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刮痧方法及其特点
16种最常用的砭石疗法

16种最常用的砭石疗法砭石疗法定义砭石疗法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是中医保健、中医养生、中医理疗学的一项重大发明。
砭石疗法的特点:具有一套以脏腑经络学说为中心的完整理论,强调整体,重视内因。
采用无创性的温和刺激,扶正驱邪,以调动机体本身的防御能力,战胜疾病,调和阴阳、气血、脏腑功能,使失衡的内部稳定,从而恢复身心健康。
砭石疗法既可用于防病、健身、养生、美容,又可用于改善亚健康状态及调理某些疾病。
砭石疗法分类在古砭石疗法和民间砭石疗法的基础上,针对现代人的特点推出砭术的基本方法——砭术十六法,包括感、压、滚、擦、刺、划、叩、刮、拍、揉、振、拔、温、凉、闻、挝。
1、感法感法即感应法,是指接近和接触泗滨砭石,达到保健和调理的方法。
其中又分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两种方式。
直接接触指用泗滨砭石直接触及人体。
间接接触指泗滨砭石与人体之间有一定距离或专门敷设的棉布类织物。
因为泗滨砭石有一奇异的能量场,接触人体可使人体产生红外热象,可显著加快人体微循环血流速度,所以泗滨砭石无论直接或间接接触人体,均可以对人体健康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
一般来说质量大的砭具,如泗滨浮磬、砭球、砭棒、砭砧、砭尺等,实施感法效果较好。
砭术感法广泛应用于砭石疗法各种调理方法之中,是砭术十六法之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由于砭术感法存在良好的调理效果,才有了砭术特殊存在的价值。
2、压法压法的施行是将砭具与人体接触后,再加以一定的压力,使砭具压迫人体,以达到更强的效果。
实施压法,可以使泗滨砭石的场能和砭术师的作用力更好的作用于经络,在砭石疗法过程中都必须用压法。
在砭术调理的过程中,压法贯穿于各种手法之中。
在砭术调理中实施压法,是砭术的特点,也是取得较好疗效的关键。
3、滚法滚法是用砭具直接作用于人体体表部位,施加一定的压力,并沿着经络方向进行滚动的一种方法。
滚法作用强度比较缓和,面积比较大,有利于调和经络之气。
滚法可广泛应用于全身,所用的砭具有砭棒、砭滚、砭球等。
常用的刮痧手法及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2、角推法:角推法是用刮痧板厚边棱角在人体肤表的一定部位(穴位或病灶点)稍施压力,做单方向直线推移运动,称为角推法。
操作要领:手握刮痧板,以刮痧板厚边棱角面侧为着力点,着力于体表穴位或病灶点,施术者上肢肌肉放松、沉肩、垂肘、悬腕,将力贯注于刮痧板厚边棱角面侧,并有节奏地往返呈直线向前推进,注意用腕部的摆动带动刮痧板厚边棱角的摆动,使之产生持续均匀的推力与压力作用于经络、穴位、病灶点。
注意事项:本法作用于人体上,刺激都是很强烈的,一般以刮痧板厚边棱角着力为主,薄边棱角着力少用(仅用于膝眼等穴)。操作中忌用暴力,而应按压深沉,逐渐施力,再逐渐减力,反复操作。亦可在使用时略加颤动,以增加疗效。
腰部及上下肢如肘窝和窝。
注意事项:操作中不宜用暴力,小儿及年老极虚者慎用。
5、按法:按法是用刮痧板厚边棱角面侧着力于一定的腧穴或体表部位上,逐渐加深施力,按而留之,谓之按法。
操作要领:手握刮痧板,用刮痧板厚边棱角面侧为着力点,着力于施治部位或穴位,由浅入深而缓慢地着力,以臂腕之合力以贯之。用力平稳,逐渐加重,当达到一定深度(以受术部位有明显酸麻胀痛感为度),稍作停留(约5~10秒左右),然后轻缓提起,一起一伏,反复10余次。
注意事项:刮痧板厚边棱角着力于体表,施推过程中,腕部要摆动自如、灵活、不可跳跃或略过。此法可为用刮法刮痧出痧后的配套手法。亦可单独使用(但需先涂刮痧润肤油或乳)。
