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用刮痧治疗的中医方法
高血压刮痧疗法

高血压刮痧疗法1.肝火上炎型高血压:症见头晕,头痛,头胀,耳鸣,面红目赤,口苦咽干,胁肋胀痛,烦躁易怒,多动不安,寐少多梦,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有力。
【主穴】大杼、大椎、太阳、印堂、曲池。
【配穴】风池、外关、合谷、太冲、足三里、行间、神门、肩井。
(1)先刮主穴①取大杼、大椎采用直接刮法,刮至出现痧痕为止。
每日1次。
②取太阳、印堂采用直接刮法,刮至出现痧痕为止。
每日1次。
③取曲池采用直接刮法,刮至出现痧痕为止。
每日1次。
(2)再刮配穴:每次选取配穴中的3~4个穴位,交替使用,采用直接刮法,刮至出现痧痕为止。
每日1次。
【说明】采用泻法,采用稍强刺激手法。
2.痰浊阻滞型高血压:症见头晕目眩或头重如蒙,胸脘痞闷、倦怠嗜卧,肢体沉重,食少多寐,恶心呕吐,时吐痰涎,大便溏,舌体胖大,舌质淡,苔白厚腻,脉弦滑或缓。
【主穴】中脘、脾俞、胃俞、章门。
【配穴】大横、丰隆、足三里、三阴交、内关、解溪。
(1)先刮主穴①取中脘采用间接刮法,刮至出现痧痕为止。
每日1次。
②取脾俞、胃俞采用间接刮法,刮至出现痧痕为止。
每日1次。
③取章门采用直接刮法,刮至出现痧痕为止。
每日1次。
(2)再刮配穴:每次选取配穴中的3~4个穴位,交替使用,大横采用间接刮法,其他穴位采用直接刮法,刮至出现痧痕为止。
每日1次。
【说明】采用平补平泻法。
3.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症见头晕目眩,头痛,或头胀,耳鸣,眼花,两目干涩,颧红盗汗,五心烦热,口干,烦躁易怒,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足跟痛,遗精,夜尿频,舌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尺弱明显。
【主穴】心俞、肝俞、肾俞、气海。
【配穴】太溪、三阴交、太冲、风池、涌泉、血压点。
(1)先刮主穴①取心俞、肝俞、肾俞采用间接刮法,刮至出现痧痕为止。
每日1次。
②取气海采用间接刮法,刮至出现痧痕为止。
每日1次。
(2)再刮配穴:每次选取配穴中的3~4个穴位,交替使用,涌泉、血压点采用间接刮法,其他穴位采用直接刮法,刮至出现筋痕为止。
各种病症特征与刮痧疗法(系列五)

中医刮痧文化·品牌知识系列之三十九【妙手养生刮痧治疗—伯金森】 【妙手养生刮痧治疗 伯金森】 伯金森 症状:伯金森病是以肌张力和震颤为特征的椎体外系统病变。临床表现 为肢体或头部震颤,颜面、咽喉部肌肉动作减少,始动困难,肌肉强直, 筋脉拘紧,动作迟缓,姿势不稳。多伴有表情呆板,头胸前倾,言语賽涩, 口张流延,自汗、盗汗,粪便秘结,甚至忧郁呆傻,僵卧不起等,严重 者可伴有意识混乱,定向障碍,抑郁,幻视等。紧张、情绪激动时震颤 加重。本病发病年龄多在55岁以上,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多慢性 起病,进行性加重。 【中华好轻松刮痧疗法】 中华好轻松刮痧疗法】 中华好轻松刮痧疗法 取穴部位:风池、完骨、天柱、大椎、神堂、肺俞、膏盲、手三里、 大陵、委中、承山、足三里; 操作步骤:1、头部:刮风池、完骨、天柱穴; 2、背部:刮大椎、神堂、肺俞、膏盲穴,至出现痧痕为 止; 3、上肢部:刮手三里、大陵穴; 4、下肢部:委中、承山、足三里穴。
广州市好轻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官方网站:/
中医刮痧文化·品牌知识系列之三十五【妙手养生刮痧治疗—癫痫】 【妙手养生刮痧治疗 癫痫】 癫痫 症状:癫痫是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的暂时性发作性脑功能失调,而出现 以猝然昏仆、项背强直、四肢抽搐,或仅两目瞪视、移时自醒、醒如常 人或头不下垂、肢软无力为特征的反复发作疾病。部分性发作表现可多 种多样,如口、眼、手等局部抽搐,或幻视,或呕吐、多汗,或言语障 碍,或肢体麻木刺痛,或作无意识的动作等。本病发病急骤醒后如常人, 常反复发作。多有家族史,每因惊恐、劳累、情志过极其等诱发。发作 前常有眩晕、胸闷、郁烦、乏力等。脑电图、CT、MRI等检查可帮助诊 断。 【中华好轻松刮痧疗法】 中华好轻松刮痧疗法】 中华好轻松刮痧疗法 取穴部位:百会、赞竹、水沟、翳风、心俞、膈俞、神门、支沟、 间使、内关、足三里、丰隆、太冲; 操作步骤:1、头面部:百会、赞竹、水沟、翳风穴,以皮肤潮红为 度; 2、背部:心俞、膈俞穴,至出现痧痕为止; 3、上肢部:神门、支沟、间使、内关穴; 4、下肢部:足三里、丰隆、大冲穴。
