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史考点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史知识考点讲解

中国古代史知识考点讲解

中国古代史知识考点讲解中国古代史知识考点讲解:第一节先秦时期一、早期的人类(l)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发现于云南元谋,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2)蓝田人,距今约80万年,发现于陕西蓝田。

(3)北京人,距今约70万一20万年,发现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北京人处于旧石器时代,已学会使用天然火。

(4)山顶洞人,距今约1.8万年,会钻石取火和制造骨针。

二、氏族公社(1)半坡氏族,距今约五六千年,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会制造陶器。

(2)河姆渡氏族,发现于浙江余姚,距今7000年。

(3)大坟口文化中晚期,发现于山东泰安,距今四五千年,处于父系氏族,晚期出现私有财产和明显的贫富分化。

三、夏、商、西周王朝1.夏朝公元前21世纪,禹的儿子启继承父亲部落联盟首领的地位,以王位世袭制替代禅让制,建立了夏朝。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16世纪,夏架统治后期,社会矛盾激化,商汤起兵灭夏。

2.商朝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都殷,故商朝又称殷商。

商朝实行残暴的奴隶制,如“人牲”和“殉葬”制度。

商朝的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自商朝。

商朝的青铜器制造业十分发达,代表作品为司母戊大方鼎和四蚍阶稹?公元前11世纪中期,商封王残暴异常,作“炮烙”之刑镇压人民反抗,周武王兴兵,通过牧野之战,灭掉商朝。

3.西周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西周实行分封制和井田制。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公元前841年,发生“国人暴动”,这是我国有明确纪年的开始。

四、战国七雄与变法图强1,大国争霸与战国七雄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齐国的齐桓公第一个成就霸业,因其北伐戎狄,南御荆楚,成为公认的霸主。

齐桓公去世后,宋国的宋襄公欲继其霸业,被楚国打败而身亡。

晋国的晋文公、楚国的楚庄王又相继称霸中原,后晋、楚长期争霸。

接着,秦国的秦穆公想争霸中原被晋国打败,遂专力经营西方,成为西霸。

中国古代史(上)苏教版中考总复习

中国古代史(上)苏教版中考总复习

中国古代史中考总复习中国古代史基本线索170万年元谋人1840鸦片战争前原始 奴隶封建社会夏朝的建立 约2070BC战国 475BC铁器牛耕的出现秦 221BC汉清明元隋唐五代辽宋夏金三国两晋南北朝商西周春秋六大阶段秦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 隋唐时期—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史前时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周)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封建社会的繁荣民族政权并立、民族融合加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封建君主专制到达顶峰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时期七上七下中国古代史(上)考点分布1、中华文明的起源√8、汉武帝√ √ √2、夏朝的建立及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9、张骞通西域√3、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分封制√ √10、丝绸之路√ √ √4、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11、三国鼎立形成√5、孔子及百家争鸣√ 12、江南的开发√6、商鞅变法√ √ √13、北魏孝文帝改革√ √7、秦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及其意义√ √ √14、科技与文化(综合)专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史前时期)1、从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演进过程,勾画出了中华大地早期人类进化的轮廓2、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的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呈现出了文明的曙光3、龙:体现了中国早期文化多元发展、相互渗透、融聚一体的特点4、炎帝、黄帝作为先民的杰出代表,被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一、中华文明的起源√1、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教材P2页图)名称 距今时间地点突出特征元谋人约170万年 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北京人 约70-20万年群居生活、打制石器(旧)、使用天然火 “世界文化遗产” 约1.8万年 山顶洞人 面貌接近现代人、磨制石器(新)、人工取火※ 在从猿到人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劳动 制造工具 云南元谋长江流域 北京周口店黄河流域北京周口店黄河流域了解历史的途径(1)实物资料文物 古迹遗址(2)文字资料(最主要手段)公元元年公元100年公元一世纪公元前100年公元前一世纪公元200年公元300年公元前200年公元前300年1个世纪=100年 1个年代=10年计算时间长度 1)简单相减:P272)跨越公元前、后的计算方法:公元前几年+公元后几年-1=总共几年5+6-1=10年 例:公元前5年比公元6年早( )年 (1)中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 (2)我们的祖先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开始定居生活 (3) 是我国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4)比较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的异同(复指P1) (时间、地理环境、经济形态、农作物、建筑、陶器) (5)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 和 的国家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 水稻 粟 ※“聚落”、“氏族”母系氏族:半坡、河姆渡、该亚的传说(古希腊) 父系氏族:大汶口2、原始的农耕生活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代表地区 时间 地点 房屋 农作物 家畜劳动工具 生活用品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距今约6000多年距今约7000多年陕西西安半坡村浙江余姚河姆渡半地穴式干栏式 粟水稻 猪,狗 猪,狗,水牛 磨制石器磨制石器,骨器彩陶黑陶相同点:(1)新石器时代(2)都从事农业生产(3)都过着定居的生活(4)都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不同点:(1)房屋的结构不同(2)种植的农作物不同(3)地理环境不同(4)陶器所反映的艺术风格不同农耕文明的特征(1)华夏族的形成:和走向联合,构成华夏族的主体,后来成为的前身(2)炎帝、黄帝的贡献:(3)炎帝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4)尧舜禹的传说(黄河流域)尧:节俭、朴素、爱民。

