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题第八章1-20

合集下载

物理化学08章_电解质溶液

物理化学08章_电解质溶液

1、
当通电结束,阴、阳两极部溶液浓度相同, 但比原溶液各少了2mol,而中部溶液浓度不变。
2、 3
通电结束,阳极部正、负离子各少了3mol, 阴极部只各少了1mol,而中部溶液浓度仍保持不变。
3、离子的电迁移现象结果
1 向阴、阳两极迁移的正、负离子物质的量总和恰好 等 于通入溶液的总电量
1Au3 e 1Au
3
3
1 H O e 1O +H
22
42
(3) n(O2) 14n(13Au)
= 11.20 g
4.57103 mol
4 197.0 gmol1/3
Au3 3e Au
3 H O 3e 3O +H
22
42
(3) n(O2) 34n(Au) = 3 1.20 g 4.57103 mol 4 197.0 gmol1
( 2 CuSO4 )
7.17 103 S m2 mol1
二、电导的测定
R1 Rx R3 R4
若已知 l、A、c, 则可求得 、m
电导池常数
K cell
l A
1
R
R
25℃时在一电导池盛以c=0.02mol.dm-3的KCl溶液,测得其电阻为82.4Ω,若在同 一电导池中盛以c=0.0025 mol.dm-3的K2SO4 溶液,测得其电阻为326.0 Ω。已知 25℃0.02mol.dm-3的KCl溶液的电导率为0.2768s.m-1,试求:
2 4 c( K SO ) 2.799 10 s.m .mol
24
三、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
强电解质:
浓度增加,电导率升高;
但达一最高点下降
弱电解质: 溶液电导率随浓度变化 不显著

物理化学试题及其答案

物理化学试题及其答案

第八章 电解质溶液 (例题与习题解)例题1、已知25℃时,m ∞Λ(NaAc)=×10-4S·m 2·mol –1,m ∞Λ(HCl)=×10-4S·m 2·mol –1,m ∞Λ(NaCl)=×10-4S. m2·mol –1,求25℃时∞m Λ(HAc)。

解:根据离子独立运动定律+ m m m (NaAc) =(Na ) +(Ac )ΛΛΛ∞∞∞-+ m m m (HCl) =(H ) +(Cl )ΛΛΛ∞∞∞- + m m m (NaCl) =(Na ) +(Cl )ΛΛΛ∞∞∞- + m m m (HAc) =(H ) +(Ac )ΛΛΛ∞∞∞-+ + m m m m + m m =(H ) (Cl )(Na )(Ac ) (Na )(Cl )ΛΛΛΛΛΛ∞∞-∞∞-∞∞-+++--m m m =(HCl) (NaAc)(NaCl)ΛΛΛ∞∞∞+-=+=×10-4 (S·m 2·mol -1)例题2:一些常见离子在25℃时的λ∞±m,见P 22表,求∞m 24Λ(H SO )。

解:=∞)SO (H Λ42m )(SO λ)(H 2λ-24m m ∞+∞+0.015960.0349822+⨯=0.085924=(S·m 2·mol –1)例题3:的醋酸水溶液在25℃时的电导率为×10-2 ,计算醋酸溶液的pH 值和解离平衡常数。

解:-2-32-1m κ 1.6210Λ===1.6210(S.m .mol )c 0.01⨯⨯⨯1000+--4m H ,m Ac ,mΛ=λ+λ=(349.82+40.9)10∞∞∞⨯).mol (S.m 103.91-122-⨯=-3m -2m Λ 1.6210α===0.0451Λ 3.9110∞⨯⨯ pH =-lg(αc)=-lg(0.0451)=3.38⨯0.0122c c α0.010.045k ==1-α1-0.045⨯-5-3=1.0810(mol.dm )⨯例题4:电导测定得出25℃时氯化银饱和水溶液的电导率为10–4 S·m –1。

