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史第一章绪言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史前言

中国古代史前言

中国古代史前言中国古代历史悠久而辽阔,涵盖了从远古时代起的各个时期和朝代。

这段历史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铸就了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

了解中国古代史不仅是了解中华民族民族自身的发展历程,也是了解世界古代文明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从史学的角度出发,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史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其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一、古代史的起源:神话与实证相结合中国古代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3000年的夏朝时期,但在这之前,就有部分神话传说和口口相传的历史事件。

所谓的神话,是指古人将一些超自然的力量和现象解释为神灵的行为,并形成一系列传说和故事。

例如,《山海经》中记载了许多奇幻的地理和神灵,而《史记》中所记录的五帝和三皇等传说人物,也是中国古代历史起源神话的一部分。

古代史的研究过程中,史学家通过对经史资料的整理和考证,试图找到古代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

经史资料是指古代的文字记录以及出土的文物和考古发现等。

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研究,史学家们得以还原古代社会的风貌和历史演变过程。

二、中国古代史的分期:理清纷繁复杂的时间线索中国古代史可以大致分为几个主要的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征。

以下将对中国古代史的几个重要时期进行简要介绍:1. 夏商周时期(公元前约2000年-公元前256年)夏商周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三个朝代,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三个朝代。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血统传承的王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王朝。

这三个朝代相继承接,中国社会逐渐有序地发展起来。

2.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分裂割据的状态,各种诸侯国并肩而立,百家争鸣,思想文化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同时也是中国史上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涌现的时期。

3.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史的一个重要时期,承袭了先秦时期的思想传统,并在统一中国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

历史学案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历史学案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本单元涵盖先秦和秦汉两个时期(原始社会至220年)。

在夏商西周文化基础上,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秦汉时期初步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治理模式。

(1)政治: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秦汉时期大一统国家初建和巩固,中华文明基本定型。

(2)经济: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后,历经秦、汉不断发展。

(3)思想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秦汉时期,文化专制逐渐加强;这一时期,文学体裁多样,时代特色鲜明。

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考点定位 1.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征。

2.夏、商、西周国家治理的特点。

3.早期国家的特征。

主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石器时代:原始社会因石器制作技术的不同,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时代代表性遗址生活状况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________(距今约170万年);北京人(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从事渔猎和采集;群居生活;学会了用火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和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种植粟、水稻;掌握养蚕缫丝技术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黄河流域中下游的龙山文化制作黑陶(“蛋壳陶”)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出土了精美玉器,出现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2.原始社会时期原始人群时期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1)权力分配: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

人教统编2024年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_中华文明的起源【课件】

人教统编2024年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_中华文明的起源【课件】

中 考古
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 重要标志。

文 明
真实
贰·文明的发展: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 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的 历史


文明的起源:炎黄联盟
传说 叁·文明的传说:远古传说
文明的发展:禅让制、大禹治水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辉煌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
学习要求:知道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了解中华文明有5000年的历史,认识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知道炎帝和黄帝等古史传说,了解其 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文明时代是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
【掌握权力的统治阶级】 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分化和祭祀礼仪
【早期国家】
统治 阶级
对内统治, 对外战争
早期 国家
【文明起源】
私有制 生产力发展
阶级
生产力发展
国家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贰 文明的发展: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良渚古城】
阅读教材第16页,补充完整良渚古城考古相关信息。
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中华 民族的人文初祖。
涿鹿之战 阪泉之战
【文明的起源:炎黄联盟】
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各族在不断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 多元一体的特征
【文明的发展:禅让制】
山西临汾尧庙
禅让制: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性质:朴素的民主选举。 相传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尧、舜、禹依次成为联盟的首领。
发掘意义:陶 明寺当古时城黄遗河址中游的地发现区,已经表 出现了早期国家。
【我是考古研究者】
请大家根据文明起源的标准,结合教 材中提到的考古成果对良渚、陶寺已进入 文明社会进行论证。 (分小组分别从政治、经济、军事、意识 形态/宗教等角度展开,3min)

