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眩晕症

合集下载

眩晕症的中医治疗

眩晕症的中医治疗

专栏眩晕症的中医治疗闵雪峰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四川泸州 646000)眩晕是头晕和目眩的总称,其中,“眩”指的是眼花、眼前发黑或者是看不清事物等症状;“晕”指的是视物旋转,或者感到天旋地转,严重的情况下甚至无法站立等症状。

由于以上两种症状通常会同时出现,所以称之为眩晕。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每个人都出现过眩晕感,比如在高速旋转或者是饮酒过量等情况下,但这是在内部或外部刺激作用下暂时所产生的,一般是正常现象。

而如果在没有内部或外部刺激的情况下产生眩晕感,便可能是一种病理现象,也就是眩晕症,在患者带来痛苦的同时,对健康也会产生较大危害。

临床上,中医疗法是一种十分常用且有效的治疗眩晕症的方法。

1关于眩晕1.1 什么是眩晕眩晕的产生机理是机体在空间定位方面出现了障碍,进而让人产生了一种“自身在移动”或者是“周边事物在移动”的错觉。

1.2 眩晕的分类眩晕可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

其中,真性眩晕主要是由于前庭系统、本体觉或眼部疾病所引起的,患者会具有明显的自身旋转感或外物旋转感;假性眩晕主要是由全身性系统疾病所引起的眩晕,比如神经官能症、内分泌疾病、药物中毒、尿毒症、贫血、心脑血管疾病等,患者会出现轻重不等的头晕症状,转动感不明显。

1.3 眩晕症的主要危害(1)不仅会让患者产生晕眩感,同时会引发心慌、恶心、呕吐等症状。

(2)会降低患者的平衡感,很容易跌倒或摔伤。

如果患者正在开车,则很容易出现交通事故。

(3)也可能是一些重要疾病的早期表现,比如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等,如不加以重视,很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时期。

2眩晕症的中医治疗中医学认为,眩晕主要由风、痰、湿和虚所引起,进而出现了“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以及“无虚不作眩”。

而在通过中医疗法进行眩晕症的治疗过程中,则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眩晕类型来进行辨证治疗。

2.1 风火上扰型眩晕(1)中医辨证:此类眩晕大多由于虚阳上亢或者是阳盛火旺所致;也可能是由于耗伤肝阴、气郁化火以及恼怒抑郁等所引起的风阳内动和风火上扰所致。

眩晕病中医名家经验

眩晕病中医名家经验

眩晕病中医名家经验
眩晕病,即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中医名家在治疗眩晕病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1. 针灸疗法:中医认为,眩晕病多与脑、耳、眼等器官功能失调有关,针灸疗法可以通过调节人体气血运行,促进经络畅通,改善器官功能,达到治疗眩晕的效果。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百会穴、风池穴、印堂穴等。

2. 中药治疗:中医药物治疗眩晕病主要通过调理肝风、疏肝气以及补益脾胃等方式来改善病症。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天麻钩藤饮、四逆散等,在具体应用中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调整。

3. 饮食调节:中医认为,眩晕病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等有关,因此在饮食方面需要注意调节。

推荐患者多吃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山药、红豆、黑米等,同时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4. 调节生活习惯:中医认为,眩晕病与情志不宁、过劳等因素有关,因此患者需要注意调节生活习惯。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疲劳;规律生活,注意充足的睡眠。

以上是中医名家治疗眩晕病的一些经验,但仍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具体的诊断和治疗。

建议患者在就医前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以获得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眩晕症的中医治疗