物理化学-第八章-宏观反应动力学

物理化学-第八章-宏观反应动力学

化学动力学发展简史
, , •近百年来,由于实验方法和检测手段的日新月异, 如磁共振技术、闪光光解技术、激光技术等,使 化学动力学发展极快 1950年左右,测时间分辨率小于 1970年左右,测时间分辨率到了 年左右 测时间分辨率到了 1980年左右,测时间分辨率到了 2000年左右,测时间分辨率到了
第八章 第 章 宏观反应动力学
§8.1 8 1 化学动力学的任务 §8.2 化学反应速率及其测定方法 §8.3 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 §8.4 8 4 具有简单级数的反应 §8.5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8.6 几种典型的复杂反应 §8.7 8 7 反应机理
化学热力学局限性
研究化学变化的方向、能达到的最大限度以及外界 条件对平衡的影响。化学热力学只能预测反应的可 能性,但无法预料反应能否发生?反应的速率如何? 反应的机理如何?例如:
基元反应和非基元反应
(1) H 2 I 2 2HI 的反应历程为
2I M (4) ( ) I2 M
(5) ( ) H 2 2I 2HI
式中M是指反应器的器壁,或是不参与反应只起传 递能量作用的第三物种。 递能量作用的第三物种
基元反应和非基元反应
例如:
r k0 r k[A]
r k[A][B]
2
零 零级反应 一级反应
二级,对A和B各为一级
2
r k[A] [B] 三级,对A为二级,对B为一级 为 级
r k[A][B]
负一级反应 负 级反应
r k[ [A][B] ][ ]
1/ 2
1/2
1.5级反应
r k[A][B]/(1 [B] ) 无简单级数
1 d B B dt

物理化学 第八章界面现象及胶体

物理化学 第八章界面现象及胶体

(1)过饱和蒸气 P473
压力超过通常液体的饱和 p 蒸气压的蒸气为过饱和蒸气. 过饱和蒸气的压力尚未达 到该液体微小液滴的饱和蒸 P’ p0 气压(见图示). 减轻过饱和程度的方法 是引入凝结中心, 使液滴核 心易于生成(如人工降雨).
O
液相区
B A
气相区
T0
T
• 过饱和蒸气的产生
(2)过热液体 温度高于沸点的液体为过热液体. 过热液体是因为液体内微小气泡难以生成 而不能在正常沸点沸腾所造成的(见图示).
/(10-3
N· - 1) m 2900 2150 1880 485 227 110 1200 450 0.308 18.6
润湿与铺展
8.2 亚稳定状态和新相的生成 P332
物质相变时, 由于最初生成的新相体积 极小而具有很大的比表面和表面吉布斯函 数, 因而新相难以形成而引起各种过饱和 现象, 此时系统处于亚稳状态.
• 单分子层吸附: 固体表面上每个吸附位只能吸附一个分子,
气体分子只有碰撞到固体的空白表面上才能被吸附; • 固体表面是均匀的:表面上各个晶格位臵的吸附能力相同; • 被吸附的气体分子间无相互作用力: 吸附或脱附的难易与 邻近有无吸附分子无关;
• 吸附平衡是动态平衡: 达吸附平衡时, 吸附和脱附过程同
Tf Tf
T
• 过冷液体的产生
在过冷液体中投入小晶体作为新相 的种子, 能使液体迅速凝固成晶体.
(4)过饱和溶液
浓度超过饱和浓度的溶液为过饱和溶液. 过饱和溶液产生的原因是微小晶粒具有 比普通晶体更大的溶解度.
微小晶体的饱和蒸 气压大于普通晶体, 而 蒸气压与溶解度有密切 的关系.
p
c3 c2 c1

