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攀登者》电影感悟心得900字_2019《攀登者》观后体会5篇

合集下载

电影攀登者观后感5篇

电影攀登者观后感5篇

电影攀登者观后感 5篇电影攀登者观后感 11960年5月,中国登山队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然而,因为雪崩,登山队员方五州不得不丢掉摄像机,就因为没有留下摄影资料,这次登珠穆朗玛峰并没有得到国际的认可。

1976年,中国的攀登者们承受了世界的质疑。

国内外的部分学生崇洋媚外,对国家壮举毫不信任。

历经15年的等待,背负了无数质疑,中国登山队再次成立,攀登者们也再次出发。

从得知要看电影那一刻,我内心就一直很激动,可当我看到影片那一刻,电影沉重了,因为我从里面看到了责任,看到了生命,看到了家国情怀。

我一直认为生命是最沉重的,可是在国家与责任之间,生命好像变轻了,但似乎又因此变重了。

李国梁为了不重现15年前的错误,为了能留下让世界承认中国登顶的证据,在命悬一线之际,果断放弃了自己的生命,把摄影机递到队友手中,便割断了生命的绳子。

在他眼中,生命是轻的,远远不如一台摄影机。

可他的牺牲,又让他的生命变重了,他的生命闪耀出的是从未有过的光芒,牺牲的意义,在于成就国家的荣誉!我们每个人都是攀登者。

这让我不由己的想到了我的英语。

开始我认为,或许英语这座山我真的攀不上去,路上的磨难,路上的寒冰,会让我难于呼吸。

我不敢靠近它,我自己觉得天资不够。

可后来,我发现,我错了,而且是大错特错,我心中的畏惧困难的山才是最高的山,我的天资与他人一样,我未获得成功只是缺乏登山的勇气。

《攀登者》讲述的中国登山队员的英雄事迹让我获得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在攀登弱科英语这座高山时,我们可能会失败,可能会遇到雪崩,可能会遇到大风暴,但我会用全部的力气,去努力登上山顶。

我们不怕失败,因为我还有从头再来的勇气。

自我们出生起,我们便已是攀登者,开始了攀登。

这座高峰叫做人生。

在之后的无数个日日夜夜中,我们都是一步步地爬向我们心中所想的高峰。

可是这座山有多高呢?这取决于我们自己。

梭罗曾说:“一棵树长到它想要长到的高度后,才知道怎么样的空气适合它。

”人生也如此,心中的高峰,我们所能达到的.高度决定了我们的目之所及的世界所呈现的模样。

电影2019献礼专题片《攀登者》观后感以及影评心得5篇

电影2019献礼专题片《攀登者》观后感以及影评心得5篇

电影2019献礼专题片《攀登者》观后感以及影评心得5篇电影《攀登者》在国庆期间上映,《攀登者》所诠释的“攀登精神”“珠峰精神”让人深受启发,《攀登者》所展现的爱国情怀让人感动,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电影2019献礼专题片《攀登者》观后感以及影评心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电影2019献礼专题片《攀登者》观后感以及影评心得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如果站在珠穆朗玛峰上,相信这种远眺祖国河山的豪迈情怀会更加的浓厚,电影《攀登者》就为我们全景展现了这一过程,看完电影《攀登者》想到了人生,我们的人生只有不断向着山顶努力攀登,才能积累更多的经历和经验,才能高瞻远瞩,指点江山。

拿破仑曾经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正是这样的豪迈气概和远大理想激励他不断去提高自己军事作战的能力,最终成为一个卓越的军事天才。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人,我认为,我们既要有不断攀登站在高山之巅的精神。

首先要树立远大理想。

理想信念是我们行动的指南,会激励我们向着既定目标奋斗前进的斗志,并且激发出不竭的动力。

反之,如果一个人没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就可能浑浑噩噩,虚度一生,甚至腐化堕落。

因此,我们要有豪迈的气概和远大的理想不断的激励和提高我们自己的各种能力,在工作和生活中作为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其次要磨砺坚韧意志。