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一课到24课的内容总结

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一课到24课的内容总结

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一课到24课的内容总结本文为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一课到24课的内容总结:一、第一章:人类文明的起点1.人类文明的起源2.中国古代的三皇五帝时期3.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二、第二章:中华儒学的源流1.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2.孔子及其思想3.道家、墨家和法家思想三、第三章:中华文明的多元融合1.中华文明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融合2.秦汉时期的统一和变革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明交流四、第四章:唐宋的大飞跃1.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2.唐代科技和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3.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五、第五章:元明清的政治经济变迁1.元代政治经济文化特点2.明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3.清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六、第六章:中华传统文化的演变1.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2.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3.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七、第七章:近代中华的命运与振兴1.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奠基2.晚清政治改革和群众运动3.辛亥革命和近代中华的出路八、第八章:中华民族抗日战争1.抗日战争的发生和背景2.主要战斗和决策3.抗战胜利和国共关系九、第九章:新中国成立的艰难曲折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2.新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建设3.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启示十、第十章: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改革的背景及其基本路径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和发展3.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和经验十一、第十一章:新时代的兴起和发展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2.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3.建设美丽中国和推进全球合作十二、第十二章:丝绸之路的历史与文化1.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发展2.丝绸之路对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的影响3.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明与发展十三、第十三章:封建经济的特点与发展1.封建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2.封建经济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和贡献3.封建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对比和启示十四、第十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人文价值1.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特点2.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及其文化价值3.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传承十五、第十五章:现代科技与文化创新1.现代科技的先进性和特点2.文化创新的概念和意义3.文化创新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十六、第十六章:现代城市的发展与治理1.城市的本质和发展历程2.现代城市的理念和特点3.城市治理的意义和方法十七、第十七章: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中心思想的提出和内涵2.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要求和体现3.中心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十八、第十八章:全球治理与全球化1.全球治理的概念和意义2.全球化的内涵和特点3.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和价值十九、第十九章:世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1.世界文明的多元性和共同点2.文明交流和互鉴的历史背景和发展3.文明交流与现代世界的和谐共处二十、第二十章:中国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输出1.文化自信的内涵和重要性2.文化输出的目的和策略3.中国文化输出的实践与启示二十一、第二十一章:丝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1.丝路经济带的构想和实践2.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和特点3.丝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意义和贡献二十二、第二十二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1.中国梦的提出和内涵2.复兴进程的阶段和实践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面临的新挑战和机遇二十三、第二十三章: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略1.文化建设的基本原理和意义2.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点3.文化建设的新举措和发展趋势二十四、第二十四章:文化兴国战略与文化产业的发展1.文化兴国的重要性和实践2.文化产业的特点和贡献3.文化兴国战略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和互动。

简读中国史每章概括

简读中国史每章概括

简读中国史每章概括中国史是中华民族历史的总称,延续时间长达几千年。

每章概括以下是对中国史各个章节的简要概括。

1. 考古学与原始社会:考古学为我们揭示了中国古代原始社会的面貌。

这一时期人们过着游猎采集的生活,使用简单的工具和制器。

2. 奴隶社会与夏商周:奴隶社会时期,奴隶制度逐渐形成,夏、商、周三大朝代相继兴起。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商朝是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周朝则以封建制度而闻名。

3. 春秋与战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剧变最为频繁的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如孔子、老子等。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最终秦国统一了六国,开创了中国封建帝国的历史。

4. 秦汉与三国: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推行了一系列改革。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较为长久且开明的封建帝国,经历了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相互争霸。

5. 隋唐与宋辽金:隋朝统一了北方,但很快灭亡。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封建王朝之一,国力强盛、文化繁荣。

宋辽金三国时期,辽、金两个外族政权相继建立,宋朝则为南方的统一朝代。

6. 元明与清: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是由蒙古族统治的王朝。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以海上贸易和文化繁荣而闻名。

清朝由满族建立,统治了中国近300年。

7. 近代中国与现代中国:近代以后,中国经历了封建社会的内忧外患,经历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等一系列重大事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期。

这些概括仅为中国历史的一个简要总结,每个时期都有更加详细和复杂的情况和事件。

深入研究中国史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统编版2024) (2)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统编版2024) (2)

模恢宏,绝不是一个小的人群组织所能建
造、拥有的,至少属于大的部落联盟,很
可能属于早期国家。
牛河牛梁河遗梁遗址址出的土祭坛的、祭积坛石冢、女牛神土河的庙梁玉和遗猪址贵龙出族的积石—家—,杜反金映鹏了,红焦山天文龙化:晚《期文的明社起会源分史化话和》祭 祀礼仪
二、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1.良渚古城
这些反映了良渚 社会较高的经济 发展水平和统治 者较强的调动、 组织能力。
(2)地点:山西襄汾
陶寺遗址阙门复原像
(3)结构构造:宫城、高等级建筑、观象台
石磐
(4)出土文物:陶鼓、石磐、玉钺、龙盘等 (5)墓葬情况:大型墓葬集中分布,随葬品来源广泛; 彩绘龙纹陶盘
很多小型墓葬没有任何随葬品
(6)意义:陶寺古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 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玉兽面
二、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大禹治水
A
方法:疏导
典故:三过家门而不入
C
B
D√
三、远古的传说 学史崇德

