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两拨千斤
四两拨千斤的典故意思

四两拨千斤的典故意思“四两拨千斤”之说,最早见于王宗岳《太极拳论》一文,原文意指太极拳技击术是一种含高度功力技巧,不以拙力胜人的功夫;太极拳功深者,以触处成圆、引进落空、避实就虚等技法,使外力难以作用于自己身上;又以敷盖、封闭等技法使对手无法起动发力,从而体现出太极拳独特的技击特点。
俗语所谓“四两拨千斤”是以小力胜大力之意。
王宗岳修订的《太极拳打手歌》,开宗明义便讲:“掤、(扌履)、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它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武禹襄的《打手要言》中也说:“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也。
”李亦畲的《五字诀》有:“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此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杨澄甫所著《太极拳使用全书》中讲道:“若问其用,则在不用力,而却不畏有力也。
倘有大力者来击我,以吾之至柔,自足以制胜者。
”这还是讲的“四两拨千斤”。
其后众多的太极名家高手更将其奉为圭臬,各种阐发、释解林林总总,俯拾皆是。
详细释义综合起来看,四两拨千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以柔对刚避敌之锐,不以硬对硬,在顺化随和中抓住有利瞬间击倒对方。
所谓“人刚我柔谓之走”(《太极拳论》),“极柔软然后极坚硬”(《十三势行功心解》),“欲刚先柔,欲扬先抑”、“柔能克刚,以退为进”、“刚而归之于柔,柔而造至于刚,刚柔无迹可见”(陈鑫著《太极拳论》)。
借力双方争斗,就是双方力与力的转换,落实,借敌之力乃与我之力合,对方之力反加其身,或变其力作用线,或虚其力作用点,或二者合一。
这便是“机由己发,力从人借”(武禹襄语),“擎起彼身借彼力”(李亦畲语)。
引进落空“能引进落空,能四两拨千斤;不能引进落空,不能四两拨千斤”(《走架打手行功要言》)。
即先给对方以明确的力学结构,待对方劲力要素暴露之时,突然将自己化空,可直毁对方力根。
故曰:“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打手歌》)。
“粘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每一动,惟手先著力,随即松开”(《打手要言》)。
以四两拨千斤的句子

以四两拨千斤的句子
嘿,你知道吗?有时候一句话就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就像那神奇的四两拨千斤一样!比如说,当你心情低落的时候,朋友一句“嘿,没啥大不了的,咱一起闯过去”,是不是瞬间就感觉有了力量?这可不就是以四两拨千斤嘛!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工作上遇到了一个超级大难题,感觉天都要塌了。
我愁眉苦脸地坐在那里,不知道该咋办。
这时候,同事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说:“怕啥呀,船到桥头自然直!”哇,就这么简单的几个字,却好像一下子把我从深渊里拉了出来。
还有啊,在和家人相处的时候也是。
有一回我和爸妈因为一点小事吵得不可开交,大家都气鼓鼓的。
突然我弟弟冒出来一句:“哎呀,一家人计较那么多干嘛,和和气气多好呀!”嘿,你还别说,就他这一句话,让我们都冷静了下来,气氛也缓和了。
想想看,这不就是以四两拨千斤嘛!一句恰到好处的话,能化解矛盾,能给人鼓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就好比在拔河比赛中,看似轻轻的一拉,却能改变整个局势。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啦!老师的一句鼓励,能让学生信心倍增;爱人的一句关心,能让对方感到无比温暖。
这些话语就像是有着神奇魔力的魔杖,轻轻一挥,就能产生巨大的影响。
所以啊,我们可别小瞧了那些简单的话语。
它们真的能像四两拨千斤一样,发挥出超乎想象的作用。
我们都要学会用这样的话语去温暖别人,去改变世界呀!别不相信,试试看,你就知道啦!。
四两拨千斤

四两拨千斤
“四两拨千斤”,这是一个常见的成语,意指一个人或一件小事物能够起到巨大的作用。
它的寓意是:虽然其实只有很小的力量或影响,但是在特定的时候,它可以产生极大
的影响。
这个成语多用于形容一个人的思想、言行或者某一项工作等等,虽然看似很小,但却
能够对整个事物产生重要影响。
