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常用刮痧法介绍
刮痧手法有哪些

刮痧手法有哪些在刮痧疗法的历史过程中,为了提高疗效,刮痧方法也在不断完善。
正确的刮痧操作方法,可以对经络穴位、全息穴区达到应有的刺激强度,发现异常反应,有助于诊断,还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刮拭过程中的疼痛反应。
那么基本刮痧手法有哪些?持板的正确方法用手握住刮痧板,将刮痧板的底边横靠在手掌心部位,大拇指及另外四个手指呈弯曲状,分别放在刮痧板两侧,刮痧时用手掌心部位施加向下的按压力。
角刮法单角刮法:用刮痧板的一个角部朝刮拭方向倾斜45°,在穴位处自上而下刮拭。
用于凹陷部位或需要加强刺激的部位,如肩贞穴、膻中穴、风池穴等穴位。
双角刮法:以刮痧板凹槽部位对准脊椎棘突,凹槽两侧的双角放在脊椎棘突和两侧横突之间的部位,向下倾斜45°自上而下刮拭。
常用于脊椎两侧棘突和横突之间的部位。
面刮法面刮法是刮痧最常用、最基本的刮拭方法。
将刮痧板的一半长边或整个长边接触皮肤,刮痧板向刮拭的方向倾斜30~ 60°(45°最常用),自上而下或从内到外均匀地向同一方向直线刮拭,不要来回刮。
适用于躯干、四肢、头部等平坦部位。
点按法将刮痧板角部与穴位呈90°垂直,向下按压,由轻到重,逐渐加力,片刻后迅速抬起,使肌肉复原,多次重复,手法连贯。
适用于人中穴、膝眼穴等穴位。
拍打法将五指和手掌屈成弧状拍打,拍打手法多用于肘窝和膝窝的经穴,躯干部位和颈部禁用。
拍打之前一定要在拍打部位先涂刮痧油。
厉刮法将刮痧板角部与穴区呈90°垂直,刮痧板始终不离皮肤,并施以一定的压力作短距离(2~3 厘米)前后或左右摩擦刮拭。
适用于头部全息穴区。
按揉法平面按揉法:用刮痧板角部的平面小于20°角按压在穴位上,做柔和、缓慢的旋转运动。
适用于合谷穴、足三里穴、内关穴以及手足全息穴区和其他疼痛敏感点。
垂直按揉法:将刮痧板的边缘以90°按压在穴区上,做柔和、缓慢的按揉。
适用于骨缝部的穴位、需要加强刺激的穴位和第二掌骨桡侧全息穴区。
刮痧的方法 中医刮痧可分4种方法

刮痧的方法中医刮痧可分4种方法刮痧的方法1.刮痧法在中医刮痧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是刮痧法,因为它在临床上的应用最多,而且作用也最为明显。
刮痧部位通常在背部或颈部两侧,根据病情需要,有时也可在颈前喉头两侧,胸部、脊柱两侧,臂弯两侧或膝弯内侧等处。
也可按照病情需要,选择适合的部位。
病人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其被刮部位,并用温水洗净局部,通常采用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或特制的刮板,蘸取刮痧介质(如刮痧油、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既可减少刮痧时的阻力,又可避免皮肤擦伤并增强疗效),在体表特定部位反复刮动、摩擦。
按手法又分为直接刮法和间接刮法。
(1)直接刮法直接刮痧法指的就是用热毛巾擦洗已经被刮过的部位的肌肤,然后在均匀的涂抹上一些刮痧的介质,并且用刮痧的工具直接接触肌肤,这样就可以在特定的部位反复进行刮拭,一直等到皮肤下面出现痧痕为止。
(2)间接刮法在刮拭部位上放一层薄布类物品,然后再用刮痧工具在布上问接刮拭。
此法有保护皮肤的作用,主要用于儿童、高热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开始出现抽搐者、年老体弱和某些皮肤病患者。
2.撮痧法根据手法又可分为夹痧法、扯痧法、挤痧法、拍痧法及点揉法。
