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微生物检测标准操作规程
物体表面微生物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物体表面微生物监测标准操作规程1.目的规范物体表面采样及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2.适用范围2.1医院感染高风险部门,每季度进行检测。
2.2 发生有暴发流行。
3.采样时间潜在污染区、污染区消毒后采样,清洁区根据现场情况确定。
4.职责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或兼职人员应遵守本程序。
5.采样面积被采表面<100cm2,取全部表面;被采表面≥100cm2,取100cm2。
6.采样方法用5 cm×5 cm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无菌0.03 mol/L 磷酸盐缓冲液(PBS)或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各涂抹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1~4个规格板面积,剪去手接触部分,将棉拭子放入装有10 ml采样液的试管中送检。
门把手等小型物体则采用棉拭子直接涂抹物体采样。
若采样物体表面有消毒剂残留时,采样液应含相应中和剂。
见表(5.5)。
表5.5化学消毒剂的常用中和剂消毒剂相应中和剂浓度(%)含氯消毒剂硫代硫酸钠0.2~1.0复合含氯消毒剂硫代硫酸钠+吐温80+卵磷脂0.2~1.0+2.0+0.3过氧乙酸硫代硫酸钠0.1~0.5过氧化氢硫代硫酸钠+吐温80+卵磷脂0.5~1.0+2.0+0.3碘酊碘伏硫代硫酸钠+吐温80 0.5+2.0甲醛双甲酮+马林 1.0+0.6戊二醛甘氨酸+吐温80 2.0+2.0乙醇吐温80+卵磷脂 3.0+0.3氯已定吐温80+卵磷脂苯扎溴铵吐温80+卵磷脂注:配制各种中和剂均使用磷酸盐缓冲液(PBS)为基础溶剂。
7. 检测方法将采样管充分振荡后,取不同稀释倍数的洗脱液1.0ml接种平皿,将冷至40℃~45℃的熔化营养琼脂每皿倾注15ml~20ml;36℃±1℃恒温箱培养48h,计数菌落数,必要时分离致病性微生物。
8.结果计算:8.1规则物体表面物体表面菌落总数计算方法见式(A.2):物体表面菌落总数(CFU/cm2)= 平均每皿菌落数×洗脱液稀释倍数.........(A.2)采样面积(cm2)8.2小型物体表面的结果计算,用cfu/件表示。
2015版药典表面微生物检测操作规程

题目:洁净区(室)表面微生物监测标准操作规程编码:颁发部门:质量部起草:日期:2015年月日修订日期:年月日审核:日期:2015年月日生效日期:2016年月日批准:日期:2015年月日发放份数:版次:第1版分发部门:质量部、中心化验室1.目的:建立表面微生物测试标准操作规程,保证测试人员操作规范化、标准化。
2.范围:适用于洁净室(区)表面、设备以及与产品接触表面的微生物量的测试。
3.责任:表面微生物检测员。
4.内容:4.1基本概念:4.1.1菌落:细菌培养后,由一个或几个细菌繁殖而形成的一细菌集落,简称CFU.通常用个数表示。
4.1.3表面微生物菌落数:规定面积的洁净室(区)表面、设备以及与产品接触表面,用接触平皿法或擦拭法检测的微生物的菌落数目,以个/皿表示。
4.2测试原理:本测试方法利用接触平皿法或擦拭法收集洁净室(区)表面、设备以及与产品接触表面的微生物,经若干时间,在适宜的方法和条件下让其繁殖到可见的菌落数,以平板培养皿中的菌落数来评定洁净室(区)表面、设备以及与产品接触表面的微生物数,并以此来评定洁净区的洁净度。
4.3测试方法:4.3.1使用的仪器设备和培养基:高压消毒锅:使用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恒温培养箱:必须定期对培养箱的温度计进行检定。
培养皿:一般采用φ90mm×15mm玻璃培养皿。
使用前将培养皿置于160℃干热灭菌120min。
接触碟:一般采用φ55mm无菌接触碟。
培养基: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
将培养基加热熔化,冷却至约45℃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将培养基注入培养皿,每皿约15ml。
待琼脂培养基凝固后,将培养基平皿放入32℃恒温培养箱中培养72小时若培养基平皿上确无菌落生长即可供采样用,制备好的培养基平皿应在2-8℃的坏境中存放。