背诵历史启蒙知识点总结

背诵历史启蒙知识点总结

背诵历史启蒙知识点总结一、中华文明的起源1. 黄河流域的早期文明黄河流域是中国文明的发祥地,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早期文化,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

2. 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华民族形成于夏、商、周三代,以汉字、儒家思想和中华文化为核心。

3. 古代社会制度中国古代有封建社会、奴隶社会和农耕社会的阶段。

4. 诸子百家思想孔子、孟子、老子等众多思想家的思想被传播,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 周朝的分封制周朝采用了分封制,各个封地有自己的政治和经济权力,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由来。

6. 秦朝的统一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开创了中国的封建时代。

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为中国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战国时期的思想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提倡仁爱、礼义、忠诚等价值观念,影响了中国几千年。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主张返朴归真,强调自然,影响了中国的哲学和文化。

3.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主张爱人和公平,提出了“无为而治”等理论。

4.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以商鞅为代表,主张法治和重农抑商,为中国的政治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5. 兵家思想兵家思想主张重视军事,提出了很多有关战争的理论,对中国的军事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 封建王朝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以封建王朝制度为主,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 中央集权封建制度下,中央政权对地方政权的控制是一种典型的中央集权制度。

3. 世袭制封建制度下,君主位的继承是通过血缘关系和承袭制度来传承。

4. 文官和武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具有文官和武将并存的特点,武将主要起军事指挥的作用,文官主要从事政治和文化活动。

5.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社会和经济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1. 农业生产中国古代主要的经济活动是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方式一直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支柱。

中国古代文明史

中国古代文明史

夏 商 西周 春秋
战国(前475年—前221年)封建制度的确立
封B C 建5 社世 会纪 -
1840 年
秦朝(前221年—前207年)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国家 两汉(前202年—220年)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大分裂时期 隋、唐(581—907年)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279年)国家分裂到统一 明、清朝前期(1368—1840年)封建社会晚期
考点知识 再夯实
1、过程:
(1)东灭六国,建秦朝
(2)北击匈奴,夺河套,修长城,筑直道
(3)南征岭南、修灵渠、设四郡、开端
(4)西南开“五尺道”、任官吏
2、意义:
(1)扩大统一帝国的规模。 (2)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秦 的 最 终 版 图
疆域范围 新增四郡 长城起止
黄河并阴山至辽东
临 洮 、 羌 中
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1、是支撑周朝政权的两大支柱, 两者之间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2、宗法制的血缘亲族关系是分封 制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 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是按照 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两 者体现了“家”与“国”的关系, 权力的分配与继承的关系
宗法制示意图
【探究活动】时至今日,宗法制已经消亡,但中国 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影响仍然存在。你能结合当 今现实分析一下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吗?
考点知识 再夯实
2、中央的皇帝制
材料一:“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 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秦始皇还采纳了群臣关于“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 ‘朕’”的建议。 —《史记· 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 传之无穷。” —《史记· 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 皆受成事,倚办于上”。—《史记· 秦始皇本纪》