眩晕症的中医治疗
为本,以风、火、痰、瘀扰乱清空为标。 眩晕发作期以实证表现为主,缓解期以虚证表现居多
。 急性发作期以祛痰、化瘀、熄风、泻火为法; 缓解期以健脾胃、补肝肾、益气活血为法。 在临床中,应在辨病基础上, 针对某一时期主要的证候
类型进行辨证施治。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脏腑
眩晕-兼头胀痛,面潮红---- 肝阳上亢 --兼纳呆,乏力,面色苍白-- 脾虚气血不足 --兼纳呆,呕恶,头重,耳鸣--脾虚痰浊中阻 --兼腰酸腿软,耳鸣如蝉---- 肾虚清窍失养
吐去清痰而眩晕顿愈。——吐能升气,清阳 可复。
【各家学说】
4、无瘀不作眩
明·杨仁斋《直指方》曰“瘀滞不行,皆能眩晕”
汪机《医读》中载“瘀血停蓄,上冲作逆,亦作眩晕 ,桃红四物。”
虞抟在《医学正传》中亦言:“外有因呕血而眩冒者, 胸中有死血迷闭心窍而然”(应包含两种不同病因病 机?)
清·潘楫《医灯续焰》“诸阳上行于头,诸阳上行于 目,血死则脉凝泣,脉凝泣则上注之力薄矣,薄则上 虚而眩晕生焉”。
【名医大师诊治验案】
1、裘沛然——清肝降浊治眩晕
魏某,男,81岁。
主诉:头晕欲仆半年。
初诊:患者曾因眩晕不能自制住院检查治疗,诊断为 “脑萎缩、慢性浅表性胃炎、抑郁症”口服黛安神、氯 硝西泮、铝碳酸镁、心脑舒通”等多种药物,疗效不显。 就诊时见:头晕目眩,活动欠利,行走须他人搀扶,反 应迟钝,神情淡漠,嗜睡懒言,口渴口粘,口淡乏味, 食纳不佳,嗳气频作,大便干结,数日一行。苔厚黄腻,
芎、橘红、僵蚕、干姜。
4)半夏白术天麻汤——治脾胃证,头疼眩晕 半夏、白术、天麻、黄芪、人参、茯苓、陈皮、苍术、
酒黄柏、干姜、泽泻、神曲。
5)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气上冲胸,战 摇眩晕

中医药治疗眩晕的概述

中医药治疗眩晕的概述
识, 但 在治疗 上依 然 未 有大 的进 展 。笔 者 就 近 年 眩 晕 相关 论文 进行 归类 总 结 分 析如 下 , 以深 入 探 讨 眩晕 的病 因病 机特点 和辨 治规 律 。
1 病 因 病 机 与 相 关 因 素 探 讨
效1 6例 ( 3 5 . 5 %) , 无 效 4例 ( 8 . 9 %) , 总 有 效 率 达
中医认 为 , 眩晕病 机不外 风 、 火、 痰 、 瘀、 虚 导致 邪
仁、 炙甘 草 ) 治疗 气 血 亏虚 型低 血压 性 眩晕 5 0例 。
1 d l剂 , 分 2次 服 。1 0剂 为 1个 疗 程 。结 果 : 痊愈 2 4
扰 清空 或清 窍失养 而 出 现头 晕 、 眼花 为 主症 的本 虚 标
血 内阻型 眩晕 患者 运 用 滋 肾 益 肝 活 血 汤 随 症 加 减 治
等 将 1 8 0例眩晕 患者 随机 分 组 , 其 中对 照组 9 0例 ,
给 予抗胆 碱药 及血 管 扩 张 剂 治疗 , 治疗组 9 0例 , 给 予 自拟 生地 定 眩汤治 疗 , 5 d为 1个疗 程 , 治疗 1 5 d , 统 计 疗效 。结 果治 疗组 总有 效率 为 9 4 . 4 %, 对 照 组 总有 效 率为 7 7 . 8 %, 2组 比较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P <0 . 0 5 ) 。张
晕 。李晋 育等 认为 , 高 血 压病 眩 晕 的 主要 病 机 是 阴
虚 阳亢 , 痰 瘀 阻络 。王 煜坤 以补 肾 温 阳法 治 疗 老 年 性 椎 基底 动脉供 血不 足效 果 明显 。
2 治 疗 方 法 探 讨
患者使 用 天麻 钩 藤 饮 加减 治 疗 , 1剂/ d , 水 煎 3次 , 早 中晚分 服 , 连服 1 5剂 为 1疗程 , 每 周体息 1天 。治 疗 3

泽泻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内耳眩晕症例

泽泻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内耳眩晕症例

泽泻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内耳眩晕症例内耳眩晕是由于内耳前庭系统功能失调引起的症状,表现为头晕、眩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

该病病因复杂,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

近年来,中医治疗内耳眩晕疗效显著,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本文将introduce泽泻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内耳眩晕症例。

一、病例概述患者男性,50岁,于一周前出现突发性头晕、眩晕、雪盲感和恶心,体检发现前庭功能失调,初步诊断内耳眩晕。

由于病情加剧,治疗效果不佳,患者前来中医科求治。

二、中医辨证分析中医认为内耳眩晕病因不一,临床症状表现多种多样,因此需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辨证分析。