每个人的成长成才之路,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在得到鲜花与掌声之前,也会遭遇挫折和失败,我们要有在逆境中求生存的坚强意志。

无论身处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中我们都要学会去磨练顽强的意志,使自己成长的更加坚强和勇敢,在面临各种暴风雨时候能够更加顽强的去战胜各种困难。

电影2019献礼专题片《攀登者》观后感以及影评心得电影《攀登者》在向祖国献礼的同时,也在激大家要更加努力奋斗。

而前行的攀登者就饱含着新时代下的奋斗精神。

作为基层普通党员干部,除了要有鹰的羽翼能力,更要有攀登者的前进的意志、坚韧的耐性和自我清醒的认知,做新时代永恒的攀登者。

观看电影《攀登者》感悟心得5篇_《攀登者》观后体会5篇

观看电影《攀登者》感悟心得5篇_《攀登者》观后体会5篇

2019年观看电影《攀登者》感悟心得5篇_《攀登者》观后体会5篇攀登者观后感【1】国庆假期前的最后一天,天悦影城,几经换票改票,误打误撞走进了《攀登者》的放映厅。

后来才知道我是何其幸运!能在这样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先睹为快。

影片来得始料未及,与之邂逅时也开演过半。

前序的铺垫都省了,撞入眼球的,是风暴!携石裹雪的超大风暴,被风暴强行扯开的钢钉,以及裹挟在狂风暴雪中看不清的飘忽忽一团人影……人们的千般预案万般筹备,在无情的自然界面前,竟一击即破!影片以近乎残酷的写实手法高度还原了1975年珠峰攀登者们的险境与喘息,让人心头一震。

镜头静止,转向皑皑雪原,一座座雪峰林立如柱,浩瀚的雪白不见一粒尘埃,美得令人震撼又窒息。

人在其中,真是沧海之一粟!迷途,坍塌,队员搜救,恐怕只有当事人才能品味其中的喜悲!上世纪70年代是和平的,战火的硝烟已退,国家间转入微妙的较量,为国争光使命之艰巨,等同于捍卫疆土。

70年代也是相对落后的,科技尚不发达,通讯尚不便捷,战胜残酷自然所主要依靠的,还是攀登者们的血肉之躯!中流砥柱方五洲,年轻队长李国梁,气象工作者徐缨……他们是珠峰的攀登者,更是背负着国家使命的人。

他们既是伟大的人也是普通人。

珠峰的风雪,见证了他们青春的奋斗,也见证了他们再平凡不过的喜怒哀乐,离合悲欢。

他们个性分明,却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随时准备为国家的荣誉赴死。

不畏现实,在残酷的自然中坚持着不屈的斗争……李国梁死了。

年轻的队长在生命最后一刻,把摄像机交给战友,自己割断绳索坠下悬崖,让其他战友生还。

徐缨死了。

如果她明哲保身听从上级指示,如果她没有自作主张登上雪峰……她是为自己的决定而死的。

但是,没有这个决定就没有方五洲登顶的成功!只记得她嘴角沾满血污,脸上的笑却还灿若春花……这一刻,她完成了生命中最伟大的任务。

和平时代的人如何去谈民族精神?去谈爱国信仰?当个人生命与国家荣誉同时摆在眼前,如何抉择……看得见的对手易打败,内心的敌人难降伏。

电影《攀登者》观后感范文5篇

电影《攀登者》观后感范文5篇

电影《攀登者》观后感范文5篇攀登者观后感范文(一)电影《攀登者》讲述的是1960年,中国登山队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