张利兵:20多年的眩晕,用这个思路和处方治愈了。

张利兵:20多年的眩晕,用这个思路和处方治愈了。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
二者常同时出现,故称为"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行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甚则晕倒等症状。
眩晕不外乎虚实。
虚者气、血、精不足,髓海失养;实者风、火、痰、瘀上扰,清窍失灵。
病位在于脑窍,其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
肝乃风木之脏,其性主动主升,若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阴不敛阳,阳亢于上,或气火暴升,上扰头目,则发为眩晕。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清窍失养或脾失健运,痰浊中阻,或风格阳夹痰,上扰清空,也可发为眩晕。
肾主骨生髓,脑为膸海,肾精亏虚,髓海失充,也可发为眩晕。
这是一个本人很久以前的病案,因为患者的弟媳是我的病人,由于她的乳腺增生是我给治疗好的,所以她介绍自己的嫂子给我治疗。
肖某,女,45岁,2009年10月9日初诊。
患者自述,母亲怀自己属于高龄产妇,家里兄弟姐妹众多,自己从小体弱多病,常年头晕头痛,月经量少。
成年后育有一子,当时生小孩由于医疗有限,当时大出血,总算捡回一条命,至此,身体越发虚弱。
之后也找过中医调理,但效果不佳。
这些年在家,基本只做些简单家务,不可操劳,常年以阿胶粉冲服。
近一年来,头晕越发严重,发病时头晕目眩,如坐车行船,感觉周身环境转动,呕吐,血压低,更甚者会胸闷心慌,眼前发黑,晕倒不醒人事,小便失禁,清醒后当时记忆空白。
以前也会出现头晕目眩,但近段时间自觉发病频率增加,病情加重。
查体得知: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吃饭不香,小便多,劳累后则头痛头晕加重,伴有心悸腹胀。
舌淡苔白腻,边有齿痕,脉细滑。
诊断:眩晕症证型:气血亏虚治法:益气补血处方:人参10g,黄芪20g,当归10g,茯苓15g,白术20g,川芎10g,天麻10g,五味子10g,龙骨20g,牡蛎20g,炒山楂10g,炒神曲10g,炒麦芽10g,炒谷芽10g,砂仁10g(后下),旋覆花10(包煎),姜半夏10g,法半夏10g,陈皮15g,白芍10g,竹茹10g,熟地20g,大枣5颗,7付,水煎服。
眩晕病《伤寒杂病论》的六种治法

眩晕病《伤寒杂病论》的六种治法眩晕病《伤寒杂病论》的六种治法2022-1-25 22:48转载自铁扫把草药店眩晕是“头晕”和“目眩”的总称,眩的本义是:眼花,看不清、视物不清、昏暗发黑为主要表现;晕的本义是:日月气也(说文解字)原指:日月周围的光圈、光影色泽模糊的部分,在生理医学上是指:头发眩晕,头脑不清醒,有天旋地转的感觉、不能站立,因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称眩晕。
我们先了解产生“眩晕”的原因:很多人认为眩晕就是气血虚弱,这是片面的!气血虚眩晕在现代比较少见,因为现代生活物质条件好了,很少有气血虚的,除非脾胃功能长期特别差的能见到,但都很少见,大部分眩晕都是水饮造成的,在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中详细论述了眩晕的原因,眩晕与水饮息息相关,所谓水饮就是由于阳气不足导致体内的水无法及时转化为气形成水饮之邪。
尤在泾曰:水饮之邪,上乘清阳之位,则为晕眩,晕者昏冒而神不清,眩者目眩转而乍见眩黑也。
所以头晕目眩及眼前发黑均为水饮之邪导致也。
平时这些水饮之邪在体内非常“老实”,只有在我们大量消耗阳气时才会发作,什么情况下能大量消耗阳气?比如剧烈运动、大量出汗、长期熬夜、情绪不稳定、旅途中乘坐车、船时等等,均能引发水饮之邪导致头晕目眩。
所以,这就不难解释有的人为什么运动后反而头晕现象频繁了。
