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眩晕34方

中医治疗眩晕34方

中医治疗眩晕的经典方剂急成功案例。眩是目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晕是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因二者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究其原因有四。一是外邪袭人,邪气循经脉上扰巅顶,清窍被扰,可发生眩晕。二是脏腑功能失调,或肾精亏耗,不能生髓,随海不足,发生眩量;或是肝阳上亢,上扰清窍,发生眩晕;或是脾胃不足,气血亏虚脑失所养。三是痰湿中阻,痰湿上犯,蒙蔽清阳而发眩晕。四是痕血内阻,清窍受扰,而生眩晕。根据上述情况,宜选用下列偏方、验方治疗。

1 .挹神汤治眩晕

[方剂] 生石决明(先下)21-45克,生牡蛎15-30克,生地、生白芍、夜交藤各9-15克,白蒺藜9-12克,酸枣仁9-18克,合欢花6-12克,远志、黄芩各6-9克,番附6克。

[加减] 肝血虚目昏、面色萎黄者重用白芍,加当归、何首乌、阿胶。肝阳上扰而致头晕目眩者重用生牡蛎,加生赭石、天麻。肝风内动而致筋惕肉响者加菊花、钩藤、僵蚕。肝火上炎而致头痛目赤者加龙胆草、芦荟、青黛。肾阴不足腰膝软、五心烦热者重用生地.加山萸肉、天冬、女贞子、龟板胶、当归;兼见肾阳不足者去白蒺藜、远志,加肉桂、附片、肉苁蓉,同时注意阴中求阳,配熟地、龟板、桑椹、枸杞子。

[制用法] 水煎服,每日一剂。

[功效] 治眩晕奇效。

[验证] 高x ,男,73岁,病历号192443 ,于1982年8月4日诊。眩晕目花2月余,耳鸣耳聋,视物不清如在雾中,头部有气窜之感,二便正常。舌根部苔黄厚,脉沉滑。此属阴虚阳亢,风痰上扰,治当益阴潜阳,驱风化痰。挹神汤加减:生石决明(先煎)4O克,生地15克,钩藤20克,橘红、石解、茯芩各12克,草决明、谷精草、半夏、菊花、白蒺藜,地骨皮、夜明砂、蔓荆子各10克。水煎服。服

42剂痊愈。

[备注] 凡阴虚火旺而致的头痛、眩晕、失眠、抑郁、烦躁、汗多、易怒、心悸、胁痛等均可用此方治疗。

2 .大建中汤治眩晕

[方剂] 人参、干姜、蜀椒、饴糖。

[制用法] 治眩晕症加法夏6克、白术9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功效] 此方出自《金匾要略· 腹满寒庙宿食病》篇,是建中补虚名方。笔者运用此方注重“胸中大寒痛”等立方主证,为本方辨证要点,治疗嗜睡、眩晕各1例,均收满意疗效。

[验证] 陈x ,病近半年,经中西药治疗效微,而求治于余。表现为眩晕,如坐舟车,腹痛不食,恶心欲吐,手足不温,面色苍白,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迟。如法治疗,3 剂显效,7剂痊愈。随访至今末复发。

3 .防眩汤治眩晕

[方剂] 党参、法半夏各9克,当归、熟地、白芍、白术各30克,川芎、山萸肉各15克,陈皮3克,天麻9克。

[制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 此方出自经方家曹颖甫先生治眩晕证所录,用之临证,每每有效,曰为治虚证眩晕好方。临证加减,治疗以眩晕为主证的高血压、低血压、脑动脉硬化、美尼尔氏病等症,可收意想不到之效。

[验证] 何xx ,家庭妇女,58岁。于1988年4月24日上午10 时,突觉天昏地转,树摇欲倒,呕吐频繁,家人急邀余往诊。投以防眩汤。处方:党参、天麻、法半夏各9克,当归、白芍、熟地、白术各30克,川芎、山萸肉各10克,陈皮3克。3剂。服l剂后,眩晕明显好转,嘱原方再服3剂,安然痊愈。

4 .柳枝粉治眩晕症

[方剂] 柳树枝。

[制用法] 取柳树枝晒干研末备用(最好在清明前后数日采取,阴干,存过冬)。用时,根据辨证选一、二味中药煎汁冲服10克柳树枝粉;若辨为火证,取夏枯草15克;风证,取钩藤30克;痰证,取制半夏12克;痕证,取丹参15克;气虚取太子参30克;血虚取当归12克;阴虚取女贞子、旱莲草各15克;阳虚取仙灵脾、仙茅各15克),每天l次。

[功效] 疗效经治25例,以头眩晕为主症,兼呕吐、头痛、胸闷、气急等;其中肝风内动10例,肝火上炎例,痰湿上蒙4例,瘀血阻滞2例,阴虚3例,气虚1例,均经他法治疗末效者。用上法治疗后全部治愈,见效最快为2天,慢为7天。药后未见副作用。

[验证] 赵xx ,男,46岁,教师。因眩晕卧床不起已l个月余,伴恶心、头痛、失眠、易怒,舌苔薄白腻,脉弦滑。曾诊为美尼尔氏综合征,经用他药,效果不显。中医辨为痰湿上蒙,用半夏煎汁冲柳枝粉服,2次见效,5次获愈。

[备注] 按柳枝入药,早有文献记载,《本草纲目》谓“煎服,治黄疽,白浊;酒煮,熨诸痛肿,去风,止痛,消肿”。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含有水杨酸武等成份;国内近年来亦有用柳枝治冠心病、慢性气管炎、传染性肝炎、烧烫伤等有效。至于治眩晕,是否系水杨酸武等成份促使血管微循环改善,尚待进一步研究。

5 .镇眩汤治疗眩晕症

[方剂] 川芎、白芍各10-16克,当归、生地、桂枝各10-12克,白茯芩12-18克,白术、甘草各10克,生龙骨、生牡蛎各30-60克。

[制用法] 每天l剂,水煎2次,每次煎取200 -300毫升,早晚各服l次,15天为l疗程。

[疗效] 治眩晕症有良效。

[验证] 严、,女,61岁,干部,病案号117667 , 19588年7月14日人院。主诉阵发性头晕2月余,加重10天。西医诊为高血压病。患者1988年4 月下旬始出现阵发性头晕,未作诊治。症状每于休息不好,情绪波动而加重,近10天头晕明显,伴汗出少寐、胸闷心慌、例

稀溺清。查血压18.7/ l 3.3千帕斯卡,形体肥胖,面色红,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细。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 X 线胸部摄片示:左心稍丰满,心电图检查:左室高电压。投镇眩汤加丹参30克,钩藤20克,麦冬、菊花各15克,泽泻12克。连服10剂,头晕、易怒、少寐症状减轻,血压18.7/l 2.0千帕斯卡,继服原方15剂,症状消失,血压正常,带药7剂出院。

6.天麻擅治眩晕

1、研粉服:将天麻研成细粉,或至0中药店购买天麻粉。每次服2克,每日2次。

2、煎水服:取天麻6~9克,加水一大碗,小火煎至半碗服用。第二次煎煮可加水大半碗,小火煎至半碗饮用。每天服两次。治头痛眩晕偏方取天麻15克,童雌鸡1只,处理干净。将天麻放入鸡腹中,炖(或蒸)两小时,食肉,饮汤。

7:草决明30克,水煎服;或适量沸水冲泡,代茶饮。

功效: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相关药理:有降压及利尿作用。

8:玉米须60克水煎代茶饮。

功效:利水消肿,利胆退黄。

相关药理:有明显的利尿、降压、降糖、利胆及止血作用。

9:仙鹤草60克,水煎频服,连服3天。用于内耳眩晕。

功效:收敛止血,解毒,杀虫。

相关药理:水提取物使血压降低。

10:钩藤20——30克,加沸水浸泡,待温泡脚,每次半小时,日2次。

功效:熄风止痉,清热平肝。

相关药理:能扩张周围血管,使血压下降,心率减慢,且有明显的镇静作用。

11:天麻15——30克,鸭头7只洗净,加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共炖至鸭头骨酥。鸭头及汤,分7日饮食。适用于梅尼埃综合征所致眩晕。