然而因为雪崩,登山队员方五洲不得已丢掉了摄影机。

就因为没有留下影像资料,这次登珠峰甚至不被国际认可。

从1960到1975,中国的攀登者们遭到了15年的质疑与屈辱。

第一代的攀登者们的遗愿如犹在耳,第二代攀登者们再次出发,向着世界第一高峰发起冲击。

那么冷冽的风雪,气象专家多次提议停止攀登,雪崩袭来被吞噬淹没或跌入山谷,山间缝隙甚至要靠登山队员冒死纵身一跃……最终登顶了,最终留下了影像证明。

这个“最终”来之不易。

看到预告里“为国登顶”这四个字我挺骄傲的。

真的,作为一个中国人很自豪。

《攀登者》中登山运动员凭借着惊人的勇气、智慧和毅力,以搭人梯的方法创造了奇迹,他们在极其严寒和饥饿的条件下忍受着冻伤的巨大困难,成功的让五星红旗飘扬在了珠峰之巅。

现实生活中,中国的登山者在珠峰搭建的“中国梯”,让之后许多国家的登山队员顺利登上世界最高峰的。

然而,几名登山队员也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部分登山员因严重冻伤做了截肢手术,落下终身残疾。

就是他们的团结拼搏无畏艰险,映照着中国人永不言败、砥砺前行的精神,期望这种精神,也在孩子们的身上继续传承下去。

攀登者观后感范文(二)国庆假期前的最终一天,天悦影城,几经换票改票,误打误撞走进了《攀登者》的放映厅。

之后才明白我是何其幸运!能在这样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先睹为快。

影片来得始料未及,与之邂逅时也开演过半。

前序的铺垫都省了,撞入眼球的,是风暴!携石裹雪的超大风暴,被风暴强行扯开的钢钉,以及裹挟在狂风暴雪中看不清的飘忽忽一团人影……人们的千般预案万般筹备,在无情的自然界面前,竟一击即破!影片以近乎残酷的写实手法高度还原了1975年珠峰攀登者们的险境与喘息,让人心头一震。

镜头静止,转向皑皑雪原,一座座雪峰林立如柱,浩瀚的雪白不见一粒尘埃,美得令人震撼又窒息。

人在其中,真是沧海之一粟!迷途,坍塌,队员搜救,恐怕仅有当事人才能品味其中的喜悲!上世纪70年代是和平的,战火的硝烟已退,国家间转入微妙的较量,为国争光使命之艰巨,等同于捍卫疆土。

2019《攀登者》最新观后感影评心得有感范文精选五篇

2019《攀登者》最新观后感影评心得有感范文精选五篇

2019《攀登者》最新观后感影评心得有感范文精选五篇《攀登者》作为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片之一,为了展现真实的景致和环境,真实还原英雄们在登山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克服的难关,这部电影所有的场景都是在珠穆朗玛峰上实地取景,摄影棚也在山上搭建,演员们也都是在茫茫大雪和高原上拍戏。

下面是橙子为大家带来的《攀登者》观后感,希望能帮到大家!2019《攀登者》观后感“我在这儿守了十三年,你们知道我是怎么过来的吗?”日前,电影《攀登者》发布预告片张译版人物预告片。

短短一分十七秒,张译扮演的曲松林有坚守13年的委屈,有面对队友牺牲的担当,“如果你又想哭,可是你忍住了,这可能是一个男子汉应该做的事情”;有面对珠峰的勇气,“就算你让一万个人拉住我,我照样还是要冲上去”;还有对战友的生死情谊,“方五洲收到请回答,听到请回答,听到请回答”……画面里,还有他赤着脚,在八千多米的寒风中无畏攀登,为国登顶,寸土不让。

回忆这所有,张译说《攀登者》的拍摄难度,在他过往所有作品里,“起码排前三”。

说角色:性格小瑕疵“曲松林是和方五洲还有杰布这三个人共同在影片当中的1960年代表全中国第一次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他作为三个登顶的队员之一,在这个登山过程当中,因为受伤,所以他的脚趾被截肢了。

那么从山上下来之后,他就变成了总教练,负责了1975年的第二次登顶珠峰的训练。

”张译分析说,“我个人觉得,这个人物是带有一定的性格和一点点小瑕疵的一个英雄。

归根结底他是一个英雄,只不过是在他变成英雄的这个道路中,走了一点点小小的弯路。

但是怎么能把这两者统一起来,我觉得对我来讲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幸好,曲松林原型屈银华的家人让他在拍摄初始就多了一份信心去完成好角色。