洁净区微生物测试点选择表面微生物监测的采样点数目及其布局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设置:空调系统验证的结果房间的用途与产品的距离人流物流方向如何布点:对于同一洁净区,每个相同的取样物体在其不同的地方采2个样。
版药典表面微生物检测操作规程

1.目的:建立表面微生物测试标准操作规程,保证测试人员操作规范化、标准化。
2.范围:适用于洁净室(区)表面、设备以及与产品接触表面的微生物量的测试。
3.责任:表面微生物检测员。
4.内容:4.1基本概念:4.1.1菌落:细菌培养后,由一个或几个细菌繁殖而形成的一细菌集落,简称CFU.通常用个数表示。
4.1.2表面微生物:4.1.3表面微生物菌落数:规定面积的洁净室(区)表面、设备以及与产品接触表面,用接触平皿法或擦拭法检测的微生物的菌落数目,以个/皿表示。
4.2测试原理:本测试方法利用接触平皿法或擦拭法收集洁净室(区)表面、设备以及与产品接触表面的微生物,经若干时间,在适宜的方法和条件下让其繁殖到可见的菌落数,以平板培养皿中的菌落数来评定洁净室(区)表面、设备以及与产品接触表面的微生物数,并以此来评定洁净区的洁净度。
4.3测试方法:4.3.1使用的仪器设备和培养基:高压消毒锅:使用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恒温培养箱:必须定期对培养箱的温度计进行检定。
培养皿:一般采用φ90mm×15mm玻璃培养皿。
使用前将培养皿置于160℃干热灭菌120min。
接触碟:一般采用φ55mm无菌接触碟。
培养基: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
将培养基加热熔化,冷却至约45℃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将培养基注入培养皿,每皿约15ml。
待琼脂培养基凝固后,将培养基平皿放入32℃恒温培养箱中培养72小时若培养基平皿上确无菌落生长即可供采样用,制备好的培养基平皿应在2-8℃的坏境中存放。
4.3.2采样点选择:洁净区微生物测试点选择表面微生物监测的采样点数目及其布局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设置:空调系统验证的结果房间的用途与产品的距离人流物流方向如何布点:对于同一洁净区,每个相同的取样物体在其不同的地方采2个样。
如墙面2个采样点,地面2个采样点,洁净区主要设备2个采样点。
注:表面微生物监测的取样点数应依下列因素确定:1.洁净区(室)的大小;2.设备、管路等的复杂程度;3.生产活动的重要性;4.易受污染的部位等。
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

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一、目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是用于确认产品是否符合微生物水平要求的一种分析方法。
本操作规程的目的是制定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操作步骤,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适用范围本操作规程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的产品,包括食品、医药和化妆品等。
三、操作步骤1. 准备工作:清洁实验室工作台面和仪器设备,准备所需的培养基和试剂,并确保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
2. 取样:按照产品的取样标准,从不同批次或不同位置进行取样,并确保取样的代表性。
3. 样品制备:将取样的产品进行样品制备,包括稀释、搅拌和过滤等步骤,以便于后续的微生物检查。
4. 培养:将样品接种在适当的培养基上,根据不同的微生物种类和要求进行培养,并进行恒温培养一定时间。
5. 计数:在培养一定时间后,对培养基上的菌落进行计数,并按照标准方法进行结果的记录和确认。
6. 结果判定:将检查结果与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标准进行比对,根据结果作出是否合格的判定。
7. 结果记录:将微生物限度检查的结果进行记录,包括样品信息、操作步骤、检查结果和判定等信息,并将结果报告给相关部门或供应商。
