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30《诗四首》归园田居课外学习(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学期第30课诗四首人教版

八年级上学期第30课诗四首人教版

结构图解:
种豆南山 早起晚归 草多苗稀 忙碌耕耘 归田躬耕
归园田居(其三)
山道难走 不惜辛苦 夕露沾衣 心愿无违 意愿志趣
主题归纳:
这首是通过对田园劳动情形的描写,表现出诗 人在劳动中淳朴直率的生活情态,反映了诗人 保持自己清高的节操,不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 污的志向。
“使”出使。 “至”到。 题目意思是“奉命出使,到达塞上” 这首诗作于赴塞途中。
抒情:无限悲伤
主题归纳:
这首是写了登岳阳楼的无限感慨之情,表现了 作者满腹的家园之恨和身世之愁,发出了对国 家对民族的未来命运的呐喊和呼唤。
作业:
1.背诵并默写 2.要理解每首诗的意思,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作者抒发了什么,每首诗的主旨句是哪句?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荆(jīng):荆门山,在现在湖北宜都西北长江
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
楚国:楚地
翻译:打从荆门山外渡江,远去古老的 楚地漫游。 句解:扣住主题,交代了此行目的。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平野:平原。 尽:尽头。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翻译:巴山尽头现出平川,长江沿着旷 野奔流。 句解:颔联写景,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 楚地的壮阔景色。用远景勾勒出一幅 气势雄浑的万里长江图。
王维生于公元701年, 年 王维生于公元 字摩诘,汉族, 字摩诘,汉族,祖籍 山西祁县,唐朝诗人 诗人, 山西祁县,唐朝诗人, 外号“诗佛” 外号“诗佛”。开元 九年( 九年(721年)中进士, 年 中进士, 任太乐丞。今存诗400 任太乐丞。今存诗 余首。王维精通佛学 佛学, 余首。王维精通佛学, 佛教有一部《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 经》,是维摩诘向弟 子们讲学的书, 子们讲学的书,这是 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 非常多才多艺。 非常多才多艺。音乐 也很精通。 禅宗影 也很精通。受禅宗影 响很大。 响很大。

八年级语文上册 30《诗四首》归园田居 使至塞上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30《诗四首》归园田居 使至塞上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精选ppt
19
自学检测二 指名 朗读诗歌
精选ppt
20
• 自学指导三 结合课下注释及手中资 料,理解诗意。3分钟之后指名翻译诗 句,回答下列问题:
•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 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 你对此的认识。
• 2.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精选ppt
21
翻译诗句
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
》、
《 五柳先生传 》等,诗歌有《归园田居 》、 《饮酒 》等120余首。
《归园田居》共五首,作于陶渊明辞官归隐 后的第二年。
精选ppt
6
自学指导二 先听录音,正字音,懂节 奏。然后自由读, 点名读,带情感,想意境。3分钟之后指 名学生展示。
精选ppt
7
听读诗歌
归园田居(其三)
在燕然前线。
精选ppt
23
自学检测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 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 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 阔大,层次很丰富。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轻车要前往哪里去呢?出使地在西 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 象振翅北
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边境。
精选ppt
22
翻译诗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浩瀚沙漠中醒目的烽烟挺拔而起,长长的黄
河上西下的太阳圆圆的。 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 • 到了边塞,只遇到留守部队,原来守将们正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诗四首》学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诗四首》学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诗四首教与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重点与难点:1、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教与学方法:点拨法、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教与学过程:一、文学常识见《金榜行动》二、,先熟读诗四首,再完成文言词汇知识表内容.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三、读、背诵四首诗五、课后作业1、完成《金榜行动》第一部分第二课时教与学过程:一、学习《归园田居》(其三) 《使至塞上》(一)朗读以上两首诗,注意朗读节奏。

(二)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探究下面问题1、这首诗可分哪几层意思?“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3、“带月荷锄归"一句用语有什么特点?由此看出诗人什么样的印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诗中表现诗人很不擅长种田的句子是:“”,“。