“屈红大姐(屈银华女儿)给我发了好些她爸爸的照片,一张他坐在沙发上看书的照片我印象特别深,她告诉我说,‘看我父亲的脚趾,齐齐地被截掉了’。

她跟我聊完天后,就去了自己家的灵堂,对着她爸爸的牌位,告慰他爸爸说,‘有人在拍你们的故事的电影,然后是张译演的你’。

《攀登者》观后感5篇_观吴京电影《攀登者》有感5篇

《攀登者》观后感5篇_观吴京电影《攀登者》有感5篇

2019《攀登者》观后感5篇_观吴京电影《攀登者》有感5篇2019《攀登者》观后感曾经,吴京以为登上珠峰是一件浪漫的事情。

他站在山脚下,抬头仰望,梦想有一天攀登至顶,站上世界之巅。

如今,吴京随着电影《攀登者》一步一步迈向世界之巅,经过狂风,穿过冰雪,他才懂得老一辈登山者的执着。

从小爱到大爱,从个体到国家,陡峭的山壁上,不只是一个吴京,而是一群中国人,不懈攀登,是为家的温馨,更为国的昌盛。

幻想一场浪漫还是单身汉的时候,吴京凭着好身手好体格,也喜欢登山,上过五千多米的四姑娘山的三峰,也上过海拔6656米的冈仁波齐……按照计划,他本来距离珠峰还有两步,“本来想先上7000米的乞力马扎罗,最后登珠峰。

”吴京说。

梦想登上珠峰的那会,吴京也在憧憬爱情。

他希望自己在登珠峰的时候,最好已经有一个心仪的女孩,“我想在山顶上打开视频,向这个女孩子求婚。

”后来,他认识了谢楠,正准备实现这场浪漫的求婚时,遗憾的是,20XX年,凡是动作戏都要自己上的吴京因为拍戏而受了重伤,当时为了给他救治,医生在他的膝盖部位摘除了一部分的软骨,导致吴京只能长时间拄着拐杖走路,因为自己的身体条件不允许,所以这个愿望也没有能够实现。

腿伤的那一年,吴京和谢楠还是成功地举行了婚礼,但是当时因为吴京受伤的情况实在是太严重,所以他出席婚礼的时候都是拄着拐杖进行的。

五年过去了,每次提起求婚这件事,吴京的脸上总是写满了遗憾,仿佛是埋怨当初自己的膝盖实在是太不给力。

即使这次在《攀登者》的剧组里,他跟同组的演员张译聊天的时候,再一次提到这个梦想,张译对于他这个想法十分不理解:都已经结完婚了,还求什么呢?吴京为了爱,对珠峰念念不忘。

但当真实地面对壮美的珠峰时,心中的小爱被放下,满是豪迈的激情,一个属于向上攀登者最纯粹的激情。

特训严寒缺氧电影《攀登者》可以说让吴京圆了珠峰梦。

在电影《攀登者》中,吴京饰演曾担任1960年登峰行动队长的方五洲,也是登山队的灵魂人物,在1960年和1975年两次登顶珠峰。

攀登者观后感(范文15篇)

攀登者观后感(范文15篇)

攀登者观后感(精选15篇)看完一部作品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

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攀登者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攀登者观后感1今天我和妈妈一起观看了期待已久的电影《攀登者》,是我最喜欢的明星“吴京”主演的,我看后特别感动,比看《战狼2》和《流浪地球》还要感动。

这部电影讲述了不怕牺牲、勇敢向前的中国登山队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故事。

为了登上中国人自己的山峰,中国登山队要从我国境内而难度更大的珠峰北坡登顶。

一路上,他们会遇到缺氧、冻伤等身体伤害,还会遇到大风、雪崩、冰裂缝等无法预测的自然灾害。

但他们从不退缩,勇往直前,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克服一切困难终于登顶成功。

当他们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峰顶,完成了中国人对珠峰高度的测量,我留下了眼泪,终于明白了他们为什么登山。