………………………………………………………………………………………………………………………伤寒杂病论中列出了眩晕的几种情况及治疗方法,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第一种情况:【躺着、坐着、站着】都天旋地转的《泽泻汤》证眩晕伴有头重,不管是【躺着、坐着、站着】都天旋地转的,非常严重,泽泻汤主之,治法重在利水祛饮。
这个是心下有支饮,也就是血管里代谢不掉的死水多了,这个血液里面有很多死水,流到头。
你的头脑里边的血液稀薄,头脑从稀薄的血液里吸不到足够的氧气。
所以这种是脑部的血液缺氧型,坐着站着都天旋地转。
要把脑部里边的血管的那些死水,抽掉。
那么个方子是《泽泻汤》。
眩晕中医护理指南

眩晕中医护理指南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它给人带来头晕、眼花、恶心、晕倒等不适感。
中医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方法来处理眩晕问题。
下面是一些中医护理指南,可以帮助缓解眩晕症状并促进康复。
中医诊断中医通过综合分析病人的症状、舌苔、脉象等信息来判断眩晕的类型和病因。
常见的眩晕类型包括顶后眩晕、脊颈型眩晕、内耳病性眩晕等。
中医会根据不同的类型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药治疗中药在眩晕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经典的中药方剂如天麻钩藤饮、四逆汤等能够调节气血、平衡阴阳,从而起到缓解眩晕症状的作用。
中医会根据病情的轻重选择合适的中药配方。
食疗调理食疗在眩晕的护理中也非常重要。
中医认为,合理的饮食可以补充体内所需的营养,调理脾胃功能,从而改善眩晕症状。
一些适宜的食物如山药、陈皮、枸杞等具有养阴清热、调理气血的作用。
穴位按摩中医经络理论指出,人体有许多穴位与眩晕症状相关联。
通过按摩这些穴位,可以刺激经络的流通,调节气血的运行,缓解眩晕不适。
常用的穴位包括百会穴、足三里等。
注意事项- 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
- 避免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
- 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预防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中医护理指南,具体治疗方案需要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来决定。
请在接受治疗前咨询专业中医医生。
以上是眩晕中医护理指南的简要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进一步疑问或需要个性化治疗方案,请咨询专业中医医师。
眩晕症中医优势技术方案2

眩晕是高血压病肝阳上亢、阴虚阳亢证的常见症状。
一、方案处方刺络平肝方(适宜技术:放血疗法+穴位贴敷)【循经/取穴】:1)放血疗法:主穴:耳尖穴配穴:耳廓后脉络迂曲处。
2)穴位贴敷:双侧涌泉穴。
【功效工活血通络、平肝潜阳【主治】:肝阳上亢、阴虚阳亢引起的高血压病眩晕症。
主要以血压升高、 眩晕为主症。
舌红苔黄,脉弦。
【方解】:放血疗法是针刺方法的一种,即《内经》中的刺络法,是指用三 棱针、粗毫针或小尖刀等刺破络脉,通过放出少量血液,使里蕴热毒随血外 泄,具有泻火解毒、活血通络、平肝降压等作用,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 种方法。
《素问•血气形志》指出:“凡治病必先去其血……泻有余,补不足J 主穴耳尖穴:中医认为少阳主风,太阳主表。
由于膀胱经上至头顶再从头 两侧至耳上,少阳经循行耳廓。
耳部是全身经络汇聚之处,耳尖穴在耳廓微经 络中为肝经所主,又是经外奇穴,点刺耳尖穴放出少量血液,具有泻火解毒、 活血通络、平肝降压之功。
穴位贴敷技术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将药物制成一定剂型,贴敷到人体穴 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从而达到相应治疗作用的一种外治方法。
涌泉 穴(足心)属足少阴肾经之井穴,也是肾经之首穴,是肾水的源泉。
《黄帝内 经》记载:“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它连通肾经体内体表的经脉,有滋 水涵木、潜阳熄风的作用。