它也可以用来告诫我们,不要小看任何一个细节与小事物,都可能成为我们成功的关键。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见到“四两拨千斤”的例子。
例如,在工作中,一个基层员工
的一次微小的改进或建议可以为公司带来惊人的效益;在家庭中,一个母亲一件看似微不
足道的事情,却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
也许是为孩子做一个简单的饭菜,也许是给他们一
个毫不起眼的鼓励,都有可能带给孩子们深远的影响。
同时,“四两拨千斤”也可以告诉我们,要珍惜每一个人、每一次机会与每一份资源。
一个人或一种机会可能在你看来微不足道,但如果你珍惜它并且用心处理,这些看似不起
眼的人或机会,也可以成为你成功的关键。
总之,“四两拨千斤”是一个非常有意义和富有启迪的成语。
它教给我们,在生活和
工作中,只要我们能够善于抓住时机和把握细节,无论我们的力量大小和身份高低,都能
发挥最大的作用,实现自己的价值和事业的成功。
四两拨千斤的生活事例

四两拨千斤的生活事例嘿,你知道啥叫“四两拨千斤”不?今儿个我就给你讲讲我生活里碰到的一个事儿,让你好好体会体会这“四两拨千斤”的妙处。
有一回啊,我去菜市场买菜。
那菜市场里啊,人来人往,热闹得很。
我正挑着菜呢,突然听到不远处传来一阵争吵声。
我这人吧,就爱凑个热闹,赶紧凑过去看看咋回事。
原来是一个卖菜的大妈和一个买主在吵架呢。
那个买主说大妈卖的菜不新鲜,价格还贵。
大妈呢,就不服气了,说自己的菜都是新鲜的,价格也公道。
两个人你一句我一句,吵得不可开交。
这时候啊,旁边一个大爷看不下去了。
大爷慢悠悠地走过去,笑着说:“哎呀,别吵了别吵了,多大点事儿啊。
”那个买主和大妈都没理他,还在继续吵。
大爷也不生气,接着说:“你看啊,小伙子,这大妈卖菜也不容易,大早上的就来摆摊了。
这菜呢,可能看着不是那么特别新鲜,但是也还能吃嘛。
大妈呢,你也别生气,这价格嘛,咱可以商量商量。
”说完,大爷就开始劝双方各让一步。
嘿,你猜怎么着?在大爷的劝说下,那个买主和大妈居然不吵了。
买主也觉得自己刚才有点冲动了,大妈呢,也同意把价格降一点。
就这样,一场争吵就被大爷给化解了。
这大爷用的不就是“四两拨千斤”的办法嘛。
他没有用什么强硬的手段,也没有偏袒任何一方,就是用几句温和的话,就把一场激烈的争吵给平息了。
这要是换了别人,说不定还会跟着一起吵起来,或者干脆不管。
但是大爷却用他的智慧,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从这件事儿啊,我就明白了,在生活中,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总是用蛮力去解决。
有时候,动点脑子,用点巧妙的办法,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就像那个大爷一样,用“四两拨千斤”的方法,轻松地化解了矛盾。
以后啊,我也得学着点,遇到事儿别冲动,多想想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说不定啊,我也能像那个大爷一样,用“四两拨千斤”的本事,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难题呢。
泰山欲压顶,四两拨千斤

泰山欲压顶,四两拨千斤泰山欲压顶,四两拨千斤。
这句话出自《战国策》《吕氏春秋》,用以比喻一些细小的因素或者力量却能够起到重大的作用,对于人们的生活、工作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首先,泰山欲压顶,是形容一个非常威猛、无法抗拒的力量,可以让人感到压力很大、胳膊肘受制,但是仅有四两的力量却可以拨动千斤,也就是用最小的力量可以制服最大的挑战,这是一种非常智慧的态度和策略。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无论是从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上,都需要我们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和任务,而这些责任和任务在我们看来可能会非常沉重,让我们无法承受。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用最小的力量去面对这些挑战,去运用我们的智慧和策略,那么我们就能够轻松应对各种各样的问题,达到我们想要的目标。
例如,如果我们想要学习一个新的技能或者掌握一门新的知识,但是面对的资料非常庞大、难度非常高的情况下,我们可能会感到非常压力。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些知识点拆解成一个个小的部分,一步一步地学习,从而掌握整个知识体系,那么我们就能够轻松应对这个挑战。