他们是为了祖国的强大,为了中国人的尊严而战。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我要为祖国的更加强大而努力读书。

攀登者观后感2今天上午看阅兵,下午看《攀登者》。

《攀登者》讲述的是1960年中国登山队向珠峰发起冲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顶这一不可能的任务。

15年后,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气象学家徐缨的帮助下,带领李国梁、杨光等年轻队员再次挑战世界之巅。

迎接他们的将是更加严酷的现实,也是生与死的挑战。

看完《攀登者》让我明白了什么叫信念。

“登上去,让世界看到中国人”1975年,他们背负着前辈的重担,他们肩负着祖国的使命,他们向珠穆朗玛峰发起挑战,这不仅仅是对体力的考验,更是人内心意志的征程。

低温,风雪,缺氧,这些艰难险阻挡不住中国人。

因为他们有着那一颗想要登上去的心。

对于登山队能集体作战登顶珠峰,对于五星红旗能在地球之巅飘扬,是十分骄傲和自豪的。

攀登者观后感3今天,我和我的同学看了一部电影《攀登者》。

这部电影讲述了在1960年中国登山队要去攀爬珠穆朗玛峰!攀爬途中遭遇雪崩。

把用来拍摄登顶证据的摄像机扔了。

虽然最后爬上了珠峰,但没有人去拍下这个证据和历史的时刻。

2019电影《攀登者》观后感5篇_观看《攀登者》感悟心得5篇

2019电影《攀登者》观后感5篇_观看《攀登者》感悟心得5篇

2019电影《攀登者》观后感5篇_观看《攀登者》感悟心得5篇2019年电影《攀登者》正式上线各大影院,《攀登者》作为献礼祖国70华诞的影片,电影取材1960年,中国登山队向珠峰发起冲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顶这一不可能的任务。

15 年后,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气象学家徐缨的帮助下,带领李国梁、杨光等年轻队员再次挑战世界之巅的故事情节。

关于观看《攀登者》电影的观后感以及影评,小编准备了以下文章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攀登者》观后感及影评【1】今年国庆上映的,吴京主演的《攀登者》人物特辑已经出来了。

吴京版的人物特辑。

从不到2分钟的视频简介中,看出来一群演员为了演好这部电影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而对于吴京来说,更是非常大的考验。

旁观者演员们,胡歌、张译、章子怡都夸吴京非常敬业,在用真感情去演戏。

从剪辑的片段中,我们也能够看到,确实一些镜头真的让人振奋。

吴京的感情非常饱满,非常充足,有一幕吴京低着头,看完甚至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这是一场登山者的荣耀,这是一场人生的战争。

很多人也为了攀登珠峰奉上了自己的生命。

而吴京在这部影片中有很多攀爬的动作,有很多跳跃,这让他本来就受伤的腿伤情更加严重了。

看到这一段的时候,相信很多人都为吴京的敬业精神而深受感动。

不过作为一个演员来说,吴京也曾经在采访中说过一句话。

吴京说,作为武打演员,向别人展现自己的伤痛是可耻的。

他觉得作为一个演员来说,这些伤痛都是难免的。

如果刻意向别人来炫耀受伤,则是一种有点矫情的行为。

特别丢脸!而现在吴京也在《攀登者》的个人专辑中大秀自己受伤的腿。

将近两分钟,有很大一部分都在讲述自己的受伤和不容易。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待吴京这样的行为呢?这是不是所谓的双标呢?为什么不喜欢向别人展示受伤的同时,还要一直在媒体前展示自己的伤痛呢?还是说在镜头前跟观众展示自己的伤痛其实是有程度区分的呢。

