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翻译

合集下载

语文翻译课外文言文

语文翻译课外文言文

《与朱元思书》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游动的鱼儿在细小的石头间穿梭,可以直接看到,毫无阻碍。

湍急的水流像箭一样快,凶猛的波浪像奔腾的骏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满了青葱的树木。

山峦凭借自身的气势竞相向上,相互之间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争着往高处直插云霄,形成了千百座山峰。

泉水冲击着石头,发出清脆的声音。

美丽的鸟儿相互鸣叫,声音和谐动听。

蝉儿不停地鸣叫,猿猴不停地啼叫,声音此起彼伏。

那些像鸢鸟一样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看到这些雄伟的山峰,就会平息心中的欲望;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忘记回头。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显得昏暗;稀疏的枝条相互交错,有时还能看到阳光。

这篇文言文描绘了一幅山水画卷,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事务的超脱。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忠实于原文的意思,还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和韵味。

以下是对原文的逐句翻译: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游动的鱼儿在细小的石头间穿梭,可以直接看到,毫无阻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水流像箭一样快,凶猛的波浪像奔腾的骏马。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两边的山峦,都长满了青葱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山峦凭借自身的气势竞相向上,相互之间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争着往高处直插云霄,形成了千百座山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泉水冲击着石头,发出清脆的声音。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美丽的鸟儿相互鸣叫,声音和谐动听。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蝉儿不停地鸣叫,猿猴不停地啼叫,声音此起彼伏。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像鸢鸟一样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看到这些雄伟的山峰,就会平息心中的欲望;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忘记回头。

文言文课外精选(含翻译)

文言文课外精选(含翻译)

一、楚人学舟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

②折:调头。

旋:转弯。

③椎:用椎敲。

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④亟:突然。

犯:碰到。

⑤柁:同“舵”。

译文: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

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

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

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二、鲁人徙越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①屦:麻鞋。

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

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④跣:赤脚。

译文:鲁国有个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织缟(生绢),(他)想移民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说:“您(去越国)必然会穷的。

”(那)鲁国人说:“为什么?”(回答)说:“屦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

以您的所长,去到不使用(你的产品)的国家,想让(自己)不穷,这可能吗?”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三、打捞铁牛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

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

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初中课外文言文翻译练习100篇 (含译文)

初中课外文言文翻译练习100篇 (含译文)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含译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翻译: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1翻译: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初中课外文言文并带译文20篇

初中课外文言文并带译文20篇

初中课外文言文并带译文20篇(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及翻译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及翻译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及翻译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习后按一定时间复习,不也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了,不也快乐吗?别人不理解你但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译文】有子说:"他的为人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却喜欢犯上的人,这种人很少;不喜欢犯上,却喜欢作乱的人,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做人首先要从根本上做起,根本树立了,‚道‛就出现了。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就是做人的根本吧!"3.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论语〃为政》)【译文】哀公问:"怎样做百姓才心服?"孔子说:"把正直的人提拔起来,放到不正直的人上面,这样百姓就心服;把不正直的人提拔起来,放到正直的人上面,这样百姓就不心服;"4.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论语〃为政》)【译文】季康子问:"要使百姓严肃认真、尽心竭力和勤勉,应该怎么做?"孔子说:"你对待百姓的事情严肃认真,他们对待你的事情也严肃认真;你孝顺父母,慈爱幼小,他们就会对你尽心竭力和勤劳努力;你任用德才兼备的人,教育能力弱的人,他们就勤勉。

"5. 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译文】孔子说:"同品德高尚的人住在一起,是最好的事。

选住处没有仁德高尚德人,怎么能算聪明呢?"6.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居于贫穷,不能长久地居于快乐。

初中生课外文言文精选阅读,附译文!

初中生课外文言文精选阅读,附译文!

初中生课外文言文精选阅读,附译文!一、邴原泣学《初潭集》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

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

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

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

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二、董遇“三余”读书《三国志》(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

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

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

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

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译文:董遇,字季直。

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主。

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榷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处。

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来卖几个钱(维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讥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的书。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

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

”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

课外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课外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课外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以下是一篇课外文言文原文及其翻译:
原文:
《世说新语·任诞》:“刘毅性暄侈巧佞,所至留连,人亦留连。

初至荆州,时方报原武,诣琼楼。

有酒卖者,请至一室中食。

中年丝素质女忽过,便笑曰:‘女儿某亦不吝与公共享之哉?’
毅怃然曰:‘将诈我邪?’女乃曰:‘可证之。

’即挥阶而亡。


焚霞沉萱于名香之末,堂上一炷,衆共笑之。

忽复鄙其色曰:‘此容非爱之,不脩妆也。

’遂持毁簪而去。


翻译:
《世说新语·任诞》:“刘毅性格虚华,善于巧言令色,所到之
处都喜欢停留,人们也喜欢与他为伍。

初到荆州,当时正在报原武,他去了琼楼。

有个卖酒的人请他到一个房间里吃饭。

中年的底层女子突然经过,笑着说:‘女儿愿与公共享吗?’毅惊
慌地说:‘她是要欺骗我吗?’女子于是说:‘你可以验证一下。

’她立即惊慌地逃走了。

毅把自己手中的香沉萱扔进了炉子,只剩下一根香,众人一起取笑他。

突然,他们又嘲笑他的长相说:‘他这个容貌并非出于爱慕,而是不修边幅。

’于是,他匆忙弄
坏了头饰,离去了。

”。

课外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课外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原文】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

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节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译文】我接受遗命以后,每天睡不安稳,吃饭不香。

想到为了征伐北方的敌人,应该先去南方平定各郡,所以我五月领兵渡过泸水,深入到连草木五谷都不生长的地区作战,两天才吃得下一天的饭。

不是我自己不爱惜自己,只不过是想到蜀汉的王业决不能够偏安在蜀都,所以我冒着艰难危险来奉行先帝的遗意。

可是有些发议论的人却说这样作不是上策。

如今曹贼刚刚在西方显得疲困,又竭力在东方和孙吴作战,兵法上说要趁敌军疲劳的时候向他进攻,现在正是进兵的时候。

【原文】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

郭槐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士争凑燕。

(选自《燕昭王求贤》,有删节)【译文】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摹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

郭槐先生说:“:“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

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

国君就派他去了。

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

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这个近侍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仙】
清·李渔
水仙一花,予之命也。

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

无此四花,是无命也。

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水仙以秣陵①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

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②尽,迨③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

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

”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

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

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④购之。

注释:
①秣陵:指南京。

②质:抵押。

③迨:等到。

④珥:用玉做的耳饰。

【水仙】译文
我有四条命,各自存在于一年的一个时节:春天以水仙、兰花为命,夏天以莲花为命,秋天以秋海棠为命,冬天以蜡梅为命。

如果没有这四种花,也就没有我这条命了,如果哪一季缺了这一种花,那就等于夺去了我这一季的命。

水仙花数南京的最好了,我之所以把家安在南京,并不是为了在南京安家,而是为了在水仙的故乡安家。

记得丙午年的春天,当时穷困潦倒,无富余钱财过年,等到水仙花开的时候,没钱购买。

家人说我要自己克制,一年不看水仙花也没什么可奇怪的。

我说:难道你们是要夺去我性命么?我宁可少掉一年的寿命,也不想一个季节没有花的陪伴。

况且我从他乡冒着大雪回到南京,就是为了看这水仙花。

如果看不到,岂不是不如不回来南京,就呆在他乡过年算了?家人劝不过我,给了我玉饰去换水仙花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