吴茱萸性辛、苦、热,归肝、脾、胃、肾经,有疏肝止痛、引火下行等功 效,《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可引起肝气下降,气降 火亦降,火随气降与肾水相交,阴阳协调而平衡,从而清火熄风,收降压之 效。
吴茱萸有引心火下行至涌泉,使火归元。
醋酸具有收敛的作用,可增加药 物中生物碱的溶解度,吴茱萸加醋调制可以醋酸之收性,制约吴茱萸的辛散, 防药力耗散而提高疗效。
眩晕中医优势技术方案2本方案用于肝阳上亢、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眩晕症患者。
首先行耳尖放血疗法可泻肝胆实热、平肝降压;其次再应用吴茱萸加醋调制贴敷涌泉穴疗法则可以补阳助阴,引火下行,二者联合应用,则达到活血通络、平肝潜阳的目的。
常见病症的刮痧操作

常见病症的刮痧操作
1、头部刮痧
刮拭顺序:先刮百会及四神聪,再刮头维至风池,重刮头维、风池,然后点按太阳穴。
刮拭方法:平补平泻
方义:“头为诸阳之会”,头部刮痧能促进头部血液循环,使头脑清醒,有利于增强记忆力。
2、颈肩部刮痧
刮拭顺序:从上至下依次刮拭。
刮拭方法:补泻兼施。
方义:长期坚持刮拭上述穴位可清除机体代谢产物,起到疏通经络、调整脏腑之功能,使之保持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达到强身健体,缓解疲劳的目的。
3、四肢部刮痧
刮拭顺序:经脉循行方向。
刮拭方法:平补平泻。
方义:刮拭四肢经络可促进血液循环,有效预防疾病,并能清除体内毒素,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名中医治眩晕七个秘方

名中医治眩晕七个秘方治眩晕秘方(7首)23.1气虚眩晕煎【来源】施治全,《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组成】炙黄芪20克,别直参10克,老鹿角15克(先煎),桂枝、川芎、柴胡(酒炒)各10 克,炙甘草5克。
【用法】将上药放入容器内,加冷水浸过药面,浸泡15分钟后进行煎煮,待沸后改用微火,再煎15分钟,滤取药汁;药渣再加少量冷水,如上法煎煮,沸后15分钟滤取药汁倾入前药汁中,分3次服(一日量)。
每日1剂。
【功用】益气壮阳。
【方解】眩晕之症,显于头目,患者如坐舟车而旋转也。
甚则卒倒而不能坐立。
盖头为诸阳之首,清阳出上窍,而目在其中。
清阳者,气也。
气不足则血不能上奏于脑,以致头目空虚而眩晕作矣。
其脉多沉、弱、微,口不渴、舌淡、苔白润,以益气升阳为治,方中黄芪味甘气温,为补气助阳主药;伍以别直参则补气助阳之力益强,协以川芎辛香走窜,上行头目,通达气血;鹿角益气补虚、散瘀活血,且血肉有情之品,生于头角,用于巅顶之族,其效弥彰;桂枝、甘草辛甘而气温,补助心阳;酒炒柴胡,味薄气升,鼓动胃气,以达清阳上行。
全方配伍,具益气升阳、诱导气血上达头目之功。
力专效宏,效果颇佳。
【主治】气虚眩晕。
【加减】伴肢冷畏寒者,加制附片20克,干姜10克,以扶阳祛寒;伴呕吐者,加姜半夏、生姜各10克,茯苓15克,以和胃降逆;伴大便不实者,加苍术10克,茯苓15克,腹毛10克,以振奋脾阳;伴脘痞者,加炒炽壳15克,桔梗10克,以升降气机而除痞。
【疗效】余20年来,创用此方治气虚眩晕,屡收治效。
23.2定眩汤【来源】张笑平,《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组成】姜竹茹、姜半夏、广陈皮、云茯苓、炙甘草各10克,炒枳实5克,干葛根、紫丹参、双钩藤、生磁石(打碎、先煎)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豁痰泄火,平肝和络,升清降浊,开壅和中。
【方解】本方实即加味温胆汤,从各种反复发作性眩晕的临床表现来看,其病机总不越风、火、痰、瘀、虚五字,本虚标实,虚实挟杂,而其发作期又多为本缓标急之证,故借温胆汤豁痰泄火、开壅宣痹、降逆和中;配干葛根,以升清,协紫丹参以和络;佐钩藤扩张血管,增加脑及内耳血液灌注量,从而迅速收取晕止呕除之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眩晕症用刮痧治疗的中医方法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或脑髓不充,脑窍失养所致,临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症。