(1)夹痧法又称揪痧法,在民间称之为揪疙瘩。
是指在患者的待刮拭部位涂上刮痧介质,然后施术者五指屈曲,将中指和食指等弯曲如钩状,蘸刮痧介质后夹揪皮肤,把皮肤和肌肉夹起然后用力向外滑动再松开,一夹一放,反复进行,并连续发出巴巴的声响。
在同一部位可连续操作6~7遍,被夹起的部位就会出现痧痕,造成局部瘀血,使皮肤出现血痕的除痧方法。
施行本法时不需要任何器具,只需用手指即可。
揪痧疗法不但手法灵活,而且还能够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施治部位,例如头痛、身体乏力以及发热等症状,都是可以通过自行施治来解决,是一种非常实用且实用广泛的自我疗法。
具体方法如下:患者伏案而坐或取俯卧位,充分暴露施治皮肤,揪痧者将中指和食指弯曲成钩状,蘸冷水后,用食、中两指的第二指节侧面相钳去夹揪皮肤,常发出响声,揪疙瘩之名由此而来。
四肢部刮痧法

四肢部刮痧法
四肢为十二经脉循行分布之处,特定穴中的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等皆分布于四肢,故刮拭四肢可主治全身病证,如手太阴肺经主治肺脏病证、足阳明胃经主治消化系统病证等。
四肢刮拭应尽量拉长,遇关节部位不可强行重刮,皮肤感染、破溃、痣瘤及急性骨折、扭挫伤处应避开刮拭,下肢静脉曲张、水肿者应由下向上刮拭。
1.上肢前面刮拭法:从上向下经过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阴心经刮拭(图 1)。
2.上肢后面刮拭法:从上向下经过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刮拭(图 1)。
3.下肢前面刮拭法:从上向下经过足阳明胃经刮拭(图 2)。
4.下肢后面刮拭法:从上向下经过足太阳膀胱经刮拭(图2)。
5.下肢内侧面刮拭法:从上向下经过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刮拭。
6.下肢外侧面刮拭法:从上向下经过足少阳胆经刮拭图 3)。
常用的刮痧手法及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2、角推法:角推法是用刮痧板厚边棱角在人体肤表的一定部位(穴位或病灶点)稍施压力,做单方向直线推移运动,称为角推法。
操作要领:手握刮痧板,以刮痧板厚边棱角面侧为着力点,着力于体表穴位或病灶点,施术者上肢肌肉放松、沉肩、垂肘、悬腕,将力贯注于刮痧板厚边棱角面侧,并有节奏地往返呈直线向前推进,注意用腕部的摆动带动刮痧板厚边棱角的摆动,使之产生持续均匀的推力与压力作用于经络、穴位、病灶点。
注意事项:本法作用于人体上,刺激都是很强烈的,一般以刮痧板厚边棱角着力为主,薄边棱角着力少用(仅用于膝眼等穴)。操作中忌用暴力,而应按压深沉,逐渐施力,再逐渐减力,反复操作。亦可在使用时略加颤动,以增加疗效。
腰部及上下肢如肘窝和窝。
注意事项:操作中不宜用暴力,小儿及年老极虚者慎用。
5、按法:按法是用刮痧板厚边棱角面侧着力于一定的腧穴或体表部位上,逐渐加深施力,按而留之,谓之按法。
操作要领:手握刮痧板,用刮痧板厚边棱角面侧为着力点,着力于施治部位或穴位,由浅入深而缓慢地着力,以臂腕之合力以贯之。用力平稳,逐渐加重,当达到一定深度(以受术部位有明显酸麻胀痛感为度),稍作停留(约5~10秒左右),然后轻缓提起,一起一伏,反复10余次。
注意事项:刮痧板厚边棱角着力于体表,施推过程中,腕部要摆动自如、灵活、不可跳跃或略过。此法可为用刮法刮痧出痧后的配套手法。亦可单独使用(但需先涂刮痧润肤油或乳)。
3、边揉法:边揉法是用刮痧板厚边在施治皮肤上或刮痧出痧部位并以“病灶点”附近为其重点,进行前后左右、内旋或外旋揉动的方法。