3、边揉法:边揉法是用刮痧板厚边在施治皮肤上或刮痧出痧部位并以“病灶点”附近为其重点,进行前后左右、内旋或外旋揉动的方法。
操作要领:手握刮痧板,以薄边对掌心,厚边为着力点,着力于患者皮肤,将手腕及臂部放松,使手握刮痧板,腕部灵活自如的旋动。动作应连续,着力由轻渐渐加重,再由重渐渐减轻,均匀持续而轻柔的旋转,具体施治部位局部软组织及肌肉的薄厚,决定施力之轻重。
刮痧疗法介绍

刮痧疗法介绍刮痧疗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操作简便、易学易懂、适应证广,疗效显著的特点,刮痧始于石器时代,在砭石的基础上演变、改进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效的物理刺激疗法,长期广泛流传和应用于民间,在防病治病,保健强身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刮痧又称“刮治”,古称“萎法”,发展至清代始命名为“刮痧法”,通过不断医疗实践.使其适应范围不断扩大,疗效不断提高,而越来越受到当今医学界的关注和重视。
一、刮痧疗法和“痧”的含义刮痧疗法民间用于治疗痧症,故称“刮痧”。
其实,刮痧非只治痧证,而可治疗内外各科诸多疾病。
“痧”的含义有二:一是指身体内在的病理性(阳性反应)反应的“痧”,谓之“痧象”;二是指刮痧刺激后表观在体表的“痧”,谓之“痧痕”。
二者“痧”的形、色有所区别。
因此,有必要先加以说明,而不致引起认识上的模糊。
先讲病理性反应的痧象。
“痧”是民间的习惯叫法。
一方面是指“痧”疹征象,即皮肤出现红点如粟,以指循扪皮肤,稍有阻碍的疹点,或病理性阳性反应物(具体在检查方法中论述)。
清代邵新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说;“痧者,疹之俗称,有头粒如粟。
”是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在体表皮肤上的一种表现。
另一方面,是指痧证,又称“痧胀”、“痧气”。
《重订广温热病》云:“夏秋空气最浊,水土郁蒸之气触人,人感受了而发病,发于夏季的,叫霉雨蒸;发于秋季的叫桂花蒸。
这些病都是水土秽气杂合而成”。
这类病临床上就会出现“痧证”的症状,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病,而是一种毒性反应的临床综合征。
临床上许多疾病都可以出现痧象,痧是许多疾病的共同症候,故有“百病皆可发痧”之说。
民间常常用刮痧法来治疗痧证,是因为古人认为痧证多由人体感受风、寒、湿、火或时疫之气侵袭,使腠理(皮肤汗腺)固而致密,外邪郁积体内,阳气不得宣通透泄而致。
痧证的主要特征有二:一是痧点;二是酸胀感。
痧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什么病?目前尚无定论。
痧证所包括的范围很广,现存中医古籍中有关痧证的记载,涉及到内、外、妇、儿等科各种疾病。
五种简单易学的刮痧方法介绍

五种简单易学的刮痧方法介绍刮痧是中国的传统自然疗法之一,可以起到疏经活血等多种保健作用,而且一些刮痧的方法还是很简单的,也可以帮别人刮的哦。
以下是小编推荐简单易学的刮痧方法知识,欢迎阅读!简单易学的刮痧方法1、刮头部,提神醒脑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
”头部是人体阳经交会的地方,头部经脉通畅,会使人精力充沛,脑血管、脑神经功能正常。
因而常用刮痧板刮拭头部,可以振奋阳气,使人神清气爽。
给头部刮痧时,可以把头顶正中央的百会穴当作中心,向四周刮拭,刮到头皮有温热的感觉即可。
刮的时候,如果觉得某个地方比较疼痛,可以在那反复刮拭几下,直至疼痛感消失或减轻。
2、刮颈肩,活血舒筋颈肩酸痛多是由于颈肩部气血瘀滞而导致的。
刮痧可以舒筋通络,活血化瘀,增进局部新陈代谢,使本来僵硬的肌肉放松,消除颈肩部的不适。
刮颈肩的常用方法有2种:一是采用直线刮法,沿着后脑中央的风府穴、颈部中央的大椎穴刮下来,再刮左右两侧的穴位,每一侧可上下刮15~20次。