四、注意事项1. 操作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微生物检测知识和操作技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
2. 实验室应保持清洁、卫生,并进行定期消毒和验证。
3. 实验室设备应定期维护和校准,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所使用的培养基和试剂应符合相关标准,存放在干燥、阴凉、避光的环境中。
5. 检查结果应及时报告,并根据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以上就是《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
表面微生物测定操作规程

文件制修订记录一、目的:建立表面微生物测定操作规程,使操作标准化,规范化。
二、范围:各生产车间、化验室。
三、责任人:质控部检验员。
四、管理内容:1 洁净区微生物监测的动态标准如下:2 检测方法2.1 培养皿接触法培养皿接触法(Rodac Plate法)最为简单,但仅适用于平的表面。
在层流下开启表面接触碟,碟内无菌琼脂培养基 (通常直径为50mm)直接与设备表面接触,均匀按压接触碟底板,确保全部琼脂表面与取样点表面均匀接触10秒钟左右,再盖上碟盖;用蘸有75%酒精的棉球擦拭被取样表面,除去残留琼脂。
将取样后的接触碟置于预定时间内和规定温度下(例如30~35℃或20~25℃)进行培养,用肉眼对微生物计数并识别,有疑似控制菌应鉴别菌种。
此方法要求将培养基倒人培养皿中并使之隆起,应防止培养基溢出。
2.2 棉球擦抹法对洁净区消毒结束后,可对洁净室内的机械表面\内部及缝隙间、墙壁、窗台、试验台等量取25cm2的面积,用事先经过灭菌的生理盐水、精制水或缓冲液(例如磷酸缓冲生理盐水)润湿的适当大小的灭菌纱布或灭菌脱脂棉充分擦拭,然后剪去手接触部分棉棒,将棉签放入含10mL灭菌生理盐水的采样管内振摇(或作超声波洗涤),再对浸出液进行增菌培养。
棉签取样能用于 Rodac 盘无法进行取样的场合,例如角落、缝隙等处。
棉签可以由棉花和涤纶制成。
如果棉签是由海藻酸钙做成的那就最好不过,因为这种材料可溶于稀释液,这样便于将微生物释放在溶液中。
擦拭时棉签要随时转动,保证擦拭的准确性。
对每个擦拭点应详细记录所在房间的具体位置、擦拭时间及所擦拭环节的消毒时间。
2.3 浸渍法棉签先用灭菌稀释液(如注射用水)湿润,然后擦拭取样区域,最后放入一个装有灭菌稀释液的试管中。
样品应在2小时内进行测试,以免在稀释液中增加微生物数量。
试管经搅动从棉签上释放出微生物,稀释液则注入培养基盘内,经培养,然后计数并鉴别。
根据USP中表面微生物的检测,面积为25~30平方厘米,一个点使用一根棉签,擦拭完毕后将棉签剪断到5ml生理盐水中,分注到5个平皿中。
物体表面微生物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物体表面微生物监测标准操作规程1.目的规范物体表面采样及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2.适用范围2.1医院感染高风险部门,每季度进行检测。
2.2 发生有暴发流行。
3.采样时间潜在污染区、污染区消毒后采样,清洁区根据现场情况确定。
4.职责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或兼职人员应遵守本程序。
5.采样面积被采表面<100cm2,取全部表面;被采表面≥100cm2,取100cm2。
6.采样方法用5 cm×5 cm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无菌0.03 mol/L磷酸盐缓冲液(PBS)或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各涂抹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1~4个规格板面积,剪去手接触部分,将棉拭子放入装有10 ml采样液的试管中送检。
门把手等小型物体则采用棉拭子直接涂抹物体采样。
若采样物体表面有消毒剂残留时,采样液应含相应中和剂。
见表(5.5)。
表5.5化学消毒剂的常用中和剂消毒剂相应中和剂浓度(%)含氯消毒剂硫代硫酸钠0.2~1.0复合含氯消毒剂硫代硫酸钠+吐温80+卵磷脂0.2~1.0+2.0+0.3过氧乙酸硫代硫酸钠0.1~0.5过氧化氢硫代硫酸钠+吐温80+卵磷脂0.5~1.0+2.0+0.3碘酊碘伏硫代硫酸钠+吐温80 0.5+2.0甲醛双甲酮+马林 1.0+0.6戊二醛甘氨酸+吐温80 2.0+2.0乙醇吐温80+卵磷脂 3.0+0.3氯已定吐温80+卵磷脂注:配制各种中和剂均使用磷酸盐缓冲液(PBS)为基础溶剂。