例如像蔡徐坤那样的在镜头前展示自己受伤的手指就不应该;但是像吴京这样的伤痛,这种程度的腿伤就是可以做宣传的呢?大家对于这个问题是怎么看待的呢?从吴京的个人特辑来看,其实关于章子怡的镜头真的特别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看《攀登者》电影感悟心得900字_2019《攀登者》观后体会5篇2019年国庆档电影《攀登者》上线各大影院,《攀登者》作为献礼祖国70华诞的影片之一,其主要讲述的是1960年,中国登山队向珠峰发起冲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顶这一不可能的任务。

15 年后,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气象学家徐缨的帮助下,带领李国梁、杨光等年轻队员再次挑战世界之巅的故事情节。

所以关于观看《攀登者》电影得到的感悟心得,小编准备了以下文章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攀登者观后感【1】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近几天网上黑《攀登者》的新闻太多,导致这部片子的上座率并不怎么理想,不过冲着吴京、章子怡、张译、胡歌这些实力派去看一看也没什么毛病。

电影开场用简短的篇幅讲述了1960年新中国第一支登山队攀登珠穆朗峰的故事,过程就不细说了,一大波人从山下出发最后到达顶峰的仅仅只剩下三人,雪崩、风暴对他们来说如同家常便饭。

其中让人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张译赤脚登人梯的画面,零下三十多度,赤脚踩在冰雪之上,这是得有多强大的信念和忍耐力。

看完回来就查了一下历史资料,还故事原型里还真的就有“赤脚登人梯”这么一段,感动之余也让人无比震撼。

当然,电影也在故事原型的基础上加了很多戏剧化的元素,比如方五洲的感情线、比如李国梁的感情线。

方五洲和徐缨的感情线在我个人看来穿插得恰到好处,二人的情感也并非是俗套的儿女情长,在方五洲最后一次冲顶的时候徐缨甚至豁出性命去为他播报实时气象情况,这是爱情也是革命的情谊。

这样的爱情让人感动之余,也充满了正能量。

而反观李国梁这个角色,他和黑牡丹的那段感情戏就显得没那么出彩。

其实确切地讲,他俩的感情戏份并不多,只有在训练基地里和雪山试训的冰裂缝里两小段,完全可以当作是影片的一种调剂,年轻人嘛,看到帅小伙、漂亮姑娘总会激起一点内心的波澜,我觉得挺真实,不刻意也不违和。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提到的关于摄影机的话题。

1960年虽然有三人登顶,但没留下影像资料,这也产生了之后“不被世界承认”的说法。

这让当时兼职摄影的曲松林非常内疚,一直耿耿于怀,十五年后再见方五洲仍然埋怨他扔掉了摄影机。

(事后我查阅了一下历史资料,不是没有摄影机是因为天太黑,拍不出什么东西,又要赶着下山,所以就没留下影像资料。

)方五洲只说了一句话,就让曲松林无言以对,具体说的记不清了,大概意思就是“如果要你杀了我去保护摄影机,你会怎么做”。

的确,舍弃自己的生命去保护摄影机容易,但要你舍弃同伴的生命,你又会如何抉择呢?来自灵魂的拷问,绝大多数人总是能对自己狠一点,却对旁人狠不起来。

直到李国梁牺牲,曲松林的态度终于发生了转变。

人命重要还是摄影机重要?在旁人眼里摄影机就是鉴证国家的荣誉的必要条件,牺牲几个人算什么?可是作为负责人,曲松林担负的不仅仅只有国家荣誉,还有整个团队的生命安全。

“安全第一”不仅仅只是一句口号,勇于攀登的冒险精神没有错,但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这一点其实在第一次领导责问方五洲、曲松林、贡杰三人为什么没有留下影像资料的时候就有所体现。

方五洲一句“为了救曲松林”,让领导直接转了话锋,不难看出他能理解方五洲当时的心情。

整部影片的质感还不错,置景和特效都很逼真,风暴、雪崩等灾难来临时给人震撼视觉冲击的同时,角色们的表现也比较真实,尽管电影里方五洲还是有几个耍帅的镜头,不过也并没有浮夸的感觉,顶多是功夫好点,胆儿大点,这不是很正常的吗!看完的电影的感受比较平静,尽管影片里有不少让人感动的点,但不像《战狼》里“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那样煽动情绪,这种感动是种平静的感动。