经过仔细辨证分析,本病患者属于肝肾亏虚,脾胃不和之证。

患者平时熬夜较多,饮食不规律,情志不舒畅,加上年龄较大,导致肝肾亏虚,脾胃失调,形成内耳眩晕的病症。

三、治疗方案根据中医辨证分析,本病品种采用泽泻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味方治疗。

泽泻汤是中医经典方剂,具有滋阴润燥、利水渗湿的功效,对治疗内耳眩晕、水肿、尿路感染等症效果显著。

苓桂术甘汤是治疗脾胃虚弱的方剂,可以帮助调和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对失眠、腹泻、胃痛等症状有显著的缓解作用。

本病在泽泻汤合苓桂术甘汤的基础上加入制何首乌、枸杞子、麦冬、阿胶等药材,以滋补肝肾、调和气血、润肺止咳等功能,形成“泽泻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味”方剂。

四、疗效评价患者经过一周的治疗,症状明显减轻,头晕、眩晕感消失,恶心、呕吐也得到了缓解。

经体检发现,前庭功能已经恢复正常,病情已经稳定。

经过治疗,患者的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疗效非常满意。

本病方剂治疗内耳眩晕的效果显著,为广大患者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案。

五、总结内耳眩晕是近年来越来越普遍的疾病,对于这种病症的治疗,中医有很多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泽泻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味方剂作为中医新兴的治疗方案之一,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同时也避免了副作用明显的西药治疗,让患者获得了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讲解眼睛眩晕症的方法

中医讲解眼睛眩晕症的方法

中医讲解眼睛眩晕症的方法眼睛眩晕症,也被称为眼前晕厥症,是一种症状性眼疾,患者常感到周围环境旋转或自己旋转的感觉。

中医认为,眼睛眩晕症的发生与眼球的运动、眼肌的调节功能紊乱有关。

下面我们来详细讲解一下中医的治疗方法。

中医将眼睛眩晕症与肝、脾、心、肾等脏腑有关,将其分为不同类型,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病情,中医的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中医认为,眼睛眩晕症的发生与肝气不舒、肝风上扰有关。

肝主藏血,如果肝气郁结,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进而影响到头部的血流供应,引起眼睛眩晕症。

因此,中医的治疗首先需要疏肝理气,舒筋活络。

常用的中药方剂包括柴胡疏肝散、柴胡解瘀汤等。

例如,柴胡疏肝散的组成有柴胡、香附、青皮、栝蒌、黄芩等,这些药材能够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调和肝胆之间的关系,从而缓解眼睛眩晕症的症状。

另一种产生眼睛眩晕症的原因是脾气运化失常。

脾主运化受湿,如果脾气虚弱,湿气容易蓄积在体内,导致头晕目眩。

中医针对这种情况,通常会调理脾胃,健脾祛湿。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四君子汤、香苏安神丸等。

四君子汤的主要成分有白术、茯苓、半夏、生姜,这些药材能够健脾祛湿,舒缓脾胃的不适,缓解眼睛眩晕症的症状。

心脏在中医中被称为“君主”,如果心气不足,血液循环不畅,也容易导致眼睛眩晕症的发生。

中医常会通过补益心气的方法来治疗这类病情。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六君子汤、甘麦大枣汤等。

例如,六君子汤的主要成分有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大枣、生姜等,这些药材能够补益心气,养心安神,改善心脏功能,帮助治疗眼睛眩晕症。

最后,中医将眼睛眩晕症与肾气亏虚有关,认为肾主藏精,如果肾气不足,眼睛的水液不能正常分布,就容易引起眼睛眩晕症。

因此,中医常会通过补益肾气的方法来治疗这类病情。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六味地黄丸、八珍汤等。

例如,六味地黄丸的主要成分有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牡丹皮等,这些药材能够补益肾气,滋养肾阴,改善眼睛眩晕症的症状。

除了中药治疗,中医还推崇一些非药物治疗方法,如针灸、推拿、气功等。

眩晕症中医优势技术方案2

眩晕症中医优势技术方案2

眩晕是高血压病肝阳上亢、阴虚阳亢证的常见症状。

一、方案处方刺络平肝方(适宜技术:放血疗法+穴位贴敷)【循经/取穴】:1)放血疗法:主穴:耳尖穴配穴:耳廓后脉络迂曲处。

2)穴位贴敷:双侧涌泉穴。

【功效工活血通络、平肝潜阳【主治】:肝阳上亢、阴虚阳亢引起的高血压病眩晕症。

主要以血压升高、 眩晕为主症。

舌红苔黄,脉弦。

【方解】:放血疗法是针刺方法的一种,即《内经》中的刺络法,是指用三 棱针、粗毫针或小尖刀等刺破络脉,通过放出少量血液,使里蕴热毒随血外 泄,具有泻火解毒、活血通络、平肝降压等作用,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 种方法。