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必背知识点考点汇总

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必背知识点考点汇总

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知识点一人类文明的产生1.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原始社会时期,最初的农业和畜牧业逐渐发展并传播开来。

2.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要求有质量更好、更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3.国家开始形成(1)主要原因: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概况①国家机器: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

②统治者:部落首领演变为阶级社会中国家的统治者。

③文字: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

[构图解史]人类文明产生示意图知识点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1.古代文明发源地: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

2.特征: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3.西亚两河流域文明(1)产生条件:两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2)概况①城市国家:约公元前2900年,两河下游的苏美尔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城市国家。

②政治制度: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③颁布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它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

④文化成就: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

[温馨提示]世界古代文明有共同的内容,如社会关系的不平等和性别关系的不平等。

当然,各个文明因为地理、历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又有各自不同的特征,而且这种特征一直持续,直到今天在社会风俗、食物、语言等方面依旧保持着特色。

[温馨提示]《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东方法从习惯法阶段进入成文法阶段的体现。

它独立于宗教之外,以强制性规范确立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有效调整古代东方早期奴隶制国家的社会关系。

复习课件1:考点1 中华文明的起源(18页)()

复习课件1:考点1 中华文明的起源(18页)()

考点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夯实基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中国新石器时代”解读:
一、整体 (1)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 1 万多处,分布广泛,并逐渐朝着多元一体、 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2)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贫 富分化与不平等、部落甚至部落联盟,出 现私有制、阶级分化、权贵阶层。中国即 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3)龙山文化时期,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 史称“万邦”时代(国家初始形态)。
考点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夯实基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2)主要代表:
考点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拓展提升:知识关联、能力提升
问题2:根据教材相关叙述及所学知识,构建起两幅示例图的联系。
考点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拓展提升:知识关联、能力提升
问题2:根据教材相关叙述及所学知识,构建起两幅示例图的联系。
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 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两个时期。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概述P1
原始社会因石器制作技术不同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课 P2
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200万年的历史,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
会三个阶段。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课 P4
考点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拓展提升:知识关联、能力提升
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 等考古发现,这时私有 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 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 了权贵阶层。他们通过 战争不断扩大财富和权 力。中国即将迈入阶级 社会的门槛。
问题4: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私有 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特别提示:寻找图示中的关键信息予以解读】

中国古代史必备考点总结

中国古代史必备考点总结

中国古代史必备考点总结中国古代史,始于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止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前,是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史必备考点总结,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隋唐科举制度:北:P20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二、武则天北:P13-15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统治时期,不拘一格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

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断续发。

当时,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有“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三、“开元盛世”北:P15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四、唐与吐蕃的交往:P28吐蕃是今藏族祖先。

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的交流。

五、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一)遣唐使北:P32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文化交流的使团;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艺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本国,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鉴真东渡北:P33鉴真到达日本除讲授佛经,还详细介绍中斩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识图P34鉴真东渡示意图)(三)玄奘西行北:P35玄奘是唐朝的高僧,为了求取佛经精义,他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

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

(玄奘西行示意图)六、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略[考试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北:P64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的趋势。

两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北:P75-76 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

2023年历史综合知识考点整理

2023年历史综合知识考点整理

2023年历史综合知识考点整理
一、古代文明
1. 人类的起源与早期人类社会
2. 文明的兴起与扩展
3. 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影响
二、古代中国
1.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结构
2.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3. 秦统一六国、汉朝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
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与文化发展
5. 唐朝的政治制度与文化繁荣
6. 宋元明清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三、世界古代史
1. 古埃及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2. 希腊城邦的兴起与民主制度
3. 罗马帝国的建立与衰落
4. 印度古代王朝的兴衰变迁
5. 的传播与阿拉伯帝国的兴起
6. 日本古代的政治制度与文化特点
四、近代史
1. 欧洲封建社会的产生与发展
2. 文艺复兴运动与大航海时代的影响
3. 宗教改革与宗教战争
4. 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工业革命
5. 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与世界秩序的变化
6. 列强对亚洲国家的侵略与殖民统治
7. 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变革与社会变迁
8. 世界两次大战与冷战的影响
五、现代史
1. 冷战结束与世界格局的转变
2.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组织的作用
3. 当代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4.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5. 现代中国的政治体制与社会发展
6. 当代中国的经济、文化变革与社会问题
以上是2023年历史综合知识考点的整理,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支纪日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干和十二支相配,正好六十天轮一次。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利簋与武王伐纣
珷(武王)征商,隹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

