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的中医特色治疗

合集下载

眩晕的中医治疗

眩晕的中医治疗

谢谢!
主穴:百会、风池、太冲、内关、丰隆
配穴:肝阳上亢配行间、率谷;痰浊中阻配中脘、阴 陵泉;瘀血阻窍配膈俞、阿是穴。
虚证: 治法:补益气血,益精填髓。取督脉及肝、肾的背俞穴为主。 主穴:百会、风池、肝俞、肾俞、足三里 配穴:气血亏虚配气海、脾俞;肾精不足配悬钟、太溪。 操作:常规针刺,重症每日治疗2次,每次留针30分钟至1小时 。(针刺风池穴应正确把握进针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中医诊疗难点分析及解决思路和措施
(一)中医诊疗难点分析
1、眩晕严重的患者常由于头部不能活动,导致在针 刺头后部及后颈部的穴位困难,这就要求医师要有耐心 ,在选择体位时动作要慢,认真摆好体位,选好穴位, 不要伤及延髓。
2、眩晕严重的患者常伴有呕吐,口服中药较困难。
3、对于其他原因引起的眩晕针灸治疗效果较差,如小 脑出血、小脑梗死及贫血引起的眩晕针灸中药治疗效果 较差。
4、穴位注射法:选针灸处方中2-3穴,注 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维生素B1、维生素 B12注射液,当归注射液,每穴0.5ml。
5、三棱针法:眩晕剧烈时可取印堂穴、太 阳穴、百会穴、头维穴等穴,三棱针点刺 放血1-2滴。
(四) 西医治疗方案 1、给予前庭神经镇静剂 安定类药物肌注或口服
;地芬尼多片口服;最好不超过三天; 2、止吐药物 甲氧氯普胺肌注或口服; 3、给予抗胆碱能制剂-抗组胺药 如654-2、非
2.耳穴埋豆疗法
采用中药王不留行埋于探查的耳穴压痛点,加以固定并刺激反应点 ,通过经络传导,调整脏腑功能及机体内分泌系统,达到防治疾病 的目的。
取肾上腺、皮质下、枕、脑、神门、额、内耳。风阳上扰加肝、胆 ;痰浊上蒙加脾、缘中;气血不足加脾、胃;肝肾阴虚加肝、肾。
3.穴位贴敷

眩晕的中医辨证论治

眩晕的中医辨证论治

眩晕的中医辨证论治眩晕是病人自觉症状,眩为视物色黑,眼目昏花;晕为视物旋转,头脑无主。

眩晕可见于多种疾病之中,如西医学中的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脑缺氧、耳石症、眩晕综合征、迷路炎、内耳眩晕、贫血和神经官能症等疾患。

辨证当分虚实,实证为肝阳和痰浊,治宜平肝潜阳,化湿祛痰;虚证为阴精亏虚或气血虚弱,治予补养肝肾,补气养血;虚实夹杂者,治宜同时兼顾。

按语:(1)眩晕分证虽有风、火、痰、虚之别,但往往兼夹为病,如阳亢多兼阴虚或夹痰,血虚多兼肝旺,临床一般以本虚标实证候为多见。

(2)人们多认为“眩晕者中风之渐也”,故中年以上经常出现眩晕者,必须加强防治,在生活、饮食、情志等方面均应注意调摄。

(3)根据临证经验,迷路炎、眩晕综合征以痰浊上蒙证为多见,若见呕吐频繁,呕出痰水量多,属饮邪上逆者,可重用泽泻、茯苓、车前子、牛膝等渗湿利水药;高血压、动脉硬化症、在早期以风(肝)阳上扰证为多,病久则多兼肝肾阴虚或肾虚证。

此外,高血压病与眩晕关系虽较密切,但绝不能认为眩晕就是高血压病,临证之际,务需注意。

(4)中药市场治疗眩晕的中成药很多,如养血清脑颗粒、强力定眩片、杞菊地黄丸、补中益气丸、归脾丸夏枯草颗粒、血府逐瘀丸、左归丸、知柏地黄丸、三黄片、盐酸小檗碱片、北京同仁堂出产的牛黄清心丸等。