总体来讲,片子还可以,值得一看,不过期望也不要太高,肯定达不到《战狼》那种水准。

但这部电影题材不错,喜欢冒险登山的人值得一看。

攀登者观后感【2】国庆假期前的最后一天,天悦影城,几经换票改票,误打误撞走进了《攀登者》的放映厅。

后来才知道我是何其幸运!能在这样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先睹为快。

影片来得始料未及,与之邂逅时也开演过半。

前序的铺垫都省了,撞入眼球的,是风暴!携石裹雪的超大风暴,被风暴强行扯开的钢钉,以及裹挟在狂风暴雪中看不清的飘忽忽一团人影……人们的千般预案万般筹备,在无情的自然界面前,竟一击即破!影片以近乎残酷的写实手法高度还原了1975年珠峰攀登者们的险境与喘息,让人心头一震。

镜头静止,转向皑皑雪原,一座座雪峰林立如柱,浩瀚的雪白不见一粒尘埃,美得令人震撼又窒息。

人在其中,真是沧海之一粟!迷途,坍塌,队员搜救,恐怕只有当事人才能品味其中的喜悲!上世纪70年代是和平的,战火的硝烟已退,国家间转入微妙的较量,为国争光使命之艰巨,等同于捍卫疆土。

70年代也是相对落后的,科技尚不发达,通讯尚不便捷,战胜残酷自然所主要依靠的,还是攀登者们的血肉之躯!中流砥柱方五洲,年轻队长李国梁,气象工作者徐缨……他们是珠峰的攀登者,更是背负着国家使命的人。

他们既是伟大的人也是普通人。

珠峰的风雪,见证了他们青春的奋斗,也见证了他们再平凡不过的喜怒哀乐,离合悲欢。

他们个性分明,却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随时准备为国家的荣誉赴死。

不畏现实,在残酷的自然中坚持着不屈的斗争……李国梁死了。

年轻的队长在生命最后一刻,把摄像机交给战友,自己割断绳索坠下悬崖,让其他战友生还。

徐缨死了。

如果她明哲保身听从上级指示,如果她没有自作主张登上雪峰……她是为自己的决定而死的。

但是,没有这个决定就没有方五洲登顶的成功!只记得她嘴角沾满血污,脸上的笑却还灿若春花……这一刻,她完成了生命中最伟大的任务。

和平时代的人如何去谈民族精神?去谈爱国信仰?当个人生命与国家荣誉同时摆在眼前,如何抉择……看得见的对手易打败,内心的敌人难降伏。

为国家荣誉赴死,是一句平时谁都喊得出的口号,而紧要关头能选择舍弃自我为国捐躯的……唯英雄尔。

攀登者,他们的功绩不亚于血洒疆场的勇士。

影片尾声,字幕打出一段史料: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数据,珠穆朗玛峰高度为8848.13米。

这个数据不就是当年我在地理课本学过的那个数据吗!……无忧无虑的少年,轻描淡写的数字,如何明白它的分量之重?如今才懂得它所仰赖的,是多少攀登者冰冷却无悔的尸骨……新中国成立今已70周年,电影事业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等待,如今中国终于交出了震撼人心的冒险类大片。

它不是科幻的童话,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史诗。

而历史,远比电影更加残酷……祖国70岁生日,是一座里程碑,未来仍任重而道远。

攀登者的精神,将永远纵贯在祖国源远不息的血脉中,无止无疆。

攀登者观后感【3】电影《攀登者》讲述的是1960年,中国登山队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