”表现诗人田间劳作很勤劳的句子是:“, .”5、“但使愿无违”的意思是“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谈谈诗人之“愿”的含义。

(三)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探究下面问题1、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2、说说“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

原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原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30 诗四首知识与技能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1.诵读,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和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重点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理解诗词的意蕴诵读法、体味联想法。

1.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

2.教师准备录音机、课件、微机或投影仪。

2课时同学们,今天我要向你们介绍两位古代著名的诗人,其中的一位你们在前面的课文中已认识了,他是陶渊明,而另一位,同样也是田园山水诗的高手——王维。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田园诗派创始人。

陶渊明的诗和辞赋散文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

作品平淡自然,出于真实感受,影响唐代诗歌的创作。

王维(701—761年),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

九岁就负有才名,年十九,赴京城试举,居解头(即第一名举子),二十一岁中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丞。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

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

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练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不多,然而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著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

1.《归园田居(其三)》写于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第二年,其时诗人正过着“躬耕自居”的隐居生活,《归园田居》五首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旧居、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精品教案新人教版1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精品教案新人教版1

诗四首第一课时: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目标定向: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一、入境生趣。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

他做过几任小官,41岁那年辞官而归,从此住在农村,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直至63岁归天。

这首涛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

附带说一下,在封建时期,皇帝及大臣身后朝廷都要依照他们的行事给一个谥号;陶渊明不是大臣,“靖节”那个谥号是他身后朋友和门人私下给的,为的是表彰他高贵的节操,能够叫“私谥”。

二、自学生疑。

一、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从“种豆”“草盛”“夕露”能够判定,时刻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二、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草)锄了多长时刻?(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能够看出他干了一成天。

)讲:诗的前四句只记给豆田锄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址,“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

第二句说锄草的缘故i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

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先的意思确实是“起”,“晨兴”即今语“早早地起身”;“理”,清理,那个地址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穢)”,本作,是草字头,也指田中杂草(“秽”的那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污秽解)。

第四句说归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

“荷”,担、扛(按:“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义有二:担;谁。

不用讲给学生听)。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

问: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诗人的归程,紧承上句中的“归”字。

)即是归程,可能也确实是来时的路,什么缘故开头不提,到那个地址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说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课文及教案范文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课文及教案范文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课文及教案范文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水平目标〗1、增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德育目标〗这四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歌咏田园风光,文笔优美,情真意醇。

学习它们,能够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

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

通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诗歌中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

2、联想法。

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宜让学生充分张开联想的翅膀,想像作品的画面,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3、点拨法。

抓住关键诗句实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

4、讨论法。

学生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以及对诗歌的理解。

人教版 初二语文八年级上册30诗四首归园田居 ppt课件

人教版 初二语文八年级上册30诗四首归园田居 ppt课件

写作特色
1、《归园田居》采用白描手法,诗中 有画,情景交融。 2、虚实结合,相映成趣。 3、语言平淡自然又富于情趣。
课堂小结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 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 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 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 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下面请大家欣 赏其它几首诗:
导入新课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 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 “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 《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 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 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 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一 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又称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 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 《陶渊明集》。
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 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3、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 闲适的心情。
4、全诗中哪一个字揭示了诗歌主旨?
“愿”字表示不与那污浊的现实同流合 污的愿望。
品味语言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 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语言“自然、通俗”。
拓展阅读
饮 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人教版八上30诗四首