12.将枸杞15克、红枣10枚加水煮30分钟,将鸡蛋2个打破调入煮熟,早晚两次服用。可补养气血、增强体质,对贫血、慢性肝炎、肺结核等慢性病所致头晕眼花、精神恍惚、视力减退、夜尿增多有疗效。

13.将鸡肉250克、首乌、当归、枸杞各20克加水共煮,食肉饮汤。可补血养肝,治疗肝血不足所致的头晕、眼花。

14..将牛肝100克切成片,与枸杞30克加水共煮,食牛肝饮汤,每日一剂。可补血养肝,治疗肝血不足所致的头晕、眼花。

15.甘菊粳米粥:取甘菊新鲜嫩芽或者幼苗15~30克,洗净,与粳米60克、冰糖适量煮粥,早晚餐服用,每日1次,连服7日。适用于高血压、肝火亢盛之眩晕。

16..芹菜苦瓜汤:芹菜500克、苦瓜60克,同煮汤饮用。或用芹菜250克、苦瓜30克,用沸水烫2分钟,切碎绞汁,加砂糖适量,开水冲服,每日1剂,连服数日。适用于高血压、阴虚阳元之眩晕。

17.葛根粳米粥:鲜葛根适量洗净切片,沙参、麦冬各20克,经水磨后澄取淀粉,晒干,每次用葛根沙参麦冬粉30克与粳米60克煮粥吃,每日一剂,可以常食。适用于高血压阴阳两虚之眩晕。

18.车前粳米粥:车前子15克(布包)煎水去渣,入粳米60克煮粥,玉米粉适量用冷水溶和,调入粥内煮熟吃,每日1剂,常吃。适用高血压痰湿壅盛之眩晕。

19、乌鸡粳米粥:乌鸡1只剖洗干净,浓煎鸡汁,黄芪15克煎汁,与粳米100克共煮粥,早晚趁热服食。用于气血两亏之眩晕患者。

20、荔枝粳米粥:荔枝肉50克,山药10克、莲子10克加入适量水同煎煮至软烂时再放入大米250克,煮成粥即可。日服2次,用于脾虚血亏之眩晕者。

21、龙眼鸡子粥:龙眼肉50克、鸡蛋1只、枣30枚,加粳米适量同煮常服,用于气血不足之眩晕患者。

22、人参粳米粥:人参粉(片)3克,同粳米100克加清水适量同煮成粥,再把熬成汁的冰糖徐徐加入粥中,搅匀即成。用于中气不足、清阳不升之眩晕患者。

23、独活20克,鸡蛋8个,放入锅中,加适量水上火煮,待鸡蛋煮熟后剥去蛋壳,再放入锅内多煮一会儿,也可将煮好的鸡蛋继续泡在药汤里,目的是使药汁更好的渗入到鸡蛋内。每次取2—3个煮好的鸡蛋吃下,最好在一天内将8个鸡蛋全部吃完。3天为一个疗程,一般用1—3个疗程即可。

24、取苍耳子10粒,放入锅内,加入3杯水,将3杯水煎至一杯汁时倒出,在一天之内分两次喝完。连喝5—7天,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摔伤后落下的眩晕用此方)

25、大枣7个,秋天的黄瓜蔓一把,共放入锅内,加一水舀子水上火煎,待煎至一小碗汤汁时,再加入少许黄酒,趁热一次喝下。喝

完此汤后,马上用棉被捂上,直到出一身透汗为止。

26.泽泻单味药50克煎水服,治疗眩晕特效,我家三代都用这单方治疗眩晕。

27.治头晕头痛:黄芪. 天麻各一两,炖黄母鸡一只吃下,连吃三只治愈。

28.独活鸡蛋治眩晕症

独活30克,鸡蛋(最好是红皮的鸡蛋)6个,用水同煮。待鸡蛋煮熟时,把鸡蛋取出,把壳敲碎,再放入药锅(最好是吕锅)煮15分钟,去汤、去渣,吃鸡蛋,一次吃两个,每天一次,每付吃三天。轻者一付即愈,重者吃三付。

29.头晕:用才出小鸡的蛋壳,焙干研面,红糖水冲服,每日3次,每次10克,3日愈野生天麻150克,白芷40克,黑桃七150克,白藓皮90克,紫河车120克,春不见200客,响铃草150克,人参90克,头顶一颗珠50克,使用方法,共研面次用10克,于鸡蛋调和蒸服,临床治愈907例头昏晕患者,临床疗效,特效。

30.仙鹤草90克红枣12枚,水煎服,一日二歺,早晚饭后服,三~五天愈。

31.方药及用法:焦白术20克,泽泻60克。水煎分2次温服。主治:内耳性眩晕(即美尼尔氏综合征

32.肝胆湿热眩晕中医临床

龙胆泻肝汤

方剂组成:龙明草12g,黄芩9g,泽泻9g,车前子包12g,木

通3g,当归9g,柴胡6g,生地15g,栀子9g,甘草6g。

主治疾病:肝胆湿热眩晕

出现症状:

头晕、耳鸣、面部及两腿浮肿,小便短少黄赤。形体丰腴,两眼红赤,面部肿胀发亮,下肢肿胀,按之凹陷成坑,眩晕耳鸣,口苦而干,胁肋胀满而痛,小溲短赤,脉弦洪有力,舌质红,苔黄而干。

具体体征:肝胆湿热循经上扰,清窍被蒙所致。

方剂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方剂功效:清利肝胆湿热。

典型病例:

李某某,男,40岁,1975年4月22日初诊。患者体质素健,平日喜于饮酒、嗜食肥甘,半年来经常头晕、耳鸣、面部及两腿浮肿,小便短少黄赤。刻诊见形体丰腴,两眼红赤,面部肿胀发亮,下肢肿胀,按之凹陷成坑,眩晕耳鸣,口苦而干,胁肋胀满而痛,小溲短赤,脉弦洪有力,舌质红,苔黄而干。此乃肝胆湿热循经上扰,清窍被蒙所致。法宜清利肝胆湿热。服上方3剂,4月29日二诊:进药三剂,诸症轻减,黄苔见退,湿邪有将化之机,热邪有渐去之热,唯血压未降,效不更张,依前方加入养血潜镇之品,以抑肝阳。上方加鸡血藤12g,生龙牡(先煎)各30g,3剂。5月6日三诊。经投清泄湿热之剂,头晕、耳鸣、目赤,口苦诸症已除,颜面及腿部浮肿已退。建议其节制饮食,加强锻炼,原方再进,以资巩固。

33.独活治疗美尼尔综合症

独活煮鸭蛋,治好了我的多年痼疾,具体用量是这样的:独活100克,取绿皮鸭蛋6个,放在药罐中一起煮,其后三天,每天早晚服食鸭蛋一枚,三天见效。这是一个家传的土偏方

33.眩晕药酒

桑乐酒

配方:桑叶250克,糯米3斤,酒曲适量。

松花酒

配方:松花粉100克,白酒2斤。

万年青酒

配方:万年青150克,熟地100克,山药200克,桑椹子120克,黑芝麻60克,花椒30克,南烛子30克,白果15克,白酒2000毫升。

菊花地黄酒

配方:菊花30克,干地黄15克,当归10克,枸杞20克,白酒500毫升。

天麻川芎酒

配方:天麻80克,川芎30克,白酒2千克。

菊花白芷酒

配方:当归30克,生地30克,菊花30克,白芷30克,白酒2千克。

叶酸桑椹酒

配方:三叶酸250克,黑桑椹250克,米酒3斤。

菊花枸杞酒

配方:白菊花60克,枸杞子60克,黄酒2斤。

薯蓣酒

配方:薯蓣50克,山茱萸30克,五味子30克,人参30克,白酒 3斤。

枸杞桂圆酒

配方:枸杞子、龙眼肉各60克,好白酒500克。

菊花醪

配方:甘菊花10克,酒酿适量。

菊花酒

配方:甘菊花500克,地黄、当归、枸杞各200克,粳米1000克,酒曲适量。

34.美尼尔病(眩晕)

【白术香酥饼】

配方:白术10克,陈皮10克,鸡蛋2只,面粉300克。

制法:将白术、陈皮水蒸使软,切成碎末;鸡蛋打至起泡沫,用小苏打、香精、猪油、盐、白糖适量拌和,再与白术末、陈皮末及面粉揉和,捏成油酥面团。将面团摊成薄饼,放在油锅内煎烤15分钟左右,表面成为金黄即成。