眩晕症属中医学“眩运”或“眩冒”范畴,眩晕病的发生是由于风火,有“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等病因论述。
眩晕的临床表现,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严重时可突然仆倒。
临床一骰分为气血亏虚与痰浊阻滞2型。
一、气血亏虚(一)症状以头晕目眩,面色苍白,神疲乏力为主症。
(二)治法(1)选穴百会、血海、膈俞、足三里、三阴交、气海。
(2)定位:百会: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
血海:屈膝,在髌骨底内侧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膈俞: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气海: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3)刮拭顺序先按揉头顶百会,其次刮背部膈俞,然后刮腹部气海穴,再刮下肢内侧血海至三阴交,最后刮下肢外侧足三里。
(4)刮拭方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
先按揉头顶百会穴,约3分钟,用力不宜过猛。
背部膈俞穴,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
刮拭腹部正中线气海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
刮拭下肢内侧部血海至三阴交穴,由上向下刮,在膝关节处可作停顿,或分段刮至三阴交穴,在三阴交穴处重刮,刮30次,出痧为度。
最后重刮足三里,各30次,不出痧。
二、痰浊阻滞(一)症状。
头重如裹,视物眩转,胸闷作呕,呕吐痰涎。
(二)治法(1)选穴阴陵泉、丰隆、中脘、内关、头维、百会。
(2)定位:阴陵泉: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处。
丰隆: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二横指(中指)处。
中脘:仰卧位。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内关: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则腕屈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
头维: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O.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百会: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
(3)刮拭顺序先按揉头顶百会穴,再按揉头两侧头维穴,然后刮腹部中脘穴,再刮前臂内关穴,刮下肢内侧阴陵泉,最后刮下肢外侧丰隆穴。
(4)刮拭方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
先按揉头顶百会穴和头维穴,各约3分钟,用力不宜过猛。
刮拭腹部正中线中脘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
刮拭上肢内侧部内关穴,由上向下刮,用力轻柔,刮30次,出痧为度。
最后重刮下肢内侧阴陵泉和外侧丰隆穴,各30次,可不出痧。
文章来源:古方中医网求医问药专题眩晕症针灸治疗方法有哪些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原因,风、火、痰、瘀上扰清窍,或精亏血少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
古方中医介绍:眩即眼花,晕即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通称为眩晕。
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眩晕症针灸治疗方法有哪些?眩晕为临床常见病症,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