B

物理化学第八章练习

物理化学第八章练习

物理化学(二)化学动力学练习1 (2015级)一、选择题 ( 共16题 ) 1. 反应 Ak 1B (I);A k 2D (II),已知反应 I 的活化能E 1大于反应 II 的活化能 E 2,以下措施中哪一种不能改变获得 B 和 D 的比例? ( ) (A) 提高反应温度 (B) 延长反应时间 (C) 加入适当催化剂 (D) 降低反应温度2. 两个活化能不相同的反应,如 E 2> E 1,且都在相同的升温度区间内升温,则: ( )(A)21d ln d ln d d k k T T >(B) 21d ln d ln d d k k T T <(C )21d ln d ln d d k k T T =(D) 21d d d d k k T T>3. 对于反应 2NO 2= 2NO + O 2,当选用不同的反应物和产物来表示反应速率时,其 相互关系为: ( ) (A) -2d[NO 2]/d t = 2d[NO]/d t = d[O 2]/d t (B) - d[NO 2]/2d t = d[NO]/2d t = d[O 2]/d t = d ξ /d t (C) - d[NO 2]/d t = d[NO]/d t = d[O 2]/d t (D) - d[NO 2]/2d t = d[NO]/2d t = d[O 2]/d t = 1/V d ξ /d t4. 反应 A →产物 为一级反应,2B → 产物 为二级反应,t 12(A) 和 t 12(B) 分别表示两反应的半衰期,设 A 和 B 的初始浓度相等,当两反应分别进行的时间为 t = 2t 12(A) 和 t = 2t 12(B) 时,A ,B 物质的浓度 c A ,c B 的大小关系为: ( )(A) c A > c B (B) c A = c B (C) c A < c B(D) 两者无一定关系5. 当一反应物的初始浓度为 0.04 mol ·dm -3时,反应的半衰期为 360 s ,初始浓度 为 0.024 mol ·dm -3时,半衰期为 600 s ,此反应为: ( ) (A) 0 级反应 (B) 1.5 级反应 (C) 2 级反应(D) 1 级反应6. 连串反应 Ak 1Bk 2C 其中 k 1= 0.1 min -1, k 2= 0.2 min -1,假定反应开始时只有 A ,且浓度为 1 mol ·dm -3 ,则 B 浓度达最大的时间为: ( ) (A) 0.3 min (B) 5.0 min (C) 6.93 min (D) ∞7. 某气相 1-1 级平行反应 Mk 1R ;Mk 2S ,其指前因子 A 1= A 2,活化能 E 1≠E 2,但均与温度无关,现测得 298 K 时 ,k 1/ k 2= 100,则 754 K 时 k 1/k 2为: ( ) (A) 2500 (B) 2.5 (C) 6.2 (D) 缺活化能数据,无法解8. 根据常识, 试确定238U 的半衰期近似为:(a 表示年) ( )(A) 0.3×10-6 s (B) 2.5 min (C) 5580 a (D) 4.5×109 a9. 1-1 级对峙反应 12AB k k 由纯 A 开始反应,当进行到 A 和 B 浓度相等的时间为: (正、逆向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 k 1 ,k 2) ( ) (A) t = ln12k k (B) t =11221ln kk k k -(C) t =1121212ln k k k k k +-(D) 112121ln k t k k k k =+-10. 如果某反应的 △r H m = 100kJ ·mol -1,那么活化能 E a 将: ( ) (A) E a ≠ 100kJ ·mol -1 (B) E a ≥ 100kJ ·mol -1 (C) E a ≤ 100kJ ·mol -1 (D) 都可以11. A ,B 构成 1-1 级对峙反应,用 H + 催化可构成 2-2 级对峙反应, 314++AB A+H B+H k k kk则 k 1, k 2, k 3, k 4的关系为: ( ) (A) k 1= k 3, k 2= k 4 (B) k 1. k 3= k 2. k 4(C) k 1+ k 3= k 2+ k 4 (D) k 4. k 1= k 2. k 312. 若反应 A + Bk k +-C +D 正逆向均为二级反应, 则平衡常数 K 与正逆向速率常数k + , k - 间的关系为: ( ) (A) K > k +/ k - (B) K < k +/ k - (C) K = k +/ k - (D) K 与 k +/ k - 关系不定13. 已知二级反应半衰期 t 12为 1/(k 2c 0),则反应掉1/4所需时间 t 14应为: ( )(A) 2/(k 2c 0) (B) 1/(3k 2c 0) (C) 3/(k 2c 0) (D) 4/(k 2c 0)由此可推知该反应的速率方程 d p (NH 3)/2d t 等于: ( ) (A) kp H 23 p N 2 (B) kp H 22p N 2 (C) kp H 2 p N 2 (D) kp H 2 p N 2215. 某反应物起始浓度相等的二级反应,k = 0.1 dm 3·mol -1·s -1,c 0= 0.1 mol ·dm -3,当反应率降低 9 倍所需时间为: ( ) (A) 200 s (B) 100 s (C) 30 s (D) 3.3 s16. 两个一级平行反应 Ak 1B ,Ak 2C ,下列哪个结论是不正确的:( ) (A) k 总= k 1+ k 2 (B) k 1/k 2= [B]/[C] (C) E 总= E 1+ E 2(D) t 12= 0.693/(k 1+ k 2)二、计算题 ( 共 6题 ) 17.反应 2ABk 1A 2+B 2 2ABk 2A 2B +12B 2 是一平行二级反应, 若使 4 mol ·dm -3 的 AB 在 1300 K 恒容下,反应 0.1 s ,测得有 0.70 mol ·dm -3 的 A 2B 和 1.24 mol ·dm -3 的 A 2生成,试求 k 1和 k 2值。