可以辨证选用。

我不主张用龙胆泻肝丸治疗肝火眩晕,因为龙胆泻肝丸容易伤害身体正气!我治疗肝火眩晕常常选用知柏地黄丸大蜜丸配夏枯草颗粒。

眩晕的辨证分型论治:(1)风阳上扰证病机:肝阳化风,上扰头目。

症状:头晕目花、如坐舟车,头皮发麻,甚或胀痛,性情急躁、怒则易发、面红目赤、伴有唇、舌、肢体麻木,舌苔薄黄、舌质红、脉弦。

治法:熄风潜阳。

例方:天麻钩藤饮。

常用药物:钩藤、天麻、白蒺藜、决明子、桑叶、菊花、白芍、珍珠母、怀牛膝、地龙、夏枯草。

加减:风阳偏盛加生龙骨、生牡蛎、山羊角。

肝火偏旺加龙胆草、栀子、黄芩、夏枯草。

兼有肝肾阴虚者加枸杞子、制何首乌、生地、女贞子、白芍。

眩晕的中医护理方案

眩晕的中医护理方案

眩晕的中医护理方案简介眩晕是一种常见症状,指的是周围物体旋转或自身旋转的感觉,伴有头晕、不稳定感或摇晃感。

中医认为眩晕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或经络阻滞等原因引起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护理方案来缓解眩晕症状。

中医护理方案1. 食疗调理食疗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于调理各种疾病。

对于眩晕患者来说,适当的食疗可以帮助调理脾胃功能,改善气血运行。

一些适宜的食物包括:•陈皮:陈皮有理气、消食的作用,可以用于缓解眩晕症状。

•香蕉:香蕉富含维生素B6和钾,可以帮助调理神经系统功能,减轻眩晕感。

•醋:适量的醋可以促进消化液分泌,有助于改善脾胃功能。

2. 中草药调剂中草药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对于眩晕患者,中草药可以通过调理气血、缓解经络阻滞来缓解症状。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草药:•当归:当归有活血调经的作用,适用于眩晕症状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患者。

•仙鹤草:仙鹤草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作用,适用于眩晕症状伴有口舌生疮的患者。

•丹参:丹参可以活血化瘀,适用于眩晕症状由于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患者。

3.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特有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来调整脏腑功能。

对于眩晕患者,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穴位:•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央,可以缓解头晕和眩晕症状。

•风池穴:位于颈椎第一椎骨两侧,可以缓解头晕和颈椎不适引起的眩晕。

•内关穴:位于手腕横纹上3指宽的地方,可以缓解眩晕伴有胃脘不适的症状。

4. 气功调理气功是中医常用的保健方法之一,通过调整呼吸和运动来调理气血运行。

对于眩晕患者,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气功练习:•太极拳:太极拳是一种缓慢连贯的运动,可以帮助调整身体的平衡感,缓解眩晕症状。

•气功腹式呼吸:坐于椅子上,双脚平放在地上,用鼻子吸气,然后用嘴巴吐气,重复数次,可以缓解眩晕症状。

5. 心理调控中医强调身心的统一,良好的心理状态对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对于眩晕患者,以下是一些心理调控方法:•放松练习: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放松练习来减少焦虑和紧张。

中医治疗眩晕医案

中医治疗眩晕医案

中医治疗眩晕医案
患者李某,女,56岁,长期患有高血压,近期因情绪激动,突然出现头晕目眩,视物旋转,恶心呕吐,不能进食,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中医诊断为眩晕病,痰瘀互结证。

治疗原则为化痰祛瘀,平肝熄风。

治疗方法:
中药汤剂: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中药颗粒剂:丹参饮、血府逐瘀颗粒。

