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概论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考研参考书

古代文学考研参考书

古代文学考研参考书
古代文学考研参考书是考研学习过程中重要的资料之一。

下面给大家推荐几本值得参考的古代文学考研参考书。

1. 《古代文学概论》:这本书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文学体裁、作家及其作品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通过学习这本书,可以对古代文学的整体框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有助于掌握古代文学的核心概念和基础知识。

2. 《中国古代文学史》:这本书以时代为线索,详细描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作家的代表作品。

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每个时期的文学特点和作家的创作风格,有助于培养对古代文学的整体把握能力。

3. 《古代文学批评与研究导读》: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古代文学批评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通过学习这本书,可以提高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能力,为深入研究古代文学奠定基础。

4. 《古代文学选读》:这本书是古代文学的精选集,包括了各个时期的经典作品。

通过仔细阅读这本书,可以熟悉古代文学的主要作品,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学风格和主题,有助于进行重要作品的深入分析和解读。

以上是一些古代文学考研参考书的推荐,希望对大家的考研备考有所帮助。

当然,除了这些书籍外,还可以结合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

中国文学概论

中国文学概论

尚书

《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原称《书》,到 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这是我 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 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 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 而成 .
春秋
பைடு நூலகம்
春秋:原是孔丘根据鲁国史册编撰而成的经典,《春秋》为 中国较早的编年史,以鲁国十二公为次序,起于鲁隐公元 年(公元前722,时鲁隐公即位),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公 元前481,时孔丘去世)。所记鲁国十二化的世次年代,完 全正确,所载日食与西方学者所著《蚀经》比较,互相符 合的有30多次,足证《春秋》并非古人凭空虚撰,可以定 为信史。 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 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 梁喜《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现 《春秋》原文一般合编入《左传》作为“经”,《左传》 新增内容作为“传”。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厉乡 曲仁里人,他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 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认为“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 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他第一个确立了道家学说。《老子》 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 “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 运动的法则。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 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 强名之曰道”. 西汉初年,文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成为文景之治,儒者董仲舒 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道家从此成为非主 流思想。 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 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宋明理学更是揉合了道学的思想发 展而成.道家思想后来被张鲁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收,并演 变成中国的重要宗教之一——道教。魏晋风流在清谈玄学时 更着重炼丹。因此,道家与道教常被人混淆。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考试大纲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是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必修课程之一,其内容除“绪论”外,根据时代先后分先秦文艺思想、两汉文论、魏晋南北朝文论、唐宋金元文论、明清近代文论五部分,其中两汉文论、魏晋南北朝文论为重点,唐宋金元文论、明清近代文论为次重点,绪论和先秦文艺思想为一般章。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作为大学中文专业本科阶段的理论课程之一,与《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史》等构成互渗互补又互相推进的知识系统。

本课程的设置,将使学生在以往学过的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概论等课程的基础上,了解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简要历史、发展概况,读懂古代文学理论原著,对各个历史时期的著名文论家、代表性文论著作、重要的文学理论思想,能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基础进行阅读、分析,理解其理论内涵,掌握其主要观点,评价其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从而提高学生的文艺理论素养以及阅读欣赏、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和水平。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一)学习目的与要求理解中国古代文论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同步关系,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农业性、宗法性对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影响;了解中国古代文论概念、范畴的特点;理解中国古代文论偏重抒情言志的文学观念;了解中国古代文论的表现形态。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中国古代文论民族特色形成的原因、中国古代文论的表现形态。

(二)课程内容及考核要求识记:1•儒、道两大思想传统,均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产生重大影响。

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 2.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3.欧阳修《六一诗话》为最早的诗话;唐圭璋《词话丛编》是重要的词学文献; 4.最早用评点法进行文学批评的是南宋末年刘辰翁;金圣叹把评点批评推向高峰毛宗岗《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金瓶梅》评点、脂砚斋《红楼梦》评点是最重要的小说评点。