功效:健脾化痰,益气止眩。

用法:可作早、晚餐主食。

【赤豆茯苓粥】

配方:茯苓15克,赤小豆18克,粳米60克。

制法:先把赤小豆、粳米加水适量,如常法煮粥;茯苓研成粉,等粥将成时加入调匀。

功效:益气健脾,化痰除眩。

用法:早晚分食,连用数天。

【陈皮薏米粥】

配方:陈皮9克,薏米30克,竹茹9克,珍珠母20克。

制法:先把陈皮、竹茹、珍珠母用布包好,加水煎去渣取汁,用药汁与薏米煮粥,待粥将成时,加入红糖调味。

功效:健脾化痰,平肝潜阳。

用法:每天1剂,顿服或分2次服食。可连用1周。

【黄芪洋参丝瓜汤】

配方:黄芪30克,西洋参片3~4片,丝瓜200克。

制法:丝瓜切成小块或小片,加入黄芪,西洋参及清水300毫升,煎煮20分钟左右。

功效:益气养阴,升清降浊。

用法:喝汤,吃洋参片、丝瓜。

【乌梅桂圆饮】

配方:乌梅15克,当归10克,山药10克,酸枣仁10克,桂圆肉10克,白糖20克。

制法:将乌梅、当归、山药、酸枣仁四味加水400毫升,煮沸后改文火煮20分钟,滤去药渣,加入桂圆肉、白糖稍煮即成。

功效:益气养血,安神定眩。

用法:每天1剂,分2~3次饮服。

【山药虾仁豆腐】

配方:山药30克,茯苓20克,嫩豆腐400克,鲜虾仁200克。

制法:先将鲜虾仁加入生粉、食盐、料酒各适量,腌渍10分钟左右;嫩豆腐切成丁,山药茯苓切成薄片。豆腐置于白色碗内,山药、茯苓铺在豆腐周围,隔水蒸约10分钟,将虾仁、麻油倒在豆腐上面,撤上葱花、姜末,再蒸10分钟即可。

功效:健脾益气,升阳止眩。

用法:佐餐食用。

【肝肺汤】

配方:猪肝、猪肺各1副,陈皮、青盐各125克。

制法:猪肝、猪肺如常法冲洗干净,加入陈皮、青盐,下锅煮至肝肺熟烂。

功效:益气养血,滋补肝肾。

用法:饮汤吃肝、肺。

【首乌大枣粥】

配方:何首乌50克,粳米90克,大枣4枚。

制法:将何首乌加水煎汤,去渣取汁,再与粳米、大枣共同煮粥,粥成时调入冰糖。

功效:养血补肝,健脾益气。

用法:每天早晚分食。

【白菊花茶】

配方:白菊花5克,绿茶10克。

制法:白菊花、茶叶一起放入杯内,开水冲泡。

功效:清肝泻火,祛风止眩。

用法:代茶频饮。

【葡萄芹菜汁】

配方:葡萄、芹菜各适量。

制法:把葡萄、芹菜洗净,捣烂取汁。

功效:滋阴养阴,清热平肝。

用法:以上汁液用温开水送服,每天3次,连用1周。

【天麻钩藤羹】

配方:天麻9克,钩藤12克,石决明15克,藕粉20克。

制法:前三味用布包加水适量,煎取汁液,用煮沸的药液冲藕粉,加入白糖调味。

功效:平肝潜阳,熄风止眩。

用法:每日1剂,连用4~5日。

中医治疗眩晕34方

中医治疗眩晕34方 中医治疗眩晕的经典方剂急成功案例。眩是目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晕是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因二者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究其原因有四。一是外邪袭人,邪气循经脉上扰巅顶,清窍被扰,可发生眩晕。二是脏腑功能失调,或肾精亏耗,不能生髓,随海不足,发生眩量;或是肝阳上亢,上扰清窍,发生眩晕;或是脾胃不足,气血亏虚脑失所养。三是痰湿中阻,痰湿上犯,蒙蔽清阳而发眩晕。四是痕血内阻,清窍受扰,而生眩晕。根据上述情况,宜选用下列偏方、验方治疗。 1 .挹神汤治眩晕 [方剂] 生石决明(先下)21-45克,生牡蛎15-30克,生地、生白芍、夜交藤各9-15克,白蒺藜9-12克,酸枣仁9-18克,合欢花6-12克,远志、黄芩各6-9克,番附6克。 [加减] 肝血虚目昏、面色萎黄者重用白芍,加当归、何首乌、阿胶。肝阳上扰而致头晕目眩者重用生牡蛎,加生赭石、天麻。肝风内动而致筋惕肉响者加菊花、钩藤、僵蚕。肝火上炎而致头痛目赤者加龙胆草、芦荟、青黛。肾阴不足腰膝软、五心烦热者重用生地.加山萸肉、天冬、女贞子、龟板胶、当归;兼见肾阳不足者去白蒺藜、远志,加肉桂、附片、肉苁蓉,同时注意阴中求阳,配熟地、龟板、桑椹、枸杞子。 [制用法] 水煎服,每日一剂。 [功效] 治眩晕奇效。 [验证] 高x ,男,73岁,病历号192443 ,于1982年8月4日诊。眩晕目花2月余,耳鸣耳聋,视物不清如在雾中,头部有气窜之感,二便正常。舌根部苔黄厚,脉沉滑。此属阴虚阳亢,风痰上扰,治当益阴潜阳,驱风化痰。挹神汤加减:生石决明(先煎)4O克,生地15克,钩藤20克,橘红、石解、茯芩各12克,草决明、谷精草、半夏、菊花、白蒺藜,地骨皮、夜明砂、蔓荆子各10克。水煎服。服

眩晕的经方治疗

眩晕的经方治疗 眩和晕是两种不同的症状。眩指眼花,视物模糊;晕系头晕,或昏蒙不清或摇晃不定。因二者往往互相并见,故统称眩晕。本证在《伤寒》、《金匮》里没有专门论述,而见于多种病变之中,如《伤寒》太阳病中有吐,下后,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身为振振摇者,言为脾胃虚弱饮邪为患者,有邪在少阳的目眩;有肾阳虚,寒水为泛之头眩。《金匮》书中论述更详。如第三篇百合病之头眩;第五篇附篇中记载脾肾阳虚家挟风寒之头眩,历节病中之头眩;黄疸病之头眩,皆为湿热所致者;虚劳病篇阴阳两虚之头眩;痰饮病篇多处论述有关头晕等等。归纳起来不外有寒热虚实证,虚证多责之脾肾,实证多为痰饮,湿热,外邪为患,是后世医家治疗眩晕的重要理论指导,现将临证较常用而且有效的分类方证分析以下。 1、外邪内传,邪留少阳 证候: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耳聋耳鸣,脉弦,舌红或淡红苔薄黄,或呕吐,胸中烦,或产后眩冒,寒热无汗脉微弱。治法:和解少阳,驱风清热。方药:小柴胡汤,头痛加菊花,夏枯草,口渴去人参加花粉;胁下痞硬明显加瓜蒌;腹痛加芍药;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泽泻。近年来以药理手段,提取各味药及复方制剂有效成分研究,明确其对人体各系统、体液、细胞内外环境,病原体等多方面作用机理,总结有十大作用。 ①退热解毒:认为柴胡甙、柴胡皂甙A、黄芩甙,黄芩素等均有抗炎性渗出,抑制肉芽生长,对多种原因引起的炎症均有影响,起退热解毒作用。河北李仲兴氏认为柴胡的抗炎作用类似强的松龙……,参茸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抗炎、抗过敏作用。②化饮渗湿作用:临床实践证明本方有抗炎,改善组织血管的通透性和细胞内外环境作用,故对胸膜炎、支气管炎有很好的疗效。③蔬肝利胆作用:治传染性肝炎黄疸。④活血化瘀作用:含大量菸酸可降低血胆固醇,使纤维旦白溶解,软化血管,从而使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有治疗预防作用。⑤止咳平喘。⑥健脾利湿。⑦解痉除痫:柴胡,生姜能抑制引起痉挛的戊四唑听觉神经细胞电位变化,抑制电位除极相,有微弱麻醉作用。并举治癫痫和美尼尔氏征案例。⑧扶正驱邪。⑨调理冲任。⑩疗奇治疑。 2、脾胃虚弱,水饮内停 证候:痰饮病头眩短气,心下动悸,胸胁支满,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或胃气失和,呕恶眩晕,胸胁逆满,气上冲胸,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苔白脉弦,或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或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而悸,舌苔白滑,脉弦者。治法:健脾行水,和胃降逆。方药:苓桂术甘汤,泽泻汤,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据报道,运用苓桂术甘汤治疗肺胀、带下证、泄泻、眩晕、脚气冲心和湿热痹等病证的经验,认为中阳亏虚,脾运失调,饮停湿滞证,皆可用本方治疗。阳虚湿滞,郁火化热证,只要病机未变,仍可用此方,少佐一二味清热药即可。有作者报告苓桂术甘汤药理作用,现代应用,指出本方有利水、镇痛、镇静、强心作用。有报告用泽泻汤加味(白术15g,泽泻25g,枣仁18g,川牛膝12g,五味子15g),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59例,多数患者不超过6剂可获显着疗效。有人用泽泻汤加味治疗眩晕20例,以服药6天症状消失,3个月不发作为痊愈,结果有12例痊愈,4例好转,