操作要领:手握刮痧板,以薄边对掌心,厚边为着力点,着力于患者皮肤,将手腕及臂部放松,使手握刮痧板,腕部灵活自如的旋动。动作应连续,着力由轻渐渐加重,再由重渐渐减轻,均匀持续而轻柔的旋转,具体施治部位局部软组织及肌肉的薄厚,决定施力之轻重。
五种简单易学的刮痧方法介绍

五种简单易学的刮痧方法介绍刮痧是中国的传统自然疗法之一,可以起到疏经活血等多种保健作用,而且一些刮痧的方法还是很简单的,也可以帮别人刮的哦。
以下是小编推荐简单易学的刮痧方法知识,欢迎阅读!简单易学的刮痧方法1、刮头部,提神醒脑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
”头部是人体阳经交会的地方,头部经脉通畅,会使人精力充沛,脑血管、脑神经功能正常。
因而常用刮痧板刮拭头部,可以振奋阳气,使人神清气爽。
给头部刮痧时,可以把头顶正中央的百会穴当作中心,向四周刮拭,刮到头皮有温热的感觉即可。
刮的时候,如果觉得某个地方比较疼痛,可以在那反复刮拭几下,直至疼痛感消失或减轻。
2、刮颈肩,活血舒筋颈肩酸痛多是由于颈肩部气血瘀滞而导致的。
刮痧可以舒筋通络,活血化瘀,增进局部新陈代谢,使本来僵硬的肌肉放松,消除颈肩部的不适。
刮颈肩的常用方法有2种:一是采用直线刮法,沿着后脑中央的风府穴、颈部中央的大椎穴刮下来,再刮左右两侧的穴位,每一侧可上下刮15~20次。
二是沿着后脑左右两侧的风池穴到肩膀左右两侧的肩井穴构成的弧线刮下来,每侧也可刮15~20次。
3、刮两肋,疏肝解郁肝主疏泄,调节气机。
如果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谐,人的心情就会愉悦、开朗;反之,疏泄功能不正常,气机不畅,就会出现焦虑、抑郁、烦躁等负面情绪。
由于肝经主要分布在人体的两肋,常刮拭这个区域能起到疏肝解郁的作用。
其中,重点是乳头直线和第六肋间交点的期门穴。
刮拭时,动作要慢,寻找并刮拭疼痛或结节的部位。
4、刮腹部,减小肚子腹部是人体大部分经络循经的部位,由于缺乏运动常会造成经络瘀堵。
腹部刮痧可以疏通经络,帮助赘肉运动,还有缓解便秘、腹泻的作用。
刮腹部时,两条腿要分开站立,站稳站直,用刮痧板沿一侧肋骨的下缘刮拭,一直刮到小腹,再刮向另一侧。
刮的力度要适中,如果便秘就顺时针刮,腹泻则逆时针刮。
5、刮脚底,缓解失眠脚是人的“第二心脏”,分布着很多脏器的反射区。
在临睡觉前刮一下脚底板,有促进睡眠,缓解头痛等多种保健作用。
刮痧分类与刮法步骤

刮痧分类与刮法步骤1、肩周炎【刮痧部位】颈部:哑门、风池、大椎。
肩背部:肩井、天宗。
胸部:中府、云门、缺盆。
上肢部:肩贞、外关、曲池、合谷。
下肢部:足三里、条口。
2、失眠刮痧部位】头颈部:百会、四神聪、印堂、神庭、攒竹、太阳、角孙、风池、鱼腰背部:神道、心俞上肢部:神门下肢部:三阴交3、面部美容保健:【刮痧部位】(1)刮前额中间向两侧经阳白穴,刮至头维穴处。
(2)刮眼部周围:由印堂穴处沿眼眶上缘,经攒竹、鱼腰、丝竹空、瞳子髎等穴刮至太阳穴处;由四白穴处沿眼眶下缘,经瞳子髎刮至太阳穴处。
(3)刮面颊部:由鬓角处的耳和髎穴处向前下方,经下关、颊车等穴刮至下颌正中的承浆穴处。
(4)刮颜面部:由目内眦处向外下方,经迎香、髎、颧髎等穴,刮至颊车穴处。
(5)刮口唇部:由地仓穴处,经口禾髎、人中、承浆等穴环绕口唇面部美容保健刮痧的适应范围:面部黄褐斑、妊娠斑、雀斑、老年斑、蝴蝶斑、面部苍白或萎黄及面部皱纹增多等,均可采用面部美容保健的刮痧方法。
注意事项:(1)面部美容保健的刮痧操作时,手法宜轻,以补为主。
刮前可先给面部涂些美容液或润肤剂,如貂油膏、胎盘膏、护肤霜、嫩肤霜等,刮后可用热毛巾热敷面部片刻。
(2)面部美容保健刮痧,可每天进行一次,10次为一疗程。