《史记•夏本纪》记载:(他)“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大禹具有创新精神,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 无私奉献精神,敬业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
禹:因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 称为“大禹”。
约公元前2 0 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46亿年 200万年 6000年
思考:阅读材料, 判断“文明” 的标志有哪些? 人类历史=人类文明?
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2.早期城市的形成
(1)背景: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 大发展,人口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二章重点知识梳理汇总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二章重点知识梳理汇总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二章重点知识
梳理汇总
第一章:中华文明古国
1.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文明国家,有着丰富的历史
文化遗产。

2.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

3. 中华文明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大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4. 中华文明的特点包括华夏文化、朝代更替和中央集权制度等。

5. 中华文明的五千年发展史被分为不同的历史时期,如夏、商、周等。

6. 中华文明的发展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如地理环境、气候条
件等。

第二章:大禹治水
1. 大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伟大治水人物,他成功解决了洪水
问题,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修建堤坝、疏通河道、治理湖泊等。

3. 大禹治水的成功经验包括不懈努力、勤勉奋斗和善于应对挑战。

4. 大禹治水的故事不仅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也寓意着人们对于战胜自然灾害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探索和努力。

以上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二章的重点知识梳理汇总。

这些知识点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的古老文明和古代治水的伟大事迹,对于认识和理解中国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这份文档对您有所帮助。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中国历史第一册(统编版2024五四学制)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中国历史第一册(统编版2024五四学制)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牛河梁、良渚、陶寺等遗址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前,中国境内先民建立了早期国家,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它们彼此之间的交流融合,构成了华夏文明的主体,并逐渐形成了中原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这一历程在后世传说中或留下些许线索,借由集体记忆的形成,凝结了文化认同。

通过汲取牛河梁遗址、良渚古城、陶寺古城遗址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并与远古传说相互印证,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唯物史观),理解远古传说的证史价值,初步形成不同类型的史料相互印证的意识,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进程和多元一体的特征。

(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体会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学习大禹治水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家国情怀)教学重点:从考古发现了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教学难点: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导入:师: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令每个中国人都终生引以为自豪。

在我们的史书中,上下五千年开始于传说中的这两个人,谁呢?生:炎帝和黄帝。

一、炎黄传说师:谁来说说你知道的炎黄传说?生:在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活动着炎帝、黄帝和蚩尤等几个较大的部落。

炎黄两大部落在中原发生了冲突,爆发了阪泉之战。

战争的结果是炎帝战败归顺了黄帝,于是两大部落就结成了炎黄联盟。

后来在东方的蚩尤部落在向西发展的过程中,与炎黄联盟发生了冲突,双方在涿鹿爆发激烈的战争。

传说中,蚩尤很会打仗,他的手下都是铜头铁臂,非常强悍。

他在涿鹿之战中还用上了法术,使黄帝的军队在风沙雨雾中迷失了方向。

在危急时刻,黄帝的军队在战场上擂起了用神兽夔牛做成的战鼓,鼓声震天撼地,将蚩尤及其麾下震得溃不成军。

黄帝的军队则借鼓声威力发起总攻,终于打败了蚩尤。

自此之后,黄帝的势力和声望大大增强,被推举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这个部落联盟在黄河流域生活繁衍,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后来华夏族的主干。