中医治疗眩晕症

中医治疗眩晕症 无痰不作眩 饮食失节,过食肥甘,会使脾胃运化失常而聚湿生痰,痰浊中阻,蒙蔽清阳,发为眩晕;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重昏蒙,胸闷恶心,时呕痰涎,不思饮食;治疗此症应以化湿祛痰为主; 方药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取半夏10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橘红10克,天麻10克,牡蛎30克,泽泻15克,竹茹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无风不作眩 中医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主动主升;忧郁恼怒,可致肝气不调,气郁化火,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头胀或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耳鸣口苦,面色红赤,血压偏高等;此症多因情志刺激而诱发;治疗此症应以平肝熄风为主; 方药可用镇肝熄风汤加减:取杭芍15克,玄参15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代赭石15克,龟板10克,天麻10克,钩藤15克,夏枯草15克,夜交藤15克,牛膝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无虚不作眩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思虑劳倦或饮食不节,可损伤脾胃,或因脾胃素虚,皆能导致气血不足,气虚清阳不升,血虚使脑失濡养,发为眩晕;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脑为髓海;房劳过度,或有遗精滑泄之疾,或年老体衰,肾精耗伤,脑髓不足,也为眩晕之因;气血亏虚型眩晕者,动则加剧,劳则即发,面色萎黄或苍白,唇甲无华,心慌气短,食少身倦;治疗此症应以补益心脾,培补气血为主; 方药可用归脾汤:取黄芪20克,党参20克,白术10克,茯神15克,当归15克,炒酸枣仁15克,远志10克,龙眼肉15克,木香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若肾精耗伤引致的眩晕,可伴有腰膝酸软,神疲健忘,遗精耳鸣,记忆减退等;方药可用补肾定眩汤:取枸杞子30克,菊花15克,熟地15克,山药30克,菟丝子15克,女贞子15克,肉苁蓉20克,山萸肉15克,杜仲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吴茱萸汤,党参20g、吴茱萸10g、法夏15g、生姜30g、甘草6g 治眩晕症痰浊中阻秘方 处方:茯苓25克,天麻、制半夏、白术各15克,生姜、陈皮各1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中医古籍眩晕医案集萃

中医古籍眩晕医案集萃 小郎中出品

小郎中整理致力于中医古籍、医学资料收集、整理 目录 何澹庵医案 (2) 张聿青医案 (2) 临证指南医案 (6) 孙文恒医案 (8) 续名医类案 (13) 古今医案按 (17) 丁甘仁医案 (19) 也是山人医案 (20) 诊余举隅录 (21) 得心集医案 (22) 剑慧草堂医案 (23) 孤鹤医案 (23) 幼科医验 (25) 费绳甫先生医案 (25) 沈俞医案合钞 (28) 旌孝堂医案 (29) 江泽之医案 (30) 临证经应录 (32) 叶天士曹仁伯何元长医案 (32) 缪松心医案 (33) 王九峰医案(一) (33) 王九峰医案(二) (34) 王孟英医案 (35) 古今医案按选 (36) 辨证奇闻 (37) 薛案辨疏 (38) 回春录 (46)

中医古籍眩晕医案集萃 何澹庵医案 眩晕 头晕体丰,心悸脉动,类中之渐,须安养调治。 熟地茯神麦冬肉甘菊白蒺藜老桑叶归身枣仁石决明豨莶柏子霜 质弱火炎,耳鸣头晕,膈次不宽。先用疏肝清理,然后进补。 元生地青蒿石决明花粉泽泻制首乌甘菊老桑叶钩丁甘草 耳鸣头晕,六脉弦滑不柔,肝火挟痰为患。先清后补。 制首乌法半夏淮牛膝白蒺藜茯苓石决明甘菊花黑山栀冬桑叶 头晕膈胀,阴虚肝络不舒也。理气疏风兼治。 归身茯神甘菊花川郁金女珍子橘叶白芍枣仁白蒺藜制香附阿胶 头晕多痰,心悸少寐,坎离不交,心志不宁。以苦泄安神,自然安适。 川连辰砂拌麦冬枣仁丹参橘红法半夏云茯神龙齿橘叶竹茹 张聿青医案 眩晕 右调气熄肝,眩晕不定。左脉弦大,尺部空虚。下虚上实。拟介类潜阳,为进一层治。 生龟板(七钱)煅磁石(三钱)杭白芍(一钱五分酒炒)阿胶珠(二钱)生牡蛎(五钱)朱茯神(三钱)池菊花(一钱五分)黑豆衣(三钱)钩钩(三钱)淮小麦(五钱) 钱(左)肾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肝经之气,横扰不平,则腹胀胸闷。在下则为气,上旋则为风,风阳上旋,则为眩晕。今大势虽定,而根柢不除,牙龈胀痛,亦属风阳阻于胃络也。脉象细弦。宜为柔养。

名中医治疗眩晕医案精选

眩晕 一、医案导入 陈某,男,58岁,2021年4月10日初诊。 主诉:发作性眩晕4天。 现病史:患者4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眩晕,天旋地转,视物模糊,站立不稳,伴胸闷恶心,呕吐痰涎,体位变化时发作,持续数秒后可缓解。刻下症见:头昏沉,头重如裹,精神欠佳,神疲乏力,无耳鸣耳聋,偶感心慌心悸,口干不欲饮,晨起口苦,纳差,多寐,二便正常。舌象:舌淡红,舌体胖大,边有齿印,苔白腻。 脉象:脉滑。 既往史: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长期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血压控制一般。 诊疗经过:证属痰浊上蒙,扰乱清窍,清窍不宁。治宜化痰祛湿,健脾和胃,祛风止眩。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参芪温胆汤加减:法半夏10g,白术15g,天麻10g,茯苓15g,陈皮6g,钩藤15g,川芎15g,僵蚕10g,蝉蜕10g,党参15g,黄芪15g,枳实10g,石菖蒲15g,竹茹15g,胆南星15g,远志1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患者服药7剂,未再发眩晕,天旋地转、恶心呕吐好转,头昏沉减轻,头重如裹,神疲乏力改善,劳累后感心慌心悸,无胸闷胸痛,口干口苦,纳食尚可,夜寐安,二便正常,舌暗红,苔白腻,脉滑。改用参芪温胆汤加减,健脾祛湿,利胆和胃,佐以益气补血,活血通络。方药:法半夏10g,茯苓15g,陈皮6g,枳实10g,竹茹15g,川芎15g,丹参15g,石菖蒲15g,远志15g,党参15g,黄芪15g,薄荷10g,僵蚕10g,胆南星1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本医案来源:黄春华主任中医师门诊医案。 二、思考讨论 1.本病的中医诊断、证型是什么? 2.请阐述本病的病因病机。 3.本病如何与厥证、中风鉴别? 4.请写出治法、方药(方名、药名、用量、用法)。 【解析】 1.诊断:眩晕。证型:痰浊上蒙。 2.病因病机:痰浊上蒙,扰乱清窍,清窍不宁。 3.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见四肢厥冷为特征,一般可在短时间内苏醒,严重者亦可一厥不复甚至死亡。眩晕发作严重者也有头眩欲仆或晕眩仆倒的表现,虽与厥证相似,但无昏迷、不省人事等症,也无四肢厥冷表现。 中风: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㖞僻不遂为特征。眩晕仅以头晕目眩为主症,虽眩晕之甚者亦可见仆倒,与中风昏仆相似,但患者神志清楚或瞬间即清,且无半身不遂、口舌斜、言语謇涩等症。部分中风患者以眩晕、头痛为先兆表现,应当注意二者的区别及联系。 4.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祛风止眩。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参芪温胆汤加减。组成:法半夏10g,白术15g,天麻10g,茯苓15g,陈皮6g,钩藤15g,川芎15g,僵蚕10g,蝉蜕10g,党参15g,黄芪15g,枳实10g,石菖蒲15g,竹茹15g,胆南星15g,远志1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按】本案患者头昏沉,头重如裹,舌淡红,舌体胖大,边有齿印,苔白腻,脉滑,说明其脾虚失运,痰浊内生;眩晕,天旋地转,视物模糊,站立不稳,伴胸闷恶心,呕吐痰涎,显然因痰浊上蒙,引动肝风,风痰上扰清窍,清窍不宁所致。脾虚生痰,痰浊上蒙,引动肝风,“风痰上扰”是其标实,“脾胃亏虚”是其本虚。根据“急则治标”的原则,故先化痰息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LT