二是沿着后脑左右两侧的风池穴到肩膀左右两侧的肩井穴构成的弧线刮下来,每侧也可刮15~20次。
3、刮两肋,疏肝解郁肝主疏泄,调节气机。
如果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谐,人的心情就会愉悦、开朗;反之,疏泄功能不正常,气机不畅,就会出现焦虑、抑郁、烦躁等负面情绪。
由于肝经主要分布在人体的两肋,常刮拭这个区域能起到疏肝解郁的作用。
其中,重点是乳头直线和第六肋间交点的期门穴。
刮拭时,动作要慢,寻找并刮拭疼痛或结节的部位。
4、刮腹部,减小肚子腹部是人体大部分经络循经的部位,由于缺乏运动常会造成经络瘀堵。
腹部刮痧可以疏通经络,帮助赘肉运动,还有缓解便秘、腹泻的作用。
刮腹部时,两条腿要分开站立,站稳站直,用刮痧板沿一侧肋骨的下缘刮拭,一直刮到小腹,再刮向另一侧。
刮的力度要适中,如果便秘就顺时针刮,腹泻则逆时针刮。
5、刮脚底,缓解失眠脚是人的“第二心脏”,分布着很多脏器的反射区。
在临睡觉前刮一下脚底板,有促进睡眠,缓解头痛等多种保健作用。
刮痧疗法名词解释

刮痧疗法名词解释
刮痧疗法(Gua Sha Therapy)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它通过在人体皮肤表面刮擦,刺激经络、促进血液循环、调节免疫系统等作用,以治疗各种疾病和症状。
刮痧疗法的操作方法通常是将一块平滑的器具(如刮痧板、勺子、硬币等)沿着肌肉或经络方向刮擦,以产生一定的摩擦力和刺激力。
在刮擦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皮肤的变化来判断身体的状况和疾病的程度。
刮痧的过程中,皮肤表面会出现一些红斑、瘀血等反应,这是因为刮痧疗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排出体内的毒素和废物,改善人体的免疫功能和自愈能力。
常见的刮痧疗法包括脊椎刮痧、颈部刮痧、肩部刮痧、背部刮痧、手臂刮痧、腿部刮痧等。
刮痧疗法在中医临床中常用于治疗肌肉酸痛、头痛、颈椎病、肩周炎、腰椎病、关节炎、消化不良、呼吸道疾病、皮肤病等疾病和症状,具有简便、经济、安全、有效等优点。
但需要注意的是,刮痧疗法也有一些禁忌症,如患有出血性疾病、皮肤病、器质性心脏病、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的人应避免刮痧。
常用刮痧手法

常用刮痞手法1. 轻刮法刮痞板接触皮肤下压刮拭的力虽小,被刮者无疼痛及其他不适感。
轻刮后皮肤仅出现微红,无瘀斑。
本法宜用于老年体弱者、疼痛敏感部位及虚证的患者。
2. 重刮法刮痞板接触皮肤下压刮拭的力虽较大,以患者能承受为度。
本法宜用于腰背部脊柱两侧、下肢软组织较丰富处、青壮年体质较强及实证、热证、痛症患者。
3. 快刮法刮拭的频率在每分钟30次以上。
此法宜用于体质强壮者,主要用于刮拭背部、四肢,以及辨证属于急性、外感病证的患者。
4. 慢刮法刮拭的频率在每分钟30次以内。
本法主要用于刮拭头面部、胸部、下肢内侧等部位,以及辨证属于内科、体虚的慢性的患者。
5. 直线刮法乂称直板刮法。
用刮痞板在人体体表进行有一定长度的直线刮拭。
本法宜用于身体比较平坦的部位,如背部、胸腹部、四肢部位。
6. 弧线刮法刮拭方向呈弧线形,刮拭后体表出现弧线形的痞痕,操作时刮痞方向多循肌肉走行或根据骨骼结构特点而定。
本法宜用于胸背部肋间隙、肩关节和膝关节周围等部位。
7. 摩擦法将刮痞板与皮肤直接紧贴,或隔衣布进行有规律的旋转移动,或直线式往返移动,使皮肤产生热感。
此法适宜用于麻木、发亮或绵绵隐痛的部位,如肩胛内侧、腰部和腹部;也可用于刮痞前,使患者放松。
8. 梳刮法使用刮痞板或刮痞梳从前额发际处,即双侧太阳穴处向后发际处做有规律的单向刮拭,如梳头状。
此法适宜用于头痛、头晕、疲劳、失眠和精神紧张等病证。
9. 点压法(点穴法)用刮痞板的边角直接点压穴位,力虽逐渐加重,以患者能承受为度,保持数秒后快速抬起,重复操作5〜10次。