疗程间隔一周,坚持数个疗程,定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4、多寐多寐的特征为不分昼夜、时时欲睡,呼之能醒,醒后又睡的病症,又称为「嗜睡」。
主要由于脾气不足、脾肾阳虚、痰湿阻滞、肝胆热盛、瘀血阻穷等因素所致。
此外,病后或高年阳气虚弱、营血不足、困倦无力而多寐者,亦有所见。
至于在热性或慢性疾病过程出现的嗜眠,每为病情严重的预兆。
【刮痧部位】头部:太阳、睛明、百会、人中腹部:中脘、天枢、大横、梁门下肢部:足三里、上巨虚、丰隆5、健忘健忘是指记忆力减退,遇事善忘的一种病症。
它与生性迟钝、天资不足者不同。
主要由于肾气亏虚、心肾不虚、心脾两虚、痰浊扰心、瘀血痹阻等因素所致。
【刮痧部位】头部:太阳、百会、天柱,背部:心俞、肾俞、膏肓、志室下肢部:足三里、太溪6、咳嗽咳嗽是肺部急患的常见症候。
常用刮痧手法

常用刮痞手法1. 轻刮法刮痞板接触皮肤下压刮拭的力虽小,被刮者无疼痛及其他不适感。
轻刮后皮肤仅出现微红,无瘀斑。
本法宜用于老年体弱者、疼痛敏感部位及虚证的患者。
2. 重刮法刮痞板接触皮肤下压刮拭的力虽较大,以患者能承受为度。
本法宜用于腰背部脊柱两侧、下肢软组织较丰富处、青壮年体质较强及实证、热证、痛症患者。
3. 快刮法刮拭的频率在每分钟30次以上。
此法宜用于体质强壮者,主要用于刮拭背部、四肢,以及辨证属于急性、外感病证的患者。
4. 慢刮法刮拭的频率在每分钟30次以内。
本法主要用于刮拭头面部、胸部、下肢内侧等部位,以及辨证属于内科、体虚的慢性的患者。
5. 直线刮法乂称直板刮法。
用刮痞板在人体体表进行有一定长度的直线刮拭。
本法宜用于身体比较平坦的部位,如背部、胸腹部、四肢部位。
6. 弧线刮法刮拭方向呈弧线形,刮拭后体表出现弧线形的痞痕,操作时刮痞方向多循肌肉走行或根据骨骼结构特点而定。
本法宜用于胸背部肋间隙、肩关节和膝关节周围等部位。
7. 摩擦法将刮痞板与皮肤直接紧贴,或隔衣布进行有规律的旋转移动,或直线式往返移动,使皮肤产生热感。
此法适宜用于麻木、发亮或绵绵隐痛的部位,如肩胛内侧、腰部和腹部;也可用于刮痞前,使患者放松。
8. 梳刮法使用刮痞板或刮痞梳从前额发际处,即双侧太阳穴处向后发际处做有规律的单向刮拭,如梳头状。
此法适宜用于头痛、头晕、疲劳、失眠和精神紧张等病证。
9. 点压法(点穴法)用刮痞板的边角直接点压穴位,力虽逐渐加重,以患者能承受为度,保持数秒后快速抬起,重复操作5〜10次。
此法适宜用于肌肉丰满处的穴位,或刮痞力虽不能深达,或不宜直接刮拭的骨关节凹陷部位,如环跳、委中、犊鼻、水沟和背部脊柱棘突之间等。
10. 按揉法刮痞板在穴位处做点压按揉,点压后做往返或顺逆旋转。
操作时刮痞板应紧贴皮肤不滑动,每分钟按揉50〜100次。
此法适宜用于太阳、曲池、足三里、内关、太冲、涌泉、三阴交等穴位。
11. 角刮法使用角形刮痞板或让刮痞板的棱角接触皮肤,与体表成45°角,自上而下或由里向外刮拭。
刮痧的常用操作

刮痧的常用操作
刮痧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常用于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等。
下面是刮痧的常用操作:
1. 准备工具:刮痧板、刮痧油、毛巾等。
2. 涂刮痧油:在需要刮痧的部位上涂抹适量的刮痧油,以减少皮肤摩擦。
3. 确定刮痧方向:根据刮痧的目的和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刮痧的方向。
一般来说,可以选择由上到下、由下到上或者交叉刮痧。
4. 维持适当压力:用刮痧板从刮痧起点开始,以适当的力度和速度向刮痧终点方向刮,刮痧板与皮肤保持一定的接触,力度要适中,避免造成皮肤损伤。