简单应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特色及其形成原因。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要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要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要知识点
一、文学概论:
1.文学的定义及其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
2.文学与社会、历史的相互关系;
3.文学的分类、流派和体裁。

二、文学发展的历史阶段:
1.先秦古籍:《诗经》、《楚辞》等;
2.儒家文化对文学的影响:《论语》、《孟子》等;
3.文言散文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散文创作;
4.唐代文学的繁荣: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文学形式的发展;
5.宋元时期的文学:宋词、元曲等的兴起;
7.清代文学的发展:四大奇书、古文运动等;
三、文学批评思潮:
2.古文运动和白话运动;
3.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文学运动。

四、重要的文学作品及其特点:
1.先秦文学的特点:诗经的风格和意境;
2.唐宋诗的发展:具有浓厚的抒情和哲理意味;
3.赋与骈文的兴盛:唐代赋的发展和宋代骈文的兴起;
4.小说的发展与演变:四大奇书和明清小说的特点;
5.戏曲的兴起与发展:元曲的形成和元杂剧的特点。

五、重要的文学人物及其思想成就:
1.孔子及儒家对文学的影响;
2.洪洞赵孟坡和王阳明的文学思想;
3.文天祥和陆游的诗文风格;
4.鲁迅和胡适的现代文学思潮。

六、文学史研究的方法与问题:
1.文学文本的研究方法;
3.文学思潮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以上只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联和影响。

要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还需要深入研究每个阶段和每个重要作品的具体内容和特点,并结合其社会、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因此,这些知识点只是一个指导,具体的学习还需要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参考资料来进行深入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史--清代讲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清代讲义

清代文学--------------------------------------------------------------------------------【字号:大中小】【背景色】第九编清代文学章节名称:清代文学概述授课时数:1教学目的和任务:对清代文学的整体状况有基本的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清代前期的两个重要思潮:重实与感伤及其在文学中的体现教学方法:讲授,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第一节社会概况明代末年,李自成等人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推翻了明王朝。

由于农民起义军的各种局限,给了居住在东北地区的满洲族政权入主中原的机会。

公元1644年,已称帝建国的清朝统治者在明朝降将吴三桂引导下入主中原,定都北京建立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清王朝建立后,用40年时间逐步完成了对全国的军事征服,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为巩固政权,采取了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的措施。

到了康熙20年(公元1681年)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到乾隆年间,耕地面积比顺治年间增加了一倍,农业生产技术和单位面积产量都有较大提高。

当时华北和江南最为繁华,两湖、两广、四川也得到开发。

手工业和商业比明代更为发达,苏州、杭州、扬州、江宁、广州、汉口、北京已成为规模很大的工商业城市。

这一时期社会繁荣,被称为“康乾盛世。

从康熙末年开始,伴随着经济的繁荣,统治阶级也日益腐朽,土地兼并也加速进行。

特别是乾隆后期,官僚、贵族、富商、地主豪绅掠夺了大量土地,积聚了巨额财富,朝政日趋腐败,贪污成风,人们的不满情绪越来越高涨。

到了嘉庆道光年间,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起义相继发生,清王朝陷入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道光20年(公元1840年)爆发了鸦片战争,中国由一个封建社会演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文学史上沿用了历史学的分期,习惯于将此前的称为古代文学,此后的称为近代文学。

第二节文化与学术概况从清初到鸦片战争的近二百年间,文化领域内的斗争也很尖锐。

清王朝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竭力推崇程朱理学,定都伊始便尊孔崇儒。

古代文史

古代文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一、名词解释1.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江西诗派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为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

得名于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

领袖是黄庭坚,其它主要人物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韩驹等。

江西诗派的特色有三:一是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二是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根据,非地域之划分,入诗派的并非都是江西人;三江西诗派是元佑学术的一部分,是作为“绍述”政治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的联系。