中医辨证论治采用中医针灸治疗的方法如下:1.肝阳上亢:眩晕耳鸣,头痛头胀,遇劳、恼怒加重,肢麻震颤,失眠多梦,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
取穴:肝俞、行间、风池、侠溪等,针用泻法。
2.肝火上炎: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取穴:肝俞、胆俞、太冲、太阳、三阴交等,针用泻法。
3.痰浊上蒙:眩晕,头重如蒙,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苔白腻,脉弦滑。
取穴:内关、中脘、丰隆、阴陵泉、头维等,针用平补平泻法。
4.瘀血阻窍: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瘀点,脉弦涩。
取穴;合谷、太冲、百会、膈俞、膻中、太阳等,针用泻法。
5.气血亏虚: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食少纳差,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取穴:百会、血海、膈俞、足三里、三阴交、气海等,针用补法,加灸。
6.肝肾阴虚: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遗精,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舌红苔薄,脉弦细。
取穴:肝俞、肾俞、太溪、太冲、照海、神门等。
针用补法。
古方中医提醒:治疗时建议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求满意疗效。
文章来源:古方中医网求医问药专题夏季眩晕症食疗方吃什么好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可由风、痰、湿、虚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
这便是中医说的虚证,具体表现为:心悸气短、头晕失眠、四肢乏力,面色萎黄、苔白脉微等,中医诊为气虚、血虚或气血双虚,只有这种眩晕,补以民间常规的滋补品,如桂圆、人参、莲心、蜂蜜、银耳、阿胶和黄芪等,才是对症下药。
夏季眩晕症食疗方吃什么好?古方中医食疗介绍:对其它多种眩晕,进补“补气血”的补品是无效的,有时反会贻误和加重病情。
夏季眩晕症食疗推荐如下:痰浊型:由湿痰雍滞而引起,症状为眩晕、头重、胸闷、恶心呕吐和苔白脉滑,治疗宜选用燥湿祛疾的药物,如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和生姜等。
药膳制法很多,如黄芪莲心粥,茯苓白术膏等。
肝阳上亢型:由肝风上窜而引起,症状为眩晕、头胀头痛、心烦意乱,易怒口干,舌红脉弦。
治疗宜平肝息风,可用下几方:1、生石决明30克,天麻15克、钩藤25克,水煎服;2、珍珠母20克,夏枯草、菊花各10克,水煎服。
成药有天麻丸、珍珠长寿膏等。
药膳芹菜荷叶粥,也很有疗效。
痰郁化炎型:由痰湿上移而引起,症状为眩晕、头目胀痛、口苦耳鸣、舌苔黄腻等,宜选用清热化痰、理气解郁的药物,如竹茹、陈皮、半夏、黄芩和天麻等。
药膳有苡米白术粥。
肾虚型:由肾精不足而引起。
表现为眩晕稍劳即发、健忘耳鸣、腰膝酸软、脱发肤干,尺脉沉细等、治疗宜补精养肾,肾阳不足的宜温补肾阳。
可用以下几方:1、枸杞15克、菟丝子15克、天麻12克,水煎服,用于肾精不足眩晕。
2、黑芝麻、胡桃肉、鸡蛋、枸杞各等份,水煎服,也可熬制成胡桃膏,用于肾精虚的眩晕。
成药有杞菊地黄丸、右归丸、河车大造丸、金匮肾气丸和强阳保肾丸等。
药膳有猪腰枸杞粥。
文章来源:古方中医网求医问药专题眩晕症常用药酒方有哪些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多见于高血压、低血压、贫血、脑血管病以及美尼尔氏症等病的过程中。
眩晕即头晕眼花,眩者目昏眩,晕者头旋转。
眩晕发作时,轻者闭目可止,片刻即过;重者不能站立,并常伴恶心、呕吐、汗出,以致昏仆等症。
眩晕症其病因或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致使阴阳气血失和而发作。
对那些久病内伤,反复发作的患者,可选用药酒治疗,尤其是对于血压高、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而又嗜酒的患者,最为适合。