中药膏方:阿胶膏、山楂荷叶膏。

针灸治疗:百会、风府、太阳、内关、足三里等穴位。

推拿按摩:头部按摩、颈部按摩。

食疗:山楂荷叶茶、菊花枸杞茶、芹菜汁等。

经过一周的治疗,患者头晕目眩症状明显减轻,恶心呕吐消失,食欲恢复。

继续治疗一周,患者病情基本稳定,生活恢复正常。

中医治疗眩晕的方法多样,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此医案中,针对患者的痰瘀互结证,采用化痰祛瘀、平肝熄风的治疗原则,综合运用中药汤剂、颗粒剂、膏方、针灸、推拿按摩和食疗等多种治疗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以上医案仅供参考,具体治疗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

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遵医嘱治疗。

2024年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及施护

2024年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及施护

2024年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及施护一、眩晕的中医分型眩晕,古称“眩冒”,是一种以头晕、眼花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在中医理论中,眩晕的成因多端,涉及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等多个方面。

中医对眩晕的辨证分型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肝阳上亢型: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气血亏虚型: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纳少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肾精不足型: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酸膝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或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脉弱尺甚。

痰浊中阻型: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瘀血阻窍型:眩晕,头痛,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或细涩。

二、中医施护原则对于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施护,应首先明确其分型,然后根据分型特点采取相应的施护措施。

整体护理原则为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以及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来达到治疗眩晕的目的。

针对不同分型,护理原则如下:肝阳上亢型:宜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保持环境安静,避免患者情绪波动,饮食宜清淡,忌辛辣烟酒,可用菊花、决明子等清肝明目之品泡水饮用。

气血亏虚型:宜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保持病房温暖舒适,避免过度劳累,饮食宜营养丰富,易消化,可用黄芪、当归等益气养血之品炖汤饮用。

肾精不足型:宜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保持环境温馨安静,避免房事过度,饮食可多食用黑豆、黑芝麻、核桃等补肾之品,也可用枸杞、女贞子等泡水饮用。

痰浊中阻型:宜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保持病房通风透气,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味,可用陈皮、茯苓等化痰祛湿之品煎汤饮用。

瘀血阻窍型:宜活血化瘀,通络开窍。

保持环境安静舒适,避免长时间卧床,适当活动身体,饮食可加入山楂、红花等活血化瘀之品。

治眩晕的中药方剂

治眩晕的中药方剂

治眩晕的中药方剂
治疗眩晕的中药方剂有很多种,根据不同病因和症状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剂。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药方剂供参考:
1. 天麻钩藤饮:治疗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晕目眩,以及高血压引起的眩晕。

2. 左归丸:治疗气血不足引起的头晕,手脚冰凉等症状。

3. 再造丸:治疗内耳炎导致的眩晕。

4. 参附片:治疗中风后遗症引起的头晕、眩晕。

5. 小柴胡汤:治疗肝郁脾虚引起的头晕,以及情绪不稳定等症状。

请注意,在使用中药治疗眩晕之前,最好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并按医生的处方来使用。

使用中药时,也需要注意个体差异,以及可能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眩晕中医治疗常规

眩晕中医治疗常规

眩晕中医治疗常规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如内耳问题、
血液循环问题或神经系统紊乱等。

中医提供了一些治疗眩晕的常规
方法,以下是一些简单而没有法律复杂性的治疗策略。

中医治疗常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辨证施治:中医会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辨证施治是根据中医理论
进行的,通过调整体内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来恢复身体的平衡。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治疗眩晕的一种有效方法。

通过在特
定的穴位上插入细针刺激,可以调节体内的能量流动和血液循环,
从而缓解眩晕症状。

3. 中药治疗:中药在治疗眩晕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医师会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开出适当的中药方剂,以调理身体、补充营
养和改善症状。

4. 调整生活方式:中医也强调调整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于治疗眩
晕的重要性。

