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部位刮痧的手法
中医刮痧疗法ppt课件

42
第三讲 刮痧疗法的应用
一、刮痧疗法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二、提高刮痧疗法临床疗效的要素 三、选穴组方原则 四、刮痧疗法的应用举要 五、刮痧与养生保健 六、刮痧与美容
43
刮痧疗法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刮痧疗法适应范围——广泛用于临床各科
以刮痧板厚边为着力点,操作要有 节奏,一起一落击打时要干脆利索。
主要用于肩背和下肢。
35
刮痧的补泻手法
刮痧的补法和泻法:
补法 补法刮拭按压力小,速度慢,能激发人体正气,
使低下的机能恢复旺盛。临床多用于年老、体弱, 久病、重病或形体瘦弱之虚证患者。 泻法 泻法刮拭按压力大,速度快,能疏泄病邪、使 亢进的机能恢复正常。临床多用于年轻、体壮, 新病、急病或形体壮实的实证患者。
一、刮痧的概念
刮痧疗法用边缘光滑的嫩竹板、瓷器片、小汤匙、 铜钱、硬币、纽扣或棉线等工具,蘸油或清水等介 质在体表部位进行反复刮动,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 方法。主要用于“痧症”及中暑、感冒、咽喉肿痛、 腹痛、呕吐、腹泻、头痛等病症。
刮痧疗法是我国2000余年来民间防病治病的一种独 特的纯物理自然疗法。随着刮痧法的应用和发展, 逐渐被中医理论所认识,而成为一种中医外治法。
19
操作方法与要点
选择工具:准备齐全的刮痧器具与用品,刮痧 板要求边缘光滑,边角钝圆,厚薄适中,无裂 纹及粗糙,以免伤及皮肤。
消除患者紧张心理:应向病人介绍刮痧的一般 常识,以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以便取得病人 的信任、合作与配合。
选择体位:根据患者的病情,确定治疗部位, 选择合适的体位。
刮拭手法不当,如体质虚弱、出汗、吐泻过多 或失血过多等虚证,采用了泻刮手法。
正确的刮痧手法与顺序

正確的刮痧手法與順序刮痧操作之順序依身體狀況而定,先刮後頸部,次刮背部,再刮胸部,末刮四肢,此為一般的原則。
基本刮痧方向,依經絡循行「陰升陽降」之原則,至於刮痧手法,分別敘述於各部位刮痧內。
(一)後頸與背部之刮痧:其實際操作分述如下:1. 刮背頸椎:自頸椎刮起,經胸椎第一椎至尾骨,分兩段刮完。
2. 刮左、右肩膀筋,先左後右。
3. 刮膀胱經俞穴,自大杼至腰部,即距督脈左、右各一寸五分處。
4. 以膀胱經為中心,由裡向外斜刮,從肩膀筋以下至腰部約刮五至....七條斜線,間距以肋骨為準。
切勿做地毯式全面刮痧。
(二)前胸部刮痧:1. 先刮任脈:自天突穴(胸骨體最上端)刮至小腹,由上而下可分三段....,第一段為胸骨體,第二段為心窩至肚臍,第三段為肚臍至曲骨,....一段一段地刮,切勿一次刮到底,惟肚臍處可輕刮。
2. 以任脈為中心,上自天突穴起,向左、向右兩側做斜線之刮痧,約三....至五條,其中乳房不刮。
(三)四肢的刮痧:上肢與下肢,內側與外側各有不同。
1. 上肢外側:由指尖向肘及肩膀方向進行。
2. 上肢內側:由肩向叉與指尖方向刮。
3. 下肢外側及後側:由大腿向膝,向腳刮。
4. 下肢內側:由內踝尖向膝,向上刮。
(四)刮痧板重直於皮膚成九十度角,自上下左右刮拭永保同一角度。
(五)刮痧力道應做單方向用力,刮板回程不刮。
(六)刮拭力量要均勻,不可過速、過重、過快,以免患者畏懼不安與疼痛,......影響刮痧之效果。
(七)刮痧拔罐整體的操作程序如下圖:1. 視病體刮痧相應經絡、穴道與部位。
2. 視出痧情況及病理,選擇一至三處,以皮膚針輕叩皮膚。
3. 在皮膚針輕叩處,即速拔罐。
4. 拔罐約三至五分鐘後起罐。
5. 起罐後,以艾條溫灸患處三至五分鐘。
刮痧拔罐使用之器材(一)刮痧使用之器材: 1. 刮痧板 2.潤滑劑主要功能為潤滑之用。
依據古籍記載,最早僅用「水」為潤滑劑,後來加上「油」,以及各式油類,如麻油等。
民間亦有於油料中加紅花、川芎等通經活血的藥物,以促進氣血順暢,如中華民國科學氣功學會研製的「刮痧油」、「刮痧膏」,即是油料中加入川芎、獨活等十二種中藥,有促進氣血活絡的功能。
中医刮痧疗法