炎黄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从形态上来看,文化偏重于精神和规范,而文明 偏重于物质和技术 ; • 从承载者的角度来看,文化的承载者是民族或族 群,每个民族或族群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而文 明却不同,承载者是一个地域,一个文明地域可 能包含若干个民族或多个国家,如西方文明,包 括众多的信奉基督教的国家; •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种文明的形成与国家的形 成密切相关; • 文明的动态性较为明显,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进步,如物质文明,变化最大;而表现在规范、 伦理、道德方面的文化则不尽然,变化缓慢; • “文化”是中性的,使用范围很广;而文明是褒 性的,使用范围较窄。
野蛮时代
基本上是原始氏族社会成长发展直到它的鼎盛时 期。这是学会经营畜牧业和农业的时期,是学会 靠人类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生产的时期。人们 能够磨制比较精细的石器,有了制陶术,学会了 金属的冶炼,最初是炼铜,后来能够冶炼青铜和 铁。有的地区,从动物的饲养发展为放牧畜群, 导致游牧生活。其中有许多部落又逐渐地从种植 饲料发展为谷物的种植。适应于种植的地区,则 直接从采集过渡到种植植物,逐渐发展为大规模 的田间耕作,使其成为人类食物的主要来源。
• 福泽喻吉认为“文明就是指人的安乐和精 神的进步。” • 对于布罗代尔来说,文明是“一个空间, 一个‘文化领域’”,是“文化特征和现 象的一个集合。 • 沃勒斯坦把文明定义为“世界观、习俗、 结构和文化(物质文化和高层文化)的特 殊连结。它形成了某种历史总和,并与这 一现象的其他变种(即使不总是同时)共 存”。
• 中华文明史是指包括当代56个民族以及曾 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古代民族在内的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的优秀成果。 • 中华文明史:是中华民族创造文明的历史 记录。
第二节
中华文明衍生发展的生态 环境
一 地理环境 • 秦汉以后,历朝版图虽时有损益,但基本 趋势是不断拓展。 • 清代疆域“东极三姓所属库页岛,西极新 疆疏勒,至于葱岭,北极外兴安岭,南极 广东琼州之崖山”。
“文明”的辞书含义
“文明”一词,在世界各国出版的辞书中,对其含义的解 释不尽相同。 1961年,法国出版的《法国大拉罗斯百科全书》解释 “文明”一词为:一指教化;二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社会所具 有的精神、艺术、道德和物质生活的总称。 1973年至1974年,英国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解释 “文明”一词为:一种先进民族在生活或某一历史阶段中显 示出来的特征之总和。 1978年,苏联出版的《苏联大百科全书》认为“文明” 一词的含义指:社会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水平程度; 继野蛮时代之后社会发展的程度。 1979年,原联邦德国出版的《大百科词典》认为“文明” 一词从广义来说,指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风尚,从狭义来说, 指社会脱离了人类群居的原始生活之后,通过知识和技术形 成与起来的物质和社会状态。
• 《韦氏大词典》确定文明的定义为:“教 化的行为”。 现在大多数学者把城市,国家,阶级的 产生作为一个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也就是说“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 段的产物,它是与”野蛮“相对的,以城 市,阶级和国家的诞生为标志,以人的行 为发展为内容的进化过程。
• 经过19世纪的探讨,20世纪的人们对 文明的认识有所深入 • 阿诺尔德 汤因比指出“文明乃是整体, 它们的局部彼此相依为命 在这个整体里, 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因素都保持着一 种非常美好的平衡关系。” • 威廉麦克尼尔认为文明是“生活方式”相 同的社会群体。
• 至晚明、清初西方传教士东来,他们均已直称明 清两朝为“中华帝国”了。近代随着“民族”一 词的引进,又复合出“中华民族”一词,最初一 般是指中国的主体民族,即汉族;后来随着中华 民族作为一个整体成为帝国主义侵略的直接对象, 中华民族一词实际上已包括了少数民族在内的中 国所有的民族。辛亥革命废除了封建专制制度, 定国名为“中华民国”。1949年中华民族获得了 彻底的独立和解放,更定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 国”。今天我们所说的“中华”,就是指包括中 国古代所有在中华大地上活动过的各个民族在内 的中华民族。
• 文明史:就是人们以特定的思维结构和行 为方式求生存、求发展的活动过程和结果。 • 文明史:是人类创造文明的历史记录。

