil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t in blood routine、urine、stool routine、liver function、renal function and cardiogram after the treatment in both groups(P>0.05).Conclusion Ping-Xuan Capsule is effective for a patients with Vertigo of Hyperactivity of liver-yang.【Key words】Vertigo;Hyperactivity of liver-yang;Ping-Xuan Capsule眩晕症在中老年患者中极为常见,发病率极高,主要以头晕目眩,耳鸣为主要表现,甚者可出现恶心呕吐,站立不稳等症状。

究其病因,多种不同疾病均可导致,研究显示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其重要的病因之一,其比例可达59.89%[1],而头晕在后循环缺血中所出现的症状频率最高[2],因此,对于频繁发作的由后循环缺血导致的眩晕症状,应及时尽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微循环状态,降低缺血性卒中的风险[3],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本研究旨在观察平眩胶囊对肝阳上亢型眩晕症患者的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2月~2013年8月收治的眩晕症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

治疗组男29例,女31例;年龄23~78岁,平均年龄(47.77±11.23)岁;病程1个月~6年,平均病程3.9年。

对照组男27例,女33例;年龄27~80岁,平均年龄(46.11±10.17)岁;病程1个月~7年,平均病程3.1年。

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及辨证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国PCI专家共识中的临床诊断标准[4],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相关标准及《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6]中肝阳上亢型眩晕的诊断标准制定,见: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不定,自觉头身动摇,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以致难以站立。

兼有恶心、呕吐、出汗、口干口渴、头痛、头胀,面色红赤,烦躁易怒,失眠多梦,舌质红,苔薄黄、脉象弦。

1.3 纳入标准符合眩晕诊断标准,辨证为肝阳上亢型;发病年龄18~75岁;治疗完全配合。

1.4 排除标准①有新鲜脑梗塞患者,根据影像学检查(如头颅MRI、CT);②肝肾功能异常;③其他原因导致的眩晕症,如颈椎病、贫血、耳源性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等;④对西比灵及研究药物过敏患者;⑤有出血倾向的患者;⑥有精神障碍的患者,或在哺乳期、妊娠期妇女;⑦同时使用研究规定以外的其他治疗眩晕的药物。

其他如头晕部位、头晕轻重程度、舌脉象、治疗前症状积分、脑血流图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5 治疗方法对照组予以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3003)规格5 mg,5 mg/次,每晚1次。

治疗组予以平眩胶囊(云南佑生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25826)规格0.5 g,3粒/次,3次/d。

两组疗程均为14天。

观察指标:①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每位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进行头颅TCD的检查,仪器选用中国理邦公司生产的CRS-900型TCD检测仪,主要检测双侧基底动脉(BA)和椎动脉(V A)。

②血流变学指标:对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

③眩晕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眩晕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进行比较。

④安全评价指标:对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行进行肝肾功能、血、尿、粪常规、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检测。

1.6 疗效标准疗效评定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判定。

痊愈:眩晕等基本症状完全缓解,TCD恢复正常。

显效:眩晕程度减轻,伴随症状较轻,发作次数减少2/3,TCD改善60%以上。

有效:眩晕等临床症状发作次数减少,程度减轻,时间减少1/3,TCD改善40%以上。

无效:眩晕程度未减轻,眩晕持续时间缩短不足1/3或眩晕加重,体征无明显改善,TCD改善40%以下或发展为脑梗死。

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7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持续时间和眩晕次数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在眩晕持续时间上改善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眩晕发作次数上较对照组减少的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血液流变学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治疗后患者之间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TCD比较比较患者治疗前后TCD的结果发现:治疗后两组患者脑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均有增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的组间相比较可以发现,治疗组血流速度较对照组增快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 安全性检测患者在治疗后的各项指标(肝肾功能、血常规、尿、粪常规)均正常。

3 讨论眩晕在中医学历史上很早就有记载,《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而《医学正传·眩运》中提出“眩运者,中风之渐也”,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说,朱丹溪认为“无痰不作眩”。

导致眩晕的病因大致分为肝阳上亢、气血亏虚、痰浊上蒙、风邪上扰、肾精亏虚、瘀血内阻等,在临床上本虚标实证较为多见。

尤其在现代社会中,工作和生活压力较高,情志失调较常见,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上扰头目,故肝阳上亢型眩晕患者较多见。

平眩胶囊是一种复方的中药制剂[7-9]。

其配方中楤木具有清肝泻热,健脾调胃的作用;万丈深又称还阳参,始载于《滇南本草》,具有清热、补肾填精、健脾等作用;猪殃殃清热解毒;活血通络;仙鹤草止血活血,补脾益气;三七化瘀止血兼活血;天麻具有平肝潜阳,息风止痉之功效;黄精滋阴润肺。

以上诸药滋补肝肾,平肝潜阳,入肝肺肾脾胃经,综合调整全身脏器功能,活血化瘀,行血止血,消炎利水,有效地调整血管舒缩功能,改善脑组织缺血低氧,抗血管活性介质,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保护神经细胞功能,缓解炎性反应,改善头晕等症状。

TCD和血流变是反映血液动力和流动状态的指标。

血黏度增高提示血液的流动性差,脑循环功能减退,TCD检测可对椎动脉和基地动脉的血流进行评估。

本研究显示,平眩胶囊在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时,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均较前改善,血流变指标和TCD检测均较前好转,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平眩胶囊在改善眩晕症状上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1] Zhang Y,Chen X,Wang X,et al. A clinical epidemiological study in 187 patients with vertigo[J].Cell Biochem Biophys,2011,59(2):109-112.[2] Searls D E,Pazdera L,Korbel E,et al.Symptoms and signs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in the New England Medical Center Posterior Circulation Registry[J].Arch Neruol,2012,69(3):346-351.[3] 黄家星,林文华,刘丽萍,等.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评估与干预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卒中杂志,2013,8(4):285-293.[4] 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9):786-787.[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3辑)[S].2001:138.[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86.[7] 黄璐琦.中草药与民族药材图谱[M].第1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123.[8] 薛芳.中国药物大全(中药卷)[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4.[9] 于乃义.滇南本草[M].第1版.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76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