方向
总原则 (1)一般头部、颈部、背部、胸部、腹部、上肢、下
肢为顺序,从上到下,从内到外。 (2)单方向刮拭,不宜来回。
➢ 刮板作用力透及的深度应达到皮下组织或肌肉,
按
如作用力大,可达到骨骼和内肌。正确的刮拭
压
手法,应始终保持按压力。每次刮拭应速度均
力
匀,力度平稳,不要忽轻忽重、头轻尾重或头
重尾轻。
四、刮痧疗法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注意事项
➢刮痧具有调气行血、活血化瘀、舒筋 通络、祛邪排毒等功效。
➢刮痧法过去用于治疗夏秋季节感受秽 浊、疫气引起的“痧证”。随着医学 的发展,已广泛应用于内、外、妇、 儿科等各科疾病。
(பைடு நூலகம்)刮痧的适应证
1. 内、外、妇科疾病 ➢ 感冒、咳嗽、哮喘、支气管炎、呃逆、呕吐、胃痛、
➢ 点即穴位,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
点
于体表的部位。面即指刮痧治疗时刮板边
线
缘接触皮肤的部分,约有1寸宽。线即指经
面
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线,循行于体表
结
并连及深部。点、面、线相结合的刮拭方
合
法,是在疏通经脉的同时,加强重点穴位
的刺激,并掌握一定的刮拭宽度。
三、人体各部位刮痧方法
➢ 先头面后手足,先胸腹后背腰,先上肢后下肢。 ➢ 由上向下,由内向外,单方向刮拭,尽可能拉长
饿状态下也不宜刮痧。
(三)刮痧的注意事项
1. 刮痧部位的清洁或消毒。 2. 治疗刮痧时应避风和注意保暖。 3. 待痧退后方可进行再次刮拭。 4. 治疗刮痧后饮热水一杯。 5. 刮痧后洗浴的时间:治疗刮痧后,一般约 3 小时
左右即可洗浴。
小结 刮痧疗法要做到持板方法正确,力度平稳,角度 适当。不可逆刮,也不可强行出痧。
脖子刮痧的方法图解 自己前脖子刮痧的方法

脖子刮痧的方法图解自己前脖子刮痧的方法小时候感冒或者发烧了,家里外婆总会给我在脖子上刮痧,那么脖子上刮痧到底是怎么刮呢?一、脖子刮痧的方法图解1.后颈部刮痧从后颈部发际正中的哑门穴至大椎穴,沿着脊柱正中线以竖刮法反复刮拭30次,以局部出痧为度。
可以配合角刮法重点刮拭大椎穴。
2.头侧部刮痧从侧头部的太阳穴至后头部风池穴,沿着耳郭弧线以平刮法反复刮拭30次,或以头皮部发热为度。
可以配合角刮法重点刮拭风池穴。
3.颈部经络刮痧局部涂抹少量刮痧油,以平刮法反复刮拭双侧胆经风池穴至肩井穴处30次,或以局部出痧为度。
二、脖子刮痧有什么作用1.疏通筋络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受到颈椎病,肩周炎、腰背痛折磨,因为这些肌肉经常是处于紧张收缩的状态,刮痧能够舒筋通络消除疼痛病灶;解除肌紧张,在明显减轻疼痛症状的同时,也有利于病灶的恢复。
2.促进新陈代谢现在我们人体每天都在不停的进行着新陈代谢,好多的毒素其中都沉淀在我们皮下的毛孔,刮痧的话可以让这些新陈代谢中留下在身体需的废物排泄也去使体内血液更顺畅,恢复自然的代谢活力。
三、这些情况谨慎刮痧1.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忌用本法治疗或慎用本法治疗。
如血小板减少性疾病,过敏性紫癜症、白血病等,不宜用泻法刮疗,宜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手法刮疗。
2.凡危重病症,如急性传染病、重症心脏病等,应立即住院观察治疗。
如果没有其他办法,可用本法进行暂时地急救,以争取时间和治疗机会。
3.新发生的骨折患部不宜刮痧,须待骨折愈合后方可在患部刮痧。
外科手术疤痕处亦应在两个月以后方可进行刮痧。
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后,疤痕部位慎刮。
4.传染性皮肤病:如疖肿、痈疮、瘢痕、溃烂、性传染性皮肤病及皮肤上不明原因的包块等,不宜直接在病灶部位刮拭。
5.年老体弱者、空腹及妊娠妇女的腹部、妇女经期下腹部,女性面部忌用大面积泻法刮拭。
6.对刮痧恐惧或过敏者,忌用本法。
7.孕妇、妇女经期,禁刮下腹部及三阴交穴、合谷穴、足三里穴等穴位。
且刮拭手法宜轻,用补法。
介绍不同出痧方法