物理化学第八章表面

物理化学第八章表面

物理化学第八章表面一、表面化学的概念表面化学是研究发生在固体表面或液体表面的化学现象的科学。

在处理和制备材料、开发新工艺、研究反应机理以及在工业生产和实验室研究中,常常涉及到表面化学问题。

二、表面张力表面张力是液体表面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是液体内部分子之间的相互排斥力。

其大小可以用表面张力系数γ表示。

三、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由于液面是弯曲的,所以液体在表面层内不仅要承受重力等一般压力,还要承受由于液面弯曲而产生的附加压力。

表面层内任一点上总压力与一般压力之差即为附加压力。

四、润湿现象润湿是指液体与固体接触时,液体会延固体表面铺展开来,这种现象叫做润湿现象。

润湿现象的产生与液体和固体的种类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不同液体在不同固体表面上发生不同的润湿现象。

五、接触角和粘附功接触角是指液体在固体表面上附着时形成的液体-气体-固体三相交界处的切角。

接触角的大小反映了液体对固体表面的润湿程度。

粘附功是指液体润湿固体表面时,由润湿而在界面上产生的附加压力,其大小可用下式表示:W=2γcosθ(1-cosθ)其中γ为表面张力系数,θ为接触角。

六、降低表面张力的方法1、添加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可以显著地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并具有很好的润湿和乳化能力。

2、温度升高:温度升高可以增加分子的热运动,从而降低表面张力。

3、改变固体表面的性质:通过改变固体表面的性质(如通过化学吸附或物理吸附),可以降低表面张力。

七、应用表面化学的方法制备微纳米材料通过使用表面化学的方法,可以在固体表面上制备出各种微纳米材料。

例如,通过使用表面活性剂可以制备出纳米颗粒和纳米膜等材料。

通过使用分子束外延等方法可以在固体表面上制备出单层或多层原子膜。

这些技术在材料科学、电子学和生物学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物理化学第十三章表面物理化学物理化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到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

在物理化学的学习中,第十三章的内容是表面物理化学,它主要研究的是液体和气体界面上的分子相互作用和物理现象。

物理化学精彩试题及其问题详解

物理化学精彩试题及其问题详解

第八章 电解质溶液(例题与习题解)例题1、已知25℃时,m ∞Λ(NaAc)=91.0×10-4S ·m 2·mol–1,m ∞Λ(HCl)=426.2×10-4S ·m 2·mol –1,m ∞Λ(NaCl)=126.5×10-4S. m 2 ·mol –1,求25℃时∞m Λ(HAc)。

解:根据离子独立运动定律=(426.3+91.0-126.5)×10-4=390.7×10-4 (S ·m 2·mol -1)例题2:一些常见离子在25℃时的λ∞±m,见P 22表8.6,求∞m 24Λ(H SO )。

解:=∞)SO (H Λ42m )(SO λ)(H 2λ-24m m ∞+∞+0.015960.0349822+⨯=0.085924=(S·m2·mol–1)例题3:0.01mol.L-1的醋酸水溶液在25℃时的电导率为1.62×10-2 S.m-1,计算醋酸溶液的pH值和解离平衡常数。