2.江湖诗派:南宋后期继永嘉四灵而兴起的一个诗派。

大都是一些落弟的布衣文士或不得志的末宦。

由于功名上不得意,进退无据,只得流转江湖,靠献诗卖艺维生,或游走干谒公卿权贵之门,或结友招群于市井乡间,在相互唱和酬咏中消磨岁月,形成一种彼此相近的作诗习气。

当时有书商陈起与江湖诗人相友善,刊刻《江湖诗集》,后以江湖集内诗气味相似,故称之曰江湖诗派。

3.国朝文派:金世宗大定和金章宗明昌年间,金与南宋议和,偃武修文,建学养士,于是涌现出一批在金朝领土上成长起来的作家,如蔡珪、党怀英、王庭筠以及王寂等,他们的创作风格不同于由宋入金的文人,属于真正的金代作家,使金代文学的发展进入了自具风格的新时期。

元好问在其所编的《中州集》中将他们归为“国朝文派”。

4.唐宋派:是出现在明代中期嘉靖年间,以反驳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流派。

要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

其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时的散文传统,倡导文道统一。

5.阳羡派:清初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的豪放苍凉词风。

因陈维崧是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

属于这一词派的还有曹贞吉、蒋士铨等。

6.浙西派:清初朱彝尊推举南宋姜夔、张炎一类婉约词人之作,认为张炎所说“清空”境界为作词的最高标准。

在实际创作中,比较注重词的格律和技巧,而对词的意境和内容有所忽略。

大学语文中国文学史概论

大学语文中国文学史概论

元朝时期 24.散曲: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睢景臣《哨遍*高祖还乡》是不可多得的佳

明朝时期
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
25.小说 施耐庵《水浒传》
吴承恩《西游记》
兰隣笑笑《金瓶梅》
26.戏曲:汤显祖的爱情剧《牡丹亭》是我国戏曲史上的浪漫主义杰作 27.唐宋派中成就最高的是归有光,他的散文《项脊轩志》等 28.晚明时期小品盛行,代表作有张岱《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清代时期 29.曹雪芹的长篇章回小说《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另一部长篇巨作是吴敬梓《儒林外史》 蒲松龄《聊斋志异》是最优秀的文言文短篇
清代戏曲:传奇杰作是洪昇《长生殿》和孔尚任《桃花扇》 清代戏曲:传奇杰作是洪昇《长生殿》和孔尚任《桃花扇》
两《汉诗时 经期》散文雅3成:0就105.最篇清高,的包代是括司大戏马雅迁和的曲小《雅史:记》传,是奇纪传杰体 作是洪昇《长生殿》和孔尚任《桃花扇》
丽的长篇抒情诗。 4.《诗经》和楚辞在史学上并称“风骚”。
春秋战国时期 5.《论语》、《孟子》或警策,或雄畅,《庄子》文学性最强 6.《战国策》人物描写有个性,技巧高明,是 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的一
部。
两汉时期 7.两汉文学中最有价值的是乐府诗,多“敢于哀乐,缘事而发” 8.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成熟的标志,由寒门为人创作,
现代时期 胡适的《尝试集》是“五四”运动时期第一步白话诗集
两汉文学中最有价值的是乐府诗,多“敢于哀乐,缘事而发” 北宋诗坛上影响最大的是苏轼和黄庭坚:苏轼说理抒情,自由奔放;
32.龚自珍是首开文学新风气的人物; 戏曲:汤显祖的爱情剧《牡丹亭》是我国戏曲史上的浪漫主义杰作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宋朝时期 20.柳永从下层人名生活汲取材料;苏轼“以诗为词”给北宋带来新景象 21.北宋诗坛上影响最大的是苏轼和黄庭坚:苏轼说理抒情,自由奔放;