介绍不同出痧方法用边缘光滑的嫩竹板、瓷器片、小汤匙、铜钱、硬币、纽扣等工具,蘸油或清水在体表部位进行反复刮动,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主要用于“痧症”及中暑、感冒、喉痛、腹痛、呕泻、头昏脑胀等病症。
━刮痧篇━◎治疗方法--- 刮痧疗法用边缘光滑的汤匙、铜钱或硬币,在病人身体上顺序刮动的治疗方法称刮痧疗法。
刮痧是我国民间深受群众偏爱的一种治疗方法。
刮痧之后,病人常感到局部或周身轻松、舒适,胸腹开畅,症状消失。
方法是:1.病人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其施治部位,并用温水洗净局部。
2.用边缘光滑的汤匙(或调羹、铜币等)蘸上麻油(菜籽油、花生油、豆油或清水均可),在需要刮痧的部位单向重复地刮。
3.刮痧顺序一般是由上而下,或由身体中间刮向两侧,或每次都由内向外,不得来回刮动。
每次每处大约需刮20下左右,直到皮肤出现深红色斑条为止。
4.刮痧部位通常只在病人背部或颈部两侧。
根据病情需要,有时也可在颈前喉头两侧,胸部、脊柱两侧、臂弯两侧或膝弯内侧等处刮痧。
也可按照病情需要选择适合的部位刮痧。
5.每一部位可刮2~4条或4~8条“血痕”。
按部位不同,“血痕”可刮成直条或弧形。
刮痧之后,应用手蘸淡盐水在所刮部位轻拍几下。
6.应用较小的刮匙,可在穴位处施术。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天突、曲池及背部的一些腧穴。
在穴位处刮痧,除了具有刮痧本身的治疗效果外,还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本法适用于腹痛、烦乱、胃肠型感冒、暑热恶心,以及因痧所致的肌肉或全身酸痛。
下列情况不宜刮痧:1.身体过瘦,皮肤失去弹力者。
2.心脏病患者。
3.水肿病人。
4.血友病或有出血倾向者。
5.小儿及老年体弱者。
◎治疗方法--- 揪痧疗法将中指和食指弯曲如钩状,蘸水夹揪皮肤,造成局部瘀血。
这种由夹揪使皮肤出现血痕的除痧疗法,称揪痧疗法。
揪痧疗法亦称拧痧疗法,民间称为“揪疙瘩”。
本法不需要任何器具,只需用手指即可。
揪痧疗法灵活,可根据病情选择施治部位。
头疼体热、身倦体乏,自己可以给自己揪,故揪痧也是一种非常实用的自我疗法。
刮痧的六种手法

龙源期刊网
刮痧的六种手法
作者:汪祖德
来源:《保健与生活》2012年第06期
刮法手持刮板,使刮板的边缘紧贴掌心,刮板的另一边紧贴患者的皮肤,与皮肤呈45。
~90。
做直行或横行的刮拭。
注意刮拭时用力要均匀,刮拭部位的范围尽量大些。
边揉手握刮板,厚边对准刮痧部位,手腕放松,刮痧时腕部灵活地旋动。
动作要连续,力度渐重,均匀而轻柔地旋转。
视具体部位、肌肉厚薄决定施力的轻重。
操作时以手腕部的回旋带动刮板移动。
此法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局部操作一般在20~30次。
角揉以刮板的厚边棱角放在刮痧部位,按在皮肤表面不移动,但要搓揉带动皮肤下面的组织活动,用力可轻可重,进行旋转回环的连续动作。
注意一定要着力于患处皮肤穴位。
面摩手握刮板以刮板面或厚棱角附着于施治部位,肩臂放松,动作和缓协调、频率适中,环转移动力量大于向下的压力。
面摩法较角摩法常用,用摩法时应先在皮肤上涂些刮痧油。
擦法手掌吸附刮板一面,另一面吸附患者的皮肤,向前推和向后推。
刮板面紧贴在皮肤上,一般不用力下压。
擦法需直线往返,速度一般每分钟100次左右。
擦法的目的是要使热深入体内,而不使皮肤发烫。
不得不说的七种基本刮痧手法