同样,如果我们在工作或者生活中面对一些大问题,我们也可以从小的角度出发,通过一些小的改变或者小的做法去解决问题。
其次,四两拨千斤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策略上的启示和指导,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精神上的鼓舞和启示。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我们保持积极的态度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就能够战胜任何困难和挑战。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不能避免会遇到诸多的困难和挑战。
有时候,我们甚至会感到力不从心,感到自己无法再承受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向那四两的力量一样,运用我们的智慧、勇气和创造力去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就能够拨开那千斤的重量,看到生命中更加美好的明天。
有一句话说得好:“坚持不懈的努力比天赋更为重要。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当然希望自己拥有天赋,但是更加重要的是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拼搏。
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地往前走,就一定能够化解一切困难和挑战,成就我们的终极目标。
泰山欲压顶,四两拨千斤

泰山欲压顶,四两拨千斤《泰山欲压顶,四两拨千斤》是一句非常经典的中文谚语,意为运用智慧和技巧,可以徒手扳动重物,像泰山一样压顶,只需轻轻一拨即可。
这句谚语源自《易经》,其中有句话说:“泰山不让土壤于岳,故能成其大也。
”意思是泰山能够成为巍峨的山峰,是因为不让任何一块土壤超过其他土壤,保持了平衡。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即便是重大的问题,只要我们采取合适的手段,也能够轻松应对。
那么,泰山欲压顶,四两拨千斤,如何应用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呢?在职场上,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面对这些问题,不要因为困难而恐惧或退缩,我们可以运用合适的方法和技巧,就像四两拨千斤一样,解决问题。
举个例子,我们可能会遇到项目进行不顺利,进度拖延的情况。
此时,我们可以换一种角度思考,细心观察,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运用合适的策略来改进或调整。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在不引发更多问题的情况下,解决当前的困境。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句谚语的精髓。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面对与他人的分歧和冲突,这时如果我们能够运用智慧和技巧,像泰山一样稳定地应对,就能够稳固自己的立场而不引起更大的矛盾。
当与同事之间产生一些分歧时,我们可以采取沟通的方式,理解对方的观点,并适度调整自己的立场。
这样,我们可以通过平和沟通,化解矛盾,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句谚语的意义。
人生的道路上,少不了遇到挑战和困难。
唯有勇于面对困难,有极大的智慧和技巧,我们才能够在压力下应对困境,像泰山一样不动摇。
举个例子,我们在学习一门新的外语时,可能会遇到语法难点,单词记不住等问题。
如果我们能够灵活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像四两拨千斤一样,解决问题,我们就能够在学习中取得更好的进展。
《泰山欲压顶,四两拨千斤》这句经典谚语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能够运用智慧和技巧,善于从问题中找到解决办法,就能够像泰山一样稳固压顶,即使面临重大的问题也能够迎刃而解。
四两拨千斤

四两拨千斤“四两拨千斤”是一个古老的成语,意思是说少量的力量也能够达到巨大的效果。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个成语经常被用来形容一些看似平凡的人或者事物,但却能够产生非凡的影响。