眩晕症常用药酒方有哪些?治疗眩晕症的药酒常选用菊花、枸杞、熟地、生地、当归、杜仲、黄芩、山萸肉、山药、天麻、石菖蒲、桑椹子、五味子、丹参、防风等。
具体如下:眩晕症常用药酒方一:桑乐酒配方:桑叶250克,糯米3斤,酒曲适量。
眩晕症常用药酒方二:松花酒配方:松花粉100克,白酒2斤。
眩晕症常用药酒方三:万年青酒配方:万年青150克,熟地100克,山药200克,桑椹子120克,黑芝麻60克,花椒30克,南烛子30克,白果15克,白酒2000毫升。
眩晕症常用药酒方四:菊花地黄酒配方:菊花30克,干地黄15克,当归10克,枸杞20克,白酒500毫升。
眩晕症常用药酒方五:天麻川芎酒配方:天麻80克,川芎30克,白酒2千克。
眩晕症常用药酒方六:菊花白芷酒配方:当归30克,生地30克,菊花30克,白芷30克,白酒2千克。
眩晕症常用药酒方七:叶酸桑椹酒配方:三叶酸250克,黑桑椹250克,米酒3斤。
眩晕症常用药酒方八:菊花枸杞酒配方:白菊花60克,枸杞子60克,黄酒2斤。
眩晕症常用药酒方九:薯蓣酒配方:薯蓣50克,山茱萸30克,五味子30克,人参30克,白酒3斤。
眩晕症常用药酒方十:枸杞桂圆酒配方:枸杞子、龙眼肉各60克,好白酒500克。
眩晕症常用药酒方十一:菊花醪配方:甘菊花10克,酒酿适量。
眩晕症常用药酒方十二:菊花酒配方:甘菊花500克,地黄、当归、枸杞各200克,粳米1000克,酒曲适量。
文章来源:古方中医网求医问药专题眩晕症者养生常识应注意什么眩晕症属中医学“眩运”或“眩冒”范畴,眩晕病的发生是由于风火,有“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等病因论述。
眩晕症者养生常识应注意什么?眩晕是内科疾病的先兆,老人应定期作血压、心音、心律以及血常规、血脂、血黏度、脑电图、脑血流图、颈部x线等检查,防患于未然。
具体如下:1.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医生应多做解释工作以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及顾虑。
2.发作时应卧床休息,室内宜安静,空气要通畅,光线尽量暗些。
避免刺激性食物及烟酒,饮食宜少盐。
3.发作间歇期不宜单独外出,以防事故。
4. 保持心情舒畅,防止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过度。
5.食疗预防:芝麻性平,味甘,能补肝肾、润五脏。
《本经》中说它:“补五内,益气力,填脑髓。
”《食疗本草》亦载:“润五脏,填骨髓,补虚气。
”现代《中药大辞典》记载:“黑芝麻治肝肾不足,虚风眩晕。
”对眩晕属虚者,无论是肝肾不足的眩晕,还是气血亏损的眩晕,皆宜食用芝麻。
桑椹既能补肝肾,又能益气血,虚证眩晕者宜常食之。
尤其是对用脑过度、神经衰弱的眩晕症患者,更为适宜。
历代医家对桑椹补肝肾之功,颇多赞誉。
《滇南本草》中说:“桑椹益肾脏而固精,久服黑发明目。
”《随息居饮食谱》亦云:“桑椹滋肝肾,充血液,熄虚风,清虚火。
”这里所说“熄虚风”,正是指肾精亏损和气血不足的眩晕症。
胡桃对体质虚弱、气血不足、肝肾亏损的慢性眩晕症患者,宜常吃胡桃肉。
《本草纲目》记载:“胡桃补气养血。
”《医林纂要》说它“补肾固精。
”所以,肾虚眩晕者更为适宜。
文章来源:古方中医网求医问药专题中老年女性眩晕症中医治疗方法老年人眩晕多由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引起血管痉挛、血管壁狭窄等,脑后循环缺血而导致眩晕症状的。
发病以中老年女性为多,所以,中老年女性出现眩晕症状应立即就诊。
眩晕症属中医学“眩运”或“眩冒”范畴,眩晕病的发生是由于风火,有“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等病因论述。
古方中医提醒:很多中老年女性把头晕和眩晕混为一谈,以为躺一躺休息休息就会好,不是很严重的情况不会来看病。
其实眩晕症并不是头晕,贫血、脑肿瘤、脑梗塞、颈椎病、脑缺血等都可能引起眩晕,一部分人是因为血管病变引起的,如血管痉挛、粥样化、管腔狭窄等,这种血管性眩晕共同特点是有颅脑的供血不足和缺氧存在。
多见于中年妇女以及老人。
眩晕是内科疾病的先兆,老人应定期作血压、心音、心律以及血常规、血脂、血黏度、脑电图、脑血流图、颈部x线等检查,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