解:-2-32-1 mκ 1.6210Λ===1.6210(S.m.mol) c0.01⨯⨯⨯1000+--4 m H,m Ac,mΛ=λ+λ=(349.82+40.9)10∞∞∞⨯).mol(S.m103.91-122-⨯=-3m-2mΛ 1.6210α===0.0451Λ 3.9110∞⨯⨯pH=-lg(αc)=-lg(0.0451)=3.38⨯0.0122ccα0.010.045k==1-α1-0.045⨯-5-3=1.0810(mol.dm)⨯例题4:电导测定得出25℃时氯化银饱和水溶液的电导率为3.41´10–4S·m–1。

已知同温度下配制此溶液所用水的电导率为1.60´10–4 S·m–1。

试计算25℃时氯化银的溶解度和溶度积。

物理化学第八章表面现象

物理化学第八章表面现象
表面分子与内部分子所处环境 不同是表面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
见右图,液体内部分子受到的 力彼此抵销,但表面分子受到指 向液体内部的力,所以表面分子 有进入液体内部的倾向。 这种作用力使表面有自动收缩到最小的趋势,并使 表面层显示出一些独特性质,如表面张力、表面吸附、 毛细现象、过饱和状态等。
二、表面吉布斯函数与表面张力
二、毛细管现象
将毛细管插入液体中,如果液体润湿管壁,则液 面成凹液面,液体将在管内升高;如果液体不润湿 管壁,液面成凸液面,液体将在管内下降。这种现 象称为毛细(管)现象。
h
h
二、毛细管现象
毛细管中液面上升高度可 用下式求算:
2 gh p r
2 cos h gR
θ称为接触角。
2、在凸面上 显然表面张力的合力指向球心, 内部分子所受压力大于表面分子。 ΔP = Pin - Pex >0 3、在凹面上 表面张力的合力仍然指向球心, 但内部分子所受压力小于表面分 子。 ΔP = Pin - Pex <0 ΔP ΔP
一、弯曲表面下的附加压力
1805年Young-Laplace导出了附加压力与曲率半径 之间的关系式:杨-拉普拉斯公式
pex
h
2 2 1.250 7 5 10 (pa) 8 r 5 10
d
压力如此之大,气泡难以存在,但炉壁为多孔砖, 已有半径较大气泡存在,实际附加压力并不很大。
二、毛细管现象
润湿和不润湿: 若液体能够在固体表面铺展,则称该液体对该固体 能够润湿(后面还要讲到)。
润湿
不润湿
一、微小液滴的蒸汽压与人工降雨 二、纯液体的凝固点和过冷现象 三、微小晶粒的溶解度与过饱和溶液 四、过热液体与爆沸现象 五、亚稳状态与金属热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般认为,胶体粒子的粒径范围是
A 10–5~10–7m
B 10–7~10–9m
C 10–9~10–11m
D <10–7m
B
2
下面几种溶胶中,哪个不属于液溶胶?
A 雾
B 牛奶
C 油漆
D 微小泡沫
A
雾是气体,为分散介质,属气溶胶。

3
下列物系,哪一个不属于胶体?
A 牛奶
B 烟雾
C 珍珠
D 纯净的空气
D
纯净的空气为均相体系,但大气层可视为起溶胶。

4
下面几种溶胶中,哪个不属于固溶胶?
A 沸石
B 珍珠
C 有色玻璃
D 烟
D
烟是固体分散在气相中,属气溶胶。

5
下面关于溶胶的说法,哪个是正确的?
A 能否形成溶胶,是由物质本性决定的
B NaCl溶解度大,任何溶剂都不可能使它形成溶胶
溶胶是物质的特殊聚集状态,而非物质本性。

一定条件下可为真溶液,另一条件下可为胶体。

6
溶胶的基本特性之一是
A 热力学和动力学上皆属稳定的体系
B 热力学和动力学上皆属不稳定的体系
C 热力学上稳定而动力学上不稳定的体系
D 热力学不稳定而动力学上稳定的体系
D
溶胶质点粒径很小,比表面很大,具有很大的表面能,因而有自发的聚集倾向,以减少体系的自由能,在热力学上是不稳定的。