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这个成语的意义和来源。
我们来谈谈这个成语的意义。
这个成语的本意是说用四两力量的人也可以拨动千斤重的物品,意思是说力量不一定要很大才能够产生作用。
这种说法其实是对人们的一种启示,就是要告诉大家不要看轻自己的力量,尽管可能自己的力量很小,但只要用对了地方,就可以产生非常大的效果。
而这也不仅仅是一种给人们打气的话语,它更是一种智慧的结晶,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种深刻而生动的诠释。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成语的来源。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论衡》这部书中,这是战国时期的一部著名的古典著作。
在这部书里,有一个故事讲到,一位叫做苏秦的人,它在楚国时曾经为楚王做过一位谋士,后来在齐国时也为齐国做过一位谋士。
苏秦身材矮小,相貌平庸,但他曾经提出“合纵连横”的策略,帮助了楚国和齐国对抗那时势力最大的秦国。
由于他的智慧和策略,最终确实挽救了楚国和齐国的存亡。
后来苏秦引用了这个成语来形容自己,说自己是“四两拨千斤”,意思是说自己只有少数的力量,却能够达到巨大的效果。
这个故事也因此被人们广为传颂,这个成语也因此而流传了下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找到很多类似的例子,就是一些看似平凡的人或者事物,却能够产生非凡的影响。
比如说,一个小小的微笑,可以让周围的人都感到快乐;一滴爱心,可以让人们感到无比温暖。
还有一些平凡的事物,也可以产生非凡的效果,比如说太阳和雨水,虽然它们是我们生活中最普通的自然现象,但它们却能够给我们带来无穷的能量和生命。
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解释“四两拨千斤”这个成语。
比如说,有一个小小的橡皮筋,一个小小的橡皮筋,它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它却可以绷紧一根粗壮的橡胶管,让它发射出一根弹簧。
还有一个小小的火苗,它的温度是很低的,但它却可以引燃一根长长的蜡烛,照亮整个房间。
论太极拳的“四两拨千斤”

语初见于太极拳 《 打手歌 》 “ : 任他 巨 硬 ,在顺 化随和 中抓住 有利瞬 间击 倒 出 ,沽连粘随不丢顶 ”( 打手歌 》) 《 。 力来打我 , 牵动 四两拨千斤 。”谓顺 势 对 方。所谓 “ 人刚我柔谓之 走”(《 太
借力 , 以小力胜大力 。 在太极拳推手过 极 拳 论 》) 极 柔 软 然 后 极 坚 刚 ,“
l 武 群 言 堂 精
论太极拳的
四两拨千斤 "
文 / 万 智 孙
“ 四两拨 千斤 ” 一武 术技 法 术 这
1 . 以柔对 刚。避敌之 锐 , 以硬对 直毁对方力根 。故 日: 引进落 空合 即 不 “ “ 粘依能跟得灵 , 方见落 空之妙”, 每 “ 动, 惟手先著力 , 随即松开 ”( 打手 《
利地位 , 或者 以横拨直 , 以起 到巨大 的
作用 。 “ 刚而归之 于柔 , 而造 至于刚 , 柔 刚柔 亦畲 ) 。
无迹可见”( 陈鑫著 《 太极拳论 》) 。
4 . 用意不用力 , 充分运用人 的智慧
“ 心中一物无所著 , 一念 无所思 ”, 动 “
王宗岳修订的 《 太极拳打手 歌 》,
个方面的含义 :
力 要素暴露 之时 , 突然将 自己化空 , 可 者精纯的标准 。
■■一 l4 5
——— 耍 ■—
一
程中, 凡加 引化劲于对手动作 上 , 其 ( 十三势 行功 心解 》) “ 诱 《 , 欲刚先 柔 , 要言 》) 欲要 引进落 空 , 。“ 先要舍 己从 落空 , 或者先 化后粘 , 逼使对 方陷入不 欲扬先抑 ”、 柔能克 刚 ,以退 为进 ”、 人 , 己知彼 , “ 知 触之 则旋 转 自如 ”( 李
2 . 借力发力 。双方争斗 , 双方 而不是拙力 。“ 就是 中气贯 足 , 精神百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两拨千斤
【摘要】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始终是一个难点。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到,文言与现代汉语互动,抓住现代汉语中的谓词对于解决这一困难有较好的作用。
【关键词】文言文翻译谓词中心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4772(2013)02-023-01