5. 重复刮痧:根据需要,可以重复刮痧多次。
每次刮痧之间,记得给患者一定的休息时间,让皮肤有机会恢复血液循环。
6. 刮痧后护理:刮痧结束后,用温水清洁刮痧部位,再用温毛巾擦干皮肤,可涂抹一些舒缓皮肤的护肤产品。
需要注意的是,刮痧操作应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医师或中医师来进行,避免因错误操作导致皮肤损伤或其他不良后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种常用刮痧法介绍
刮痧方法的分类:刮拭方法主要分为刮痧法、撮痧法、挑痧法和放痧法。
1.刮痧法
为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刮痧部位通常在背部或颈部两侧,根据病情需要,有时也可在颈前喉头两侧,胸部、脊柱两侧,臂弯两侧或膝弯内侧等处。
也可按照病情需要,选择适合的部位。
病人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其被刮部位,并用温水洗净局部,通常采用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或特制的刮板,蘸取刮痧介质(如刮痧油、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既可减少刮痧时的阻力,又可避免皮肤擦伤并增强疗效),在体表特定部位反复刮动、摩擦。
按手法又分为直接刮法和间接刮法。
(1)直接刮法指用热毛巾擦洗被刮部位的皮肤,然后均匀涂上刮痧介质,用刮痧工具直接接触皮肤,在体表的特定部位反复进行刮拭,直到皮下出现痧痕为止。
(2)间接刮法在刮拭部位上放一层薄布类物品,然后再用刮痧工具在布上问接刮拭。
此法有保护皮肤的作用,主要用于儿童、高热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开始出现抽搐者、年老体弱和某些皮肤病患者。
2.撮痧法
根据手法又可分为夹痧法、扯痧法、挤痧法、拍痧法及点揉法。
(1)夹痧法又称揪痧法,在民间称之为“揪疙瘩”。
是指在患者的待刮拭部位涂上刮痧介质,然后施术者五指屈曲,将中指和食指等弯曲如钩状,蘸刮痧介质后夹揪皮肤,把皮肤和肌肉夹起然后用力向外滑动再松开,一夹一放,反复进行,并连续发出“巴巴”的声响。
在同一部位可连续操作6~7遍,被夹起的部位就会出现痧痕,造成局部瘀血,使皮肤出现血痕的除痧方法。
施行本法时不需要任何器具,只需用手指即可。
揪痧疗法灵活,可根据病情选择施治部位,头痛、发热、身体乏力,自己可以给自己揪,是一种非常实用的自我疗法。
具体方法如下:患者伏案而坐或取俯卧位,充分暴露施治皮肤,揪痧者将中指和食指弯曲成钩状,蘸冷水后,用食、中两指的第二指节侧面相钳去夹揪皮肤,常发出响声,“揪疙瘩”之名由此而来。
夹揪时要随夹随压随拧,然后急速松手。
由于外力的夹、
压、挤,可将皮下毛细血管夹破,使血液渗出组织问,造成局部瘀血;一般在局部夹揪6~10次左右,以皮肤出现血痕为度。
如果病情较重,夹揪的力量要大,直至皮肤形成红斑。
揪痧时,由于夹痧的作用,对皮肤有较强的牵拉力,故常可引起局部和全身反应,使施治处皮肤潮红,且稍有痛感,但痧被揪出、局部出现瘀血后,患者周身舒展。
本法适用于皮肤张力不大的头面部及腹、颈、肩、背部等处。
(2)扯痧法在患者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大拇指与食指用力提扯患者的皮肤,使扯痧部位表皮出现紫红色或暗红色的痧点,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扯痧疗法。