《古代文章学概论》课件

《古代文章学概论》课件

VS
古代文章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替 代,它的影响和价值对于研究和理解 文学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05
古代文章学的局限与不足
时代局限性
古代文章学受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难以进行大 规模的文献整理和传播。
古代文章学受限于当时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环境, 难以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古代文章学受限于当时的学术氛围,难以进行跨 学科的研究和交流。
文化传承
古代文章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研究古代文章 学,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局限性
古代文章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与现代学术研究 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结合时代背景进行理解和应用。
对未来的展望
深入研究
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挖掘古代文章学的内涵和价值,探索 其在现代学术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教育背景
古代中国的教育制度,特别是儒 家教育,对文章学的发展起到了 重要的推动作用。
演变过程
早期发展
在先秦时期,古代文章学开始萌 芽,当时的文学创作和批评为后 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期成熟
唐宋时期,古代文章学逐渐走向 成熟,出现了众多文学流派和理 论家,对文章的本质、功能和技 巧进行了深入探讨。
晚期转型
详细描述
在古代文章学中,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都有一定的程式和要求。开头要简明扼要, 引人入胜;中间要层次分明,逻辑严密;结尾要收束有力,余味无穷。此外,古代文章 学还强调文章的内在逻辑关系,通过合理的安排和组织,使文章内容连贯、首尾呼应,
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意境深远
要点一
总结词
古代文章学追求文章的意境深远,通过描绘景象、抒发情 感、寓言象征等方式,使文章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审美 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论
一、中国古代文学分期先秦时期
汉魏六朝时期
唐宋时期
元明清时期
二、先秦文学的特征
1就散文而言,文史哲不分。

2就诗歌而言,诗、乐、舞三位一体。

三、先秦文学应该掌握的方法与素养
1扎实的小学基础。

2深厚的文学理论基础。

3深厚的史学素养和哲学素养。

4广博的文化视角。

5贯通的文学史意识
第一章远古神话一、神话研究
1西方学者的神话研究
自然神话学派为开端。

(马克斯.缪勒为代表人物)文化人类学派(泰勒、安德鲁)功能学派(马林诺夫斯基)心理分析学派(弗洛伊德、荣格)宗教仪典学派(哈里森)
2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神话研究
(梁启超、茅盾、鲁迅、袁珂)
茅盾《神话研究》
袁珂《古神话选释》
二、神话的概念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之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释之,凡所释,今谓之神话。


2茅盾《神话研究》:“一种流行于上古民间的故事。

所叙述者,是超乎人类能力以上的神们的行事,虽然荒唐无稽,但是古代人民互相传述,却信以为真。


3袁珂广义神话概念。

他认为神话是非科学却联系着科学的幻想的结构。

他将神话分为狭义神话,传说,历史,仙话,怪异,带有童话趣味的民间传
说,源自佛经的神话人物故事,关于节日、法术、宝物、风习和地方风物的神话传说,少数民族神话传说。

4马克思神话观。

“神话是在人民的幻想中经过不自觉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

”“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三、神话产生的根源
1低下的生产力水平。

2原始思维(万物有灵观念)
四、中国神话的分类
1创世神话。

创世神话是回答世界如何起源的神话。

创世神话是世界各民族神话的一个普遍主题,它是原始先
民基于其实践能力和认识水平而对宇宙所作出的具体而生动的解释。

2始祖神话。

就是回答人类或部族怎样起源的神话。

3洪水神话。

以洪水为主题或背景的神话,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

西方的洪水神话,主题大多是表现天帝对人类堕落的失望,洪水是对人类的惩罚。

而中国的洪水神话,则主要把洪水看作是一种自然灾害,所揭示的是与洪水抗争、拯救生民的积极意义,看重人的智慧及斗争精神。

4战争神话。

反映远古氏族或部落之间战争的神话。

5发明创造神话。

(教材P39)
五、中国上古神话的影响1志怪小说的直接源头和神魔小说的渊薮。

2对叙事文学叙述模式的影响。

3给中国文学提供了丰厚的题材。

共工觸天柱,西北遂傾墜。

重煩五色石,復得天定位。

神媧抑何心?補天不補地。

東南大海中,遂令日生事。

靈鰲實天遺,受釣誤貪餌。

岱輿與員嶠,坐失神山二。

【1】蓬萊固無恙,左股復割棄。

為天謀者誰?敢道無遺議?諸仙各神通,坐視果何意?閒愁落萬古,茫茫渺難計。

徒勞炎帝女,填海作精衛。

(丘逢甲《杂诗》)
“【1】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有昔心,良晨讵可待。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
《西次三经》:“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