然而因为雪崩,登山队员方五洲不得已丢掉了摄影机。

就因为没有留下影像资料,这次登珠峰甚至不被国际认可。

从1960到1975,中国的攀登者们遭到了15年的质疑与屈辱。

第一代的攀登者们的遗愿如犹在耳,第二代攀登者们再次出发,向着世界第一高峰发起冲击。

那么冷冽的风雪,气象专家多次建议停止攀登,雪崩袭来被吞噬淹没或跌入山谷,山间缝隙甚至要靠登山队员冒死纵身一跃……终于登顶了,终于留下了影像证明。

这个“终于”来之不易。

看到预告里“为国登顶”这四个字我挺骄傲的。

真的,作为一个中国人很自豪。

《攀登者》中登山运动员凭借着惊人的勇气、智慧和毅力,以搭人梯的方法创造了奇迹,他们在极其严寒和饥饿的条件下忍受着冻伤的巨大困难,成功的让五星红旗飘扬在了珠峰之巅。

现实生活中,中国的登山者在珠峰搭建的“中国梯”,让后来许多国家的登山队员顺利登上世界最高峰的。

然而,几名登山队员也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部分登山员因严重冻伤做了截肢手术,落下终身残疾。

就是他们的团结拼搏无畏艰险,映照着中国人永不言败、砥砺前行的精神,希望这种精神,也在孩子们的身上继续传承下去。

攀登者观后感【4】《攀登者》讲述了在没有高科技支持,没有先进装备护航的情况下,中国登山者们在全世界望而却步的珠峰北坡,用血肉之躯,铺就登顶之路,他们搭就“中国梯”,为世界打开通道,他们告诉世界,创造人类第一次,这就是攀登精神!攀登精神是党员干部的灵魂。

当前,我们正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最关键的就是要“学”在实处,还要“干”在实处。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初心使命”,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做到“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才能让人民群众从党员干部的干事创业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攀登精神是党员干部的信念。

正是有了这种泰“攀登精神”,才不怕山高坡陡,不惧道路崎岖,向着既定目标勇往直前。

无论在多么恶劣与被动的境遇中,中国共产党人前进的脚步始终未曾停歇。

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凝聚起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推翻了三座大山,翻身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从此,泱泱华夏、烈烈神州,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近百年来,我们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每一步发展变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人民生活的需求,让自然与发展同步,人类与山川共荣。

这走过的每一步,都是那样的实实在在,那样的坚持不懈。

攀登精神是党员干部的目标。

当下,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勇敢追梦的新时代,每一位炎黄子孙都是执着的追梦人。

我们,为赶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成为了新时代的见证者、开拓者、建设者而自豪。

我们只有团结一致、不懈奋斗,梦想才会照进现实,“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才会为我所有。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回首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辉煌成就,让国人振奋,让世人瞩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是如此的铿锵;放眼未来,以十九大为新的起点,新时代的巨轮正劈波斩浪、扬帆远航。

望魏巍泰山,听松涛澎湃。

在民族复兴的路上,我们都是扛着重担的“登山者”。

此刻,怎不心潮起伏?面对祖国的发展,人民的希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虚度韶光,还有什么理由不像泰山挑夫那样去奋斗呢?“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只要是对人民有益的事情,就要立即“干”,脚踏实地地“干”,持之以恒地“干”!新时代东风劲吹,登山者岂敢懈怠?让我们饱蘸追梦的激情,做一名新时代的“挑山工”,实实在在地“走”,走出人民幸福的大道;勤勤恳恳地“挑”,挑起民族复兴之重任!攀登者观后感【5】《攀登者》讲述的是为弥补1960年中国登顶所留下的遗憾,1975年,由“一代攀登者”方五洲(吴京饰)、曲松林(张译饰),“二代攀登者”徐缨(章子怡饰)、李国梁(井柏然饰)、杨光(胡歌饰)两代攀登者组成的中国“最强攀登联盟”,举国之力,向珠峰发起冲顶挑战。

在攀登过程中更是不断遭遇各种难以预测的危险时刻,多次命悬一线。

在种种困难面前,众人未曾妥协,选择团结一心,带着向死而生的攀登精神,奋勇向前,展露骨子里坚韧不拔的民族气节。

“不到长城非好汉,登顶珠峰真英雄”方五洲和他的队员们正在前行,登上去,活下来,让世界见证中国奇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