此法适宜用于肌肉丰满处的穴位,或刮痞力虽不能深达,或不宜直接刮拭的骨关节凹陷部位,如环跳、委中、犊鼻、水沟和背部脊柱棘突之间等。
10. 按揉法刮痞板在穴位处做点压按揉,点压后做往返或顺逆旋转。
操作时刮痞板应紧贴皮肤不滑动,每分钟按揉50〜100次。
此法适宜用于太阳、曲池、足三里、内关、太冲、涌泉、三阴交等穴位。
11. 角刮法使用角形刮痞板或让刮痞板的棱角接触皮肤,与体表成45°角,自上而下或由里向外刮拭。
刮痧的技巧和方法

刮痧的技巧和方法
刮痧是一种中医疗法,通过刮拭皮肤表面来达到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和神经、缓解疼痛等效果。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刮痧技巧和方法:
1. 准备工作:选择一把适合的刮痧工具,如刮痧板或刮痧罐。
在刮痧前,先涂抹适量的刮痧油或刮痧膏,以减轻刮痧时的摩擦力。
2. 方向:刮痧的方向通常是从上往下或由内往外刮拭。
可以根据个人需要选择刮痧的部位和方向。
3. 力度:刮痧时力度要适中,不宜过重或过轻。
过重的力度可能会引起皮肤损伤或瘀伤,而过轻的力度则可能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4. 部位选择:刮痧通常选择在筋络密集、易出现疼痛或不适感的部位,如颈部、肩膀、背部、手臂等。
可以根据个人的需求和症状选择具体的刮痧部位。
5. 时间和次数:刮痧的时间和次数可以根据个人的需求和适应能力来确定。
通常建议每次刮痧持续10-15分钟,每周进行1-
3次。
6. 注意事项:刮痧时应注意保持皮肤的湿润,避免刮痧时出现过多的摩擦,以防皮肤受损。
同时,在刮痧后注意保暖和休息,避免受风或着凉。
请注意,刮痧不适用于某些特定情况,如皮肤破损、出血倾向、孕妇等,请在使用刮痧疗法前咨询医生或专业人士的意见。
刮痧常用体位及各部位保健刮痧(图)

刮痧常用体位及各部位保健刮痧(图)一、刮痧的常用体位二、人体各部位的刮痧保健方法人体的整体刮拭顺序是:先头部、颈部、背部、腰部,然后腹部、胸部,最后刮上肢、下肢。
刮拭的方向都是从上往下刮拭,胸部处由内向外刮拭。
每个部位先刮阳经,后刮阴经。
先刮人体左侧,再刮人体右侧。
1.头部【刮拭方法】【主治病症】头部刮痧具有改善头部血流循环,疏通全身阳气等作用,可预防和治疗脑血栓、神经衰弱、头痛、高血压、眩晕、记忆力衰退、感冒、脱发等。
尤其是借助泗滨浮石砭具特有的超声波和远红外的功能,利用砭石梳子对头部进行刮拭,可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
2.面部【刮拭方法】(1)刮拭前额部:从前额正中线开始,分别向两侧刮拭,上方刮至前发际,下方刮至眉毛,经鱼腰穴、丝竹空穴等。
(2)刮拭两颧部:由内侧向外刮拭,经承泣穴、四白穴、下关穴、听宫穴、耳门穴等。
(3)刮拭下颌部:以承浆穴为中心,分别向两侧刮拭,经过地仓穴、颊车穴等。
【主治病症】面部刮痧具有养颜美容的功效,可防治眼病、鼻病、耳病、面瘫、雀斑等五官科疾病。
面部刮痧适宜选用S形刮痧板或小多功能刮痧板,以不出痧为度。
3.颈部【刮拭方法】(1)刮拭颈部正中线:从哑门穴刮至大椎穴。
(2)刮拭颈部两侧到肩:从风池穴开始到肩井穴。
【主治病症】颈部刮痧可治疗感冒、头痛、近视、咽炎、颈椎病等。
适宜采用多功能砭石刮痧板或者方形砭石刮痧板。
4.背部【刮拭方法】背部的刮拭方向是从上到下,骶部的刮拭方向是自下而上。
一般先刮背正中线的督穴,再刮两侧的膀胱经和夹脊穴。
【主治病症】可预防全身五脏六腑的病症。
适宜使用多功能砭石刮痧板或者方形砭石刮痧板。
5.胸部【刮拭方法】(1)刮拭胸部正中线:从天突穴经膻中穴向下刮至鸩尾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
(2)刮拭胸部两侧:以任脉为界,沿肋骨走向由内向外,先左后右刮拭。
(3)中府穴:宜用刮板棱角部从上向下刮。