正是为了满足多样化和不断变化的生活需 要,人类才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 人自身,才去创造各种文明成果,从而推 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 文明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 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和文明都是人类现象,但是二者所涵盖 的历史内容又有差异:文化的本质内涵是 “自然的人化”,人通过有目的的劳作, 将天造地设的自然加工为文化。而文明则 是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
文明时代
由于文字的发明和应用于文献纪录而过渡 到文明时代。这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 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产生的时期。文 明时代的第一种社会形式是奴隶制,继之而来 的是封建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
• 二 文明的内涵 1 从词源上讲,文明一词源于欧洲,最初是用来 形容人的行为方式,与有教养,有礼貌,开化等 词义相似。 • 文明的英文是civilization,法语为Civilisation, 德语为zivilisation,都源于拉丁文Civitas,主要是 指有组织的社会或城市国家的意思,其词根是拉 丁词汇civilis,形容词是civil,意思是“市民”、 “公民”或“城市居民”;
2.文明时代的含义
•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 中对人类历史时期所划分的三个时代。这种时 代的划分,是以L.H.摩尔根(1818~1881)在 《古代社会,或人类从蒙昧时代经过野蛮时代 到文明时代的发展过程的研究》(1877)一书 中对人类历史时期的划分为根据的。恩格斯认 为摩尔根对人类历史时期的划分以生产上技能 的发展和获取生活资料的进步为标志是科学的, 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因此加以采纳,并填补了 一些必要的实际资料。
• 在这一辽阔复杂的地域中,一些主要山脉 和一些主要河流往往成了不同自然地理区 域的分界线,在古代基本上是先民难以逾 越的地理障碍(其实根本就用不着去逾越, 因为守着身边的几亩地就已经足够养活自 己了),在交通运输上起了完全隔绝的作 用。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很容易形成经济 活动的差异性,即使同是农业经济,在不 同的区域里也有所不同,由此而造成了中 国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 有些学者认为,文明是物质文化,文化是 精神文化和社会文化。文化包括人的价值、 信仰、道德、理想、艺术等因素;而文明 仅包括技术、技巧和物质的因素。
文明与文化的大致区别
• 文化通常与自然相对应,而文明一般与野蛮相对 应; • 从时间上来看,文化的产生早于文明的产生,可 以说,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形成的; • 从空间上来看,文明没有明确的边界,它是跨民 族的,跨国界的;而广义的文化泛指全人类的文 化,相对性的文化概念是指某一个民族或社群的 文化;
• 进入文明的标志有三: 文字的发明与使用;金属工具的发明与使 用;城市出现。 • 文明的结构 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 文明演进的阶段 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 三 中华文明史 • “中华”一词,由“中国”与“华夏”二名复合 而成,大约在魏晋时期即已出现,南北朝后已普 遍使用。《晋书· 刘乔传》记载刘弘上表给晋惠帝, 表中云:“今边陲无备豫之储,中华有杼轴之 困。”以“中华”与“边陲”相对,是指中原地 区。又《魏书· 宕昌传》有“其地东接中华,西通 西域。”这里以“中华”对“西域”,则与“中 国”语义相当,是指代中原王朝了。中国古代所 有朝代都不以“中国”为国名,可又都以“中国” 或“中华”为通称。
(唐朝的疆域.820年)
(元朝的疆域.1280年)
(清朝的疆域.1908年)
• 中国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是:地域辽阔,地势地 形复杂,古今地貌稳中有变,气候南北差异明显, 四周天然障碍大,环境恶劣。 • (1)四周环境:周边四至,东面是浩瀚大洋,北 面是漫漫戈壁沙漠,西面是雪山高原,南面是崇 山峻岭。这使得中国文化在古代与世隔绝,一直 独立发展,也很容易形成夜郎自大、惟我独尊、 中国天朝天下中心论的文化自大和优越心态。
文明与文化
• 三种观点: 1)文化和文明没有多大差别,甚至可以说, 两者是同义的。 2)文化包括文明,即文化所包含的概念要 比文明更加广泛。 3)文化和文明是属性不同的两个部分 。
• 但不少学者认为,文明是文化的最高形式 或高等形式。文明是在文字出现、城市形 成和社会分工之后形成的。尤其在历史学 和考古学界,普遍认为文明是较高的文化 发展阶段。
• 二、文明 • 1.文明〔civilization〕 文明一般是指有人居住,有一定经济文化的地区。其 含义有时与文化相同(但在考古学和人类学里,文明和文 化有截然不同的含义)。文明经常与城市有很密切的联系。 文明一词本身就有“城市化”和“城市的形成”的含义。 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s”, 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为人民和睦的生活于城市 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引申后意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 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的领域广泛, 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 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
• (2)地域与地势地形:中国地域辽阔,在内部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自 然地理区域,表现出不同的地理特征,而且自然资源丰富。从地势来 看,是西高东低,高差悬殊。(高山、高原以及大型内陆盆地主要分 布在西部,丘陵、平原以及较低的山地多见于东部,宽阔缓斜的大陆 架则在我国大陆东南侧延伸于海下)。地势自西而东层层下降,形成 地形上的三级台阶,习惯上称为“三大阶梯”(。青藏高原是最高一 级的地形阶梯,被称为“世界屋脊”,海拔在4000—5000米,许多 山峰超过7000米。在高原的东侧是举世闻名的横断山高山峡谷地带, 高原内部的巨大山脉间地势宽缓,湖盆星布,长江、黄河、澜沧江等 亚州大河都发源于此。青藏高原以东、以北,至大兴安岭、太行山、 伏牛山、雪峰山一线为第二阶梯,其内部地形相当复杂。塔里木盆地、 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四川盆地和阿拉善高原、内蒙古高原、鄂 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都在这一区域,其中吐鲁番盆地 是我国最低的内陆盆地,最低处的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5米。再往东 就是我国地势最低的一级阶梯,海拔低于200米的东北平原、黄淮海 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江南广大地区海拔数百米的红层丘陵盆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