七种基本刮痧手法持板的正确方法:用手握住刮痧板,将刮痧板的底边横靠在手掌心部位,大拇指及另外四个手指呈弯曲状,分别放在刮痧板的两侧,刮痧时用手掌心部位施加向下的按压力。
刮痧板的正确拿法基本刮痧方法有以下7种:1、面刮法将刮痧板的1/2长边或整个长边接触皮肤,向刮拭方向倾斜30~60度(45度最为常用)均匀地向同一方向刮拭。
适用于躯干、四肢、头部的平坦部位。
面刮法2、角刮法(单角刮法、双角刮法)单角刮法:用刮痧板的一个角部朝刮拭方向倾斜45度在穴位处自上而下刮拭。
用于肩贞、膻中、风池等穴位。
单角刮法双角刮法:以刮痧板凹槽部位对准脊椎棘突,凹槽两侧的双角放在脊椎棘突和两侧横突之间的部位,向下倾斜45度自上而下刮拭。
常用于脊椎部位。
双角刮法3、点按法将刮痧板角部与穴位呈90度垂直,向下按压,由轻到重,逐渐加力,片刻后迅速抬起。
适用于人中、膝眼等穴。
点按法4、拍打法将五指和手掌弯曲成弧状进行拍打。
拍打法仅限于肘窝和膝窝。
拍打法5、厉刮法将刮痧板角部与穴区呈90度垂直,刮痧板始终不离皮肤,并施以一定的压力作短距离(约2~3厘米)前后或左右磨擦刮拭。
适用于头部全息穴区。
厉刮法6、按揉法(平面按揉法、垂直按揉法)平面按揉法:用刮痧板角部的平面小于20度角按压在穴位上,做柔和、缓慢的旋转运动。
适用于全谷、足三里、内关以及手足全息穴区和其他疼痛敏感点。
按揉法垂直按揉法:将刮痧板的边缘以90度按压在穴区上,做柔和、缓慢按揉。
适用于骨缝部的穴位和第二掌骨桡侧全息穴区。
垂直按揉法7、疏理经气法沿经脉的循行部位,用刮痧板长边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循经刮拭。
适用于分段刮拭结束或保健刮痧时对经络进行整体疏理、放松肌肉、消除疲劳。
吕教授疏理经气法刮痧的补泻手法分为3种。
补法:按压力小、速度慢,适用于虚症患者。
泻法:按压力大、速度快,很少使用。
平补平泻法:按压力中等、速度适中,按压力大、速度慢和按压力小、速度快3种,广泛适用于除体质虚弱者外的所有人群。
常用刮痧手法

常用刮痞手法1. 轻刮法刮痞板接触皮肤下压刮拭的力虽小,被刮者无疼痛及其他不适感。
轻刮后皮肤仅出现微红,无瘀斑。
本法宜用于老年体弱者、疼痛敏感部位及虚证的患者。
2. 重刮法刮痞板接触皮肤下压刮拭的力虽较大,以患者能承受为度。
本法宜用于腰背部脊柱两侧、下肢软组织较丰富处、青壮年体质较强及实证、热证、痛症患者。
3. 快刮法刮拭的频率在每分钟30次以上。
此法宜用于体质强壮者,主要用于刮拭背部、四肢,以及辨证属于急性、外感病证的患者。
4. 慢刮法刮拭的频率在每分钟30次以内。
本法主要用于刮拭头面部、胸部、下肢内侧等部位,以及辨证属于内科、体虚的慢性的患者。
5. 直线刮法乂称直板刮法。
用刮痞板在人体体表进行有一定长度的直线刮拭。
本法宜用于身体比较平坦的部位,如背部、胸腹部、四肢部位。
6. 弧线刮法刮拭方向呈弧线形,刮拭后体表出现弧线形的痞痕,操作时刮痞方向多循肌肉走行或根据骨骼结构特点而定。
本法宜用于胸背部肋间隙、肩关节和膝关节周围等部位。
7. 摩擦法将刮痞板与皮肤直接紧贴,或隔衣布进行有规律的旋转移动,或直线式往返移动,使皮肤产生热感。
此法适宜用于麻木、发亮或绵绵隐痛的部位,如肩胛内侧、腰部和腹部;也可用于刮痞前,使患者放松。
8. 梳刮法使用刮痞板或刮痞梳从前额发际处,即双侧太阳穴处向后发际处做有规律的单向刮拭,如梳头状。
此法适宜用于头痛、头晕、疲劳、失眠和精神紧张等病证。
9. 点压法(点穴法)用刮痞板的边角直接点压穴位,力虽逐渐加重,以患者能承受为度,保持数秒后快速抬起,重复操作5〜10次。
此法适宜用于肌肉丰满处的穴位,或刮痞力虽不能深达,或不宜直接刮拭的骨关节凹陷部位,如环跳、委中、犊鼻、水沟和背部脊柱棘突之间等。
10. 按揉法刮痞板在穴位处做点压按揉,点压后做往返或顺逆旋转。
操作时刮痞板应紧贴皮肤不滑动,每分钟按揉50〜100次。
此法适宜用于太阳、曲池、足三里、内关、太冲、涌泉、三阴交等穴位。
11. 角刮法使用角形刮痞板或让刮痞板的棱角接触皮肤,与体表成45°角,自上而下或由里向外刮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