【主治病症】胸部刮痧主治心肺疾患,可预防支气管炎、哮喘、乳腺炎、乳腺癌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刮痧方法及其特点
刮痧方法的分类:刮拭方法主要分为刮痧法、撮痧法、挑痧法和放痧法。
刮痧方法的分类:刮拭方法主要分为刮痧法、撮痧法、挑痧法和放痧法。
1.刮痧法
为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刮痧部位通常在背部或颈部两侧,根据病情需要,有时也可在颈前喉头两侧,胸部、脊柱两侧,臂弯两侧或膝弯内侧等处。
也可按照病情需要,选择适合的部位。
病人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其被刮部位,并用温水洗净局部,通常采用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或特制的刮板,蘸取刮痧介质(如刮痧油、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既可减少刮痧时的阻力,又可避免皮肤擦伤并增强疗效),在体表特定部位反复刮动、摩擦。
按手法又分为直接刮法和间接刮法。
(1)直接刮法指用热毛巾擦洗被刮部位的皮肤,然后均匀涂上刮痧介质,用刮痧工具直接接触皮肤,在体表的特定部位反复进行刮拭,直到皮下出现痧痕为止。
(2)间接刮法在刮拭部位上放一层薄布类物品,然后再用刮痧工具在布上问接刮拭。
此法有保护皮肤的作用,主要用于儿童、高热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开始出现抽搐者、年老体弱和某些皮肤病患者。
2.撮痧法
根据手法又可分为夹痧法、扯痧法、挤痧法、拍痧法及点揉法。
(1)夹痧法又称揪痧法,在民间称之为“揪疙瘩”。
是指在患者的待刮拭部位涂上刮痧介质,然后施术者五指屈曲,将中指和食指等弯曲如钩状,蘸刮痧介质后夹揪皮肤,把皮肤和肌肉夹起然后用力向外滑动再松开,一夹一放,反复进行,并连续发出“巴巴”的声响。
在同一部位可连续操作6~7遍,被夹起的部位就会出现痧痕,造成局部瘀血,使皮肤出现血痕的除痧方法。
施行本法时不需要任何器具,只需用手指即可。
揪痧疗法灵活,可根据病情选择施治部位,头痛、发热、身体乏力,自己可以给自己揪,是一种非常实用的自我疗法。
具体方法如下:患者伏案而坐或取俯卧位,充分暴露施治皮肤,揪痧者将中指和食指弯曲成钩状,蘸冷水后,用食、中两指的第二指节侧面相钳去夹揪皮肤,常发出响声,“揪疙瘩”之名由此而来。
夹揪时要随夹随压随拧,然后急速松手。
由于外力的夹、压、挤,可将皮下毛细血管夹破,使血液渗出组织问,造成局部瘀血;一般在局部夹揪6~10次左右,以皮肤出现血痕为度。
如果病情较重,夹揪的力量要大,直至皮肤形成红斑。
揪痧时,由于夹痧的作用,对皮肤有较强的牵拉力,故常可引起局部和全身反应,使施治处皮肤潮红,且稍有痛感,但痧被揪出、局部出现瘀血后,患者周身舒展。
本法适用于皮肤张力不大的头面部及腹、颈、肩、背部等处。
(2)扯痧法在患者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大拇指与食指用力提扯患者的皮肤,使扯痧部位表皮出现紫红色或暗红色的痧点,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扯痧疗法。
扯痧疗法在我国民间流传久远,每当感受暑湿引起痧症或不适,常用手指将患者的皮肤反复捏扯,直至局部出现瘀血为止。
扯痧时患者坐位或卧位,充分暴露局部皮肤。
施术者用拇指腹和食指第二指节蘸冷水后,扯起一部分皮肤及皮下组织,并向一侧牵拉拧扯,然后急速放开还原。
也可用拇、食、中三指的指腹夹扯皮肤,依上述手法连续地向一定的方向拧扯,重复往返数次,以所扯皮肤处发红为止,如病症较重时,扯拉的力量可加大,直至皮肤出现红斑。
扯痧对皮肤有较强的牵拉力,故常可引起局部和全身机体反应,扯拉病人局部可有疼痛感,扯后周身有松快舒适感。
此法主要应用于头部、颈项、背部及面额的太阳穴和印堂穴。