功效:平肝熄风、清热化痰通络 主药: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杜仲、桑寄生、地龙、水蛭等 【中药注射剂】静点活血通络类药物,如丹红、灯盏细辛、丹参注射液等活 血通络。 1.气血亏虚 【症状】:眩晕动则加剧,劳累而发。舌质淡,脉细弱。 次症:面色晄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懒言,饮食减少。【治法】: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方药】:归脾汤加减:太子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龙眼肉、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 【中成药】补气脉通片(新药制字z04000825) 功效:益气健脾、化痰通络 主药:黄芪、当归、地龙、红花、川芎等 【中药注射剂】静点益气通络类药物,如生脉注射液,参麦针等。 2.肾气亏虚 【症状】: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 次症:两目干涩,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耳鸣,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质红,脉弦细弱,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质淡,脉弦细。【治法】:平补肾气,调和血脉 【方药】:补肾和脉方加减: 【中成药】:可选用平肝脉通片5片,每日三次口服。 【中药注射剂】:静点活血通络类药物,如丹红、灯盏细辛、丹参注射液等 活血通络。 3.痰瘀互阻 【症状】:眩晕而见头重如裹,或头痛,视物旋转。舌有瘀点或瘀斑,苔白腻,脉濡滑、弦涩或细涩 次症:胸闷恶心,健忘、失眠,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食少多寐。 【治法】:燥湿化痰、活血通络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天麻、半夏、炒白术、橘红、茯苓、甘草、

生姜、大枣。 【中成药】:可选用化痰脉通片5片,每日三次口服。 【中药注射剂】:静点活血通络类药物,如丹红、灯盏细辛、丹参注射液 等活血通络。 中医外治法:中医推拿、针灸、贴敷、足底反射治疗等中医理疗手法。【调摄】: 1.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急噪恼怒、情志过激而使疾病再度复发。 2.生活起居有常,避免劳累。适当休息。随天气变化增加衣被,注意保暖。 3.饮食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为宜,对吃新鲜水果、蔬菜及豆制品,不宜过饱,忌食辛辣、刺激之品,戒烟酒。 4.保持大便通常,避免用力过度,经常食用含纤维素多的新鲜蔬菜、水果。以润肠通便。 5.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注意血压的变化,定期到医院复查。根据自身的情况,适当参加锻炼,加强肢体功能活动。 【本科特色疗法】: 根据临床观察,中老年眩晕多以痰瘀阻络多见,故配制了三种新制剂,化痰脉通片,平肝脉通片,补气脉通片(三种制剂配方详见胸痹),在临床中根据辨证使用三种制剂取得了良好疗效,在治疗中除了用中草药汤剂及上述三种制剂外,还配合静点复方丹参注射液或络泰、灯盏细辛等注射液以活血化瘀,改善脑部缺血情况。必要时选择营养脑细胞药物。配合中医推拿、针灸、贴敷、足底反射治疗等中医理疗手法。 足底敷贴: 【功效】:引火归源、调整阴阳 【主方】:吴茱萸、白芷、白芥子 【用法】:上三味药研末,以食醋调成糊状,在患者睡前分别对双足涌泉穴进行敷贴,8小时后去除。去除敷料后以盐水棉球清洁皮肤上的药迹。每晚一次,四周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 1. 若治疗过程中患者血压突然升高,需停贴敷治疗,同时调整降压药物。

眩晕的中医特色康复与健康指导

眩晕的中医特色康复与健康指导 一,眩晕的辩证施护 1,肝阳上亢的症候: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加重,面色潮红,性情急躁易怒,胁痛,口苦,舌红苔黄,脉数。 (1)饮食宜清淡、富于营养、低盐,平时多吃新鲜蔬菜,如芹菜、萝卜、海带、花菜及海参、紫菜等,并可多吃些水果作为辅助食品。忌食辛辣、动物内脏及动风滞气之品如葱、蒜、洋葱、辣椒、猪肚、猪头肉、公鸡、虾蟹等。食疗方:菊花粥、芹菜凉拌海带。 (2)注意观察患者眩晕、头痛、情绪、睡眠、舌苔、脉象等变化。 ⑶配合针刺风池、太冲、合谷、肝俞等穴,予以重刺激、泻法;头昏胀痛者,可予以冷毛巾外敷额头,或每晚用温泡足30-60分钟,以助安睡。 ⑷中医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汤药宜早晨空腹时稍凉服。 ⑸康复指导:高血压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取头高脚低位。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忌解大便时用力过度,以防中风。 2, 痰浊中阻的症候:眩晕耳鸣,头昏如裹,甚至视物旋转欲倒,胸脘痞闷,哎恶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⑴少食肥甘厚腻、生冷荤腥之品。可食薏苡仁、赤小豆、山楂、黄瓜、西红柿等燥湿化痰之品;素体肥胖者应适当控制饮食,高血压患者饮食不宜过饱,急性发作期呕吐剧烈者暂时禁食,呕

吐停止后给予素半流饮食;还可配合食疗,常食荷叶粥、薏苡仁冬瓜粥等,可用陈皮泡水代茶饮。 ⑵注意观察患者眩晕、头痛、情绪、睡眠、舌苔、脉象等变化。 ⑶配合针刺内关、丰隆、解溪、中脘等穴位,给予强刺激,用泻法。 ⑷中医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汤药宜热服,宜少量多次频服,并可服药前口含生姜片,或服少许姜汁。 ⑸康复指导:呕吐严重者应取侧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及病室清洁。 3气血亏虚的症候: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纳少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⑴加强食补,宜选择补益气血的食物如山药、莲子、大枣、胡桃等,忌食生冷。脾胃功能好者,多食血肉有情之品,如猪肝、鸡蛋、红枣、核桃、桂圆等,防止过量。食疗方:莲子红枣粥、黄芪粥、茯苓粥。 ⑵注意患者精神及眩晕、乏力、面色、睡眠、舌苔、脉象等变化。 ⑶配合针刺气海、关元、足三里、百会、脾俞等穴位。 ⑷中医治法补养气血,健运脾胃为法,方药归脾汤加减。汤药宜饭前温服。 ⑸康复指导:注意休息,不宜劳累,做好保暖工作,防止感受外