7. 检测方法将采样管充分振荡后,取不同稀释倍数的洗脱液1.0ml接种平皿,将冷至40℃~45℃的熔化营养琼脂每皿倾注15ml~20ml;36℃±1℃恒温箱培养48h,计数菌落数,必要时分离致病性微生物。
8.结果计算:8.1规则物体表面物体表面菌落总数计算方法见式(A.2):物体表面菌落总数(CFU/cm2)= 平均每皿菌落数×洗脱液稀释倍数.........(A.2)采样面积(cm2)8.2小型物体表面的结果计算,用cfu/件表示。
微生物限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微生物限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微生物限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一、目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是药品、食品、化妆品等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其目的是为了保障产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本标准操作规程旨在规范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操作流程,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范围本标准操作规程适用于药品、食品、化妆品等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包括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和酵母菌等微生物指标的检查。
三、检查设备和试剂1. 培养基:根据不同的微生物指标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如大肠培养基、Mannitol盐琼脂、Sabouraud葡萄糖琼脂等。
2. 培养皿:使用符合规定的试验培养皿。
3. 培养箱:保证培养条件的恒温培养箱。
4. 其他常用实验用具:包括无菌采样容器、吸管、移液器、无菌培养皿等。
四、操作流程1. 样品采集:从产品中采集适量样品,保持无菌状态。
2. 制备稀释液:根据样品的特性,选择适当的稀释液将样品进行适当稀释。
3. 接种培养:将稀释后的样品接种在适当的培养基上,并在符合条件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4. 观察和统计:观察培养皿中微生物的生长情况,统计出微生物的数量。
5. 结果判定:根据标准规定的微生物限度标准,判断检测结果是否符合规定。
五、质量控制1. 实验员必须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训练,并使用正确的个人防护用具。
2. 培养基的质量必须符合规定,避免培养基带有细菌污染。
3. 检查设备必须经过定期的检查和校准,保持正常的工作状态。
4. 标本的采集、处理、保存和运送必须符合规定,避免外界的污染和干扰。
六、结果报告根据检测结果和规定的限度标准,出具检测报告,标明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是否符合规定,以及具体的检测结果数据。
七、总结微生物限度检查是产品质量检验的重要环节,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可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员在操作过程中也需严格遵守规程,做好个人防护措施,确保实验室的安全和卫生。
药典表面微生物检测操作规程

题目:洁净区(室)表面微生物监测标准操作规程编码:颁发部门:质量部起草:日期:2015年月日修订日期:年月日审核:日期:2015年月日生效日期:2016年月日批准:日期:2015年月日发放份数:版次:第1版分发部门:质量部、中心化验室1.目的:建立表面微生物测试标准操作规程,保证测试人员操作规范化、标准化。
2.范围:适用于洁净室(区)表面、设备以及与产品接触表面的微生物量的测试。
3.责任:表面微生物检测员。
4.内容:4.1基本概念:4.1.1菌落:细菌培养后,由一个或几个细菌繁殖而形成的一细菌集落,简称CFU.通常用个数表示。