方法简便,容易掌握,
常用刮痧方法及其特点
刮痧方法的分类:刮拭方法主要分为刮痧法、撮痧法、挑痧法和放痧法。
刮痧方法的分类:刮拭方法主要分为刮痧法、撮痧法、挑痧法和放痧法。
1.刮痧法
为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刮痧部位通常在背部或颈部两侧,根据病情需要,有时也可在
颈前喉头两侧,胸部、脊柱两侧,臂弯两侧或膝弯内侧等处。
也可按照病情需要,选择
适合的部位。
病人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其被刮部位,并用温水洗净局部,通常采用光
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或特制的刮板,蘸取刮痧介质(如刮痧油、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既可减少刮痧时的阻力,又可避免皮肤擦伤并增强
疗效),在体表特定部位反复刮动、摩擦。
按手法又分为直接刮法和间接刮法。
(1)直接刮法指用热毛巾擦洗被刮部位的皮肤,然后均匀涂上刮痧介质,用刮痧工具直接接触皮肤,在体表的特定部位反复进行刮拭,直到皮下出现痧痕为止。
(2)间接刮法在刮拭部位上放一层薄布类物品,然后再用刮痧工具在布上问接刮拭。
此法有保护皮肤的作用,主要用于儿童、高热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开始出现抽搐者、年老体弱和某些皮肤病患者。
2.撮痧法
根据手法又可分为夹痧法、扯痧法、挤痧法、拍痧法及点揉法。
(1)夹痧法又称揪痧法,在民间称之为“揪疙瘩”。
是指在患者的待刮拭部位涂上刮痧介质,然后施术者五指屈曲,将中指和食指等弯曲如钩状,蘸刮痧介质后夹揪皮肤,把皮肤和肌肉夹起然后用力向外滑动再松开,一夹一放,反复进行,并连续发出“巴巴”的声响。
在同一部位可连续操作6~7遍,被夹起的部位就会出现痧痕,造成局部瘀血,使皮肤出现血痕的除痧方法。
施行本法时不需要任何器具,只需用手指即可。
揪痧疗法灵活,可根据病情选择施治部位,头痛、发热、身体乏力,自己可以给自己揪,是一种非常实用的自我疗法。
具体方法如下:患者伏案而坐或取俯卧位,充分暴露施治皮肤,揪痧者将中指和食指弯曲成钩状,蘸冷水后,用食、中两指的第二指节侧面相钳去夹揪皮肤,常发出响声,“揪疙瘩”之名由此而来。
夹揪时要随夹随压随拧,然后急速松手。
由于外力的夹、压、挤,可将皮下毛细血管夹破,使血液渗出组织问,造成局部瘀血;一般在局部夹揪6~10次左右,以皮肤出现血痕为度。
如果病情较重,夹揪的力量要大,直至皮肤形成红斑。
揪痧时,由于夹痧的作用,对皮肤有较强的牵拉力,故常可引起局部和全身反应,使施治处皮肤潮红,且稍有痛感,但痧被揪出、局部出现瘀血后,患者周身舒展。
本法适用于皮肤张力不大的头面部及腹、颈、肩、背部等处。
(2)扯痧法在患者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大拇指与食指用力提扯患者的皮肤,使扯痧部位表皮出现紫红色或暗红色的痧点,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扯痧疗法。
扯痧疗法在我国民间流传久远,每当感受暑湿引起痧症或不适,常用手指将患者的皮肤反复捏扯,直至局部出现瘀血为止。
扯痧时患者坐位或卧位,充分暴露局部皮肤。
施术者用拇指腹和食指第二指节蘸冷水后,扯起一部分皮肤及皮下组织,并向一侧牵拉拧扯,然后急速放开还原。
也可用拇、食、中三指的指腹夹扯皮肤,依上述手法连续地向一定的方向拧扯,重复往返数次,以所扯皮肤处发红为止,如病症较重时,扯拉的力量可加大,直至皮肤出现红斑。
扯痧对皮肤有较强的牵拉力,故常可引起局部和全身机体反应,扯拉病人局部可有疼痛感,扯后周身有松快舒适感。
此法主要应用于头部、颈项、背部及面额的太阳穴和印堂穴。
方法简便,容易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