人教版八上30诗四首

归园田居(其三)
(3)“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 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
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 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诗中, 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 的满足。
归园田居(其三)
诗歌主旨: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辞官归隐 后的辛勤劳生活,表达了诗人归 隐园田,“不为五斗米折腰”的 高贵品质。自食其力,以保持高 洁人格的思想感情。
3、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红楼梦》第 48回香菱评此诗 归园田居(其三)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 “直”字似无理;“圆”字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 不出两个字来。
归园田居(其三) 方法指导: (一)炼字: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和节奏
归园田居(其三)
使至塞上
王维
---五言律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首联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颔联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颈联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尾联
再读古诗-----整体感知明确诗意
归园田居(其三)
归园田居(其三) 注释:
归园田居(其三)
2、颈联中的“直”和“圆”两
归园田居(其三)
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 为什么用得好?
“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 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 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 雄伟(劲拔坚毅),“圆”字苍茫壮阔 中显现柔和温暖。
归园田居(其三)
3、颔联: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答题技巧】: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把该 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还原内容。③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 怎样的感情。 【答题格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田园居》(其三)课外学习
一、《归田园居》(其三)赏析
陶渊明“性本爱丘山”,这不仅是因为他长期生活在田园之中,炊烟缭绕的村落,幽深的小巷中传来的鸡鸣狗吠……都会唤起他无限亲切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在他的心目中,恬美宁静的乡村是与趋膻逐臭的官场相对立的一个理想天地,这里没有暴力、虚假,有的只是淳朴天真、和谐自然.因此,他总是借田园之景寄托胸中之“意”,挖掘田园生活内在的本质的美.《归园田居》组诗是诗人在归隐初期的作品,第一首着重表现他“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欣喜心情,这一首则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

开头四句从正面写“静”.诗人摆脱了“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的仕官生活之后,回到了偏僻的乡村,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官场中人造访,所以他非常轻松地说:“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他总算又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宁静.正因为没有俗事俗人的打扰,所以“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那道虚掩的柴门,那间幽静的居室,已经把尘世的一切喧嚣,一切俗念都远远地摒弃了.——诗人的身心俱静.在这四句中,诗人反复用“野外”、“穷巷”、“荆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的清贫,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

不过,虚掩的柴门也有敞开之时,诗人“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他时常沿着野草丛生的田间小路,和乡邻们来来往往;诗人也并非总是独坐“虚室”之中,他时常和乡邻们共话桑麻.然而,在诗人看来,与纯朴的农人披草来往,绝不同于官场应酬,不是他所厌恶的“人事”;一起谈论桑麻生长的情况,绝对不同于计较官场浮沉,不是他所厌恶的“杂言”.所以,不管是“披草共来往”,还是“但话桑麻长”,诗人与乡邻的关系显得那么友好淳厚.与充满了权诈虚伪的官场相比,这里人与人的关系是清澄明净的.——这是以外在的“动”来写出乡居生活内在的“静”。

当然,乡村生活也有它的喜惧.“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庄稼一天天生长,开辟的荒土越来越多,令人喜悦;同时又“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生怕自己的辛勤劳动,毁于一旦,心怀恐惧.然而,这里的一喜一惧,并非“尘想”杂念;相反,这单纯的喜惧,正反映着经历过乡居劳作的洗涤,诗人的心灵变得明澈了,感情变得淳朴了.——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

诗人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悠然自在的语调,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断,让读者在其中去领略乡村的幽静及自己心境的恬静.而在这一片“静”的境界中,流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元好问曾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诗人在这里描绘的正是一个宁静谐美的理想天地。