【《伤寒论》泽泻汤:治头晕】

【《伤寒论》泽泻汤:治头晕】 古人讲,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火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风,火,痰,虚,人都会摇摇欲坠,眩晕,痰是最常见的。 在张仲景《伤寒论》上记载,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就是说,一个人身体这些水饮停留啊,饮邪浊阴占据清阳之地,这诸阳之会的头部便会觉得眩晕,这种情况下,单用白术、泽泻两味药就管用。白术守住中焦,除湿健脾;泽泻在下焦,引水下行,使不上逆。原文: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泽泻五两(15克),白术二两(6克)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泽泻与白术配伍治水汽上犯的眩晕症 泽泻甘淡性寒,其功长于利水,有较好的利水除湿,消肿作用。比如,温阳化气,利湿行水名方五苓散中就有泽泻。《日华子本草》曰:泽泻“主头旋,耳虚鸣。”可是如果脾土不虚,水湿不可能会泛滥,因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白术甘、苦、温,能够入脾胃经,主要的功效是益气健脾,脾旺则饮食水谷能够得以化生,故苦温燥湿的白术治疗脾胃中阳不足而出现的脾虚水肿,痰饮内阻等疾病能够起到较好的疗效。《医学启源》记载:“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除胃热,强脾胃,进饮食,止渴,安胎。”金代名医张元素云:“白术和中补气,除湿益燥。”凡中焦受湿、泄泻,必须以白术逐水益脾。那些流传至今的中医治疗脾胃的名方,理中汤、四君子汤、二陈汤、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保和丸等等,以及一些兼治脾胃的方剂,逍遥丸、午时茶等等,如果仔细看它们的药味组成,会发现不管方名怎么变,基本的治疗思路和配伍用药却是一脉相承的。泽泻甘寒,白术辛温。白术健脾以升清阳,泽泻利水湿以降浊阴,二药相合,攻中寓补,补中寓攻,升清降浊,利水健脾。茯苓也治,但茯苓冶眩方面,不如这两个药有力量。有个朋友每天工作时感到头晕头重,嘱其用白术、泽泻泡水喝,一个礼拜,通通都消失掉了。为何头晕头重消失得这么快?因为《黄帝内经》讲,湿重则头重如裹,晕晕沉沉,当湿邪排掉后,如拨云见日,阴天变晴朗,脑袋变灵光。

治疗头晕的中药方剂

治疗头晕的中药方剂 头晕是指头部发生不适,症状包括眩晕、头重脚轻、头昏眼花等,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医认为头晕多因气血不足、肝肾虚弱、脑部供血不足等引起,因此中药治疗头晕的方法主要是补气养血,滋肾养肝,促进脑部血液循环。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方剂。 一、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是一种滋阴补肾、益气血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肝肾阴虚、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腰膝酸软等症状。方剂组成:熟地黄30克,山药30克,丹皮15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牛膝15克。将药材煎汤,制成丸剂,每次服用9克,一日三次。 二、当归生姜羊肉汤 当归生姜羊肉汤是一种温补血气、暖胃散寒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气血不足、脾胃虚弱、头晕心悸、手脚冰冷等症状。方剂组成:当归20克,生姜10克,羊肉250克。将药材和羊肉一起煮汤,每日饮用一次,连续服用一周。 三、天麻钩藤饮 天麻钩藤饮是一种活血通络、清热解毒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头晕眼花、头痛、口干舌燥等症状。方剂组成:天麻12克,钩藤12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赤芍10克,丹参10克,益母草10克,川芎10克。将药材煎汤,每日饮用一次,连续服用一周。 四、益智仁饮

益智仁饮是一种滋阴润燥、清热解毒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头晕目眩、失眠多梦、口干舌燥等症状。方剂组成:益智仁12克,麦冬12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生地15克,玄参10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将药材煎汤,每日饮用一次,连续服用一周。 五、柿蒂散 柿蒂散是一种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头晕、目眩、口干、便秘等症状。方剂组成:柿蒂30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白术10克,生地15克。将药材煎汤,每日饮用一次,连续服用一周。 总之,中药方剂治疗头晕的方法多种多样,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方剂。同时,中药治疗头晕也需要注意饮食、作息等方面的调节,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头晕的偏方土方治疗方法

头晕的偏方土方治疗方法 头晕是指一种人体感觉的异常状态,患者会感到头部晕眩、眼花、恶心等不适症状。头晕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颈椎病、疲劳、低血压、贫血、眩晕等,但对于一些临时的轻微头晕,一些传统的偏方土方治疗方法可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以下将为您介绍一些常见的头晕偏方土方治疗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针灸治疗法: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在特定穴位刺激,来调整人体的气血流通。对于头晕症状,可以选择刺激“百会”、“大椎”、“耳门”等穴位。刺激百会穴可以促进大脑的氧气供应,大椎穴可以舒缓颈椎的压力,耳门穴则可刺激耳廓内的神经,缓解头晕症状。 2. 中药治疗法:中药治疗头晕常常从调理气血入手,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当归、白芍、香附等。这些中药可以通过滋补气血、养护肝脾、调理脑神经等功效,来改善头晕症状。中药的用法一般包括泡茶、蒸汤、煮水煎服等,剂量和使用方法应根据医师的建议进行。 3. 食疗治疗法:食物本身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食疗治疗头晕可以说是最为简便和安全的方法之一。例如,鸡蛋、核桃、黑芝麻等富含有益脑神经的营养物质,可以通过食用来改善头晕症状。此外,一些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食物,如苦瓜、黄瓜、冬瓜等,也可以排除体内湿气,减轻头晕症状。 4. 运动疗法: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促进气血流通。一些适合经常感到头

晕的人的运动方式包括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这些运动可以增加血液循环,改善血氧供应,从而减轻头晕症状。但需要注意的是,运动强度不宜过大,应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来选择和控制运动。 5. 艾灸疗法:艾灸是一种中医疗法,通过燃烧艾草,将艾绒的热量温热作用于人体的穴位上。艾灸治疗头晕时常常使用“风府”、“肩井”等穴位,可以通过热熏温热穴位来恢复脑部的功能,改善头晕症状。但需要注意的是,艾灸的时间和方法要得当,以免烫伤皮肤。 需要强调的是,头晕症状如果严重或长期存在,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传统的偏方土方治疗方法仅适用于轻微的临时头晕,对于疾病的根本治疗还是需要依靠现代医学。此外,如果你有相关伴随症状如剧烈头痛、呕吐、意识丧失等,应立即就医,以免延误病情。头晕是一种常见症状,但不能轻视,及时明确病因,进行科学有效的治疗才是最重要的。

中医眩晕疗效分析总结

眩晕疗效分析总结 一、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一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二、治疗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痰上扰证 治法: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制半夏、白术、天麻、茯苓、生姜、橘红、大枣。 2.阴虚阳亢证 治法: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推荐方药:镇肝息风汤加减。怀牛膝、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生白芍、元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 3.肝火上炎证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益母草、黄苓、桅子、杜仲、桑寄生、夜交藤、茯神。

4.痰瘀阻窍证 治法:活血化痰,通络开窍。 推荐方药:涤痰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胆南星、半夏、枳实、茯苓、陈皮、石菖蒲、竹茹、麝香(冲服,或白芷代)、丹参、赤芍、桃仁、川萼、红花、牛膝、葱白、生姜、大枣。 5.气血亏虚证 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推荐方药:八珍汤加减。人参(或党参)、黄茂、当归、炒白术、茯苓、川萼、熟地黄、生白芍、肉桂、枸杞子、怀牛膝、炙甘草。 6.肾精不足证 治法:补肾填精,充养脑髓。 推荐方药:河车大造丸加减。紫河车、龟甲、黄柏、杜仲、怀牛膝、天冬、生地、麦冬、党参、茯苓。 (二)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可选用黄茜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三七总皂昔注射液(血塞通或血栓通)等。 (三)针刺治疗 体针:百会、四神聪、风池(双)、三阴交。 耳穴:肾区、脑干、神门。 辨证取穴:风痰上扰加丰隆、内关;阴虚阳亢加太溪、肝俞;肝火 上炎加行间、太冲;气血亏虚加足三里、血海;肾精不足加太溪、关元;痰瘀阻窍加膈俞、脾俞。

治疗眩晕症秘方

治疗眩晕症秘方 头晕又称为眩晕,是一种主观的感觉异常。可分为两类:一为旋转性眩晕,多由前庭神经系统及小脑的功能障碍所致, 以倾倒的感觉为主,感到自身晃动或景物旋转。二为一般性晕,多由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以头昏的感觉为主,感到头重脚轻。 1 (1) 尔病) (2) 2 (1) (2) (3) (4)血压性眩晕:高血压或低血压均可引起眩晕。 (5)其它:贫血、颈椎病、急性发热、胃肠炎、内分泌紊乱及神经官能症等均可引起头晕 1.贫血