在文言文教学中,翻译是师生首要解决的课堂任务,但是“一词多意、词性活用、古今异义、倒装句式”等教学内容纷繁复杂,让学生眼花缭乱,目瞪口呆。
而历来大家所知道的“信、达、雅”等翻译原则,“直译与意译”、“删除与保留“等翻译方法,对教师来说难于讲透,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既难于接受又难于应用;而近年来语文高考中,文言文翻译分值又在不断增加,矛盾如何解决?如何让学生轻松掌握一种有规律又易于应用的翻译方法?在多年的
初中、高中语文教学中一直不倦地研究探索,笔者积累了一些经验,摸索到了一些便于学生掌握和使用的方法,自命名为谓词中心分析法,现抛砖引玉,以博专家学者一哂。
所谓谓词中心分析法,顾名思义与句子中的谓语有关。
此中的谓词就是谓语中心语的简称。
在现代汉语主谓句中,谓语是句子中最重要的成分,而谓词则是重中之重,且谓词基本由动词、形容词、名词、主谓谓语充当。
确定了句子中的谓词之后,句子的其他相关成分比如主语、状语、补语、定语就可以较容易确认了,笔者根据
以上论述,推断出以下公式:
根据以上现代汉语语法规律,我们推导得出古汉语文言文句子的语法规律,文言句中的谓词一般来说也应由动词充当(当然主谓句中谓语除动词谓语外,还有形容词谓语、名次谓语和主谓谓语,但文言文中动词谓语较多,其他非动词谓语较少)。
谓词是文言句子中的重点,应做为翻译中的重点。
我们抓住了文言句中这个谓词后,大多数文言文翻译中的难题则可迎刃而解。
一、解决对谓词(文言实词)的翻译,进而解决对句子的翻译
谓词既然由动词充当,那么谓词就应该动词化法翻译,即使该词不是动词也应活用为动词。
将谓词动词化法一般有三种翻译方法,即一般动词译法(在原词基础上组成动词);使动译法(译成:使……..);意动译法(译成:认为、觉得、以为…….)。
如果在句子中找到了充当谓词的词语后,那么学生即可有意识的套用这三种方法去试译,看是哪种译法通顺即可选用哪种。
如:“日行军百里者必蹶上将”中,根据上文论述,其间必定得有一个词充当谓词,那么根据语感应该选择哪个词呢?稍加分析,学生必会选择“蹶”字做谓词,而“蹶”有“摔倒、挫折”的意思,因而学生可在本意基础上,选择三种动词化翻译法试用,结果会发现译成“使…….受挫折”最为合适,因而确定谓词意思,进而将整句翻译通顺,完成翻译任务。
在抓住谓词并译好谓词后,还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公式来推导解决文言文句子中其他翻译问题。
二、解决句式判断问题(尤其是倒装问题)
示例:
1. 沛公安在?:抓住谓词“在”后,学生会发现宾语“安”在谓词前,因而根据上文现代汉语语法公式确定该句为“宾语前置”;
2. 子何恃而往?:谓词为“恃”,宾语“何”在谓词前,为“宾语前置”;
3. 古之人不余欺也。
:谓词为“欺”,宾语“余”在谓词前,为“宾语前置”;
4. 彼不我恩也。
:谓词为“恩”,宾语“我”在谓词前,为“宾语前置”;
据1-4 例,得出规律:a遇到疑问代词做宾语则为宾语前置。
b遇到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则为宾语前置;
5.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谓词为“寄”,状语“以大事”(介宾短语)在谓词后,为“状语后置”;
6. 不拘于时,学于余。
谓词为“拘”、“学”,状语“于时”、“于余”(介宾短语)在谓词后,为“状语后置”;
据5-6例,得出规律:遇到介宾短语基本会发生状语后置情况(介宾后置);
7.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谓词为“无”,宾语为“爪牙”、“筋骨”,宾语的定语“利”、“强”在宾语后,为“定语后置”。
三、解决名词活用问题
现代汉语语法中,名词在谓语前能支配谓语,做主语,而在文
言文中,名词如果放在谓语前,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做主语(支配谓语),一是做状语(不能支配谓语)。
根据上两例,得出选择规律:名词在谓词前不做主语便做状语(做状语时,译成介宾短语结构)。
为提高学生答题速度,提高判断准确性,综上说述,总结出以下快速翻译规律,在教学中提醒学生熟记:
1. 遇到介宾短语基本是状语后置(介宾后置);
2. 遇到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则为宾语前置;
3. 遇到疑问代词做宾语则为宾语前置;
4. 谓词前的名词如果不做主语便做状语。
抓住谓词,以谓词为中心去分析文言文句法后,除了完成以上文言文练习的主要任务,加快做题速度外,还可以解决其他一些问题,比如可以判断“之”等虚词在句子中作为结构助词的用法等。
当然以上论述和示例还欠成熟,虽能解决文言文翻译中的绝大部分实际问题,但尚有极少数情况在此之外,可谓一家之言,所以还望各位语文前辈见谅指正。