《素问•血气形志》指出:“凡治病必先去其血……泻有余,补不足J 主穴耳尖穴:中医认为少阳主风,太阳主表。

由于膀胱经上至头顶再从头 两侧至耳上,少阳经循行耳廓。

耳部是全身经络汇聚之处,耳尖穴在耳廓微经 络中为肝经所主,又是经外奇穴,点刺耳尖穴放出少量血液,具有泻火解毒、 活血通络、平肝降压之功。

穴位贴敷技术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将药物制成一定剂型,贴敷到人体穴 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从而达到相应治疗作用的一种外治方法。

涌泉 穴(足心)属足少阴肾经之井穴,也是肾经之首穴,是肾水的源泉。

《黄帝内 经》记载:“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它连通肾经体内体表的经脉,有滋 水涵木、潜阳熄风的作用。

吴茱萸性辛、苦、热,归肝、脾、胃、肾经,有疏肝止痛、引火下行等功 效,《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可引起肝气下降,气降 火亦降,火随气降与肾水相交,阴阳协调而平衡,从而清火熄风,收降压之 效。

吴茱萸有引心火下行至涌泉,使火归元。

醋酸具有收敛的作用,可增加药 物中生物碱的溶解度,吴茱萸加醋调制可以醋酸之收性,制约吴茱萸的辛散, 防药力耗散而提高疗效。

眩晕中医优势技术方案2本方案用于肝阳上亢、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眩晕症患者。

首先行耳尖放血疗法可泻肝胆实热、平肝降压;其次再应用吴茱萸加醋调制贴敷涌泉穴疗法则可以补阳助阴,引火下行,二者联合应用,则达到活血通络、平肝潜阳的目的。

头晕中药方剂

头晕中药方剂

头晕中药方剂关于《头晕中药方剂》,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就算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十分繁忙,大家也应当十分重视身心健康管理方法。

不然当人体上出現一些病症的情况下再开展管理方法,此刻要想医治这种病症就十分不易。

在其中大部分人存有眩晕这类症状,都是由于生活压力过大而造成的头部神经病症。

眩晕症最关键的症状表现便是头部眩晕,因此中医药学上有什么治疗眩晕症的中医药方?1、医治眩晕药方有什么1.1、气血两亏型:症见眩晕动不动加重,脸色苍白,唇甲不华,心烦失眠,神疲懒言,饮食搭配灭少,舌色淡,脉沉细。

三眩定晕汤加黄芩、川芎。

1.2、淤血内电阻型:症见眩晕,常常产生于脑外伤、心脑血管病、脑梗塞后遗症病人。

三眩定晕汤加川芎、玫瑰花、延胡、莒蒲。

每天1剂,水煎服,25天为1治疗过程。

2、眩晕症病人平时要注意什么在饮食搭配上,尽可能不必吃辣椒的、油腻感的一些有刺激的食材,能够多吃一些红枣,能够协助调整血气,协助病况,像荔技、槟郎、菏叶那样不利气血和肝火的食材最好是不必吃,不利医治。

每日要维持充足的睡眠,睡眠质量的自然环境要清静,那样才可以非常好地促进睡眠,仅有睡好啦优秀人才有精神,那类由于疲倦而造成眩晕才会渐渐地的消退。

3、眩晕症及脑梗塞的差别眩晕症发病时的情况下经常会觉得到头晕目眩的晕,有时还会继续出現恶心想吐、呕吐、冒冷汗等病症。

需要留意的是,眩晕症它是一种病症,并并不是一个病症。

脑栓塞是一种头部的病症,它病发忽然,常常在人清静歇息或是睡眠质量的情况下忽然病发。

病发在数钟头或1~2天内做到高峰期。

会觉得到头痛、眩晕、耳鸣、中风偏瘫,吞咽困难。

造成眩晕最普遍的原因1、药品副作用高血压药品ACE缓聚剂和阿米替林等抗抑郁药物,都是减少血压,引起眩晕。

一些心脏病病人服食利尿药时候脱水,也会造成眩晕感。

镇静药抑止神经中枢,使人的大脑活动降速,也是造成眩晕的一大要素。

而缓解鼻塞的解血肿药使血管收缩,影响人的大脑制氧致眩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眩晕症
无痰不作眩
饮食失节,过食肥甘,会使脾胃运化失常而聚湿生痰,痰浊中阻,蒙蔽清阳,发为眩晕。