但由于质点的布郎运动和扩散、质点的动电位的存在,使其不易聚集,在动力学上是稳定的。

7
溶胶有三个基本特征,下面哪一个不是?
A 高度分散性
B 聚集不稳定性
C 多相性
D 动力稳定性
D
溶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高度分散性,多相性和聚集不稳定性
8
将松香的乙醇溶液慢慢滴入水中并不断搅拌,得到松香溶胶,这一制备方法是:
A 物理分散法
B 化学凝聚法
C 物理凝聚法
D 化学分散法
C
9
下面几种制备溶胶的方法中,哪个不属于物理方法?
A 超声粉碎法
B 冷冻干燥法
C 电弧法制备Ag溶胶
D FeCl3加热水解制备Fe(OH)3溶胶
D
将FeCl 3溶液加热水解制备Fe(OH)3溶胶,这种制备方法是
A 物理分散法
B 化学分散法
C 物理凝聚法
D 化学凝聚法
D
11
新鲜制备的溶胶需要净化,其目的是
A 去除杂质,提高溶胶的纯度
B 去除过多的电解质,保持溶胶稳定性
C 去除过多的溶剂,增加溶胶的浓度
D 去除过小的胶粒,保持粒子大小的一致性
B
过多的电解质,会压缩双电层厚度,降低动电位,容易使溶胶聚沉。

12
用电渗析方法净化溶胶,下面哪个装置是正确的?
A
13
溶胶在不同外力作用下表现出不同行为。

下面所说哪个是不正确的?
A 电泳是溶胶在电场中的行为
B 粘度是溶胶在速梯场中行为
C 离心沉降是溶胶在离心场中的行为
D 扩散是溶胶在重力场中的行为
D
O
22
下列所述中,哪个不属于溶胶的动力性质?
A 布郎运动
B 扩散
C 电泳
D 重力沉降
C
电泳是溶胶的电学性质。

15
对于布朗运动,下列说法中哪个是正确的?
A 布朗运动与一般分子的运动有本质的不同
B 溶胶粒子的平均动能与介质分子的平均动能不同
C 布朗运动是介质分子对溶胶粒子不断冲击的结果
D 粒子布朗运动的平均位移与粒子大小无关
C
布朗运动是介质分子的热运动对溶胶粒子不断冲击的结果,两者本质上是一致的,其平均能一样,为T k 2
3B ,布朗运动的平均位移与粒子大小有关,定量关系为 A 2N r 6RT t
2D t 2ηπ==∆
16
下面关于布郎运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不同大小的粒子,布郎运动的平动能相等
B 不同大小的粒子,布郎运动的速度相等
C 不同大小的粒子,布郎运动的平均位移相等
D 不同大小的粒子,布郎运动消耗的能量不相等
A 无论粒子大小,其平动能是相等的,为T k 2
3B 。

布朗运动不消耗能量。

布朗运动的平均位移可由Einstein 公式计算:A
2N r 6RT t 2D t 2ηπ==∆,因此平均位移或位移速度与粒子半径r 有关。

17
胶体粒子在介质中运动所受的阻力,与下列何者无关?
A 介质的粘度
B 粒子的流速
C 粒子的浓度
D 粒子的大小
度无关。

18
Fick 第一定律
dx dC DA - dt dn =,式中有负号是因为: A
dt dn 是负值 B
扩散系数D 是负值 C dx
dC 是负值 D A 是负值
C
扩散总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进行,沿扩散方向上x ↑,浓度C ↓,因此
dx
dC 为负值:
19
在SI 制量纲中,扩散系数D 的单位是:
A m 2s
B m 2s –1
C m –2s
D m –2s –1
B
扩散系数的单位一般不以注意。

确定其单位可从已有公式推出。

最简单的是:∆2=2⋅t ⋅D 即m 2=2⋅s ⋅D 得D :m 2s –1 或dx dC DA - dt dn =即m m mol m D - s mol 32/⋅⋅=得D :m 2s –1
20
导出Einstein 扩散系数公式时,是基于如下两个力的平衡:
A F 扩散=F 沉降
B F 扩散=F 阻力
C F 扩散=F 电场
D F 沉降=F 阻力
B
导出扩散系数公式时,不考虑外力场和电场,因此只受二种力,即由浓度梯度产生的扩散力F 扩散,和由于粒子移动产生的阻力F 阻力。

C 大 C 小
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