老人如有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的表现,应去医院检查一下,看是否贫血。老年人如果不注意营养保健,很容易患贫血。此外,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以及慢性炎症疾病的老年患者均可继发贫血。 2.血粘度高 高血脂、血小板增多症等均可使血黏度高,血流缓慢,造成脑部供血足,发生容易疲倦、头晕、 3 4 5 6 1. 黏度、脑电图、脑血流图、颈部x线等检查,防患于未然 治疗方法 方法一:鸡蛋红糖治头晕 豆油适量放锅内烧热,将2个鸡蛋、30克红糖(放一点水搅拌)倒入锅内煎熟,空腹服用,连服10天。为巩固疗效,也可多服几天。 方法二:篱栏药膳治头晕 用中草药篱栏25克,带壳鸡蛋一个,大米50克,煮成稀粥,可加适量油、盐、味精调味。煮熟后,去篱栏渣和蛋壳,一天分2次食用药粥和鸡蛋,一般连续食用3天,头晕头痛症状即有明显好转。此药粥不仅香甜可口,可治疗头晕头痛,还具有辅助降压作用。

方法三:鸭蛋赤豆治头晕 鸭蛋一个、赤豆20粒,搅匀蒸熟,早晨空腹服,每日一次,连用7天有特效 方法四:枯草汤治头晕 夏枯草25克,生白芍15克,生杜仲25克,黄芩10克。 用法:先煎前3味药,放入3茶盅水,熬30分钟,从火上拿下来,稍停再加入黄芩,煎5分钟即成,每天早晚各服1次。服后即能感觉头轻眼亮,没有其他副作用。 方法五:菊花治头晕 菊花功能降血压、明目解毒、治头晕、头痛、耳鸣目眩,能使小便清长。高血压的人可用菊花枕头,对妇女肝阳火盛引致头晕、晚间烦躁不能成眠者有帮助。可将野菊花加入油柑子叶、绿豆壳或通草丝,晒干待冷装入枕袋内再缝密即可。 方法六:茉莉花炖鸡蛋

中医医案——眩晕昏厥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化痰饮、泻厥阴法治愈眩厥 病案:俞某,女,成年。 初诊:1970年2月15日。 主诉及病史:头眩耳鸣,甚则昏厥不省人事,逾时方醒。心悸不安寐,胃纳不香,舌苔腻布。 治法:拟化痰饮、泄厥阳、安虚神法治之。 处方:辰茯苓四钱竹沥炒半夏三钱陈广皮一钱半炒枳实一钱炒竹茹一钱半珍珠母四钱穞豆衣四钱炒杭菊一钱半潼白蒺藜各三钱炒白术一钱半炒泽泻一钱半 3剂 二诊:药颇对证,诸象均减,毋事更张。原方3剂。 三诊:前方药两投,诸恙良已,惟心悸不安寐如故。再拟原方加减之。 处方:珍珠母四钱煅牡蛎八钱辰茯苓三钱炒枣仁一钱半陈广皮一钱半炒松茹一钱半竹沥炒半夏三钱炒香谷芽四钱煅龙齿四钱潼白蒺藜各三钱炙远志一钱 3剂 按语眠不安则神不宁,阳升之势不得平熄,时时可以复厥。舌苔腻布,痰湿中阻,则又碍其升降之道,肝阳难平。清气不得上升,头眩如何 1

能安?浊气不得下降,胃气如何能醒?生化之源告乏,则本益虚而难支。本例肝阳与痰湿作祟为癥结所在,所以程老在一、二诊以化痰为主,痰化则升降之道自通,胃气可醒。三诊则安神、平肝、化痰3法同用,而偏重于镇定,取效颇速。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1集,P498-499,程门雪医案。 程门雪,名振辉,号壶公(1902-1972),江西省婺源县人。少年时代从安徽省歙县名医汪莲石先生学医,后就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并拜江苏省孟河派名医丁甘仁先生为师。毕业后,留校任教,并任教务长,兼广益中医院医务主任。1954年任上海第十一人民医院顾问,1956年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曾当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程氏主张把伤寒与温病学说综合运用于临床,临床善用叶氏(天士)之法,擅长以轻灵之剂治病。程氏从事中医教育工作40余年,在培养中医人才、继承与发扬祖国医学遗产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程氏医术精湛,著作甚多,现存的有《金匮讲义》、《伤寒论歌诀》、《校注未刻本叶氏医案》、《妇女经带胎产歌诀》和《程门雪医案》等。 2

眩晕症中医优势技术方案2

眩晕是高血压病肝阳上亢、阴虚阳亢证的常见症状。 一、方案处方 刺络平肝方(适宜技术:放血疗法+穴位贴敷) 【循经/取穴】:1)放血疗法:主穴:耳尖穴配穴:耳廓后脉络迂曲处。 2)穴位贴敷:双侧涌泉穴。 【功效工活血通络、平肝潜阳 【主治】:肝阳上亢、阴虚阳亢引起的高血压病眩晕症。主要以血压升高、 眩晕为主症。舌红苔黄,脉弦。 【方解】:放血疗法是针刺方法的一种,即《内经》中的刺络法,是指用三 棱针、粗毫针或小尖刀等刺破络脉,通过放出少量血液,使里蕴热毒随血外 泄,具有泻火解毒、活血通络、平肝降压等作用,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 种方法。《素问•血气形志》指出:“凡治病必先去其血……泻有余,补不足J 主穴耳尖穴:中医认为少阳主风,太阳主表。由于膀胱经上至头顶再从头 两侧至耳上,少阳经循行耳廓。耳部是全身经络汇聚之处,耳尖穴在耳廓微经 络中为肝经所主,又是经外奇穴,点刺耳尖穴放出少量血液,具有泻火解毒、 活血通络、平肝降压之功。 穴位贴敷技术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将药物制成一定剂型,贴敷到人体穴 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从而达到相应治疗作用的一种外治方法。涌泉 穴(足心)属足少阴肾经之井穴,也是肾经之首穴,是肾水的源泉。《黄帝内 经》记载:“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它连通肾经体内体表的经脉,有滋 水涵木、潜阳熄风的作用。 吴茱萸性辛、苦、热,归肝、脾、胃、肾经,有疏肝止痛、引火下行等功 效,《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可引起肝气下降,气降 火亦降,火随气降与肾水相交,阴阳协调而平衡,从而清火熄风,收降压之 效。吴茱萸有引心火下行至涌泉,使火归元。醋酸具有收敛的作用,可增加药 物中生物碱的溶解度,吴茱萸加醋调制可以醋酸之收性,制约吴茱萸的辛散, 防药力耗散而提高疗效。 眩晕中医优势技术方案2