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重昏蒙,胸闷恶心,时呕痰涎,不思饮食。

治疗此症应以化湿祛痰为主。

方药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取半夏10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橘红10克,天麻10克,牡蛎30克,泽泻15克,竹茹10克。

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

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无风不作眩
中医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主动主升。

忧郁恼怒,可致肝气不调,气郁化火,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

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头胀或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耳鸣口苦,面色红赤,血压偏高等。

此症多因情志刺激而诱发。

治疗此症应以平肝熄风为主。

方药可用镇肝熄风汤加减:取杭芍15克,玄参15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代赭石15克,龟板10克,天麻10克,钩藤15克,夏枯草15克,夜交藤15克,牛膝10克。

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

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无虚不作眩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思虑劳倦或饮食不节,可损伤脾胃,或因脾胃素虚,皆能导致气血不足,气虚清阳不升,血虚使脑失濡养,发为眩晕。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

脑为髓海。

房劳过度,或有遗精滑泄之疾,或年老体衰,肾精耗伤,脑髓不足,也为眩晕之因。

气血亏虚型眩晕者,动则加剧,劳则即发,面色萎黄或苍白,唇甲无华,心慌气短,食少身倦。

治疗此症应以补益心脾,培补气血为主。

方药可用归脾汤:取黄芪20克,党参20克,白术10克,茯神15克,当归15克,炒酸枣仁15克,远志10克,龙眼肉15克,木香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

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

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若肾精耗伤引致的眩晕,可伴有腰膝酸软,神疲健忘,遗精耳鸣,记忆减退等。

方药可用补肾定眩汤:取枸杞子30克,菊花15克,熟地15克,山药30克,菟丝子15克,女贞子15克,肉苁蓉20克,山萸肉15克,杜仲10克。

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

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吴茱萸汤,党参20g、吴茱萸10g、法夏15g、生姜30g、甘草6g
治眩晕症(痰浊中阻)秘方
处方:茯苓25克,天麻、制半夏、白术各15克,生姜、陈皮各1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用于治疗眩晕症,中医辨证属痰浊中阻型。

症见视物旋转,头重如裹,胸闷作恶,呕吐痰涎,脘腹痞满,纳少神疲,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滑。

创方者:史继鑫马云枝
治眩晕症(瘀血阻窍)秘方
处方:白芷、赤芍、川芎、桃仁、丹参各15克,老葱(切碎)、天麻、红花各10克,生姜3片,大枣3枚。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祛瘀生新,通窍活络。

用于治疗眩晕症,中医辨证属瘀血阻窍型。

症见眩晕时作,头痛如刺,面色黧黑,口唇紫暗,肌肤甲错,健忘,失眠,心悸,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或细涩。

创方者:史继鑫马云枝
治眩晕症(风阳上扰)秘方
处方:石决明、桑寄生、益母草、茯神、夜交藤各30克,炒杜仲、钩藤各20克,夏枯草、天麻、川牛膝各15克,栀子、黄芩各1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用于治疗眩晕症,中医辨证属风阳上扰型。

症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遇劳或恼怒加重,急躁易怒,失眠多梦,面红目赤,肢体震颤,舌质红,苔黄,脉弦细数。

创方者:史继鑫马云枝
治眩晕症(气血亏虚)秘方
处方:白术、党参、黄芪各20克当归、酸枣仁、茯苓各15克,龙眼肉、天麻、远志、木香(后下)各10 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用于治疗眩晕症,中医辨证属气血亏虚型。

症见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淡白,心悸少寐,舌质淡嫩,苔薄白,脉细弱。

创方者:史继鑫马云枝
治眩晕症(肝肾阴虚)秘方
处方:生地、山药、茯苓各25克,枸杞子、山茱萸各20克,天麻15克,川牛膝、菟丝子、鹿角胶、龟版胶各10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滋补肝肾,养阴填精。

用于治疗眩晕症,中医辨证属肝肾阴虚型。

,症见头晕目眩久发不已,视力减退,两目干涩,耳鸣,腰酸膝软,少寐多梦,健忘,心烦,口干,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