辛未,王在,易又事利金,用乍檀公宝尊彝。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

利簋器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

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

此种方座青铜始见于西周初年。

器内底铸铭文4行32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利簋为圆形两耳方座,这是西周出现的新式样。

利簋铭文内容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完全一致。

作器者名“利”,他随武王参加战争,胜利后受到奖赏,铸造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

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利簋采用上圆上方的形制,是西周初期铜簋的典型造型,同时也是中国古人对天圆地方这种古老观念的体现
二西周铜器与礼制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祀”与“戎”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两件大事,而且都与青铜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礼乐制度
青铜器的种类很多,按照它们的不同功用可以分为: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
工具、生活用具、符节、印玺、度量衡等。

礼器--社会等级与秩序的体现
“藏礼于器”
青铜器也称为彝器。

青铜器的组合是商周礼乐文化的实物例证。

“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明贵贱,辨等列”
礼器的种类
烹饪器:鼎、鬲、甗等。

盛食器:簋、盨、簠、敦、盂、豆等。

酒器:尊、卣、方彝、罍、壶、觚、爵、觯、角、斝、觥、盉等
水器:盘、匜、缶、鉴等
以及乐器、兵器等
伊存授经
西汉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西域大月氏使臣伊存来朝,向中国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

从此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史称这一佛教除传历史标志为“伊存授经”
佛教产生于古代的印度。

汉哀帝时期,西域大月氏国的使臣来到长安,有中国人向他学习佛教。

这一记载见于《三国志》卷30《西戎传》:“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

这就是有名的“伊存授经”的故事。

元寿元年即公元前2年。

1998年中国佛教界和学术界纪念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依据的就是这一记载。

五斗米道
五斗米道又称正一道、天师道、正一盟威之道,是道教最早的一个派别。

据史书记载,在东汉顺帝时期,由张道陵在蜀郡鹤鸣山(今四川成都市大邑县北)创立。

据《后汉书》、《三国志》记载,凡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故得此名,因又称为“米巫”、“米贼”、“米道”。

另外,也有人认为,这个名称也可能和崇拜五方星斗(南斗、北斗等)和斗姆有关,五斗米就是“五斗姆”(另一说法是五斗崇拜和蜀地的弥教结合而成,即“五斗弥”教)。

因教徒尊张道陵为天师,又称“天师道”。

方士、方仙道和黄老道,是道教形成最主要的基础和最早的表现形式。

具备完整形态的道教出现在东汉末。

到了这个时候,道教不仅有一套自己的教义,同时还有了自己的组织,以及体现教义、集合信众的一套仪轨。

不过,这时的道教一般并不被人称作道教。

这时出现的道教是道教早期的两个派别,历史上分别称作太平道和五斗米道。

作为早期道教的两个大的教派,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基本的教义大致相同。

从思想的来源上讲,它们首先是继承了中国古代从殷商时代发展下来的鬼神观念。

古代把日月星辰、河海山岳和祖先都视为神灵,进行祭祀或祈祷。

太平道与五斗米道承袭了这种鬼神的思想,加进来新的神灵,发展出一个更完善的系统。

太平道与五斗米道也继承了殷商以至战国、秦汉以来的巫术和神仙方术传统。

汉初的黄老学说以及汉代中期盛行的谶纬之学,对太平道与五斗米道的形成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太平道与五斗米道出现在汉代的末年,并非偶然,它是秦汉以来中国思想文化中自身各种因素发展变化,互相影响的结果。

这一点,与从西域传入的佛教有所不同。

举的确立,这其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青铜礼器
西周奴隶主,制定出整套礼制,规定了森严的等级差别,以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