扯痧疗法在我国民间流传久远,每当感受暑湿引起痧症或不适,常用手指将患者的皮肤反复捏扯,直至局部出现瘀血为止。
扯痧时患者坐位或卧位,充分暴露局部皮肤。
施术者用拇指腹和食指第二指节蘸冷水后,扯起一部分皮肤及皮下组织,并向一侧牵拉拧扯,然后急速放开还原。
也可用拇、食、中三指的指腹夹扯皮肤,依上述手法连续地向一定的方向拧扯,重复往返数次,以所扯皮肤处发红为止,如病症较重时,扯拉的力量可加大,直至皮肤出现红斑。
扯痧对皮肤有较强的牵拉力,故常可引起局部和全身机体反应,扯拉病人局部可有疼痛感,扯后周身有松快舒适感。
此法主要应用于头部、颈项、背部及面额的太阳穴和印堂穴。
方法简便,容易掌握,容易施用,效果较好。
(3)挤痧法对因痧引起的疾患,用两手或单手大拇指与食指互相挤压皮肤,连续挤出一块块或一小排紫红痧斑为止的治疗方法,叫做挤痧疗法。
操作方法为:患者坐位或卧位,施术者用两手或单手大拇指在施治部位做有规律、有秩序的互相挤压,直至局部皮肤出现“红点”为止。
依病施治,“红点”可大可小,一般要求大如“黄豆”,小似“米粒”。
(4)拍痧法指用虚掌拍打或用刮痧板拍打患者身体某部位,一般为痛痒、胀麻的部位。
(5)点揉法指用手指在患者身体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进行点压,同时做圆形或螺旋形的揉动,是点压与指揉的复合手法。
该法不属于刮痧手法而属于按摩手法,在治疗和保健中常与刮痧法配合应用,可起到增强疗效和弥补刮痧疗法不足的作用。
在刮痧治疗中主要用于头面部、腹部、肢体关节及手足部。
3.挑痧法
指刮拭者用针刺挑病人体表的一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
方法。
本法主要用于治疗暗痧、宿痧、郁痧、闷痧等病症。
挑痧前须准备75%酒精,消毒棉签和经过消毒处理的三棱针、中缝衣针1枚,或916号注射针头1个。
刮拭者先用棉签消毒局部皮肤,在挑刺的部位上,用左手捏起皮肉,右手持针,轻快地刺人并向外挑,每个部位挑3下,同时用双手挤出紫暗色的瘀血,反复多次,最后用消毒棉球擦净。
4.放痧法
又称刺络疗法,是以针刺静脉或点刺穴位出血,而达到治病的施治方法。
治疗时病人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其施治部位。
如在静脉放痧时,应先将患者左臂近心处用布带或止血带捆紧,要求患者握掌。
然后,在局部用碘酒棉球消毒皮肤,再用75%酒精脱碘,然后针刺放血。
在穴位放血时,可根据病情需要,经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或缝衣针直接点刺。
放痧法可分为泻血法和点刺法。
与挑痧法基本相似,但刺激性更强,多用于重症急救。
(1)泻血法消毒被刺部位,左手拇指压其下端,上端用橡皮管扎紧,右手持消毒的三棱针、缝衣针或注射针头对准被刺部位静脉,迅速刺入脉中0.5mm深后出针,使其流出
少量血液,以消毒棉球按压针孔。
此法适用于肘窝、胭窝及太阳穴等处的浅表静脉。
(2)点刺法针刺前挤按被刺部位,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中三指夹紧被刺部位,右手持消毒的三棱针、缝衣针或注射针头对准被刺位迅速刺人皮肤l~2mm深后出针。
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其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
此法多用于手指或足趾末端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