这包括养成规律的作息惯、饮食调理、适度的运动和
避免过度疲劳等。

5. 心理疏导:眩晕症状可能会导致患者的精神状态受到影响。

中医在治疗过程中也会注重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和情绪调节,以增强
治疗效果。

总结而言,眩晕中医治疗常规包括辨证施治、针灸疗法、中药
治疗、调整生活方式和心理疏导。

它们结合中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眩晕患者提供了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

注意:以上为一般性建议,每个病人的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
请在接受任何治疗前咨询专业的中医师。

眩晕的中医特色治疗

眩晕的中医特色治疗

眩晕的中医特色治疗“眩”即眼花,“晕”即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统称为“眩晕”。

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本病为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常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

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可见于脑梗死、高血压、低血压、美尼尔病、脑动脉硬化症、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贫血、神经衰弱等疾病。

中医辨证后从平肝潜阳、清火熄风、补益气血、调养心脾、滋养肝肾、填精益髓、化痰祛湿、健脾和胃、祛瘀活血通窍等方面施治,疗效显著。

此外,中医学还有许多行之有效的特色疗法:1. 温针、电针疗法针灸治疗以疏通局部经络与气血为总的治疗原则,将辨证取穴与辨经取穴相结合。

辨证准确,针刺到位,配合电针可取得良好效果。

2.耳穴埋豆疗法采用中药王不留行埋于探查的耳穴压痛点,加以固定并刺激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调整脏腑功能及机体内分泌系统,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如眩晕的病人可以取肝阳、脑干、内耳、枕、额等穴位。

3.穴位贴敷穴位贴敷法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有通过皮肤组织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这双重治疗作用。

经皮吸收药物,可使药物保持更多的有效成分,还可避免胃肠刺激。

穴位贴敷法一般无危险性和毒副作用,是一种较安全、简便易行的疗法。

4.手法复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常表现为当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可诱发短暂的眩晕,并伴有眼震及恶心、呕吐、心慌等症。

颈椎病患者、神经内科患者眩晕表现与此相似,不易区别。

治疗上手法复位效果良好。

眩晕的预防调护:适当锻炼,增强体质;保持情绪稳定,防止七情内伤;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饮食有节,避免肥甘过咸,戒烟戒酒;发病严重者需要卧床休息,避免突然、剧烈的体位改变和头颈部运动。

眩晕缓解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眩晕康复操的功能锻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眩晕的中医特色治疗
“眩”即眼花,“晕”即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统称为“眩晕
”。

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本病为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常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

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可见于脑梗死、高血压、低血压、美尼尔病、脑动脉硬化症、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贫血、神经衰弱等疾病。

中医辨证后从平肝潜阳、清火熄风、补益气血、调养心脾、滋养肝肾、填精益髓、化痰祛湿、健脾和胃、祛瘀活血通窍等方面施治,疗效显著。

此外,中医学还有许多行之有效的特色疗法:
1. 温针、电针疗法
针灸治疗以疏通局部经络与气血为总的治疗原则,将辨证取穴与辨经取穴相结合。

辨证准确,针刺到位,配合电针可取得良好效果。

2.耳穴埋豆疗法
采用中药王不留行埋于探查的耳穴压痛点,加以固定并刺激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调整脏腑功能及机体内分泌系统,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如眩晕的病人
可以取肝阳、脑干、内耳、枕、额等穴位。

3.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法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有通过皮肤组织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这双重治疗作用。

经皮吸收药物,可使药物保持更多的有效成分,还可避免胃肠刺激。

穴位贴敷法一般无危险性和毒副作用,是一种较安全、简便易行的疗法。

4.手法复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常表现为当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可诱发短暂的眩晕,并伴有眼震及恶心、呕吐、心慌等症。

颈椎病患者、神经内科患者眩晕表现与此相似,不易区别。

治疗上手法复位效果良好。

眩晕的预防调护:适当锻炼,增强体质;保持情绪稳定,防止七情内伤;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饮食有节,避免肥甘过咸,戒烟戒酒;发病严重者需要卧床休息,避免突然、剧烈的体位改变和头颈部运动。

眩晕缓解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眩晕康复操的功能锻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