由于礼制的加强,一些用于祭祀和宴饮的器物,被赋予特殊的意义,成为礼制的体现,这就是所谓“藏礼于器”。

这类器物叫作“青铜礼器”,简称“礼器”,或称“彝器”。

例如鼎原来是炊器,后来成为礼器中最重要的器种之一。

按照礼制组合成的所谓“列鼎”,何休注《公羊·桓公二年传》:“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

是奴隶主统治权威的象征。

礼器的这种功能,在奴隶制繁盛时期最显著。

随着奴隶制度的衰微,“礼崩乐坏”,青铜礼器逐渐失去了这种作用。

尚书的今古文问题
尚书的今古文问题
今文尚书
秦焚書,汉初伏生所传《尚书》。

共28篇
两汉时立于学官
今文尚书篇目
1、尧典
2、皋陶谟
3、禹贡
4、甘誓
5、汤誓
6、盤庚
7、高宗肜日
8、西伯戡黎 9、微子 10、牧誓
11、洪范 12、金縢 13、大誥
14、康誥 15、酒誥 16、梓材
17、召誥 18、洛誥 19、多士
20、无逸 21、君奭 22、多方
23、立政 24、顾命 25、費誓
26、吕刑 27、文侯之命 28、秦誓
古文尚书
鲁恭王坏孔子宅。

比今文多十六篇。

孔安国,“隶古定”本。

没有传授
古文尚書篇目(多出的16篇)
1、舜典
2、汩作
3、九共
4、大禹謨
5、棄稷
6、五子之歌
7、胤征
8、湯誥
9、咸有一德
10、典室
11、伊训
12、肆命
13、原命
14、武成
15、旅獒
16、冏命
《尚书》辨伪
今本尚书58篇,其中有25篇是伪书
今本尚书中有33篇,等同于原來的28篇。

《尧典》析出一篇《舜典》
《皋陶谟》析出一篇《益稷》
《顾命》析出一篇《康王之诰》
《盘庚》一分為三。

多出五篇
伪古文尚书(28篇外多出的篇目)
1、舜典
2、大禹謨
3、益稷
4、五子之歌
5、胤征
6、伊虺之誥
7、湯誥
8、伊訓
9、太甲(上中下)
10、咸有一德
11、說命(上中下)
12、泰誓(上中下)
13、武成
14、旅獒
15、微子之命
16、蔡仲之命
17、周官
18、君諫
19、康王之誥
20、畢命
21、君牙
22、冏命
清代考据学兴起背景
学者尝以为清代考据学之兴盛缘於清初的文字狱政策。

清代考据学与文字狱的关系问题,很多学者认为,清人从事考据学是为了逃避文字狱的迫害而躲入故纸堆中。

较早持这种观点的有章太炎、梁启超等一代大家,鲁迅、范文澜、翦伯赞、郭沫若、郑天挺等先生都持类似的看法,文字狱成因说几成定论。

例如孟森说:「乾隆以来多朴学,知人论世之文,易
触时忌,一概不敢从事,移其心力,毕注於经学,毕注於名物训诂之考订,所成就亦超出前儒之上。

」(《明清史讲义》)。

萧一山说:「有民族思想的学者,在异族的钤制政策下,不甘心作无耻的应声虫,又不敢作激烈的革命党,自由研究学问,也怕横撄文网,那还有甚么办法?只好『明哲保身』,『尚友古人』,向故纸堆里去钻了。

」(《清史》)20世纪80年代虽有些学者对文字狱成因说提出质疑,但驳正并不充分。

其实“清代考据学与文字狱没有必然的联系,它们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清政府对于一些纯学术的‘异端’思想有所容忍,文字狱并未造成学术界的人人自危,学人们将兴趣转向考据学,是受家学、师友和风气的影响,从根本上说是考据学本身所具有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乾嘉学人并非学术专制下的懦弱者,他们并未感受到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生活在乾嘉时代的不幸,在他们身上看不出遭文字狱‘打磨’后的圆滑,一些学者照样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反叛精神。

考据学在乾嘉时期的辉煌,是考据学自身发展的结果,并不是文字狱造成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