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海内北经》:西王母梯几而戴胜。

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

在昆仑虚北。

《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 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

有神———人面虎身文尾皆白
———处之。

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 其外有炎火之山, 投物辄然。

有人戴胜, 虎齿, 豹尾, 穴处,名曰西王母。

此山万物尽有。

《穆天子传》: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好献绵组百纯, □组三百纯, 西王母再拜受之。

□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

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

道里悠远,山川间之。

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 和治诸夏。

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西王母又为天子吟曰:“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於鹊与处。

嘉命不迁,我惟帝女。

彼何世民,又将去子。

吹笙鼓簧, 中心翔翔。

世民之子,唯天之望。

”天子遂驱升于山,乃纪名迹于山之石而树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

《汉武故事》写西王母写得很有文采。

七月七日,上天承华殿斋,日正中, 忽见有青鸟从西方来。

上向东方朔,对曰:“西王母暮必降尊像,上宜洒扫以待之。

”上乃施帏帐,烧兜末香。

香,兜末国所献也。

香大如豆,涂宫门,闻数百里..是夜漏七刻,空中无云,隐如雷声,竟天紫色。

有顷,王母至,乘紫车, 玉女夹驭,戴七胜,履玄琼凤文之,青气如云,有二青鸟如乌,夹侍母旁。

下车,上迎
拜, 延母坐, 请不死之药。

母曰:“大上之药,有中华紫蜜、云山朱蜜、玉液金浆;其次药,有五云之浆、风实云子,玄霜绛雪,上握兰园之金精,下摘园丘之紫柰。

帝滞情不遣,欲心尚多,不死之药,未可致也。

”因出桃七枚,母自啖二枚,与帝五枚。

帝留核著前。

王母问曰:“用此何为?”上曰:“此桃美,欲种之。

”母笑曰:“此桃三千年一著子,非下土所植也。

”留至五更,谈语世事,而不肯言鬼神,肃然便去。

东方朔于朱雀牖中窥母。

母谓帝曰:“此儿好作罪过,疏妄无赖,久被斥退,不得还天,然原心无罪,寻当得还,帝善遇之。

”母既去,上惆怅良久。

《汉武帝内传》,王母的故事更加完整,形象更加生动, 文辞缛丽,极具仙化色彩: 王母上殿东向坐,著黄锦褡衤属,文采鲜明,光仪淑穆,带灵飞大绶,腰佩分景之剑,头上大华髻,戴太真晨婴之冠, 履玄凤文之,视之可年三十许,修短得中, 天姿掩霭, 容颜绝世, 真灵人也。

下车登床,帝跪拜向寒暄毕立。

因呼帝共坐。

帝面南。

王母自设天厨,真妙非常, 丰珍上果, 芳华百味, 紫芝萎蕤,芬芳填木累,清香之酒,非地上所有, 香气殊绝,帝不能名也。

又命侍女更索桃果。

须臾,以玉盘盛仙桃七颗,大如鸭卵,形圆青色,以呈王母。

王母以四颗与帝,三颗自食。

桃味甘美,
口有盈味,帝食辄收其核。

王母问帝, 帝曰: “欲种之。

”母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 中夏地薄,种之不生。

”帝乃止。

于坐上酒觞数遍,王母乃命诸侍女王子登弹八琅之王敖,又命侍女董双成吹云和之笙,
石公子击昆庭之金, 许飞琼鼓震灵之簧,婉凌华附五灵之石,范成君击湘阴之磬,段安香作九天之钧。

于是众声澈朗,灵音骇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