二、《归园田居》(其三)译文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
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三、《归园田居》其二赏析
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③.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④.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⑤.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⑥.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⑦.
【注释】①野外:郊野.罕:少.人事:指和俗人结交往来的事.陶渊明诗里的“人事”、“人境”都有贬义,“人事”即“俗事”,“人境”即“尘世”.这句是说住在田野很少和世俗交往. ②穷巷:偏僻的里巷.鞅(yīng央):马驾车时套在颈上的皮带.轮鞅:指车马.这句是说处于陋巷,车马稀少. ③白日:白天.荆扉:柴门.尘想:世俗的观念.这两句是说白天柴门紧闭,在幽静的屋子里屏绝一切尘俗的观念. ④时复:有时又.曲:隐僻的地方.墟曲:乡野.披:拨开.这两句是说有时拨开草莱去和村里人来往. ⑤杂言:尘杂之言,指仕宦求禄等言论.但道:只说.这句和下句是说和村里人见面时不谈官场的事,只谈论桑、麻生长的情况.
⑥这两句是说桑麻一天天在生长,我开垦的土地一天天广大. ⑦霰(xiàn现):小雪粒.莽:草.这两句是说经常担心霜雪来临,使桑麻如同草莽一样凋零.其中也应该含有在屡经战乱的柴桑农村还可能有风险.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罕人事,少交游.穷巷,僻巷.寡轮鞅,少车马.】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荆扉,木条编的门.】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披草,拨开草.】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霰(音线),小冰粒.】
这是第二首,写作者归田后的闲适自得生活和对于庄稼的浓厚情感.全诗可分为三层意思:开端四句是写田园生活的静谧;中间四句是写生活在田园与田夫野老相得的志趣;末四句是写作者对农作物的关注和与之共命运的情感.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中的野外、穷巷,是与繁华闹市、官场争斗相对立的.轮,车轮.鞅,驾车时马颈上套用的皮带.轮鞅,指车马.这两句写农村荒野僻静,少有应酬交往.农村虽处“野外”,只有“穷巷”,但却没有“人事”的烦恼和“轮鞅”的喧哗,作者暗中流露出欣喜快慰之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荆扉”是柴门.这两句写作者归隐后生活简陋愉快,思想单一纯真.他安贫乐道,以守志为荣,以幽居为乐,“以善自名”.“绝尘想”三字,看出他摒弃了个人利欲杂念,与当权者作了最后决裂.这是由于“立善”的信念支持着他,使他保持了名节.
从这两句诗我们看到作者初归田园,颇有几分闲适.他一边劳动,一边读书赋诗,饮酒弹琴,过着悠游自得的生活.他开初的劳动不象后来那样艰苦,生活也不象后来那样贫穷.这是因为他刚辞彭泽县令,还略有余资,犹有储存.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他有奴子.汉晋时候的奴子,是不但侍候主人,并且给主人种地、营商的,正是生财器具.所以虽是渊明先生,也还略略有些生财之道在”.故在衣食温饱之余,得以逍遥自乐,这正是初归田园时的生活写照.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曲中”一作“里人”.似以“里人”为是.作者在耕作之余与农民随意交往,亲密无间.他没有封建士大夫的架子,是那样平易近人;而农民也把他当作知己,热诚相待,这比起在官场“束带见督邮”的拘谨来,是多么自在!“时复”二句,生动地写出诗人劳动之余与农民随意攀谈交往的情状.
他们攀谈些什么呢?“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不言它事,唯道桑麻,说明已无尘世的奢想.他归田后专心致力农事,对亲手种植的庄稼十分关切,他是真心归耕田园,不象某些人为了窃取名利而假隐,也不象某些人虽不满统治者,但又眷恋利禄而作“中隐”,他是从思想上行动上与统治者作了真正的决裂.他身在田园,志在田园,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清代温汝能说;“‘相见’二语,逼真田家气象,陶诗多有真趣,此类是也”.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庄稼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为庄稼的茁壮成长,耕地面积的日益扩大而兴奋、而喜悦;又为庄稼遭霜霰侵袭凋零而担心、而忧虑,故说“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他这种关心农事,与农家通声息的行为,在门阀等级森严的时代,是值得肯定的.
对作者寄慨田园的诗歌,我们应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方东树说:“‘桑麻日已长’以下乃申续乐意耳.只就桑麻言,恐其零落,方见真意实在田园,非喻己也”,这评价是符合诗人创作思想的.但也曾有人违背作品原意去任意比附,以见微言大义,把这首诗硬说成是政治诗.如元人刘履说;“然我之生理有成,而志愿已遂,但恐天时变革,霜霰凋伤而零落同于草莽耳.盖是时朝将有倾危之祸,故有是喻.然则靖节虽处田野而不忘忧国,于此可见矣”.其实完全是牵强附会,歪曲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我们认为结尾两句忧念农事,形象鲜明,含义深邃,恰妙在不假雕饰.
全诗质朴自然,不借典故,不用丽藻.叙事写物,朴实无华;抒情遣兴,真切直率.语言明白省净,韵味幽深,耐人咀嚼.
四、课外搜集陶渊明的其它诗,并归纳其诗歌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