-治疗眩晕症的偏方大全

治疗眩晕症的偏方大全 晕症是最常见的临床综合征,随着人口老龄化,本症发病率日益增高,受到国内外医务界广泛重视。Smith(1993)报道眩晕是门诊常见症状的第三位。它涉及多个学科,绝大多数人一生中均经历此症。 据统计,眩晕症占内科门诊病人的5%,占耳鼻喉科门诊的15%。生活在家中的老人50-60%有眩晕症,占老年门诊的81-91%;其中65 岁以上老人眩晕发病率女性占57%,男性占39%。 1.麦门冬汤靳某,男,54 岁,干部,1989 年3 月8 日初诊。患者有高血压病史5 年,近2 年来伴有失眠多梦,心悸气短,胸闷发憋,活动后气短发憋加重。经口服“降压药”、“降脂药”,证状时有改善。一周来因工作烦忙,病情加重。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滑数。证属:气阴两虚,痰瘀内阻,清窍失养。治宜益气养阴,化痰降逆。方用麦门冬汤加味:麦门冬30g,太子参15g,清半夏15g,炙甘草6g,粉葛根30g,双钩藤12g 后下,紫丹参30g,生龙牡各30g 先下,牛膝20g,大枣10 枚。2 诊:上药服5 剂,头晕大减,余证均有减轻,但睡眠仍差,前方加炒枣仁20g。上方加减共服20 余剂,诸症均除。后改为散剂,以巩固疗效。按此病案致病特点有二,一是突出一个虚字,气虚致使血行不健,阴血亏虚而致血络失荣,气阴俱虚,不能上荣于元神之府,而发眩晕。此为“无虚不作眩”也。其二是突出一个痰字,痰瘀互结,清阳不能上养清窍而致眩晕。方用麦门冬汤益气养阴以补虚;重用半夏化痰以降逆。牛膝补益肝肾,引火下行;双钩藤清热平肝,祛痰泄火;葛根、丹参化瘀生新助胃津之化生,升胃气助瘀血之行化。虚得补,痰得消,瘀得化,药证相合,诸症消失而愈。2.小青龙汤冯某,女,54 岁,教师,1988 年11 月9 日初诊。患者素有梅尼埃病病史10 余年,10 天前因感冒,眩晕又作,自觉恶心呕吐,不能进食,耳鸣作响。舌质淡红,苔薄白水滑,脉浮数。经中西药“肌注”、“静脉滴注”给药,眩晕有所好转,但站起活动则恶心呕吐即作。 家属故求治于中医治疗。证属:外感风寒,引发痰饮。治宜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为先。方用小青龙汤:净麻黄10g,桂枝10g,白芍药10g,细辛6g,五味子6g,法半夏15g,炙甘草6g,云茯苓15g,生姜10g。服上方3 剂后,汗出热解,眩晕大减,精神转佳。原方加焦白术20g,泽泻30g。上药进3 剂后,眩晕已止,诸症皆除,病告痊愈。按临床辨治疾病,要善抓主症,明辨病因。症者病之标,因者病之本。本案眩晕证为外感引发所致。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水饮内停,致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致眩晕又作。选用小青龙汤解表邪,宣肺气,蠲浊饮。表邪已解,气机畅达,清升浊降,饮邪分化,清窍得养,故眩晕亦随之而除。3.桃仁承气汤米某,男,58 岁,厨师,1990 年2 月21 日初诊。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0 年,时常头痛头晕,脚如踩棉团,头重脚轻,时欲跌仆。经常口服“降压”、“降脂”药病情时轻时重。近两周因情志不舒而眩晕加重,头重脚轻,时欲跌仆,腰酸腿软,面红目赤,烦躁不安,大便秘结,1 周未行,小便短赤,舌体微动,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大。BP:28.0/15.0kpa(180/110mmHg),经人介绍延余诊治。 证属阴虚阳亢,瘀热夹痰,肝风内动。治宜通腑泄热,平肝潜阳,祛瘀涤痰。方用桃仁承气汤加味:桃仁15g,大黄12g,芒硝6g,桂枝6g,炙甘草6g,丹皮10g,生龙牡各30g 先下,生石决明40g 先下,川牛膝20g,生龟板15g 先下。2 诊:服上方1 剂后,便下大量黏稠黑色大便,便后心情舒畅,头晕好转。服完3 剂后,大便日2 次,便为稀稠灰黑色便,头晕减轻,血压降至22.0/12.5kpa(165/95mmHg)药已对症,原方去芒硝,加夏枯草15g,地龙10g,继上方再进6 剂,血压恢复正常,眩晕,震颤等症亦随之消失,后改服大黄虫丸以善其后。按此例为阴虚阳亢,痰瘀互结,热郁下焦的虚实夹杂证。致使清阳不升,腑浊不降,肝风挟痰瘀上蒙清窍而成眩晕。方用桃仁承气汤通泻实热,祛瘀凝,化痰浊,驱

治疗眩晕的方剂

医治眩晕的方剂 一、方剂组成 生地10-20g 丹皮10-20g 钩藤15-20g 山药15-20g 茯苓10-20g 山芋肉15-20g 当归10-20g 珍珠母10-20g 菊花10-20g 川芎10-20g 地龙10-20g 天麻10-20g 半夏8-10g 酸枣仁20-30g 栀子8-10g 僵蚕8-10g 甘草5-10g 胆南星8-15g。 二、功能与主治 镇肝潜阳、熄风止眩。用于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者仆倒。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三、技术领域:医治眩晕症的中药方剂,属医药领域。 四、技术背景 眩晕是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动性或位置性错觉,是病人的一种自我体验,大约30%的人一生中会经历此症,它涉及多个学科。据统计,眩晕症占内科门诊病人的5%,占耳鼻咽喉科门诊的15%。能引起眩晕的疾病种类很多,大约有上百种之多。中医学认为眩晕病位在清窍,由脑髓空虚,清窍失养,或痰火上逆,扰动清窍,与肝、脾、肾三脏关系紧密。 五、病因 眩晕是一种自身或外界物体的运动性幻觉,是对自身平衡觉和空间位象的自我感知错误,表现为感受自身或外界物体的运动性幻觉,

如旋转、升降和倾斜等。眩晕按照病变的性质可分为“假性眩晕〞和“真性眩晕〞两大类;真性眩晕是由眼、本体觉或前庭系统疾病引起的,有明显的外物或自身旋转感;假性眩晕多由全身系统性疾病引起,如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贫血、尿毒症、药物中毒、内分泌疾病及神经官能症等几乎都有轻重不等的头晕病症,患者感觉“飘漂荡荡〞,没有明确转动感。眩晕按照部位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两大类。中枢性眩晕是由脑组织、脑神经疾病引起,比方听神经瘤、脑血管病变等,约占眩晕病人总数的30%。周围性眩晕是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免疫反响等原因引起,约占眩晕病人总数的70%。眩晕的病性以虚居多,张景岳谓“虚者居其八九〞,如肝肾阴虚,肝风内动,气血亏虚,清窍失养,肾精亏虚,髓脑失充。眩晕实证多由痰浊阻遏,升降失常,或痰火气逆,上犯清窍。眩晕的发病过程中,各种病因病机,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形成虚实夹杂;或阴损及阳,阴阳两虚;或肝风痰火上蒙清窍,阻滞经络,而形成中风;或突发气机逆乱,清窍暂闭或失养,而引起晕厥。 六、机理 本方重用生地滋补肝肾之阴,山药益气养阴,山芋肉补益肝肾、涩精敛汗,三药共用滋阴益气;珍珠母镇肝熄风,钩藤清热熄风降火、与天麻共同平肝潜阳;川芎辛温升散,既能活血又能行气,“上行头目〞,祛风止痛,地龙清热熄风,通行经络,僵蚕熄风止痉、化痰,共用镇肝熄风、降火通络;当归补血活血,酸枣仁交通心肾,养心安神,二药为用,补血养心;半夏、茯苓、胆南星健脾燥湿化痰;丹皮、

眩晕验方大全

眩晕验方大全 眩晕验方大全 眩晕系自觉自身或外物有旋转或摇动的感觉,主要由迷路前庭神经、脑干及小脑病变引起,也可能是神经官能症的一种表现本病的临床表现除眩晕之外,可因其不同的病因而具有不同特点和伴随症状。如内耳眩晕症,常呈突然发作,出现外物旋转或摇晃感,在姿势改变时加重,伴有耳鸣、听力减退及眼球震颤,眩晕严重者可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血压下降等证;晕动病所造成的眩晕则有晕船、晕车的病史;如中枢性肿瘤引起的眩晕,特点为发病较慢,持续时间长,常呈进行性,眩晕程度与体征不成比例,即眩晕轻而眼球震颤明显;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眩晕,为骤发严重眩晕,多无昏迷,可有呕吐,出现上下肢的共济失调,眼球震颤,说话不清,吞咽困难等,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可有眩晕、眼球震颤、双侧锥体束征等临床表现。此人,很多全身性疾病均可有眩晕,如贫血、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低血压及心脏疾患)、消化道疾病、内分泌疾病、中毒性疾病、脑部外伤后遗症等。 眩晕的病因很多,常见的有周围性(耳源性)眩晕、中枢性(神经原性)眩晕、炎症(常见的有前庭神经炎及后颅窝珠网膜炎)、血管性病变眩晕,以及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眩晕等。 本病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特点,结合各种检查。 现代医学对眩晕的治疗,主要针对病因给予不同的治疗。在对症治疗方面,对无旋转感之一般头晕可给镇静剂或小量兴奋剂,对有旋转感之眩晕者可给予晕海宁、维生素B6等药物。 中医认为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本症的病因,早在《素问》中就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论述。目前认为本病虚者居多,如阴虚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