4.1.3表面微生物菌落数:规定面积的洁净室(区)表面、设备以及与产品接触表面,用接触平皿法或擦拭法检测的微生物的菌落数目,以个/皿表示。
4.2测试原理:本测试方法利用接触平皿法或擦拭法收集洁净室(区)表面、设备以及与产品接触表面的微生物,经若干时间,在适宜的方法和条件下让其繁殖到可见的菌落数,以平板培养皿中的菌落数来评定洁净室(区)表面、设备以及与产品接触表面的微生物数,并以此来评定洁净区的洁净度。
4.3测试方法:4.3.1使用的仪器设备和培养基:高压消毒锅:使用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恒温培养箱:必须定期对培养箱的温度计进行检定。
培养皿:一般采用φ90mm×15mm玻璃培养皿。
使用前将培养皿置于160℃干热灭菌120min。
接触碟:一般采用φ55mm无菌接触碟。
培养基: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
将培养基加热熔化,冷却至约45℃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将培养基注入培养皿,每皿约15ml。
待琼脂培养基凝固后,将培养基平皿放入32℃恒温培养箱中培养72小时若培养基平皿上确无菌落生长即可供采样用,制备好的培养基平皿应在2-8℃的坏境中存放。
洁净区微生物测试点选择表面微生物监测的采样点数目及其布局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设置:空调系统验证的结果房间的用途与产品的距离人流物流方向如何布点:对于同一洁净区,每个相同的取样物体在其不同的地方采2个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的:建立洁净室(区)中表面微生物测试标准操作规程,保证药品在规定洁净级别内进行生产。
范围:适用于洁净室(区)表面、设备以及与产品接触表面的微生物量的测试。
职责:质量管理部、QA检测员
内容:
1、测试方法:擦拭法
2、仪器、设备、培养基
2.1培养皿:Φ90mm×15mm 培养皿
2.2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
2.3生化培养箱:必须定期对生化培养箱进行校验。
2.4自动台式灭菌器:使用时应严格按照仪器说明书操作。
3、采样位置和采样点数
3.1根据洁净区内设施、设备等表面对产品和洁净室环境的影响程度,通常将表面分为三类:关键表面(与产品、容器及密封件直接接触或暴露于产品、容器及密封件的表面)、一般表面(如设备的外表面、墙壁等)和地板。
3.2表面微生物监测的取样点数依据下列因素确定:
3.2.1洁净区(室)的大小;
3.2.2设备、管路等的复杂程度;
3.2.3生产活动的重要性;
3.2.4易受污染的部位。
如关键功能间的门、地面、墙面、生产设备的关键部位等。
3.3不宜每次固定在同一点取样,应在取样点附近的不同位置取样,使测试结果更具代表性。
4、采样量:表面微生物取样面积宜控制在25cm2左右。
5、测试状态及时间:动态测试。
6、测试
6.1依据测试区域的取样点数,按照《培养基配制标准操作规程》制备适量的营养琼脂培养基。
6.2将灭菌的棉签用灭菌注射用水润湿(棉签容易脱落纤维,故在使用前应先用注射用水预先清洗,以免纤维遗留在取样表面),并将其靠在瓶上挤压以除去多余的水分。
6.3将棉签按在取样物表面上,用力使其稍弯曲,平稳而缓慢地擦拭取样表面约25cm2,擦拭过程应覆盖整个表面。
6.4翻转棉签,让棉签的另一面也进行擦拭。
但与前次擦拭移动方向垂直。
6.5擦拭方法如图:
6.6擦拭完成后,将棉签放入无菌试管中并密封,检测时,加入15ml灭菌生理盐水,充分振荡混匀,取1ml样液注入到培养平皿中,加入约15ml配置好的营养琼脂培养基充分混匀,待培养基凝固。
7、培养:取样结束后将平皿复倒置于生化培养箱内35℃培养72小时,并以未采样的营养琼脂平皿作对照皿。
8、菌落计数
8.1培养结束,将上述培养后的平皿取出,用肉眼直接计数,逐个点计菌落数,然后用5-10倍放大镜检查,是否遗漏,并记录。
8.2若培养皿上有2个或2个以上菌落重叠,可分辨时,仍以2个或2个以上的菌落计数。
9、结果评定
9.1每个采样点的菌落数必须低于所选定的评定标准。
9.2若测试结果超标时应及时联系生产部门进行消毒或其它处理,然后重新测试至合格。
9.3设施表面微生物最大允许量标准
10、检测频率:次/3个月。
11、附录
附录《表面微生物测试记录》
12、历史修订记录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